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版本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陷入内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退,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建立了众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与此同时,司马氏家族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此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则由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

在政治制度上,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起初旨在选拔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经济方面,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同时,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兴起,如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玄学兴起,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玄学强调思辨和抽象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方面,诗歌、散文、辞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战争,晋朝的兴亡,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的终结与东晋的建立及南北朝的开始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兴亡。

2. 晋朝:晋朝的兴起和衰落。

3. 南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事件。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1. 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晋书》等。

2. 士人风采:文人墨客的活动和成就。

3. 佛教传入: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4. 初唐文风的萌芽:初唐文风的一些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可见端倪。

四、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1.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麦、豆、麻、薯等作物的种植。

2. 手工业:纺、织、染、陶、瓷等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3. 商业:南北朝时期商业繁荣,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密切。

五、魏晋南北朝的对外关系1. 与匈奴的战争:北朝经历了多次与匈奴的战争。

2. 与西域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贸易往来。

六、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教育1. 科技: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如水力机械和农业工具的发展等。

2. 教育:士族子弟重视教育,私学的发展。

七、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与思想1.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信仰。

2. 道教思想的传播: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传播和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发生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晋朝的建立和衰落,以及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社会经济、对外关系、科技与教育、宗教和思想等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篇1. 三国分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魏国为曹魏,蜀国为刘备所建的蜀汉,吴国为孙权所建的吴国。

三国相互争夺领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2. 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羯族、氐族、羌族和鲜卑族,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侵中国北方,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3. 建立统一政权:南朝刘宋和北朝北魏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篇1. 农业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封建制向地主农民经营过渡,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出现大量游民。

2.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3. 瓷器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等窑口相继兴起,瓷器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羲之等。

2. 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重要宗教信仰。

3.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科技篇1. 医学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被广泛传播。

2. 数学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迅速,出现了重要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

3. 发明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1文学艺术:1.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2.竹林七贤: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3.“田园诗”代表人物陶渊明。

4.“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5.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6.曹魏: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7.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

“小圣”王献之8.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9.绘画: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

东晋南朝时有三文大画家,即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陆探微、张僧繇。

“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10.四大石窟: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

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

又著《缀术》等书。

2.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

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4.《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汇总

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汇总

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

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曹、七子等一批诗人。

他们写诗反映社会动乱,抒发忧国之思和建功之志,情辞慷慨,语言刚健,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曹操是汉魏之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诗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等。

曹丕是他的次子,魏的开国皇帝,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是曹丕之弟,作品有短诗《白马篇》、《七步诗》,长诗《赠白马王彪》,辞赋《洛神赋》等。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王粲、刘桢、阮踽、陈琳、应场、徐斡七人,除孔融之外,都是曹操下属,诗风颇似曹操。

此外,当时还出了我国第一位杰出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作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三国和西晋文学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写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正始文学:“正始”是三国时魏国曹芳的年号。

当时司马氏父子当道,政治黑暗,少数文人以曲折方式表示不满,产生“正始文学”。

代表人物为阮籍和嵇康,他们与另五位名士合称“竹林七贤”。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

此期间,一批士族文仁模仿古人创作,被称为“太康文学”。

代表人物为左思,写有《咏史》八首,赋《三都赋》曾轰动洛阳。

另有陆机、潘岳、刘琨等。

陶渊明陶渊明,即陶潜,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他曾做过彭泽县令,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隐居农村,参加劳动,写下大量的诗文。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风格自然平淡,浑厚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与黑暗现实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辞赋《归去来兮辞》中,表明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向。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散文得到发展,小说初步形成,出现了大量短篇文言笔记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

其主要作品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

主要作品有《搜神记》。

《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

《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6)范晔,字尉宗,著《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7)刘义庆,袭封临川王。

主要作品有《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

属笔记体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8)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

主要作品有《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9)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

【文章来源于网络】。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少数民族内迁一. 北魏的崛起⑴族源: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②汉魏以来游牧于山西、内蒙;③315年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

⑶统一北方: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3.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4.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社会矛盾5.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冯太后支持6.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目的: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核心措施) 北1)前提:由于战乱土地荒芜,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主观目的: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制)。

4)土地性质: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下实行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质)5)作用①对农民:农民得到土地②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 ③对北方经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④对后世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融和封建化;使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2、废除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1)原因:A 、宗主督护制下宗主成为割据势力,宗主隐冒户籍,逃避赋税,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了B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4)影响: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隐瞒户籍状况改变②建立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③户口增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历史魏晋知识点总结

历史魏晋知识点总结

历史魏晋知识点总结一、魏晋时期的历史事件1. 三国时期的结束魏晋时期的起始时间大致为公元220年的曹魏建立和公元265年晋朝建立之间。

在这之前的时期,中国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即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并立的局面。

而到了魏晋时期,曹魏灭蜀、孙吴灭吴两大事件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一度重新统一。

2.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魏晋时期中国北方的一场战乱,指的是五胡族群的入侵和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事件。

五胡包括鲜卑族、羯族、氐族、匈奴和羌族等,他们在魏晋时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权,对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南北朝的兴起在魏晋时期末期,中国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南方是南朝宋、齐、梁、陈等国家,北方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国家。

南北朝时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上的再次分裂,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二、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1. 文化繁荣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统一局面的结束,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们活跃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2. 以玄学为主的文化思想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以玄学为主,玄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混合体,强调修心养性,追求生活的真谛。

代表人物有王弼、阮籍、陶渊明、王粲等。

3. 佛教的传入魏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主流。

佛教的传入,充实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三、魏晋时期的社会制度1. 封建化的社会制度魏晋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转变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

统治者实行土地私有制,大地主开始兴起,小土地所有者逐渐沦为佃农。

官僚阶层也开始形成,政治和经济权力渐渐集中。

2. 士族和地方势力魏晋时期,士族地主逐渐形成了特权阶层,他们掌握了土地和资源,同时也影响着政治决策。

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地方官员开始形成独立的政治地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知识总结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知识总结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知识总结知识点一从三国到两晋1.政权更迭2.士族崛起(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2)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政治制度(1)中央: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4.律令儒家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

(2)评价: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5.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 100】(1)黄籍与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2)“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知识点二 南北朝与十六国1.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十六国(1)民族交融: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3.北朝(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 23】(3)政权更替⎩⎨⎧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主题4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主题4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主题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考点】赤壁之战史实:东汉末年(208年),周瑜指挥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军队获得胜利。

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考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填写三国鼎立示意图(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局部统一,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考点】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5.【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1. 北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耕作经验。

2.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表现农业:粟、麦、菽的种植在南方得到推广;商业城市:建康(南京)是南朝四个政权的都城。

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6.【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意义(1)时间:5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2)背景: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②黄河流域出现了融合趋势。

(3)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4)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5)改革内容(推行汉化政策)①政治上:整顿吏治,给官员发俸禄②经济上:发展农业,给予农民土地,收取赋税。

③迁都洛阳④禁胡服,穿汉服;学汉说话;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汉姓;(6)意义:推动了北魏社会发展,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7.【考点】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魏晋知识点总结

魏晋知识点总结

魏晋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南朝主要有宋、齐、梁、陈等朝代,而北朝主要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

这个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导致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2. 各朝代的政治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各有特点。

南朝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依托地方政权来进行管理,而北朝则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

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中,北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严格,而南朝则多以地方豪强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为主。

3. 政治思想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政治思想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流行。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德,并提出了君臣、父子等社会伦理。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以无为的方式来治国理政,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 政治斗争和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路诸侯势力争夺争霸,导致了多次的政治斗争。

在北朝的统一中,北魏的孝文帝和明元帝先后奠定了统一的基础,而南朝的统一则多由侯景之乱、陈霸先,以及隋朝和唐朝完成。

二、经济1. 农业生产魏晋时期,农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农业生产以农田水利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为主要特征,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土地得以更好地利用,耕作技术的改进则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2.手工业和商业在魏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过程中,手工业以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为代表,商业则以出现过货币和货币交易为代表。

3. 财政魏晋时期的财政主要以赋税和官府经营等为主。

在财政收入中,赋税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官府经营则主要体现在铁、盐、酒等行业。

4. 经济制度变革在魏晋时期,中国的经济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奠定了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经济制度变革中,侯及封建后,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农民的地位则进一步受到了剥削。

三、文化1. 文学艺术在魏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一:考点指南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

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二:重点难点精析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汇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汇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汇总秦汉之后,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后进入了国力强盛的隋唐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注意以下几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

(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2、三国鼎立: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南京)。

(三国鼎立的形成如果要严格来说,应该是孙权建吴。

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政权,当孙权229年称帝时,正式开始了三国。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3、西晋的短暂统一:三国后期,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东汉光武帝允许少数民族内迁);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4、东晋与南朝(1)东晋南朝的更替: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

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的士族制度:(补充了解,教材只是简单一提)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大一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

大一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

大一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大一学习历史课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时代。

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

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魏晋南北朝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它的出现是由于东汉末年中央政权的瓦解和地方割据的局面。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原地区汉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这种背景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了动荡和变革。

2. 魏、晋、南北朝的划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魏晋时期(220年-420年),其中包括曹魏、东吴和蜀汉三国和西晋。

第二个阶段是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分为南朝宋、齐、梁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最后,隋朝在589年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时期。

3. 政权更迭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经历了频繁的更迭。

刘备建立的蜀汉被曹魏所取代,曹魏又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所推翻。

而在南方,孙权的吴国在曹魏灭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政权。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逐渐崛起。

北魏族人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使得北方的政权具有了更强大的统治力量。

4. 经济与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繁荣。

同时,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地方割据造成的土地流转和兵役问题,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此时出现了许多农民起义,如王莽的新市和黄巾军的起义。

5. 文化与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魏晋风度、南朝文人等文化浪潮涌动。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转变。

佛教思想的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儒家的经学也得到了发展,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

6.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丰富多样。

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赋文代表了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基本知识点: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诗人是曹操。

世称“陈思王”的是诗人曹植。

曹植的诗文喜欢以“美女”和“少年”为描写对象这五位诗人:曹植、刘桢、应玚、阮瑀、蔡琰属于建安七子的是刘桢、应玚、阮瑀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王粲、孔融、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的合称。

这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

他们与三曹、蔡琰等人并出,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与“七子”齐名并称的女诗人是蔡琰《悲愤诗》中的句子:“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诗人阮籍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诗人是阮籍。

重点和难点: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答:1.曹植为“建安之杰”,是建安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他的诗虽然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在艺术上又加以创造和发展,这样就自然地把乐府诗过渡到“徒诗”,淡漠了乐府诗与文人徒诗的界限。

②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而“秋兰”、“绿池”更是有声有色。

③曹植的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等,每每以高屋建瓴之势,振起了全篇。

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标志着文人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提高。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三曹的文学成就“三曹”不但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且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诗作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能冲破传统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运用乐府古题抒写现实的生活和感情,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开文人拟古乐府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

高中历史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点火油泵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农业1、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⑵、原因: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社会相对安定;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①新农具和新技术推广: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

②兴修水利。

③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业(1)、纺织业:①魏纺织业中心设NYP转子泵有专门织造机构;②蜀锦行销吴魏;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2)、矿冶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②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③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

(4)、造纸:①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洛阳、长安、建业和扬州是造纸中心。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①北方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较慢;②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四、均田制⑴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

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政治上:沿袭并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 2、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3、君民关系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民族、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少数民族 一视同仁(“天可汗”)

黄河
通 济 渠 邗 沟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余杭 (杭州)
开元盛世 恢复并走向强盛 武则天统治 贞观之治 755年 巩固 发展 鼎盛 安史之乱 渐趋衰落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907年 衰弱 灭亡
618年 建立
618年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907年
唐朝:建立者(李渊)、时间(公元618年)。
一、元朝的统治措施: 1、政治:实行行省制度; 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 正式的行政区; 2、农业:重视农业发展,禁止蒙古贵族圈占田地 ,推广棉花种植。 3、交通:开凿两段新运河,粮食海运为主,建立 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二、中外交流频繁: 1、马可波罗:13世纪末,从古丝绸之路来,由陶 瓷之路去。《马可波罗行纪》 2、泉州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陶瓷之路(泉州出发,到欧洲,又称海上丝绸之 路)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 发展
政权 名称
辽 北宋
建立 时间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的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赵匡胤 元昊 东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基本知识点: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诗人是曹操。

世称“陈思王”的是诗人曹植。

曹植的诗文喜欢以“美女”和“少年”为描写对象这五位诗人:曹植、X桢、应玚、阮瑀、蔡琰属于建安七子的是X桢、应玚、阮瑀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王粲、孔融、陈琳、X桢、徐干、阮瑀、应玚的合称。

这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

他们与三曹、蔡琰等人并出,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与“七子”齐名并称的女诗人是蔡琰《悲愤诗》中的句子:“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诗人阮籍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诗人是阮籍。

重点和难点: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答:1.曹植为“建安之杰”,是建安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他的诗虽然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在艺术上又加以创造和发展,这样就自然地把乐府诗过渡到“徒诗”,淡漠了乐府诗与文人徒诗的界限。

②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而“秋兰”、“绿池”更是有声有色。

③曹植的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等,每每以高屋建瓴之势,振起了全篇。

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标志着文人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提高。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三曹的文学成就“三曹”不但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且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诗作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能冲破传统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运用乐府古题抒写现实的生活和感情,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开文人拟古乐府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

②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悲惨的社会实况,并由此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进取要求,具有一种慷慨悲凉之气,强烈地腾发出这一时代诗歌所特具的积极精神,所以在开拓一代新的诗风上居于主导地位。

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①善于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风格清丽婉转,低回哀怨。

②在诗歌形式的发展方面有着较大贡献。

他的诗不拘一格,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

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此外,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虽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在艺术上又加以创造和发展,这样就自然地把乐府诗过渡到“徒诗”,淡漠了乐府诗与文人徒诗的界限。

他的诗善用比喻,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他与其他建安文人一起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两晋诗坛基本知识点:被钟嵘誉为“太康之英”的诗人: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出于陆机的《文赋》X华、陆机、孙绰、许询、谢灵运几位诗人中属于“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孙绰、许询“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的作者是:郭璞陆机、谢朓、鲍照、陶渊明、曹植几位诗人中工于起调的诗人有:谢朓曹植“三X二陆两潘一左”含义:西晋太康时期的八位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X载、X协、X 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为左思。

玄言诗的概念:西晋后期至东晋时期,由于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歌成为玄学附庸,此时诗歌在文学史上称为“玄言诗”。

玄言诗是缺乏形象的枯燥说教,但对山水诗的兴起有重要影响。

《重赠卢谌》的作者:X琨创立悼亡诗体的诗人是潘岳重点和难点: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左思《咏史诗》表现出了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并抒发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以及贫士失志的愤慨。

左思《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名为咏史,实为抒怀,情感激烈深切,使咏史这一诗体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左思《咏史诗》内容深刻,笔力刚健,继承了建安风骨,故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第三章陶渊明专题基本知识点:《闲情赋》的作者:《闲情赋》的作者是——陶渊明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陶渊明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陶渊明诗作有:①《咏荆轲》②《归园田居》③《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④《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应该是《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重点和难点: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鉴赏:抒发了诗人返归田园的精神乐趣.全诗可分为三段。

开头四句为第一段,阐述了“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哲理;中间四句为第二段,描绘了田园景色的恬静自然;最后二句为第三段,阐述了“得意忘言”的生命妙谛。

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名句。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

诗的前后两段均为说理,中间一段为写景,但不论说理、写景,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都包含其中。

本篇在语言上貌似平淡,却蕴含深厚;不假雕饰,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显示了陶诗平淡而淳厚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抒写了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以及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归去来兮辞》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抒情、叙事、写景、议论的有机结合。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但采取了叙事结构,按时间的先后次序叙事了作者归居田园的整个过程,层次井然,脉络清楚。

叙事并非刻板叙事,而是在叙事中穿插着写景、议论。

其写景的特不在于刻划事物的外貌,而在于写意。

这样,情与景,物与我,主观与客观两相交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就议论而言,全文共有三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通过“归去来兮”、“已矣乎”这样的感叹词引发的。

三处形成了一种感叹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自然段落,并使文章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1.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是中国田园诗的创立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由于陶渊明对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风光有着深切感受,又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语言与白描手法,从而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意境。

而在表现这种意境时,陶渊明从不雕词琢句,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的句子,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全是一片自然天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在朴素无华的外表下,往往蕴藏着深厚纯美的意境。

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

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以上2分)。

在他的笔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欢酌新酒,披衣言笑,赏析奇文,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这样善于从平凡的景物和日常生活中捕捉住最具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绘,并把它和自己的思想情绪结合起来,使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柒上自己浓重的主观情调,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真率又深沉、既平淡又华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陶渊明以其高远的思想意境、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形成了他的田园诗平淡XX的艺术风格。

他的田园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后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基本知识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出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出于:①《别赋》②《西洲曲》③《华山畿》④《子夜四时歌>——2《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哪三类:①相和曲辞②吴声歌③神弦歌④梁鼓角横吹曲⑤西曲歌——选取:2、3、5重点和难点: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比较:将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在题材内容上,北朝民歌反映社会生活较为广泛,而南朝民歌则几乎全是情歌,反映面相对狭窄;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文辞、精致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

在诗歌形式上,北朝民歌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而南朝民歌则几乎都是五言四句,体制短小。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①题材内容相对狭窄,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情歌。

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②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隐语,语言活泼,形象生动鲜明。

③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总之,就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而言,它的内容虽只限于男女爱情的一个方面,但它所呈现的感情之真挚缠绵,内容之新鲜灵巧,语调之婉转清丽,艺术完整地形成了当时南方民歌的特殊风貌。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北朝乐府民歌内容较为广泛,抒写了北方民族雄健武勇之概,反映出北地风光、战争的苦难、人民的疾苦以及北方民族的爱情生活,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

在这里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这些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基本知识点:《山居赋》的作者和《代出自蓟北门行》的作者:《山居赋》的作者是:谢灵运《代出自蓟北门行》的作者是: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的诗人和被称为“元嘉之雄”的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的诗人:鲍照被称为“元嘉之雄”的诗人是:谢灵运鲍照的作品鲍照所作的作品:《代出自蓟北门行》、《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诗风由魏到晋的过渡形诗人、对七言诗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诗风由魏到晋的过渡性诗人是:X华和傅玄对七言诗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有:曹丕和鲍照重点和难点分析:鲍照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鲍照是X宋时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鲍照的诗在内容上主要抒发了寒门士人怀才不遇的悲怨以及对贵族垄断权力、独享荣华的现状的强烈不满,并广泛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

这就使得鲍照的诗歌具有南朝其他诗人很少具有的较为广阔的社会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