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婚俗文化
《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
《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画面描述了《诗经·甫田之什·鸳鸯》中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诗经》中的周代婚俗画面描述了《诗经·葛屦》中的场景。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佩其象揥,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诗经》反映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周代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和婚恋习俗,因此,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周代的婚俗原貌。
周代的婚姻形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并存《诗经》时代的婚姻,都要有媒人的,《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以伐柯用斧来比喻婚姻用媒。
《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可以看出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缔结婚约是要媒人从中牵线的。
《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说明了父母之命的重要。
《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涉,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到了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
《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周礼的作用虽然是针对全社会的,但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
换句话来说,礼是贵族成员严格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的庶民百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
《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其中许多诗歌涉及婚姻和恋爱。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传达美好情感的工具,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婚姻和恋爱是重要的社会事件,因此很多的婚恋习俗和传统在《诗经》中得以反映。
一、涉及婚嫁习俗许多《诗经》的诗歌都描述了婚姻仪式。
例如《卫风·氓》中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这描述了男女迎亲时要用绸带捆绑柴薪,表示两人在一起团结而坚定的决心。
《国风·周南·关雎》中则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这描述了新娘在离开家乡前,向家族告别的场景。
这些诗歌不仅仅描述了婚礼的细节,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婚姻的祝福和期待。
二、反映爱情观念在《诗经》中,恋爱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幸福感受,更是社会决定性的因素。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闵其信,温其色,以远方来,遡其初。
”这描述了男女通过书信感情的发展过程,瓜子则成为他们的信物。
在这个故事中,瓜子既是爱情的见证,也是婚姻的预兆。
此外,在《国风·周南·关雎》中,男子用“踟蹰”来表达对恋人思念的程度。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是当时一种新的方式,男子在得到恋人的认可之前,会保持这种矜持。
三、体现命运和宿命观古代中国婚恋的一个关键词是“姻缘”,意思是婚姻的命运和安排。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诗歌反映了这种宿命观。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曾不识,来访故乡,乡人万户,相得益彰”这描述了在异地生活的恋人,在陌生环境下却能发现彼此,相遇相知,这种看似巧合的事实其实是前世的命运安排。
这种命运安排对中国人的情感堆积和寄托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诗经》是一本古老的诗歌集合,但其中描述的婚姻和恋爱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传播爱情之美的载体,更是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的珍品。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婚姻和恋爱的诗歌。
《诗经》中的婚姻观
《诗经》中的婚姻观
《诗经》中的婚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遵父母之命,行媒妁之言。
《诗经》所处的时代,婚姻大事往往不是由青年男女自己决定的,而是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并且要通过媒人的介绍和撮合。
《诗经》中有多篇诗歌反映了这种婚姻观念,如《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和《幽风·伐柯》中的“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都强调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在婚姻缔结中的重要性。
2. 重视婚姻的道德和礼仪。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道德和礼仪,认为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例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强调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而《鹊巢》中的“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则描述了婚礼的盛大场面和礼仪程序。
3. 追求真挚的爱情。
《诗经》中也有不少诗歌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等诗句,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深情追求和美好憧憬。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挚爱情的认可和尊重。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婚姻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既有对婚姻缔结的规范和礼仪的重视,也有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诗经》中的婚姻观是特定历
史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诗经中的婚恋文化
诗经中的婚恋文化《诗经》有许多关于我国古代婚恋情况的诗歌,从男女初识、相恋、订婚、结亲、相思、生怨、到解除婚恋关系,我国古代的婚恋文化都能从诗经中窥见一斑。
我们都知道古代对于男女关系都十分严谨,男女双方一般自己做不得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一直到洞房花烛之时才第一眼见到对方容颜。
而在《诗经》中,我们却能看到许多自由恋爱的案例。
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女子对男子的爱恋,都可直接表达出来。
如《关雎》中,男子的大方表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身姿绰约的淑女啊,我是多么地思慕于你,每夜辗转反侧,无法将你忘记。
如此热切直白的爱恋虽有些不合礼法,却也是无比地浪漫动人。
而将比起男子的表白,女子见到情郎,也是异常快乐,如《风雨》一篇。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中关于男女幽会的诗篇不在少数,如《静女》一篇,男女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不见,男子心慌,女子赠与男子彤管,男子便认为彤管甚美,男女之间的约会轻快鲜活,美好有趣。
而《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的兴奋与紧张。
男子赞女子如美玉,女子嗔男子太急躁。
男女之间的约会并不像我们所认为被禁止,而是分外风行。
郑国有风俗,于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祓除不祥。
《溱洧》写的就是在上巳节男女游历之乐,尤其是女方非常主动,邀请男子再去观赏。
可见男女约会已成风俗,并不少见,并且女子也不总处于被动方面。
在《诗经》的时代,女子的出嫁也有一定的习俗要遵守。
周礼中关于婚嫁习俗由此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
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
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论诗经所反映的婚俗习惯
论《诗经》中所反映的婚俗文化摘要《诗经》中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大量的婚恋诗。
《诗经》时期的婚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固定的礼制。
其中既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流韵,又有着时代性的改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也有自由的婚恋方式;有繁琐的嫁娶程序,也有简便的婚姻方式;不仅有上流社会的奢华,还有平民百姓的朴素随意。
《诗经》的婚俗婚制既有远古的历史遗留,又有新建封建王朝的创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它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研究到当时的婚姻婚俗,真实的还原了《诗经》时期人民的情感生活,为我们学习感受古代的文化礼仪做出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诗经》;婚姻形态;封建礼制;自由恋爱AbstractThe many love poems are the most valuable and energetic works in the " Book of songs ". The convention of marriage of that period is rich and colorful, not a single or fixed type. Both the traditions of ancient society and the changes along with time are among it. There are the restrains of marriage by parents’ order and matchmaker’s word, and the freedom to love and to form a couple. You can have a wedding with complex procedures, or just a brief one. There is not only the luxury nuptial among upper-class, but also simple ways by civilians. The marriage tradition of the"Book of songs"ar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and from the feudal innovation. It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As literature, it has a superb technique of art creation, and from it the marriage customs of that period can be studied. It presents to us people’s real emotional life back to that age. Also it provides us a reference to feel the culture and etiquette of ancient times.Keywords:" Book of songs "; marriage form; the feudal etiquette; free lov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前言 (3)一文明的礼仪规范与远古风流遗韵共存 (3)(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婚姻的限制 (3)(二)远古风流遗韵依然存在——自由恋爱制度 (2)二《诗经》时代的婚姻形态 (3)(一)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3)(二)一夫多妻的媵妾制度 (4)(三)贵族阶级的特殊婚姻——“血族的内婚制” (4)三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 (5)(一)关于“六礼”之说 (5)(二)《诗经》中涉及到的聘礼 (6)(三)“合卺”之礼 (6)四《诗经》婚姻的流弊 (7)(一)弃妇的大量出现 (7)(二)女性婚姻的不自由 (8)结语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前言《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极其高的,被儒家奉为经典。
《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诗经》中的婚恋习俗《诗经》中的婚恋习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和上层诗作三百余篇,这些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生活状况。
1. 引言《诗经》是我国的一部古老的诗集,共收诗305篇。
这些作品,最早的创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全部作品产生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的500多年中。
305篇诗,分《风》、《雅》、《颂》三类。
其中,《国风》160篇,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诸侯朝会所用的乐歌以及贵族社会各种典礼和宴会上的乐歌;《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
本文所探讨的爱情婚恋诗篇集中地收集在《国风》中,少数见于《小雅》中。
这些诗篇为我们提供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期人们的婚爱观念和风俗习惯。
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一时期青年男女们淳朴热烈、率真健康的情爱世界。
甜蜜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热切向往和追求的,这一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
因此,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真正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写出了那可贵的人性之美,让我们为之倾倒。
同时,诗中的人和事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许多启发,让三千年后的我们又为之猛醒。
2. 一派天真烂漫的爱恋诗篇2.1 爱恋诗的社会意义《诗经》中的爱恋诗的产生,一定有它自己特别的社会意义在。
问题在于,这个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两点不容忽视:一、爱恋诗的产生,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书面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那么,在追寻《诗经》中的爱恋诗的社会意义时,能否这样说呢?《诗经》中的爱恋诗的产生是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的首次书面化呈现。
我以为,这是古老的《诗经》为中国文学作出的一大贡献,也是爱恋诗产生的重要的社会意义所在。
文学作品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女神,反映社会生活,彰显人类性情,当然是义不容辞的。
尽管在手法上,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别。
《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
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近来逐步恢复原貌。
其中的婉转情韵,虽经千载,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
一. 一夫一妻制二. 婚礼制度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
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包括:(1)纳采。
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
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
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
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
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
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种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
《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
《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回忆新婚的景况。
《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描写了情人订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诗经》中还有对媒的描写。
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
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的关系密切,要有双方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
但这并不等同于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还有叙述。
三. 婚年与婚时《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
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不可超过,可以嫁娶之年则为男十六、女十四。
战乱过后需要多增人口时,婚年就早,过期不嫁娶还要受处罚。
再来看《召南•標有梅》:“標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標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女子心情如此迫切,不能简单地以“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麕》)来概括之了。
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
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其中的爱情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婚俗与民俗,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画卷。
在《诗经》爱情诗中,婚俗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纳采”,这是婚姻的第一步。
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有意,男方则会送上雁等礼物,表示诚意。
《邶风·匏有苦叶》中“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就暗示了男方希望在冰未融化之时完成婚姻的筹备。
其次是“问名”,即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进行占卜,判断双方是否相配。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这句出自《卫风·氓》,描述的便是通过占卜来确定婚姻的吉凶。
“纳吉”也是重要的一环,占卜结果吉利,男方会再次派媒人告知女方,并送上礼物表示祝贺。
接着便是“纳征”,男方要向女方送聘礼。
《卫风·氓》中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生动地展现了女方带着嫁妆跟随男方离去的情景。
而“请期”,则是男方选定结婚的日期,并征求女方的同意。
最后是“亲迎”,这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环节,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召南·鹊巢》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描绘了迎亲队伍的盛大和热闹。
除了婚俗,《诗经》爱情诗也反映了丰富的民俗。
在那个时代,男女交往有着特定的时节和场所。
春天是男女相会的重要时节,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描述了在春天的溱水和洧水边,青年男女手持兰草,结伴游玩的情景。
在民俗活动中,歌舞也是常见的元素。
《陈风·东门之枌》中“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展现了人们在树下跳舞的欢乐场景。
而《周南·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则提到了在婚礼或求爱时使用乐器来表达情感。
当时的社会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有着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忠贞不渝的爱情被赞美和推崇,而背叛和不忠则受到谴责。
《2024年《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范文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集,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婚姻的篇章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习俗,而且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寓意,为后人研究周代婚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诗经》中的婚姻诗入手,探讨其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周代婚姻诗的概述《诗经》中的婚姻诗,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习俗。
这些诗歌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或展现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揭示了婚姻背后的社会观念和价值。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周代婚姻的一些特点。
首先,周代婚姻注重礼制。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婚礼的描写,其中充满了礼制的色彩。
如《关雎》中描述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体现了周代婚姻对礼制的重视。
其次,周代婚姻注重家庭和谐。
在《诗经》中,许多婚姻诗都强调了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扶持。
如《卷耳》中的妻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关怀,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三、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特点周代的婚礼婚俗文化,以其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首先,周代的婚礼仪式严格遵循礼制。
在婚礼前,需要进行繁琐的准备工作,如定亲、纳采、问名、纳吉等。
在婚礼当天,有迎亲、拜堂、宴饮等仪式,这些仪式都体现了对礼制的尊重和遵守。
其次,周代的婚礼注重家庭和谐和夫妻情感的交流。
在婚礼过程中,新郎新娘需要相互敬酒、交换信物等,这些仪式都旨在加强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
此外,周代的婚礼还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在婚礼中,祖先的神位往往被置于显要位置,以示敬重。
同时,在婚礼后,新婚夫妇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以示传承家族血脉的责任和使命。
四、《诗经》中的婚姻诗与周代婚俗文化的联系《诗经》中的婚姻诗与周代婚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诗经》中的许多婚姻诗反映了周代婚姻观念和习俗的方方面面。
诗经中的婚恋观
诗经中的婚恋观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一些篇章涉及到婚姻和恋爱,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恋观念和价值观。
在《诗经》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族联姻和社会关系,强调了婚姻的稳定和互助。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追求婚姻稳定和美满的愿望。
同时,《诗经》中也有一些描述恋爱和相思之情的篇章,如《国风·邶风·静女》和《国风·秦风·无衣》等,这些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的婚恋观念强调婚姻的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强调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道德品质的匹配。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周南·关雎》、《国风·邶风·采葛》等,体现了婚姻的联姻性质和家族利益的考虑。
此外,《诗经》中也有一些描绘女性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和表达爱情观的篇章。
例如《国风·郑风·女曰鸟》中的女子主动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喜欢,显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和主动性。
总的来说,虽然《诗经》中的婚恋观念受到了当时社会和家族的限制,但也透露出一些对婚姻稳定、家庭和谐以及个人真爱追求的渴望和价
值观。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恋的思考和关注,对我们了解古代婚姻观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诗经中的婚俗
《诗经》中的婚俗在婚俗上,无论是民间还是贵族,婚礼前后都有着一系列相类的缔结仪式,以“六礼”最为传统和最具代表性。
关于婚龄,贵族和民间都要比礼制规定早得多,一般男十六,女十四便有嫁娶之事,婚礼多选择在春秋两季的黄昏时分举行。
贵族和民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婚礼场面和婚姻规范的差异。
与庶民相比,贵族结婚的婚礼必然盛大和隆重得多,而对于婚姻规范的遵循,也显然是贵族的婚姻更加严格。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婚俗的特点。
一、婚龄、婚时的定制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正式结婚"未达到一定年龄的男女成婚,既不符合礼制规定也不被民间习俗所认同。
《礼记》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
就是说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行成年礼"成年礼意味着长大成人,有了谈婚论嫁的资格,可以订婚。
另外,迎娶通常是在黄昏时分《释名释亲属》记载,妇之父曰婚,言婿亲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
二、婚礼婚姻嫁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周代就已规定了一整套隆重的礼仪,周朝的婚姻一般经历六道主要的程序,称为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就是男家向女家下聘礼,所以也称纳币。
请期、亲迎,新郎在黄昏时到女家迎娶新娘"这是整个婚礼过程的高潮,是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亲迎之后意味着男方正式娶到了女方"六礼,表达了整个婚礼过程,但不能说是完整的婚姻缔结程序"在女子被亲迎到男家之后,不仅在民间而且在礼制规定方面,都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俗,这些礼俗相对六礼比较简单,大体分为三步合卺、拜舅姑"这里的舅姑即婆婆。
庙见在婚礼三个月后,新妇拜祭宗庙,若新妇未庙见而死,要葬在娘家,不算正式完婚。
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丈夫可以娶妾或休妻,妻子则必须严守贞操无权休夫。
另一方面,女子出嫁后既没有继承父家财产的权力,也没有继承夫家财产的权力。
因此出于宗庙传承,保证家庭财产有男性后代来继承的目的,男性后代也要比女性后代受重视得多。
《2024年《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范文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篇一一、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之始”,收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诗歌。
其中,关于婚姻的诗篇颇具代表性,这些诗作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婚俗文化。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婚姻诗及其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关系。
二、诗经中的婚姻诗《诗经》中的婚姻诗涉及了爱情、婚姻、家庭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诗歌有的婉约细腻,有的豪放奔放,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关雎》一诗,描述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以及在求婚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期待;而《蒹葭》则表现了夫妻之间的恩爱与陪伴。
三、周代婚礼婚俗文化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重要时期,其婚礼婚俗文化独具特色。
在周代,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备受重视。
婚礼过程严谨,需要经过媒人介绍、议婚、订婚、结婚等多个环节。
同时,周代的婚礼还注重礼仪和形式,包括庙见之礼、宴饮之礼等。
这些礼仪和形式不仅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关联《诗经》中的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诗经》中的婚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在周代的婚礼婚俗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诗经》中的诗歌也记录了当时婚礼的场景和仪式,为后人了解周代婚礼婚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诗经》中的婚姻诗还通过抒发诗人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一步丰富了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内涵。
五、结论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通过对《诗经》中婚姻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代社会的婚姻观念、价值观以及婚礼的场景和仪式。
同时,周代婚礼婚俗文化也为《诗经》中的婚姻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素材。
这些诗歌和婚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24年《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范文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篇一一、引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了解周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诗经》中,涉及到众多主题,其中,关于婚姻的诗篇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爱情生活,更反映了周代的婚姻观念、婚礼习俗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关系,分析其内涵及意义。
二、周代婚姻诗概述《诗经》中的婚姻诗,以其真实、生动、感人的描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爱情生活和婚姻观念。
这些诗歌涉及了恋爱、求婚、婚礼、婚后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周代婚姻的丰富内涵。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爱情的描写,如《关雎》、《蒹葭》等篇,这些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有许多关于婚姻的篇章,如《关关雎鸠》、《汉广》等篇,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姻习俗和观念。
三、周代婚礼婚俗文化周代是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时期,婚礼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周代婚礼讲究礼仪、规矩,整个婚礼过程包括求婚、订婚、婚礼等多个环节。
在求婚环节,男方家长需向女方家长表达求婚的意愿,并赠送聘礼。
聘礼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定,体现了男方的诚意和尊重。
订婚环节则是在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再次向女方赠送定情之物,表示双方即将结为夫妻。
婚礼环节则是最为隆重的一环,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
四、《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关联《诗经》中的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姻习俗和观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这些诗歌通过描绘恋爱、求婚、婚礼等过程,展现了周代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于爱情的向往。
最后,这些诗歌也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如尊重长辈、重视诚信等价值观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结论通过对《诗经》中婚姻诗的分析以及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的爱情生活和婚姻观念。
诗经中的民俗文化
诗经中的民俗文化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仪式、礼仪和价值观。
以下是《诗经》中的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示例:
1. 婚姻仪式:《诗经》中包括许多关于婚姻的诗歌,描述了婚礼的场景、婚姻的期望以及夫妻之间的感情。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婚姻仪式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2. 丰收和庆祝:许多《诗经》的篇章描述了农民的劳作和丰收,以及庆祝丰收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这些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3. 家庭和亲情:《诗经》中有很多诗歌表现了家庭、亲情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
这些诗歌强调了家庭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4. 礼仪和道德:《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描述了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强调了对父母、君主和朋友的尊重以及忠诚。
5. 音乐和歌舞:古代的音乐和歌舞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描绘了古代社交和宴会的场景。
6. 祭祀仪式:一些《诗经》的篇章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包括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反映了古代宗教和信仰体系。
7. 季节和天气:《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描述了不同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与农耕和自然现象相关。
这些《诗经》中的民俗文化元素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
诗经中古代婚姻仪式的原文与解析
诗经中古代婚姻仪式的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社会,婚姻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关系,自然也有其独特的仪式和规定。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本文将通过分析诗经中古代婚姻仪式的原文,来解析当时婚姻制度、礼仪和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婚姻仪式的准备在古代中国,婚姻仪式的准备包括媒妁之言、问名、定婚等步骤。
诗经中的《邶风·静女》一首中写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这首诗描绘了新娘在准备婚礼前的心情,彤管是象征婚姻的珠玉财宝,说明婚姻对于当时的女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二部分:迎亲仪式迎亲是古代婚姻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在诗经中,《周南·卫风·十亩之间》一首中写道:“十亩之间,桑者闲闲。
鸦噪鸠舞,终日乐此。
矣蔽芾甘棠,可以君婚。
”这首诗中描述了新娘被迎娶的场景,田间的桑树下,有很多鸟儿在欢快地歌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预示着新婚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第三部分:交杯酒仪式交杯酒是古代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
在诗经中,《国风·周南·桃夭》一首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中描绘了新娘喝交杯酒的场景,这是双方宣布结为夫妻的重要时刻。
交杯酒仪式的实施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融合和男女双方的决心。
第四部分:过门仪式过门是古代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双方正式成为夫妻的标志。
在诗经中,《国风·周南·葛生》一首中写道:“葛生蒙翟,于蕃之中。
握其两手,泽润百里。
”这首诗描绘了新娘进入新家的场景,握手是表示双方彼此承诺和互相尊重的象征动作。
葛生蒙翟则象征着婚姻的美好和幸福。
结论:通过分析诗经中的婚姻仪式,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礼仪和人际关系。
婚姻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习俗,它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情,更是涉及到两个家族的联姻。
诗经中的婚姻仪式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的珍视和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礼仪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诗经中的婚俗
诗经中的婚俗《诗经》中婚恋诗的大量出现,可以说是对周朝社会面貌的真实再现。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婚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上巳之恋所体现出的周朝婚姻礼俗并举现象《国风》时代婚恋诗中的婚俗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性,既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流俗,也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出现的新内容:既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也有上巳之恋的自由;既有繁琐的婚礼程序,又有简便的嫁娶方式。
周朝一方面对婚嫁实行了一整套严格的规范程序来维护其政治统治,另一方面又由于地域的差别,离政治中心区域较远的地方受周礼影响较弱却还保留着自己的古老婚俗。
从《诗经·国风》采集来的表现各地民俗风情的婚恋诗中可以明确发现周朝婚姻中礼与传统民间习俗并存的现象。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一再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昏义》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
”可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当时是不合礼、不合法的,是得不到家庭、家族及社会他人所认可的。
在这种择偶方式下,男女双方本人几乎没有经过自由恋爱而决定婚姻幸福的权利。
我们可以从《诗经·国风》婚恋诗篇章中体会当时人们对这一婚俗的重视。
首先看父母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
作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婚姻大事,其缔结当然要从家族利益出发,因此男女双方在成婚以前必须经由父母同意、认可。
如《齐风·南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说明父母之命的重要;《郑风·将仲子》“岂取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命,亦可畏也”,表现了对父母之命的遵从;《鄘风·柏舟》“母也不只,不谅人只”,诗中写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强迫她嫁给别人,她誓死不肯。
可以看出在婚姻包办制度下待嫁女处于被动地位,她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爱人的权利;还有《鄘风·蝃蝀》“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这首诗是对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破坏婚姻礼制的女子的强烈痛斥和指责。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它们是《诗经》中晶莹的明珠瑰宝。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的婚恋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中的婚恋诗一、《诗经》中的《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豳风·伐柯》、《郑风·将仲子》、《卫风·氓》等都属于婚恋诗。
二、比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表现出了青年男女还有自由择偶的自由;比如《豳风·伐柯》等诗则反映出平民的婚姻已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礼的约束。
三、《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的婚恋诗的现代意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
《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诗经》婚姻诗与周代婚礼婚俗文化一、引言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制度,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婚姻婚俗文化。
而中国古代文化中,以《诗经》中的婚姻诗和周代婚礼婚俗为代表,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诗经》婚姻诗和周代婚礼婚俗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二、《诗经》婚姻诗的阐释《诗经》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关于婚姻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描绘了各种不同的婚姻情景的同时,还传递着深刻的婚姻观念。
1. 爱情的表达《诗经》中的婚姻诗大多以表达爱情为主题。
通过细腻而浪漫的词句,歌颂着男女间深厚的感情。
如《卫风·天南》:“已矣乎!尔独不见,炊砂者之风”。
诗歌以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借用了炊砂者之风的形容词,将风儿之温柔与妻子之柔情相互呼应,境界感人。
2. 夫妻关系的平等性《诗经》婚姻诗还表达了夫妻关系的平等性。
虽然古代婚姻制度中存在差异,但《诗经》中的诗歌却强调了夫妻间的平等。
如《国风·陈风·箜篌》:“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这一诗句表现了妻子与丈夫之间的和谐,将妻子比喻为鼓瑟琴,展现了夫妻间合奏的美好。
3. 分离和团聚的思绪在婚姻生活中,分离和团聚是无法避免的情感。
而在《诗经》的婚姻诗中,也有着对于分离和团聚的思绪的描绘。
如《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一诗歌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谢,描绘了男女分离和团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归家团聚的喜悦之情。
三、周代婚礼婚俗文化的探讨周代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阶段之一,其婚礼婚俗文化也与婚姻制度和传统观念息息相关。
1. 婚姻制度的严格性周代的婚姻制度具有严格性,主要表现在婚姻的选择以及进入婚姻后的礼仪规范方面。
在婚姻选择上,父母权力举足轻重,他们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伴侣,并通过媒人的介绍来促成婚姻。
而在婚姻后的礼仪规范方面,夫妻之间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并且对于独立子女以及婚外性行为都持有严厉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婚俗探析周朝社会概况作者:郭巧玉指导老师:高梓梅摘要:《诗经》中婚恋诗的大量出现,可以说是对周朝社会面貌的真实再现。
通过列举《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若干婚俗,进一步去探析当时社会背景,如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出现“上巳之恋”,还有重视对女子施教和对女子生育能力的强调,从而发现周朝婚姻中礼俗并举的现象,并了解当时社会进入了名义上一夫一妻制而实际上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统治时期。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婚俗;周朝;社会概况《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尤其是从民俗学角度列举《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若干婚俗不仅可以发现周朝婚姻礼俗并举的现象,而且能够探析到周朝是宗法制下一个名义上进入一夫一妻制,又有着男尊女卑不平等观念的父权制社会。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上巳之恋所体现出的周朝婚姻礼俗并举现象《国风》时代婚恋诗中的婚俗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性,既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流俗,也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出现的新内容:既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也有上巳之恋的自由;既有繁琐的婚礼程序,又有简便的嫁娶方式。
周朝一方面对婚嫁实行了一整套严格的规范程序来维护其政治统治,另一方面又由于地域的差别,离政治中心区域较远的地方受周礼影响较弱却还保留着自己的古老婚俗。
从《诗经·国风》采集来的表现各地民俗风情的婚恋诗中可以明确发现周朝婚姻中礼与传统民间习俗并存的现象。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一再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昏义》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
”可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当时是不合礼、不合法的,是得不到家庭、家族及社会他人所认可的。
在这种择偶方式下,男女双方本人几乎没有经过自由恋爱而决定婚姻幸福的权利。
我们可以从《诗经·国风》婚恋诗篇章中体会当时人们对这一婚俗的重视。
首先看父母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1]。
作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婚姻大事,其缔结当然要从家族利益出发,因此男女双方在成婚以前必须经由父母同意、认可。
如《齐风·南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说明父母之命的重要;《郑风·将仲子》“岂取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命,亦可畏也”,表现了对父母之命的遵从;《鄘风·柏舟》“母也不只,不谅人只”,诗中写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强迫她嫁给别人,她誓死不肯。
可以看出在婚姻包办制度下待嫁女处于被动地位,她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爱人的权利;还有《鄘风·蝃蝀》“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这首诗是对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破坏婚姻礼制的女子的强烈痛斥和指责。
此外,媒人在成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无论男子或女子需要结婚,都要通过媒人这一关。
如果没有媒人的介绍,那么男女成婚就失去了所依据的重要条件。
周代婚俗中的“匪媒不得”就是最好的说明,如弃妇诗《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句话揭示了女子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良媒”,不具备成婚的所需条件;《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反复强调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还有《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娶妻必有媒。
从上面列举的《诗经》婚恋诗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婚制制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如果缺少这一成婚条件,就会受到谴责或酿成悲剧。
(二)上巳之恋《诗经》产生的时代,由于周代社会毕竟去古未远,新的婚姻观念还未根深蒂固,上古婚姻遗风仍然顽固地存在着,男女在恋爱上仍是比较开放的。
同时,由于上古时期人们的活动主要围绕农业进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是农业生产的规律。
“农夫们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季节:从旧历二月起,他们到野外耕地,一直到九月把庄稼收割了以后,才结束他们的野外生活。
从十月起,到来年一月底止,主要在家中生活。
”[2]人们在自己家庭里居住的时候,很少和外界接触,因此,也减少了男女相见、相爱的机会。
春天一到,万物萌动,人们开始到田野里劳动,因此也就增加了男女碰面的机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节日。
再加上古人很讲究天人感应,以为三月三时阳气勃发,阴阳和合,万物繁育,人间于此时亦应顺天应时而婚配嫁娶,生儿育女,从而使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互相感发,两相促进。
于是许多习俗在旧历二月或三月初举行,上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吉日习俗。
上巳:原定为三月(仲春)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又叫修禊,但曹魏之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
据残存《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两水(溱和洧)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每当春季上巳节,男女都要到水边沐浴,以洗去不祥之气。
同时在这个时候男女交往非常开放和自由,使双方没有顾忌和禁忌,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唱出的情歌热情奔放,服从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无拘无束,大胆泼辣,因此这也是男女定情的时间。
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意思是:男女在溱洧河畔互表爱慕,赠之芍药表示愿与之结姻缘;《郑风·蹇裳》“子惠思我,蹇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同样描写的是溱水旁男女恋情的诗。
针对婚俗而言,周代社会是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婚俗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着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可见婚恋诗篇章中的地域性分野与诗篇内容差异存在着对应,在周朝政治中心区域出现有关对礼法表现和歌唱的婚恋生活诗篇是必然的,表现出一种在周礼规约下的正统社会生活。
但也存在着违背周礼的情爱及野性气息的婚恋现象,多集中于郑、卫、陈三地,其中以郑地的情诗最为活泼生动,而郑氏新迁于东方的国家,古老的风俗与新的人群相遇,自然会产生交融,变得更加有活力。
“昏礼者,礼之本也。
”夫妇之礼成,是其他社会关系得以稳定的关键。
周王朝建立严谨的婚姻礼制目的在于规范原始婚姻的混乱,唤起羞耻之心,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达到以礼治国之功效。
在周王朝的大力推行下,婚礼倍受各诸侯国、各阶层的重视。
《诗经》婚恋诗中反映出各诸侯国对婚礼的理解与执行也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比较严格地执行正统的聘婚礼、媒妁制,极力维护婚礼的庄严与慎重;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礼制推广的进程并不一致,郑、卫、陈等地受周朝礼仪教化影响较小,顽强地保留自己本地的风土人情习俗。
由此可见,周朝的确存在着礼俗并行的现象。
二、对女子施教及重生育下的父权制社会周朝进入了一个母权占主导地位被父权统治的社会。
妇女则进入世界历史意义的悲剧阶段,“妇女失去其原有的崇高地位,除了经济大权操纵在男子手里,主要由于周代宗法制形成的一系列男尊女卑的礼制和观念。
”[3]周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利用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确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系统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下的婚姻关系名义上氏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多妻制。
由于多妻而承认嫡妻的地位并确认嫡长子继承权。
在宗法制下,男权继承制,首先是嫡长子得到重视,无论政权和家业都是父子相继,男子不但是国家的统治者,也是家庭的操纵者,这样势必形成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孩一生下来就遭到歧视。
父权统治周朝实行的婚姻制度实际上更加苛刻地取消了女子婚姻的自决权。
这样一来,妇女由母系时期的主导着地位下降到被支配地位,转成了男子的附庸品,从而失去了摆渡自己人生和命运之船的把舵。
通过《诗经·国风》婚恋诗中对女子施教和重生育的婚俗观念可以有力地说明当时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处境和自身的社会地位。
(一)对女子施教《礼记·昏义第四十四》“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
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
”由于当时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展,既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女性自身的生理状况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下降,社会逐渐向着奴隶社会转变。
当时的妇女已经成为男权统治下的私有财产,已逐步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
可是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诗经》中还有许多描写和赞美女性的诗歌呢?实际上我们仔细体味后会发现:《诗经》中的女性美好形象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塑造出来的,对她们的赞颂已经不是对他们在历史发展中所做的贡献的歌颂,而是仅仅针对的是她们的美德,还有她们辛勤劳动的歌唱。
如《邶风·燕燕》中的新娘是一位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女子,“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诗中的新娘既符合古人对女子容貌的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社会儿媳的形象;还有《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反复叮咛出嫁的姑娘,期待女子到夫家后安分守己,用心操持家务,辛勤劳动,让夫家人丁家业兴旺。
(二)重生育在地广人稀、饥馑灾疫流行,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繁衍人口,生儿育女成为战胜自然、发展生产、维系生存、种族延续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子嗣繁盛、人丁兴旺便成为先民们的一种愿望和追求,久而久之形成为固定的观念、习尚。
《礼记·昏义第四十四》“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婚姻是事关敬祖、续嗣的大事,关系到家族的传承与兴旺。
父权制下的周朝重视生育子嗣有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历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而古代农业的发达全靠兴旺的人丁尤其是男丁来维系;另一方面是由于周代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因而生育延续宗族的男性继承人十分重要。
如《周南·芣苢》描写了女性采集可用来治疗不育症的车前子的场景折射出她们对生育能力的重视。
另外,由于周朝为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种的繁衍便处于一个极其重要而神圣的地位,因此先民便产生了对生殖现象的竭尽崇拜。
《诗经》中所述不少动植物就是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一种生殖力极强的蝗虫,被上古先民推为生殖神。
这首诗流行于周南,商周时,其地的涂山一带有腾煌氏,他们就以蝗为图腾。
此诗无疑就是他们祭祀螽斯所唱之歌,其主题完全是企求保护神来帮助他们繁育子孙。
那为何植物可做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呢?据有人研究“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