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测绘-PPT课件

水文地质测绘-PPT课件
裂隙一般延伸较长,但数量较少,分布较稀疏,多构 成地下水的主要运移通道。例如石英岩、玄武岩、白 云岩、非常坚硬的石灰岩等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绘
§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项目(或内容)
一、地质调查
1、地层岩性调查 1)基岩调查 ① 岩石类型 B、塑性岩石受力后容易弯曲,节理、劈理发育,
形成的裂隙一般短小、闭合,但密度大,多赋存结合 水,往往构成相对隔水层。例如片岩、大理岩等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绘
§2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工作方法
三、室内工作 1. 仔细校对、检查野外获得的全部原始资
料; 2. 进行实验室工作,完成水、土、岩样分
析,实验和鉴定工作; 3.修改、丰富报告大纲,确定图件和报
告的编制原则; 4.进行某些问题的专题研究; 5.送审报告,按评审意修改与补充; 6.保存好资料,不得丢失。
为了完成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水文 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调查、地貌 调查、地下水露头调查、地表水体调查、植 被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绘
§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项目(或内容)
一、地质调查 地质体是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的场所,地
下水质和量的变化都受地质条件制约,因此 地质条件的调查是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最基 本和最重要的内容。
C、半脆性岩石受力后变形处于上述两者之间, 裂隙分布中等延伸也较远,一般含水较均匀,多构成 含水层。例如石灰岩、砂岩、花岗岩、凝灰岩等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绘
§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项目(或内容)
一、地质调查
1、地层岩性调查 1)基岩调查 ② 可溶性 按可溶性岩石可分为可溶岩、半可溶岩和非可溶岩。
可溶岩、半可溶岩经地下水溶蚀作用可使裂隙不断加宽、 扩大,形成溶隙或溶洞,更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和运移, 因此往往是最好的含水层。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8)求某一过水断面的流量; (9)含水层的结构变化(含水层厚度的变化)、 透水性质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统测时间不要太长; (2)勿在雨后或大量抽水后测水位; (3)天然水体没有水面标高; (4)水位点要足够多、均匀、埋深测量正确; (5)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不能相交,不能穿过
地表水体、沼泽、湿地; (6)插点时在地形坡度变化最大方向插; (7)泉的埋深为零; (8)水位资料不足的地区用虚线连接(推断); (9)异常点剔除。
4.4 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多年动态,整体变化趋势(下降、
上升、周期变化等),也可能有分区性。 地下水的年内动态,最高水位、最低水位,
及出现的月,年变幅。 动态曲线图,动态分区图。
4.5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几种类型,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分布。解
释其成因。
5 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地下水量评价
分布在河床、河漫滩。主坝下游为砂、卵、砾 石层,快到下黄壁以东为砂砾石层
3.2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图)。
4 水文地质条件 4.1 含水层与隔水层 4.1.1 含水层
(1)全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 在河漫滩)
(2)更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两套含水层: 其一,是红色粘土卵砾石层;其二,是卵砾石、 砂砾石层。
给出计算公式和参数的数值,写计算结果,计算的 过程不写
降雨入渗补给分三个区:河北区入渗系数0.1,河 南区入渗系数0.25,河床和漫滩区入渗系数0.4。
河流入渗量:Q1=2000m3/d,Q2=0m3/d。 侧向流入、出量:K值,北部5m/d;东部50m/d; 西部20m/d;南部20m/d;其他5m/d。含水层厚度取 15m。
③ 一些影响地下水水质、水量的人工现象 如矿井、灌渠、水库等在不使图幅负担过重的 情况下,选有意义的用简单符号表示到图上。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PPT课件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PPT课件
插气象要素图
第7页/共23页
2.3 水文 滹沱河:发源地、流域面积、平均、最大、 最小流量、季节性还是常年性河流,在本区 的位置; 黄壁水库:从指导书中摘录与水文地质有 关的内容; 2.4 经济概况
第8页/共23页
3 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元古界
(1)下元古界滹沱群(Pt1H) 东冶组
大气降水入渗,描述包气带的岩性、厚度, 地下水位的埋深,地形,植被等。以说明是 否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不及。
地表水,河流流量,季节性,河床岩性, 以说明补给特征。
地下水侧向径流的位置。
第14页/共23页
(2)径流 地下水径流,根据地下水位线图描述(附
等水位线图)。 工作区地下水的整体流向,局部流向,降
第17页/共23页
蒸发量计算:
蒸发强度:
E0 (1
S S0
)n
E0——水面蒸发量,1500㎜; S——地下水实际埋深(m);取;
S0——地下水极限埋深(m),取3。 n——系数,取2。
5.2 地下水质评价
本次实习只进行农田灌溉水质评价。评价盐害、 碱害、盐碱害、综合危害。
对每个水样进行计算,对照标准评价。
第11页/共23页
含水层描述的内容:
(1)层位(地层时代),含水层岩性;
(2)含水层的厚度及埋藏条件(顶、底板的埋 深);
(3)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包括出露的和埋藏 的);
(4)地下水类型(潜水、承压水);
(5)地下水位特征(水位的变化范围,水位埋 深的变化范围);
(6)富水性(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的变化范围, 单井涌水量,单位涌水量);
1黄壁庄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图2黄壁庄地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等埋深线图3黄壁庄地区地下水水化学图第20页共23页在编写报告过程中在用到每个图时必须对图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

读水文地质图

读水文地质图

实习V 读水文地质图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二、有关基本知识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 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 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 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镶图是在条件复杂的地区, 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编制的, 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

剖面图则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 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其走向应选在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

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

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泄等条件。

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 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根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25℃)、亚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带(< 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共39页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共39页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附录3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 图示图例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图元参数表代表性水点图元参数表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剖面其他图元参数表(续1)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资源分区及数量变化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系统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热水温度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2)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咸水体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水化学分区图元参数表环境地质问题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采集点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同位素等值线或散点分布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图元参数表野外调查图元参数表基岩构造图元参数表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他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质量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潜力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7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间夹非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5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互层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3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钞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少于30%)大泉、地下河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其他可溶岩类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泉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和·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漠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裸露型岩溶含水岩组表层岩溶带厚度(m)裸露型岩溶水埋深(米)相应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色带迭加白色条带。

水文地质基础读图报告

水文地质基础读图报告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学读图报告第一章引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础内容,初步掌握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习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所读图幅1.比例为1:500000的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

2.两张水文地质剖面图。

第二章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由两个剖面图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总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

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西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图幅东部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该支流的源头在图幅右侧,是由大气降雨补给、山前径流补给以及地下水补给形成的。

2.气候:该地区气温和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在降雨主要集中在3—8月份,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相当丰富。

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的特殊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

区域北部和南部均有P地层的纯石灰岩,北部发育大量岩溶,形成很好的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南部也发育有一些岩溶,但明显比北部少,这是由于北部面积大,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多,并且与沿断层带更容易形成岩溶地形。

而Q al、P、J2的含水性都是很好的,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总体上只增加了一点,是由于西部断层的积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总体来水,该地区水系发育很好。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角度不整合;P的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J1的页岩,与下伏P角度不整合,J2的长石石英砂岩,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出露于J1周围;Q al的砂砾岩,出露于图幅中部,连接两片AnD地层,与下伏J3角度不整合。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
二、制图 编好一张图是很不容易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 ”需许多人用几年的时间,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要快一些。 比例尺、图框、内容、着色、图略、图签、图例。一般要抓住 要点根据目的不同要综合取舍,分清主次,反对资料堆砌。 水文地质图系:以平面综合水文地质图为主图,附带有:剖面 图、某方面特征变化图(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埋藏深度图、承 压水等水压线图、抽水试验历时曲线图、矿化度图、水化学图、 补给模型图等),另外,还有专门性的图件,如预测性图件、矿 区水文地质图等。 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埋藏特征,运移、动态特征(补、泄 关系),水化学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地下水类型特征(孔隙水 、裂隙水、岩溶水)。
9、含水层的透水性分级
含水层的透水性是指含水岩石孔隙、裂隙或溶蚀 空隙透过水的能力。它通常是以渗透系数大小来 划分:
通常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岩层, 隔水 层(不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透水性非 常低的岩层
10、单位涌水量 单位涌水量是指抽水时, 水井或钻孔中 水位每下降一米的涌水量, 用升/秒· 米来表 示。它是对比单井出水或含水层富水能力 的重要指标: q =Q /s 式中:q为单位涌水量; Q为井(钻孔)抽 (涌)水量; s为降深。
辅助图件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一般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是小面积大比例尺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1.2.2气象与水文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

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

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

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

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

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

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

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区内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

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范围内。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

即: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

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

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

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

流量为9.23 l/s。

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

汇水面积0.71km2。

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

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

流量一般为5-20 l/s。

洪峰流量达809.20 l/s。

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

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km2。

流向自东至西,于69线北西(矿区外缘)汇入溪马河。

水文地质图概述课件

水文地质图概述课件
水文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
目录/Contents
01 水文地质图概述 02 水文地质图件编制
点A水DD击R文E添LA加T地ED相T质IT关LE图标WO题件RD文S 的字编 制
水文地质图是一定范围水文地质勘 查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编制水文 地质图是对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最集 中、直观、明显的体现,也是水文 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环节。
谢谢观看
综合性或专 门性图件
预测与管 理性图件
是直接反映调查区地下水埋藏 分布和形成条件的图件,如综 合水文地质图、供水水文地质 图、矿床水文地质图、环境水 文地质图及岩溶水文地质图等。
基础性图件
利用改造规
划性图件
为结合生产实际需要而编制的图件,如地 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区图、土壤改良水文 地质下水 水质、水量及环境地质的预测和管理 的图件,如各种地下水水质预测与管 理图,开采动态预测图,地下水水量 预测与管理图,矿区突水预测图,环 境地质变化预测及防治图等。
即反映调查区地下水形成基础的 各类地质图、构造图、第四纪地 质图及地貌图等。
总结
水文地质图定义 编制目的 水文地质图的分类(重点)
综合水文地质图件:柱状图、剖面图、平面图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件
点A1D.D击2R水E添LA文加TED地相TIT质关LE标图WO题的RD文S分字类 专用水文地质图件: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分区图
甘肃东部黄土区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图
点A1D.D击2R水E添LA文加TED地相TIT质关LE标图WO题的RD文S分字类
点A1D.D击2R水E添LA文加TED地相TIT质关LE标图WO题的RD文S分字类
基础水文 地质图件
依据水文地 质勘查的要 求和图件内 容分类:
综合水文 地质图件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1松散孔隙水(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单井涌水量<100 m3/d(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1000 m3/d100~1000 m3/d<100 m3/d(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单井涌水量<100 m3/d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水文地质平面图(二)课件

水文地质平面图(二)课件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其他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包括地表水系、地 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地下水流向、水源地 的开采量、下降漏斗范围、海水入侵界线等。 地层界线(地层符号同地质图,但地层系统可 简化)、各种构造及其水文地质性质、第四系 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及分布等。 重点地貌现象,如阶地、溶洞、暗河等。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a.用不同的色序表示不同含水岩组类 型及其分布,在同一岩组类型中以颜 色的深浅或色调线条的不同方向表示 该岩组的富水性的强弱;下伏含水岩 组的顶板埋深可用等值线表示。
b.用花纹符号表示咸水、微咸水 和超过规定标准的有害微量元素, 大面积咸水可用灰色图例表示。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要区别出近期活动及非活动的 断裂。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对由各类储水构造形成的富水带(如 侵人岩接触带储水构造、岩脉储水构造、 向斜或背斜储水构造或由隔水层阻水作 用形成的储水构造等),应尽可能设计 相应的图例表示:
一般可沿储水构造界线 加绘兰色小圆点表示。
充水断裂带,可在断层线充水一侧加兰 点;如果两侧充水,则两侧均加兰点。
c.用与含水层时代相 同的色序等值线表示 地下水位埋藏深度。
d.用地质图例规定的 地层符号和灰色界线 圈闭岩层分布范围。
e.图面上控制水点(井、泉、 孔),应表示出孔深,含水 岩组涌水量、水质、编制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含水岩组的构造表示
1-冲洪积扇;2-砂层;3-冰水泥砾; 4-单井Q>3000m3/d;5-单井Q1000~ 3000m3/d;6-单井Q100~1000m3/d; 7-单井Q<100m3/d;8-微弱或不含水岩 层;9-富水性分区界线;10-基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气象与水文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

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

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

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

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

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

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

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区内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

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范围内。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

即: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

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

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

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

流量为9.23 l/s。

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

汇水面积0.71km2。

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

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

流量一般为5-20 l/s。

洪峰流量达809.20 l/s。

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

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 km2。

流向自东至西,于69线北西(矿区外缘)汇入溪马河。

流量与I号沟相当。

1.2.3地形地貌本区总的地势是从南往北逐渐降低,区内最高峰为矿区东北的观音座莲,标高1147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北部龙岩盆地,标高340m。

区内主要的山脉有两条:其一是西部的后垄山-九峰崎-部岭脚山脉。

走向南北,主要由奥陶-志留系的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的砂砾岩组成,山顶呈尖棱状,陡坡,沟谷深切。

最高点后垄山,标高1145m,比高一般为200~600m;其二是中部的九层山-矮头山-石宾崎-观音座莲山脉,走向大致为北东向,由燕山期早期花岗岩、奥陶-志留系浅变质岩及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组成。

山顶较浑圆,山坡较陡,山谷深切。

其最高点观音座莲1147m,比高300~700m,是控制本区水文网展布的主要山脉。

马坑矿区位于九层山-观音座莲山脉的西坡,介于分水岭至河谷地带之间,地形复杂,坡度陡,高差大,属中低山区。

地势从东往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北东的天山凹,标高1069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南部马坑村溪马河出口处,标高420m,比高约600m。

矿区内一般高程+550—650m,比高一般为50—280m。

图 1-2 马坑矿区区域三维地形影像图1.2.4社会经济概况矿区所处的龙岩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储藏有煤、铁、钨、锰及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是福建省重要的能源与重工业基地之一。

矿区内有崎濑村和马坑村两个行政村。

崎濑村位于马坑铁矿以北,分为上崎濑、下崎濑、李家山三个自然村,全村共198户,715人,拥有山林地3.3万多亩,耕地815亩。

马坑村位于矿区西侧,全村共60余户,248人,拥有山林地2.5万亩,耕地100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另有少量蔬菜,经济作物以杉木、松林和毛竹为主。

目前,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矿山开采。

运输和进水泥厂打工。

2004年,两村人均年收入约5500元,是龙岩市新罗区经济较发达的村组。

第二章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2.1 区域地质条件据1∶5万龙岩幅、适中幅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矿区及外围矿床(点)的地质资料分析:区内出露地层较完整,并以晚古生界地层最为发育,组成本区基底地层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O—S)浅变质岩系;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在本区甚为强烈,表现为岩浆和火山活动频繁,褶皱和断裂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和东西向;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的基性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2.1.1地层马坑铁矿区域地层以奥陶—志留系至侏罗系为主,其中以石炭—二叠系最为完整发育。

区域地层发育情况详见表2-1。

2.1.2岩浆岩一、侵入岩(1)印支期侵入岩:辉绿岩类(βδ):零星见于马坑等地,侵入层位从林地组(C1l)直至文笔山组(P1w),马坑矿区分为辉长辉绿岩与辉绿闪长岩,见有燕山早期花岗岩(r52(3)c)脉穿插。

(2)燕山期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r52(3)c):南北向侵入的大洋岩体和北东向侵入的莒舟岩体,岩性以肉红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中粗粒、斑状—似斑状结构,成份以长石、石英及黑云母为主,岩性较稳定。

区域内燕山期侵入岩还有少量的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石英斑岩出露。

表2-1 龙岩适中一带地层表界系统组段代号厚度(m)岩性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南园组第二段J3n b>1648上部: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下部:流纹岩。

莲花山为爆发角砾岩。

下统藩坑组下段J1f2870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薄层粉砂岩等。

下村组上段J1x b689 石英砂岩、粉砂岩下段J1x2123-594 石英砂岩、杂砂质砂岩,偶见层凝灰岩三迭系上统文宾山组上段T3w b308 粉砂岩夹泥岩、含砾石英砂岩、偶夹煤线。

下段T3w2263 石英砂岩夹泥岩、含砾石英砂岩,底部砾岩。

下统溪尾组T1x w350 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粉砂岩。

溪口组上段T1x b>618中薄层状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钙质砂岩下段T1x2609 含粉砂泥岩、泥岩、透辉石角岩夹泥岩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 152 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翠屏山组上段 P2cp b252-325 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煤层或煤线下段 P2cp a288-322厚层状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岩,底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统加福组第三段P1j c412 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第二段P1j b>125 泥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第一段P1j a202-464 中薄层状粉砂岩夹砂岩、泥岩及煤层文笔山组P1w >321 粉砂质泥岩、泥岩夹少量粉砂岩下统栖霞组上段P1q b>16.6 硅质岩夹粉砂质硅质岩下段P1q a>59 中厚层状燧石条带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 >148 生物碎屑灰岩中统经畲组(黄龙组)C2j(C2h)176硅泥质角砾岩、角砾状硅泥岩夹灰岩、火山岩马坑为硅质铁质层(底部)、硅质碳酸盐质铁质层夹安山玄武岩、流纹质凝灰质砂质泥岩,厚度最大达174m,平均60余m。

下统林地组上段C1l b>200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泥岩互层。

马坑为粉砂岩、砂岩中夹数层流纹质凝灰岩砂质泥岩。

下段C1l a300 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

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497 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

下段471 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

天瓦栋组上段444 石英砂岩、粉砂岩、铁质砂岩泥岩下段366 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砂岩。

奥陶-志留系第三段>301薄层状千枚状含硅质泥岩、变质碳质泥岩、千枚岩。

第二段571 变质细砂岩夹变质粉砂岩第一段>234 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夹千枚状含炭质泥岩。

二、喷出岩矿区区域范围内的火山喷出岩出露较少,在之前的研究中对火山喷出岩也不够重视,随着马坑矿区内勘探孔中火山喷出岩的陆续发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早、中石炭世火山岩与马坑式铁矿具有密切成生关系。

三、脉岩马坑铁矿区域内中基性岩脉最多,主要是闪长岩脉、辉绿岩脉,其次是酸性岩脉(石英岩脉)。

2.1.3构造马坑铁矿区位于永梅上古坳陷东部次一级龙(岩)漳(平)复向斜(即大田—龙岩坳陷带南段)南部;政和一大埔大断裂北西侧;龙岩“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内侧。

矿区所处区域内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均很强烈和复杂,反映了在漫长的地史中区内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区内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和南北向,表现为各方向的褶皱和断裂十分发育,此外尚有北西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反映马坑铁矿区处于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见2.5万区域水文地质图)。

一、褶皱(1)马坑背斜:位于图之中部,其轴部虽因燕山早期莒舟花岗岩体侵入而受破坏,但仍可看出以下石炭统林地组下段地层为核,上段为翼的背斜形态。

其轴向为NE40°,轴长约7公里,应为印支期的构造。

(2)大洋背斜:见于图内西部,轴向南北,长13公里,宽7公里。

其轴部虽已为燕山早期的大洋花岗岩体所占据,但仍可看出它是由奥陶一志留系,上泥盆和下石炭统等地层所构成,应属印支期背斜构造。

(3)苦坑—崎濑向斜:位于图内北部,实际是龙漳复向斜的仰起部位。

虽然它受后期各组断裂活动破坏而残缺不全,但其形态仍断续可见,总体呈NE30°-40°方向展布,图内长7公里以上。

它以上二叠统翠屏山组上段为核,以翠屏山组下段和加福组地层为翼。

它可能是在加里东基底的向斜上进一步发展的印支期向斜构造。

二、断裂区内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如下几组:(1)北东向断裂(华夏系构造):主要有十华里、鲜邦、太保林—大水坑、郭罗坪等断裂。

构成NE45°方向的断裂带,带中单条断裂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走向NE45°左右,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80°,均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反映为区内早期的断裂构造。

(2)北北东向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的东南和西北两侧,构成二个北北东向断裂带。

它是区内最强烈又醒目的构造。

虽然常复合迭加于早期北东向或龙岩“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断裂上,但仍显示出呈NE20°-30°方向展布的独立性。

该断裂的地层以中生代的各类地质体为主,反映其生成时间较晚,应属燕山期的产物。

(3)南北向断裂(经向构造):主要有王庄-赖保田、马坑矿区的溪马河和大水坑等南北向断裂。

它们与龙岩“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重叠复合而又切过其前弧,表现为一独立的南北向断裂带。

带中单个断裂长5—20公里,倾向东或西,倾角40°-80°。

从其主要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而又局部切入大洋岩体的现象看,它们可能具有长期反复活动的特征。

(4)北西向断裂:见于黄坑至暗坑一带,构成一NW320°方向的断裂带。

带长17公里以上,宽约5公里。

单条断裂走向315°-320°,长数公里至10余公里,倾向多为南西,倾角较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