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传统建筑的发展
最早出现的具有广义艺术美要求的建筑,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按照它的特点和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成型期(大约从六十万年以前到公元前467年)
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最早出现的是没有屋顶的浅穴,大约经过两三千年,在原始社会后期到殷商时代,出现了“土台建筑”;
在南方出现了巢居,
大约七千年以前出现了“木台建筑”。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也出现了等级制度,如《礼记·礼器第十》:“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二)成熟期
从战国时代到南北朝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木构架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建筑活动,除了修建万里长城外,还修建了奢华的阿房宫。
西汉
汉高颐墓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逐渐兴盛,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
(三)高峰期
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
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
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
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
(四)转变期
宋元两代城市规模缩小。
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开封),在晚唐以后就改变了汉代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
坊制度,夜禁取消了,城市中沿街设店,按行业成街。
由于家具经历了从商代低矮的形式到唐代高形桌椅的发展,宋代时高形家具已经定型化,房屋的空间也相应增大。
宋代
木、砖、石结构也有不少新发展,并制订出以“材”为标准的模制数,公元12世纪编写的《营造法式》就是总结这些经验的重要文献。
元代建筑沿袭了汉族几千年的传统,兴建了许多喇嘛寺庙和西藏式的塔,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
布达拉宫(7-17c)
泉州清净寺
(五)渐进期(明、清)
建筑材料:民间建筑也多使用砖瓦。
城市:明代在元代大都的基础上改建了北京城,古代文献中的都城规划思想得到完整的体现。
陵墓:明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与地形环境相结合,在创造肃穆气氛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
园林:
这时的造园艺术和装饰艺术取得突出的成就,江南富商开始在苏州、杭州、无锡、扬州一带营造私家园林。
清代在造园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一)宫殿
宫殿和都城规划在中国建筑中成就最高。
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
根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3700多年以前曾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
周代宫室从当时记载洛邑规划制度的《考工记》可知。
秦朝建立以后便开始兴建规模巨大的宫殿。
汉代宫殿建筑以“汉三宫”,即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为代表。其中,建章宫建筑在上林苑里。
唐代长安城中共有三座宫殿建筑群,即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元代仍按照传统都城的布局规划建造了大都(今北京),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建筑群沿中轴线排列,呈左右对称的布局,奠定了明清宫殿建筑的基础。
明、清
最能表现中国宫殿建筑特点的是北京的紫禁城(故宫)。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前朝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主要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位于中轴线上。
后寝是供皇帝及其家族生活起居、游乐的部分,在宫城的后面
故宫前三殿剖面图
中国的宫殿建筑的一大特征就是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突出。
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六种。
重檐庑殿顶逐渐成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其次,歇山顶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其他殿顶则普通人家也可以用。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清代屋顶之规制,屋顶等级分为:
1.重檐庑殿
2.重檐歇山
3.庑殿
4.歇山
5.悬山、
6.硬山。
至于攒尖及卷棚,因为不用在重要建筑上,所以不列入等级。
殿顶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装饰,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也表明宫殿的等级
(二)中国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的发展
传说中的黄帝曾在昆仑山置“圃”,圃即园林。
最早的初级园林形式是苑囿。
苑:《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
“沙丘苑台”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
囿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
苑囿
秦代以后,“囿”改为“苑”,合称“苑囿”,这种称法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
园林布局
秦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渭水之南建造著名的上林苑,为“海上仙山”、“一池三山”的布局首创了一个范例。
汉代
汉代“苑囿”是包括宫室建筑在内的园林,兼居住、理政、游乐等功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史记·孝武本纪》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建筑的范例。
私家园林
三国两晋
造园史上产生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山水园。
这个时期的典籍中开始出现“园林”一词。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才更加广泛。
南北朝
佛教兴盛,很多寺庙建于郊外,逐渐成为风景游览区。受此影响,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逐渐地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
隋唐
隋代西苑以水景布局的水景园。
唐代的三大内(唐三宫):大明、太极、兴庆,都是宫和苑相结合的园林区。
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风景区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国园林建筑有“三分在工匠,七分在主人”的造园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