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 灭菌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消毒隔离制度(1)

消毒隔离制度(1)

消毒隔离制度(1)第五节消毒隔离制度一、消毒灭菌原则1.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3.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不耐热物品可选用化学灭菌法。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时可选用化学方法。

4. 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普通病人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清洗→干燥→消毒灭菌。

2)被可疑及确诊传染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和器材:消毒→清洗→干燥→消毒灭菌。

5. 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物品随时处理。

6. 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所有物品需清洁,必要时做消毒处理。

7. 严格准确执行各类消毒方法,注意消毒浓度与时间正确并按时更换消毒液。

8. 浸泡消毒时,物品浸泡于液面以下,关节打开,管腔内充满消毒液,必要时盛器加盖。

9. 不同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人物品,分别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消毒。

二、消毒药械管理1. 消毒剂及医疗器械由药剂科和后保部统一进货,科室不得自行采购和进货,进货时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审核。

2. 各类需稀释配置的消毒液使用时配置方法正确,容器专用。

容器上标签清晰,写明消毒液名称、浓度、用途、配置方法、作用时间、并有刻度线。

3. 各类消毒剂专柜集中放置,专人负责保管,标示清楚,无变色、无杂质。

含氯消毒液需单独放置。

4. 各类消毒剂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不得过期。

三、常用消毒灭菌方法与要求1. 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包要求1)无菌物品外包装(容器)应清洁、无损、无陈旧性污迹,并一用一清洗。

2)包外化学指示带贴在封口处(手术室系统统一贴在眉栏处);指示带上注明有效起止日期、打包者全名、物品名称。

3)高危险性物品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并置于包的中心位置。

4)高压蒸汽灭菌包有效期除每年梅雨季节(根据天气预报)为7天。

5)贮槽灭菌前打开底、侧孔,灭菌后关闭底、侧孔。

消毒 灭菌管理制度课件

消毒 灭菌管理制度课件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课件一、概述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场所,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人体内外传播,预防与控制疾病的传播,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确保产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二、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1.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物品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等。

2.选择适当的消毒剂:使用经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3.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掌握不同消毒方法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

4.保持消毒环境的清洁:消毒前要先清洁物品表面,去除污垢和有机物质,提高消毒效果。

5.消毒灭菌后要及时通风:消毒灭菌后,要通过通风的方式将残留的消毒剂及时排出,以防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6.定期检测消毒效果: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进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卫生标准。

7.消毒灭菌记录:对消毒灭菌工作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等进行记录,建立档案,以备查证。

三、消毒灭菌的管理流程1.确定消毒灭菌责任人:在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单位中,应当确定专门负责消毒灭菌工作的责任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建立消毒灭菌制度:单位应当制定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明确消毒灭菌的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档案。

3.提供员工培训:对从事消毒灭菌工作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消毒灭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确保工作质量。

4.定期检查验收:单位应当定期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5.建立监督检测机制:建立监督检测机制,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卫生标准。

6.建立紧急处理预案:在发生消毒灭菌事故或不合格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是预防感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原则如下: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酒精、漂白粉、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确保有效的消毒效果。

3.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在开始消毒之前,确保消毒物品本身是清洁干燥的,避免细菌滋生。

4.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浓度进行操作。

5.全面消毒:对需要消毒的区域或物品进行全面覆盖和处理,确保所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地方都得到消毒。

6.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定期检查消毒计划,确保消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消毒剂和方法。

7.个人卫生和防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避免自身感染。

总之,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剂,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全面消毒,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它就像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默默地为我们阻挡着那些看不见的敌人。

你想想看,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些是无害的,但有些可就不那么友好啦!它们可能会让我们生病,让我们难受。

所以消毒灭菌是多么重要啊!
就好比我们每天出门要穿好衣服一样,消毒灭菌就是给我们的生活穿上一层保护衣。

我们不能随便对待它,要认真,要细致。

比如在医院里,医生和护士们可重视消毒灭菌啦!他们要确保医疗器械是干净的,病房是无菌的,这样才能让病人安心治疗,尽快康复呀!这就像战士上战场前要检查好自己的装备一样。

在家里也不能马虎呀!我们要经常打扫卫生,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家具、地板。

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这可是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消毒方法之一呢!难道不是吗?
在食品加工行业,消毒灭菌更是至关重要!要是食品被污染了,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会影响好多人的健康呢!这就像建房子,根基不稳可不行。

再看看那些公共场合,比如商场、车站,也都需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就像是给大家打造一个安全的港湾。

消毒灭菌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合适的工具。

就像砍柴要有锋利的斧头一样,我们得选对消毒剂,掌握好浓度和使用方法。

而且,消毒灭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持续进行。

不能今天做了,明天就不管了,那可不行!要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养成习惯。

总之,消毒灭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

我们不能忽视它,要重视它,把它做好。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干净、健康的环境吧!。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从事消毒灭菌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细致的原则,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消毒灭菌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消毒灭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本制度。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消毒供应中心(室),负责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室)应配备具有一定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确保消毒灭菌工作有序进行。

三、消毒灭菌设施与设备第七条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消毒灭菌设施和设备,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紫外线消毒灯等。

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九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设备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设备使用时间、使用人员、消毒灭菌效果等。

四、消毒灭菌物品管理第十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制定消毒灭菌物品的采购计划,确保物品的供应。

第十一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物品的验收、储存、发放、回收、处理等制度,确保物品的安全、有效。

第十二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定期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消毒灭菌操作流程第十三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根据消毒灭菌物品的种类、性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第十四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包括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干燥、包装、储存等环节。

第十五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对消毒灭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1术语和定义2管理要求3消毒、灭菌基本原则4清洗、消毒与灭菌方法5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6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7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8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法9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0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11 清洁用品的消毒12 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主要内容介绍一、术语和定义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表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

空气净化( air cleaning)的概念:二、消毒的管理要求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2)接触完整的皮肤、黏膜二、消毒的管理要求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负责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应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具有高二、消毒的管理要求对消毒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空气净化卫生要求1、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如洁净骨髓移植病房),日常监测时,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GB50333的要求。

2、 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3、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5.1 基本要求 5.1.1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

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5.1.2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

5.1.3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5.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

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1.5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5.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

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5.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

医院清洁消毒与灭菌
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 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 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常用术语和定义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
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 头柜、被褥疮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 便器等。
医院消毒物品的危险等级 斯伯尔丁分类法 (1968年)
常用术语和定义
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
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 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 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 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常用术语和定义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管理要求
3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 求: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 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 消毒。
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 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管理要求
5.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 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6.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工作人员提 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7. 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 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医院环境消毒
一、清洁、消毒与灭菌的定义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 的过程。 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 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 生物的处理。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你们知道吗,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病从口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还要定期给家里做大扫除,防止细菌和病毒滋生。

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清洁、消毒和灭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清洁是指去除物体表面的污垢、灰尘和油脂等杂质;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杀死或去除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而灭菌是指彻底杀死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这三者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场景和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那么,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一一道来。

1. 预防为主我们在进行清洁消毒与灭菌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预防。

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避免让病原微生物侵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比如说,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定期打扫卫生等。

这样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降低我们生病的风险。

2. 针对性处理不同的物品和场所需要采取不同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

比如说,厨房和卫生间这些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我们需要经常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而对于一些对外界敏感的物品,如电子产品、化妆品等,我们则需要采用更温和的消毒方法,如紫外线消毒、蒸汽消毒等。

3. 适度使用化学物质虽然化学物质在清洁消毒与灭菌中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过度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因此,在使用化学物质时,我们要遵循“适量原则”,即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以免吸入过多有害气体。

4. 定期检查和维护为了确保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定期对物品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比如说,空调、冰箱等家电要及时清洗滤网;门把手、水龙头等常接触部位要保持干燥和清洁;过期的消毒剂和清洁用品要及时更换等。

5. 个人防护在进行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时,我们要注意个人防护。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一、消毒、灭菌基本概念:(一)、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三)、无菌—物体中无活的微生物生成,即灭菌的结果。

(四)、无菌技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二、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所有可复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消毒、灭菌前必须按规范要求彻底清洗。

有特殊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应先消毒再清洗。

耐湿、耐热的医疗器械、器具首选高压灭菌。

三、根据物品对病人可至感染的危险程度选用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消毒法。

如重复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吸引瓶、婴儿暖箱水瓶、软式内镜、呼吸机管路、气管插管等应采用高水平消毒,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水平以上消毒方法。

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物品采用中水平消毒,不直接接触病人的物品可选择低水平消毒方法。

四、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因子的使用剂量,并延长消毒时间,选用消毒方法时,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用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五、提倡使用物理方法灭菌和消毒,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物品方可采取化学方法。

在使用化学方法消毒时应注意:“四要”、“六不要”四要:(一)、配置消毒剂浓度要准确。

(二)、盛装消毒液的容器要洁净。

(三)、物品要去脏污后进行消毒。

(四)、消毒剂要按使用说明书配置。

六不要:(一)、不要把化学消毒剂溶液用于灭菌处理。

(二)、不能把器械储存在消毒液中。

(三)、容器内的消毒液不要装的过满。

(四)、不要两种消毒液混合使用。

(五)、不要随意把不适合的洗涤剂加到消毒液中,以防止两种中和消毒液失效。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的定义消毒又称杀菌,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手段将器械、用具、环境等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灭活或抑制到不致引起感染的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将器械、用具等物体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杀灭或全部去除的过程。

消毒和灭菌的宗旨都是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

2.消毒灭菌的原则(1)彻底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彻底、彻底、再彻底,不能松懈。

(2)专业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杜绝外行乱入。

(3)全程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从采购消毒剂到使用器具,再到处理废弃物都要全程监控。

(4)安全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环境和人体的安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经济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要尽可能节约消毒剂和成本,提高效率。

3.消毒灭菌的基本流程(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

(2)摆放好待消毒和灭菌物品。

(3)正确使用消毒剂和灭菌设备。

(4)按照要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消毒和灭菌。

(5)清洁消毒剂和灭菌设备,存放好消毒和灭菌器具。

4.消毒灭菌的分类(1)按照消毒对象的不同,分为器械消毒灭菌、环境消毒灭菌、手部消毒灭菌等。

(2)按照消毒剂的不同,分为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等。

(3)按照消毒时间的不同,分为紧急消毒和常规消毒。

5.消毒灭菌的管理(1)制定消毒灭菌标准和操作规程。

(2)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建立消毒灭菌档案,记录每次消毒和灭菌的情况。

(4)培训消毒灭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定期组织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交流。

6.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设备,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3)保持消毒灭菌场所的整洁和通风,防止二次污染。

(4)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消毒剂。

(5)消毒和灭菌后要及时清洁消毒设备。

以上就是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文件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文件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一、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基本要求(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者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第11 章的规定。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普通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者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1) 高度危(wei)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2)中度危(wei)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3)低度危(wei)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者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者灭菌方法:(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者灭菌;(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3)对受到普通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者低水平的消毒方法;(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者)延长消毒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者灭菌方法:(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道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者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3)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试或者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者喷雾消毒法4、职业防护(1)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清洁、消毒、灭菌原则

医疗机构清洁、消毒、灭菌原则

医疗机构清洁、消毒、灭菌原则本文通过在等级医院评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全国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监测项目调查研究,梳理基层医疗机构在清洁消毒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并有针对性给出解决措施。

一、清洁、消毒与灭菌的现状与问题实际检查结合全国医院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监测项目提供的数据,列出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消毒清洁、消毒、灭菌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2016年之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方法有肉眼裸视法和放大镜法,此两种方法监测效果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2016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发布之后,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首选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器械。

(二)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2016年之前的数据显示,生物监测合格率97.5%,温度监测合格率74.7%,时间监测合格率仅为64.6%,侧面反应灭菌效果监测不佳。

(三)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监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普通生物监测合格率为99.3%,PCD生物监测的合格率仅为91.9%。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只有以上两种评价灭菌效果的方法,且灭菌合格率较低。

(四)卫生手效果监测监测显示2007年-2016年共监测的9891份样品,合格率为75.7%,菌落总数中位值为1.8cfu/cm2,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细菌为0,有理由怀疑在手卫生监测中存在监测方式或采样方法或实施方面的一些问题。

很多医院感染病例暴发大多是由于清洗、消毒、灭菌不合格所引起,如:1.2005年安徽宿州眼球事件,10名患者在安徽宿州市市立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后,出现感染情况,其中9名患者单眼眼球被摘除。

2.2012年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维吉尼亚梅森医学中心有32位病人被确诊为因接受ERCP而获得感染,导致30%的患者因感染死亡。

3.201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的Advocate Lutheran综合医院有29人应接受ERCP治疗后,获得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NDM)耐碳氢霉烯的肠杆菌(CRE)感染。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相关试题及答案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相关试题及答案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相关试题及答案1.消毒与灭菌的原则不包括A.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B.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C.环境与物体表面,应先消毒,再清洁D.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E.疑似或确诊朊病毒感染的病人应选用一次性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解析:消毒与灭菌基本原则: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被朊病毒、产气英膜梭状芽孢杆菌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选用一次性制品,并严格做好隔离。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工作中使用的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技术规范标准,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答案:C2.灭菌是指杀灭外环境传播媒介物上的A.细菌和病毒B.细菌繁殖体C.病原微生物D.有害微生物E.所有微生物解析:灭菌是指杀灭外环境传播媒介物上所有的活体微生物。

包括病原微生物及有害微生物,同时也包括非病原微生物及非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及真菌孢子。

答案:E3.注射室的地面溅有病人的血液,应采取的措施是A.用干拖把拖净B.用湿拖把拖净C.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然后用拖把拖净D.用消毒纸巾擦拭E.用拖把擦拭,然后丢弃拖把解析: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答案:C4.下列有关消毒与灭菌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入人体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B.耐热、耐湿物品首选化学灭菌法C.手术器具首选压力蒸汽灭菌D.室内空气消毒不宜选用自然挥发的甲醛熏箱E.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必须消毒解析: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清洁的重要性说到清洁,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乏味,但老实说,这可真是个重要的环节!你想想,生活中到处都是细菌,有些可恶的家伙可是专门找我们麻烦的。

咳咳,别紧张,不是说你周围有鬼,而是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清洁环境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

清洁的第一步,就是把那些表面上的污垢和灰尘都清除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消毒打好基础。

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稳,楼才能盖得高。

1.1 清洁的基本步骤首先,清洁的时候,得有个计划,不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撞。

通常来说,先用干布把表面上的灰尘擦掉,再用湿布进行深层清洁。

洗洁精、清洁剂这些好帮手可是必不可少的,别小看了它们,有时候真是能让污垢无处遁形。

清洁的频率也要掌握好,毕竟“宁可百日无虫,不可一日无清洁”,这句话可是绝对的真理。

1.2 清洁工具的选择说到工具,大家一定要选对!毛巾、拖把、刷子这些都要定期更换,不然时间长了,细菌可就藏在这些工具里等着你呢。

记住,清洁工具也需要清洁,不然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外,使用一次性清洁产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方便又卫生,省时省力,一举两得。

2. 消毒的必要性干完清洁,接下来就是消毒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消毒可是防止细菌滋生的关键一步。

很多人认为消毒只是在医院、实验室需要,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特别是厨房、卫生间这些细菌重灾区。

就像“病从口入”,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

2.1 消毒剂的选择在选择消毒剂的时候,得睁大眼睛,尽量选那些经过认证的产品。

市面上有很多牌子,咱们可不能随便买,别让那些小商贩给忽悠了。

消毒剂使用前最好先读一下说明书,使用方法、稀释比例这些可不能马虎。

再说,使用消毒剂的时候最好佩戴手套,保护自己的肌肤,别让化学物质给你添麻烦。

2.2 消毒的步骤消毒的步骤也要分清楚,通常先喷洒消毒剂,再用清洁布轻轻擦拭,确保每个角落都能接触到消毒剂。

记得,消毒后最好让它自然干燥,别急着用,给它点时间“休息”。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一、消毒、灭菌原则: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灭菌首选压力蒸气、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首选煮沸、流通蒸气;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液应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7、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8、手部皮肤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上班时,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①下列情况应进行手的清洁或消毒;②进行无菌操作前;③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传染病房等重点部门时。

④带口罩和穿隔离衣前后。

⑤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之后。

⑥处理污物之后。

(2)洗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①一般性洗手:用肥皂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部位,整个揉差时间不应少于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②刷手:按外科手术要求进行。

③手的皮肤消毒;在进行介入性操作前,或接触传染性的病人。

或其物品后,应注意手的清洗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洗必泰酒精、碘伏或含氯消毒剂等)。

(3)洗手设备应齐全:①流动水:最好装置时部开关、脚踏式开关或其它自动开关。

②清洁剂:肥皂应保持干燥,盛有消毒剂的容器应保持密闭。

③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最好用一次性纸巾。

④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要求1.门急诊①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并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所指定的隔离诊室诊治。

②肝炎、肠道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与普通门诊分开。

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医疗器械标准操作规程

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医疗器械标准操作规程

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医疗器械标准操作规程一、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基本原则: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医疗器械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灭菌。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二、2%戊二醛使用范围: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精密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不得用于注射针头、手术缝合线及棉线类物品的消毒或灭菌。

三、操作流程(一)用物准备:无菌方盘(必须必菌)、2%碱性戊二醛、戊二醛浓度测试卡(二)操作流程:方盘高压灭菌后,开包,打开无菌方盘→2%碱性戊二醛倒入无菌方盘内→监测戊二醛浓度,合格方可使用→清洗、干燥的诊疗器械、物品打开开关轴节,放入方盘内,消毒液完全浸没,并去除器械表面的气泡→盖上无菌方盘→记录消毒液的名称、开始使用时间,器械名称、器械开始浸泡时间,到达灭菌时间,签名→消毒作用到产品使用说明的规定时间,灭菌作用10小时→用无菌持物钳取出→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擦干后使用(三)戊二醛浓度监测方法:取指示卡将指示卡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中,2秒取出,吸除多余溶液,水平放置,5-8分钟观察指示卡颜色变化,均匀变黄判定为浓度合格。

三、注意事项:(一)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彻底清洗、干燥。

新启用的器械物品先除去油污及保护膜,再用清洁剂清洗去油污,干燥后及时消毒与灭菌。

(二)在浸泡过程中,不得中途加入器械、物品,应在达到时间要求后,取出灭菌物品才能加入其它待灭菌物品。

或另准备无菌方盘浸泡。

(三)戊二醛对人有毒性,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使用。

对皮肤和粘膜并做好个人防护,不能用于物表擦拭或喷雾消毒、空气消毒、手、皮肤消毒。

(四)强化戊二醛使用前加入PH调节剂(碳酸氢钠),再加防锈剂(亚硝酸盐)充分混匀。

(五)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洁净、密闭,使用前应先灭菌处理。

灭菌容器每周更换2次。

(六)加入碳酸氢钠和亚硝酸盐后的戊二醛溶液连续使用时间应≤14天。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话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听好了哦!一、清洁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防工作。

比如,出门回家要洗手,吃饭前要煮熟食物,生病了要及时就医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是我们在预防疾病。

所以,预防措施一定要跟上,不能掉以轻心。

2. 针对性处理对于不同的物品和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清洁消毒方法。

比如,厨房餐具要用热水煮沸消毒,衣物要用洗衣液清洗晾晒,卫生间要用消毒液擦拭地面等等。

只有针对性地处理,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3. 安全第一在进行清洁消毒时,我们要注意安全。

比如,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使用高温消毒器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等等。

安全第一,不能因为图快而忽视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日常清洁消毒的小技巧1. 家庭卫生家庭是我们最亲密的生活空间,所以保持家庭卫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定期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和垃圾;用湿拖把擦地,保持地面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

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家庭常备的清洁用品,如醋、柠檬汁、苏打粉等,来辅助清洁。

2. 饮食卫生饮食卫生同样重要。

我们在购买食材时,要选择新鲜、干净的;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熟度和卫生;用餐前后要洗手,避免细菌传播。

另外,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如大蒜、生姜、洋葱等。

3.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每个人都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等。

我们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不揉眼、不挖鼻孔等。

只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才能远离疾病。

三、总结清洁消毒与灭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要遵循基本原则,做好预防工作;针对不同的物品和环境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在进行消毒时注意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5.1 基本要求 5.1.1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

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5.1.2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

5.1.3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5.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

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1.5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5.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

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5.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