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液体剂型研究进展 2
药物治疗中的药物剂型选择与优化
![药物治疗中的药物剂型选择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5f8ea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5.png)
药物治疗中的药物剂型选择与优化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剂过程中,由活性药物成分与辅料组成的固体、液体或半固体的物质形态。
在药物治疗中,合理的药物剂型选择与优化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者的用药便利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药物剂型选择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其他剂型三个方面,探讨药物剂型选择与优化的相关问题。
一、固体剂型1.口服固体剂型口服固体剂型是最常见的药物剂型之一,如片剂、胶囊、颗粒剂等。
在口服剂型的选择与优化中,应考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溶解度、稳定性以及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在药物剂型的优化中,可以通过改善溶解性、制备技术以及添加溶解辅料等方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口腔固体剂型口腔固体剂型主要包括含片、含颗粒、嚼片等。
这些剂型的优点是药物能够与口腔黏膜接触时间较长,并通过黏膜吸收进入体内,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优化口腔固体剂型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黏膜黏附剂,并控制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
3.皮肤固体剂型皮肤固体剂型主要包括膏剂、贴剂以及各种局部用药剂型。
在皮肤固体剂型的选择与优化中,应考虑药物的渗透性、稳定性以及目标治疗区域的特点。
优化皮肤固体剂型的方法包括改变基质成分、添加渗透增强剂以及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等。
二、液体剂型1.口服液体剂型口服液体剂型主要包括糖浆、混悬液、滴剂等。
在口服液体剂型的选择与优化中,应考虑药物的稳定性、口感以及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优化口服液体剂型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溶剂、调节药物的pH值以及添加味觉改善剂等。
2.注射液体剂型注射液体剂型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射入体内的剂型,具有快速且确定的药物吸收速度。
在注射液体剂型的选择与优化中,应考虑药物的稳定性、渗透性以及注射部位的特点。
优化注射液体剂型的方法包括改变溶剂成分、调节药物的浓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等。
三、其他剂型除了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剂型如气雾剂、软膏剂以及缓释剂型等。
这些剂型在特定的治疗场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气雾剂适用于呼吸道治疗,软膏剂适用于局部炎症治疗,缓释剂型适用于长效治疗等。
口服液体剂型研究进展
![口服液体剂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6c9b9731711cc7931b716ec.png)
[. J 湖北 农 业 科 学 ,0 9 4 ()7 7 7 0 ] 2 0 ,83 :4 — 5 .
( 收稿 日期 :0 0 0 — 4 2 1 — 4 1)
CHI A MODE DI NE 中国 当 代 医 药 1 5 N RN ME CI 4
口服 溶 液剂 系 指 药 物溶 解 于 适 宜溶 剂 中制 成 供 口服 的 澄 清
液体制 剂 。 口服混 悬剂 系 指难 溶性 固体药 物 。 散在 液 体介 分
质 中, 制成 供 口服 的混 悬 液 体制 剂 , 包 括 干 混 悬 剂 或浓 混 也 悬 液 。 口服乳 剂 系指两 种互 不 相溶 的液体 . 成 供 口服 稳定 制 的水包 油 型乳 液制 剂 。
2普 通 口服 液 体 剂 型
药 物 粒 子进 行 表 面 修 饰 可使 其 具 有 类 似 于 隐形 脂 质 体 逃逸 单 核 吞 噬 细胞 系 统 的性 质 , 长 药 物 的在 体 循 环 时 间 , 延 使之 富 集在 肿 瘤 、 症部 位 、 组织 。 炎 脑
32 口服 纳 米 乳 剂 .
的活性 化 合物 大 多分 子 量 高 , 疏水 性 强 , 因此 , 内外学 者 对 国 水 难 溶 性药 物开 发 了一 种新 剂 型一 纳米 混悬 剂 .其 是 一种 纯
近 年来 . 口服 液体 剂 型 由于 具 有便 于 口服 , 别 适 用 于 特 吞 咽 固体 制 剂 困难 的 患者 , 改 善 患者 的 服药 顺 从 性 ; 入 可 加 矫 味剂后 可 增加 制剂 的 可 口性 , 盖一 些 药 物 的不 良气 味 等 掩 优点 , 日益 引起 国 内外研 究 者 的重 视 。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理作用及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理作用及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9cb643580216fc700afd92.png)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9 #1(1)59•综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理作用及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周晓玲李根傅慧敏(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91)A d v a n c e s o f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e d i a t r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P u d i l a n X i a o y a n o r a l l i q u i dZ h o u X ia o -lin g ,L i G e n , F u H u i-m in(Chengdu Women & 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Sichuan Chengdu 610091)摘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相关的国内外 文献,对其药理作用及儿科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L 科临床应用;药理作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济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 20030095)主要成分为蒲公英、苦地 丁、板蓝根和黄苳,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小儿伤风感冒,在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 炎等的治疗上具有优势[1]。
该药为非儿童专用中成 药,由于其独特的液体剂型,在儿科临床广泛应 用[2]。
近年来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研究较多,本 文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理作用及儿科临床应用情 况进行综述。
1药理作用1.1抗炎作用F e n g L ia n g %]等使用脂多糖(lip o p o lysa cch a -rid e ,L P S )通过气管内给药诱导小鼠呼吸道炎症,首次提供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临床实践中用于呼吸 道炎症的实验依据。
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c821473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6.png)
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口腔给药制剂作为一种便携、易于接受的药物给予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用药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探讨,介绍其种类、特点以及研究进展。
一、口腔给药制剂的种类及特点1. 口服液体制剂口服液体制剂是口腔给药制剂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的特点是剂型多样,包括溶液、悬浮液、乳剂等。
口服液体制剂具有服药方便、吸收迅速、剂量易于调节等优点。
同时,由于口腔黏膜丰富的血管和较大的表面积,口服液体制剂在口腔黏膜上的吸收速度较快,使药物能够更加迅速地达到治疗目标部位。
2. 口腔喷雾剂口腔喷雾剂是近年来口腔给药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的特点是喷雾剂能够使药物以微小颗粒的形式直接覆盖在口腔表面,增加了药物与口腔黏膜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吸收速度。
同时,口腔喷雾剂还具有用药方便、无需水分协助等特点,更适合于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需求。
3. 口腔贴片制剂口腔贴片制剂是一种直接贴附在口腔黏膜上的给药形式。
它的特点是贴片可以持续释放药物,提供长时间的治疗效果。
口腔贴片制剂的优点在于无需水分协助,改善了患者在饮水受限制的情况下的用药便利性。
此外,口腔贴片还可以调整药物的释放速率,使药物在黏膜上停留的时间更长,从而提高药效。
二、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1. 药物释放机制对于口腔给药制剂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了解药物在口腔黏膜上的释放机制。
由于口腔黏膜的特殊性质,药物的释放机制涉及黏膜层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在黏膜上的吸附和渗透等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给药制剂的释放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释放效果,提高其疗效。
2. 递送系统的优化为了提高口腔给药制剂的递送效果,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型的递送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纳米颗粒的药物载体,提高药物在口腔黏膜上的吸附和渗透性。
此外,还有研究团队尝试将生物粘附剂应用于口腔给药制剂中,以增加药物在口腔黏膜上的停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5249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并加入酶抑制剂、保护剂和促吸收剂的纳米囊、纳米粒、脂质体或复乳等口服制剂是目前胰岛素(INS)类药物的研究热点,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对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是一贯首选药物,长期以来临床常用剂型是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和痛苦。
目前研究的剂型有透皮给药、吸入给药[1]等等,而口服给药途径一直是最易为病人所接受的给药途径,但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因素主要为胰岛素是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由于其共价键易破坏而引起不稳定,其化学反应有水解、氧化和消旋化等,他们可被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肽水解酶和蛋白水解酶、酸、碱催化而水解,同时还由于蛋白质分子量较一般的分子量大而对胃肠道粘膜的穿透性差,难以通过生物膜屏障,因此以往只能以注射途径给药而不能口服[2]。
目前研究的重点放在克服两个障碍上,即如何提高多肽的生物膜透过性和抵抗蛋白酶降解这两个方面。
纳米技术的出现,对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制备与给药途径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纳米药物技术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1~100nm间的物质的技术。
国际上公认0.1~100nm为纳米尺度空间,100~1000nm为亚微米体系。
药剂学领域中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nm [3]。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1)超临界技术。
将聚合物或药物溶解在超临界液体中,当该液体通过微小孔径的喷嘴减压雾化时,随着超临界液体的迅速气化,即析出固体纳米粒;(2)聚合法。
乳液聚合是一种经典的、常用的高分子合成方法,将2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微乳液,在微乳滴中单体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3)凝聚分散法。
一些大分子如明胶、阿拉伯糖、壳聚糖、海藻酸钠或两亲性的聚合物等采用单凝聚或复凝聚法制备纳米粒。
此外还有高压均质法、溶剂蒸发法、熔融分散法、乳化/溶剂扩散法等等,具体选用哪一种制备方法要根据所选药物的性能及载体材料的条件来决定。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8236f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0.png)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首先是纳米药物运载系统。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促进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中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复方黄连素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改善黄连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抗菌活性。
其次是口腔贴剂。
传统中药剂型中,口服剂型存在药物直接经过胃肠道而受到低酸度和酶的破坏,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开发口腔贴剂,将中药直接粘附在口腔黏膜上,通过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吸收,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利用口腔黏膜贴剂制备的复方中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是水溶性中药注射剂。
水溶性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注射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传统的乳剂注射剂相比,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具有溶解度高、药物迅速释放、药效强等优势。
例如,利用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当归注射剂,在治疗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最后是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可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到循环系统中。
传统中药制剂由于药物成分复杂、黏稠度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微孔技术等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透皮给药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当归透皮贴剂可以提高药物透皮吸收速度,增加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正在为中药的疗效和药物吸收速度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纳米药物运载系统到口腔贴剂、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和透皮给药系统,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将为中药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药物口服剂型中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
![药物口服剂型中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03919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c.png)
药物口服剂型中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药学的不断发展,药物研究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药物剂型转向高科技的纳米制药技术,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药物口服剂型。
其中微纳米制备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分散体制备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微纳米制备技术在药物口服剂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二、微纳米制备技术的概述1. 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定义微纳米制备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微粒、纳米粒等细小粒子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减轻、破碎、凝聚、包裹等处理而制成的一种新型药物制剂技术。
这种技术可将药物和载体进行精细的匹配,以获得更好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等特征,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2. 微纳米制备技术的特点微纳米制备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粒度可以被精细控制在几纳米至几微米的尺度范围内。
(2) 可以通过粒子表面的修饰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 可以将药物与载体相结合,使药物在体内的分散性更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4) 可以将药物制成各种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或者口服剂等,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三、微纳米制备技术在药物口服剂型中的应用1. 纳米乳剂纳米乳剂是一种将药物分散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水-油或油-水界面上,从而提高药物溶解度和体内吸收率的制剂。
近年来,纳米乳剂在药物口服剂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包括伊曲康唑、环磷酰胺等药物,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 磷脂质体磷脂质体是一种以磷脂为主要成分的微米级别或纳米级别的粒子制剂。
由于其稳定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药物口服制剂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拉米夫定、多西环素等药物均能通过微纳米制备技术制备出适合口服剂型的磷脂质体。
3.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一种以纳米为尺度的粒子制剂,由于其特有的粒子大小和表面性质,可用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渗透性,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诸如酮康唑、单苯丁酸以及布洛芬等药物均可通过微纳米制备技术制备出纳米颗粒制剂,适用于口服剂型。
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研究进展
![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fdf05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f.png)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21,52(1):113-121学报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研究进展孟月1,张自强2,何淑旺3,姚静1*(1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南京210009;2南京泽恒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南京210046;3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荣成264300)摘要液体制剂是目前儿童临床上常用的口服给药剂型。
本文从临时配制口服液体制剂、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纳米混悬剂、纳米乳剂、自纳米乳剂和以牛奶为载体的液体制剂方面对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同时指出高效的掩味/矫味技术、安全辅料的使用、高要求的技术标准及验证策略、建立良好的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有助于开发更加安全有效且依从性更高的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制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儿童用药;口服液体制剂;掩味技术;安全辅料;进展中图分类号R9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048(2021)01-0113-09doi:10.11665/j.issn.1000-5048.20210116引用本文孟月,张自强,何淑旺,等.儿童口服给药液体剂型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1,52(1):113–121.Cite this article as:MENG Yue,ZHANG Ziqiang,HE Shuwang,et al.Advances in research on pediatric oral liquid dosage forms[J].J China Pharm Univ,2021,52(1):113–121.Advances in research on pediatric oral liquid dosage formsMENG Yue1,ZHANG Ziqiang2,HE Shuwang3,YAO Jing1*1School of Pharmac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2Nanjing Ze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Ltd., Nanjing210046;3Shandong Dayin Marine Biopharmaceutical Co.,Ltd.,Rongcheng264300,ChinaAbstract Liquid preparations are the commonly used oral dosage forms in pediatric clinical practice.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pediatric oral liquid dosage forms including extemporaneous preparation of oral liquid formulations,oral liquid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nanosuspensions,nanoemulsions,self-nanoemulsions and milk-based liquid formulations.In addition,the efficient flavoring and taste masking technolo⁃gies,using safe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high-demanding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verification strategies,estab⁃lishing excellent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oral liquid dosage forms which are safer,more effective and better compliant.This review is helpful in lay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on pediatric oral liquid dosage forms.Key words pediatric medicines;oral liquid dosage forms;taste masking technology;safe excipients;progress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China National Key Hi-Tech Innovation Project for the R&D of Novel Drugs(No.2018ZX09721003-007-005)目前儿童用药剂型少、规格不全,儿童用药可及性较低。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f66fd4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2.png)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马印图;李莉华;李玉秋;张静;宋俊贞;高立勋【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茵栀黄口服液是由茵陈蒿、栀子、黄芩、金银花等中药组成,是根据过去的茵陈蒿汤结合茵栀黄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改剂型而成的中成药制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菌,味苦性寒,为治疗黄疸之要药,主要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的黄疸,所含有的茵陈酮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胆、对抗肝损伤和抗病毒作用,可抑制多种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减轻相关代谢物对肝脏的损害,同时可促进胆汁酸分泌,增加胆酸及胆红素排泄量,对预防和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具有重要作用;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本经》谓其“主诸热黄疸”,兼有消炎、利胆、安胎作用,黄芩中的黄芩昔(每10毫升茵栀黄口服液中含黄芩苷0.4g)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胆囊收缩拉。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金匮要略》描述栀子索具有清利三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显著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具有凉血解毒、促进胆汁分泌和活血化瘀的作用;金银花含有多种绿原酸类化合物,能够加快肠蠕动,消炎、解毒、利胆作用显著,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总页数】4页(P88-91)【作者】马印图;李莉华;李玉秋;张静;宋俊贞;高立勋【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050071 石家庄,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 石家庄,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 石家庄,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 石家庄,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信息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5【相关文献】1.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J], 刘筠2.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马印图;李莉华;李玉秋;张静;宋俊贞;高立勋;3.母乳性黄疸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J], 陈治珍;操林凤4.OLIF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J], 李生鋆;范顺武;赵凤东5.我国肿瘤病人营养风险评估量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晏超;杨胜欢;黎静;李永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b0bb12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e.png)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中药使用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
以往我国中药剂型主要包括丹、丸、膏、散等,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研技术运用在制药领域,制药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我国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前言:中医和中药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中药对我国医学的影响非常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中药的剂型也随着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将西药制剂的方法运用到中药制剂中以后,我国中药制造出了缓释、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中药口服液和中药注射剂等新型的制剂。
中药制剂的发展,弥补了中药制剂以往治疗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治疗的稳定性和疗效,使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就新型的中药制剂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制剂的使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详见于下文:1、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张淑丽[1]等在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进行了综述。
指出缓释和控释制剂是规定释放介质中,前者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后者缓慢恒速释放药物,两者的目的均是为患者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
这类制剂的优点主要包括,首先能够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增加其用药的依从性;其次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平稳,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然后药物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可尽量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在服用时同样需要注意该类药物服用时不能咀嚼,以免发生药效突然释放,造成机体损伤;服用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需按医嘱定量服用;其发展主要是由原有的外用制剂向口服缓控给药方面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胶囊等都是发展后的中药缓解制剂;另外还从单方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向复方如复方卡托普利缓释片发展。
但是中药缓释和控释制剂在发展上也遇到了阻碍,主要是由于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在进行剂型制造时物理和化学的成分无法精准提炼,且提炼出的制剂在药效成分方面很难达到在同一时间释放药效,在服药后药物的成分代谢不一,在体内可能存在化合物相互作用,造成药带动力学发展滞后。
国内外农药剂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国内外农药剂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e5e64f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9.png)
国内外农药剂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农药剂型的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一些进展。
农药剂型是指农药的具体形式,可以是液体、固体、粉状、泡腾剂等,它影响着农药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以下是国内外农药剂型研究的一些进展和发展方向:
1. 新型剂型的研究: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剂型。
例如,研发出了水分散颗粒剂、微胶囊剂、纳米制剂等新型剂型,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和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2. 控释剂型的研究:为了提高农药的持效性和减少频繁喷药的次数,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控释剂型。
控释剂型可以使农药缓慢释放,延长药效持续时间,减少农药对环境的积累。
3. 精准投放技术的研究:精准投放技术可以帮助农药剂型更好地达到作用目标。
例如,利用GPS和无人机等技术进行农药的精准喷洒,减少了农药的浪费和对非靶生物的伤害。
4. 绿色剂型的研究:绿色剂型是指对环境友好、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剂型。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加绿色的农药剂型,如生物农药剂型、微生物制剂型等,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复合剂型的研究:复合剂型是指将不同种类的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以及开发更加理想的复合剂型。
综上所述,国内外农药剂型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新型剂型、控释剂型、精准投放技术、绿色剂型和复合剂型的研究方面。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483b2c804d2b160b4ec0d1.png)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作者:吴桐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5期摘要:中药复方蒲地蓝主要是有四种不同的中药构成分别是:蒲公英和板蓝根以及、苦地丁和黄芩。
它本身拥有清热解毒和降低肿胀以及促进咽部恢复的功效。
它广泛用于临床实践,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非常好的良好方法。
本文通过回顾蒲地蓝质量研究的研究,综述了薄层鉴定,化学成分,蒲地蓝片剂,胶囊和口服液质量控制研究的质量控制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蒲地蓝提供了理论依据。
依据。
关键词:中药复方;普迪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蒲地蓝由四种中药组成,如蒲公英,板蓝根,苦涩和低冲。
它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炎的功效,可临床用于治疗咽炎和腮腺炎以及扁桃体炎等疾病。
当前其主要被广泛的制造成为片剂和口服液以及胶囊,对其进行提取的方式一般使用的是超声波提取以及加热回流的方式。
中药复方普迪蓝具有复杂的物质基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普迪蓝质量控制的研究,为蒲地蓝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复方蒲地蓝的薄层鉴别杨秀峰等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定性鉴别普洱兰小偃片中黄芪,蒲公英和板蓝根的根。
通过TLC确定黄芪的TLC鉴定。
甲苯 - 乙酸用作参考物质。
使用乙酯 - 甲醇 - 甲酸(10:3:1:2)作为展开溶剂,在紫外灯中在365nm处检测。
试验溶液和参比药物溶液的色谱图中的相应斑点显示相同的色斑;蒲公英薄层色谱法确定了咖啡酸。
作为对照物质,使用乙酸丁酯 - 甲酸 - 水(7:2.5:2.5)作为展开溶剂,在紫外灯中在365nm下进行检测。
在测试样品的色谱图中,在对应于参考物质的色谱图的位置处出现相同颜色的荧光点。
L. striata TLC鉴定以精氨酸为参比,以正丁醇 - 冰醋酸 - 水(10:5:5)为显影剂,喷洒茚三酮试液,在荧光灯下检查。
2 复方蒲地蓝质控标准研究2.1 蒲地蓝片剂质控标准研究刘德生等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蒲地蓝消炎片,胶囊和口服液三种制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用75%甲醇作为萃取溶剂,超声提取;绿原酸检测浓度在14.7-3750.0 ng / mL时,咖啡酸为68.4-4376.0 ng / mL。
儿童口服液体药物制剂的技术难点及研发思路研究
![儿童口服液体药物制剂的技术难点及研发思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52c92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8.png)
儿童口服液体药物制剂的技术难点及研发思路研究【摘要】当前,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用药的需求不断增多,儿童用药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儿童剂型较少,规格不全,儿童服药的可及性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制药企业的发展。
因此,本文着眼于口服药物液体制剂的技术难题,对当前儿童口服药物液体制剂研究中涉及到的研发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儿口服药物液体制剂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儿童口服液体;制剂;研发1、前言儿童吞咽片剂、胶囊困难,液体制剂便成为小儿临床常用口服给药剂型之一。
液体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制剂,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国际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是液体制剂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贮存包装不便、给药剂量不够精确等缺点,导致儿童药物剂型存在临床用药瓶颈。
因此,开发更适合儿童服用且具有良好生物利用度的液体口服儿科药物制剂迫在眉睫。
2、儿童口服液体药物制剂的技术难点2.1药物的溶解性某些药物有的具有较高的溶解性,配制成液体制剂便会出现水溶性差的现象,这不但直接影响药物在人体体内吸收,还会使服用液体体积显着增大,不同程度地增大了儿童用药吞咽压力[1]。
因此提高药物的溶解性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目前多数上市药物采取药物增溶、DH调节、混合溶剂法和表面活性剂增溶法等对药物进行溶解或者改变其溶解性的方法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然而,因溶剂及表面活性剂的限制导致常规药物增溶方式也受限制。
2.2制剂的稳定性液体制剂一般含有物理、化学和其他微生物成份,这些成份都存在不稳定性,导致药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甚至会使药物失去疗效。
物理不稳定性一般出现在混悬剂的内部,会使药物出现主药成分下沉的现象,因而影响制剂的疗效,或因局部药物浓度过高,使服用者出现中毒反应,化学不稳定性常常出现在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的药物水溶液之中,多出现氧化、水解等现象;微生物不稳定性多存在多剂量包装儿童口服液体制剂中,尤其是口服糖浆药剂,主要由于这类口服药剂一般含有糖成分,极易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一般容易被微生物制剂污染,不但药效遭受影响,还会使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细菌毒素,从而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
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4dc5a8b84ae45c3a358c24.png)
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进展胰岛素( insulin, INS)是脊椎动物胰脏β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是目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首选药物。
研制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胰岛素新剂型十分必要,例如口服、眼部、鼻部、肺部、透皮和结肠等途径,其中口服给药的研究较多[1]。
从非注射型制剂的特点看,口服途径传统、方便并易于被患者接受,给药方式在药动学上模仿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有可能成为注射剂的替代剂型,但是由于胰岛素在胃肠道内易被低pH环境和各种酶降解、分子量大难以透过胃肠上皮细胞膜而吸收差、肝脏首过效应等原因导致口服无效,必须采取适当手段防止降解,促进吸收。
本文将近年来胰岛素口服剂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1 INS脂质体以脂质体作为INS的载体可以促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同时保护药物免受胃肠道蛋白酶的破坏并促进药物在胃肠道的主动转运。
近年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成份来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或作用时间成为研究热点[2-6]。
脂质体由与细胞膜成分相同的磷脂组成,药物被包封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在保护胰岛素的同时还起到缓释的作用。
通过改变磷脂的组成还可以使脂质体具有不同的表面性质,从而适合多种给药途径。
现在胰岛素脂质体制剂有多种给药途径,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脂质体作为载体存在包封率低、口服给药后稳定性差、制剂质量难控制、成本高等缺点。
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2 INS乳剂乳剂不但制备工艺简单,而且能有效地保护INS不被胃肠道酶降解。
目前INS乳剂的研究主要是W /O/W型复乳和可以在消化道内自乳化的微乳[6-7]。
复乳具有两层或多层液体乳膜结构,能有效控制药物的扩散速度,对药物进行缓释和控释,同时还能避免胃肠道内消化酶的破坏。
微乳作为口服INS载体具有粒径细小和渗透力强的特点,可保护INS在胃肠道中不受酸和酶的破坏,同时可以模拟食物中乳糜微粒的成分被吸收进入淋巴系统,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处方研究
![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处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6d1f75a26925c52cc5bfde.png)
2.3.1 矫 味剂 的选择 研制 口服溶液剂 要求 口感 良好 ,对 条件下放 置 10 d,分别 于第 5天 、10天取样 检测 ,结果 见 表
口腔黏膜无刺激性 。本试验研究 选用 阿司帕坦 、糖精 钠和少 3。 量哈密瓜香精作为矫 味剂 J,调 节处方 中所 占比例 ,通 过 口
表 3 对处方 Ⅲ、Ⅳ的加速试验考察结果
MOU Yuan-d0ng,NIU Gui—yun, Xiao-fei (Lunan Better Pharmaceutical Co.,Ltd.,Linyi 276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scription and preparation of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Oral Solution.Methods The
由表 3可知 :处方 Ⅲ、Ⅳ制得的 口服溶液加速试验考察 5 d、10 d分别对含量 、有关物质进行检测 ,处方 Ⅲ结 果稳定 ,故 选处方 Ⅲ为本 品最终处方 。 2.3.4 完整处方 (1 000支 )
原 辅 料 名 称 盐酸西替利嗪
甘 油 阿 司 帕 坦 香精 (哈密瓜 )
用 量
质量研 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 志 ,2003,39(12):26—
27.
[2] 国家药典委 员会.中华人 民共 和 国药典 2010年版 (二
蓦 。.s: s .s 。.90 95. 。.z0 .· 。., 99.。
通 过 比较处 方 I一Ⅳ半成 品含量 与有关物 质 。发现 四 个 处方 半成 品各项指标都很好 。处 方 I、Ⅱ成品经过 100℃ 灭菌 30 min、115℃灭菌 30 min灭菌后有关 物质均有 明显变 化 ,处方 Ⅲ、Ⅳ成 品 100℃灭菌 30 rain、115℃灭菌 30 min灭 菌后有关物质无 明显 变化。淘汰 处方 I、Ⅱ。对 照处 方 Ⅲ、 Ⅳ成品 100℃灭菌 30 min、115 cC灭菌 30 min灭菌 对药液含 量与有关物质均无 明显影响 ,但 115 oC灭菌 30 min F。=9,灭
双黄连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https://img.taocdn.com/s3/m/ddc09019fad6195f312ba639.png)
关于三精双黄连口服液的各项研究一、药品说明书二、制取方法金银花、黄芩、连翘,黄芩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并在80℃时加入2mol/L盐酸溶液适量调节PH 值至1.0~2.0,保温1小时,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加6~8倍量水,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再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用乙醇洗至PH值7.0,挥尽乙醇备用;金银花、连翘加水温浸半小时后,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蜜度为1.20~1.25(70~80℃测),冷至40℃时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残渣加75%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合并乙醇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黄芩提取物,并加水适量,以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搅匀,冷藏(4~8℃)72小时,滤过,滤液加入蔗糖300g,搅拌使溶解,再加入香精适量并调节PH值至7.0,加水制成1000ml,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三、含量实验测定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芩及连翘经提取精制而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效,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病毒性肺炎等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其中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只测定了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的含量,而且是采用包括甲醇一醋酸一水、乙腈一醋酸一水的不同流动相分别测定。
本试验参照文献,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建立了不经提取分离,利用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上述4种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简便可行、准确、快速的特点,减少了配制流动相的步骤和进样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满意效果。
方法名称:双黄连口服液—黄芩甙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范围: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素含量。
伊维菌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伊维菌素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273af6770bf78a65295415.png)
3 伊 维 菌 素应轻等优点 。但 由于伊 维菌素几乎
不溶 于水 , 严重制 约着该类药物的使用。 目前 , 伊维菌素已制
成预混剂 、 片剂 、 软膏剂 、 溶液剂 、 注射剂、 透皮剂 等常规剂 型 及缓 释丸 剂、 埋 植剂 、 微球 剂 等新 剂 型 的靶 向性特点 , 从 而引起广泛关注 。
中 图分 类 号 : ¥ 8 5 9 . 7 9 6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3 ) 0 9— 0 1 8 3— 0 2
伊维菌素(i v e r m e c t i n , I V M) 具 有广谱 、 高效 、 用量 小和安
1 伊 维 菌 素 的 理 化性 质
伊维菌素制剂 的发展 大体分为几个 阶段 : 第一 时期为传
统药物制剂时期 , 主要有溶液剂 、 片剂 、 注射剂 、 预 混剂等 ; 第 二时期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时期 , 例如微球亚微球乳剂 、 透 皮 吸收剂 、 浇淋剂 、 缓 释片 、 缓释胶囊 ; 第三时期为靶 向给药系 统 的开发时期 , 如脂质体 、 磁性微球等作为载体 的各类靶 向制 剂 。这些制剂长期以来发挥 了 良好 的作用 。近年来 , 伊维 菌 素新制剂 的研发也不断有 了新 的成果 , 其应用也更加广泛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年第 4 l 卷第 9期
一 1 8 3一
刘 磊 , 张继瑜 , 周绪正 , 等.伊维菌 素制剂 的研究进展[ J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9 ) : 1 8 3—1 8 5
伊维菌素制剂 的研究进展
刘 磊 r , 张继瑜 , 周绪正 , 李 冰 , 李金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液体剂型研究进展梁倾,孙柏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 (211189)E-mail:liangqing01@摘要:本文综述了临床常用的各种口服液体剂型的特点及优势,指出了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血药浓度平稳、可以减少服药次数、病人顺从性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结果表明,口服纳米混悬液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增溶作用、缓释作用、靶向性及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液体剂型;缓控释;口服;给药系统1. 引言近年来,口服液体剂型由于具有便于口服,特别适用于吞咽固体制剂困难的病人(如老年人和儿童),可改善病人的服药顺从性;流动性好,可以根据个体对剂量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剂量;加入矫味剂后可增加制剂的可口性,掩盖一些药物的不良气味等优点,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除具有以上优点还可避免将一次需服剂量很大的药物制成体积较大的片剂或胶囊,造成难以吞服,制成混悬剂后可克服这一问题[19]。
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几年常用的口服液体剂型的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了缓控释液体剂型符合临床需要等优点,指出具有主动靶向的隐形纳米混悬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2. 口服液体剂型概述口服液体剂型包括糖浆剂、溶液剂、混悬剂和乳剂。
中国药典2005版制剂通则中规定: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用。
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口服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供口服的澄清液体制剂。
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
口服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制成供口服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制剂[1]。
口服溶液与口服液不同,后者是中药范畴,前者是西药范畴,后者是将中药材洗净,切片,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单剂量口服液。
口服混悬剂混悬液颗粒的大小、形状和硬度能影响服用的口感。
有关糖果的综述表明,可被味觉感受的最小粒径约为25μm,大粒子会在口腔中产生沙粒感[2]。
乳剂是由油、水、乳化剂和(或)助乳化剂四种主要成分组成。
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药物吸收和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而且水溶性差的药物可以通过制备成乳剂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可以保证剂量准确。
3. 普通口服液体剂型中药糖浆剂是含有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是临床常用的剂型之一,其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服用方便,显效迅速,另外,由于糖浆剂中所含的糖和芳香剂具有矫味的作用,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气味,改善口感,使药物容易服用,故深受广大医生、患者欢迎,特别是儿童更容易接受。
糖浆剂在生产贮存中易发生酶败,沉淀,变色等问题,邵金治等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低浓度的糖浆更容易发生酶败[3]。
沈汉镇等认为糖浆用糖量宜少,含糖量宜控制在30%-40%为宜,pH值和防腐剂的用量对剂型的稳定影响也较大,应视药物的性质而选用[4]。
口服溶液与混悬液在儿科临床应用较多,制备方法简单,溶剂一般为纯水[5-10]。
4. 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是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其对于减少药物用量,控制药物作用区域,提高药物作用效力,降低不良反应,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使得人们对药物的利用更加充分和必要。
缓控释液体制剂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口服缓控释制剂,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以供药用的油性溶液[11-13]。
口服缓控释液体制剂包括控释混悬剂和纳米乳剂。
4.1口服控释混悬剂控释混悬剂由混悬介质和控释药物微粒组成,口服后胃肠道分布面积大,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且由于混悬微粒均匀分散,对胃肠道局部刺激性小。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有离子交换树脂控释混悬剂,非水介质混悬剂,药物纳米混悬剂和干混悬剂。
研究最为成熟且已经上市的均为离子交换树脂控释混悬剂。
药物树脂递药系统是药物与树脂以化学键结合,形成药物树脂结合体,再对药树脂进行包衣,混悬于适宜介质中制成口服液体长效制剂。
药物树脂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中pH值、酶、内容物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胃肠道中离子种类及强度相对恒定,药物在体内可以恒定速率释放。
沈阳药科大学对此剂型做了深入的研究,其实验室将磷酸苯丙哌啉、氢溴酸右美沙芬、盐酸文拉法辛、盐酸普萘洛尔、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制成树脂混悬液,并对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均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14-18]。
水溶性药物一般在油性介质中溶解度很小,因此用药物不溶性的非水介质制备混悬剂可阻止药物从微球中渗出,达到缓释的效果[19]。
但是,近年来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大多分子量高,疏水性强,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水难溶性药物开发了一种新剂型-纳米混悬剂,其是一种纯药物纳米颗粒的亚微细粒胶态分散体,以表面活性剂为助悬剂,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黏附性,增加胃肠道的吸收,还可实现靶向给药,成为研究热点。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介质研磨法、高压均质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沉降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类乳化溶剂扩散法及固态反相胶束溶液法等多种方法[20-23]。
不同的制备方法各有优缺点,如单独使用范围有限,将不同方法有机结合用于制备难溶性药物纳米混悬剂具有开发前景。
Cornelia M. Keck and Rainer H. Muller[24]报道将高压匀质法和沉淀法联合制备过程中先由沉淀过程得到基本的纳米混悬剂,然后用高压匀质机获得粒径均匀的产品。
这样使用可以克服沉淀法生产的产品粒径不均匀,容易团聚的问题,增加最终产品的物理稳定性,而且进入高压匀质机的混悬剂包含的药物粒径小于25μm,减少了高压匀质机狭缝堵塞的风险。
通过对纳米混悬剂药物粒子进行修饰可实现主动靶向和长循环。
隐形纳米混悬剂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用PEG对药物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可使其具有类似于隐形脂质体逃逸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性质,延长药物的在体循环时间,使之富集在肿瘤、炎症部位、脑组织[25]。
Kreuter 等[26]成功将dalargin纳米混悬液用吐温-80和聚异丁基氰基丙烯酸进行表面修饰,使其具有脑靶向特性。
如果液体混悬剂不稳定,易结块,溶出速率易变化可以制成干混悬剂,其是一种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粉末状物或颗粒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供口服的液体制剂。
4.2口服纳米乳剂纳米乳剂是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胶体分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剂构成。
纳米乳剂制备简单,物理稳定性好,具有突出的缓释、靶向作用,因此纳米乳给药系统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7-30]。
孙红武[31]等以新型纳米乳为载体,对黄连素的传统剂型进行改进,研制出适合口服的纳米乳制剂,为澄清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56.8nm,高速离心稳定,小鼠灌胃结果表明纳米乳无毒性,是一种质量稳定、安全性高的良好药物传递系统。
杜红[32]等采用RP-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段家兔体内血浆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比较微乳制剂与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微乳制剂达峰时间较短,且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穿心莲内酯片。
5结论口服液体剂型由于符合临床需要,病人易于接受,疗效确切等优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而口服控释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多样化,生产方法简单,因此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将药物制成纳米混悬剂重新利用那些作用良好但由于难溶而放弃使用的药物,对新药的研发和老产品的剂型改进有现实的参考作用。
因此,药物纳米混悬剂正引领纳米释药系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S].2005版,二部,附录I K,附录I O.[2] 施丽西,彭望成.混悬液颗粒大小、形状和硬度对其口服适口性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1991,12(5):319.[3] 邵金治,邓戈.糖浆剂生产贮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才智,2009,15:254.[4] 沈汉镇.浅析中药糖浆剂的质量控制[J].药物与临床,2006,18(3):234-235.[5] 汪光宝,袁杰.美敏伪麻口服溶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药物鉴定,2008,17(1):20-21.[6] 程洪兵,韩石蕊.复方异丙嗪甘草口服溶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09,12(5):604-606.[7] 阮继锋.培菲康联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09,30(4):185-187.[8] 彭贤东,龙凤,李林.复方硫酸锌口服溶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08,19(34):2692-2694.[9] 张寅,苏林,蒋丽蓉等.碳酸钙口服混悬液治疗儿童消化不良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9):714-716.[10] 袁训贤,朱美临.布洛芬口服混悬液的研制与质量控制[J].中国药师,2004,7(11):867-869.[11] 朱兰,顾鹏,李健,张志勇.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83-1985.[12] 曾雪芳,李卫中.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8,18(2):19-22.[13] 栾芙蓉,蒋琳兰.缓控释技术及其口服制剂开发应用进展[J].Herald of Medicine,2008,27(5):562-564.[14] 许真玉.磷酸苯丙哌啉药物-树脂混悬剂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1.[15] 刘天富.氢溴酸右美沙芬药物树脂混悬剂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3.[16] 张春月.盐酸文拉法辛药物树脂液体缓释制剂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5.[17] 孙西洋.盐酸普萘洛尔药物树脂液体缓释制剂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6.[18] 吴静.双氯芬酸钠药物树脂液体缓释制剂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7.[19] 傅崇东,徐惠南.口服控释混悬剂[J].医药纵横,1998,19(6):27-19.[20] 钱帅,张建军,高缘等.纳米混悬剂研究进展[J].2007,31(1):9-14.[21] 朱建芬,吴祥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及在药剂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3):196-200.[22] 王懿睿,杜光.难容性药物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1):1573-1576.[23] 熊若兰,陆伟根.纳米混悬剂研究进展[J].World Clinical Drugs,2007,28(2):117-121.[24] M.Cornelia, H. Rainer.Drug nanocrystals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produced by high pressurehomogenisation [ 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6, 62 (1) 3216.[25] R. Muller, C. Keck. Drug delivery to the brain—realization by novel drug carriers[J].J NanosciNanotechnol, 2004, 4(5):471-483.[26] J.Kreuter. Nanoparticulate systems for brain delivery of drugs [J].Adv Drug Deliv Rev, 2001, 47(1):65-81.[27] M. Theverin, J. Grossiord,M. Poelman.Sucrose esters/cosurfactant microemulsion systems for transdermaldelivery:assessment of bicontinous structures[J].Int J Pharm,1996,137:177-186.[28] E. Timothy, Y. More.Activity of Microemulsion –based Nanoparticles at the Human Bio-Nano Interfeese:Concentration-Dependent Effects on Thrombosis andHemolysis inWhole Blood [J].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4, 6(2): 159-170.[29]I. Yasushigemor, O. Yukitsujim, D. Titanium.Nanoparticles Produced in Water- in-Oil Emulsion[J].Journal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01,3:219.[30] 胡宏伟,李剑勇,吴培星等.纳米乳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3):747-750.[31] 孙红武,欧阳五庆.黄连素口服口服纳米乳的研制、质量及安全性评价[J].2007,25(1):60-65.[32] 杜红,牛欣,冯前进等.穿心莲内酯口服微乳与穿心莲内酯片在家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研究[J].2007,18(3):217-219.Recent Progress in Oral SolutionLiangqing, Sun baiwang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Abstract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commonly used oral solutions in clinical we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f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ral solution has become hot at home and abroad recently due to its stable plasma concentration, reduced medication times and patients with high compli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ral nanosuspension, a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a great prospect in the future for it had many good characters, such as good solubilization to indissoluble drugs, sustained-release effect, targeting and high bioavailability.Keywords: solution;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ral; drug deliver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