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可降解心血管涂层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

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

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心血管疾病也日趋普遍。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心脏支架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心脏支架材料往往存在一些缺陷,如生物相容性差、易发生血栓形成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们开始探索新型的心脏支架材料,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患者风险。

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 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是目前心脏支架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分解为无害物质并被人体代谢掉,不会对患者产生副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制备出了几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心脏支架,如聚羟基丁酯、聚乳酸等,这些材料已经获得了临床使用的认可,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为心脏支架带来新的革命性进展。

2.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新材料。

复合材料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并且可以避免各种材料的缺点。

近年来,科研人员开始尝试将纳米颗粒应用于心脏支架材料中,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构造具有超强机械性能和生物完整性的复合支架材料,这将对未来心脏支架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使用带来重要意义。

3. 智能化材料智能化材料是指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自动反应的材料。

这种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和航空航天等。

在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中,智能化材料的应用也已经初步展开。

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将智能化材料应用于心脏支架中,以便监测血管内部环境的变化,控制血管内部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因素,提供更加精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指特定的材料能够与人体组织产生生物信号反应,促进细胞增生和再生。

这些材料可以导入人体内,促进患者的组织修复和再生,达到治愈的目的。

可降解Fe@Fe-Zn_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可降解Fe@Fe-Zn_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第53卷第8期表面技术2024年4月SURFACE TECHNOLOGY·163·可降解Fe@Fe-Zn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罗彩云1,王伟强1*,史淑艳1,杨帅康1,许雅南1,朱明2,刘慧颖2(1.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摘要:目的以多孔铁为基体,利用脉冲电沉积制备可降解多孔Fe@Fe-Zn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以期提高材料的降解速率和抗菌性能。

方法通过调节脉冲频率,得到不同Zn含量的Fe-Zn合金层;使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来研究材料的元素含量、相组成和显微结构;通过压缩测试考察支架的力学性能;用体外浸泡来考察材料的降解性能;用浸提液培养分析材料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的黏附铺展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浸提液和直接培养来探究材料的抗大肠杆菌性能。

结果随脉冲频率增加,合金中Zn含量减小;不同合金均为单一的α(Fe)相;电沉积组织致密,杂质含量低;Zn含量为7.5%(均以质量分数计)时,支架抗压屈服强度较多孔铁提升6%;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为0.44~0.48 mm/a,较多孔铁有显著改善;复合材料浸提液在稀释到25%(体积分数)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随Zn含量增加,细胞活性增强;Zn含量为7.5%时,材料的抗菌性能最好。

结论通过电沉积制备的Fe@Fe-Zn支架的腐蚀速率相较于多孔铁有明显提高。

随合金层中Zn含量的增加,其细胞活性增强,抗菌性能提高。

Fe@Fe-Zn有望发展为可广泛应用的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支架;多孔铁;Fe-Zn合金;降解性能;生物相容性;抗菌性能中图分类号:TB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4)08-0163-10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4.08.015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Fe@Fe-Zn Bone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LUO Caiyun1, WANG Weiqiang1*, SHI Shuyan1, YANG Shuaikang1,XU Yanan1, ZHU Ming2, LIU Huiying2(1.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ning Dalian 116024, China;2.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044, China)ABSTRACT: Iron-based alloys are widely studied as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for bone grafts 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but their slow degradation rate may affect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 and the material itself may induce local inflammation. To increase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orous pure iron used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and decrease its susceptibility to inflammation, the alloying method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technique were used to modify the收稿日期:2023-04-02;修订日期:2023-07-14Received:2023-04-02;Revised:2023-07-14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DUT22YG118,LD202219)Fund: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DUT22YG118, LD202219)引文格式:罗彩云, 王伟强, 史淑艳, 等. 可降解Fe@Fe-Zn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J]. 表面技术, 2024, 53(8): 163-172. LUO Caiyun, WANG Weiqiang, SHI Shuyan, et al.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Fe@Fe-Z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J]. Surface Technology, 2024, 53(8): 163-172.*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164·表面技术 2024年4月porous pure iron. The zinc element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was adopted as an alloying element. A layer of Fe-Zn alloys was electro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pure iron to prepare degradable porous Fe@Fe-Zn composite scaffolds. During electrodeposition, a porous pure iron scaffold with a pore density of 50 PPI and a working size of60 mm × 25 mm × 3 mm was used as the cathode and a pure iron plate with a working area of 100 mm × 47 mm was used as theanode. The working mode of electrodeposition was bipolar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he pulse peak current density was set as 10 A/dm2 with a duty ratio of 10%, and the ratio of pulse changing direction was 20∶5. The pulse frequ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et as 50, 100, and 1 000 Hz, respectively, to prepare different Fe@Fe-Zn composite scaffolds, of which the zinc contents were varied. The element content, phas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 (EPMA),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mechanical ******************************************************************************************************** investigated by in vitro immersion tes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n the adhesion, spread and cell activity of mouse embryonic osteoblasts (MC3T3-E1)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extraction culture. Finally, the anti-E.coli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extract method and the direct culture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Zn content of the deposited alloy layer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quency. The Fe-Zn alloys with different Zn contents had a single α(Fe) phase. The prepared Fe-Zn alloy layer was dense and well combined with the porous iron matrix. When the content of Zn in the alloy layer was 7.5% (all in terms of mass fraction), the compressive yield strength of Fe@Fe-Zn was 6% higher than that of porous iron. The results of in vitro immers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Fe@Fe-Z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 porous iron group (the corrosion rate of Fe@Fe-Zn composites was in the range of 0.44 ~ 0.48 mm/a, and that of porous Fe was 0.33 mm/a). The results of CCK-8 test showed that the cell number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extension of culture time, the cell viability of the Fe@Fe-Z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orousirongroup,**********************************************************************************%.Fl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cell spreading ability of the Fe@Fe-Z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 porous iron group. Regardi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ll the antibacterial rates of the Fe@Fe-Zn group were greater than 50%, and the *******************************************%Zncontentwas(67.0±1.1)%.Inconclusion,comparedwiththeporous pure iron,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the porous Fe@Fe-Zn composite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rrosion rates of Fe@Fe-Zn composite material scaffolds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re greater than pure iron scaffolds. With the increase of Zn content in the deposited alloy layer, the cell activity of the material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is gradually improved. The Fe@Fe-Zn composite has great potential as a biodegradable material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KEY WORD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porous iron; Fe-Zn alloy; degradation property; biocompatibility; antibacterial activity目前,由创伤、感染或肿瘤引起的骨质缺损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1]。

心脏支架置入术的最新材料研发

心脏支架置入术的最新材料研发

心脏支架置入术的最新材料研发近年来,随着心脏疾病的不断增加,心脏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然而,传统金属支架在长期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并且可能导致额外的手术风险。

因此,开发出更先进、更有效的材料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是近年来心脏支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这种材料可以在背景时间内逐渐降解,在完成任务后不需要再次取出。

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 减少血栓形成风险:生物可降解材料在体内降解时不会留下异物,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促进细胞再生:它有助于周围组织重新生长,并促进新血管生成。

3. 避免二次手术:无需二次手术取出支架,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风险。

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中,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被广泛应用。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可以满足心脏支架置入术的要求。

二、药物释放型支架药物释放型支架是一种将药物与支架结合起来,在放置后缓慢释放药物,以防止血管再狭窄的技术。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1. 抗增殖类药物:目前常用于心脏支架的抗增殖类药物主要有利他素、西罗莫司等。

它们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减少新粘连组织生成。

2. 抗炎类药物: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引入抗炎类药物如青霉素素E等到支架材料中,可以减少血管壁炎性反应,并提高治愈效果。

3. 促血管生成药物:一些促进血管新生的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被用于药物释放型支架。

它们可以有效地促进周围血管再生。

三、纳米技术在心脏支架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当今科学研究热点之一,也在心脏支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支架表面涂层中,可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1. 抗菌纳米材料:银纳米颗粒、抗菌肽等被广泛用于制备支架表面涂层,发挥其抗菌作用。

这对于预防手术后感染和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具生物活性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制备及支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相容性研究

具生物活性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制备及支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相容性研究
制备及其与血管平滑肌细 胞 ( MC) S 的相 容性 。方 法 使用 明胶 微球 做为缓 释 载体 , 加载 V G E F和 PG L A构建组织工 程血管支 架 ( E FP G 并观察 体外 V G V G —L A) E E释放效 果。体外 培养大 鼠肺 主动脉 S MC细胞 , 随机将培养 至第 5代或 第 6代细胞 分为 三组 : E FP G V G —L A组 、 L A组 与对 照组 。并 将 PG S MC种植在 V G —L A膜 、L A膜 片上 , E FP G PG 对照组不放置膜 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 细胞生长情 况 , 采 用 MT Y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 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黏附率。结果 ( ) E F在体 外释放达 1d以上 ; 1V G 4 ( ) MC在 V G —L A膜片上生 长 良好 ; 3 M r法检测细胞增 殖情况显 示 , E FP G 2S E FP G () T V G —L A明显 好于
明胶微 球载体 制备 工艺简便 ,
性 能优 良 , E FP G 制 备方 法 简便 , 在 较 长 时 间 内持 续 释 放 活性 V G , 血 管 S V G —L A 可 E F对 MC具 有 良好 的
【 关键词 】 组织工程 ; 支架 ; 肌 , 平滑 , 血管
Pr par ton ofbi c i is ng ne rng v s ul t n e a i oa tvetsuee i e i a c ar se tand bic m pa i lt t e he s e t a oo tbiiy be we n t t n nd
gyoi ai P G lcl c c d( L A)wt t uti dr es ss m o vsua edtei o t f t s( E F , n i ess n — lae yt f acl n o l l wh a o V G ) ad hh ae e e r h ag r cr teboo pt it btent t t n aclr m o uc e s S C)M e o s T etseeg h icm a bly e e es n advsua s ot m sl cl ( M . t d h su ni i i w h e h e l h i -

功能性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功能性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功能性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在现代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功能性涂层的应用日益广泛。

从医疗器械到生物材料,功能性涂层在改善材料性能、增强生物相容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确保这些涂层在与生物体接触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其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功能性涂层是指在材料表面施加的一层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或涂层。

这些功能可以包括抗菌、抗凝血、促进细胞生长、增强组织整合等。

通过在材料表面施加功能性涂层,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性能,使其更适合在生物体内应用。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在特定应用中引起适当的宿主反应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或涂层在与生物体接触时,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不良影响,同时还能够支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功能。

对于功能性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涂层材料的选择。

常见的涂层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陶瓷以及生物活性分子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直接影响着它们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以聚合物涂层为例,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及其共聚物(PLGA)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这些聚合物的性能也受到其分子量、结晶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聚合物涂层材料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金属涂层如钛、钽等,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在骨科和牙科植入物中经常被使用。

然而,金属涂层在生物体内可能会释放金属离子,从而引起潜在的毒性反应。

因此,在使用金属涂层时,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如氧化、氮化等,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陶瓷涂层如羟基磷灰石(HA),由于其与骨组织的成分相似,在骨科植入物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陶瓷涂层的脆性较大,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破裂,从而影响其生物相容性。

因此,在制备陶瓷涂层时,需要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提高涂层的质量和性能。

除了涂层材料的选择,涂层的制备方法也对其生物相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析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浅析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浅析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领域的发展,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用材料,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浅析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特性、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医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能够在生物体内或体外环境中,通过水解、酶解或生物代谢等方式逐渐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在体内与生物组织进行良好的结合,且降解产物对生物体无害。

这些特性使得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药物载体、组织工程、医疗器械等。

本文将从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性质、制备方法、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天然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多糖、蛋白质等。

多糖如纤维素、壳聚糖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

蛋白质如胶原蛋白、明胶等,在人体内能够被自然酶解。

这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

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如聚酯、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

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机械性能,可以通过调整分子结构和合成条件来调控其降解速率。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用于制作药物缓释系统、临时植入物等。

杂化高分子材料:杂化高分子材料是结合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优点的一种新型材料。

它们通常是通过将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进行化学或物理共混、交联等方式制备得到的。

杂化高分子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还兼具了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优点,如机械强度高、易于加工等。

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与进展

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与进展

心脏支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可以通过植入支架来扩大狭窄的血管,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传统的心脏支架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如不锈钢、钛合金和铬钴等,但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血管再狭窄和血凝问题,且容易受到机械疲劳和腐蚀。

因此,研发新型心脏支架材料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探索以下几种材料:
1. 生物可降解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并能够被人体分解吸收。

生物可降解材料能够降低术后慢性炎症反应和二次手术的风险。

一些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复合材料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很好的效果;
2. 超弹性合金:超弹性合金拥有高度的柔软性和可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心脏在搏动过程中的变形。

超弹性合金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组织损伤的风险;
3. 奈米材料:奈米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例如高表面积、高强度和化学反应活性等。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利用某些奈米材料制作出支架,并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血凝能力。

总的来说,新型心脏支架材料的研发与进展给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未来,研究人员将不断探索新型材料的制备工艺和临床应用,以提高支架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高分子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研究现状

高分子生物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研究现状
2 BVS支架 BVS支架是美国Abbott Vascular公司研制的
一种高分子生物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平台材料为 PLLA,涂层药物由消旋聚乳酸(PDLLA)和依维莫司 1:1混合而成。PDLLA作用是使依维莫司能够缓慢 释放。支架首尾两端各有一个铂制标记物,确保其 可显影性,2年左右可完全被降解㈣。BVS支架1.0 型厚度为150斗m,直径为1.4 mm,基本结构单元为 异相z字型螺线圈,单元之间以直形PLLA“桥梁” 连接,血管覆盖率为25%;BVS支架1.1型与1.0型 区别.仅在于基本结构单元为同相z字型螺线圈 (图2)‘引。
塾78鬻 图7 PCL支架结构图
PCL支架表面一般喷涂有药物西罗莫司、紫杉 醇等。Shen等[17]研究涂布紫杉醇PCL支架,体外试 验发现该支架能持续60 d释放高浓度紫杉醇。Lee 等m]研究涂布西罗莫司PCL支架.体外试验发现该 支架能持续6周释放高浓度西罗莫司,且能抗平滑 肌细胞增殖。目前尚无PCL支架植入血管的动物实 验或临床试验报道。PCL支架虽具有滑扣式结构, 但其截面直径仍过大,不利于经鞘管输送;厚度较 大,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是否易导致支架内血 栓形成。PCL支架载药特性良好,故可进一步研究 一种或几种不同药物覆膜。寻找效果最好药物。
BVSl.0型支架还需在一20。C以下保存,以防止 聚合物物理老化.但保存时间不能超过8周。1.1型 支架在聚合物加工中作出相应调整,使之不需要保 存于一2&C以下,保存时间可超过8周[9。。未来趋势 是改进性能,使之能够在常温下长时间保存。此外, 尽管BVS支架能提供接近于金属支架的径向支撑 力,但一旦被拉伸超过设计极限,其径向支撑力将 会消失,且很有可能会破裂,这也是需要改进的技
Sun.
Cardiology,彬2妇d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聚羟基脂肪酸酯生物降解材料

聚羟基脂肪酸酯生物降解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聚羟基脂肪酸酯生物降解材料姓名:杨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材料学(化工)指导教师:刘炼20050601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聚羟基脂肪酸酯主要包括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内酯、聚丁内酯及其共聚物,是一类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并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无毒,可吸收。

其研制与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医药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手术缝合线,骨科固定及组织修复材料等。

本论文制得了一系列符合特定要求(无毒、生物相容、可吸收、合适的降解周期和力学性能等)的心血管支架表面药物涂层高分子材料。

实验工作主要分为一系列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和聚合物材料的体外降解实验两大部分,分别考察了聚合条件对聚合产物的影响关系和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的降解影响因素及其降解规律。

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及其共聚物采用内酯开环聚合法。

首先以DL一乳酸、L一乳酸、乙醇酸为原料制得高纯度的丙交酯(DL.LA、L.LA)和乙交酯(GA)单体,然后以辛酸哑锡为引发剂,高真空(低于10。

Pa)下封管熔融本体开环聚合制得聚DL一乳酸(PDLLA)和聚L.乳酸(PLLA)。

同样对£_己内酯(cL)、B.丁内酯(BL)精制后,分别以辛酸亚锡、环烷氧锡为引发剂在高真空下本体开环聚合制得了聚8一己内酯(PCL)和聚丁内酯(PHB)。

为改善均聚物的性能,进行了不同内酯之间的共聚实验,制得了L.丙交酯、DL一丙交酯与乙交酯、己内酯、丁内酯的共聚物PLLGA、PCLLA、PBLLA、PDLLGA、PCDLLA、PBDLLA,以及己内酯与丁内酯的共聚物PBCL等七种无规共聚物。

考察了不同引发剂与单体配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的聚合条件对聚合产物分子量、结构性能的影响,并用凝胶色谱(GPc)、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示差扫描量热(Dsc)等对合成的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予以表征。

动脉内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动脉内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动脉内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动脉内支架是治疗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支架置入后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的动脉管腔,防止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与开放手术不同,支架治疗是无创伤、低风险的,病人术后康复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然而,一些支架在置入后会出现包括内皮细胞增生、血栓形成、支架血栓闭塞和再狭窄等严重的生物学反应,从而限制了支架在临床上的应用。

因此,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至关重要。

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包括四个方面:细胞相容性、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其中,细胞相容性是指支架材料与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炎症反应是指支架置入后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血栓形成是指支架表面的血栓形成和内皮细胞增生,再狭窄是指支架治疗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支架材料包括金属(如不锈钢、铬钴合金和钛)和聚合物(如聚乳酸和聚己内酰胺等)。

然而,这些材料都有其缺点。

金属支架可能会引起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而聚合物支架可能会因缺乏足够的机械强度而导致支架血栓闭塞和再狭窄等问题。

因此,新型的支架材料被广泛地研究和开发。

这些材料包括生物降解聚合物、生物可吸收金属和仿生无机材料等。

生物降解聚合物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但其机械性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生物可吸收金属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但其长时间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仿生无机材料则模拟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性能,但其制备和成本较高。

为了评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包括体外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体外细胞培养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细胞相容性和细胞增殖的方法,通过在培养皿中培养人体细胞和支架材料,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细胞死亡率等指标。

动物实验是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动物体内埋入支架材料,观察材料与动物的相互作用,评价其生物学和机械学性质。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与永久聚合物支架治疗冠心病的随访研究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与永久聚合物支架治疗冠心病的随访研究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与永久聚合物支架治疗冠心病的随访研究张福;白明;李强;潘明;汪涛;药素毓;黄晏;张钲【摘要】目的:比较国产生物可降解希罗莫司支架(EXCEL)与进口永久聚合物希罗莫司支架(CYPHER)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同期植入EXCEL支架治疗的230例和植入CYPHER支架的161例冠心痛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PCI操作成功率、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及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 结果:两组在基本临床情况、冠脉病变特征及主要介入技术指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9.6%和99.4 0A;术后随访1年MACE发生率EXCEL组(5.8%)略高于CYPHER组(4.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HER组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0.7%,而EXCEL组术后无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可降解希罗莫司涂层支架(EXCEL)治疗冠心痛安全有效,各项指标与CYPHER支架相比无明显差异.【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0(037)003【总页数】3页(P183-185)【关键词】EXCEL支架;CYPHER支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者】张福;白明;李强;潘明;汪涛;药素毓;黄晏;张钲【作者单位】730000,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药物洗脱支架缓慢释放药物于冠脉病变局部,抑制新生内膜的增殖,从而有效预防支架内再狭窄,被大量应用于临床。

目前进口永久聚合物希莫司支架(CYPHER)支架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复杂病变的各种冠心病患者,并经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安全有效[1-3]。

完全生物冠脉可降解支架论文

完全生物冠脉可降解支架论文

完全生物冠脉可降解支架【中图分类号】r 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658- 02介入治疗冠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早已成一种临床重要手段。

但随着介入治疗并发的血管再狭窄,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及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回望早期单纯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率约为30%~50%[1]。

金属支架为永久性异物可引起血管的慢性损伤,造成血管中层的萎缩、动脉瘤形成及反应性内膜增生[2]。

严重制约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为此人们在寻找一种理想的支架,在血管损伤愈合的特定时间内完成对血管的力学支撑后被吸收,且能够载荷各种物质给予病变段血管的机械支撑,同时促进血管的再生。

生物可降解性支架(biodegradable intravascular stent,bis)为此带来了希望[3]。

1 可降解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1.1 生物相容性1988年,杜克大学的stack等[4]研制了第一个生物降解支架,原料为聚乙醇酸,动物试验表明该支架可耐受1000mmhg的压力并维持1个月,在9个月后完全降解以二氧化碳呼吸排出体外。

有学者在10只犬的血管中植入支架后随访2h至18个月, 除2只犬在植入过程中血管损伤外,其余未见有意义血管狭窄。

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植入支架2h有血管内膜撕裂,支架丝处中膜受压;1周时支架丝上有血小板及少量纤维组织;血管内皮化在2~12周,18个月支架完全吸收,无炎症反应,内弹力膜完整愈合。

lincoff等[5]报道低分子量的plla(≈80kda)在冠脉内引起血管内膜增生,高分子量的plla(≈321kda)无炎性反应。

但这一结论尚有争议。

susawa等[6]制作了聚乙二醇酸生物降解支架,置人15头猪的冠脉内,支架内3h出现新鲜血栓,2—8周支架表面内皮化,1周时支架开始降解产生异物反应。

vander giesen等[7]探讨了多种合成聚合体植入冠脉内的适应性。

将5种生物可降解聚合体:pgla、pcl、phbv、polyrthoester(poe、聚环氧乙烷/聚丁烯对苯二酸酯和3种非生物可降解聚合体:聚亚安酯(polyurethane,pur)、硅树酯(silicone,sil)、聚乙烯对苯二酸酯制成支架,植入直径2.5~3.0mm的猪冠脉内。

《生物可降解多孔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范文

《生物可降解多孔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范文

《生物可降解多孔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医用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可降解的多孔支架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以及促进组织再生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

本篇论文将着重探讨一种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多孔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二、材料制备1. 材料选择与配比本研究所用的Zn-Mg-β-TCP复合材料由锌、镁和β-三磷酸钙(β-TCP)组成,各组分比例经过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2. 制备方法采用熔融共混法结合高温烧结技术制备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

首先,将原料按照预定比例混合均匀后进行熔融共混,然后进行高温烧结,形成多孔的复合材料支架。

三、性能研究1. 机械性能通过压缩测试和弯曲测试,评估了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的机械性能。

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抗压和抗弯强度,能够满足骨组织修复的需求。

2. 生物相容性通过细胞培养实验和动物植入实验,评估了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助于骨组织的再生。

3. 生物降解性研究了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在生理环境中的降解行为。

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够在体内逐渐降解并被新生的骨组织所替代。

四、结果与讨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生物可降解多孔Zn-Mg-β-TCP复合材料支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满足骨组织修复的需求。

此外,该支架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对于不同生理环境下的降解行为和长期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该支架在不同生理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

血管支架用可降解金属研究进展

血管支架用可降解金属研究进展

血管支架用可降解金属研究进展一、综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支架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金属支架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内皮化不良、再狭窄等问题,限制了其疗效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可降解金属支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降解金属支架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其主要成分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分解并被人体吸收。

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可降解金属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可以减少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可降解金属支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机构和企业投入到可降解金属支架的研发中。

其中美国公司Medtronic于2019年推出了一款名为BioguideTM Flex的可降解金属支架系统,该系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

此外国内也有多家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可降解金属支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如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

尽管可降解金属支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保证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如何解决临床应用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等。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推动可降解金属支架的发展和应用。

1. 背景介绍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管支架作为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传统的金属血管支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内皮化障碍、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问题,从而影响支架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开发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新型血管支架已成为当今心血管领域的热点课题。

可降解金属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金属血管支架在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可降解金属在血管支架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生物材料用于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_冯蓓

生物材料用于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_冯蓓
目前应用于血管支架的生物材料包括天然血管( 如自体血 管、同种异体血管、异种血管) 、脱细胞基质、人工替代物和生物 可降解材料等。自 体 血 管 因 无 免 疫 排 斥 反 应,具 有 稳 定 的 机 械 性能和优良的抗血栓能力,是目前外科手术中替代小动脉血管 ( 直径 < 6 mm) 最理想的支架材料,但自体可供采集的血管数量 极其有限; 同种异体血管和异种血管由于来源严重缺乏及潜在 的免疫排斥反 应,也 无 法 广 泛 用 于 临 床。脱 细 胞 基 质 保 存 细 胞 外基质成分,维持了原有的力学特性和形状,是构建血管支架的 重要材料,但脱细胞基质支架不能完全去除抗原成分,所残留的 细胞外基质仍然可能引起免疫排斥,患者植入后存在动物源性 病原体感染的 风 险。利 用 人 工 替 代 物 也 不 是 理 想 的 办 法,如 涤 纶管道或膨体聚四氟乙烯管道。这些人工管道往往形成血栓或 术后管道发生钙化或机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二次手术更 换管道[3-5]。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指在植入人体,并经 一 段 时 间 后,能被逐渐分解或破坏的材料,植入物在完成使命后会分解或 降解成无毒的 小 分 子 物 质,再 被 排 出 体 外。随 着 生 物 医 学 和 高 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 制备。自 1986 年 Weinberg 等[6]首次成功构建出组织工程血管 以来,该领 域 的 研 究 已 经 取 得 了 飞 速 发 展。在 此 基 础 上,Shin' Oka 等[7]在 2001 年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组织工程血管的人肺 动脉重建手术。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年 11 月第 6 卷第 22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November 15,2012,Vol. 6,No. 22ຫໍສະໝຸດ ·7321··综述·

三种人工合成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体外生物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研究

三种人工合成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体外生物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研究

三种人工合成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体外生物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研究杨松林;谷涌泉;汪忠镐;张建;陈兵;王连才;姜明;郑江红;刘庆阳【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7)4【摘要】目的: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T20)、聚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酯(PHBV)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嵌段共聚物(PEGT/PBT)共三种人工合成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并观察它们表面改性后对犬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生长的影响。

方法:通过测定接触角观察三种支架材料的亲水性;MTT法、流式细胞术(FITC)及扫描电镜观察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在T20、PHBV和PEGT/PBT三种支架上的增殖及生长情况,评价它们的体外生物相容性;采用明胶及多聚赖氨酸对三者进行表面预处理,MTT法比较三者表面改性后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生长情况。

结果:三种材料的接触角均小于90°,亲水性的大小顺序为:PEGT/PBT>T20>PHBV。

MTT法显示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可以在PHBV、PEGT/PBT、T20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接种24 h后细胞活性升高(PEGT/PBT>T20>PHBV,P<0.01),随后降低,72 h后又开始增高(T20>PEGT/PBT>PHBV,P<0.01);FITC荧光染色可见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成片生长,状态良好;扫描电镜见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呈片状融合生长,并见大量的细胞外基质。

MTT法结果表明三种材料经过明胶或多聚赖氨酸表面改性预处理后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

结论:T20、PHBV、PEGT/PBT血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后可明显提高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生长能力。

【总页数】5页(P400-404)【关键词】支架;血管;生物相容性;表面改性【作者】杨松林;谷涌泉;汪忠镐;张建;陈兵;王连才;姜明;郑江红;刘庆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11【相关文献】1.三种心血管支架用金属材料的表面特性与生物相容性 [J], 吴锋;孟改利;董兵辉;刘保国;周益敏;付涛2.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的表面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J], 张红梅;张利鹏;3.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的表面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J], 张红梅;张利鹏4.针刺对可降解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后康复效果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J], 李小宏;余和平;曹万群;5.针刺对可降解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后康复效果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J], 李小宏;余和平;曹万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肝素化;生物可降解涂层;聚乳酸共聚物;心血管支架;再狭窄
A Novel Biodegradable Copolymer for Coronary Artery Stent: Preparation and its Biocompatibility/n vivo
ZHAO Yan.Cha01 LIU Xue.B02 GE Jun.Bd GONG Fei.Ron91 CHEN Gong.Yul HU Yuan-Jun
(d J Uevarinized copolymer I目LPtel"Wgk蛐ag by water)
根据对肝素含量的紫外定量分析,得到图3的 标准曲线。按照这条曲线,所制备的肝素化聚合物 中肝素含量为0.285mg/mL,即本体重量含量达到了
15%。
罄 督 g 爿

譬 ∞ 柑
Key words:heparinize;biodegradable coating; polylactide copolymer;coronary artery stent;restenosis
中图分类号R31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8021(2008)03.0438.05
引言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世界人民健康最常见、最严 重的疾病之一¨以1。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 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靶血管的再狭窄却严重影 响了其远期疗效。随着2000年药物洗脱支架(DES)
的问世,介入术后再狭窄得到了显著的控制,目前的 药物支架可使再狭窄率下降到5%。即便如此,由 于b‘41现今药物支架的载体材料大都是不可降解的 聚合物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乙烯醋酸酯聚 羟基苯乙烯.异丁烯.羟基苯乙烯的嵌断共聚物等。 经过长时间的人体腐蚀,材料本身会老化、脱落,就
收稿日期:2006-10-27,修回日期:2008-0403。
水洗之后,特征峰仍然存在,所以说对材料的肝素化
反应并不是共混,而是共价键的结合,表明反应是成
功的。

图2红外谱图。(al肝素钠;(b)脱保护聚合物;(cl 肝素化聚合物;(d)肝素化聚合物I水洗) Fig.2 Sepcturm of FTIR.I囊)Hepartn soditun;I b l Hydrogenolysis copolymer;I c)nelm-inized cooolymer;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368);国家863项目(2002AA326110);上海市科委项目(044319213;05DJl4005)。
*通讯作者。 E-ⅢIil:chshj2003@俨Iail.㈣
万方数据
3期
赵燕超等:新型生物可降解一ti,nt管涂层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439
称取一定量的共聚物材料溶解在THF中,然后
万方数据
中 国 生物 医学工程学报
27卷
将溶液在自制的计算机控制的喷涂设备上进行喷 涂。对扩张前和扩张后的支架表面进行扫描电镜 (SEM)观察。 1.5动物实验
1)支架分组:金属裸支架对照组;聚合物涂层支 架组
2)支架置放:随机选择猪冠状动脉的前降支或 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选择血管的近中段,尽量避开 分支血管;每一血管尽可能置人一只支架。根据定 量冠脉分析(QCA)的测定,以(1.1一1.2):1的支架, 血管之比植入支架。
2 结果与讨论
2.1材料肝素化 肝素是一种多糖化合物,其中含有多种官能团,
如一OH,一COOH,--SO,H和一NH2,这些基团都能 够与高分子材料上的对应可反应基团进行共价结 合¨引。本研究工作制备的脱保护聚合物材料链段 上有一COOH官能团,所以可以与肝素上的一N心 发生本体肝素化反应。由于肝素钠不溶于有机溶 剂,而在一般情况下,高分子聚酯材料溶于有机溶 剂,如聚乳酸类的共聚物材料,所以在不改变肝素钠 天然结构的情况下。本研究采用了混合溶剂作为本 体反应的介质,在反应过程中,整个溶液体系呈现类
27卷3期 2008年6月
中 国 生物 医 学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凸画帕嘶愕
V01.27 No.3 June 2008
新型生物可降解心血管涂层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赵燕超1 刘学波2 葛均波2 龚飞荣1 陈功雨1 胡源浚1 程树军” 陈建定1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T程学院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200032)
2(Shangt证Institute of
Diseases,Zhongshan执岍埘Fudan University,鼢∞g妊200032)
Abstract:A copolymer of L-lactide and morpholine-2,5-dione derivative was grafted with heparin by covalent binding using N,N'-dicyclohexyl carbodiimide(DCC)as the coupling reagent.The amount of heparin grafted reached 15%. The results of hepafin release in PBS show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method could well control the release rate, compared with the copolymer mixed with hepafin.The solution of copolymer in tetrahydrofuran(7I’}IF)was sprayed onto the stent surface to form a coating.The coating exhibited su伍cient flexibility of allowing the stent to expand without cracking or peeling from the stent.The results of in vivo showed that no in—stent thrombosis and restenosis were observed in any stenting groups,indicating good biocompatibility.
似均相的浑浊稳定溶液。
根据对肝素钠、脱保护聚合物、肝素化聚合物和
肝素化聚合物(水洗)的红外图谱(见图2)进行分 析,从图2(a)谱图可以看出,肝素钠的特征峰在特
征区的1620cm叫和指纹区的890cm~。所以按照这
两个峰的位置,在图2(c)和(d)谱图中,都可以看到 肝素钠对应波长的特征峰。而且肝素化聚合物经过
少量进行nIR和UV检测。
魄.图 1 1肝 lt素 el接 眦'枝im反ze应 聘椭
1.3肝素化材料中肝素的体外释放和材料的降解 取0.59肝素化聚合物材料和混合肝素的聚合
物材料(其中加入15%的肝素钠)分别溶解在10mL 的四氢呋哺中,等完全溶解之后,将溶液倒入培养皿 (直径5em)中,在通风处室温放置24h,待溶剂大部 分挥发之后,将培养皿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常温下 真空干燥6h。干燥完毕,将膜剥离,剪成1.Ocm× 3.Ocm的小条待用,厚度约为0.40mm。把制备的膜 片分别放入充有10mL 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 (PBS)的具塞试管申,然后将具塞试管放入37℃的
会在血管组织内形成小块,从而可能引起晚期的不 良反应。而如果采用生物可降解的材料作为药物载 体材料,那么就有可能减少晚期不良反应的出现。 因此,开发一种理想的支架系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 向b“。是可降解的低致炎性聚合物材料以及高效的 药物控释体系。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抑制血栓形 成的药物。许多研究证明"。训,它可以用来改性一 些材料的抗凝血性能。如Jee KS…o以聚乳酸端基为 可反应基团,成功共价连接了肝素,但是由于受到聚 乳酸端基数量的限制,无法大量的连接肝素。综合 以上结论,研究一种可降解的聚合物涂层材料(吗啉 二酮衍生物与L丙交酯共聚物),利用该材料链段 上的可反应官能团,共价结合肝素,制备了肝素化高 分子可降解材料。其中肝素的量可以通过调节吗啉 二酮衍生物在共聚物中的比例进行调节,并对制得 的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血管支架进行了初步的动物体 内实验。
恒温槽。 1)分别在0.5h,lh,3h,6h,12h,24h,48h,72h时,
将共混肝素和共价接枝肝素的两组聚合物样品用紫 外检测溶液中的肝素含量(方法同肝素本体含量测 定,见1.6)。
2)到1月,2月和3月时取出肝素化聚合物材 料,在真空烘箱中常温干燥24h,然后利用FHR检 测材料的结构变化。 1.4聚合物涂层支架的制备
以1.9mg/mL肝素化聚合物样品的四氢呋喃 (THF)溶液代替肝素钠溶液重复上述实验,从吸光 度读数查标准曲线可以得到本体肝素含量。 1.7仪器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r.IR):Nicolet Magna 1R55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ICary 500 (美国Varian);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JSM. 6360LV(日本JEOL)。
摘要:采用共价键连接技术,以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为偶联剂,将肝素与具有官能侧基的脱保护聚乳酸 和吗啉二酮衍生物共聚物材料连接。肝素本体重量含量达到15%。与共混肝素材料的肝素体外释放实验对比结果 证明该连接技术对肝素有良好的控制释放效果。并且利用独特的计算机控制喷涂工艺将共聚物的四氢呋喃(THF) 溶液喷涂到支架上,制备出了心血管涂层支架,扩张后表面涂层无脱落和撕裂。涂层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比动物 实验发现,l、2和3个月的动物实验血管切片显示涂层支架无急性血栓和再狭窄情况的发生。说明该材料具有良 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脱保护的吗林二酮衍生物与L广丙交酯共聚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