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上课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青岛二十五中孙鸣浩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师:翻阅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在描写四季的古代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竟然是最多的,大家能否背诵其中几首?生:《秋词》。
师:对,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
(学生齐背,然后又背诵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牧的《山行》和李清照《醉花阴》。
)师:嗯,不错。
看来同学们初中的知识学得很扎实。
大家通过这些诗歌也能粗略地感受到古人借助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郁达夫眼中的“秋”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和作者)师:大家看标题,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提示一下,大家可以参照《济南的冬天》来进行分析。
生:“故都”是说的地方,“秋”是写的对象。
师:对,“故都”实际就是北平,那为何不用“北平”呢?生:能表明对北平的怀念。
师:嗯,用“故都”更有怀旧的意味。
那需要通过什么来写“秋”?生:景物。
师:散文诗歌写景一般是为了什么?生:抒情。
师:对。
这就是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要借助景物来传达。
二、整体把握,读出感情师:昨晚同学们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本文作者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那些片段感知到的?思考一分钟后举手回答。
生1:怀念。
文中的第三段作者说每到秋天都要想起故都的秋。
(学生先是读课文,老师纠正让其按照老师问题的顺序来回答问题,即先明感情后找依据。
老师板书学生的答案)生2:对故都秋的喜欢。
其实文中很多片段都能感受到。
生3:孤独。
文章的第二段强调“一个人”。
生4:对故都秋的眷念。
文章的第14自然段。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没有别的情感了吗?(同学中有嘟哝的,但又不能明确。
)老师也感觉还不完全,咱们通过下面的朗读来进一步明确。
刚才第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你找的第三自然段。
(生1朗读。
)师:同学们,她读得怎么样?(同学们感觉一般又不想说出来打击同学的情绪)大家听老师读一遍就能断定她读得好不好了。
(老师刻意把一些老的、破的、冷色调的名次、动词、形容词改成新的、昂扬的、暖色调的。
《故都的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欧阳学文设计说明:案例设计的指导思想:莱芜市第一中学张庆红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导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
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三、整体感知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
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
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
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
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
生找出: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2篇
4、《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及内容:导语设计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
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那,还有别的吗?生:(沉默)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
如下:)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棗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棗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暝》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
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
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5、《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师: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独得之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享受到“淡淡的喜悦”。
也就是说,作者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之中。
那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对北国之秋的描写中,抒发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
1934年,郁达夫由于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因此,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自然就笼上一层深远忧虑和孤独冷落的主观感情色彩。
请同学们看“自读提示”,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首先要把握这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任务是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品味这篇课文精妙传神的语言。
(板书:理清思路品味语言)先看作者的思路,作者先从哪里写起?请大家开始阅读。
(学生各自阅读,然后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生:先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
师:对!我们用两个字概括好不好?“思秋”。
(板书:思秋)思念北国的秋天,作者认为北国的秋“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三个词。
(板书:清静悲凉)师:那北国的秋天具体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写什么?生:接下来描绘北国的秋天。
师:也用两个字概括。
生:(纷纷地)描秋、绘秋、画秋。
师:“绘秋”这个词好。
(板书:绘秋)接下来作者在描绘北国之秋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大家找到相应段落。
同样用两个字概括。
生:(异口同声地)议秋。
(板书:议秋)师:最后作者再一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希望北国之秋能常留人间。
用哪两个字概括?生:(七嘴八舌)留秋、爱秋、恋秋师:“恋秋”好。
(板书:恋秋)请大家思考一下,全文的重点在哪里?生:(异口同声地)“绘秋”部分。
【点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是学习每篇课文的首要任务,但不必费时太多。
】师:对。
这节课我们就着重品味这一部分的精妙语言。
《故都的秋》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的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
(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
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生: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朗读)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生: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生: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生:……师:如果你觉得从文中找话语来谈有些难,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谈感受。
生:……师:再思考一下,我们请后面这位男生来说一下。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生:有很多不同。
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实录
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
01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表现秋天的美感
和情感。
挖掘个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02
思考自己在秋天中的体验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创作秋天主题的文学作品
0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尝试创作一篇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散文或小说等文学作品。
通过对《故都的秋》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 涵的讲解,学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 了解和认识。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进步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畅谈 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现出对文
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认真完成课堂任务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了课堂 任务,如阅读、分析、讨论等, 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02
03
鉴赏法
通过欣赏文本中的佳句、段落和 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文学素养。
04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01
02
பைடு நூலகம்
03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总述故都的秋的特点, 然后分别描绘不同场景下 的秋天,最后再总结。
以景生情
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 绘,引发对故都的深厚情 感。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展示了他们的思维成果和表达能力。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评价,形成了 良好的互动氛围。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秋思》
《秋夜长》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通过描 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描写秋 天夜晚的漫长和寂静,表达了作者的 孤独之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郁达夫为何钟情于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课堂实录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情,从学情的视角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了盲目性的行为,就很难谈得上教学有效,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情呢?首先需要真实的学情,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空臆造,要把切实的真正的学情表述出来;其次需要具体的学情,要了解学生哪些内容他是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的,哪些内容她非常感兴趣,有兴致去进行深入的探究,把这样的内容梳理出来,描述出来,就是有用的、具体的学情;接着需要动态的学情,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很多学情是不可预知的,甚至有时候是不可控的,那么,不妨慢下来,尽最大可能的去捕捉最佳的生成时机,捕捉有价值的动态学情,营造动态的生命课堂。
本课,就是“基于‘学’的视角改造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一次尝试。
在开展《故都的秋》的教学之前,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充分地学情调查和分析学情。
关于《故都的秋》,学生的现有学情如下:已知: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已学过《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学生能通过文中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文章描绘的五幅画面等体会作者对古都的秋的热爱、眷恋、怀念之情。
未知:题目“故都的秋”的含义?为什么选取的景物多是冷色调?倒数第二段的作用和意义?最后一段的含义?文中为什么使用英语?第12段读不懂。
想知:既然作者认为北国之秋令人难忘,作者又如此热爱眷恋,又为什么是“悲凉”的呢?悲凉的内容和原因?景与情似乎矛盾?(迫切想知)需知:作者的过往经历,时代背景,创作主张等。
进一步的阅读拓展,郁达夫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如何定位?能知:结合课下注释,结合课外阅读,了解郁达夫其人其事;结合古人写秋的诗词歌赋,体会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中国文人之于秋或悲或颂的情感。
基于这个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学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本文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邃情感的散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创作。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通过对故都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在这篇教学实录中,我们将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们将从文章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也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故乡和生命的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阅读、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教学实录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故都的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特色等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评价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故都的秋》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文本中文化元素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希望在本次《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坐定。
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秋天景象。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但这种感悟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风格
文章的风格比较独特,既有诗意的描绘,又有哲理的阐述。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这种风格。可以通过对比分析 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风格。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教学过 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北国之秋,再分写北平秋色,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分析文 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赏析精彩语句
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语句,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通过赏析这些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的 语言魅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 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辅助阅 读材料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 高理解能力;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 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 究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仍以传统讲 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 源等,导致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学生兴趣未能得到充分调 动。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理解文本和参与课堂讨论时存在困 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导致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上课了,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故都的秋”,开始了师生共同的精神旅游。
“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
这是一个令人感思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在这个季节里留下不朽的咏秋之作,它们或恨或爱,或悲或喜,以自己的情思为文学长廊提供独特的艳丽,满足和滋养着人类的情感。
现在重温几首学过的诗篇,再来体味一下它们的意境。
”简短的开场白过后,教师让学生集体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学生背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问:“柳郎中笔下的秋有何特色?”“凄惨!”“凄凉!”“杜甫的《登高》背得出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笔下的秋天带给人怎样的感觉呢?”“苍茫!”“孤独!”“愁苦!”“记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写秋的句子了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秋天呢?”“赏心悦目!”“生机勃勃!”“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早读课上已经预习了,现在请同学们再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文,说说故都之秋的总特色。
”[ 点评]以上是课文导入,这是一次成功的导入。
首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导入语。
《故都的秋》所抒发的情感是独特的,感知、理解这种情感无疑应是这篇课文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教者从写秋名篇各不相同的抒情特色入手,导入课文,目标明确而集中。
其次,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导入。
一般的导入只是教者的独白,这堂课的导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有问有答,师生共同活动,导入的过程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听讲的过程。
二、初探文章感情同学们翻书的翻书,思考的思考,很快在文章第一节里找到了答案:清、静、悲凉,教师确认并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这里的清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一时语失。
师:“是…清泉石上流‟那个…清‟吗?”学生说那是清澈、清亮的意思,课文的…清‟没有那么美好。
师:“…渌水荡漾清猿啼‟里的那个…清‟是什么意思?”学生说那个…清‟是凄清,就是凄凉的意思。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教学过程方面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有需要调整或改进 的地方。
06
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加深对《故都的秋》理解、研究论文等,全面深入地理解 作品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
归纳小结
知识点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 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情感主题
等,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指导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导学 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学习
中,提高学习效率。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郁达夫及其 作品风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
04
学生学情分析
极性。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标准制定
教学目标达成度
01
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02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与效果
03
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达
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情感主题探讨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主题,挖掘 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引导 学生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
练习环节
阅读理解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仿写训练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故 乡的情感和记忆,增进学生对故乡文 化的理解和认同。
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 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
《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1.知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的悲凉美学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程与方法培养朗感悟、品味揣摩言的能力。
3.情感度与价感受作者的美情趣,提高美能力二、教学重点、点感受文本精致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品味——价——践新四、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思路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秋的死亡,其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生命的,因此在作者看来,是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扣“清、静、悲凉” , 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程(一)、毛独立于橘子洲,看到“万山遍,林尽染⋯⋯万霜天自由” ,感受到的是壮;杜甫登高,望“ 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回。
无落木下,不尽江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柳永在“寒蝉凄切,亭晚,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一切景皆情。
那么,达夫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的情呢?我一起来、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四)、鉴赏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清——静——悲凉2.给文中出现的 5 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3.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因此在第 13 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案2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舒缓的音乐,并展示秋景图片,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意境中,感悟秋,进入文中情境。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可是啊,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因为它能撩拨起文人们无限的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昂扬。
杜甫悲秋刘禹锡赞秋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投影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揣摩秋味,感受故都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2、鉴赏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二、文本探究(一) 相识—诵读感知作者说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故都的“秋味”。
那么北国之秋具有怎样特点深深的吸引着作者呢?(投影)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地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一起学习集中描写秋景的部分。
(二)相知——品语言、赏秋味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呢?学生活动:找一名同学配乐朗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读边在文段找出文中典型的秋景。
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这些景物可以说是并不美丽,甚至于看起来十分平常,其实如果我们用心去品味,就会发现这些景的背后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明确:寂寞小院幽、秋槐落蕊静、秋蝉啼唱衰、潇潇秋雨凉、胜日秋果奇(说明:将五幅画面显示在屏幕上)主问题一: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处自己喜欢的秋景进行赏析。
思考:作者选取的秋景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投影)鉴赏提示:1、抓住修饰景物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2、抓住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学生活动:同桌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秋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朗读,有的同学负责鉴赏,读出自己的体会,结合老师的问题,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c】-《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上课实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张本平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故都的秋》教学师:(导人)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师:美文不厌百回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自己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段落(请两位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朗读:一位女生,一位男生)师:老师点评,现在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第三段和最后一段.(即学生没有都的段落)(师生齐声朗读)师: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师: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生:读出了郁达夫对秋的感受.师:什么样的感受生:喜爱。
师: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生: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师:哪些语句生:第二段.生: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生: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生:"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生:我读出的是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师: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生-..…我说不清楚.师:说不清楚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先存疑.生: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师:是悲秋吗生:应该差不多.师: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师: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生:(齐声回答)"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屏幕显示)师: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生: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屏幕显示)师: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的呢生:凄凉的心情,怀念的心情.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师:还有饱尝一尝.(黑体字屏幕显示)师:以上显示的三个方面就是我们今天品味的重点,请每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点来品读,作者为什么用饱蘸深情的笔极力颂赞故都秋天的悲凉之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命感悟要求:品味语言,揣摩感悟;先独立品味,而后同桌交流。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第一个师: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不只是故都有,我们安康也有,作者为什么怀念它们呢先看看前面的定语"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这有什么特点生:这些特定地点的风景非常优美,很有情调.师:只是这些吗请大家看注解.我再补充一些……(内容略)生: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师:那么,作者怀念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怀念什么生:怀念它的悠久、厚重、深沉。
师:芦花是什么样的花生:很小.师:不仅小,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非常朴素。
那柳影有什么特点生:普通,平凡,很常见.师:虫唱给人一种什么感受生:一般只有野外才有,给人一种野趣.师:钟声呢生:给人悠远,古老,宁静之感.师:月夜生:给人浪漫,宁静之感.师:从作者怀念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作者怀念这些就是怀念故都秋的深沉,宁静,厚重,悠远.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存在于自然界里、不为人所关注的普通的生命里。
师:再看第二个方面,作者从故都秋的普通生命里感悟到了什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牵牛花的.生:侧重写颜色,他喜欢白色和蓝色.师:这些颜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生:清新,素净,淡雅.师:你喜欢什么颜色(老师这时候走进课堂)生:白色.师:一个人喜欢什么颜色,是与他的个性相关联的.郁达夫逃避鲜艳:"牵牛花,而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显然是在追求色彩的"淡雅".(屏幕显示四种不同颜色的牵牛花)师:牵牛花的色调已经是十雅淡了,他还要再强调一下什么生:"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屏幕显示相像的牵牛花图片)师:你们喜欢秋草吗生:还可以吧.高兴了就什么都喜欢,不高兴了就什么都不喜欢.师:可见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与人的心情有关。
(老师对着另一个同学问)你喜欢秋草吗生:不喜欢,我喜欢青草.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给人希望,让人感到愉快.师:是啊!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引起生命蓬勃之感的,能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秋草让人想到枯黄,枯萎,那么,秋草一长出来就是枯草吗生:不是,它是青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变化才变成枯草的.师:说得很好!枯草虽然表现出生命的衰败,但同样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一下,郁达夫喜欢秋草是不是因为心情悲凉生:不是,是因为喜欢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生命.师:这就是郁达夫从普通生命中读出的深沉!作者喜欢落蕊,又是为什么生:落蕊经历了风雨,经历了沧桑,这样的生命也是深沉,厚重的.师:写北平秋天的树和花,可供选择的不计其数.但是,郁达夫却只选中了并不艳丽的槐树的花.郁达夫所欣赏的,还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掉在地上,快要消失了生命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作者"脚踩上去",感觉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直面生命的衰败,产生出一种沧桑的生命感受.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秋蝉生:这和前面写秋草和落蕊是一样的,是在肯定历经沧桑的生命的价值.师:理解得非常准确.植物如此,动物也是一样的,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秋蝉留下的悲怆的曲谱,它把春的约会,夏的传说,写在生命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雪中的孕育,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欢唱的潇洒.面对即将终结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是悲戚吗生:不是,是赞赏,是肯定.因为,生命虽然即将结束,但它历经风雨,深沉而厚重.师: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作者感悟到的不是悲戚,而是一种生命的价值!故都的秋天,深沉而静谧,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作者知道把秋的悲凉当做美来欣赏是有难度的,这一点郁达夫意识到了,所以他认为什么生:"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师:是的,他告诉读者:秋的美,不是观名花,赏美酒那样随便就能体验得到的,以"半开,半醉的"心境,是欣赏不了秋天的悲凉的美的,师:那故都的秋要如何赏呢生:要饱尝一尝.师:你是怎样理解"饱""尝"这两个字的含义的呢生:故都的秋的内蕴,要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去感受,所以叫"饱".但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如此厚重的内涵又是无法全部领会的,所以只能"尝一尝".师:普通的字,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承载了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那作者为什么偏要租人家一椽破屋呢生:表现了作者的悠闲,闲适.师:悠闲,闲适不一定非得要破屋呀!生:破屋有沧桑感.师:说得好!这是北平的破屋.北平是作者心目中的故都.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古都的秋",而要叫做"故都的秋"呢生:北平不仅指一个客观的地点,古都强调历史悠久和古老,故都表明曾经的辉煌,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在内.师:是的,作者对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旧都,不叫北平而称"故都",这本身就有着浓浓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北平悠远的历史陈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切,都囊括在这个"故"字里了.师:还有,作者不喝咖啡,不喝白开水,而是要泡壶浓茶,这又该如何理解生:浓茶人口的时候是苦的,但慢慢品味,就让人回味无穷。
师:这正像作者欣赏衰败的生命,欣赏故去的旧都,虽有悲凉,却又意味无穷.通过以上品读,我们还能认为作者欣赏故都的秋是为了表达悲凉的感情吗生:不是的.是对深沉厚重的文化的喜爱,是喜欢历经沧桑的生命.师:所以,那种认为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或者认为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与悲凉,其实都只是一种直性思维,并没有深入到作者心灵的深处,文本的深处去了解他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本文作者的个性和情感的理解与领悟生:闲适、历经沧桑生命的肯定.生:喜欢深沉,厚重的文化,偏爱衰败的生命.生:喜欢淡雅的色彩,喜欢宁静,心灵细致.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个性特质:追求深沉,宁静和自然.赞赏生命的沧桑和凝重.(老师走进课堂)(字屏幕显示)师:历代文人,都是把秋愁当做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变,,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的衰败本身就是美好的。
诗人沉浸在清,静,悲凉的秋色之中,却并不感觉到什么悲苦,反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在赞美沧桑的生命,拥抱沧桑的生命。
师(总结)1::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黑体字屏幕显示) 一位南方人,倾情北方故都的秋,并且倾情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是由于他感悟到人生的真况就在故都的秋季里,是由于他感受到历经沧桑的生命所具有的静美厚重,韵味悠远。
因此,故都的秋色,在作者心目当中是任何美景都无可替代的.作者对故都的秋,爱得深切,爱得真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秋天,这北国的秋,.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