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德育笔记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
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一.主要内容: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二、主要特点:(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科尔伯格一.主要内容: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人是目的性的动物。
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
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
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
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
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 章 中学德育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 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 开端和顺序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
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
德的形成。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
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8
• 3、辨析题: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014下)
• 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 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 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 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 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 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D2014下)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22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法:海因茨偷药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肯定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观点,同时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利 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第七章德育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般而言,关于对德育过程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德”和“育”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从“德”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这实际上指的是品德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多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
从“育”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强调的是从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德育工作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德育活动。
本书主要是从“育”的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总体来说,社会环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学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自觉、有序和可控的,因而学校德育相比于一般社会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其针对性、效率性更高。
(2)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一般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还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就在于其影响内容良莠不齐。
学校德育在价值选择上会考虑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3)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德育过程不仅需要处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也需要处理个体与不同层面自我的复杂关系。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还在于它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1、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
2、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不同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
(4)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
①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其各个要素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德育
7. 【2011—平顶山】“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 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活动之中,寓德育于 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了 ( )的规律 A.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 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 教育影响的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 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 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 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
【D】
8.学生道德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A.品德行为 B.交往与活动 C.自我教育 D.品德情感 【B】
9.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主要培 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识
【 D】 试题解析: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 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 人格辅导、 生涯辅导(升学、择业辅导)
德育内容
德 育 内 容 1.爱国主义 永恒主题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基本原则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2011—郑州经开区】 选择德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是( ) A.德育目标 B.学生思想实际 C.学生身心特征 D.文化传统 E.时代特征 【ABCDE】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第七章 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关注重心是学科,而不是 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 “的教学,重点表现:重认知轻情感、重教 书轻育人 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 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的发展潜能、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独特性和差 异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责权主体)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一学科德育的提出二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三学科德育的实现一学科德育的提出一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二教学的教育性功能三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内生盐与汤返回二学科德育的理论基础一学科学习与道德学习的内在统一性1知识中蕴涵价值2各科教学包含价值3真善美的内在联系二学科德育的特性1间接性学科德育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或载体
(二)学科德育的特性 1、间接性 学科德育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或载体。 2、情感性 3、随机性
返回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学科德育的实现
●体现学科特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艺术学 体现学科特色(人文学科、自然学科、 科等) 科等)
人文学科 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 科学学科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小学社会课“青藏高原” 两条主线,一是展示“世界屋脊” 小学社会课“青藏高原”:两条主线,一是展示“世界屋脊”的地理位 植物生长种类及变化;二是世界屋脊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习惯。 置、植物生长种类及变化;二是世界屋脊的地方文化与风俗习惯。 科 学性与人文性,游戏、认知、激趣、 学性与人文性,游戏、认知、激趣、陶情 艺术学科 音乐的育人力量:科利亚、 老厨师》 音乐的育人力量:科利亚、《老厨师》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德育过程理论是对德育活动程序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个关系德育全局的领域。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不同三个角度予以界定:一、计划性与正面性德育过程的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正面性两个方面。
所谓“计划性”是指,学校德育不象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有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地影响学生。
所以它更有可控性、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所谓“正面性”是指,我们所计划的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
内涵主要有二:第一,德育价值的正面性;第二,德育方式的正面性。
关于德育价值的正面选择,应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价值真理具有相对性。
但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是存在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生活幸福的积极价值内容体系的。
关于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首先是指教育方式本身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其次是指在一定条件道德教育宜较多采用正面教育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关系更为复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二、复杂性和多端性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过程相比较,德育过程的首要特点正是它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道德教育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影响,还要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及已经形成的观念等。
由于德育过程复杂性的存在,道德教育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内多方面的协调,需要实现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复杂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道德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1.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2.班主任工作;3.社会实践活动4.课外、校外活动;5.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2,德育过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2020年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目录第一节德育概述2一、德育的概念:2二、德育的意义2三、德育目标31.概念:3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33.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第二节德育过程4一、概念41、德育过程4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4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41.德育过程的结构42.德育过程的矛盾5三、德育过程的规律(重要)5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5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5第三节7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7二、德育原则71.导向性原则72.疏导原则8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8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5.因材施教原则8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7.长善救失的原则9三、德育途径9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9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93.劳动94.共青团活动95.班主任工作10四、德育方法101.说服教育法102.榜样示范法103.锻炼法104.陶冶法10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116.自我教育法:117、品德评价法11教育学第七章·德育一、本节学习要求:1.德育的概念;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3、我国中学德育的内容。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VIP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名词解释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二)性质……简答题1.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意义……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简答题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内容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道德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
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口诀:知情意行长反复,内部矛盾多交往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
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
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
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
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口诀:
陶行知教导一连串学生积极守纪律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陶冶教育法
(五)道德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1.语言说服法
2.事实说服法
二、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最基本的途径
第五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
四、价值澄清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由教师和受教育者在以后的过程系列中排除这些原因的措施
3.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
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准备因具体活动要求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但其核心是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
德育活动的开展。这一环节的任务是要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由品德心理建构的偶然实现到道德品质的个性化,包括课堂教授与学习、课外活动、道德实践等。在德育活动中要尽量求得学生在知、情、信、义、行方面的综合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品德教育理论等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这一统一的尝试。这一理论的代表有巴班斯基等人依据最优化理论提出的“教导过程”的设计,其教导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内容如下:
准备阶段
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阶段
分析结果阶段
了解共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
分析和自我分析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结果
提出教导的目的
具体方法意义上的方法:
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方法
巴班斯基的分类法:
作用于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的方法
组织活动和形成社会行为经验的方法
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目的指向于德育对象品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延续、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德育对象品德能力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以促进德育对象品德能力形成与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①情境②疑问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
科尔伯格的“两难问题教学过程”
①面对一个两难问题
②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
③检验推理
④反思个人的见解
拉思斯的“价值澄清的过程”
内容
步骤
选择
1.自由的无强迫的选择
2.从多种可能中选择
3.慎重考虑后果后的选择
珍视
4.珍视自己的选择
5.乐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并愿与他人分享
行动
6.把选择付诸行动
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组织中矛盾的解决方案:
加强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培育,使道德认知成为为情感所真正接纳的道德信念;
布置任务/接受任务
详细了解过程借以进行的系统
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产生活动冬季
考虑到系统的特点来使目的和任务具体化
组织教导影响和受教育者的活动/实现活动,参加反馈的过程
了解结果偏离既定任务的情况
创造必要的校内条件
保证反馈/进行有效的自我检查
分析和自我分析产生这些偏离的原因
选择规定教导过程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最佳方案
2.几种主要的德育过程模式理论
2.1 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
康德提出的儿童受教育的过程
①“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②“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
③“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
前苏联学者(1976)认为的德育过程
①刺激(外部作用)②动机(内部动力) ③行为纲领与行为模式的选择
注意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意志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2.德育方法的分类
从抽象程度上:
理念性的德育方法
具体做法上的德育方法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1、启发法2、塑造法3、雕琢法4、树人法5.系统或综合法
学习重点
基本理论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重点问题讲解
第一部分学习重点
(一)几种主要的德育过程模式理论;
(二)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三)德育过程组织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四)德育方法的优化组合基本原则及德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原则;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
(一)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与工作流程,
德育活动的评价。最重要的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的品德评定。品德评定是对德育过程最终成果的评定,也是德育过程最后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德育过程组织时应注意的问题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的安排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4.德育过程组织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④动机成为行为、行为变成习惯 ⑤习惯的行为变为个性
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说”
①明了 ②联想 ③系统④方法
对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的评价:
①强调教师的“教化”作用,忽视学习主体的主体性。
②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
2.2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
杜威的“五阶段说”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向红安 周代俊 代维涛 孔令玖)
导读:德育过程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经之路,而德育方法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媒介,在德育目标能否很好地实现与达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精简的德育过程与优良的德育方法的选择上。这里我们将结合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的一些基本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我们现当代的德育教学实际来探讨关于德育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如下:
7.重复这种行动,进而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的评价
强调道德价值的者是活动的主角,德育过程的出发点是学学习生而不是教师。
认为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惟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
2.3最新的德育过程模式理论——综合化模式理论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现代德育理论则往往过分强调价值及其掌握的个人相对性,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对价值引导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这不仅无视了教育事实的存在,而且也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