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政治学基础 第三篇政治行为

政治学基础 第三篇政治行为

第三篇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他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基本要素: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

1、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2、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3、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4、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他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过程第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有关政治统治的其他观点:1、从政治统治或者政治权威服从关系建立的内在依据出发(神权统治观、父权统治观)2、根据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特定主体出发(精英统治观、官僚统治观)一、政治统治的定义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

在内容上,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

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P119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特点: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地位是政治权力制约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表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只有在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

因此,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不仅是维护政治权力力量,也是维护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社会成员之间的主体与非主体联系。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则要求政治权力使得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选择服从行为,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建构,解决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制约关系中的内在矛盾。

《政治学原理》课件(第3章)

《政治学原理》课件(第3章)

2.共和制 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 首由选举产生、 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 式。 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这样一种 ① 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这样一种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议会居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地位并由 议会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 议会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
3.契约说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 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是共同协议的产物。国家的建立是基于人民的 同意,是人民的授权。 同意,是人民的授权。 4.功利说 国家的产生或政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们服 从的习惯, 从的习惯,国家的产生在于国家比其他选择可 以带来更多的幸福。 以带来更多的幸福。功利主义为政府干预提供 了灵活而实用的依据, 了灵活而实用的依据,任何有利于社会整体的 改革都被视为合法的。 改革都被视为合法的。
① 专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 专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 式。 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 ② 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 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 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是封建 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 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 ③ 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 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 (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 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 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2.联邦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其基本 特征: 特征: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 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 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 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 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 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 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 宪法和法律为准。 宪法和法律为准。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3.西方学界划分: 西方学界划分: 西方学界划分 自由主义学者:市民社会乃是个性得意保留和发展的 自由主义学者 领域,是自由的体现,神圣不可侵犯 黑格尔主义: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 黑格尔主义 突的,主张用国家来控制社会的国家主义 折衷观点:利弊参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折衷观点 4.现代理解: 现代理解: 现代理解 保护个人合法权利并堪定国家活动 国家活动的范围;保证公民 国家活动 公民 的自治 自治权利又有充分参与 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自治 参与 权利 市民社会不等于经济领域 不等于经济领域:忽视了公民参与公共政治 不等于经济领域 生活的权利。 界定:国家与个人之间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相互作用 界定 的领域。
2.主权的特征: 主权的特征: 主权的特征 是国家最高权力,具有绝对性、永久的性质,具有至 高无上、不受损害、不可分割的性质;对内最高,对 外独念的两种解释取向 国家政权的双重性 主权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 西方政治思想中对政权本质性质看法的转变过程 第二节“国家政权的历史形态” 注:第二节“国家政权的历史形态”自学
三、国家主权
1.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A.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教会掌控一切权力,没有国 家主权概念 B.统一的教权瓦解,世俗权力缺乏合法性来源 C.Bodin提出主权学说,君权时代国家主权具有浓厚的 神授色彩 D.Hobbes提出公民具有反抗权; F.Locke提出“人民主权”,国家权力应受人民权利的 限制,提出四大原则:同意原则;限权原则;分权原 则;革命原则 G.最终与1648年,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公约,承认了各 自所拥有的最终主权,欧洲出现现代民族国家最终成 型。
4.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下的定义: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 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 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 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 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 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种产生但又自居于 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一方面,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揭示其 阶级本质

《政治学基础》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政治学基础》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4、马克思主义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 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 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 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 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 具。
LOGO
(二)现实模式
❖ 1、阶级分权: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 政治权力一般为统治阶级所享有,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LOGO
二、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 (一)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
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 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 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 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3、暴力 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 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 4、其他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 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 政治权利的分配应当是平等的,但政治权力的分配是 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如何进行分配?我们将从理论和实 践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 (一)理论模式 1、精英主义模式 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 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 2、多元主义模式 多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 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 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作为中间立场,它认为统治社会 的是许多不同的“少数”,即所谓“多元的”少数 。
2、权力的政治学含义 在政治分析中,权力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即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国家 知识提纲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国家 知识提纲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1.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现代的概念。

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质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2.国家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创造的。

3.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的脱颖而出,与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国家垄断了权力和责任,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将原来政治单位中的权力统统接揽过来。

(5)统一的行政安排。

国家产生之后,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对行政安排进行统一化管理,使用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制度、公文格式和制服。

4.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经典定义: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5.“国家”与“民族”的区别:民族侧重于认同、国家则侧重于暴力机器。

6.“国家”与“政府”的区别:1.国家包括了军队、监狱、警察;政府广义上则是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构中不随着选举而进退的文官,也属于国家;2.政府经常换届、更替,但国家基本维持不变,政府的更替只意味着由不同的人或集团来掌握国家;3.民众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合法的反对政府,但民众绝对不可能合法的反对国家,因为反政府可以制度化,反对国家就一定是反体制。

(二)国家的形成1.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资源的大量获取。

国家的形成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在资源的提取和获得上取得优势或便利条件,就是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行为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行为
1.指示作用 2.调整与辅助作用 3.约束作用 4.期望作用
四、政治行为的类型
(一)依据政治行为主体的数量:个体政治行 为和群体政治行为。 (二)依据政治行为的不同性质,可以对政治 行为做这样的划分
1.按照政治行为是否合法:合法的政治行 为和非法的政治行为。
2.依据政治行为的思维特点:理性的政治 行为和非理性的政治行为。
三、政治行为规范
? (一)政治行为规范的含义 政治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必须
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习惯规范、宗教信条、政治团体的纲领、章程、 规则、以及政府有关的指令、指示、布告、公 告、通知、通报等,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缔约、 公报、协定等等。
(二)政治行为规范的作用
(四)依据政治行为的功能:保护性政 治行为、管制性政治行为、发展性政治 行为、服务性政治行为。
(五)依据政治行为的活动范围:国内 政治行为和国际政治行为。
(六)按照社会政治生活的常见形式对政治
行为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政治斗争、政治统 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四种类型。
第二节 政治斗争
一、政治斗争的特征和分类 (一)政治斗争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 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 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 社会活动。
? 政治行为的形成过程:
刺激(内、外)——感受——动机、利益需 求
——价值判断(理性、非理性)——政治态 度(积极、消极)——政治行为(作为、不作 为)。
? 政治行为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政治行为的特征

政治学概论第03章政治价值体系

政治学概论第03章政治价值体系

5、宽容(toleration)
对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自制和忍让。它是互 相冲突的观点和立场之间的互相理解、彼此允许存 在,并力求说服和影响对方的行为态度。 • 宽容的三种表现:
(1)必须合作时,能求同存异; (2)发生争议时,本着理性说服的原则影响对方; (3)不能合作或不需合作时,本着“自己活也 让别人活”的原则,互不干涉。
消极权利,即是个人要求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得 侵犯的权利,而国家则对这些个人权利有依法保护 和不加侵犯的义务。
积极权利,即是个人要求国家积极提供支持和 帮助才能实现的权利。主要指各种受益权(如工作权、 受教育权、社会救济权、保健权、娱乐权等)。对这 些权利国家不得消极无为,而必须积极地实现或加 以保障。
第二节 政治价值体系要素分析
1、正义(justice) 是指在分配中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包
括自由、权力、权利、财富、收入、休闲等 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的分配。 (1)程序正义或形式正义——产生结果的方 式和支配人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 性。 (2)实质正义或内容正义——分配结果相同 或相等。
(3)法律正义——根据错误的行为或行为的 结果来实施惩罚。
社会运行状态,促进教育和个人 到所谓人民多数的压制,所以民
发展;
主是51%的专制;
•通过让人民在决策过程中发出 •因为它表达的是所谓集体利益,
自己的声音,强化共同体和社会 而不是个人利益,所以它会导致
的团结;
政府和国家的过分控制;
•通过确保政府政策最大程度反 •它允许蛊惑人民的政客通过激
映公民利益,扩大社会和个人的 发大众恶劣本能而掌权,从而导
(4)社会正义——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 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
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下,对社会正 义内涵的界定有很大的不同。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行为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行为


第二,行为客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 可以是少数人。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则 一定是社会的多数成员。政治管理在一 切社会里都表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 理。

第三,原则和要求的差异 政治统治是政治力量对比的动态平衡, 它强调政治秩序和稳定;而政治管理则 更多强调的是秩序与效率。

第三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 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 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 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的形成过程:
刺激(内、外)——感受——动机、利益需 求 ——价值判断(理性、非理性)——政治态 度(积极、消极)——政治行为(作为、不作 为)。 政治行为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政治统治的规律
政治统治的一般规律: 1.政治统治以阶级对立为前提和基础。 2.阶级矛盾越激烈,政治统治的暴力性就越突 出;随着阶级矛盾的逐步缓和,政治统治就更 多地以非暴力的形式出现。 3.等到阶级完全消灭时,政治统治就完全转化 为社会管理了。 4.政治统治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自国家形成,就出现了政治统治的理论。 政治统治说到底就是运作政权和巩固政权以维 持法律和秩序的行为与过程。但不同时期的思 想家对政治秩序的解释却各不相同,政治秩序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也有不同的涵义。 在东西方的封建社会,有著名的君权神授 说。当资产阶级革命来临前,又出现了后来的 资产阶级国家存在基础的社会契约说。 目前,在西方的政治统治研究中,影响较 大的是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和新马克思主 义的统治理论。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以国家政权,以军 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为主;而 政治管理的主体则更广泛些,除上述几种外, 其他政治主体也可以作为政治管理的主体而 存在,政府是一种当然的和主要的政治管理 主体,政党、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社团 等,当参与政府,或其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方 向一致时,它们也可以作为政治管理主体而 存在。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1.“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及其性质“公权”即指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私权”即指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公民权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其中,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个人或机构)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公民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信念。

因此,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的时候,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个人利益和权利将得到保护。

但是,一旦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公民权利就会受到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部门和个人的威胁和侵害。

此外,社会成员出于个人私利,也可能会违背公共权力意志,增加公共权力运行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公权”与“私权”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界限不清的问题。

如果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的界限进行清晰的划分,从法律上对“公权”和“私权”的界限进行明晰的规定,就能保证公共权力有效行使,并使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公共权力因为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公共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行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政治学原理第3、4章

政治学原理第3、4章

(4)国家要素说:三要素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是
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四要素说, 在三要素说基础上加了一个政府。
一、国家的含义(起源)
1、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1)国家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2)国家是自然形成的为全民谋求幸福的社会 联合体;国家是合乎理性、正义的社会共同体; (3)国家是暴力征服和强制统治的组织; (4)国家是由土地、人民、主权诸要素构成的 联合体。
衡量权力关系的三个量度
(1)广延性,即掌权者人数与无权者人数之比。
(2)综合性 ,即掌权者控制权力对象活动领域的数量。 (3)强度,掌权者使用权力控制对象行为的一切领域内可 供掌权者有效选择的程度。即影响或控制的程度(极限)。 权力关系的较大广延性给其综合性和强度设置了极限: 首先,权力对象数量越大,监视他们一切活动的困难 就越大。 其次,权力对象数量越大, 为控制他们所需的指挥 链就越长、越分散,造成新的下级权力中心。 再次,权力对象的数量越大,他们对掌权者的态度差 异的可能性也越大。
制度体现
军事的
经济的
上述权力方式也反映了权力运用的三种基本手 段和策略:(1)培养政治忠诚,形成政治核心力量; (2)利益拉动(拉的策略),形成政治合作;(3) 威胁惩罚(打的策略),矫正不服从行为。这些策 略和手段在商业竞争中也被广泛采用。在市场竞争 中,企业制定品牌策略,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 度,实施“推”(push)和“拉”(pull)的策略, 打压竞争对手,就是上述权力手段的具体应用。在 政治竞争中,分清“敌我友”,广泛结成统一战线, 孤立和打击竞争对手策略,也都是上述权力手段的 具体表现。
2、 国家起源的学说
A、冲突说,即国家是因内部利益的冲突 而产生的,其代表为马克思和恩格斯; B、融合说,即国家是为维护共同的利益 而兴起的,其代表为斯宾塞;

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最早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是亚里士多德。

国家历史类型的分类主要包括非本质性的分类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分类。

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的人数的多寡来对国家进行分类,主要为三类:即君主国(一人掌权)、贵族国(少数人掌权)、民主国(多数人掌权)。

在这三类国家中,又分为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正常国家指为人民谋福利之国家,包括君主国、福利国、贵族国。

变态国家指谋私利之国家,包括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马克思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理论,从国家的本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

所谓的国家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类和概括。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自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社会形态: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推动力)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

马克思认为,当革命的形势还未成熟,革命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推翻旧政权时,采用改良的方法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反对改良,而是反对用改良否定革命。

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则是一直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改良是为了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不会自行消亡,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更替。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当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渐消失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会自行消亡。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的根本区别:①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②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查尔斯〃蒂利【国家的几个特征】:①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②中央集权;③垄断强制手段;④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这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

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在人类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而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

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新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不断得到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一起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开始产生,一些掌握了权力的氏族首领就利用权力发展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在氏族内部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并最终分裂为对抗阶级,为了压制对抗阶级间的大规模公开冲突,国家政权便应运而生。

在此阐释中应该注意三点:①伴随着私有制产生的私有观念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②权力、阶级与国家三者的逻辑关系。

显然,权力先于阶级和国家,正是基于氏族的公共管理权力,氏族首领才具有了垄断社会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相反缔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开端,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才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国家和政府的联系和区别:【联系】:⑴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⑵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政治学第三章政治文化

政治学第三章政治文化

2.前苏联
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 因素的综合。它既包括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 也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学者尼 · 米 · 凯泽罗 夫认为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3.中国学者
把政治文化看成是一种复合体。认为政治 文化不仅应包括观念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还应包括实体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代表性观观点:“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下,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 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 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 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中国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
钱钟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 哲学》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西方文化

美国的“三片”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 1.提出: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阿尔蒙 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 治文化”的概念。 2.原因: 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 出了挑战。 第二,政治学尤其是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成 为政治文化研究的催生剂。
20称名称社会成员行为特征社会成员行为特征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奴役型政治文化奴役型政治文化失去自我意识没有独立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判断失去自我意识没有独立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判断主人型政治文化主人型政治文化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有参政的愿望和能力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有参政的愿望和能力社会主体社会主体精英型政治文化精英型政治文化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参政的积极性和基本能力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参政的积极性和基本能力大众型政治文化大众型政治文化社会地位低下态度冷漠缺乏参政热情和能力社会地位低下态度冷漠缺乏参政热情和能力相互关系相互关系冲突型政治文化冲突型政治文化群体关系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暴力行为频繁群体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代表由真正的民主选举产生 ,接受人民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罢免不称职的人民代表。 第二,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他职能部门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炽原则。
三、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 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2)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3)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4)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 权力的统辖; (5)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6)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 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议会君主政体: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 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
共和政体
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 一定任职期限。
贵族共和政体
最高国家权力由奴隶主贵族担任的执政官掌握,执政官由民选产生,并实 行限定任期制。贵族组成元老院,掌握着国家立法、行政、外交、军事等 实际权力。执政官可以召集民众大会,不过民众大会没有立法权,只有对 公共事务的表决权。除此之外,贵族共和政体中往往还设有民选产生的保 民官等长官。
君主政体
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 职。
立宪君主政体
君主与议会并存。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君主政体:
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 ,可是,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 权力。二元君主制一般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 软弱的国家。

政治学概论 第三章

政治学概论 第三章
▪ 第一,民族国家
▪ 民族国家即由一定人口、一定领土、拥有 的国家主权和国家政权机关构成的地缘政 治(zhèngzhì)国家。民族国家是历史上形 成的以民族成分和民族数量为基本组成要 素的政治(zhèngzhì)共同体。
▪ 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zhèngzhì)生活中的 基本行为主体,也是国际法基本主体。因 此,我们通常在国际社会谈到国家、国家 利益时,多指民族国家,
精品PPT
Country —— 领土意义(yìyì)上的国家 Nation —— 民族意义(yìyì)上的国家 State —— 政权意义(yìyì)上的国家 Nation-state —— 民族国家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一生前后共著 对话二十五篇。《理想国》成书于柏氏壮年之 时,是“柏拉图最重要的那篇对话”。在这篇 对话中,他设计了一个以哲学家为中心的理想 国家(社会)——这就是“哲学王”思想。
▪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 鸠、卢梭。
精品PPT
▪ 4、阶级对立论——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 物。
▪ 雅典国家的产生被认为是“一般国家形 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样 (zhèyàng)说的理由之一是,雅典国家的 产生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或内部的暴力干 涉。
精品PPT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理论 原始(yuánshǐ)氏族公社制度 三次社会(shèhuì)大分工
精品PPT
3. 保卫职能 又可称为国家安全职能(包括国际安全职能),其 作用的方向主要是维护、保卫本国国家主权、安全、 领土完整、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也包括防范和组 织抗击外族或外国(wàiguó)的侵略、颠覆和渗透等。
精品PPT
三、国家(guójiā)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内涵
所谓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 (běnzhì)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 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 (括1。)考察特定的国家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政治学理论第三章:政治文化

政治学理论第三章:政治文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 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 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 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 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 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 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 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 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 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 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 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 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 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 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 关系? 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 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 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 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 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 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 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 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 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 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

政治学第三章电子教案

政治学第三章电子教案

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利益存在矛盾,就需要

②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能对公民权利进行侵害。明确划分就能从法 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
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时,公权就可

③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能有效防止公权越界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
害。
限制公共权力,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

④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划分公权与私权界限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二、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三、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一)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及意义
(二)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定
(一)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及意义
“公权”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 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私权”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 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 的权利。 国家政治生活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政治权力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秩序决定权力分配。
权力分配方式:立法、行政和司法(横向,即
功能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纵向)。
影响中央与地方分配有利益分割、历史状况、
文化传统、民族关系等。有联邦制和单一制。
三、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一)权利观念的变迁 (二)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内容
自由权:人身、言论、通信、集会、结社。 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参政权包括选举、创制、复决和罢免。 我国公民民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 权、批评和建议权、申诉和控告权等。 我国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的人:未满18岁、 被剥夺政治权利、丧失清醒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主要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单选09.1)
儒(影响最大、占统治地位)、道、法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代表意义
A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孟子、荀子(06.10 多选)
儒家的主要著作:《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政治学说观点:礼治、德治、王道(以德行仁者王)(04.10多选)
B法家学派与儒家对立,韩非是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05.1 06.1 单选)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慎到(势)、商鞅(法)、申不害(术)(08.1单选)
主要观点:依法治国、霸道(以力假仁)
韩非关于君主统治术的论述早于马基雅维利1700多年
C道家学派较前二者治世消极手段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无为而治、小国寡民(08.10 多选)
2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A 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人物柏拉图(最为出名)和亚里士多德(西方第一个试图区分政治和伦理、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02.10单选)
西方政治思想萌芽的标志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总结于希腊的治国经验(10.1单选)
“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为命题;认为最好的城邦政治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民主政治B中世纪是个西欧的黑暗时代,神学政治学占统治地位,蒙昧主义色彩重
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主要观点: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君权神授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从于教权)(06.1单选)
C转折性时代到来——文艺复兴(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
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形成时期:15—16世纪
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思想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提出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第一次提出政治与伦理问题的根本区别
不丹,《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02.10 单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
代表人物及作品: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意义: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第一页,并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提供了直接思想资源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17—18世纪
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荷兰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的杰弗森、潘恩、汉密尔顿
著名的学说及理念(03.10 多选):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08.1多选)、分权制衡学说、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
意义: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
代表人物: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里和巴贝夫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含义
指国家的分类问题(06.1单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概括。

它是国家分类的最科学的标准和依据。

最早对国家分类的是亚里士多德考点
他以掌握国家权力人数的多少为标准分了三类:05.10多选)君主国(04.10单选)、贵族国(02.10单选)、民主国,三者也都属于下面的正常国家
以谋福利为公还是为私作为标准分为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
正常国家是指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国家;非正常国家是为谋私利为目的的国家
变态国家包括有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在中世纪,出现了神权国为主流(04.10单选)。

现代西方政治学者把国家分为:法治国、民主国、专制国、福利国等
二、划分的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06.1 多选)
标准的实质揭示了国家的本质(02.10单选)
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论(02.10单选)
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四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