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代数式》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本节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难点是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下面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反思。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分类问题: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
再通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存在,那在数学中也有分类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接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把几个代数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理解同类项的定义以及满足同类项的条件。
2、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
通过练习、游戏、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同类项。
再通过类比数的运算探究式的运算,并利用数的分
配律观察并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依据。
让学生经历了“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课堂上运用实际例子,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重视学生活动,关注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设法让学生在心里留有余味,为后面的学习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把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课堂小结中反思,在反思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应用。
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较成功,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后,进行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是这样设置的:一部分学生手中有一个单项式,老师屏幕上随意出现一个单项式,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单项式和电脑屏幕上的单项式是否是同类项,是的站起并高举卡片,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找准。
后又在“智勇冲关”游戏中,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竞争,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比赛氛围。
通过游戏以此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用,可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通过后面的变式训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不足,过于追求细小的环节,而导致整节课的结构不完整. 前面单项式的分类环节所花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练习时间不多,没有能暴露学生易出现的错误。
后面的总结和反思也比较仓促。
总之,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对自己身上的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今后的在教学中要多思、多问、多实践,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地累积,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