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的兴衰------对江苏古代物流的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漕运的兴衰------对江苏古代物流的调查
江苏古代物流的繁荣正像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一样引人注目,正是在这种以水路为基础的物流网的基础上,江苏古代经济才得以辉煌。

现在我就斗胆从其中撷娶一颗明珠,那便是漕运。

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
方式。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

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

隋初除自东向西调运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

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中国最重要的一条漕运大动脉是京行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像一条生命线,支持着北方人民对粮食及其他物资的需要,而在江苏境内的运河段是最繁忙,最发达的一段。

太湖平原富饶的资源主要是通过这条途径运向北方。

现举常州为例。

古常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北环长江,南抱 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有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胜甲于东南,故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

从隋唐开始,大批漕粮运输接济北方时,常州成为转运赋粮中心,开始每年转运百数十万石,以后逐步增加到300万石,宋时最高达700万石,故常州有“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理位置,是“贡赋必由之路”。

唐元和八年(813年)常州刺史孟简为加强江南漕运,疏浚了孟渎(今孟河)于常州西北引长江水南接运河,以利漕运。

宋代,在常州专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承办漕运。

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间,自宜兴北泾 湖至常州疏治了荆溪(今南运河),而成漕运通渠,自此宜、溧一带的漕粮船皆由此而运。

明弘武二十六年(1393年)常州府就粮米实征533515石,占全国实征总数的2.16%,接近广西、云南两省征粮数的总和。

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解决常州漕米储存,在武进怀南乡运河南建西仓,储武进县漕米,在阳湖东直厢运河南建东仓,储阳湖县漕米。

在清代,常州仍是京师赋页最重的地区之一。

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进全县共有糟白粮船120科艘,停泊在西门城外永丰里大王庙一带,后泊延至白家桥一带,直到道光初年。

运河在古代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以至在古人的著作、文献也常有提及。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末,作《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认为漕运相当重要,因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

但他反对为了漕运而置运河沿线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

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论述漕运和海运,又在有
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泉。

此外,对于明代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苏松地区,以及扬州、淮安等转漕城镇冲要地位,书中都一一作了记载。

我们现在已经把漕运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漕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对我们的借鉴作用也不小。

就以常州为例,15世纪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时,大兴围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涝。

20年造田3.7万亩,使芙蓉、阳湖、临津湖逐渐缩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丰,水位失调,使以湖水为主的常州变成了以江水为主,由于运河年久失修,长江流沙淤塞严重,北运漕粮的覆船沉没事故不断。

到清朝后期,山东境内运河大部淤塞,漕粮无法从常州转运。

道光五年(1825年)试航海道运漕成功,常州这个中转逐步东移无锡。

从此专以海运,常州与运河漕运的二千多年历史就告结束。

因为运河中段和黄河相交,而黄河又常溃决,成为运河的一大威胁。

明代中叶以後,黄河决口冲坏运河的情形更见严重。

当时政府已渐腐败,朝廷昧於地理形势,地方缺乏调查研究,上下都想不出好的对策,而终於使漕运败坏,国运也随之衰微。

在清一代,漕政“病官病民”,弊端丛生。

在漕粮的征收、文兑、运输、入仓的过程中,且不说办漕官员如何贪污中饱、属下吏员巧取横索,就说南粮北运,专恃运河,而运河河道已变得淤浅,一遇大水还成大害,南北运输不能畅通无阻。

总结下来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自然灾害,这是环境遭破坏的结果,另一个便是吏治腐败。

抚古思今,我们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
江苏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既是惊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又感慨于他们所受的痛苦,其中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而其中的缺陷又何尝不值得我们警戒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