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

合集下载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第一篇:行为矫正的重要性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愈加普遍,其中任性行为成为了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行为矫正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行为矫正主要是通过某种手段,使得孩子的不良行为逐渐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教育背景等因素,从而制定出适合这个孩子的行为矫正计划。

首先,行为矫正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行为不良一旦得到有效的矫正,家长们将不再因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忧虑,同时也可以避免孩子的行为不良逐渐恶化。

其次,行为矫正可以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行为矫正过程中的训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乃至心理状态有改变,这将激发他们的自控意识,从而长远地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最后,行为矫正还可以增加孩子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信任。

行为矫正不是只教了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也要让家长和老师了解到孩子的内在情况,建立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沟通。

这对未来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任性孩子的不良行为应及早得到行为矫正,这对孩子本身、家长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任性行为幼儿的行为多种多样,如打砸东西、撒泼打滚、顶撞、妨碍家务、叛逆情绪等。

具体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因孩子的性格、成长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呢?很多家长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任性,没有正常的教育训练,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虽然孩子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行为,但更多是因为外部因素因素的作用。

例如,缺乏父母的良好引导、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小朋友之间互相影响、缺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缺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引导等。

任性行为幼儿的行为背后隐藏了一些因素,家长和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背景,尽早制定出行为矫正计划,使得孩子逐渐成长为独立、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乖巧孩子。

对于有任性行为幼儿的行为矫正,家长和老师需要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从而帮助幼儿进行正确的行为矫正。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一)案例介绍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 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儿童刺激寻求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刺激寻求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刺激寻求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刺激寻求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激动不安、过度活跃等,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困扰。

为了帮助孩子改善这一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矫正解决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儿童克服刺激寻求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儿童的刺激寻求行为往往源于缺乏规律的生活方式。

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早起、吃饭、睡觉和学习等。

同时,还需要为孩子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机会放松身心。

通过稳定的日常规律,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刺激寻求行为的发生。

二、提供丰富的刺激和活动刺激寻求行为是儿童对外界刺激不足的一种反应。

因此,家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刺激和活动,以满足儿童的需求。

这包括参与体育运动、音乐艺术、手工制作等各种活动。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和亲子互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供丰富的刺激和活动,可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降低刺激寻求行为的发生频率。

三、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套明确的家规,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同时,还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来鼓励他们。

当然,对于刺激寻求行为的发生,也需要相应的惩罚措施。

但是,家长在实施惩罚时应注意方式和方法,要注意避免过度惩罚或过度奖励,保持公平公正。

四、提供情绪和心理支持刺激寻求行为往往与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和心理支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内心需求。

在孩子表现出刺激寻求行为时,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倾听来了解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引导他们寻找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有益的社交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儿童行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儿童行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儿童行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儿童行为矫正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对儿童不良行为的识别、分析以及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矫正。

以下是一份关于儿童行为矫正的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行为矫正的目的是:A. 惩罚儿童B. 奖励儿童C. 改善儿童行为D. 忽视儿童行为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A. 正强化B. 负强化C. 惩罚D. 忽视答案:D3. 正强化是指:A. 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B. 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C. 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D. 通过惩罚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答案:C4. 负强化是指:A. 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B. 通过移除不愉快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C. 通过惩罚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D. 通过忽视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答案:B5. 惩罚在行为矫正中的使用应该:A. 经常使用B. 尽量避免使用C. 只在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D. 作为首选方法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原则之一是________。

答案:一致性7. 行为矫正中,________是指在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反馈。

答案:及时性8. 行为矫正计划应该根据儿童的________来制定。

答案:个体差异9. 行为矫正过程中,________是评估矫正效果的重要手段。

答案:记录和监测10. 在行为矫正中,________是指通过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来达到矫正目的。

答案:消退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行为矫正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区别。

答案:正强化是通过给予儿童某种奖励来增加其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移除儿童不喜欢的刺激来增加其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

12. 描述在制定儿童行为矫正计划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

答案:在制定儿童行为矫正计划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性格、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儿童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矫正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矫正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矫正方法儿童行为问题是家长和教育者面临的常见挑战之一。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可能展示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问题,如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缺陷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适当的矫正,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情绪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相应的行为矫正方法。

一、情绪失控问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情绪失控是一个常见的行为问题。

他们可能会哭闹、发脾气、甚至破坏物品。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困惑,或者对特定事件或情况的不适应。

为了纠正这种行为问题,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给予孩子适当的情绪表达工具:教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绘画、写日记或与他人讨论等方式来实现。

2.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习惯:规律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减少情绪失控的可能性。

3.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教导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分散注意力等。

二、攻击性行为问题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打、咬、踢或言语上的攻击。

这种行为可能是孩子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下:1. 建立清晰的界限和规则: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为违反规则设定相应的后果。

2.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鼓励孩子学会通过言语或其他非侵犯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十分严重或频繁,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儿童行为专家的帮助。

三、违反规则问题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违反一些规则。

这是他们试图测试边界和独立性的一种方式。

然而,当违反规则变得过于频繁或严重时,就需要采取行动了。

1.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制定一份明确的行为规范清单,并明确规定与规则违反相关联的奖惩机制。

2. 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孩子积极遵守规则和展示良好行为来鼓励他们。

3.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教育:与孩子一起回顾过去的行为,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某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增强法: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
奖励;负性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撤销惩罚。

2.惩罚法:是通过呈现不愉快的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比如给予批评、处分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惩罚并不能让儿童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只能让他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

因此,在使用惩罚法时,必须明确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

3.消退法: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使某种行为逐渐消失。

比如,对于儿童的某种不
良行为,家长可以不予理睬,使其自然消退。

4.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通过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

代币可
以是一些小物品或标记,儿童可以通过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代币,然后用代币来兑换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机和兴趣。

以上方法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家长或教育者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矫正儿童行为时,一定要遵循尊重、理解、引导、鼓励的原则,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幼儿五周岁的行为矫正计划

幼儿五周岁的行为矫正计划

幼儿五周岁的行为矫正计划一、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正常儿童的注意维持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的,一个即将入小学读书的儿童,有目的的注意时间应该达到15分钟左右。

一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自然会好,对孩子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由此造成人为的注意问题。

这一行为问题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差,还会破坏课堂纪律。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该现象往往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以及缺乏科学的喂养方式所致。

如:1岁以内的婴儿迟迟不愿吃泥糊状食物,1岁以后仍以吃奶为生,2岁以后还吃软乎乎的食物;每一种新食品的添加,缺少8次以上的尝试,父母强化孩子喜爱吃的食品等等。

短期内可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长期可因营养问题而导致影响身高、生长迟缓、贫血或微量元素锌的缺乏。

此外,因长期咀嚼不良,还可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讲究平衡膳食。

三、明显多动,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不是等到多动的儿童进入小学引起了学习困难或学校适应不良时,才被动地进行诊断和治理。

明显多动的儿童,容易出现不遵守纪律、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与同伴易发生争斗的现象。

若不及时纠正,多动成性,会造成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可能形成性格冲动、学业低下、影响求职的后果。

矫正策略: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明显多动,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

关键是让儿童懂得在不同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的五种方法近年来,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急剧升高,引起了儿科医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这些幼年的行为问题,轻者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严重的成为反社会行为。

因此,人们对年幼儿童的问题行为逐渐增强了忧患意识,力图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以下介绍的五种儿童问题的治疗方法,它将有助于家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及早发现行为问题,及时矫治或干预,把问题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向恶性程度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儿童的素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正强化法方法解析: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简单的说,当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也既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

比如,矫正功能性遗尿。

白天,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他暂时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每日延长2-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

一般需经三个月治疗。

在矫正中,家长要用好奖赏品(也称“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五类: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②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

③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跳绳、游戏等。

④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玩具等“私有财产”)。

⑤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

操作要领:在进行正强化矫正时,家长要选择孩子喜欢、需求的强化物。

“奖赏”时要立即兑现,要说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后得到的奖励。

强化物的数量不宜多。

当达到期望的行为时,应逐步取消物质奖励,以赞扬、微笑代替。

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偏食、遗尿、多动、沉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二、惩罚法方法解析:又称厌恶疗法。

指孩子出现某一问题行为后,立即使之受到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失去正在享用的“私有财产”,将问题行为与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经多次重复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逐步降低,甚至消除。

儿童生长发育的行为问题和行为矫正

儿童生长发育的行为问题和行为矫正

儿童生长发育的行为问题和行为矫正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行为问题是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重要方面。

儿童的行为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情绪发展等方面,因此,行为的矫正和引导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正方法。

一、行为问题的类型儿童的行为问题可以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内部问题主要涉及儿童的内心情绪和思维方式,包括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外部问题则涉及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行为表现,例如攻击性行为、挑战权威、规则违反等。

二、行为问题的原因行为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遗传因素、早期经历、亲子关系、学校环境等都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了解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矫正。

三、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1. 建立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儿童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来发展健康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和支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表达出对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2. 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例如,给予奖励,赞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3. 情绪控制和冲突解决:教育者可以教导儿童学会控制情绪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发展适应社交需求的方式:儿童需要学会合理地满足社交需求,并遵守社交规则。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组织互动、分享和合作等,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为严重或长期存在,建议家长和教育者寻求专业帮助,如儿童心理咨询师或行为专家的指导,以制定更有效的矫正计划。

结语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的行为问题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定困扰,但通过正确的矫正方法和教育指导,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通过建立稳定的环境、肯定和鼓励儿童的积极行为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成为积极、自律和有责任心的成年人。

儿科在儿童行为矫正中的有效方法

儿科在儿童行为矫正中的有效方法

儿科在儿童行为矫正中的有效方法儿童时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儿童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过度依赖、说谎等。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困扰。

儿科在儿童行为矫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儿童纠正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行为评估是关键的第一步在着手矫正儿童行为之前,儿科医生需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这包括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中的表现;观察儿童的行为举止、情绪反应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专业的评估工具和心理测试,来更准确地判断儿童行为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例如,对于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医生可能会询问家长孩子在做作业、看电视、玩耍等不同情境下的注意力表现,同时观察孩子在诊室中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和分散程度。

通过综合这些信息,医生能够确定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是由于生理原因(如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还是环境因素(如嘈杂的学习环境、过多的电子设备使用)引起的。

二、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基于行为评估的结果,儿科医生可以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矫正方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性格特点、行为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矫正方法可能更侧重于游戏治疗和行为训练。

比如,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或者通过设定简单的规则和奖励机制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需要结合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并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同时,矫正方案还应注重家庭和学校的配合。

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矫正方案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如果孩子有攻击性的行为,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一套行为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并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幼儿园中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幼儿园中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幼儿园中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特殊儿童指的是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儿童,包括智力低下、自闭症、多动症等。

幼儿园是特殊儿童接受早期干预的重要场所,通过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改善不良行为、发展潜能。

一、行为矫正原理1.积极正向原则:充分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良好行为,通过奖励和鼓励来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

2.背离原则:针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用与之相反的行为进行矫正,例如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自闭行为,可通过与之相反的开放行为进行矫正。

3.分步原则:将矫正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逐步引导儿童改变不良行为,避免过高的要求导致儿童无法接受。

4.一致性原则:特殊儿童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等多方面的协调一致,保持对儿童的行为矫正一致性。

二、行为矫正技术1.正反馈:通过赞美、奖励等方式增强儿童积极、良好的行为,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并激励其继续努力。

2.时间规定:给予特殊儿童明确的时间规定,帮助他们建立自控意识和时间观念,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3.积木法:将儿童的行为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引导儿童达到目标,并在每次目标达成后及时给予奖励,逐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4.借助绘本:通过阅读有关正确行为和道德的绘本,来引导和教育特殊儿童正确行为,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道德素养。

5.社交技能培训: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反馈等方式,给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场景,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6.专业辅导:特殊儿童可能有一些独特的行为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辅导,帮助他们改善行为,提高生活品质。

为了提升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效果1.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特殊儿童的个别需求,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明确目标和方法,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2.提供适宜环境:为特殊儿童提供安全、稳定和有序的环境,创造有利于他们行为改变的条件。

3.积极家长参与: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中,与幼儿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儿童的发展和进步。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的有效性
尽管许多行为矫正技术已被广泛接受 和应用,但如何确保这些技术的有效 性仍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 究来验证这些技术的效果。
个性化问题
技术整合
如何将传统行为矫正技术与现代技术 (如AI、VR等)有效整合,以提高行 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行为问题都有其独特性, 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 的行为矫正方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标
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提高其适 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和社会发展 。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
01
02
03
04
情绪问题
如焦虑、抑郁、易怒等。
行为问题
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 不适当的社会行为等。
学习问题
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 困难等。
发展问题
如语言和沟通障碍、自闭症谱 系障碍等。
儿童行为矫正的重要性
消退法
总结词
消退法是通过撤消关注来消除不良行为的矫正技术。
详细描述
消退法是通过撤消对儿童不良行为的关注,消除其发生的环境刺激,从而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
模仿法
总结词
模仿法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模仿法包括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通过让 儿童观察和模仿正确的行为榜样,学习正 确的行为模式,从而矫正不良行为。
社区环境中的应用
要点一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机会,满足儿童的发 展需求,减少因无聊或无意义行为引发的不良行为。
要点二
社区支持网络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社会适应指导等服务 ,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05
儿童行为矫正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幼儿期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内开始建立个性和了解社会规则。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幼儿可能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能够帮助父母纠正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基础。

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互动。

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和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幼儿常常因为缺乏自控力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父母需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规则应当简明扼要,并且与孩子年龄相适应。

父母应当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解释和示范。

此外,父母还应当对孩子遵守规则而展现出的积极行为给予赞扬和奖励。

三、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行为问题的矫正不仅仅局限于惩罚和限制,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种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行为问题,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四、提供积极的替代行为和活动对于一些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或者情绪失控等,父母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替代行为和活动来帮助孩子纠正这些问题。

例如,当孩子感到愤怒或者沮丧时,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放松和冷静下来的活动,比如玩游戏、听音乐或者进行一些体力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得到缓解并且逐渐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五、与专业人士合作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严重到无法通过家庭纠正,父母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合作。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咨询师或者幼儿园老师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强化法: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正面的奖励和鼓励,以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

2. 消退法: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不应给予任何注意和反应,逐渐减少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儿童逐渐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3. 模仿法: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或成年人的良好行为,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4. 塑造法:逐渐接近目标行为,逐渐改变中间的行为,最终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变。

5. 渐隐法:逐渐将外部的辅助和指导减少,让儿童逐渐独立完成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完成目标行为。

6. 链锁法: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步骤,然后通过逐步练习和重复练习,让儿童掌握每一个小步骤,最终将它们串联起来,实现目标行为的完成。

7. 代币法:通过奖励代币的方式,鼓励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然后逐渐积累代币,最终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变。

8. 自我控制法:让儿童自我观察、记录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逐渐自我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9. 系统脱敏法:通过逐步暴露儿童于恐惧或焦虑的事物或情境中,让其逐渐适应并克服恐惧或焦虑。

10. 厌恶疗法:通过给予儿童不适的刺激或惩罚,让其逐渐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反感或厌恶,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正,但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逐步引导儿童改变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编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

有效应用行为矫正的原则:1.防止滥用,也就是说不要把不属于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带入到行为矫正中来,如电击痉挛法等。

2.避免误用,行为治疗方法的准确使用。

3.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注意遵循道德准则主要方法:1.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个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会升高。

也相当于奖励。

例略2.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况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或消失,则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升。

例如:1,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能够在其指甲上涂上胡椒粉,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了。

2,对于在监狱里的犯人,如果其表现好,减少他的劳改时间,那他的良好态度有可能会增加。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之处: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3、消退消退是指在以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她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比如说,因受惩罚而减少的行为发生率有可能因为惩罚停止而增加;受嘉奖而增加的行为发生率也可能因为嘉奖的减少或停止而减少例如:A平时小孩以哭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以后孩子再哭的时候不予理睬,孩子知道哭并不能满足愿望,以后也就不会由着性子乱哭了。

B某弱智儿童有不停用手抓头发的怪癖,抓到头皮发痛时才感到舒服。

父母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

然后就把他的头发给剃了,开始,小孩又哭又闹,但一个月后,他的这种哭闹行为少了,而当两个月后头发再长起来时,他也没有再去抓头发了。

注意:A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消退期间确保各种各样强化物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后不表现,做不到这个点,消退程序大多要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行为矫正性格偏差一:自我中心一、自我中心是一种性格障碍儿童在1—2岁,常常以自己的认知、情绪、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

他们没有也不能意识到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物、事。

儿童们常常认为,夜晚月亮出来是为了他们照明,他所看到或拿到的都是自己的。

例如:人与儿童玩滚传球的游戏,成人在坡顶,儿童在坡下。

成人问:球为什么滚下来?儿童会说:球知道我在等它才下来。

当父母劳累需要他们安静休息时,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打打闹闹,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体验父母的感受。

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说: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为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按他的分期说,儿童3—16岁尤其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因为他们时刻感知着、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对他们个性和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原始的“自我为中心”与生俱来,无可挑剔;后天的镌刻是造就品质的关键,家长或老师不可懈怠。

二、自我中心行为的表现处在“自我中心期”,儿童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

对于玩具来说“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

为了捍卫“所有权”,他们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们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所爱的玩具。

宁舍朋友不舍玩具,对这阶段的儿童而言,玩具远比朋友重要。

要儿童为友谊而放弃玩具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们会难以忍受,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们则无法体会。

其实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说“我的”,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的正常发育现象,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

又如: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

孩子小时出现这种现象不可谅解,但是孩子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过多注意,经常纠缠客人;处理问题、办事情总是自己说了算,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绳,而且不如意时就大发脾气,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行为,需要认真及时地矫治。

三、自我中心行为的危害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常只能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这种原始自我形态很短一段时间就会解除。

但在“转形”时,如果让孩子“崇尚自我”的思维方式发展下去,他们有可能变成一个自以为是,专横霸道的人,这样的孩子在伙伴中或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为人所不齿。

自我中心现象几乎人人都有,只是因教育的影响,性格的特点而发展情况不同,表现也有个体差异。

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重视这些不同的差异,因人施教。

自我倾向过于严重的儿童最容易与同伴分裂,最容易产生争吵和攻击行为,最容易赌气、被孤立,性格畸形扭曲,长大后人缘差,很难与人和谐相处,共谋事业。

四、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1. 一味放纵在关爱与呵护中,大人不断认可和迁就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现象,有时,大人也知道不应该让孩子这样,但总认为树大自然直,不忍心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这样,孩子的行为更放纵,他们的表现在“胜利”中更强化。

他们只知道被人关心,而不知道关心他人。

2. 过度满足想吃什么就给买,想要什么一定要满足,这是眼前许多父母的常见现象。

孩子久而久之会觉得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己都应该有,以至于长辈先吃了一口水果,玩具让别的孩子玩一会,就会引起他们的大哭大闹,弄得大人好尴尬。

孩子总生活在一种人人让我、人人为我、我说了算的环境中,怎能不逐步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呢。

3. 教养缺失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转形”期的教育不细心,感觉不到儿童自我意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只是认为孩子大了就自然会变好的;有的则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了事。

如有的幼儿,看见父母为客人端上水果,想独自占有,就在每个水果上咬一口,家长自然感觉很不好意思,就笑着说“混蛋”,那些你吃吧,我再端一盘。

客人走后也不再提及此事,孩子并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大人的忽视使孩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4. 与遗传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基因有关。

自我为中心期原始表现就可能是“天性”的流露,父母的霸道很可能传给孩子。

五、自我中心的矫正方法1.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的行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任其自流。

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 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庭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而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

他们很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应以自己为中心。

所以父母、老师首先要教会孩子时常为别人做些事情,比如把自己有趣的游戏教给对方,把好玩的玩具让别的儿童玩玩等等。

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及时给予说服和指导。

3. 不要过分的关注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造成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4. 学会冷处理孩子在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坚持不去迎合、不妥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然后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即可。

这样经过多次矫正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表现。

5. 适当给予劣性刺激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

家长应适当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和困境,这样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荣耀感。

但这种办法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要给孩子造成伤害和心理创击。

6. 不要大惊小怪当孩子发生伤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过度反应。

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特别担心。

这样,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伤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7. 避免给孩子归类2岁左右的孩子适应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这时就需要大人适时帮助。

首先,大人应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避免将孩子归类为“慷慨的”、“小气的”。

其次,还要主动制造机会,并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导,鼓励宝宝社会行为的发展。

比如,提供足够的积木、黏土、色纸、颜料,在大人指导下,让孩子做各种建筑和美化环境的游戏,减少因争夺玩具而引发争执,并借机让他们练习社交技巧。

8. 教孩子学会分享2—3岁的宝宝因为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沟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宝宝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宝宝的游戏很快就会落入一团混乱的纷争。

此时,大人适时地引导,可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

比如,老师可以跟小朋友解释:“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让别的小朋友先玩娃娃。

”并教他们问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若孩子们坚持不愿意一起玩,老师也可充当计时员,指导宝宝学习轮流,一人玩一段时间。

虽然有的宝宝自我意识很强,但只要大人耐心辅导,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的合作游戏,他们心中萌生的友谊观念会渐渐成熟,并学会谅别人、与人合作和轮流玩玩具了。

9. 不要隆重给孩子过生日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日过分在意,每逢孩子生日,亲戚朋友济济一堂,众星捧月,让孩子在宴会上风头出尽,这样会强化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较好的方法是孩子生日时,给孩子买些玩具或添件新衣服或特意带其去公园,既不失爱意又不膨胀自我,至于借孩子生日敛财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性格偏差二:孤独一、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世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很重视孤独的研究。

精神病学者多从病理上看待孤独,心理学家多从行为表现方面研究孤独。

譬如爱德华·R·黑特伏认定,孤独是综合征,在儿童期多发生在出生20个月之前,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性能力缺陷与残废状态。

需要认真对待。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有时是短暂的心境,有时是严重的和长期的状态”,是一种主观体验。

他们早就发现了值得重视的现象,“孤独在青少年中更加普遍,而在年龄较大的各种群体中不常为人所提及……”他们还发现“孤独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更为普遍”,这是非常符合我们国情的。

我们感到,无论精神病理和行为现象,目前对儿童早期孤独症症状的研究都重视不够,所以本书这一章强调病态矫治更多一些。

二、少儿孤独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据有关部门推算,我国每年约有50万幼儿罹患此症。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至今尚未被我国大多数人所认识,甚至连多数医生也没有早期识别诊断的能力。

以往医生们往往都笼统地将孤独症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多动症等,以致延误了对症治疗的时机。

幼儿孤独症是一种幼儿特有的精神性疾病,年龄在三岁前,男孩多于女孩。

患有婴幼儿孤独症的幼儿在发病前一般均较聪明,但发病后,在智能方面就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此症的病程比较缓慢,约有1/3患者病症属轻度,须及早发现并给予特殊训练和药物治疗。

三、孤独的症状与表现1. 表现异常当母亲抱他们在怀里喂奶时,他们不将身子紧贴母亲,或当大人用手去抱他们时,他们没有正常的迎接姿势,表情冷淡,对周围人或物不感兴趣,面部也缺乏喜怒哀乐的感情表露,好似旁若无人。

2. 语言表达有障碍有的孤独症患儿默默不语;有的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讲话的内容也比别人少,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常无法理解别人说得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以提问的方式与人交谈,更不会主动与人交谈。

他们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运用动作、姿态及音调与人交往。

不会使用词或使用代词不当,常错用“你”、“我”、“他”。

他们常重复别人所讲过的话(模仿言语)或常重复别人以前讲过的话(延迟性模仿言语)。

他们缺乏正确儿童有的想象力,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做游戏或于同伴玩耍。

3. 兴趣不广泛他们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圆的会旋转的东西,如瓶盖、陀螺、杯盖,常爱不释手,可连续玩很长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