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工程西方文艺理论家之古希腊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颇受老师的赏识。他跟随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获益匪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怀着悲愤的心情远游各国,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城邦国家,埃及的等级制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游历中,他结识了一大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据说他曾在游历西西里时被卖为奴隶,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安全地返回到雅典。回到雅典后,他开始写作对话以及从事讲学活动,亚里士多德就曾是他的学生之一。公元前388年,他应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札僭主老狄奥尼索斯的邀请,住在宫廷讲学。后因与老狄奥尼索斯的政见不合愤然离去,重新回到雅典。晚年的柏拉图仍然不放弃重建他的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又进行两次出游,重访叙拉古札,想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都失望而归。公元前374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1岁。

柏拉图的著作颇丰,广泛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诸多领域。他写过近四十篇对话,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他的主要著作有:

《理想国》、《伊安》、《会饮》、《克拉梯卢斯》、《政治家》、《莱西斯》等。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是唯心主义的,“理式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理式”(Idea),有的译为“理念”、“观念”,有的译为“模式”、“理型”等。柏拉图所说的“理式”和我们一般所说的理想、观念、精神等意识领域还不一样,他的“理式”是超越于客观物质的独立存在,它是永恒不灭的,处在最高的位置。他曾以床为例,来具体说明“理式”的本体论性质。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一是世界上本来就有的“理式”的床,不妨说它是神造的;二是木匠所制造的床,也即生活中现实存在的具体的、感性的床,这个床是木匠用床的“理式”制造出来的;三是画家所画的床,它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理式”的床隔了三层,因此也就更加不真实。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存在的一切。”柏拉图把“理式”和认识“理式”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人们要获得知识与真理,必须要用哲学的目光、知识的手段来达到对“理式”的领悟。

“模仿说”是柏拉图文学艺术观的核心。他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但这个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它是以理式为蓝图的,它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他称画家或诗人为“模仿者”或“影像的制造者”,画家或诗人描写的艺术世界和真理世界隔了三层,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从这一理解认识出发,柏拉图是非常瞧不起“模仿者”式的画家或诗人的。他认为诗人或画家虽然能具有模仿一切的本领,但由于不懂哲学,也就没有专门的知识,这些艺术家地位甚至不如车夫、渔人、医生等。相反他认为哲学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哲学家能给人们提供真知识,提供真理,而艺术家只能是一种玩艺儿式的模仿,只能模仿一些事物的“外形”或

“影像”。在《斐德若》篇中,他把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把他们贬得很低,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柏拉图还从文艺创作和欣赏角度,提出了“灵感说”。“灵感”并不是柏拉图的首创,在他之前就早已存在。在古希腊时期,“灵感”含义是“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认为灵感的来源是“神灵附体”,在他眼里,有两类诗人,一类是靠模仿写诗,另一类是靠“神灵附体”写诗。只有后者才能得到神灵的帮助,得到灵感。柏拉图是充分肯定后者的,他把靠“神灵附体”写诗看成是神把灵感输送给诗人,诗人通过“神灵附体”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创作出了好诗,然后再传送给听众,并感染听众。这类靠“神灵附体”的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由于灵感的来临靠的是“神灵附体”,所以诗人是靠神的启示才具有创作能力并进入创作过程中的。他还认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柏拉图接着又认为灵感的获得是导向理式世界的,其获得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

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柏拉图是根据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要求来看待的。他的理想国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最高等级是哲学家,其次是武士,再次是百工,奴隶不属于国家的成员。他也把人的灵魂化分为三个部分:理智、意志和情欲,以便和三个等级的公民相对应。他认为要用理智去统治国家,为了要实现理智的统治,必须要发挥文艺培养和教育出有益于城邦并合乎城邦制定的规范的忠实的城邦保卫者。从这一政治理想出发,柏拉图对史诗、音乐、悲剧等进行了审查,他认为当时的抒情诗、悲剧等文艺作品,只有快感,而无效用,这类抒情诗、悲剧等释放出来的快感破坏了人们“心灵的和谐”,毁坏了人们“心灵中至善至美的城邦”,要把人的灵魂中的情欲部分逐出理想国。人的灵魂中的情欲等非理性部分应受到理性部分的管制,由于悲喜剧中易于令观众产生感伤癖或哀怜癖,所以必须要加以审查。柏拉图提倡一种合乎奴

隶主贵族精神追求的、合于城邦规范、对城邦有用的艺术,只有这种艺术才是优美和高尚的。可见,柏拉图对史诗、悲喜剧等艺术社会功用的看法是为建立他的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服务的。

柏拉图的美学、文艺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是深远的,他对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实践和理论做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见解。他的理论对后世诸如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文艺复兴时期乃至现代时期的文艺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李治建执笔)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艺理论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方一个靠近马其顿城邦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君主的宫延御医。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便到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曾是柏拉图比较喜欢和赏识的学员之一。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办学并在那里结婚。公元前342年(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343年),他接受了马其顿王腓力之聘,任王子亚力山大的老师。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