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级-高一语文下学期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bf739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9.png)
比较阅读:《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实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词抒发了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4、词中间接抒情的有: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试加以分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实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来说,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对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0efff4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5.png)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李清照《声声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3.体会词人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PPT播放: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易安词简介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三、诵读全词,感受婉约词风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学生自读、齐读2、听李维康演唱《声声慢》四、整体感知1、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析意象(1)酒——三杯两盏淡酒思考:为何说是“淡酒”?提问:请从学过或读过诗词中找出以酒写愁的句子。
结论:酒是(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提问:请从学过或读过诗词中找出以秋风写愁的句子。
结论:秋风(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提问:请从学过或读过诗词中找出以过雁写愁的句子。
结论:过雁象征。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提问:请从学过或读过诗词中找出以黄花写愁的句子。
结论:黄花比喻(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提问:请从学过或读过诗词中找出以梧桐写愁的句子。
结论:梧桐是的象征。
(5)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200446844769eae109ed3b.png)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
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xx是xx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
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作品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
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金石书画丢失。
作品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1.析愁景
A.请同学们写出本词意象。
B.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愁情的?(注意:
画面内容、景物特点、氛围营造)
C.谈一谈画面中词人的形象。
2.悟愁情
作者为何生愁呢?(注意结合背景,体会词人愁思之深广)
3.品手法
全词除借景间接抒情外,还用哪些手法表现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
五、拓展延伸
仿照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意境与例句保持一致。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xx,
它是李煜的一xx,xx不尽;
它是xx的,;
它是xx的,。
六、课后练习
同为婉约词人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分析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p align=right>张继全</p>。
高中语文 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d249e9a06c175f0e7dd13770.png)
高中语文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2、结合鉴赏,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3、全面感知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学习重点】1、知人论世,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2、理解和体会诗人构造凄凉情景以抒发凄楚情感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加强审读,以境求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并体会其语言之美、【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课前预习】(40分钟)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1、全景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画像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
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
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
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f2f453453610661fd9f44b.png)
《声声慢》导学案(附答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2、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婉约派的写作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自学自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她工诗能文,词尤为宋代大家。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有《漱玉词》传世。
2词人生平:李清照词风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约1127-1130)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初读感知1、听读全词感受离别第一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断句语意的连贯2、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憔悴..()() 堪.摘()捻.金()闺.门() 簇.带() 风鬟.霜鬓()两盏.() 多暇.损.()【答案】qiáo cuìkān niǎnɡuīcùhuán zhǎn xiásǔn3、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3)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凄凄惨惨戚戚(2)梧桐更兼细雨(3)怎敌他晚来风急(4)如今有谁堪摘[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声声慢》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1d49ab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4.png)
故事导入:讲述 与课文相关的故 事,引起学生的 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 与课文相关的图 片,让学生直观 感受
音乐导入:播放 与课文相关的音 乐,营造氛围
情境导入:通过 模拟情境,让学 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声声 慢》歌曲或展示相关图片,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李清照 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 生了解作品背景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进行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相关资料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05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06 教 学 过 程
掌握《声声慢》的词牌、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理解《声声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声声慢》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 了解《声声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 经历、时代背景,有助于理 解诗歌内涵。
对比鉴赏:将不同诗人、不 同风格的诗歌进行对比,提
高鉴赏能力。
注重实践:多读、多写,积 累阅读和写作经验,提升诗
词鉴赏水平。
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词中的艺术手法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后练习题 搜集并整理有关《声声慢》的资料和图片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2abe0cf78a6529647d53dc.png)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体会词人“愁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品味叠词的作用,分析如何以意象传“愁”。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点拨探讨【知识链接】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2、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诵读二、品读情感1、在词中找出能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三、鉴赏意象思考: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补充:意象:融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满地黄花堆积。
高一语文下学期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学期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5589e9650e52ea54189809.png)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11-2012 学年高一语文放学期《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教课目的:态度、感情和价值观:1、感觉形象,品尝,深刻意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虑,掌握文本思想。
2、培育踊跃的鉴赏态度,着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修养心灵。
知识和技术: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累积鉴赏的经验。
2、认识作品波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用于剖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频频中品尝语言美,领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鉴赏词的境界美,感悟词中包含的细腻感情,培育自己的感情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累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课假想:第一,充足发挥多媒体教课的优势。
采纳语言勾画或许图片展现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创作背景,知人赏词,进而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其次,指引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育自己独到、细腻的感情及审美体验。
经过物象、意象到境界,理解“全部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怀,情形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尝语言美,赏识明参差和睦的韵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经过“词的风格派别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凄惨命运。
2、学生朗诵,疏导词意。
3、疏导词意,掌握词眼。
——明确: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尝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明确:1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 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绘的角度感悟“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寻寻找觅————→动作——→如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孤独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悲凉暗淡感情基调:哀婉、悲凉、愁苦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谈谈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典范指引)——明确:韵律美;加强感情。
(3)“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ea1b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11.png)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10《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2. 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知人论世1. 走近词人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
宋代女词人,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3. 解题“声声慢”是词牌。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4.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186a969dc5022aaea00f1.png)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研读课文,结合意象、背景、词人际遇体会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2、缘愁选景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3、为何生愁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三)总结我通过这首词学会了什么?三、巩固练习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课外知识拓展1、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诗句积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fe98e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a.png)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3、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表达的愁情,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淡酒”“秋风”“黄花”“梧桐”等,体会其象征意义和营造的氛围。
2、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如叠词的运用、借景抒情等。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探究词作的思想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情感的起伏。
2、分析法:对词中的意象、语言、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词作。
3、比较法: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与《声声慢》进行比较,拓展对其创作风格的认识。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2、创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五、诵读感知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教师指导诵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语气的把握。
六、文本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开篇七组叠词,有何表达效果?答:这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内心感受,层层递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独、迷茫、痛苦的心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声声慢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ded54a51e79b896902267e.png)
声声慢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声声慢教案一导入新课李清照的词作以金兵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醉花阴》是她前期的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
相信学完这首词之后,我们对李清照的词将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
(板书课题)二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是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三朗读体味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四理清思路1 这首词同样分为上下两片。
下面,请各小组开始自由学习,根据注解了解这首词的内容,然后作个简要的归纳。
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上片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上片是说,词人自起床后就漫无目的地四处寻觅,若有所失,但却什么也把握不住,四围一片冷冷清清,使人的心境也变得凄凉惨淡。
这时候,又正逢刚觉得暖和又冷起来的天气,让人的身体最难适应。
摆上几杯清淡的酒,想要排遣这愁苦的心情,但又如何能抵挡住清晨的急风?借酒浇愁,无济于事。
正独自举杯伤神的时候,却看到了天空南归的大雁,仔细看,那不正是以往在北方见到的旧时相识吗?这就更激起作者对往事的思念了,凄愁之情更深!2 有谁能把上片的内容作个简要的概括吗?上片主要描绘了清冷孤独之景,衬托作者孤寂凄凉的情感。
板书:“清冷孤独之景”“孤寂凄凉”3 下片的任务哪个小组来完成?明确:曾经茂盛无比的黄菊花,如今却凋零败落,堆积满地,现在还有谁有这个兴致去采摘它呢?独坐在窗子旁边,心情如此低落凄凉,时间如此难熬,怎样才能等到天黑呢?即使等到日暮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落在梧桐树上,这样凄冷愁苦的情形,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能尽数概括呢?下片主要描绘残花桐雨的深秋景致,表现作者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愁板书:“残花桐雨”“愁苦凄绝”4 我们已经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大意,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b8f37fc5da50e2534d7f55.png)
《声声慢》导学案【教学目标】1、品味《声声慢》的美感。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的“愁”。
3、从以愁入词的诗词中理解愁情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的别样“愁”情。
2、通过本文扩展联系别样愁情的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一、助读资料(一)正文注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天气变化无常,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8)怎生:怎么、怎样。
生:语助词。
(9)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10)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我苦苦地寻觅着,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
这忽冷忽暖的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
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
看到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菊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时正黄昏,一点一滴的落着。
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
诗文笔力雄健,情辞慷慨。
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
所著《词论》,多有独立见解,主张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声声慢》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941e7db4f5335a8103d22006.png)
《声声慢》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执教者:姜紫波学习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词作的语言美,画面美,探究叠词手法的运用。
分析感受诗歌意象,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体现“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显性互动”的有效教学原则。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合作、交流。
学习步骤:复习欣赏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请学生联系学习过的代表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写一段话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自然过渡到《声声慢》写作的背景(100字以内)——知人论世学生诵读《声声慢》(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课前输入班级电脑语文文件夹中)——品味音韵美赏析《声声慢》词。
请用简洁的语言(每题用50—60字完成)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课外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整理完成——课外隐性互动):画面描述并评价。
这首词词人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学生选择词中的主要意象(风、酒、雁、花、梧桐、雨等),选择其中一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画面情景并拟写标题。
将写好的文字在小组(前后桌4人或6人一组)中交流,推荐一篇优秀作品展示,并派出一名同学点评——赏画面、品意象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首句有没有形象?这里有画面吗?(讨论)词人寻觅什么?3、分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一句,是因为酒淡就不能抵御急风吗?这一句词人为什么选择“酒”这个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品意象4、品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一句词人选择“大雁”这个意象,意在表现怎样的情感?如何理解“旧时相识”?在词人的哪一首诗中见过?5、“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中“满地黄花”是写黄花盛开之时,还是残花遍地?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
“憔悴损”是写人还是花?李清照的词中还有那些选择黄花为意象的句子,表现词人怎样的情感?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感叹句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写一段独白(50字以内),表达词人此时的内心所想。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daf33a4afe04a1b171de69.png)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引导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下面是这首词的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学习总目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一、巩固旧课1.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
二、进入新课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12下一页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离乱女子茫然痛心:“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
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何其伤心!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第四幅:秋花凋损图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离乱女子黯然神伤: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5d2e28910ef12d2bf9e7b3.png)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前预习案、课文助读1、词人介绍及词作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诗歌常见意象积累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请结合下列诗句,探究意象的内涵。
1)有关酒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823640915f804d2b16c1ac.png)
《声声慢》导学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李清照的《声声慢》。
2、解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词的能力。
欣赏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能结合本词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
2、解析:《课标》中有关诗词的教学目标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选入高中课本里的古诗词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可谓字字玉玑。
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教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李清照的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应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愁”的由来。
2、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学案补充作者资料、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找意象、明意蕴→知识迁移与拓展→目标检测→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语: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58c83e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00.png)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忧愁情感。
(2)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李清照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角度进行探究。
(2)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写在课后笔记中。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否熟练,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欣赏并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992c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7.png)
《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号: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2课时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声声慢》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二、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走近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宰相之子赵明诚。
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导学案《声声慢》
![导学案《声声慢》](https://img.taocdn.com/s3/m/6aa0190fbed5b9f3f90f1ccc.png)
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对比感知把握情感(8分钟)
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释疑解难(10分钟)
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体会一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环境——心理,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到内、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晚景凄凉的形象,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导学过程
修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导入
(约2分钟)
课前三分钟
生点评,师补充。
自学检测(约5分钟)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语文、设想、方法、难点、充分、和谐、掌握、了解、特点、突出、思想、环境、重点、特色、作用、反映、增强、分析、把握、拓展、引导、发挥、深化
十年级-高一语文下学期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
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
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
再者“雁”是传
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
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
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
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
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
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
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
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
以哀景来烘托愁。
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