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差异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1a1d1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c.png)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从宏观上讲,工业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经济上,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其GDP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GDP,这使得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以及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
这一环境可以为发达国家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在政治和治理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发达国家拥有健全的政治体制,政府实行民主制度,人权得到保障,政治活动受到司法和立法系统的监管。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则存在着政治安全和治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有效的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
社会福利方面,工业化发达国家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国外铁路客运的现状与发展
![国外铁路客运的现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1de01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5.png)
国外铁路客运的现状与发展铁路客运是国内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外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
国外铁路客运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如何呢?一、国外铁路客运的现状1.发达国家的铁路客运发达国家的铁路客运已经非常成熟,铁路客运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
例如,欧洲的铁路客运市场份额超过了10%,而在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铁路客运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20%。
2.发展中国家的铁路客运发展中国家的铁路客运相对较弱,市场份额较低。
例如,印度的铁路客运市场份额仅为4%,而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区,铁路客运市场份额更是微不足道。
3.铁路客运的竞争对手铁路客运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航空、公路和水路客运。
航空客运的速度快、舒适度高,但价格相对较高;公路客运的灵活性强,但受交通拥堵和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水路客运的价格较低,但速度较慢,不适合长途旅行。
二、国外铁路客运的发展趋势1.高速铁路的发展高速铁路是铁路客运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建成了高速铁路,例如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等。
高速铁路的速度快、舒适度高,可以满足人们对快速、便捷出行的需求。
2.智能化铁路的发展智能化铁路是铁路客运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化铁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铁路客运的安全性、效率和舒适度。
例如,智能化铁路可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智能调度系统等手段,提高铁路客运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环保铁路的发展环保铁路是铁路客运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环保铁路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噪音和污染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用电力、氢能等清洁能源来驱动铁路列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国外铁路客运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是高速铁路、智能化铁路和环保铁路是铁路客运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断变化,铁路客运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内及国际高速列车技术比较分析
![国内及国际高速列车技术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45a29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d.png)
国内及国际高速列车技术比较分析高速列车是目前现代铁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方式。
国内和国际对高速列车技术的比较分析是了解不同地区铁路交通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列车速度、列车类型、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国内及国际高速列车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列车速度来看,国内和国际高速列车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最高时速可达到350公里/小时,是全球最快的商业列车之一。
而在国际上,日本的新干线列车以及法国的TGV列车同样也具备相当高的运行速度,能够达到300公里/小时以上。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和国际高速列车的速度差距逐渐缩小,技术水平日趋接近。
其次,列车类型也是国内和国际高速列车的一个重要比较指标。
国内的高速列车主要分为动车组和磁悬浮列车两种类型。
其中,动车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在中国的铁路网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国际上,除了传统的动车组,磁悬浮列车也是另一种常见的高速列车类型。
磁悬浮列车通过磁力悬浮和线性电机驱动,在日本和德国等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和国际高速列车的列车类型存在差异,但都在追求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乘坐体验。
技术特点是比较分析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安全性方面,国内高速列车采用了多层安全保护系统,包括自动列车控制系统、防撞控制系统等,以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
而国际上的高速列车同样也具备高水平的安全性能,采用信号与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等技术手段提升列车的运行安全。
在舒适性方面,国内高速列车在车厢空间布局、座椅舒适度、乘坐体验等方面得到不断改善,为乘客提供了更好的旅行体验。
国际上的高速列车同样也注重舒适性的提升,在车厢设计、噪音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和国际高速列车在技术特点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
最后,未来的发展是国内及国际高速列车比较分析的关键议题之一。
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b0c60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a.png)
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摘要:中国高铁人在确立中国高铁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的时候,就是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正确路线进行的,始终把自主创新世界高铁最高标准作为引进的最终目的。
中国高铁确实是引进了世界上最好的高铁技术,通过消化吸收,自主研究创新,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成套高铁技术。
关键词:高铁技术发展中国高速铁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党的导下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不但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高铁发展的历程,而且还将引领世界高铁发展100年以上,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世界和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基本情况1. 国外高铁发展情况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为日本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10月1日开通,长度512.4公里,建设标准为200公里/小时,后来经过几次改造提速到260公里/小时。
运营速度上来看,德国、法国、摩洛哥、日本最高运营时速为320公里/小时,其他国家均为未超过300公里/小时。
截止2022年全世界经过59年的高铁建设,有1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铁路6.7万公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2.中国高铁发展情况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线上,时速超过350公里的列车,在京津之间正式启动了“陆地飞行”,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截至 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5.5 万公里,其中高铁 4.2 万公里,占全世界的2/3。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标准350/小时,运营试车速度曾经跑出了486.1公里/小时世界最高速度,并在郑州~徐州间进行了400-450公里/小时的应用会车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所以,从体量到质量综合看,说中国高铁可引领世界100年,一点不为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率先在铁路系统体现出来。
二、中国高铁技术上怎样发展的首先中国高铁人在确立中国高铁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的时候,就是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正确路线进行的,始终把自主创新世界高铁最高标准作为引进的最终目的。
国内外高铁技术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铁技术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ec9bc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6.png)
国内外高铁技术比较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高铁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交通方式被广泛使用。
目前,国内外的高铁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各地的技术特点有所不同。
下面就国内外高铁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一、速度比较高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速度。
当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铁车型是中国的复兴号,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超过日本的新干线和法国的TGV,成为了世界上最快的高铁列车。
而美国的阿莱罕多高铁和加拿大的维亚铁路则没有高速列车,目前其列车时速最快仅为200公里/小时左右。
二、线路轨道比较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铁路轨道。
国内目前采用的是标准轨道,即轨距为1435毫米,而日本的新干线则采用了宽轨道,轨距达到了1676毫米,而法国的TGV则采用的是混合轨道,在高速线和普速线之间切换。
三、信号设备比较高速铁路运行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的高速铁路采用了先进的ETCS Level 2系统,可全天候24小时监控列车和线路状况,随时提供信息给列车驾驶员;日本则采用自己的技术,其信号系统具有极高的精度和实时性;法国的TGV则采用的是ATP信号系统,同样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精度。
四、动力车辆比较动力车辆也是高铁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高速列车采用了世界领先的“电力集中控制”技术,列车可自动变更适应不同线路条件的动力输出,使运行更加稳定。
而日本的新干线采用的是磁浮技术,对轨道的要求非常高,但能够实现更加平稳的行车;法国的TGV则采用了电动机+变速器的组合。
五、设备制造比较高铁车辆的技术制造也是高铁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高速列车主要由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公司制造;而日本新干线则由三菱重工业、川崎重工业以及日本车辆等公司联合制造;法国的TGV由阿尔斯通制造。
六、维护管理比较高铁的维护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
中国的高速铁路维护管理由铁道部门负责,采用全方位的安全监测体系,以确保列车和线路的安全运行;日本的新干线则采用了“7S”(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seitou、setsubi)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而法国的TGV则采用了“维修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列车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368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368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27ba42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d.png)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背景介绍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虽然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这一现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重大的影响。
笔者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经济差距的根源经济差距的根源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多个方面上的差距。
首先,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早于发展中国家,有更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和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能够生产出更具有附加值的产品。
其次,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和知识产权等方面投入更多,更容易创新和占领市场。
最后,发达国家的政治稳定、国际关系和领导力等优势也不容忽视。
对比分析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GDP总量和人均GDP方面位于前列。
比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其GDP总量在10万亿美元以上,人均GDP也在3万美元以上。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其GDP总量和人均GDP都相对较低。
但从跨越式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模式、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5G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国际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在汽车、航空等领域也有扎实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发达国家需要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并加大在技术、教育、环境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投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支持他们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在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领域加强自主研发,提高国际竞争力。
此外,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享科技和知识领域的成果,提高国际发展水平。
总结经济差距无疑是全球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解决经济差距问题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
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注重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
国内和国外高铁建设的对比分析
![国内和国外高铁建设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a140e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a.png)
国内和国外高铁建设的对比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铁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正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世界上高铁建设的主要领先国家是中国,其次是日本、法国、德国和韩国等。
国内和国外高铁建设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本文将从建设规模、建设成本、运行效率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一、建设规模国内高铁建设规模庞大,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据统计,中国高铁线路目前已经达到3.5万公里,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7.2万公里,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八横”“八纵”铁路网。
而国外的高铁建设相对而言规模较小,其中日本的高速铁路总长度最长,约为3100公里;法国的高速铁路长度也较为可观,约为2400公里;而德国、韩国等国家的高速铁路长度则均在1000公里以内。
二、建设成本尽管中国高铁建设规模庞大,但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据统计,中国高铁线路的建设成本约为3000万元/公里,远低于日本的高速铁路建设成本(约为1.1亿美元/公里),也低于一些欧洲国家的建设成本(如法国的7000万欧元/公里)。
这得益于中国工程师们的高效设计和建设管理,以及国内建筑材料的相对低廉。
三、运行效率高铁的运行效率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高铁建设差异之一。
中国高铁列车的平均时速已经超过30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达到了350公里/小时,行程时间远远优于许多国家的高铁列车,如欧洲高速铁路平均时速为250公里/小时,日本的最高时速为320公里/小时。
此外,中国的高铁运营成本显然更加低廉,也更具有可持续性,高速铁路的通车率也非常高,运行时间更为准确。
以上是国内和国外高铁建设的对比分析。
总结来说,国内高铁建设规模庞大、建设速度快、建设成本低,并且运行效率更高,这些都是国内高铁发展的优势所在。
而国外的高铁建设则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德国等国家的高铁线路与欧洲其他国家相连,形成欧洲高速铁路网络,而日本的高速铁路则更具有在山间隧道中穿行的技术优势。
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
![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b9aec5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0.png)
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铁路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国家,铁路系统的发展有着各自特色的差异。
在此,笔者将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的铁路发展差异进行相关探讨。
西方国家铁路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西方国家在铁路发展上所做的投资是中国的数倍,从技术、设备到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其次,西方国家在经营管理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例如,许多欧洲国家的铁路部门已经实行了自动化、数字化,并与国家电网等更大的公共服务部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由大的投资到最终的实效最大化。
最后,西方国家铁路发展注重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
从各种新型客车到新型铁路线,西方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中国的铁路发展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的铁路发展是以建设快捷、便捷的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未来的铁路网将朝着“一带一路”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重视技术与管理创新,以满足安全及高效的运行要求,实现快捷的服务。
最后,中国的开放政策加快了铁路网的建设,特别是高铁网络的扩展,也为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和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持。
从以上探讨可以看出,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表现在投入、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西方国家铁路发展投入大、技术创新多,而中国铁路发展则以建设快捷、便捷的基础设施为重点,重视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快捷的服务。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铁路发展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双方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开展跨国合作,继续推进铁路发展的有效对接,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未来,中外铁路发展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服务社会各项功能的实现,实现更为繁荣的铁路系统。
综上所述,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体现在投入,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双方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开展跨国合作,继续推进有效的铁路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430a86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e.png)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两类国家。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以下将从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和社会福利五个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在经济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因素较大的影响。
同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富分化问题也更加严重。
在教育方面,发达国家注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资源充足,高等教育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有限,尤其在乡村和偏远地区普及率低。
这导致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在发达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发达国家拥有高速公路、铁路、水道、电力和通信等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
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信和能源供应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这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
医疗条件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的领域之一、发达国家拥有现代化的医疗体系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水平较高,医疗资源充足。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较差,缺乏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社会福利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养老制度、失业救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比较发达,能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相对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部分弱势群体面临较大的生活困境。
以上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地理、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国际格局的制约。
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加强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条件和健全社会福利体系等方面的努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
![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1d45c1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9.png)
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
中国铁路的发展相比外国铁路发展要晚一些,但短短几十年来发展却是惊人的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投资成果,铁路运输量大幅提升。
而西方国家的铁路建设历史久远,发展规模不小,但其主要重点在于改善质量和拓展新建设工程,而放弃老旧铁路。
中国铁路发展主要是以高速公路为主,而外国铁路发展更多是以维护历史线路为主,拓展发展的速度较慢。
总之,中外铁路发展的差异是很大的,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中国铁路的发展步伐是如此之快。
国内外高速铁路技术比较
![国内外高速铁路技术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802465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0.png)
国内外高速铁路技术比较近年来,高速铁路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
中国目前的高速铁路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之一,而其最高时速直接达到了380公里/小时。
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很多国家不断研究开发着高速铁路技术。
本文将主要探讨国内外高速铁路技术的比较。
一、列车制动技术高速铁路的制动技术是铁路安全的核心。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制动系统分为电磁制动和空气制动两种类型。
空气制动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制动方式,而电磁制动则是近年来几乎所有高速列车都采用的制动系统。
电磁制动的优点在于制动灵敏度高、噪音小、寿命长等等。
许多国家也在研发电磁制动技术,如日本、德国等。
二、轨道技术高速铁路轨道技术是保证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中国和日本的高速铁路轨道技术最为先进。
中国采用了“三介质”(即车辆、轨道和基础)连续结构技术,而日本则采用了“UIC60”标准的钢轨。
两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
三、列车动力技术高速列车的动力系统对于列车的运行速度、加速度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代高速列车动力系统主要有两大类:内燃机动力和电力动力。
而在电力动力方面,又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
目前,中国的高速列车采用的是交流电电力动力系统,而日本则在部分铁路线路上采用了直流电系统。
四、列车控制技术高速列车的控制技术可以说是目前高速铁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
与传统铁路的人工控制不同,高速列车通过电子单元来进行控制。
这些电子单元还负责监测温度、电流等一系列数据,确保列车正常运行。
对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各个国家的高速铁路制造商都在进行探索。
五、票务系统技术高速铁路的票务系统技术不仅仅与安全无关,同时也关系到铁路公司和乘客之间的关系。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票务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实名制购票系统和动车组列车的自动售票系统。
这两种系统都在保护乘客利益、提升购票效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总结来看,高速铁路技术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国内外高铁技术探讨与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铁技术探讨与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0ec66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4.png)
国内外高铁技术探讨与比较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高铁作为一种快速、高效、安全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在我国,高铁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高铁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那么,国内外高铁技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是否存在技术差距?本文将会分别探讨国内外高铁技术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1.技术构成从技术构成来看,国内高铁主要采用的是“复合式结构”技术,也就是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来达到不同的技术效果。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更为坚固、保持更好的形状,同时也可以使铁路的承载能力有所提高。
相反,国外高铁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式结构”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借助于先进材料(如碳纤维)的运用,使得列车的整体重量得以减轻,运行速度也可以更快更稳定。
2.列车设计在列车设计方面,国内高铁坚持以“大而强”为主要原则,追求列车数量和速度的双重提升。
因此,我们的高铁列车在设计之初,就会采用更多的车厢、更为强大的动力系统、更高的最大运行速度等等。
而国外高铁则更侧重于“轻而快”的理念。
在车厢数量和列车重量等方面都与国内高铁有所不同,它们更加注重列车的加速能力和笔直性能,以此来确保高速稳定、安全运营。
3.路轨构造在路轨构造方面,国内高速铁路主要采用的是“双层路基+隔离板”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抵抗较强的异动干扰,同时也能够防止路轨下的隧道堆积土石冲击路轨的情况发生。
而国外高铁则采用了“特制路轨”技术,这种技术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为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之一。
这种路轨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方案,使得列车的横向稳定性和运行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4.智能控制在智能控制方面,国内高铁目前采用的是大规模设备自动化技术的控制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计算机程序和各种传感器组成的复杂系统,实现了列车的智能控制和监测,包括自动驾驶、列车控制、列车调度等。
而国外高铁则更注重系统的纵向集成,即控制系统与相关设备的耦合度更高,相互协同的效能更佳。
浅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差异性
![浅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3139113ecfc789eb172dc84b.png)
1203059蒲晋超浅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差异性根据UIC(国际铁路联盟)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
高速铁路除了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还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高速铁路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载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特点,比较优势明显。
从各地运行状况看,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仅有少数线路开展货运业务。
一、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三次浪潮回顾世界高铁发展,先后经过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64年—1990年。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
该线路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
1964年10月新干线的正式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
东海道新干线在技术、商业、财政以及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高速铁路建设成就极其显著。
由于运行效益好,日本于1972年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
日本新干线的成功,给欧洲国家以巨大冲击,各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
1981年,法国高铁(TGV)在巴黎与里昂之间开通,如今已形成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各城市及周边国家的铁路网络,法国(TGV)东南线也在运营10年的期限里完全收回了投资。
此后,德国开发了高铁系统,意大利修建了罗马至佛罗伦萨线。
除北美外,世界上经济和技术最发达的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共同推动了高速铁路的第一次建设高潮。
第二次浪潮:1990年至9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高速铁路表现出新的特征。
一是已建成高速铁路的国家进入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日、法、德等国对高速铁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
日本于1971年通过了新干线建设法,并对全国的高速铁路网做出了规划,日本高速路网的建设开始向全国普及发展。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初中地理知识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初中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e5f77f9e2bd960591c67782.png)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知识点的认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其中欧洲发达国家数量最多.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先后顺序不等于发达国家排名).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部分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南半球.故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为“南南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就经济关系所进行的谈判对话或多边磋商活动,称之为“南北对话”.【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认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例:(2014•昆明)有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差距的问题称为“南北问题”C.部分发达国家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无需与他国合作D.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分析:从经济状况来看,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解答:A、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不符合题意;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正确;不符合题意;C、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所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与他国合作;错误,符合题意;D、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均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必然的;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和特征,属基础题.【解题思路点拔】牢记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熟记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我们中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对比分析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e833c476a20029bd642d7a.png)
高速铁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中国国家铁路局网站短文“什么是高速铁路?”说:﹝我国高速铁路(注——即中国高速铁路)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所谓新建是排除既有线提速。
要点是时速不低于250公里/小时及客专性。
高速铁路是目前速度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其具有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舒适方便、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轻、经济效益好等优势。
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光明的前景。
1. 高速铁路发展的三次浪潮1.1第一次浪潮(1964年~1990年)1959年4月5日,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在日本破土动工,经过5年建设,于1964年3月全线完成铺轨,同年7月竣工,1964年10月1日正式通车。
行驶在山阳新干线上的300系列车东海道新干线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
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
1972年继东海道新干线之后,日本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法国修建了东南TGV线、大西洋TGV线;意大利修建了罗马至佛罗伦萨。
以日本为首的第一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大力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房地产、工业机械、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铁路市场份额大幅度回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1.2第二次浪潮(1990年至90年代中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大部分发达国家,大规模修建该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
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不仅仅是铁路提高内部企业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1.3第三次浪潮(从90年代中期至今)在亚洲(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北美洲(美国)、澳洲(澳大利亚)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逐渐缩小?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逐渐缩小?](https://img.taocdn.com/s3/m/a9bf249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b.png)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逐渐缩小?发展差距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更是不断被关注。
然而,与发展差距并存的是全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隔阂和边界正在逐渐消失,那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又将如何逐渐缩小呢?一、技术交流的提速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技术的获取和传播显得十分迫切。
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强大的研究机构和资金实力,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这些条件。
但是,通过技术交流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弥补自己的短板。
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将会更加频繁和广泛,包括人才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将会受到更为重视。
二、全球治理的改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发达国家也不能永远宣称自己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全球治理的改革,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发表意见,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于发达国家决策的监督和约束,从而实现全球合作和共赢。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得以提升,也有助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梁建设。
三、文化交流的密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这不仅表现在文化内容上,还包括人的素质和思维方式等。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透过彼此的文化差异,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各自的文化转变和更新,推动彼此的共同发展。
四、经济合作的扩大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在贸易往来和投资领域,可以进行技术转移和资源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与合作成本,通过双方共同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和真正的互利共赢。
总结起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这个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去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于促进全球性的公平贸易、加入全球治理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此背景下发扬自身长处,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和繁荣。
国内外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差异性分析
![国内外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差异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c770d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a.png)
国内外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差异性分析关于国内外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差异性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已成为国内外旅游及商务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需求的差异,对于加强高速铁路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高铁需求差异分析1.人口结构的差异国内的高铁发展起步较晚,且在整个国家高速铁路建设中,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地区的高速线路更为发达。
加上我国南北基础设施的地域性差异,南方对于高速铁路的需求更多,所以南方高铁的人流量更大。
而国外需求关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运输以及长途旅行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市政交通问题,还要考虑国际和民用航空线路的竞争,而且欧美日等地众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陆空交通网络,高速铁路有补位于民用航空之间的特定点,如机场和市中心之间的交通等。
2.文化需求差异我国的春运、暑运、铁路调价、各种折扣票策略已经成为人们熟悉并参与的一种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和铁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旅游需求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如博物馆、卡拉OK、音乐会、演唱会、研讨会等的旅行需求。
它不仅需要高品质的服务、快速、容易定位和舒适的旅行,还需要寻求文化体验的灵感、刺激和等。
为了满足这些文化需求,高速铁路公司可以将文化专题活动作为旅行服务品牌的补充,不断推出更具文化特色的活动和服务。
3.旅游方式与目的的差异除了以上两点,在国外的旅游出行中,个人的独立性与选择性大大增强,很多人喜欢在旅游中独立探索和寻找新的挑战和独特性。
而大多数国内出游模式仍采用旅行社集体包车,对于个性化需求和选择性需求较少,主要因为我国对于自由行的制定在复杂的交通和语言环境中较难实现,并且大多数国人选择旅游时也会考虑团队安全和效率。
三、案例分析1.日本:「希望列车」由于日本面积相对较小,高速铁路覆盖率高,所以旅游需求也更高。
日本东京地铁推出了“希望列车”,旅客可以在车上学习武道、茶道、和服等日本特色文化,并有专门的语音讲解给旅客提供服务。
各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比较
![各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663ae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f.png)
各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比较世界各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比较高铁技术是现代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高速、高能效、高安全性、高舒适度等特点,成为各国发展交通运输的首选方式之一。
随着各国在高铁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不断加强,高铁技术也呈现出了各国之间的不同发展程度和速度。
以下将分析世界各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速度。
1、中国中国是全球高铁建设和应用的领头羊。
自2008年开始向公众开放运营高铁以来,中国的高铁建设不仅贯穿了全国各地,还拓展到了东南亚、中亚、东欧等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铁网络。
2020年1月,中国高铁里程长达3.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两倍以上。
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自1980年代开始,中国在高铁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独立研发了CRH系列动车组,成功实现了国产高铁的商业化运营。
目前,中国在高铁技术的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2019年,中国发布了《中国高速铁路技术路线图》,明确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方向。
2、日本日本是高铁技术的鼻祖国之一。
早在1964年,日本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列车——“新干线”,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高铁系统。
日本一直保持着在高铁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其研发的“新干线”现在仍是全球最快的高铁,最快时速可达603千米/小时。
虽然日本高铁技术的基础突出,但受限于其狭小的国土面积和地形条件,日本高铁网的覆盖范围和长度相对较小,仅为2.5万公里左右。
3、法国法国自1981年开始运营TGV高速列车以来,一直在高铁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
法国高铁技术的特点是速度高、乘客舒适。
其最新型号TGV Oceane系列的时速可达320千米/小时,乘客舒适度和安全性能极佳。
高铁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法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经济结构。
目前,法国的高铁网覆盖了全国2/3的地区。
4、德国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大国,也在高铁技术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
交通运输方面:这个国家与中国在高速铁路和公共交通方面有何不同?
![交通运输方面:这个国家与中国在高速铁路和公共交通方面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d05c2e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4.png)
交通运输方面:这个国家与中国在高速铁路和公共交通方面有何不同?在交通运输领域,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中国作为一个交通大国,在高速铁路和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另一个国家,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现在,我们将着重讨论这个国家和中国在高速铁路和公共交通方面的不同。
1. 高速铁路建设方面高速铁路一直是中国的自豪,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
与此相比,这个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还非常初级。
事实上,这个国家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大规模地修建高速铁路。
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缺少资金,而是因为公共传输和全国交通运输规划的缺失。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国家正在逐步推进高速铁路的建设。
在其主要城市之间,也出现了一些高速铁路项目,但它们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中国。
尽管如此,这个国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走在了城市旅游方面的路上。
2. 公共交通系统方面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基石。
在中国,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全国范围,并且越来越先进。
与此相比,这个国家的公共交通系统还非常不成熟。
尽管公共交通系统在一些城市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频率还不如中国,而且城市交通拥堵仍然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此外,这个国家普遍存在业余司机、私人小巴、三轮车等问题。
虽然有些地方已禁止私人车辆进入市中心,但在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私人运输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因此,这个国家的公共交通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3. 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管理的核心部分。
在中国,城市交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城市交通规划的质量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与此相比,这个国家的城市交通规划还很欠缺,规划匮乏,规划质量、规划实施与城市实际情况不相符。
在这个国家的一些城市中,很少看到城市交通规划的投资和实施。
一些道路不两侧郊区缺乏交通辅助设施,这样的规划和改进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3059蒲晋超浅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差异性根据UIC(国际铁路联盟)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
高速铁路除了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还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高速铁路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载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特点,比较优势明显。
从各地运行状况看,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仅有少数线路开展货运业务。
一、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三次浪潮回顾世界高铁发展,先后经过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64年—1990年。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
该线路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
1964年10月新干线的正式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
东海道新干线在技术、商业、财政以及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高速铁路建设成就极其显著。
由于运行效益好,日本于1972年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
日本新干线的成功,给欧洲国家以巨大冲击,各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
1981年,法国高铁(TGV)在巴黎与里昂之间开通,如今已形成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各城市及周边国家的铁路网络,法国(TGV)东南线也在运营10年的期限里完全收回了投资。
此后,德国开发了高铁系统,意大利修建了罗马至佛罗伦萨线。
除北美外,世界上经济和技术最发达的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共同推动了高速铁路的第一次建设高潮。
第二次浪潮:1990年至9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高速铁路表现出新的特征。
一是已建成高速铁路的国家进入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日、法、德等国对高速铁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
日本于1971年通过了新干线建设法,并对全国的高速铁路网做出了规划,日本高速路网的建设开始向全国普及发展。
法国1992年公布全国高速铁路网的规划,20年内新建高速铁路总里程4700km。
德国于1991年4月批准了联邦铁路公司改建、新建铁路计划,包括13个项目,其中新建高速铁路4项。
1986年意大利政府批准了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修建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长达1230km的“T”形高速铁路网。
二是跨越国境的高速铁路建设成为趋势。
1994年英吉利海峡隧道把法国与英国连接在一起,开创了第一条高速铁路国际联结线。
1997年,从巴黎开出的“欧洲之星”又将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连接在一起。
欧洲国家大规模修建本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
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不仅仅是铁路提高内部企业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1991年,欧洲议会批准了泛欧高速铁路网的规划中提出在各国边境地区实施15个关键项目将有助于各个国家独立高速线之间的联网。
三是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
高速铁路建设在日本等国所取得的成就影响了很多国家,促进了各国对高速铁路的关注和研究。
1991年瑞典开通了X2000摆式列车,1992年西班牙引进法、德两国的技术建成了471玩长的马德里至塞维利亚高速铁路。
为赶超日本,法国和德国先后着手进行过高速铁路试验。
1981年法国TGV最高试验速度达到380krn/h,1988年西德ICE达406. 9km/h,1990年法国的TGV又创造了515.3km/h的世界纪录,目前高速轮轨铁路的速度纪录保持者是法国的口TGV—v150 (2007年4月3日,574. 8km/h) 。
欧洲国家高速铁路技术的进展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使之加强了技术研究和新型车辆的开发,山阳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的运行速度分别提高到现在的275km/h和300km/h。
第三次浪潮:从90年代中期至今。
1998年10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三次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将当前高速铁路的发展定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参与第三次高速铁路建设的各个国家与前两次高速铁路建设不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多数国家在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初期制定了修建高速铁路的全国规划;二是虽然建设高速铁路所需资金较大,但从社会效益、节约能源、治理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分析,修建高速铁路对整个社会具有较好的效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三是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平衡发展,欧洲国家已经将建设高速铁路列为一项政治任务,各国呼吁在建设中携手打破边界的束缚;四是高速铁路从国家公益投资转向多种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建设高速铁路出现了多种形式融资的局面;五是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正在向相关领域辐射和发展。
这次高潮波及到亚洲、北美、澳洲以及整个欧洲,形成了交通领域中铁路的一场复兴运动。
自1992年以来,俄罗斯、韩国、我国台湾省、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始了高速铁路新线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为了配合欧洲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东部和中部欧洲的捷克、匈牙利、波兰、奥地利、希腊以及罗马尼亚等国家正对干线铁路进行改造,全面提速。
亚洲(韩国、中国)、北美洲(美国)、澳洲(澳大利亚)也都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新热潮。
二、国内高铁发展概况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布局集中、运载压力大,适合高速铁路规划建设营运。
“九五”时期,针对铁路客运速度慢、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提速。
在此基础上,以高速铁路建设列入铁道部《“十五”期间铁路提速规划(2001 -2005)》为标志,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加速期。
《“十五”规划》提出: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全路快速客运网,客运专线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田公里及以上,实现高速铁路、部分繁忙干线客货分线。
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到2020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
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十五”以来,我国铁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高速铁路迅猛发展。
以国际铁路联盟规定的商业(平均)运营时速(全程运行距离:全程运行时间)超过200公里的标准作为高速铁路的定义,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6552公里,居世界第一。
目前高铁经营状况良好,市场需求旺盛。
全国铁路每天开行高速列车773列,平均上座率达到101.7%。
其中,包括秦沈客运专线(200公里)、京津城际铁路(230公里)、雨台温客运专线(220公里)、温福客运专线(210公里)、武广客运专线(310公里)。
2009年12月9日,武广高速铁路成功试运行,从广州南站发车至武汉站用时不到3小时。
其间,国产CRH3“和谐号”动车组跑出394.2公里时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建设和运营技术不仅领先世界,而且进一步完善成熟。
总体上说,我国铁路已经掌握高速铁路线型精测精调、客站功能完善、路基沉降控制、长大梁制运架、大跨高桥长隧、无砟有砟轨道等设计与施工成套关键技术,实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客运动车组的国产化,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和成套工程技术。
日本1964年10月1日正式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适合高速铁路的生存环境其实只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准较高,能够承受高速轮轨比较昂贵的票价和多点停靠,第二是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基础,能够保证高速轮轨的施工、运行与维修需要。
就这两点而言,以巴黎和柏林为核心的欧洲大陆和日本密集的城市带是最适合不过的。
因此世界最先进的高速轮轨技术诞生在德、法、日这3个国家就非常合乎逻辑。
日本1964年10月1日正式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高达210公里/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
当时的东京至新大阪“东海道”新干线仅用8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
日本为首的第一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大力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房地产、工业机械、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铁路市场份额大幅度回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虽然新干线的速度优势不久之后就被法国的TGV超过,但是日本新干线拥有目前最为成熟的高速铁路商业运行经验———近40年没有出过任何事故。
法国TGV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誉世界的法国产品。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传统轮轨领域的技术领先。
1996年,欧盟各国的国有铁路公司经联合协商后确定采用法国技术作为全欧高速火车的技术标准。
因此TGV技术被出口至韩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被运用最广泛的高速轮轨技术。
德国 ICE:则是目前高速铁路中起步最晚的项目。
其内部制造原理和制式与法国TGV有很大相似之处,目前的最高时速是1988年创下的409公里。
当时,国外高速铁路发展了,而中国高铁发展却不大,随着中国经济提升和技术的进步,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后来又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技术到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川崎重工的技术到南车,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技术到青岛BSP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到唐山机车车辆厂,从此“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2009年中国又拥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
而2010年—2012年,中国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8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
按照新调整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8万公里增加到1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1.8万公里。
乘高速列车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到达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城市;2小时到达沈阳、济南、郑州,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长春、大连、南京、合肥,呼和浩特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哈尔滨、西安、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
除乌鲁木齐、拉萨等个别城市外,广州、南昌、福州、台北,由于处在中国东南地区,时间上稍有间隔。
其他北京到全国各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
中国大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线路有: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通车;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2009年9月28日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1]通车;2010 年5月1日,成灌高铁通车;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通车;2010年9月20日,昌九城际高铁通车;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车;2010年10月26日,宁杭高铁通车如今,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已全球领先,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有了高速铁路方面的合作,中国实现了技术输入带来的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