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摘要:21世纪呼唤创造型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问题是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落实创新教育

人类的发展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由手工操作到机器时代,由蒸汽机到电气时代,再跃进到电子时代,都是在不断地进行创造而进步的。因此,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21世纪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这是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就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是创造型教师

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自觉贯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要敢于创新,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独立的见解,能容忍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犯错误,增强教学的自由度。

1、走出创新的认识误区。一提到创新教育,有人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放教学形式。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

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营造出一种创新和发扬教学民主的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3、鼓励学生多质疑。创新首先意味着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会有可能创造。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通常表现于质疑,乐与寻根问底,同时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方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规律、真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有一个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问题很可笑,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让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纵观整个化学发展史,无数化学家正是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从而有所发明和创造的,也从而使化学科学得以不断进步和

发展。例如,在上节课上刚提过金属的金属性,课后就有一位同学提出疑问,那就是:一个镁原子可以失去2个电子,而一个钠原子只能失去1个电子,为什么钠的金属性要比镁的金属性要强呢?我于是就向他解释:金属的金属性并不是用失电子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从失电子的能力上来衡量的。金属,谁在同等条件下失电子的能力强,那么它的金属性就强。对此,我还特意在班上表扬了这些位同学一番。后来,我发现他越来越喜欢思考、提出问题并致力于探索解决了。

4、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每位青少年都具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到这一点,使学生免除种种心理压力,让学生的想象暴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师道尊严而束手束脚,因唯命是从而思维停滞,压抑了创新能力的萌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作为化学教师可以用集颜色、状态、气味、光和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来强烈地刺激视觉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

情真诚的关心和鼓励学生,幽默大方的言谈举止等因素都会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总之,师生情感的积极互动发展,利于营造学生在胆创新的氛围。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加强课堂讨论。作为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引起讨论乃至争论。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离子反应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堂讨论一下正三价的铁离子和负一价的碘离子能不能共存?随着问题

的提出,而且是从他们熟悉的知识出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动脑思索,并且同桌之间会讨论,甚至会发生争论。有的同学认为,正三价的铁离子和负一价的碘离子能共存,有的同学认为它们之间不能共存。认为不能共存的同学认为:正三价的铁离子有较强的氧化性,负一价的碘离子而有较强的还原性,于是它们之间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课堂讨论,乃至争论,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重视运用启发式。创新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适当的引导。思维始于问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