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

合集下载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

议论文曹操作文【4篇】曹操的作文篇一人们常常说曹操是奸雄,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

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这点毋庸置疑。

曹操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可见曹操是用兵多么厉害。

曹操不但军事非凡政治也是等闲之辈。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包括我们所学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曹操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并且通读曹公诗歌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他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政治家的恢宏气魄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杰出人物抒发了慷慨悲凉之情。

可惜的是《三国演义》把曹操贬低成了一个奸雄。

这点不仅仅是我明白,连毛爷爷也明白,他曾经说过:“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可见曹操是一个英雄。

那么为什么曹操这个英雄被说成一个奸雄呢?那是因为民间和《三国演义》中可以贬低曹操。

民间流传的“另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实际上《三国志》原文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三国演义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经过修改的。

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

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

论曹操作文【小学六年级600字】

论曹操作文【小学六年级600字】

论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自古曹操就被这样评论,。

而在我看来,这样的评论可是大错特错。

曹操不仅不是奸雄,反而是一世枭雄。

奸雄,这个词一听就让人不舒服。

而曹操又“奸”在何处呢?刘备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叛国贼,就是奸臣。

然而当时国家摇摇欲坠,天下大势已变,皇帝又软弱无能,让曹操取而代之,岂不是好事一件?而且,曹操的优点是有目共睹的。

曹操做事果断,从不只依赖谋士的意见,而在大战中他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在战吕布的时候,曹操亲自上阵,几次险些被吕布夺去性命。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贬曹的思想比比皆是,但从许多描写之中,还是可以看出曹操所具备的领袖风范。

倘若与曹操相比,我可真是望尘莫及了。

他不仅睿智,且会随机应变。

面临生死关头他依旧能想方设法脱离危险。

若是常人,谁能做到像曹操一般的临危不乱?但是人总有些许不足。

多疑便是曹操致命的弱点。

他因此错杀了自己的朋友,也导致了他战争中的多次失败。

而且,曹操难以忍受他人的讥讽,因而错杀了许多忠臣。

在赤壁之战中,又可见曹操的一大缺陷-自大。

曹操仗着自己兵多,不管士卒的
安危,贸然向刘备进军,导致了最后的惨败结局。

可见,曹操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曹操却是一个天生的王者丶英雄。

曹操一世枭雄,却因奸雄二字为人们所唾弃,实在是可悲可叹之事。

桥玄论曹操

桥玄论曹操

1.桥玄论曹操原文: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译文:(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

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天明之人就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二十岁的时候被孝廉推荐为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到顿丘这个地方,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

2. 一代良臣魏徵原文: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毁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

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译文: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

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

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

”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3. 公孙弘原文: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弘谢曰:“有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炸,欲以钓名,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以为谦让。

愈益尊之。

译文: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

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

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是后人对他的赞叹。

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

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

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

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

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

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

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

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

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

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

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

桥玄论曹操文言文翻译

桥玄论曹操文言文翻译

桥玄,字公祖,颍川许昌人也。

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桥玄独能明识时务,知人善任,遂显名于世。

时曹操崛起,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

桥玄遂作《论曹操》一篇,以明其志。

原文:桥玄曰:“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少好兵法,长于权谋。

自黄巾之乱,曹操起兵讨伐,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今者,曹孟德雄心万丈,欲平定四海,一统天下,非同凡响。

”“曹孟德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盖有三端。

一则天时,二则地利,三则人和。

天时者,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曹操乘时而起,得天时之助。

地利者,曹操占据中原,四通八达,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得地利之便。

人和者,曹操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得人心之向背。

”“曹孟德虽勇猛果断,然其心机深沉,善于隐忍。

常言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之性格,亦是其成功之道。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孟德亦有其短处,然其长处足以盖过其短。

”“吾观曹孟德,颇有项羽之风。

项羽豪气干云,勇猛无匹,然终因自大而败。

曹孟德虽勇猛,然其智谋过人,善于审时度势,故能屡战屡胜。

若曹孟德能改过自新,慎终如始,则天下可定,功名可成。

”“吾闻曹孟德言:‘宁为鸡头,无为凤尾。

’此言甚是。

曹孟德不慕虚名,务求实效,故能成就大业。

今者,曹孟德已占中原,兵威四震,若能继续努力,则天下不难一统。

”翻译:桥玄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

少年时喜好兵法,擅长权谋。

自从黄巾起义以来,曹操起兵讨伐,转战千里,所向披靡。

如今,曹孟德雄心万丈,想要平定四海,一统天下,非同寻常。

”“曹孟德能够成就大业,原因有三:一是天时,二是地利,三是人和。

天时指的是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曹操趁此时机崛起,得天时之助。

地利指的是曹操占据中原,交通便利,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得地利之便。

人和指的是曹操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得人心之向背。

”“曹孟德虽然勇猛果断,但心机深沉,善于隐忍。

常言道:‘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曹操的性格,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曹操啊,那可是个超酷的人物呢。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写的诗也是相当厉害,而且还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意识。

曹操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你想啊,他处在那样一个乱世,每天都在忙着打仗、争地盘。

在他的诗里,就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几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朝露是啥呀?就是早上那一小会儿就没了的小水珠,这一下子就把生命的短暂给说出来了。

他就像是在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突然叹了口气说,哎呀,咱这一辈子没多长时间啊,就像那朝露一样,眨眼就没了。

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就像我们有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年纪大了一点,就会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呀。

曹操还在诗里表达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也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他觉得生命这么短暂,那可不能就这么白白过了,得做出点大事来。

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匹老马都想着要跑千里路呢,他曹操虽然年纪大了,可心里的那股子劲头还在。

他就像是一个不服老的老顽童,虽然身体可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但是梦想还是大大的。

他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建立丰功伟绩,让自己的名字被后人记住。

这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虽然可能只是个小老百姓,但是也想着在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里做出点成绩,让自己的人生有点意义。

而且啊,曹操的诗里还透着一股豁达的劲儿。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有胜利也有失败。

他的诗里没有那种被挫折打败的感觉。

比如说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也没有一蹶不振。

他的生命意识里有一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知道生命中有起有落,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

他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了。

这种豁达的态度,其实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像工作不顺利啦,和家人吵架啦,但是要是能像曹操一样豁达一点,那日子可能就会好过很多。

曹操诗歌里的生命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渴望上。

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业,光靠自己可不行。

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论曹操的作文

论曹操的作文

论曹操的作文英文回答:Cao Cao, a pivotal figure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of China, is a subject of historical fascination and literary reverence. His legacy as a brilliant military strategist, astute politician, and ruthless warlord has been immortalized in numerous historical accounts and fictionalized narratives.Cao Cao's rise to prominence began during the chaotic period of the Yellow Turban Rebellion and the ensuing power struggles among various warlords. As a regional commander, Cao Cao displayed remarkable military prowess and leadership qualities, gradually expanding his influence and consolidating his power. His conquest of northern China culminated in his establishment of the Wei kingdom,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 era.Cao Cao's military achievements were underpinned by histactical brilliance and the unwavering loyalty of his elite army, known as the Tiger and Leopard Cavalry. He employed innov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ambush tactics, counterintelligence, and the use of cavalry to overcome numerical disadvantages. His military prowess earned him both admiration and fear among his rivals, solidifying his positio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ilitary commanders in Chinese history.Beyond his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Cao Cao was also a renowned poet and calligrapher. His literary talents are evident in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many of which express his philosophical musings, political aspirations, and personal struggles. As a patron of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he fostered an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refinement within his court, encouraging literary pursuits and preserving the Confucian classics.Cao Cao's legacy has been subject to ongoing debate and reinterpretation throughout history. Some scholars portray him as a ruthless tyrant who disregarded moral principlesin his pursuit of power. Others view him as a pragmaticruler who made difficult choices in an era of political turmoil. Regardless of one's perspective, Cao Cao remains a captivating and enigmatic figure whose influence on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ontinues to resonate today.中文回答:曹操,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是一个引发历史迷恋和文学仰慕的人物。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与时俱进论曹操范文精选1000字_初三作文范文曹操,字孟德,名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凭借着超强的智谋和决断力,收复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曹操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创新思维的践行,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曹操与时俱进是他的一种重要思想和行动方式。

他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始终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得曹操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战略,使得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

在政治方面,曹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采取严明的法制,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行为,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他还注重选贤任能,重用人才,为国家选派了一大批能干的官员,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高效。

曹操还注重教育,提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培养人才,他设立了学校,推行了普及教育,使得社会人才的储备越来越丰富。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在军事方面,曹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他提出了“上兵伐谋”的军事理论,强调军队的组织和战略的重要性。

他注重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根据敌情和自身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从而在战争中取得了多次的胜利。

曹操的军事改革,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在文化方面,曹操也积极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注重文人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还邀请了一批文学家、学者,为国家撰写史书、编纂文学作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加,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与时俱进思想和行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社会,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5篇论曹操的作文随笔1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却有其人,曹操,字孟德,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最初势力并不大,他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曹操实力不断增强,袁绍可看不下去了,扬言要灭了曹操。

袁绍当时盘踞在河北一带,战乱较少,粮食充足,势力很大。

他有一个谋士叫许攸,建议他趁曹军主力在官渡,去偷袭许昌,袁绍并未采取。

于是许攸就投奔了曹操,据说,曹操得知许攸投奔,高兴地鞋都没穿前来迎接。

曹操得了许攸,得鱼入水。

在公元20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所在地官渡。

双方实力相差十分悬殊,可为什么官渡之战中袁绍却被常常打败了呢?其原如此:须有给曹操出了一条计策,让他袁绍囤积粮草之地,烧毁粮食,袁军必败。

袁绍最后只余几百名骑兵狼狈逃回河北。

这场战役史称“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也应此统一北方。

曹操还有很多谋略,那是战争频繁,汉献帝的宫殿都被烧了。

曹操利用这个时机,迎接汉献帝。

他的手下有的认为汉献帝无用,不应保他。

但曹操的谋士荀彧说:“现在皇帝无处之安,现在此时迎汉献帝,正和民心。

于是曹操去洛阳,将汉献帝应到许蜀。

这相当于控制了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人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一点儿也不错,他有谋略,有眼光,广纳贤才,为人谨慎。

这正是我喜欢曹操的所在之处。

曹操在死后被曹丕追尊为武帝。

曹操这个人很复杂,他既狡诈,有老实,既宽容又报复。

他这个人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他似乎长了许多脸,一会儿这张脸,一会儿那张脸,是个复杂的矛盾体。

易中天评价曹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什么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就统一了。

论曹操的作文随笔2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假装送礼给曹操,曹操知道了以为他是来投降的,便收下了礼,并且设宴请诸葛亮吃饭。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曹操诗歌,是战国时期著名魏国领袖曹操的生平期间给流传下来的藏书,其表
达的时代精神十分鼎盛,直接反映出曹操这个时期人物及当时国际关系的政治状况。

曹操诗歌反映了曹操思想形态的多元性,他以一种运用博大智慧思维以及语言
表达艺术的独特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知、探讨以及评论。

从曹操诗歌中我们可以得出,曹操认为当时战国乱世氛围中,聚合民众的精神追求应该是“尊君道”和“臣服忠贞”,这种立足家族的家庭正义观念,使得曹操对民众保持比较强烈的统治力量。

此外,曹操诗歌还表达出曹操对战国乱世自由政治及当时世界关系的思考和评论。

他以“新论”,“盟约”,“友好”,“联合”等概念,反映出他认为当时应该以和平为主的政治理念。

总的来说,曹操的诗歌时代精神是所有国人民尊重贤明统治为根本进行实体社
会建设,团结一致、互相信任,聚合自身的正义力量来维护全国的和平稳定的理论思考,以实现民族资源、社会资本、政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最大价值。

曹操诗歌令人叹为观止,栩栩如生,脱俗凌古,是我们深入洞悉战国时期时代精神的重要资料。

初一议论作文:论曹操性格

初一议论作文:论曹操性格

初一议论作文:论曹操性格曹操,一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性格特点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曹操的性格,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曹操的性格具有多面性。

他既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又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政治家。

在战场上,他勇猛果敢,敢于冒险,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而在政治舞台上,他精明干练,善于权谋,能够巧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种多面性使得曹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曹操的性格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他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自尊,认为自己能够统一全国,成为一代帝王。

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疑心重、猜忌下属的特点,导致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陷入困境。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复杂。

此外,曹操的性格还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三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征服欲望,这也是他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同时,当时的社会观念也对曹操的性格产生了影响。

作为一个男性领袖,他必须承担起家族和国家的重任,这也使得他在处理个人情感和家庭关系时显得较为保守和传统。

在分析曹操性格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优点和缺点并存。

他的优点包括勇敢、果断、聪明、有远见等,这些特点使他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成为一位伟大的将领和政治家。

然而,他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如猜忌、多疑、过于自信等,这些特点有时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因此,我们在评价曹操时,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优点和缺点,避免过度美化或丑化他的形象。

曹操的性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三国时期,曹操的智慧和勇气为人们提供了应对危机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曹操的性格特点也为后世提供了反思的素材。

他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引发了人们对人性、道德、权力等方面的思考。

最后,曹操的形象也影响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发展。

初一议论作文:论曹操的多面人生

初一议论作文:论曹操的多面人生

初一议论作文:论曹操的多面人生曹操,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的统治者,一个背信弃义的人,甚至是一个奸贼。

他的多面人生,使得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评价和形象。

首先,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通过自己的智谋和勇气,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不仅让他在战争中屡屡获胜,也让他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实力,为后来的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曹操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残忍的统治者。

他在统一北方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残酷的统治手段,如大规模屠杀、强制迁移等,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此外,他在政治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等,这也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有所降低。

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了他的豪情壮志和情感世界,他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了他的才情和智慧。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曹操的另一面却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

在官渡之战中,他利用自己的智谋和勇气,打败了袁绍,取得了胜利。

但在战争结束后,他却抢夺了袁绍的妻女,并将其带回了自己的领地,这被视为他背信弃义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的形象,也让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有所降低。

此外,曹操还是一个奸贼。

在历史上的许多文献中,曹操都被描述为一个奸诈、残忍、狡猾的人物。

他的一些行为也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合法,如篡夺皇帝的权力、迫害异己等。

这些行为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得负面,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有所降低。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曹操的优点和贡献。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表现出了豪情壮志和情感世界,他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了才情和智慧。

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范例5篇

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范例5篇

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范例5篇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1梦回三国,看烽火硝烟,品英雄豪杰,乃悟,曹操,才是真英雄.——题记翻开尘封多年的三国演义,不禁又沉醉其中.每次读三国,总是为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壮志而钦佩,总是为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奇而叹服,又总为关云长败走麦城而伤感.但是,我却偏偏忽视了一个真英雄,他就是曹操.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汉贼董卓,祸乱天下,各诸侯坐山观虎斗,唯有曹操,行刺董卓,不幸未果,被迫献刀,仓皇而逃,幸遇陈宫,共图大业,却杀吕伯九口,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胸怀大志,乃真英雄.曹操招兵买马,联合十八路军讨伐董卓,董卓大败,夺路而逃,各路诸侯坐收渔翁之利,唯有曹操,领兵追杀.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挟天子,令诸侯,迁都许昌,官渡战袁绍,收许攸,烧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再战,曹操十面埋伏,背水一战,袁绍又败,曹操一统北方.曹操,有勇有谋,乃真英雄.孙刘势力渐长,曹操欲一统天下,与孙刘赤壁一战.八十万军,挥师南下,却遭蒋干中计,错杀良将,黄盖苦肉诈降,公瑾计谋曹操.两军交战,只见东风过处,火光冲天,曹军都焦头烂额,败走华容道.曹操重振旗鼓,去战马超,曹操兵败,被杀得割须弃袍.曹操并不放弃,又合韩遂,大败马超,再欲夺取南方.曹操,不屈不挠,乃真英雄.曹操已是壮士暮年,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夺汉中,降张鲁,继续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但无奈年华似水,终病逝洛阳.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乃真英雄.重回三国,再品曹操,乃悟:他,才是真英雄.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2这是一堂不寻常的语言课.上课铃声刚响,张老师踏着大步,挟着薄薄的的讲义夹走进了教室.〝今天我们讲《短歌行》.〞他翻开讲义,颇有深意地推了推了眼镜说,〝首先是知人论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曹操.〞我的思绪乘着历史的清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动荡年代,回到了东坡居士吟咏的赤壁旁,刘吴大败曹军,曹操败走华容道,回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宁让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这此故事我们早已烂熟于心,还讲他作甚?我兀自嘀咕着.〝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曹操.〞张老师说道.接着便在黑板上吱吱地写了起来,随着张老师的讲解,我对曹操的认识也逐渐全面而清晰了起来.能臣?奸雄?曹操的家族可谓是官宦之家,祖父曹腾是有名的宦官,这样的出身也影响着他,导致他幼年时不学无术,胡作非为.众人皆以为他将毫无出息,可是一位相士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是一语成谶,成年后的曹操先后镇压黄巾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北方,势力日益强大.然而,这样的一代枭雄,历史上却有诸多争议.多数人认为他作乱犯上,奸险狡诈,但事实上,曹操虽无关羽之忠义,却有不下于诸葛亮之智慧.他看透天下局势,顺应民心,虽称霸北方却不称帝.他知识广博,熟读经书兵法,火烧乌巢,烧得袁绍心惊胆战,烧得北方地动山摇.他的一生,蹉跎于沧海碣石之侧,闪光于浩瀚星辰之间.他的抱负,吞吐于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豪迈之中.军阀?墨客?作为雄居北方的军阀,曹操虽为胜利不择手段,全无君子之风,但他不可不谓是一个思贤若渴.知人善任的明主.铜雀台旁,满腹读书才情流转于胸,汇成《短歌行》流传于世,诗中充盈着无法广纳贤才的忧愁与对贤才的渴求与迫切.他是立马于行军途中,也能七步成诗的自然歌者.乱世之中,顾不得儿女情长,参不透尔虞我诈,道不完心头如春水般愁绪绵延.他是鼎立三分天下的大军阀,更是慷慨激昂泼墨成诗的大墨客,是顶天立地的大枭雄.曹操与三国那个时代早已长眠于历史的滚滚红尘,纷纷扰扰千百年后,一切又从头.但我们依然时时记起他们,记起那个动荡不安.群雄逐鹿的时代.曹操的华丽转身也让我明白,在这个众说纷纭的时代,任何观点,任何事物,我们不能偏听旁信,而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全面思考,从不同方面批判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帮助我们认清真相.看清前路.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3曹操是三国中重要的人物,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两者之中却有着一丝的不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遭受到作者不少的批判,并且给他加上了〝奸雄〞的称号,这就给了后人一个错误的认识.可是曹操虽奸,但是他很聪明,也许他却早就料到了〝其子曹丕篡汉后,追封曹操为武帝〞.呵呵,他对于篡位这个问题,却想的是名正言顺,这不由让人感到好笑,但也是他博得好评的一大亮点.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就是他奸诈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身为乱世,曹操心不乱,他有着自己的雄才大略,坚持着自己的梦.虽为〝奸雄〞但是,〝奸雄〞〝奸雄〞难道就不算是英雄了吗?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等特点也注明了〝奸雄〞这个词.〝求贤〞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的一个共同点,而在曹操的身上这一点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放其而去.这实在是曹操不忍伤害关羽,不然,后果还很难定.再如官渡之战时,曹操听闻许攸前来拜访,竟然高兴的赤脚相映迎,只为了得一人才.这也难怪许攸为曹操所感动,于是献计给曹操,最终注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古代有人说:〝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明.〞赤壁之战之所以吴蜀联军能乾坤逆转,透过表面看实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的爱才,对黄盖和庞统的信任所至.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比袁绍则名微众寡,然而曹操却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他用了最少的人力,得到了最好的效果,最后灭了袁绍.对战张鲁,他用调虎离山之计,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他用上了离间之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最终轻松的平定西凉之乱.〝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座陷阱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而〝自负〞是历代君王失败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也有所体现.《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兵败后曹操的三次仰天大笑,引出三次兵败,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评论,而是以士兵数的锐减,和曹操话语体现曹操的自负,给人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人焉能无错,曹操固然有错,但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性格,在曹操得身上还有很多需要现代人去探索和研究的东西.〝奸雄〞也是英雄!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4〝乱世出英雄〞,三国,这样一个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时代,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人生末路,唯有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真正配得上〝英雄〞二字!那战场上的英勇无畏,那乱世中的雄才大略,是真正的英雄气概!青梅煮酒论英雄,那时候的曹操,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那样的年轻气盛,与刘备的对话中不禁显露出对这天下人的不满,对自身能量的确信,尽显英雄气概,与刘备的一味谦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他说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竟然将碗筷滑落,显然吃了一惊,刘备解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时,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此乃真丈夫矣!官渡之战战袁绍,那时候的曹操,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决战沙场,那样的雄才大略,和袁绍的战斗中不禁显露出对这场战役的自信,对人才运用的熟练,尽显枭雄本色,和袁绍的刚愎自用预示了战争的结果;当他仅用两万的兵力打败袁绍十万大军时,袁军竟元气大伤,袁绍不久去世,显然受了重伤,为此后的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北方无人与之抗衡,此乃大丈夫矣!赤壁之战战孙刘,那时候的曹操,骄傲自大,雄心勃勃,率军激战,那样的唯我独尊,和孙刘的激战中不禁显露出对自身力量的自负,对孙刘联盟的轻视,尽显骄傲心态,与孙刘的团结一致奠定了战争的失败;当他将自己军队的战船连成一片时,黄盖的诈降和满船的柴草的点燃,烧掉了战船,也烧掉了曹操的雄心,只得败走华容道,从陆路撤回江陵,大败而归,此乃骄丈夫矣!壮士暮年心不已,那时候的曹操,壮心不已,心有余,力不足,预备后事,那样的心力不足,和吴使的对话中不禁显露出对自己能力的畏难,对称帝的害怕,尽显英雄末路,和孙权的咄咄逼人奠定了曹丕的建国;当他说到孙权来书〝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时,手下大臣向曹操劝进时,曹操却将这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曹丕,他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此乃谦丈夫矣!三国,距今早已有一千五百多年,而我们仍记得这位英雄,记得孟德,记得青梅煮酒,记得官渡之战,记得赤壁之战,这一切的一切,曹操在我们心中存在永远,永远……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5在小时候,听到别人论三国,我就觉得饶有兴致,那时我眼中的曹操是个阴险狡诈.生性多疑的角色,因为大人们口中的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后,就对曹操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么有气势的话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多么豪迈的诗句.不难看出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不但拥有过人的胆识,他的才干也是远在刘备和孙权之上的.正如鲁迅所说:〝曹操才是真英雄!〞在官渡之战中,他军事上的智慧就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当时袁绍有精兵几十万,而曹操只有区区几万,他手下的部将都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推断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兵虽多却指挥不明,于是决定集中兵力晢时进行抗击式进攻,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他结合谋士们的建议与自己的经验,制定出了一套周密的计策.首先声东击西,分散袁军的兵力,然后再派精锐部队进攻.果不其然,元军锐气骤减,兵力大伤.接着,曹操又趁热打铁,放火烧尽了袁军的粮草和营帐,完成了致命一击.其实曹操的胜利不仅在于他的智慧,他知人善用,能接纳才人之言,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如果我是关羽,也许最终我会追随曹操,因为我十分敬仰曹操的魄力,也很欣赏他的野心.大多的人接受不了曹操残忍的性格,也许这就是那种孤独的天才.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于乱世中成就自我,名垂千载.刘备用那所谓的正义获得了民心,而曹操看似一直逆天而行,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只不过不被世人认同罢了.大家都知道:乱世出英雄.那么何为英雄?三国时期,风云叱咤.英雄辈出.但我觉得当之无愧能称为英雄的只有曹操.我崇拜他那放荡不羁的生命,那是一个为理想奔腾不息的生命,虽然曹操最后失败了,没有如愿以偿的统一天下,但他永远是我心中最杰出的英雄!论曹操的中考满分作文。

(议论文)议论文曹操作文5篇

(议论文)议论文曹操作文5篇

议论文曹操作文5篇曹操脑有勇有谋,又是杰出的文人,非一般无能之人相比。

所以我觉得,他不应该单单只背负着奸诈之名。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议论文曹操,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能喜欢。

议论文曹操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东汉末年之乱世,观天下之局势,凭勇谋而独霸一方者,史评“治国之良臣,乱世之奸雄〞,此乃曹操也。

以吾之愚见,三国里真正的英雄,非曹操莫属。

先说孙权,虽会用人,但全凭祖上基业,称不得英雄;再说刘备,虽性情稳重而仁厚,但功绩多在属下,也称不得英雄;再说袁绍,虽之前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好谋无断,也称不得英雄。

由此看来,天下之英雄,曹操当之无愧。

再说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便出自他之口。

但我认为这种性格,符合那个时代群雄争霸的特点,而曹操恰恰也有这样的野心,想要一统天下。

在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凸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评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他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而我认为他在“望梅止渴〞中所表现的机智,更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曹军在路过宛城时,曹操规定,将士一律不得踩踏民田,而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而踩踏了民田,他让法官为自己定罪,因书上说不能处分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但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分。

于是便割断了自己的一缕头发。

可见曹操的治军严明、以身作那么。

在我眼中,曹操也是一个会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的人。

官渡之战中,他让袁绍的得力谋士—许攸为他所用,从而大败袁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他爱惜人才,不惜把捕获的吕布的赤兔马赠给关羽,对关羽恩重如山,所以才致使败走华容道时关羽念及旧情放了曹操一马。

而我认为曹操更是一位极英明而有远见的人,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他便认准“天下英雄,惟使备与操耳〞。

论曹操的作文(1篇)

论曹操的作文(1篇)

论曹操的作文(1篇)论曹操的作文 1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书生看来,世上之人,皇帝为大,天子的事就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是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

至于这个天子是不是明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子,就要听他的话,要你死你就得死,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佩剑,把皇帝等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有悖臣道,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

二,曹操滥杀无辜。

在《三国演义》里第十回《勒王室马腾__,报父仇曹操兴师》中,曹操为报杀父之仇把徐州城里的人全部屠宰,还把吕氏全家尽杀,共杀了无辜百姓数10万之多。

曹操__无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曹操心狠手辣,在《三国演义》第__回《__行凶杀贵妃,皇叔叔败走投袁绍》中,曹操叫武士拿下董妃,献帝说:“董妃已有五个月的身孕,望丞相开恩。

”伏后也说:“等她生下小孩,再杀不迟。

”可曹操并不理会这些,喝令武士将董妃__在城门外。

曹操连孕妇和小孩都不放过,可谓是心黑到了几点。

况且董妃所怀的是__的孩子,可曹操还是杀了她。

曹操弑杀皇后、贵妃、皇子,谋大逆,真是心狠手辣。

四,曹操杀错好人就将错就错。

在《三国演义》二十六回里,曹操刺杀董卓未成功,就和陈宫到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住宿,疑心吕伯奢一家杀了他去请功,便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才知是误会,可他还是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责备他,他竟说出“宁我负天下人,休天下人负我”的话来。

他杀错人,还不知悔改,而且吕伯奢有恩于他,他也杀了。

五,曹操杀了很多良才。

如神医华佗,他促使华佗死在狱中,使一代名医未能将医术传授于人。

乃是中国医学界的损失。

况且,华佗包治百病,没有了他,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因疑难杂症而死去,杀了华佗,就等于杀了天下人。

曹操还杀杨修,杀荀彧,杀荀攸,其罪不可恕。

六,曹操毫不体恤部下,不但有借仓官头的举动,而且部下战败就要全家连坐。

他不得人心,才导致几场战役战败。

还有一件“梦中杀近侍”的事。

论曹操作文800字(优秀7篇)

论曹操作文800字(优秀7篇)

论曹操作文800字(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曹操作文800字(优秀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曹操在人才观方面的做法和看法,对现代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曹操的人才观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二、曹操的人才观曹操在管理团队和选拔人才方面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这些做法在现代管理中仍然值得借鉴。

1.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曹操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无论是身边的士兵还是文官,曹操都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发现其潜力和才华。

曹操曾言:“治世之英雄必出于此,愿以身殉国,何愁不得英雄!”可见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才能胜于背景曹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看重其才能,而非出身背景。

他曾说:“吾欲料其君天子,饶必有所长。

”曹操重视人才的个人能力和贡献,而不仅仅是出身或职位。

这种才能胜于背景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也有启示意义,更应该注重人才的能力和价值,而非单纯看重其社会地位。

三、曹操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有着许多启示,表现在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方面。

1. 积极发现和选拔人才现代管理需要积极寻找和选拔具有潜力和能力的人才。

这需要管理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人才。

与曹操一样,现代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员工的表现、评估其能力和潜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来发现并选拔人才。

2. 重视个人能力和贡献现代管理应该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非单纯看重其出身或职位。

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并给予适当的回报和认可,激励员工持续进取和创新。

3. 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曹操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

他善于将不同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

现代管理者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搭建良好的团队组织架构,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论曹操作文800字

论曹操作文800字

论曹操作文800字篇一:作文论曹操性格[作文论曹操性格] 曹操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有位政治家,作文论曹操性格。

他自少与他人性格不同,聪颖机智、能言善辩;长大后,东汉末年群雄乱局,他以其英勇于智谋打智谋得一片天下。

在群雄中,曹操为什么可以胜人一筹,曹操性格的变化多端对其政治方面的有何影响?曹操的性格值得一说,上为他可谓近代史上最怪的一个人鲁迅曾说:项羽他至少是个英雄。

曹操弱冠之年进入官场,期间斗争此起彼伏,可他以其一往直前的精神与天才的谋略,在群雄中会更胜一筹。

在众实力当中,曹操可谓有智谋,他善用兵法,可精明太多又形成了其多疑性格的性格,正是因为这一性格特点闹出了许多史上有名的事件。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

此言一出,骇人万分。

曹操错杀吕伯奢,正是因为他多疑的性格。

在草船借箭中,曹操仍是因为他多疑的因为性格,错失了十万支箭。

曹操多疑的性格,来源于他数十年战场上的拼杀,来源于多次敌人敌军招数的洗礼,这对于一个政治家说来,是一个难免的习惯。

刘表是个可爱的奸雄。

易中天说。

从曹操多疑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心计一些,而心计又多又残忍的只能说是狡诈了。

曹操的狡诈,在各大战役中会无处不在: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粮食濒危的时候,许攸忽然来降,问曹操的粮食还奥宗县。

曹操说足有一年之多,许攸看出来了,便说:说实话吧曹操终于说只够一个月的了。

可见曹操为防敌人傅嘏,计谋百出。

所以特质曹操的性格里必有奸诈的一面,可能这种奸诈是被当时的战争背景逼出来的,在战场上,如果人人都强调指出真话,谁还能克敌制胜?曹操的很奸诈,他又是个战场上所的英雄,可谓奸雄,初中一年级作文《作文论曹操性格》。

◆分享好文◆为何说可爱的呢?曹操除了奸诈,也有温情的一面。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曹操的儿子、大将都牺牲者,而这时张绣却要停战,曹操这时忘了战场上的冤仇,亲自收编了张绣的军队,也亲自招待了张绣手下的庆贺名士贾诩。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投奔了袁绍,带兵去袭曹操,曹操力高略胜一筹击退了刘备,并追击到了徐州,招降了关羽。

论曹操议论文

论曹操议论文

论曹操议论文论曹操议论文论曹操议论文1 是“能臣”还是“奸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许劭。

我相信倘假设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拾掇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当时,汉朝的气数已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

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场面。

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幸运;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搜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

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才能。

很多人骂他是“汉贼”、乱臣”,可是更多的人说他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出色的军事才略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是爱惜贤才的,但他也是心狠手辣的。

当时,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曹操人才观重要的表达。

但是,遇到不肯投靠他的贤士,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贤才杀死,以免贤士投靠他的敌人。

曹操生性多疑,表达在他杀华佗这事上,也表达在他死后采取的“疑冢”的措施上,曹操晚年患了头脑痛风症,华佗说需要开脑铲除时,他竟疑心华佗是趁机取他性命,所以他将华佗杀了。

在曹操出殡那一天,都城所有的城门全部翻开,七十二具棺木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有定论。

曹操言而有信。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

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理论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论文摘要《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

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往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中曹操形象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

其实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形容曹操显得更真实:“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曹操的性格具有二重性、流动性、模糊【关键词】二重性、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罗贯中《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本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

但历来被视为“奸贼的典型”。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曾说他“假忠欺世”,“万古贼奸”;毛宗岗更斥之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是千古第一奸雄”。

直到今天,不仅一般读者把曹操看作反面人物,就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罗贯中用斥责和讥笑的态度描绘出一个令人厌恶的曹操形象”。

这些看法,把一个本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简单化、绝对化了,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

学术界虽有人早已意识到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但其所论,往往是把“奸雄”二字释为又“奸”又“雄”,对所谓“奸”与“雄”,即“奸诈性格”与“雄才大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机械的、静态的罗列,因而也未能很好阐明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现趁电视剧《三国演义》连续播放之机,对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进行一番详细论证,来同广大编导、观众及学界同仁交流、讨论。

一、美恶并举有贬有褒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

”为使曹操与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三国志演义》确实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诸如:故杀吕伯奢,兴兵报父仇,借头压军心,许田迎众贺,假手杀祢衡,肢解吉太医,族灭董国舅,勒杀董贵妃,横槊刺刘馥,许都纵火案,忌恨杀杨修,多疑杀华佗,以及为称魏公、魏王而杀荀攸、荀攸、崔琰、伏皇后、伏完、穆顺、赵俨等,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地予以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

但是,上述丑德恶行,并不是曹操性格描写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曹操性格元素中,事实上还存在着与欺君、诡诈、残暴、利己截然相反的另一极表现。

不信请看:十常侍专权时,“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

曹操提出先正君位,然后图贼,忠义凛然,顺乎民意。

董卓纵横朝廷,残害百姓。

曹操先是自告奋勇冒险刺杀董卓,后又发矫诏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扶汉救民,既忠且义。

破下丕俘陈宫后,曹操本有“留恋之心”,无奈陈宫愤然下楼就戮,士兵“牵之不住”,曹操只得“起身泣而送之”,并令“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

怠慢者斩!”罗贯中不仅特意用小字补注后事:“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而且热情赞颂说:“此乃曹公之德也。

”可是,到了毛宗岗修改本《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小字补注不见了,“回许都吾府中恩养”被篡改成“回许都养老”,然后斥“德”为“诈”,大骂曹操“假惺惺”,“一味权诈”,“真狼人哉”!简直令人视之瞠目!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

关羽不辞而别,“诸将皆不平”,意欲“赶上诛之”。

曹操坚持守信不追,“使归其主,以全其义”。

对此,裴松之等人均认为“斯实曹氏之休美”。

罗贯中也深怀同感,他把曹操“不追关公”和“不杀玄德”两件事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评论说:“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

”毛宗岗不以为然,不仅删去这些称颂,而且巧言舌辩:“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说曹操“虽似君子而终怀小人之心”,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官渡破绍后,在袁绍图书中发现一束许都官员和曹军将士私通袁绍的书信。

荀攸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尽皆将书焚之,遂不再问”。

对此,罗贯中引史官赞诗说:“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并认为这是曹操后来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围攻冀州时,敌将发老弱残兵及妇女小孩出降,以解城中饥色。

曹操知百姓欲“就食”,便让其到自己后军中去讨粮食。

破城后,又下令:“河北居民遭兵军之难,尽免今年租赋。

”显系恤民、爱民之举。

如果把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考察,我们更会发现:曹操戎马生涯三十余载,虽曾有过濮阳、宛城之败,赤壁、潼关之窘,还算不上是常胜将军。

但在平徐淮,战官渡,征柳城,击当阳,讨关西,算合肥,解襄、樊等大战役中,不仅表现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深通韬略的指挥天才、从谏如流的统帅风度,而且通过驱兵百万,南征北战,为抑制汉末封建割据的恶性发展,促成由乱而治的天下一统,作出了千古不磨的历史性贡献。

关于这一点,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决非吹嘘不实之词。

从上述一类表现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大系列:忠君、诚实、宽厚、仁慈、重义、爱才、勇敢、多智等。

它们与刘备所说的急、暴、谲,同样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

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这正、负两个系列中那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组组组合单元,即欺君与忠君、诡谲与诚实、残暴与仁慈、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愚蠢与多智、胆怯与勇敢、利己与大公、罪过与功德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

毛宗岗等人批评《三国演义》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竭力夸大曹操性格系统中的负极因素,并把这丰富、复杂的性格系统片面归结为一个“奸”字。

如果我们今天仍象过去那样用单侧面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曹操性格,用传统的“奸贼典型”论来编导和表演曹操形象,那就只能造成对曹操形象的片面肢解。

曹操在《三国志演义》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还曾介绍说:“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胆量过人,机智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

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

”除“论赵高”一句略含贬意外,其余都是热情赞赏。

曹操气绝身亡后,作者的盖棺定论也是有贬有褒。

贬词所言“丑恶”,一是“秉圭升玉辇,带剑上金銮”;二是“杀人虚堕泪,对客强追欢”。

仅仅如此而已。

而褒词所讲“功德”,却涉及很多方面,诸如生活作风上的“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待士用人上的“知人善察”,“随能任使”;文采风度上的“登高必赋,对景必诗”;沙场征战中的“运筹演谋”,“芟刈群雄”;初露头角时的“胸蟠星斗气凌云”;老大将终时的“总御皇机,克成洪业”。

结论是:“明略最优”——“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功德”最大——“当时若使无公在,未必山河几处分”。

这些画龙点睛式的盖棺定论与作者赖以立论的大量描写,都告诉我们:《三国志演义》里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

作者对曹操的态度不只是善恶并举,有贬有褒,而且在用盖棺定论对其一生作整体性评价时还是功大于过,褒多于贬的。

这似乎至今尚未引起我们后世读者和编导的足够注意。

二、主次变换重心转移一分为多,多又合而为一,构成了曹操性格的整体。

但是,这种合,并不是美丑、善恶、长处短处的机械相加和等量组合,而是一种有重心的、流动着的辩证组合。

所谓有重心的组合,是指人物性格虽因元素本身的不同性质而呈现出双向性,但总有一种性格元素处于性格组合单元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每个二极组合单元总是表现出自身的定向性。

所谓流动着的组合,是指人物性格组合单元虽因重心不同而呈现出某种定向性,但这种定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而必然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中呈现出主次变换、重心转移的历史差异性。

曹操一生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就是由这种有重心的、流动着的辩证组合体现出来的。

在《三国志演义》前三十则中,曹操虽有幼年诈风,欺父欺叔;故杀吕伯奢,“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徐州报父仇,“大军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的丑德恶行,但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却是仗义除奸,匡扶汉室。

他旗帜鲜明地站在十常侍、董卓及其余党李傕、郭汜的对立面,不仅未见丝毫篡逆之心,而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忠直感人、谋略超人、胆量过人的汉朝忠臣。

就是“移驾幸许都”,其缘起也是出于为汉朝廷、汉皇帝着想。

书中明明写道:“帝在洛阳,百事未备,城廓崩倒,欲修未能”。

李傕、郭汜兵临洛阳,献帝便产生了离洛阳,“投曹操”的想法,而且事实上已带领百官,步出洛阳,“望山东而进”。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许都地近鲁阳,城廓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矣,可幸銮舆”,正合献帝之意,解了朝廷之危。

况且首倡徙驾迁都者,并非曹操,而是董昭、荀彧等大臣、谋士。

曹操不过是在他们多次劝说下,由疑而“决”,“决”而遂行的。

毛宗岗妄言迁都之策“非为朝廷,专为曹操”,说“操之迁帝许都,与卓之迁帝长安,傕、汜之迁帝坞,无以异也”,不过是用一种主观臆断的“奸绝”偏见,来硬套此时的曹操罢了。

移驾许都后,曹操位高忘义,权欲薰心,“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出入朝廷“长带铁甲军马数百”,“朝中大臣有事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一切“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把自己推到了众矢之的的位置。

而君臣、上下、左右、朝野的不满,又促使他把一切聪明才智都用作保护自己、战胜对手的精神武器,从而使奸、谲、暴逐渐上升为他性格中的主导因素。

但是,这只是就曹操性格运动在移驾幸许都以后的大致趋势而言的。

如果深入到作品实际中加以具体考察,我们则会看到移驾许都后不同时期曹操性格的一些更为复杂的动态组合情况。

赤壁之战前,曹操身受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

对来自皇帝及保皇大臣们的威胁,曹操起初虽有疑虑,但无实据。

当他察觉“众皆”不满,发现皇帝与董承密谋害己,搜出衣带诏后,便立即产生“诛其君而吊其民,择有德者而立之”的想法。

后虽因谋士劝阻,没有付诸行动,但却杀了一批密谋害己的保皇大臣,并明确宣布:“但有外戚内族,不曾禀奉于吾,辄入宫门者,腰斩之。

守御不严者,罪同。

”从这以后,汉献帝便成了一个傀儡,曹操对他确实再也无忠心可言。

曹操与袁绍、袁术、孙策、孙权、吕布、刘备等人之间的矛盾斗争,表面也象忠奸矛盾,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孙、刘、吕动不动就斥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甚如王莽、董卓”。

实际上,袁术率先“淮南称帝”,袁绍“亦有篡国之心”,孙氏兄弟均有“据江东”,“建号帝王”之意,刘备也是以扶汉室为幌子与曹操争王天下。

两方之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忠奸之别。

《三国志演义》写曹操与袁、孙、刘、吕的军事争斗,也并不是为了表现曹操对汉朝廷和汉皇帝的忠奸与否,而主要是通过曹操破袁绍、擒吕布、驱孙权、逐刘备,突出曹操的多智谋,善用兵。

至于面对部下和士民的不信任情绪,曹操采取了分别情况,区别对待的策略。

其中除对“裸体骂曹操”的祢衡借刀杀之;因误听谗言而把孔融“灭夷其族”;明知蔡瑁、张允是“谄佞之徒”,反加以显官“权且用之”,打算“成事之后,便当杀戮”以外,其余均能以诚相待,施之以仁,如留恋陈宫,恩养其母;厚待关羽,言而守信;恭迎许攸,信而不疑;尽焚私书,通袁不究;抚民忧民,罢兵冀州;赈济降民,以解饥色;收复冀州,尽免租赋等,因而“贤俊多妇”,百姓感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