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中国古代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商业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
• • • • • • • 农业工具与耕作方式的演变 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生产方式 古代农业的特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 租佃关系
1、农业工具 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商周时期:耒、耜、青铜农具、石锄、石犁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西汉:耦犁、犁壁、耧车 隋唐: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 2、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演变: 战国: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赏赐(立军功者);买卖 汉代:主要途径—土地买卖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广占田土、日益普遍 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 ①北魏、隋唐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但不能根本解决) ②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③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
公田:贵族占有,“中央一区”为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收获缴纳给贵族 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四周土地为私田 (3)鼎盛时期:西周 (4)崩溃时期:春秋时期 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背景:土地私有的出现和发展 改革:齐国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贫瘠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按田亩实数征税) 目的: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 影响: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主要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主要途径为土地兼并 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限于一家人耕种
根源:
土地兼并问题
七、租佃关系
八、大量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
1、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三次高潮
时期 1 两晋之际 原因 影响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 环境恶化 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
2
3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靖 康之变)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民族矛盾
经济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 言等)
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
朝代 西汉
南 人口(户) 247万
方 占全国比例 19.8%
北 人口(户) 998万
方 占全国比例 80.2%
唐朝 北宋
392万 1122万
43.2% 62.9%
514万 662万
56.8% 37.1%
•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 总结为五逃:“一曰天(天灾),二曰官(政府的徭役),三曰军 (供给军队物资),四曰钱(高利贷),五曰愚(经营不善)。” 古代人口迁移的总体原因 (1)自然灾害及民众自己经营不善而破产,被迫迁移 (2)政府的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忍受而迁移。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 被迫迁移。 (5)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移。 (6)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时间:战国 内容:a、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b、 实行“依军功行田宅” ——培植了一批新兴土地所有者
一、农业工具与耕作方式的演变
二、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
1、耕作技术 • 春秋战国:垄作法 • 西汉:代田法(赵过) •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2、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汉)——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
三、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筒车(唐)、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Leabharlann Baidu明清) 2、水利工程 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芍陂、郑国渠; 坎儿井(西域地区) 3、黄河治理: 重要性: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流,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 政治稳定
2、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 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其他原因: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江 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 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2、过程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1)魏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
1、时间:北魏——唐朝前期(北魏、北齐、北周、隋唐) 2、背景: 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实行宗主 督护 制,政府掌握人口数少 3、目的: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保护自耕农经济 4、内容: 露田:男(15岁以上),40亩;女(15),20亩;满70岁或死亡 者,归还国家 桑田(世业田):男,20亩;女,不授 土地不得买卖,只唯使用 授田农民义务: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2)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5)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 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3)经济重心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4)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5)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3、方式:订立契约 地租(实物为主): 分成租: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地主供给农具耕牛 较多生活资料。(对半) 定额租:佃农交固定租额,余皆归己,地主不干预生产活动。 4、 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⑴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⑵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5、 租佃关系的影响 ⑴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⑵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四、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 千耦其耕(集体劳作)——男耕女织(个体农耕)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精耕细作 2、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男耕女织式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影响:自耕农生活稳定,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狭小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发展; 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三: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直
北方——48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均田制
均田制
5、影响: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6、瓦解:唐中期 7、瓦解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控制的土 地日益稀少;唐政府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逃亡或出卖土地
七、租佃关系
• 1、含义: • 1、 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就形成 租佃关系。 • 2、 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 ⑴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 ⑵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 ⑶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 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 ⑷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种者不过 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 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 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 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1)国王:全国土地唯一的所有者 (2)划分: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 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成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孟子· 滕文公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商业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
• • • • • • • 农业工具与耕作方式的演变 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生产方式 古代农业的特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 租佃关系
1、农业工具 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商周时期:耒、耜、青铜农具、石锄、石犁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西汉:耦犁、犁壁、耧车 隋唐: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 2、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演变: 战国: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赏赐(立军功者);买卖 汉代:主要途径—土地买卖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土地买卖,广占田土、日益普遍 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 ①北魏、隋唐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但不能根本解决) ②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③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
公田:贵族占有,“中央一区”为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收获缴纳给贵族 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四周土地为私田 (3)鼎盛时期:西周 (4)崩溃时期:春秋时期 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背景:土地私有的出现和发展 改革:齐国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贫瘠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按田亩实数征税) 目的: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 影响: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主要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主要途径为土地兼并 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限于一家人耕种
根源:
土地兼并问题
七、租佃关系
八、大量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
1、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三次高潮
时期 1 两晋之际 原因 影响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 环境恶化 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
2
3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靖 康之变)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民族矛盾
经济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 言等)
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
朝代 西汉
南 人口(户) 247万
方 占全国比例 19.8%
北 人口(户) 998万
方 占全国比例 80.2%
唐朝 北宋
392万 1122万
43.2% 62.9%
514万 662万
56.8% 37.1%
•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 总结为五逃:“一曰天(天灾),二曰官(政府的徭役),三曰军 (供给军队物资),四曰钱(高利贷),五曰愚(经营不善)。” 古代人口迁移的总体原因 (1)自然灾害及民众自己经营不善而破产,被迫迁移 (2)政府的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忍受而迁移。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 被迫迁移。 (5)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移。 (6)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时间:战国 内容:a、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b、 实行“依军功行田宅” ——培植了一批新兴土地所有者
一、农业工具与耕作方式的演变
二、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
1、耕作技术 • 春秋战国:垄作法 • 西汉:代田法(赵过) •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2、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汉)——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
三、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筒车(唐)、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Leabharlann Baidu明清) 2、水利工程 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芍陂、郑国渠; 坎儿井(西域地区) 3、黄河治理: 重要性: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流,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 政治稳定
2、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 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其他原因: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江 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 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2、过程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1)魏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
1、时间:北魏——唐朝前期(北魏、北齐、北周、隋唐) 2、背景: 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实行宗主 督护 制,政府掌握人口数少 3、目的: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保护自耕农经济 4、内容: 露田:男(15岁以上),40亩;女(15),20亩;满70岁或死亡 者,归还国家 桑田(世业田):男,20亩;女,不授 土地不得买卖,只唯使用 授田农民义务: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2)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5)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 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3)经济重心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4)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5)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3、方式:订立契约 地租(实物为主): 分成租: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地主供给农具耕牛 较多生活资料。(对半) 定额租:佃农交固定租额,余皆归己,地主不干预生产活动。 4、 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 ⑴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⑵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5、 租佃关系的影响 ⑴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⑵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四、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 千耦其耕(集体劳作)——男耕女织(个体农耕)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精耕细作 2、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男耕女织式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影响:自耕农生活稳定,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狭小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发展; 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三: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直
北方——48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均田制
均田制
5、影响: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6、瓦解:唐中期 7、瓦解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控制的土 地日益稀少;唐政府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逃亡或出卖土地
七、租佃关系
• 1、含义: • 1、 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就形成 租佃关系。 • 2、 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 ⑴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 ⑵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 ⑶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 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 ⑷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种者不过 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 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 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六、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 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1)国王:全国土地唯一的所有者 (2)划分: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 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成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孟子· 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