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介绍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标准.doc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要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网络安全管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中小型网络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胜任网络安全管理工程师等岗位工作。
本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体系中,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素质(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4.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科技强国的工匠精神;5.培养学生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服务质量职业意识;6.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耐心、团队协作、表达沟通的职业素质。
(二)知识目标1. 掌握常见网络安全攻防技术;2.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原理及防范技术;3. 掌握密码学的原理及应用;4. 掌握防火墙工作原理、配置及使用;5.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体系和安全配置。
(三)能力目标1.具备使用安全软件防御常见网络攻击的能力;2.具备使用防病毒软件完成系统的防病毒能力;3.能够利用加密软件实现日常的数据保护;4.能够使用防火墙完成常见的安全策略;5.能够按照需求对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安全的配置。
(四)素质目标1. 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与常见工具的使用;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5. 培养学生标准意识、操作规范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尊重产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6.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文档能力;。
四、课程设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网络安全应用案例为载体,以企业网络中涉及的网络安全技术为核心,以“职业岗位—学习领域—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子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认证为抓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和项目,从而整合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安全简答题参考答案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与环境配置1. 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攻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监听:自己不主动去攻击别人,而是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程序去监听目标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数据。
(2)网络扫描:利用程序去扫描目标计算机开放的端口等,目的是发现漏洞,为入侵该计算机做准备。
(3)网络入侵:当探测发现对方存在漏洞后,入侵到目标计算机获取信息。
(4)网络后门:成功入侵目标计算机后,为了实现对“战利品”的长期控制,在目标计算机中种植木马等后门。
(5)网络隐身:入侵完毕退出目标计算机后,将自己入侵的痕迹清除,从而防止被对方管理员发现。
防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操作系统是网络安全的关键。
(2)加密技术:为了防止被监听和数据被盗取,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密。
(3)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被入侵。
(4)入侵检测:如果网络防线最终被攻破,需要及时发出被入侵的警报。
(5)网络安全协议: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截获和监听。
2. 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答: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成4个层次上的安全: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联网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5个方面: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来实现。
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必须能区分用户,以便防止相互干扰。
操作系统不允许一个用户修改由另一个账户产生的数据。
联网安全通过访问控制服务和通信安全服务两方面的安全服务来达到。
(1)访问控制服务:用来保护计算机和联网资源不被非授权使用。
(2)通信安全服务:用来认证数据机要性与完整性,以及各通信的可信赖性。
(感觉如果说是特点的话这样回答有点别扭。
)3. 为什么要研究网络安全?答:网络需要与外界联系,同时也就受到许多方面的威胁:物理威胁、系统漏洞造成的威胁、身份鉴别威胁、线缆连接威胁和有害程序威胁等。
第9章计算机安全课件
⑴ 宏病毒的类型 宏病毒是使用某个应用程序自带的宏编程语言,编写的病毒。目前国际上已发现三类宏病毒:感染WORD系统的WORD宏病毒、感染EXCEL系统的EXCEL宏病毒和感染Lotus Ami Pro的宏病毒。 ⑵ 宏病毒有以下特点: ① 感染数据文件;② 多平台交叉感染;③ 容易编写;④ 容易传播。 另外,宏病毒还可以根据触发条件来分类。若依据触发条件,宏病毒大致可分为公用宏病毒和私用宏病毒两类。 宏病毒的防治相对比较容易,目前大多数防病毒软件都能查杀宏病毒。 2)CIH病毒 CIH病毒,使用面向Windows的VxD技术编制,1998年8月从台湾传入国内,有1.2版、1.3版、1.4版三个版本,发作时间分别是4月26日、6月26日和每月的26日。 CIH病毒是第一个直接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病毒,
5. 存储器保护与通信网络安全 1)存储器保护:指对实存储器划分互斥分区,使不同用户有自己的数据存储区域;对虚存储器设定虚存空间的长度来保护程序或数据不受破坏。 2)通信网络安全:指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加密、网络的端口保护、网络中的主体验证、网络中的数据完整性保护和网络中的通信流分析控制等。 6. 软件与数据库安全 软件与数据库安全涉及信息存储和处理状态下的保护。因此应采取的措施有:设置保护数据完整的安全机构;进行存取控制;实行推断控制等。
3. 计算机实体安全 计算机实体安全是指对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载体及人员采取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温度与湿度:机房温度在18 ~24 0C、相对湿度40%~60% 。 2)清洁度与采光照明:机房应采用30万级清洁室、粒度0.5m并有足够的照度。 3)防静电、电磁干扰及噪声:机房设备要接地线、磁场强度 800奥斯特、噪声标准应控制在65dB以下。 4)防火、防水及防震:机房应设在二或三楼、考虑防震、要配备灭火器。 5)电源安全与电压稳定:保证供电连续、电压稳定在220V10% 。 4.计算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1)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应注意以下事项: ⑴ 严格开关机顺序,开机时应先开外部设备,后开主机;关机顺序则相反。 ⑵ 在计算机运行时,严禁拔插电源或信号电缆,磁盘读写时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主要标准介绍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主要标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总要求/上位文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上位标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58)(正在修订)☐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正在修订)☐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GB/T25070-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GB/T28449-2018)特点1-对象范围扩大新标准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列入标准范围,构成了“安全通用要求+新型应用安全扩展要求”的要求内容特点2-分类结构统一新标准“基本要求、设计要求和测评要求”分类框架统一,形成了“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支持下的三重防护体系架构特点2-强化可信计算新标准强化了可信计算技术使用的要求,把可信验证列入各个级别并逐级提出各个环节的主要可信验证要求例如可信验证-一级可基于可信根对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
例如可信验证-四级可基于可信根对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所有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并进行动态关联感知。
1、名称的变化☐原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改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再改为:(与《网络安全法》保持一致)☐《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2、对象的变化☐原来:信息系统☐改为:等级保护对象(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对象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广电网、电信网、专用通信网络等)、云计算平台/系统、大数据平台/系统、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的系统等.3、安全要求的变化☐原来:安全要求☐改为: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扩展要求☐安全通用要求是不管等级保护对象形态如何必须满足的要求,针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和工业控制系统提出了特殊要求,称为安全扩展要求.4、章节结构的变化☐8 第三级安全要求☐8.1 安全通用要求☐8.2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8.3 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8.4 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8.5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5.分类结构的变化-1(2017试用稿)☐结构和分类调整为:⏹技术部分:☐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管理部分:☐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5.分类结构的变化(正式发布稿)⏹技术部分:☐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管理部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6.增加了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章节针对云计算的特点提出特殊保护要求。
网络安全概论.
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论1.1 网络安全的概念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
网络安全有很多基本的概念,我们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1.1.1 网络安全威胁目前,计算机互联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非授权访问和破坏(“黑客”攻击非授权访问:没有预先经过同意,就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被看作非授权访问,如有意避开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或擅自扩大权限,越权访问信息。
它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假冒、身份攻击、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法操作、合法用户以未授权方式进行操作等。
操作系统总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一些人就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网络攻击,其主要目标就是对系统数据的非法访问和破坏:“黑客”攻击已有十几年的历史,黑客活动几乎覆盖了所以的操作系统,包括UNIX、windowsNT、vm、vms、以及MVS。
我们后面会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讨论。
2.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attack一种破坏性攻击,最早的拒绝服务攻击是“电子邮件炸弹”,它能使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受到大量的电子邮件,使用户系统不能处理正常业务,严重时会使系统崩溃、网络瘫痪。
它不断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干扰,改变其正常的作业流程,执行无关程序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甚至使合法用户被排斥不能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或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3.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程序很容易做到,有着巨大的破坏性,其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
单机病毒就已经让人们“谈毒色变”了,而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无论是在传播速度、破坏性,还是在传播范围等方面都是单机病毒不能比拟的。
4.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的历史故事。
特洛伊木马程序一般是由编程人员编制,它提供了用户所不希望的功能,这些额外的功能往往是有害的。
把预谋的有害功能隐藏在公开的功能中,以掩盖其真实企图。
5.破坏数据完整性指以非法手段窃得对数据的使用权,删除、修改、插入或重发某些重要信息,可以修改网络上传输的数据,以及销毁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替代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重复播放某个分组序列,改变网络传输的数据包的先后次序,使用、攻击者获益,以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它是指为了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网络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因此制定和遵守网络安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需要具备的基本特点包括全面性、实施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性是指网络安全标准需要覆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网络设备、网络通信、数据传输、网络管理等,以确保网络整体安全。
实施性是指网络安全标准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网络管理员和用户实际操作,确保网络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科学性是指网络安全标准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网络安全的要求和措施。
可操作性是指网络安全标准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网络管理员和用户实际操作,确保网络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其次,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需要围绕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来制定。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小权限原则、分层防御原则、完整性原则、可追溯性原则等。
最小权限原则是指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只能拥有最低限度的权限,以降低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
分层防御原则是指网络安全措施需要分层次地进行防御,从网络边缘到核心设备都需要有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完整性原则是指网络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需要得到保护,防止数据被篡改或损坏。
可追溯性原则是指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需要能够追溯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便进行事后处理和分析。
再次,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需要涵盖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网络设备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网络管理安全等。
网络设备安全包括对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安全更新、漏洞修补等方面的要求。
网络通信安全包括对网络通信数据的加密、认证、防篡改、防重放等方面的要求。
数据传输安全包括对网络数据传输的加密、完整性校验、访问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网络管理安全包括对网络管理人员的权限管理、操作审计、安全培训等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标准
引言: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标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维护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围绕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标准展开讨论,以便提供专业且详细的指导。
概述:正文:一、网络设备维护1.网络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2.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升级3.响应网络设备故障的快速排除4.网络设备的备份与恢复机制5.保证网络设备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二、网络安全维护1.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2.网络访问控制与身份验证机制3.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与管理4.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机制的使用5.安全策略和授权管理的制定与执行三、网络性能维护1.带宽和网络负载的监测与优化2.有效管理IP地质和子网划分3.网络故障的快速诊断与解决4.有效的流量控制和拥塞管理5.网络性能监控和报警机制的设置四、网络数据备份与恢复1.定期进行网络数据备份与存档2.数据备份的存储和管理3.数据备份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验证4.数据恢复测试和应急预案的制定5.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考虑五、网络故障处理与升级1.网络故障的分类和级别划分2.故障的记录和跟踪3.故障处理的流程和策略4.定期进行网络设备升级和更新5.故障处理的效率评估和持续改进总结: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计算机网络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五个方面的网络维护技术标准,包括网络设备维护、网络安全维护、网络性能维护、网络数据备份与恢复以及网络故障处理与升级。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提高网络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需求。
对于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维护人员来说,遵守和执行这些标准将是成就优秀维护工作的关键。
引言概述: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对于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等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安全》课程标准
防火墙的安装
与配置
4、掌握入侵
检测的原理;
掌握入侵检测
软件的安装与
使用
通过校园网中用户系统 被攻击或入侵的案例介绍加 强系统安全性的手段和措 施。
校园网中
1、掌握 Win2K的安全 机制;掌握账 户管理与访问 控制方法 2、掌握Web
主要工作 3 的操作系
统平台的 配置
合计
安全性及其设 置;掌握IE浏 16 览器和IIS服 务器的安全配 置 3、掌握VPN 的概念及功 能;掌握VPN 的协议、类型 络和系统访问控制、 入侵检测等技术,要求网络安全工程师选择恰当的技术措施来解决客户 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工程师根据和客户签署的安全服务合同,对用户的系统进 行安全配置,安装合同约定的安全产品,帮助用户制定合理的管理措 施。
网络安全工程师对客户信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予以技术的支持 和提供咨询服务。
这个中心而展开。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后,最后由各小组提交一份各自成 果报告。
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从知识传授 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最终将学习的压力 传达到学生身上,使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建议采用教 学方法如下:
序号
学习情景
教学方法
1
校园网中所受到的各种 案例分析法、引导文法、分组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网络安全》课程标准
课程学分:4 总 学 时:64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网络安全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 生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和安全防范技术实施的技能,使学生掌握信息 系统的弱点和漏洞的测试方法,能够分析信息系统安全需求,选择和运 用安全防范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职 业素质。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 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信 息系统安全测试和安全防范技术运用与实施的技能与知识内容,设计若 干个学习情境,实施情境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常见的安全测试 方法、实施安全防范技术的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职 业素质,锻炼学生的方法与社会能力。 3、典型任务 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客户的安全需求,熟悉客 户的网络环境和业务系统,对客户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试,找出客户 信息系统的弱点和漏洞,结合客户拟在信息安全方面投资意向,给出经 济可行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在制定可行安全方案时,网络安全工程师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采 用成熟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常见的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包括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介绍
❖ B3级系统支持安全管理员职能、扩充审计机制和系统 恢复机制,当发生与安全相关的事件时,系统能发出 信号。B3级系统具有很高的抗渗透能力。
❖ 4.A类——验证保护等级
❖ 这是最高保护等级。A类系统的特点是使用形式化的 安全验证方法,保证系统的自主和强制安全控制措施 能够有效地保护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秘密信息或其他 敏感信息。系统提供丰富的文档信息用以证明TCB满 足设计、开发及实现等各个方面的安全要求。
安全策略模型之上,要求将B1级系统中建立的自主和 强制访问控制扩展到所有的主体与客体,并对隐蔽信 道进行分析。 ❖ TCB应结构化为关键保护元素和非关键保护元素,明 确定义TCB接口。TCB的设计与实现应能够经受更充 分的测试和更完善的审查,增强鉴别机制功能,提供 可信设施管理以支持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职能,提 供严格的配置管理控制。 ❖ 3)B3级——安全区域保护级 ❖ B3级中的TCB必须满足访问监控器的需求,在构造 TCB时,排除那些对实施安全策略来说并非必要的代 码,在设计和实现TCB时,从系统工程角度将其复杂 性降低到最小程度。访问监控器本身是抗篡改的、足 够小、可分析和测试,应用它对所有主体对客体的访 问进行仲裁。
❖ 1993年,由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 美国NIST和美国NSA六国七方联合开始开发通 用准则CC(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Common Criteria)。1996年1月发布CC1.0版, 1996年4月被ISO采纳,1997年10月完成 CC2.0的测试版,1998年5月发布CC2.0版。
❖ 1.D类——无保护级 ❖ 这是最低保护等级。该类是为那些经过评估,
但不满足较高评估等级要求的系统设计的。
表11.1 可信任的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和用户隐私,各行业都需要严格遵守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
本文将以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为切入点,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重要性和规范内容。
一、网络身份认证1.1 用户身份验证用户身份验证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各行业应该制定严格的用户身份验证标准,确保用户的身份真实可靠。
这包括采用多重身份认证机制、强化密码的复杂度和重要信息加密等措施来防范身份被盗用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1.2 设备身份验证除了用户身份验证外,还需要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
各行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设备认证机制,限制未授权设备的接入,并对所有接入设备进行合法性检查和认证,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恶意设备攻击网络系统或窃取信息。
二、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2.1 数据加密为了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各行业应制定数据加密的标准。
对于敏感数据和重要信息,应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安全协议,将数据加密存储或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篡改。
2.2 网络传输安全协议传输层安全协议(TLS)和安全套接字层(SSL)是网络传输安全的基本保障。
各行业应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TLS和SSL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并避免敏感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三、网络访问控制和防火墙3.1 访问控制策略为了控制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各行业应制定明确的访问控制策略。
这包括规定用户的访问权限和权限范围,限制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并对违规行为实施相应的阻止和监控措施,确保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3.2 防火墙规则为了防范网络攻击和恶意访问,各行业应建立严格的防火墙规则。
这包括设置有效的入口过滤和出口控制策略,禁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流量,以及监测和阻止网络中的异常数据传输或行为。
四、网络漏洞扫描和弱点检测4.1 漏洞扫描各行业应定期进行网络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中的漏洞。
计算机网络演进中的网络协议与标准
计算机网络演进中的网络协议与标准计算机网络演进中的网络协议与标准网络协议和标准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确保了不同设备在网络上能够正确地通信,并为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协议和标准也不断演进,从最初的ARPANET时代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
本文将介绍网络协议和标准的演进过程,并分析其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影响。
早期的网络协议和标准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的主机和终端设备,以实现简单的数据传输。
其中最有名的是ARPANET时期的TCP/IP协议,它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
TCP/IP协议提供了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然后在接收端重新组装。
这种分组交换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还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需要更高级的网络协议和标准来满足这些需求。
一种重要的网络协议是HTTP协议,它是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的协议。
HTTP协议不仅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和方法,还提供了一套标准的状态码和错误处理机制。
HTTP协议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访问和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推动了Web应用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速度和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新的网络协议和标准不断出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太网协议,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协议。
以太网协议提供了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和可靠的网络连接,使得人们能够更快地访问和共享网络资源。
另外,以太网协议还支持多种网络技术和拓扑结构,为网络的扩展和升级提供了灵活性。
除了传输协议,网络安全也是网络协议和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加。
为了保护网络的安全,人们提出了各种网络安全协议和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是SSL/TLS协议,它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连接,并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简介
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简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如何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安全,特别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于我国信息系统安全在技术、产品和管理等方面相对落后,所以在国际联网之后,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在这种形式下,为尽快制定适应和保障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总体策略,全面提高安全水平,规范安全管理,国务院、公安部等有关单位从1994年起制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法规。
这些法规主要涉及到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国际联网管理、商用密码管理、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安全产品检测与销售五个方面。
本文将按照这五个方面进行介绍,限于篇幅,只介绍主要内容。
1.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作为我国第一个关于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是国务院于1994年2月18日发布的,分五章共三十一条,目的是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促进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
其主要内容如下:(1) 公安部主管全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
(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
(3)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实用文档(4) 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销售实行许可证制度。
(5) 公安机关行使监督职权,包括监督、检查、指导和查处危害信息系统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等。
2.国际联网管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管理,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
因此,国务院、公安部等单位共同制定了六个关于国际联网的法规,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为便于理解,这里先将法规中出现的名词术语作统一的简单说明:·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互联网络,是指直接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标准介绍(1)
可信网络解释(TNI)
• 当网络处理能力下降到一个规定的界限以下或远程 实体无法访问时,即发生了拒绝服务
TCSEC
• D类是最低保护等级,即无保护级 • 是为那些经过评估,但不满足较高评估等级要求的
系统设计的,只具有一个级别 • 该类是指不符合要求的那些系统,因此,这种系统
不能在多用户环境下处理敏感信息
四个安全等级: 无保护级 自主保护级 强制保护级 验证保护级
TCSEC
TCSEC
• C类为自主保护级 • 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采用的措施是自主访问控制
的分析 • 分析可以是形式化或非形式化的,也可以是理论的
或应用的
可信网络解释(TNI)
第二部分中列出的安全服务有: ➢ 通信完整性 ➢ 拒绝服务 ➢ 机密性
可信网络解释(TNI)
通信完整性主要涉及以下3方面: ➢ 鉴别:网络中应能够抵抗欺骗和重放攻击 ➢ 通信字段完整性:保护通信中的字段免受非授权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发展过程
• 1996年1月完成CC1.0版 ,在1996年4月被ISO采纳 • 1997年10月完成CC2.0的测试版 • 1998年5月发布CC2.0版 • 1999年12月ISO采纳CC,并作为国际标准ISO
15408发布
安全评估标准的发展历程
桔皮书 (TCSEC)
1985 英国安全 标准1989
德国标准
法国标准
ITSEC 1991
加拿大标准 1993
联邦标准 草案1993
通用标准 V1.0 1996 V2.0 1998 V2.1 1999
标准介绍
•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发展过程 •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 • 可信网络解释 (TNI) • 通用准则CC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方法探讨
网络安全
1.2.2网络系统的威胁
(6) 恶意程序
病毒、木马、蠕虫等都是一种能破坏计算 机系统资源的特殊计算机程序(都是有意设 置的)。它们具有一定破坏性。一旦发作, 轻者会影响系统的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 源,重者会毁坏系统的重要信息,甚至使 整个网络系统陷于瘫痪。
(1) 计算机病毒——会“传染”其他程序的 程序,“传染”是通过修改其他程序来把 自身或其变种复制进去完成的。 (2) 计算机蠕虫——通过网络的通信功能将 自身从一个结点发送到另一个结点并启动 运行的程序。 (3) 特洛伊木马——一种程序,它执行的功 能超出所声称的功能。 (4) 逻辑炸弹——一种当运行环境满足某种 特定条件时执行其他特殊功能的程序。
通信系统的弱点:网络系统的通信线路面对各 种威胁就显得非常脆弱
TCP/IP及FTP、E-mail、WWW等都存在安全漏
洞,如FTP的匿名服务浪费系统资源,E-mail 中潜伏着电子炸弹、病毒等威胁互联网安全, WWW中使用的通用网关接口程序、Java Applet程序等都能成为黑客的工具,黑客采用
DDoS攻击
攻击代理端
主控端
攻击代理端
攻击方 攻击代理端 主控端 攻击代理端 攻击代理端 目标主机
1.2.2网络系统的威胁
(3) 物理威胁
物理威胁就是影响物理安全的各种因素, 如误操作损坏硬件设备(属无意威胁);盗 窃、破坏网络硬件或环境,搜寻废弃存储 介质信息等(属有意威胁)。
1.2.2网络系统的威胁
电磁泄漏
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端口、传输线路和各 种处理机都有可能因屏蔽不严或未屏蔽而 造成电磁信息辐射,从而造成有用信息甚 至机密信息泄漏。
数据的可访问性
《网络安全》课程标准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网络安全》课程标准课程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一、前言1、课程性质网络安全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和安全防范技术实施的技能,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弱点和漏洞的测试方法,能够分析信息系统安全需求,选择和运用安全防范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系统安全测试和安全防范技术运用与实施的技能与知识内容,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实施情境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常见的安全测试方法、实施安全防范技术的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锻炼学生的方法与社会能力。
3、典型任务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客户的安全需求,熟悉客户的网络环境和业务系统,对客户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试,找出客户信息系统的弱点和漏洞,结合客户拟在信息安全方面投资意向,给出经济可行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在制定可行安全方案时,网络安全工程师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采用成熟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常见的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包括文件加密、数字签名认证、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网络和系统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技术,要求网络安全工程师选择恰当的技术措施来解决客户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工程师根据和客户签署的安全服务合同,对用户的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安装合同约定的安全产品,帮助用户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网络安全工程师对客户信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予以技术的支持和提供咨询服务。
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分析技能。
学会利用常见的漏洞扫描工具,对网络系统的弱点和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术方案的制定技能。
掌握文件加密、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网络和系统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能。
网络安全
母。
与对称密钥技术的区别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保密性比较好,它消除了最终 用户交换密钥的需要;
但加密和解密花费时间长、速度慢,它不适合于
对文件加密而只适用于对少量数据进行加密。
9.2.4 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是由Diffie、Hellman提出的,是公开密
钥加密技术的一种应用。
用户A 秘密密钥 A 签名 公开密钥B 加密
窃听 电磁泄露 信息泄露
在监视通信的过程中获得信息。 从设备发出的辐射中泄露信息。 信息泄露给未授权实体。
物理入侵
重放 资源耗尽
入侵者绕过物理控制而获得对系统的访问权。
出于非法目的而重新发送截获的合法通信数据的复制。 某一资源被故意超负荷使用,导致其他用户的服务中断。
完整性破坏
人员疏忽
对数据的未授权创建、修改或破坏造成一致性损坏。
B1级:标记安全保护级.对网上的每一个对象都实施保护;支持多级安全,
对网络,应用程序工作站实施不同的安全策略;对象必须在访问控制之 下,不容许拥有者自己改变所属资源的权限.B1级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拥
有者是政府机构和防御承包商.
B2级:结构化保护级.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对象都加以定义,给一 个固定标签;为工作站,终端,磁盘驱动器等设备分配不同的安全级别;
尝试而造成系统资源过载,无法为合法用户提供服务;系统
物理或逻辑上受到破坏而中断服务。 ④ 非法使用:某一资源被非授权人以授权方式使用。 ⑤ 无效的管理:来自单位的内部,主要是规章制度不健全 和网络管理员自身问题造成的,这方面的威胁是靠计算机网
络技术无法解决的。
2
可实现的威胁
可实现的威胁
渗入 威胁
1 基本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对网络的各个方面进行安全控制,保护网络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本文将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标准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黑客攻击、数据泄漏、病毒感染等安全威胁时有发生,给个人、组织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能够为网络提供一种全面有效的安全保障,从而保护网络系统不受到各种攻击的侵害,保障个人和组织的利益。
其次,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对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进行安全保障。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可以从网络拓扑结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协议、数据传输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形成一个全面、统一的安全标准框架,为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最后,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 网络拓扑结构的安全设计。
包括网络的布局、分段、隔离、访问控制等,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和外部攻击的隔离。
2. 硬件设备的安全要求。
包括网络硬件设备的选型、配置、安全设置等,以保证硬件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软件系统的安全要求。
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工具等的安全配置和使用要求,以保证软件系统不受到攻击和漏洞的侵害。
4. 网络协议的安全要求。
包括网络协议的安全配置、加密传输和认证机制等,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5. 数据传输的安全保障。
包括数据的加密传输、数据备份和恢复等,以保证数据不被窃取或篡改,并减少数据丢失的风险。
6. 网络安全管理的要求。
包括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漏洞扫描和修复等,以保证网络安全的持续改进和管理。
总之,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网络安全、构建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B1级——标记安全保护级
• B1级要求具有C2级系统的所有特性;在此基础上, 还应提供安全策略模型的非形式化描述、数据标记以 及命名主体和客体的强制访问控制;并消除测试中发 现的所有缺陷。
• 2)B2级——结构化保护级 • B2级中的TCB建立于一个明确定义并文档化和形式化
• 1993年,由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 国、美国NIST和美国NSA六国七方联合开始 开发通用准则CC(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Common Criteria)。1996年1月发布CC1.0版, 1996年4月被ISO采纳,1997年10月完成 CC2.0的测试版,1998年5月发布CC2.0版 。
结构化保护级(B2级 )
安全区域保护级(B3 级)
很少保护措施,无安全功能
隔离用户和数据,实施用户访问控制,保护用户和用 户组数据信息。 除C1功能外,增加注册过程控制、相关事件审计和资 源隔离功能。 除C2功能外,提供安全策略模型、数据标记和强制访 问控制功能。
除B1功能外,提供合理的可测试和审查的系统总体设 计方案、鉴别机制,对所有主体与客体进行访问控制 ,对隐蔽信道进行分析,提供一定的抗渗透能力。
• 1991年,英、法、德、荷四国针对TCSEC 准则的局限性,提出了包含保密性、完整性、 可用性等概念的欧洲“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 (ITSEC,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 Criteria )。
• 1988年,加拿大开始制订“加拿大可信计算机 产品评估准则”(CTCPEC,The
11.1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形成
•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成立了专门机 构,开始研究计算机使用环境中的安全策略问 题,70年代又在KSOS、PSOS和KVM操作 系统上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80年代,美 国国防部发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简称桔皮书,后经 修改用作了美国国防部的标准,并相继发布了 可信数据库解释(TDI)、可信网络解释( TNI)等一系列相关的说明和指南。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介 绍
• 重点和难点 美国的《可信任的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国际的《通用准则》 中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 准则》
• 掌握 国际《通用准则》和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 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的基本内涵
• 了解 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的形成过程 美国的《可信任的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信息安全保证技术框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
• 1999年12月ISO采纳CC通用标准,并正式发 布国际标准ISO 15408。
1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外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
11.2.1《可信任的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TCSEC)》简介
• TCSEC按处理信息的等级和所采用的响应措 施,将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从低到高分成D、 C、B、A四大类八个级别,共27条评估准则 (参见表11.1)。
• 1.D类——无保护级 • 这是最低保护等级。该类是为那些经过评估,
但不满足较高评估等级要求的系统设计的。
表11.1 可信任的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
类别
等级
安全功能
D类 无保护级
C类 自主保护
级
B类 强制保护
级
无保护级
自主安全保护级(C1 级) 控制访问保护级(C2 级) 标记安全保护级(B1 级)
保护轮廓 PP引言 TOE描述
TOE安全环境 安全目的 IT安全要求
PP应用注解 基本原理
PP标识 PP概述
假设 威胁 组织性安全策略 TOE安全目的 环境安全目的
TOE安全要求 IT环境安全要求
安全目的基本原理 安全要求基本原理
TOE安全功能要求 TOE安全保证要求
图11.2 保护轮廓PP的描述结构
• (4)安全要求的描述方法
• 安全要求是按“类—族—组件—元素”的描述结 构表达的,并附加在其ST中。
• 1)类:类被用作最通用安全要求的组合,类 的所有的成员关注共同的安全焦点,但所覆盖 安全目的是不同的。
• 2)族:类的成员被称为族。
• 3)组件:族的成员被称为组件。组件描述一 组特定的安全要求集。
Canadian Trusted Computer Product Evaluation Criteria )。该标准将安全需 求分为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说明性四 个层次。
• 1993年,美国对TCSEC作了补充和修改,制 定了“组合的联邦标准”(简称FC)。
•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开发 通用的国际标准评估准则。
• 该类采用自主访问控制和审计跟踪等措施实现一定的 自主保护功能,具有对主体责任及其动作审计的能力 。C类系统一般只适用于具有一定等级的多用户环境 。
• 该类从低到高又分为C1级和C2级。 • 1)C1级——自主安全保护级 • C1级TCB通过隔离用户与数据,使用户具备自主安全
保护的能力 ;它具有多种形式的控制能力,对用户实 施访问控制;为用户提供可行的手段,保护用户和用 户组信息,避免其他用户对数据的非法读写与破坏; C1级的系统适用于处理同一敏感级别数据的多用户环 境。
• 所谓安全就是保护资产不受威胁,威胁可依据 滥用被保护资产的可能性进行分类,所有的威 胁类型都应该被考虑到。在安全领域内,被高 度重视的威胁是和人们的恶意攻击及其它与人 类活动相联系的行为。
• 安全性损坏是指失去保密性、失去完整性和失 去可用性。失去保密性是指资产破坏性地暴露 于未授权的接收者;失去完整性是指资产由于 未授权的更改而损坏;失去可用性是指资产访 问权被未授权的获得等。
除B2功能外,优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扩充审计机制 和系统恢复机制,提供安全警报和高抗渗透能力。
A类 验证保护
级
验证设计级(A1级) 超A1级
在安全功能上,A1级系统与B3级系统相同,其突出特 点是:采用形式化设计规范和验证方法分析系统。
在A1级基础上进行扩展安全范畴,已超出了目前技术 的发展。
• 2.C类——自主保护等级
• 2.TOE的评估过程(如图11.5所示)
(PP与ST)
安全需求
操作TOE 反馈
开发TOE TOE和评估
评估TOE
评估准则 评估方法 评估方案
评估结果
图11.5 TOE的评估过程示意图
• 3.CC的安全功能要求 • CC中提出了11类安全功能,并给出了详细说明和具
• 2)C2级——控制访问保护级 • C2级计算机系统比C1级具有更细粒度的自主访问控
制;C2级通过注册过程控制、审计安全相关事件以及 资源隔离,使单个用户为其行为负责。
• 3.B类——强制保护等级
• 该类采用安全标记和强制访问控制等措施实现强制保 护功能,主要要求TCB能维护完整的安全标记,并在 此基础上执行一系列强制访问控制规则。B类系统中 的主要数据结构必须携带敏感标记;系统的开发者还 应为TCB提供安全策略模型以及TCB规约;应提供 证据证明访问监控器得到了正确的实施。
• 1)PP评估:PP评估是依照CC第3部分的PP评估准 则进行的。其目标是为了证明PP是完备的、一致的 、技术合理的,而且适合于作为一个可评估TOE的 安全要求的声明。
• 2)ST评估:针对TOE的ST评估是依照CC第3部分 的ST评估准则进行的。
• 3)TOE评估:TOE评估是使用一个已经评估过的 ST作为基础,依照CC第3部分的评估准则进行的。 其目标是为了证明TOE满足ST中的安全要求。
• 该类从低到高细分为A1级和超A1级。
• 1)A1级——验证设计级
• A1级系统在功能上和B3级系统是相同的,没有增加 体系结构特性和策略要求。其突出特点是,要求用形 式化设计规范和验证方法来对系统进行分析,确保 TCB按设计要求实现。
• A1级系统要求更严格的配置管理;要求建立 系统安全分发的程序;支持系统安全管理员 的职能。
• 2)超A1级
• 超A1级是在A1级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超出目 前技术发展的安全措施。
• 超A1级系统涉及的主要范围包括:系统体系 结构、安全测试、形式化规约与验证和可信 设计环境等。
11.2.2 《通用准则CC》简介
• CC主要包括简介和一般模型、安全功能要求 以及安全保证要求三个部分。在安全保证要求 部分提出了七个评估保证级别(Evaluation Assurance Levels:EALs),从低到高依 次为EAL1、EAL2、EAL3、EAL4、EAL5 、EAL6和EAL7。
• 通用准则CC仅适用于硬件、固件和软件实现 的信息技术安全措施。
• 1.CC中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方法
• (1)评估过程
• CC的评估依据是通用评估方法学、评估方案 和CC评估准则。使用通用评估方法学可以提 供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客观性;使用评估方案和 评估准则可以提供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2)安全概念
• B3级系统支持安全管理员职能、扩充审计机制和系 统恢复机制,当发生与安全相关的事件时,系统能发 出信号。B3级系统具有很高的抗渗透能力。
• 4.A类——验证保护等级
• 这是最高保护等级。A类系统的特点是使用形式化的 安全验证方法,保证系统的自主和强制安全控制措施 能够有效地保护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秘密信息或其他 敏感信息。系统提供丰富的文档信息用以证明TCB满 足设计、开发及实现等各个方面的安全要求。
安全策略模型之上,要求将B1级系统中建立的自主和 强制访问控制扩展到所有的主体与客体,并对隐蔽信 道进行分析。 • TCB应结构化为关键保护元素和非关键保护元素,明 确定义TCB接口。TCB的设计与实现应能够经受更充 分的测试和更完善的审查,增强鉴别机制功能,提供 可信设施管理以支持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职能,提 供严格的配置管理控制。 • 3)B3级——安全区域保护级 • B3级中的TCB必须满足访问监控器的需求,在构造 TCB时,排除那些对实施安全策略来说并非必要的代 码,在设计和实现TCB时,从系统工程角度将其复杂 性降低到最小程度。访问监控器本身是抗篡改的、足 够小、可分析和测试,应用它对所有主体对客体的访 问进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