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从《梁祝》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探索中西悲情故事内涵
从《梁祝》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探索中西悲情故事内涵徐喜梅摘要:《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为中西方悲情故事的巅峰之作,存在善用爱情故事、善于描绘女主人公反抗情节等相同之处。
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和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悲情故事,主人公对爱情的表现方式、徇情的方式存在较大不同。
关键词: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悲情故事;异同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率领中国政府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代表团带去了越剧《梁祝》。
越剧《梁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拍摄的首部越剧,如何让越剧《梁祝》吸引外国人的眼球以此推介中国文化成为代表团十分揪心的问题。
后来,周恩来指示工作人员在柬上写上:“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不出所料,《梁祝》获得了外国观众的普遍喜爱,甚至还有外国人赞叹说《梁祝》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要更感人。
中国《梁祝》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均属于经典爱情悲剧,其在悲剧母题上有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按照悲情故事的内涵对两者之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实现在悲剧题材上实现中西方文学艺术的跨文化研究,对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底蕴大有裨益。
一、中西悲情故事的简介及其差异的文化根源作为文学艺术的悲情故事,中西方的悲情故事,具有相同的内涵,其相同之处甚多。
同时,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也不乏差异性。
总体上来看,中国的悲情故事大部分系在叙述一般百姓的不幸之处,其特点是十分注重通过悲情故事进行伦理方面的道德教育。
西方国家的悲情故事和我国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擅长描绘英雄性格的毁灭过程,让人从中获得美学和哲思方面的启迪。
中西悲情故事存在差异的背后,有着相应的文化根源,这从《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经典悲情故事中便可探知究竟。
《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所折射的,就是不同的环境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性格。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纵览历史长河无论是在温柔含蓄的东方还是在热情奔放的西方,爱情都是一个神圣不容亵渎的存在。
人类总是对于这样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是乐此不疲。
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杂性,长时间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得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
而西方人那种开放热烈的爱情观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起诞生的,开放是资本主义冒险性的基石,也是资本主义财富产生的源泉(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财富正是来自这一次又一次的冒险)。
所以这种文化和社会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在爱情观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无题》中的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国人对待爱情总是那么无奈,却又那么唯美。
动不动就让人泪流满面,揪心不断。
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朦胧美。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
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虽是一首描写儿女私情的诗。
作者在诗中着力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了那种古代人那种半藏半露含蓄的爱情理念。
李商隐在表达那种埋于心底的相思之情时显得很含蓄,并没有西方人那中明朗和不顾一切。
汪静之以写爱情诗著名,他的诗集《蕙的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
汪静之的名句是“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
从价值观及伦理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价值观及伦理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共同的主题。
从两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的死虽然出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是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便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是看到自己心爱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们所歌颂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境界。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学是共通的。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差别。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两部不朽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首先,东方“爱”的含蓄与西方“爱”的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所描述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是那样火热和大胆。
罗密欧和朱丽叶不管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多深,也不管世俗的看法多么顽固,一见钟情后便迅速敞开心扉,向对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
他们爱得狂热,爱得像火山爆发一般喷泄而出。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两个年轻人在爱情的表述上,则含蓄和痴情得多。
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学堂,对同是寒窗苦读的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是她却一直羞于直接表白。
这个民间传说诞生的宋朝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最鼎盛的历史阶段。
孔孟儒学历经秦汉隋唐,到了宋朝已处于“独尊”的地位,正是封建礼教中的“男女授受不亲”,使得青年男女们的爱情表达往往形迹于暗示和偷窥、单相思与私奔。
这并不是祝英台的错,也不是梁山伯的错。
它是在中国封建礼教的桎枯下,男女爱情表达的一种必然行为方式。
也正是由于这种含蓄的示爱,使得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才更加使人唏嘘感叹。
其次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作者:赵伟杰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学习》2019年第10期一、作品的相同之处1.背景相同——封建社会《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罗密欧、朱丽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对这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的追求。
然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爱情埋葬。
《梁祝》的故事则是发生在东晋,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时代封建制度存在的痕迹很明显。
例如婚姻制度、礼法制度和社会风气等等,处处表现出封建制度的专制、压迫思想。
在剧情中,祝英台明明是一个生性活泼的少女,其母却命她走小碎步,甚至在她两脚间绑绳,借此达到目的。
另外,东晋社会流行化妆,男人尤其喜好擦粉。
祝英台的父亲是其中的代表,他化妆的目的却是攀比,权贵之间以此互相炫耀,这是一种不正常心理。
总之,这一时代背景预示了悲剧性的结局。
2.原因的相同——家长的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在堂兄的怂恿下参加化装舞会,结识了朱丽叶,并对她一见钟情。
当时他们两家是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在父母的强烈干涉下,朱丽叶被告知,只能嫁给派里斯,最后她只好以自杀来收场。
而《梁祝》中祝家因为女儿即将要嫁入太守马家,便将其女送往“崇绮书院”学习琴棋书画。
不料祝英台却遇上了梁山伯,两人从此便相交相知。
作为同窗好友,他俩相看相望,事事关心,日久生情。
在梁山伯离开书院参加考试时,祝英台却被家人告知回家成亲。
在同学的帮助下,梁山伯最后还是赶回书院相送。
两人在山上互诉情衷,最后祝英台交待梁山伯一定要去她家提亲。
然而梁山伯提亲未成,反被祝英台家的家丁恶打一顿,最终郁郁而终,祝英台殉情,两人双双化蝶。
3.起因相同——自由恋爱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两个故事都源于主人公的自由恋爱罗密欧因为参加华丽的化装舞会,遇见了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他情不自禁赞叹道:“今晚我才知道什么是绝色佳人!”而细心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在这之前,罗密欧为了一名叫做“罗瑟琳”的女子伤心失意。
从文化视角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文化视角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
以婚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无论古今中外俯拾即是,但从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作品的研究却做得不多。
本文将通过对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揭示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重大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文学史上的闻名之作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对美好爱情的描写和讴歌,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两部作品这三个方面的相似之处。
全文的核心部分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了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格差异和不同的审美态度。
接下来的部分围绕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发展,从一个全新的文化角度重新认识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
最后提出了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意义所在。
在很大程度上,一部作品特点与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一定的文化造就特定的文学作品。
为此,要想很好的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必须先深入了解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我们应该用不断发展的心理阅读文学作品,就目前而言,应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对比看中西方爱情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
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
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
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部著名的爱情故事,分别源自西方和东方文化。
这两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现方式,深受全球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两部作品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背景和文化特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意大利城市维罗纳相爱却因家族仇恨而遭遇悲剧结局的故事。
这部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悲剧色彩,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青梅竹马的少年男女在红尘中相爱却因家族的反对而遭受种种磨难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广为人知,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在文化异同点方面,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背景和文化特色入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背景设定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充满了浓厚的欧洲文化氛围。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通过描绘了缤纷的民间风情和传统文化活动来展现中国古代的文化风貌。
在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是典型的西方浪漫主义英雄和英雌形象,他们的爱情悲剧也反映了莎士比亚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爱情观,梁山伯是勇猛有力的武士形象,祝英台则是温柔善良的女子形象,两个角色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两部作品在叙事手法和文学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莎士比亚通过对家族仇恨和爱情悲剧的叙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梁祝的爱情悲剧的展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深#□赵伟杰一、作品的相同之处—封建社会1.背景相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提 倡“人文主义”。
罗密欧、朱丽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对这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的追求。
然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爱情 埋葬。
《梁祝》的故事则是发生在东晋,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时代封建 在的痕。
、风气等等,处处表现出封建 的专、压迫思想。
在剧情中,祝台是一个生活的,,在,的。
,东晋 ,人 。
祝台的是中的代表,他 的的是,,这是一种正理。
总,这 时代 了 剧 的 。
—家长的阻挠2.原因的相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在 的 ,了朱丽叶,对她情。
当时他们 是 当的 ,的 了 。
在 的下,朱丽叶 ,只能 ,只 自杀来收场。
而《梁祝》中祝因为儿即将要入太守马,便将 送往“崇绮书院”学习琴棋 书画。
料祝台遇上了梁山伯,两人从便相交。
作为同窗友,他俩看望,事事关,日久生情。
在梁山伯离开书院 考试时,祝台人 回成。
在同学的帮助,梁山伯 还是赶回书院送。
两人在山上诉情衷,祝台交待梁山伯定要去提。
然而梁山伯提未成,反祝英台家的丁恶打顿,终郁郁而终,祝英台殉情,人双双蝶。
—自由恋爱3. 起因相同—爱情是幸福的点,是生的延续。
个故事都源于主人公的自由恋爱罗密欧因为 华丽的 ,遇见了美丽的朱丽叶,情,他情不自禁赞叹道“今晚我才道什么是绝色佳人!”而细的观众一定还记,在这 ,罗密欧为了罗 ”的 。
而朱丽叶的“理想”对是上公。
是就在人遇时,在 的神出的爱情火花。
他们忘了 仇恨,只记月光美的约。
在《梁祝》中,祝台女扮男装上“崇绮书院”学习琴棋书画,遇上梁山伯,两人一见如 故,同窗友,日久生情。
4.结局相同---双双殉情,生死相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 为爱人已经死去,于是服毒死在朱丽叶墓里。
朱丽叶复活后见爱人服毒自杀,殉情而死。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悲剧_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悲剧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 易广梅(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摘要: 本文对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 台》和 英 国 的 戏 剧 家 莎 士 比 亚 创 作 的《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这 两 部 爱 情 悲 剧 进 行 多 向 对照和比较,从分析其表面的趋同入手, 再 探 究 其 相 异 之 处 ,从 而 揭 示 不 同 的 民 族 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两部悲剧作品男女主 人公的不同的爱情表现以及文本所表现出 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 爱情悲剧;文化差异;民族文 化心理 每个民族都有对婚姻、爱情独特的理 解,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方的《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这 两 部 爱 情 悲 剧 分 别 讲 述 了 相 爱 的 青 年 男 女 不 能 结 合 ,最 终 都 为 爱 情而丧生的故事。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心理 结构不同,导致两部作品对爱情的表达、态 度 和 行 为 上 的 差 异 。本 文 正 是 从 两 部 作 品 的比较中探索中西方的爱情悲剧。 一、两部作品的相似点 世界上很少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流 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 叶》这 两 部 作 品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背 景 ,但 却 在 故 事 的 取 材 、情节 和 主 题 有 着 许 多 相 似之处。 (一)取材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家喻户晓。 该 故 事 起 源 于 江 南 地 区 ,曾 被 改 编 为 多 种 艺 术 形 式 出 现 在 舞 台 上 。故 事 虽 然 发 生 在 中国,但 其 内 容 和 精 神 已 经 跨 越 国 界 流 传 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起源于五 世纪的希腊短篇小说。之后,在 1 5 6 2 年, 英国的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两部代表性的爱情文学作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通过剧情异同比较、人物性格对比、文化价值体现、表现形式对比和情感色彩对比来探讨这两部作品之间的一些文化异同点。
在剧情方面,《罗密欧与朱丽叶》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思之情。
人物性格上,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出的激情与悲剧比较突出,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更着重于传统的忠贞与坚贞。
在文化价值体现、表现形式和情感色彩等方面也有诸多差异。
通过对这些异同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念,以及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承与碰撞、艺术表现手法差异以及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影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化异同点、剧情、人物性格、文化价值、表现形式、情感色彩、文化传承、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部不朽的爱情经典,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传统中最引人注目的爱情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两个年轻人因宗族仇恨而命运悲剧般相爱相杀的故事,展现了爱情的悲壮与浪漫。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两个青梅竹马、相互深爱却最终因命运的安排无法在一起的爱情故事,讴歌了爱情的纯真和坚贞。
这两部作品在情感的传达、文化的表达、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异同点,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念、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跨文化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2. 正文2.1 剧情异同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文学作品都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特色。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观东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观东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摘要纵观世界文学史,描述爱情的文学作品很多,这些或凄美、或唯美的爱情故事总让我们荡气回肠。
其中,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可以作为爱情作品的典型,世世代代长久地流传下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两部爱情悲剧作品,两部作品创作背景、表达特点、表达主题都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它们都已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爱情是生命的点缀,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下面,笔者就《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就东西方的爱情悲剧进行比较,笔者主要是从表达特点、主题和思想、人物形象以及结局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比较目录摘要 0关键词 0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Keyword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言 (2)(一)研究目的 (2)(二)研究意义 (2)(三)研究方式 (2)1、文献研究法 (2)专家访谈法 (3)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内容 (3)(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要内容 (3)(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内容 (3)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比较 (4)(一)表达特点 (4)(二)主题和思想 (4)1、创作背景 (4)2、东西方伦理观 (5)(三)人物形象 (6)(四)结局 (6)四、总结 (7)参考文献 (8)《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是东西方爱情悲剧作品的代表1。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以及悲剧结局。
我们将深入分析两个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包括爱情、家庭、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以揭示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并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对爱情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待和处理爱情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展现了东方爱情悲剧的独特魅力。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再创作,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书院,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等级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则因情所困,最终忧郁而终。
在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祝英台选择了追随他而去,选择爱情而非生命,最终两人在墓中化作了蝴蝶,双飞双宿,永不分离。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对爱情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忠贞、执着和牺牲的崇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然而,它们所揭示的爱情真谛和对人性的探索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观之对比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观之对比作者:胡松黄显威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爱情,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耀眼也最为复杂的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爱情观的塑造也是不同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为了爱情双双殉情,以此来反对西方的封建礼教,其鲜明地表达了剧中人物奔放开朗的性格,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反思。
《梁山伯与祝英台》则运用了细腻如流水般的写作方式,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细的描写,展示出了梁祝二人的美满结局。
本文从中西方两个地区的文学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观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原因封建一、引言爱情,是人类的社会中至关重要并且最纯洁无瑕的感情,同时他也是人类延续生存下去的基础。
本文引用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揭示中西方对于爱情观的异同点。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展示的爱情观(一)悲惨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呈现出了男女双方对爱情的追求和历经磨难的曲折过程,剧中鲜活的个人形象在经过历史的淬炼后广为人知,并且被许多崇尚爱情自由的观众和读者们所津津乐道。
但是其结局却并不是特别美好,虽说在他们死后其大两家族也化解仇怨,且为二人塑起雕像以见证他们的爱情,可雕像毕竟是雕像,它们不再拥有人性的光辉,再也无法如生前那般自由追求爱情了。
(二)现实主义般的爱情无论是从结局还是从开头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必将是一部悲剧。
这部著作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欧洲也并非是像如今的欧洲那般自由和开放,而是处在中世纪的没落时期,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冲破社会腐朽僵化的思想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在这部剧作中才处处体现了堕落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想要打破这礼教束缚的精神,这不仅是他二人的抗争,更是当时整个欧洲广大人民的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反对现实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在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那就是神父,为罗密欧和朱丽叶他们充当证婚人的角色见证二人的爱情,后来还在罗密欧逃亡,朱丽叶面临危机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为朱丽叶出谋划策,蕤说后来因为意外导致二人并未向计划中的那样重逢,但身为宗教的代表,连他自己都来为这大胆追求爱情的二人铺平道路,这也显得封建礼教的堕落与衰败。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文学悲剧差异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文学悲剧差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文学悲剧差异悲剧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东方的典型代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悲剧的文学价值都不可估量,其依托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不容小觑。
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恰好完美的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暂时撇开对于悲剧与悲喜剧定位的争议,我们仅以人们最为熟悉的两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著名的爱情悲剧,然而这两个悲剧故事却并不是同一类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是来自于家仇和一系列的巧合,莎士比亚按照西方悲剧的传统,以此来吸引观众的同情和担心恐惧;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来自于封建等级制度,悲剧命运的原因是社会地位的差距,还有“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作者以此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大把的眼泪。
二者无论是从悲剧的种类、主人公还是结局都不尽相同。
同是爱情悲剧,梁祝无疑是一部社会悲剧,其悲剧根源产生于封建门第观念与门阀制度,也是魏晋时期整个社会所共认的潮流风气,这种风气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梁祝的爱情不是单纯的受到祝家家长个人主观意识的反对,而是不容于整个门阀制度下的封建社会。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更倾向于莎士比亚似的性格悲剧。
产生于封建宗教伦理制度、宗教迷信等与民主、自由、解放的新生力量的斗争之中。
罗密欧争取自由美好的爱情,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可是他的性格中却不乏粗暴、野蛮与冲动的特征。
他虽然对朱丽叶饱含爱意,但在处理两个家族的世仇时却始终不能以理性的方法解决:朋友为了面子与提伯尔特决斗而死,他又为了报仇杀死了提伯尔特,这个凯蒂莱特家族的一员,终让两家的矛盾激化,造成悲剧发生的导火线;之后在发现朱丽叶吞下毒药时,盲目的殉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部世界上著名的爱情故事,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虽然这两个故事都讲述了一对相爱却受到家族和社会阻碍的情侣的悲剧,但它们在文化异同点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和价值观。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两部作品呈现出了不同文化下的爱情观念。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风气开放,爱情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情感,可以超越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故事发生在唐代中国。
唐代中国的社会风气明显较为封闭,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而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
所以在这两部作品中,爱情观念的差异在文化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两部作品也呈现出了不同文化下的爱情情感。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忠诚和坚贞,他们在分隔两地后,依然对彼此忠诚不渝,最终化作了一对相依为命的蝴蝶。
这种情感表达的差异也揭示了两种文化中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之间的不同。
从结局来看,这两部作品都呈现出了不同文化下的悲剧结局。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由于家族仇恨的恶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最终双双殉情。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也是由于家族的反对,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也不能圆满地在一起,最终化作了一对蝴蝶。
这两个悲剧结局的呈现反映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中对于爱情悲剧的不同诠释,也是两种文化中对于爱情理想和现实的不同看法。
简析中西方爱情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有天然矿物。 /list.php/50015193.html 自从 70 年代中期制成立方氧化锆后,上面叙述的 9 种人造宝
石原料,只用作别的中低档宝石代用品,不再用来磨制假钻石了。 立方氧化锆之所以能取代所有的磨制假钻石的原料,是由于它
万方数据
·72·
鉴定机构
GIA 认证 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是把钻石鉴定
证书推广成为国际化的创使者。它是在公元 1931 年由 Mr. Robert Shipley 所创立,至今已有将近 70 几年的历史,GIA 是非营利机构,经费由珠 宝业界人士捐献,但其鉴定费用依旧十分高昂。GIA 在鉴定书内容品质 方面,颇具公信力。
有着与真钻石非常相近的性质。首先,立方氧化锆的折光率为 2.17,色 散 0.06,与钻石很接近,又与钻石同属均质性。立方氧化锆的硬度高达 8.5,这使它琢磨成宝石后,可以镶嵌在首饰上长期佩戴,不会被划伤磨 毛而失去光泽。立方氧化锆可以制出透明度极佳、完全无色的产品。这 样,将它磨成宝石后,外观与钻石非常相似。据说在刚生产出来的那几 年,用它冒充真钻石使一些有经验的宝石界人士也上过。
人造尖晶石 和玻璃一样,生产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作为许多种天然宝石的代
用品和冒充品。它和钻石的区别是,缺少闪烁的彩色光线,将它浸入二 碘甲烷中,也会轮廓模糊不清,而真钻石则十分清楚。
水晶和托帕石 /list.php/50011398.html 这是两种天然矿物。无色透明的水晶和托帕石在琢磨后,粗看
其他 中国 NJQSIC 证书 中国 NGTC 证书 中国 NGGC 证书 美国 GTC 证书 美国 GTA 证书 美国 EGL 证书 日本 CGL 证书 美国 GEMES 证书
从《梁山伯和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从《梁山伯和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东西方青年男女恋爱观的异同摘要:东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社会伦理观念的不同,往往导致爱情观念也出现不同的差异。
在中国封建时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就是很好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封建儒家伦理观念道德下,他们的爱情只会是悲剧;而在西方封建贵族势力虽比较强大,当排除事件中因个人的失误造成的后果后,也许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许是很有可能摆脱封建家族势力的素服最终走到一起的。
因此,本文将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两部悲剧作品中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伦理爱情悲剧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人类总是对于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仍乐此不疲。
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
而西方人则是开放热烈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与《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是中西方流传久远的爱情悲剧作品,《梁山伯和祝英台》充分表现了在封建王权势力和伦理观念下的爱情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体现着当时西方家族的封建家长专制的爱情悲剧。
一、两部作品的相似点(一)、情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男扮女装来到杭州读书与梁山伯相识,两人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即使知道他们的爱情会受到阻挠,但他们还是坚定的为自由爱情而奋斗。
所以当他们的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下门当户对的传统,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依旧很坚定地通过玉扇坠私定终生。
但是现实的残酷注定他们生是不能走到一起的,在梁山伯来到祝家求婚却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家后,因对祝英台强烈的思念之情最后忧郁而死,虽然祝英台在梁山伯死后上了马家的花轿,但却中途改道,穿着素衣来到了梁山伯的坟前,跳进坟墓与心爱之人合葬在了一起,最后幻化成情蝶飞出。
两人最终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本文概述在比较文学领域中,对经典作品的跨文化、跨时代的解读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两部世界文学名著——《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这两部作品虽然文化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存在显著差异,但都以自由恋爱为主题,展现了主人公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窥见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地位、女性形象以及女性价值观的异同。
《梁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面临的种种束缚和困境。
祝英台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她的才情、智慧和坚定信念,成为女性主义视角下重要的研究对象。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永恒的经典。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朱丽叶的形象同样值得深入探讨,她的勇敢、独立和对爱情的坚守,与祝英台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以及女性价值观,揭示女性主义视角下两部作品的共性与差异。
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思考空间,促进对这两部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梁祝》《梁祝》作为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女性主义内涵。
尽管这个故事中的女性角色祝英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顺从和被动的,但她的行为和选择却展现了女性主义的精神。
祝英台作为一位女性,她并没有被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所束缚。
她选择了男装出行,进入“崇绮书院”学习琴棋书画,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
她不仅学习了男性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书院中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赏。
这种行为和选择,体现了祝英台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对性别平等的渴望。
在爱情方面,祝英台并没有被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束缚,而是选择了自己心爱的人马文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纵览历史长河无论是在温柔含蓄的东方还是在热情奔放的西方,爱情都是一个神圣不容亵渎的存在。
人类总是对于这样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是乐此不疲。
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杂性,长时间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得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
而西方人那种开放热烈的爱情观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起诞生的,开放是资本主义冒险性的基石,也是资本主义财富产生的源泉(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财富正是来自这一次又一次的冒险)。
所以这种文化和社会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在爱情观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无题》中的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国人对待爱情总是那么无奈,却又那么唯美。
动不动就让人泪流满面,揪心不断。
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朦胧美。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
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虽是一首描写儿女私情的诗。
作者在诗中着力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了那种古代人那种半藏半露含蓄的爱情理念。
李商隐在表达那种埋于心底的相思之情时显得很含蓄,并没有西方人那中明朗和不顾一切。
汪静之以写爱情诗著名,他的诗集《蕙的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
汪静之的名句是“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
举个中国传统爱情观念的代表故事--《梁祝化蝶》。
梁祝化蝶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
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
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鄮城九龙墟。
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这种情感不是如烈火燃烧,不是波澜迭起,而是细水长流,绵绵不绝。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讲过屈力韦林认为,“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辞藻、形容词和比喻”。
所以中国人在讲述爱情时总是显得那么点含羞。
中国人的人生信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日沉溺于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之中是为道德与社会所不屑的。
而西方人,仿佛一辈子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爱情在他们心中是一个很崇高的的人生使命,没有爱情的人生对他们来说就好比没有建功立业的中国人的人生一样的可悲和遗憾.。
莎士比亚的著名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西方人对于爱情那种狂热和执着的典型代表。
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之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的抒怀,表现了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爱的青春颂歌。
这种热切执着的爱情正是西方人所热衷的。
爱情凝聚了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勇敢面对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两大家族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力;还有在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带有诗意的情话。
哪怕是在当代的中国都是很难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
比较这两部著作,同样是沐浴在爱河中的双方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举动却截然相反。
中国人比较含蓄。
梁祝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保守,他们同窗三载,日则同食,夜则同卧,从相知到相爱,他们在长期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由于我国封建思想的束缚,两人总会有意无意的保持一定距离。
所以虽然祝英台深爱着梁山伯,但是由于“发乎情,止于礼”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祝英台总是难以启齿向梁山伯表达自己的爱意。
在十八里相送时,祝英台也是含蓄委婉的借物传情,对此以牛郎织女,牡丹花等暗示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意。
在得知祝父将要把自己许配给马家时,祝英台终日以泪洗面,饮食不进。
梁山伯更是一病不起,在爱情存亡的时刻,两人不约而同的认了“天命”。
而不是去寻求爱情的出路。
起悲剧涵盖了中华名族数千年追求自由爱情的悲情宿命。
相比之下,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相当主动,开放。
他们只是一见钟情,罗密欧在舞会上将朱丽叶喻为“天上明珠降落人间”,主动邀请朱丽叶跳舞,想她表白:“朱丽叶就是太阳!”朱丽叶在月光下内心热烈的独白也是感动了所有人。
两人就此达成了相约厮守终身的承诺。
两位女主人公同样接受的是淑女式的教育,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
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单纯不受任何利益因素干扰的纯净爱情。
其次,他们的爱情一样,不为家族所接受。
受到的是来自家庭的阻挠。
而且他们爱情的结局都是双双殉情,并因其情所感,被家人合葬,得到一种道义上的团圆结局。
这种相同,表明了中、西悲剧和文学、文化对爱情的赞美态度的一致。
但是中国的爱情缺乏表达,缺乏热情,但是是深沉的,是禁得起考验的。
同样的私定终身,同样的门不当户不对,梁祝的爱情留给人间的是化蝶的凄美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是一种人性的解放。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见《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创作者的思想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德州学院中文系,1980;
2. 姚文正:《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兰州教育出版社,2006;
3. 蒋前:《东方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J],镇江文献出版社,1998;
4. 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M],远方出版社,2005;
5.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