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观——浅析《梁祝化蝶》和《罗密欧和朱丽叶》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话题。纵览历史长河无论是在温柔含蓄的东方还是在热情奔放的西方,爱情都是一个神圣不容亵渎的存在。人类总是对于这样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渴求,尽管伤痕累累却是乐此不疲。
可是对于爱情的追逐和态度中西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杂性,长时间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得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态度总是含蓄的,旖旎的。而西方人那种开放热烈的爱情观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起诞生的,开放是资本主义冒险性的基石,也是资本主义财富产生的源泉(资本主义建立所需的财富正是来自这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所以这种文化和社会物质来源上的差异在爱情观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无题》中的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国人对待爱情总是那么无奈,却又那么唯美。动不动就让人泪流满面,揪心不断。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虽是一首描写儿女私情的诗。作者在诗中着力写出的是他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一切具体的儿女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所以使人突出地感到多情而不轻薄,艳丽而不肤浅,既有风流华美的一面,又有蕴藉深沉的一面,体现出了那种古代人那种半藏半露含蓄的爱情理念。李商隐在表达那种埋于心底的相思之情时显得很含蓄,并没有西方人那中明朗和不顾一切。
汪静之以写爱情诗著名,他的诗集《蕙的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汪静之的名句是“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
举个中国传统爱情观念的代表故事--《梁祝化蝶》。梁祝化蝶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
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这种情感不是如烈火燃烧,不是波澜迭起,而是细水长流,绵绵不绝。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讲过屈力韦林认为,“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辞藻、形容词和比喻”。所以中国人在讲述爱情时总是显得那么点含羞。中国人的人生信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日沉溺于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之中是为道德与社会所不屑的。而西方人,仿佛一辈子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爱情在他们心中是一个很崇高的的人生使命,没有爱情的人生对他们来说就好比没有建功立业的中国人的人生一样的可悲和遗憾.。
莎士比亚的著名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西方人对于爱情那种狂热和执着的典型代表。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之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的抒怀,表现了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爱的青春颂歌。这种热切执着的爱情正是西方人所热衷的。爱情凝聚了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勇敢面对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两大家族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力;还有在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带有诗意的情话。哪怕是在当代的中国都是很难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
比较这两部著作,同样是沐浴在爱河中的双方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举动却截然相反。中国人比较含蓄。梁祝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保守,他们同窗三载,日则同食,夜则同卧,从相知到相爱,他们在长期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我国封建思想的束缚,两人总会有意无意的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虽然祝英台深爱着梁山伯,但是由于“发乎情,止于礼”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祝英台总是难以启齿向梁山伯表达自己的爱意。在十八里相送时,祝英台也是含蓄委婉的借物传情,对此以牛郎织女,牡丹花等暗示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意。在得知祝父将要把自己许配给马家时,祝英台终日以泪洗面,饮食不进。梁山伯更是一病不起,在爱情存亡的时刻,两人不约而同的认了“天命”。而不是去寻求爱情的出路。起悲剧涵盖了中华名族数千年追求自由爱情的悲情宿命。
相比之下,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相当主动,开放。他们只是一见钟情,罗密欧在舞会上将朱丽叶喻为“天上明珠降落人间”,主动邀请朱丽叶跳舞,想她表白:“朱丽叶就是太阳!”朱丽叶在月光下内心热烈的独白也是感动了所有人。两人就此达成了相约厮守终身的承诺。
两位女主人公同样接受的是淑女式的教育,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单纯不受任何利益因素干扰的纯净爱情。其次,他们的爱情一样,不为家族所接受。受到的是来自家庭的阻挠。而且他们爱情的结局都是双双殉情,并因其情所感,被家人合葬,得到一种道义上的团圆结局。这种相同,表明了中、西悲剧和文学、文化对爱情的赞美态度的一致。但是中国的爱情缺乏表达,缺乏热情,但是是深沉的,是禁得起考验的。同样的私定终身,同样的门不当户不对,梁祝的爱情留给人间的是化蝶的凄美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是一种人性的解放。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见《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创作者的思想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