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乡结合部农村初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对策
焦建喜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铧尖堡学校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人数不多,但负面影响极大。而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学生不良行为表现日益多样化、成人化,我们要研究这些学生,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娇正其不良行为,这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前途,而且对全体学生的品德教育,对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稳定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农村初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表现
“不良行为”指的是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前奏”和“信号”。城乡结合部农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初中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其特定表现,主要表现为:
1、情绪偏激,倔强辨驳。为了表现自我或发泄情绪,粗言恶语、逞一时之快辱骂他人,拦截殴打低年级学生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2、法制观念淡薄,群殴群窃、介于流氓团伙。携带自制刀具和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偷窃,打架斗殴,严重时表现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群殴,扰乱治安;
3、消极反叛,自暴自弃。撒谎、逃避现实,以破坏性行为表现不满与沮丧,攻击性强,如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破坏公物等;
4、忽略健康,不良嗜好偏多。基于好奇和追求成熟的心理,加上旁人的丛恿,尝试各种有损于身体健康的举动,如吸烟、酗酒、迷恋网络、早恋等。
二、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1、学生个人因素
由于初中生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在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状态,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学习与生活中挫折感的积累,他们对前途和事业悲观失望,处世消极,容易产生“无奈感”,造成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义气用事,不冷静,处理问题冲动冒失,不顾后果,易受干扰,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2、家庭教育因素
城郊结合部农村家庭因耕地面积少,大多数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经商打工,很少能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比较贫瘠。另外,学生父母中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等综合人格素质的形成,认为孩子不用教育、“树大自然直”。家长对问题孩子或疏于管教及简单说教,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认为棍棒打骂解决问题,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过分依赖学校。而当孩子不良行为已形成时则一味恼怒、沮丧和绝望,放任自流,致使学生产生自卑或富于攻击性。此外,因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少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
和低级趣味较多,这些不良行为也给孩子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环境因素
城郊结合部人员较复杂,无业人员相对较多,各种低俗文化因监管不力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关系,初中生很难对此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这一些因素对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学习困难学生在班级往往易受到排斥,无奈之下,他们更倾向于与相似特征的问题学生交往,形成小的群体。小群体一方面使他们相互取得慰藉,另一方面也隔绝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小群体可能形成一些反社会规范,导致“学困生”行为与心理上的偏差,沦落为问题学生。而社会对“问题学生”所持的认识和态度(心存偏见、戒备乃至鄙视),也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心理调适,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4、学校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的德育工作一直存在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德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年来重智育轻德育及教师工作压力的加大使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的自觉性、积极性减弱,对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无暇顾及,造成了管理的空隙和漏洞,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没有注意自身形象和行为,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来自于教师;部分教师不清楚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抓得很紧,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纵容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屡屡发生。
三、不良行为矫治与预防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心理、生理变化及产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后果,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重视家庭教育,增强家庭教育亲合力。家长应逐步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克服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为学生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给子女树立榜样。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父母应重视和子女的沟通,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
3、加强学校教育,做好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坚持大教育观,开展适合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要加大力度引导不良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挖掘其闪光点,培养某种爱好。此外要优化班级环境,使师生、同学关系和谐,让不良行为学生有集体归属感。
学校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克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现象,形成共同教育网络。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频繁沟通,如打电话、写信或面谈,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沟通对策,如实反映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晓以利害,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帮助家长寻找孩子的优点,提高教育孩子的信心。把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使一些不良习惯没有表现的机会。
4、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