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散文精选 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爱国主义
韩愈通过赞扬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团结 的追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性的光辉
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韩愈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的刻画,展现了他们高尚的 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些人物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彰显了人 性的伟大与美好,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气势磅礴,表达 了作者对张中丞等忠烈之士的敬仰之 情。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 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富 有感染力。
03
《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思想
忠义精神与爱国主义
忠义精神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国 家危难时刻坚守忠义、英勇抗敌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与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道德的力量
韩愈通过描写张巡、许远等人以身许国的壮举,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 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促使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同时 ,道德的力量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启示
对历史的思考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安史之乱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探究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这种 对历史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人物关系
作者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物关系的描写,突出了他们之 间的团结、信任和互相支持的精神,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 解了人物性格。
人物心理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张巡的忧国忧民、许 远的忍辱负重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内心世界。
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语言风格
韩愈通过赞扬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团结 的追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性的光辉
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韩愈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的刻画,展现了他们高尚的 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些人物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人性光辉,彰显了人 性的伟大与美好,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气势磅礴,表达 了作者对张中丞等忠烈之士的敬仰之 情。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 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富 有感染力。
03
《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思想
忠义精神与爱国主义
忠义精神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国 家危难时刻坚守忠义、英勇抗敌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与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道德的力量
韩愈通过描写张巡、许远等人以身许国的壮举,强调了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 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促使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同时 ,道德的力量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启示
对历史的思考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安史之乱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探究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这种 对历史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人物关系
作者通过对张巡、许远等人物关系的描写,突出了他们之 间的团结、信任和互相支持的精神,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 解了人物性格。
人物心理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张巡的忧国忧民、许 远的忍辱负重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内心世界。
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语言风格
《祭十二郎文》韩愈PPT(综合)公开课优秀课件全面实用
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 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 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 为朋友奉献一切。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 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 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 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 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同志未做完的事 业。 ××同志安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 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 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 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 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 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 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深挚感情。
韩愈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题解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
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 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 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 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 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 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祭文(悼词)
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这一年,我在徐州 是年,吾佐戎(于) 辅助军事,派去接 徐州,使取汝者始 你的人刚要启程, 行,吾又罢去,汝 我又罢职离开了徐 又不果来。吾念, 州,你又没能够来。 汝从于东,东亦客 我想,你跟随我到 也,不可以久;图 东边,东边也是异 久远者,莫如西归, 乡客地,不能久住; 从长远打算,不如西 将成家而致汝。 归河阳老家,将家安 顿好再接你来。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
第三段: 吾年十九,始来京 城。其后四年,而归 视汝。又四年,吾往 河阳省坟墓,遇汝从 嫂丧来葬。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吾;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明年, 丞相薨,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韩愈作品PPT课件
韩愈作品的局限性
过于强调儒家思想
韩愈的作品过于强调儒家思想,有时显得思想较为狭隘,限制了 作品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形式创新不足
尽管韩愈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但在文学形式上相对保守,未有更多 的突破和创新。
部分作品艺术性不高
韩愈的部分作品过于直白,缺乏艺术修饰,影响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
05
韩愈作品的意义与价 值
02
韩愈代表作品
《师说》
总结词
阐述教师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文章从教师的地位、作用、任务和从师的意义等方面,阐述教师的重要性,纠 正了当时轻视教师的风气,表现出作者求真务实、勇于革新的精神。
《获麟解》
总结词
阐述麟的象征意义
详细描述
文章通过对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标准的追求,认为君 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担当重任。
总结词
韩愈的作品在艺术构思上独具匠心,别 出心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VS
详细描述
韩愈在创作中善于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 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细致的人物刻画以 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 同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往往能够突破传 统文学的束缚,以新颖的手法表达出深刻 的主题和思想。
丰富的想象力
韩愈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 学创作,对唐宋八大家等文学流
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创作风格
韩愈的创作风格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为主要特点,同时又不失细腻入微的描写。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韩愈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追求文笔的独特风格
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追求文 笔的创新和独特风格,激发了后人的 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唐宋散文韩愈原毁(共48张PPT)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 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释题】:原毁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 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毁:诋毁、诽谤
《原毁》: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 《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做 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成为周公的 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 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 相似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 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 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及:比得上。 焉:代词,他。 ›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 乃:副词,却、竟然。 病:弊病,缺点。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说的 就是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学习,求进步。 怠惰的人不会有修养品行,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 修养品行。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 必其人之与1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2同其利者也;不然,则
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计:考虑。 图:考虑。
闻:名誉、声望。
抓住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
他的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这 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吾未见其尊己也。 v 之:音节助词,无意,舒缓语气。 v 以:介词,用,凭借。 v 身:自身,自己。 v 而:转折连词,却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 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人,我没有看出他 是尊重自己的啊!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释题】:原毁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 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毁:诋毁、诽谤
《原毁》: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 《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做 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成为周公的 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 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 相似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 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 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及:比得上。 焉:代词,他。 ›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 乃:副词,却、竟然。 病:弊病,缺点。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说的 就是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学习,求进步。 怠惰的人不会有修养品行,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 修养品行。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 必其人之与1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2同其利者也;不然,则
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计:考虑。 图:考虑。
闻:名誉、声望。
抓住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
他的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这 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吾未见其尊己也。 v 之:音节助词,无意,舒缓语气。 v 以:介词,用,凭借。 v 身:自身,自己。 v 而:转折连词,却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 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人,我没有看出他 是尊重自己的啊!
唐宋散文韩愈进学解(共49张PPT)
课文解读——第一段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学舍)下,诲之曰: 业精于(由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俗)。方 今圣贤相逢,治具(法令)毕张(全部实施),拔去凶邪 ,登(提拔、选拔)崇(推荐)畯(俊)良。
①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 们说:学业因为勤奋才可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因为 思考才可以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 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 铲除奸邪,推荐提拔优秀人才。
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又通晓礼义,且 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了吧。可是, 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任,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 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
暂为御史,遂窜(被贬谪)南夷;三年博士,冗(闲散 )不见(现)治(政绩);命与仇谋(谋合),取(招 致)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脱 落)齿豁(缺损),竟(就是)死何裨(补益)。不知 虑此,反教人为(句末语气词,呢)?
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被录用),名一艺者 无不庸(被任用)。爬(梳理、整治)罗(搜罗)剔抉 (选择),刮(改变)垢(缺点)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哪里会有)多而不扬(被提拔举用)。
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能掌握一种经书的人都会被 任用。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 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推举的人呢?
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 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敌相谋合,屡次招致失 败。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 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 ?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韩愈 (2)ppt课件
韩愈在论述人性问题时把性与情并提,而是以性为情的 基础。
他反对任情纵欲,也反对绝情禁欲,而是主张以道德规 范来制止情欲。
韩愈的性三品的人性论成为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具 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其次,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 第三,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10
论教学
韩愈以儒学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文是手段,道 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道合一,而道为主。
3
屡遭贬谪
随征淮西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
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为 行军司马,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被 授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 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4
谏迎佛骨 韩愈听颖师弹琴[17]公元819年(元和十四
年),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 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 《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说供奉佛骨实在是一 件荒唐事,要求将佛骨烧毁,永远根除,不能 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了韩愈的上表,非 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 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杂文 序文 传记文 诗 实录
《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 《毛颖传》《张中丞后序》《柳子厚墓志铭》 《答张十一攻曹》 《顺宗实录》
14
韩愈他评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 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 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 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 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 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 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 黎
他反对任情纵欲,也反对绝情禁欲,而是主张以道德规 范来制止情欲。
韩愈的性三品的人性论成为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具 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其次,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 第三,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10
论教学
韩愈以儒学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文是手段,道 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道合一,而道为主。
3
屡遭贬谪
随征淮西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
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为 行军司马,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被 授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 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4
谏迎佛骨 韩愈听颖师弹琴[17]公元819年(元和十四
年),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 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 《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说供奉佛骨实在是一 件荒唐事,要求将佛骨烧毁,永远根除,不能 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了韩愈的上表,非 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 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杂文 序文 传记文 诗 实录
《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 《毛颖传》《张中丞后序》《柳子厚墓志铭》 《答张十一攻曹》 《顺宗实录》
14
韩愈他评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 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 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 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 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 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 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 黎
《送董邵南序》—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3张PPT
C项,“邪”同“耶”
A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以子之不遇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夫人之相与
C.而观于其市
而君幸于赵王
D.吾因子有所感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
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 项,与:介词,随着/动词,结交;C项,于:介词,到/介词, 表被动;D项,因: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胸怀浩然,则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诚。不徒托之以空言, 且能见之于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现高风亮节,直言敢谏。《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 鲠言无所忌”。人家讲他的坏话,毁谤他,也不惧怕,好几次得罪了执政,触怒了皇帝, 被贬官、被放逐至蛮荒远地亦不懊悔。韩愈就是这种不仅能知“道”,而且能真切实行“道” 的人。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矧( shěn) (2)慕义强仁( qiǎnɡ) (3)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yé,同“耶”)
第三部分:自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标划重难词汇。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
第四部分: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字的意思 (1)郁郁适兹土:_到___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_凭__吊__ (3)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_况__且__ (4)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做__官___ (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_改__变___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知其必有合也
有合:有所遇合
B.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望诸君:希望各位君子
C.可以出而仕矣
仕:做官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与:跟随
A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以子之不遇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夫人之相与
C.而观于其市
而君幸于赵王
D.吾因子有所感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
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 项,与:介词,随着/动词,结交;C项,于:介词,到/介词, 表被动;D项,因: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胸怀浩然,则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诚。不徒托之以空言, 且能见之于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现高风亮节,直言敢谏。《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 鲠言无所忌”。人家讲他的坏话,毁谤他,也不惧怕,好几次得罪了执政,触怒了皇帝, 被贬官、被放逐至蛮荒远地亦不懊悔。韩愈就是这种不仅能知“道”,而且能真切实行“道” 的人。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矧( shěn) (2)慕义强仁( qiǎnɡ) (3)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yé,同“耶”)
第三部分:自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标划重难词汇。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
第四部分: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字的意思 (1)郁郁适兹土:_到___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_凭__吊__ (3)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_况__且__ (4)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做__官___ (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_改__变___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知其必有合也
有合:有所遇合
B.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望诸君:希望各位君子
C.可以出而仕矣
仕:做官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与:跟随
高二语文下学期祭十二郎文课件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 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 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 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 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形式上破骈为散, 内容上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 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 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形成了“以情胜” 的鲜明艺术特色。 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 不至”的境界。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 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 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 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 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 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 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 疑的。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后的
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心意。打发建中在远方 办了应时佳肴作祭品,告慰于你十二郎的灵前:
分析:文章开头告诉我们了什么? 明确: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奠
的时间,对象,首告闻丧以志哀
原文: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
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 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 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承先人 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 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 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 言之悲也。
先人:指已去世的父亲韩仲卿。[12]两世一身:子辈 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虽:虽然。其:代词。悲:悲凉。 [13]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 二年(786),韩愈十九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 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 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二十岁至京都举进士,与 本篇所记相差一年。[14]省(xǐng醒):探望,此 引申为凭吊。[15]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 于元贞元九年(793),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 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 葬的十二郎相遇。[16]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 (796),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 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 晋幕中任节度推官。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 17] 止:住,留居。[18]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 妻子和儿女的统称。[19]薨(hōng)古时
最新唐韩愈课件幻灯片
其次,文章也谈到了学习态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 于随”,“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 必钩其玄;贪多必得,细大不捐”。 学习内容方面,则要求知古博今,广 收博采,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这 些都是韩愈的经验之谈、甘苦之言。 就今天而言对我们学习仍有启发意义。
写作特色
一、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本段借学生之口,讥讽执政者贤愚不辨,大 材小用,抒发作者不被重用反遭贬谪的愤愤不平。 这段文字是全文重点之所在。
课文解读——第三段
先生曰:“吁(xū,唉),子来前!夫 大木为杗(máng),细木为桷(jué),欂栌 (bólú)、侏儒,椳(wēi)、闑(niè)、 扂(diàn)、楔(xiē),各得其宜,施(建 设)以成室者,匠氏之工(技巧)也;
抵排异端,攘(驱除)斥佛老,补苴(jū,名 词作动词,填补)罅(xià,裂缝)漏(缺漏),张 皇(阐发)幽(深奥)眇(miǎo,微小);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 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 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
寻(钻研)坠绪(消沉不振的儒学)之茫茫,独 旁搜(发掘)而远绍(继承),障(阻止,拦截) 百川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流到海), 回(挽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 劳(立功劳)矣。
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 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 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 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 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
沉浸醲(nóng,醇厚)郁,含(品味)英咀 (jǔ,咀嚼)华,作(写作)为文章,其书满 家。上规(取法)姚、姒(sì),浑浑无涯; 《周诰(gào)》《殷盘》,佶屈(jí,曲折) 聱牙(áo,拗口) ;
《祭十二郎文》(非常完整版)课件
式和规范。汉代的祭文多为四言或五言古诗,内容主要是对祖先的赞颂
和感恩。
03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古代祭文发展的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祭文作品。这些祭
文不仅格式规范、文采斐然,而且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其中,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被誉为古代祭文中的典范之作。
12
不同类型祭文的写作规范
2024/1/24
告祭文
告祭文是向神灵或祖先报告某件事情的祭文。写作时要简洁明了地叙述事情经过和结果, 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要注意措辞得当、语气恭敬。
祈祭文
祈祭文是为了祈求神灵或祖先庇佑而写的祭文。写作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祈求意愿和目的 ,同时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信任。语气要诚恳、谦卑。
谢祭文
谢祭文是为了感谢神灵或祖先的庇佑而写的祭文。写作时要具体描述自己受到的恩惠和帮 助,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景。
2024/1/24
20
作品所体现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024/1/24
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祭十二郎文》通过叙述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 强调了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和睦、 兄弟友爱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韩愈在文中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还通过对 家庭伦理的阐述,表达了对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期望和 责任感。
2024/1/24
文章通过回忆与十二 郎的往事,表达了作 者对亡侄的深切悼念 之情。
5
唐代散文发展概况
唐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时期 之一。
中唐时期,古文运动兴起,主张恢复 秦汉散文的传统,强调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性。
2024/1/24
第十七讲王勃韩愈唐代散文.ppt
文中还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间平等和谐、 融合如一的关系,展示了人的高度自信。故文 章虽短,却辞短韵长,表现力极为丰富,高情 逸兴,令人向往。
古文:以宗经载道、劝世救俗为旨归,以单 行散句为主要创作形式,行文类于先秦典籍, 与雕绣藻绘的骈体相对立的文体。
古文运动:在复古的旗帜下,对骈文从内容 到形式的革新。
其次,文章也谈到了学习态度。“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必得,细大不捐”。学习内容方 面,要求知古博今,广收博采,在继 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这些都是韩愈的 经验之谈、甘苦之言,今天对我们学 习仍有启发意义。
艺术特色
一、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二、反话正说,曲折含蓄。
• 扣“宴”、“序”。 • 坐花醉月,佳咏伸怀。
浮生若梦,及时为欢。 天假才情,共享天伦。 春夜设宴,坐花醉月。
• 飞扬高蹈,潇洒出尘。 •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 语无泛设,辞短韵长。
文章紧扣题目,有春有月,有酒有花,有兄 有弟,有诗有歌,快慰之情,溢于言表。“浮 生若梦”的言论看似消极,却不掩作者飞扬高 蹈的内在精神。
寻(钻研)坠绪(衰落不振的儒学)之茫茫, 独旁搜(发掘)而远绍(继承),障(阻止) 百川而东(向东)之(流到海),回(挽回)狂 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功劳) 矣。沉浸醲(醇厚)郁,含(品味)英咀(咀 嚼)华,作(写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取法)姚、姒,浑浑无涯;《周诰 (gào)》《殷盘》,佶屈(曲折)聱牙(拗 口); 《春秋》谨严,
政治思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 哲学思想:恢宏儒道,排斥佛老。 文学思想上: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崇尚秦汉散
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倡导了有革 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 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春雪(韩愈)ppt课件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17
韩愈的事迹
刻苦学儒: 韩愈出生于官宦之家,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 官,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 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念是孤儿,从 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科举之路: 公元786年(贞元二年),十八岁的韩愈怀着经世 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 公元792年(贞元八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
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
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12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春雪》
•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 芳华”,一抑;后句“初见 草芽”,一扬,跌宕有致, 波澜起伏。
7
赏析《春雪》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是什么呢?
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 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 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 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 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 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 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 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 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 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17
韩愈的事迹
刻苦学儒: 韩愈出生于官宦之家,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 官,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 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念是孤儿,从 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科举之路: 公元786年(贞元二年),十八岁的韩愈怀着经世 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 公元792年(贞元八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
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
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12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春雪》
•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 芳华”,一抑;后句“初见 草芽”,一扬,跌宕有致, 波澜起伏。
7
赏析《春雪》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是什么呢?
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 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 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 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 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 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 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 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 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 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祭十二郎文》课件
VS
详细描述
《获麟解》是韩愈的一篇借古讽今的散文 ,通过讲述获麟的典故,引出人生价值与 意义的探讨。文章中以麒麟自喻,表达了 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社会 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进学解》
总结词
探讨学问之道,提倡勤奋学习。
详细描述
《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教育论文,主要探讨学问之道,提倡勤奋学习。文章中通过与 学生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态度等方面的见解,对于指导后学具有重
03 韩愈的悼亡之情与人生思 考
对十二郎的深情悼念
十二郎的离世对韩愈的打击
韩愈在文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离世的悲痛和无助,回忆了他们过去的点滴相处, 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对十二郎品德的赞美
韩愈在文中赞美了十二郎的品德,强调了他的善良、忠诚和责任感,表达了对 他的敬爱和怀念。
对家族命运的思考
家族成员的离世与重病
结构严谨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逻辑严谨,显示出作者高 超的文学造诣。
《祭十二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悼亡文学的典范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悼 亡散文,该文被视为悼亡文学的
典范之作。
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 韩愈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文学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该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后来的悼亡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 鉴和启示。
通过描绘家族关系,展现了家族的亲 情和家族成员间的相互扶持。
情感表达
文中通过悲痛、怀念、惋惜等情感表 达,展现出作者对逝者的深厚感情。
情感表达与语言特色
情感表达
文中情感真挚、深沉,通过细腻 的笔触,将悲痛、怀念、惋惜等 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用世心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 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 得他在步入官场后屡受打击,也使得他 的审美情趣怨愤郁躁,情调激变。
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2. 其次,简洁生动的形象描述。如《张中 丞传后序》
3. 再次,语言艺术。表达自由,口语化的 短句,融化骈文辞赋的修辞技巧,创造 性的词语表现力。
三、《张中丞传后序》赏析
1、解题:序是一种文章体裁,古人常用 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 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又作 “叙”或“引”。
“后序”是在序的基础上对于著作进行补 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 关材料的补充及对有关人物的议论。
二、韩பைடு நூலகம்的散文:唐代最大的散 文家
1、古文理论: 韩愈倡导发起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
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反对六朝以来骈偶的风气,提倡散 体。
提倡创新,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 志在创新,如“务去陈言”;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2、散文特点
1. 首先,具有充沛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 形成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
其次,简洁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描述。霁云向 贺兰进明求援一段最为精彩。拔刀断指,寥寥 数语,表现其刚烈忠义的性格。
语言:骈偶相杂,长短错落,音调铿锵。长句群 的使用,造成一气直下的气势。
2、写作背景及目的:
作于宪宗元和二年,一方面就《张巡传》推论安 史乱时睢阳战役对扭转当时局势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张巡许远辩诬。
安史之乱后,长时期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 状态中,局势动荡不安,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 混乱。当时流行着对张巡、许远等人的造谣中 伤,实质上是散播不利于国内统一的言辞,为 叛乱者张目。所以韩愈围绕这一主题,针对现 实而发感慨。
3、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缘起。 第二部分(2—4):为许远辩诬。 第一层:驳斥“其畏死而降敌”; 第二层:辩睢阳陷落不是许远个人的过失。 第三部分(5、6):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
张巡的轶事的描写
4、艺术特点:
首先,叙事、议论、抒情的融合。议论文字有充 沛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前半部分重在议论, 批驳;后半部分,重在叙事,丰富了人物形象, 使得前面的议论更加质实可信。
韩愈散文
一、韩愈生平及个性
字退之,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因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曾 遭科举受挫和仕途不顺:应进士试,三次 不中。后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因直言进 谏天旱人饥,被贬;后迁刑部侍郎,又因 《论佛骨表》,被贬潮州刺史。在任上勤 政爱民,深受爱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时五十
韩愈一生用世心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 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 得他在步入官场后屡受打击,也使得他 的审美情趣怨愤郁躁,情调激变。
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2. 其次,简洁生动的形象描述。如《张中 丞传后序》
3. 再次,语言艺术。表达自由,口语化的 短句,融化骈文辞赋的修辞技巧,创造 性的词语表现力。
三、《张中丞传后序》赏析
1、解题:序是一种文章体裁,古人常用 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 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又作 “叙”或“引”。
“后序”是在序的基础上对于著作进行补 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 关材料的补充及对有关人物的议论。
二、韩பைடு நூலகம்的散文:唐代最大的散 文家
1、古文理论: 韩愈倡导发起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
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反对六朝以来骈偶的风气,提倡散 体。
提倡创新,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 志在创新,如“务去陈言”;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2、散文特点
1. 首先,具有充沛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 形成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
其次,简洁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描述。霁云向 贺兰进明求援一段最为精彩。拔刀断指,寥寥 数语,表现其刚烈忠义的性格。
语言:骈偶相杂,长短错落,音调铿锵。长句群 的使用,造成一气直下的气势。
2、写作背景及目的:
作于宪宗元和二年,一方面就《张巡传》推论安 史乱时睢阳战役对扭转当时局势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张巡许远辩诬。
安史之乱后,长时期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 状态中,局势动荡不安,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 混乱。当时流行着对张巡、许远等人的造谣中 伤,实质上是散播不利于国内统一的言辞,为 叛乱者张目。所以韩愈围绕这一主题,针对现 实而发感慨。
3、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缘起。 第二部分(2—4):为许远辩诬。 第一层:驳斥“其畏死而降敌”; 第二层:辩睢阳陷落不是许远个人的过失。 第三部分(5、6):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
张巡的轶事的描写
4、艺术特点:
首先,叙事、议论、抒情的融合。议论文字有充 沛的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前半部分重在议论, 批驳;后半部分,重在叙事,丰富了人物形象, 使得前面的议论更加质实可信。
韩愈散文
一、韩愈生平及个性
字退之,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因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曾 遭科举受挫和仕途不顺:应进士试,三次 不中。后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因直言进 谏天旱人饥,被贬;后迁刑部侍郎,又因 《论佛骨表》,被贬潮州刺史。在任上勤 政爱民,深受爱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时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