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圣才出品】
第7章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
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2.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发现学习模式B.范例教学模式C.设计教学法D.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答案】B【解析】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瓦·根舍因首先在物理和数学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A.身心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D.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答案】A【解析】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是指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4.“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乔伊斯D.韦尔【答案】B【解析】“非指导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第7章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
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2.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发现学习模式B.范例教学模式C.设计教学法D.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答案】B【解析】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瓦·根舍因首先在物理和数学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A.身心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D.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答案】A【解析】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是指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4.“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乔伊斯D.韦尔【答案】B【解析】“非指导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10章 学生评价【圣才出品】
第10章学生评价1.名词解释:(1)学生评价答: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的质量既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标准,也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根本所在和关键要素。
所以,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必然追求。
学生评价的类型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以及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学生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以及管理功能。
(2)相对评价法答: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相对评价法是以建立在机遇规律基础上的正态分布原理为理论依据,一般采用标准的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评价的结果。
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评价的客观性,不易受评价者主观标准差异性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
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无法给被评价对象以绝对的水平评估,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
同时,由于遵循正态分布的原则,不易满足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上进要求。
(3)绝对评价法答: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由于绝对评价法只考虑被评价对象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受被评价对象在其特定整体中位置的影响,因此,最大优点是易于使被评价者能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但是,由于客观标准的制定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它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评价的信度。
(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答: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
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
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
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
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
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课后思考题[整理]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5.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6.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7.课程的功能不是执行预定的计划,而是在教与学的活动进程中对学生个体经验的改造和建构,这种表述符合下列哪种定义()。
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经验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计划8.在我国,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9.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1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指:()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力C.知识、智力、能力D.知识、能力、人格1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 的时间标准
2020/3/13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 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 教育”
19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 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 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 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 9. 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 10.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 1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1~25)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1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修的教育类 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 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 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 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制度化的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 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 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2020/3/13
20
▪ 家庭教育: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学校教育:
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2020/3/13
11
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
▪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 ▪ 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到第九章的教案
第七章课堂教学授课内容:1.教学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思想与理论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教学可供选择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1.理解教学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一些教学思想,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并能做类别区分。
3.掌握教学工作流程,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理解并列举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区分衡量测验好坏的四个标准。
4.理解各种教学原则的含义和特点,识别不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教学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理论、衡量测验好坏的标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课程及其相关理论原理,而课程是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来传授给学生,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引出本单元主题: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主要教学相关概念和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流程。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概念:就是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社会实践活动。
(1)教材概念的包容性很强。
比如,“在特定环境中”既可理解为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也可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和前面几章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一样有广义狭义。
(2)师生间对话,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2.教学相关概念(1)教学与教育:教育包含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其目的,教学只是其中一个途径,且是基本途径。
所以,教育范围更广,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关系;(2)教学与智育:①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它任务多,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想让人变聪明,途径很多,教学、课外活动等);③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圣才出品】
第7章课堂教学一、选择题1.()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B.教育C.自学D.智育【答案】A2.德国教育家()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
A.赫尔巴特B.塞涅卡C.卢梭D.亚里士多德【答案】A3.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
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答案】B4.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凯洛夫D.巴班斯基【答案】D5.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就是教学的()。
A.可接受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答案】A6.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答案】A7.教师对概念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的方式是()。
A.讲述法B.讲解法C.讲读法D.讲演法【答案】B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D.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答案】C9.()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A.课堂教学B.复式教学C.开放教学D.电化教学【答案】A1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实践活动B.认识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答案】B二、名词解释1.教学机智[华东师大2002研]答: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名词解释:(1)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此后,一些哲学家先后提出了与生活世界相应的概念。
这些概念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是:“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2)学生失范行为答: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较普通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必须用刑罚来惩罚。
(3)心理缺陷说答:心理缺陷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4)挫折—侵犯说答:挫折—侵犯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该理论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人在受到一定的挫折以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外部归因,并将失败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作用,从而致使心里产生失衡,为了寻求慰藉和平衡而产生越轨等侵犯行为。
《十二校联合 教育学基础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5章 教师与学生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6章 课 程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7章 课堂教学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十二校联合 教育学基 础 第3版 笔记和课后
习题 含考研真题》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02 第2章 教育功能
03 第3章 教育目的
04 第4章 教育制度
05 第5章 教师与学生
06 第6章 课 程
07 第7章 课堂教学
目录
08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 生生活
09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 主任工作
010 第10章 学生评价
011
第11章章 教育改革与 发展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作 为这些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 名校名师讲授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 理,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 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的 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 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 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4.归纳典型题,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 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教育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章节)
《教育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章节)教育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目录绪论教育与教育学绪论 (1)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4)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7)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8)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9)第六章教师和学生 (12)第七章课程 (13)第八章教学 (15)第九章德育 (18)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20)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21)绪论教育与教育学绪论选择填空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3.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6.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7.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10.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11.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1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3.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方法是(活动教学)14.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夸美纽斯)15.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16.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教育过程》)17.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赞科夫)简答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1)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十二校联合考研《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基础 十二高校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十二高校联合编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性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四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学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课堂教学1.名词解释:(1)教学答:教学是指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
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培养世界观、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③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教学不仅在促进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讲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设计答: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有所不同,但实质性内容完全一致,都包括教学目的、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是:①学习需要分析;②学习(教学)内容分析;③学习者分析;④学习(教学)目标的阐明;⑤教学策略的制定;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编制;⑦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3)教学目标答: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在西方,一般将教学目标区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两种。
前者为准备受教育者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后者为使学生掌握从事上述各项活动时所需的活动工具、行为方法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
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从总目标依次分化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不同的系列。
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求达到的结果。
单元目标是对一门课程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
课时目标是指每课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这样的设定有助于明确各自目标及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排出学习层次,采用必要的措施来促进学习。
一个表述恰当的目标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①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②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教学目标编制有两种模型:一为任务模型,其编制程序是先描述教学单元结束时在行为结果上要达到的总体要求,然后把它们分解为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序列上加以组合,构成一个目标系统;一为探索模型,其编制程序是先制订出某些预期要实现的目标,另一些目标则待在相互作用的教学情境中出现后再加以考虑,经过教学循环使教学目标逐步完善。
(4)教学策略答: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已进行较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的教学策略有六种:①先行组织策略,它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②概念形成策略,它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③认知发展策略,它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之上;④随机管理策略;⑤自我管理策略;⑥行为练习策略。
上述策略中,前三种属于信息处理的范畴,后三种属于行为技术的范畴。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有:①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②教学内容的特点;③学生的实际情况;④教师本身的素养;⑤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5)讲授策略答:讲授策略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策略。
其特点是:从信息传播方向看,具有单向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讲授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使人明白、理解某个概念、程序或规则;二是解释原因,如分析某个概念产生的原因,告诉学生为什么必须按某些程序去做,给出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等。
讲授的一般程序包括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以及综述要点。
讲授策略的局限性在于:第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求高。
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
第三,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
第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6)指导策略答:指导策略是指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独立阅读教学材料以及独立从事操作或实践活动的时候进行组织、引导和促进的教学策略。
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策略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指导策略的功能有:第一,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来实现;第二,提供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物质条件、信息条件和人力条件等。
活动指导策略的应用包括: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自主活动的引入;自主活动的促进;成果交流的组织。
2.简述当代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答: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1)当代教学理论流派①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
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此便演绎出一种以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到手段全面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其基本主张是:①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②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③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④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②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这是20世纪初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和斯金纳,其中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主要观点包括: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③程序教学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包括“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处理形式。
③认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其基本主张是: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②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③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要学习内容;④发现教学方法。
④情感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为代表。
主要观点有:①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②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③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意义学习(非指导性学习)方法;④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建立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关系。
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是当代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教学理论对教学产生的影响①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人们不再是把教学过程的任务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把培养智力、形成技能、发展个性也都看作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
②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当代教学方法产生了一系列变革,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合作化趋势,打破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二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出现了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教学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这些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重视个别化教学;二是重视课外活动。
④促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教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教育评价制度呈现以下发展趋势:a.评价目的转变:由单纯的划分等级的做法转变为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发挥评价的形成、诊断、改进作用;b.评价方式转变:由单纯的定性或定量方法转变为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同时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c.评价内容的转变:由单纯的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答:(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第一位的,要做到教学目标和课程实际相结合,反映学生发展的需要。
制定好教学目标有利于课程的评价。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对学生原有发展水平的估计和掌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必须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已有水平进行调节,使得教学目标不要过多的超越学生的发展程度。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在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在此阶段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水平。
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实际的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具体方法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