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中日关系
考点链接
一、日本的发展史
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明朝后期,倭寇(日本侵略者)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肃清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1)1894—194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被美国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取了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拟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9、战后日本的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10、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牢记历史,珍爱和平。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③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一、早期的互动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秦朝统一六国,这个时期的日本正在通过侵略和合并形成一个统一国家。
公元57年,中国东汉的使者到达日本,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开始。
1.两国第一次互动公元57年,日本遣唐使团成员私自前往中国,结果被当地士兵所击杀,这个事件成为了首次日本和中国交流的事件。
2.日本对汉文化的接受日本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大规模的模仿中国的文明和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成为了一部分日本文化的重要成分,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
二、唐朝和平安时代随着中国唐朝的兴起,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开始进入高峰时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史称为唐朝和日本的“大唐东游”时期。
1.文化繁荣唐朝时期日本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仅艺术、文学、哲学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就连一般工艺业与商业领域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大量中日人士往来此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增多,有许多人士去到彼此国家学习、旅行、做生意、扩展人际关系等等。
三、明朝和江户时代随着日本进入江户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末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逐渐恢复。
不久之后,日本也展开了对清朝的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少。
1.两国的矛盾在江户时期,日本和中国之间曾经有一些争端。
主要原因是两国之间的资本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2.互相学习尽管两国间存在矛盾,不过日本仍然有一些学习中国的活动,包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日本的某些技术和文化。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互相学习的道路,也有激烈的对抗。
然而,无论什么时代,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都会互相影响。
今天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国需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从历史的角度,日本人对中国的领土不够尊重,对于其所犯的错误没有正确认识导致近期的钓鱼岛问题。
为此中方希望日方可以全面考虑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不要因小失大。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
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
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
福田康夫首相也说过:“我们要一同前进,一同探索,一同开辟我们共同的未来。
”不要受一些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盲目爱国,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
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呢?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
要提醒中国民众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的最佳途径,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万不可感情用事。
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
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
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从近代到现代的中日关系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同胞持有敌视态度。
也有明事理如王芸生的大家们,他们持有的态度就十分理智,所有才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
”之类的总结。
但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中日关系的紧张情绪。
这种不合关系是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日本武力侵略中国是从一八七四年进攻台湾、占地杀人开始的。
同时,以高山族人为主的台湾同胞进行了英勇抵抗。
就是说,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是从一九三一年或者一九三七年开始的,但中国人的“抗日”早在一八七四年就开始了。
我想,如果把一八七四年作为抗日的起点,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能够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不止历史战事对中日关系的恶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近代,从国家本质上来说,中日关系在往友好发展上很是存在困难。
就历史事实来说,对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日本投降,在日本有两种表达,一种叫“终战”,一种叫“败战”。
我本来以为这种区别表达的仅仅是日本人不同的历史态度,现在看来并没有这么简单。
可以说,两种不同的说法也表达了日本与中、美、苏国家关系的差异。
“二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逻辑上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就是中国的胜利。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确实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问题显然还有另一面。
中国的“胜利”与美国或苏联的“胜利”大不相同。
美国是在攻占冲绳、扔了两颗原子弹、轰炸东京之后胜利的,苏联是在出兵中国东北、扫平日本关东军之后胜利的,而中国胜利的时候国土还处于分裂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状态,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还在日军控制之下,共产党政府还在黄河西岸,国民党政府还在遥远的重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抗战胜利”其实是“抗战结束”——因美苏出兵痛击日本,中国的抗战得以结束。
“胜利”值得庆祝,而“结束”值得反思。
侵略与被侵略实质上构成了“制度的共谋”。
腐朽的制度不仅阻碍民族发展,为异国入侵提供可能性,并且在关键时刻出卖民族利益。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随着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中日关系接连跌入谷底.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日关系由远及近,由近到疏,和平交流,流血战争,其中的波动是世界各国之少有。
.文化的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开始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大批大陆移民迁往日本,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使日本进入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的日本形成了许多小国。
最早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
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此后又多次记载日本朝贡中国。
唐朝时期日本就曾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其中,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就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同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城市建筑方面,我们学过唐都长安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这一些建筑在日本京都中也同样有。
(甚至连市区还命名为长安和洛阳)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表达的工具,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的饮食方面、服装和同常的生活也受唐朝的影响很大在佛教方面,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巩固地位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糅合儒学、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庙,如飞鸟寺、法隆寺。
据说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说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贡献。
赴日唐人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六次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第一次被诬告与海盗勾结,第二次由于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最后一次也未一帆风顺。
到达日本后,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1、古代:(1)、汉朝:中日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东汉时: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2)、唐朝与日本交流::①、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西来,鉴真东渡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3)明代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
2、近代:①、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把山东的主权归还给中国;⑤、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并建立“伪满洲国”;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⑦、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3、现代:①、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②、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否认侵华史实,否认侵华,美化战争,一个突出表现为“篡改教科书”,另一个是参拜供奉着日本历史上在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所谓“英雄”的——“靖国神社”4、启示(要点):①、由日本侵华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得到的启示: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如日本的差距,看到中国面临的潜在威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
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
只有国力强大,才能确保受侵略受奴役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总之,中华儿女必须牢记国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艰苦奋斗!②、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首先,日方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应采取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履行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加强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领导互信互访,而不要做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和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这样才能互信互利地加强合作;其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应在以史为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相互合作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 2012年,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主权问题矛盾再度激化。 • 2013年4月23日上午,中国海监船编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上演“驱逐与反驱逐”。
钓鱼岛问题
• 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 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各200海里,附 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 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 •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 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 陆性岛屿。
江主席对日国事访问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④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破冰之旅”。 ⑤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 ⑥2007年12月,福田康夫“迎春之旅”。 ⑦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展开对日“暖春之旅”。 ⑧2008年,5.12汶川地震日本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缓和。 ⑨2010年9月7日,钓鱼岛附近撞船事件, 钓鱼岛附近海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 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来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 冲撞、截停、登船、检查。 ⑩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国即时援救, 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 看法,国家形象显著提高。
中日关系
中国地图
日本地图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1.中日关系的前天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 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 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 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 上,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 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是两国人民长 期享受和平安邦外交环境,长期 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 会文史及现状
2.中日关系的今天
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 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 关系正常化。 ②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同年10月,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 问日本。
中日两国关系
中日两国关系洪欣2015213748 中国与日本是邻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对中国的态度,从古代的学习到近代的侵略,再到现代的蠢蠢欲动。
历史上,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秦始皇。
唐时,日主要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的。
在唐之前,中日之间没有发生过有记载的战争。
中日之间有战史,主要是因为朝鲜。
元明时代,中日之间有过几次交战,但都以日本失败告终。
从明到清,日本基本独立于中国之外,有时也会来朝贡,但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
所以,古代时期,日本曾两次想扩张到大陆,但都失败了。
而大陆历朝除元以外,均未远征日本。
到了近现代,在日本明治以前,也就是1868年以前,中日相互交往主要是有民间贸易比较活跃。
但各自都被西方人所侵扰。
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在日本上层引起很大的震动。
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自强运动,也叫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坚船利炮。
随后不到十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也向西方学习。
中国向西方主要学军事,日本很快发现西方人的强大除了军事以外,法律与政治制度是基础,于是日本提出脱亚入欧战略,全面西化。
也就在这一时期,中日开始国家间的互动。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
双方正式建立近代意义的双边关系。
1874年发生侵台事件。
而后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之后,中日关系的平等交往不复存在,日本成功跻身列强之列,成为中国的头号敌人。
日本殖民朝鲜。
日俄战争,为争夺中国东北,日本打败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又抢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日本在远东一家独大。
1930年代,日本发动征服中国侵略战争,直到二战结束。
而到了现代,1978年双方签《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后渐渐恢复外交。
但日本仍对我国虎视眈眈,钓鱼岛事件越演愈烈。
日本上届首相不顾中国人怕反对,屡次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综上,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或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的态度对待中日关系。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和文化传承者,其历史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自古至今,中日两国交往频繁,文化交流深厚,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历史纷争和冲突。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历经战争、外交纷争等多次风波,双方关系始终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分析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在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纷争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东亚,中日两国相互借鉴,文化交流频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的中日关系出现变化,中日两国开始出现政治、领土纠纷等问题。
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甲午战争、一战后的“二二八事件”、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对于这些历史冲突,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坚持历史事实,以史为鉴。
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也反映在外交中。
尤其是在二战后,中日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双方存在领土争议、历史问题等。
但是随着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缓和和改善,双方在政治层面也加强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加强多边合作,推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方面,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大国,双方经济联系密切。
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
但是也需看到,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更加稳定的经济关系。
在文化层面,中日两国之间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中日两国在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点。
但是也不能忽视两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误解,需要双方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加深友谊。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历史,也不能被历史所束缚。
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拓展合作领域,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向更加稳定、健康的方向。
希望未来中日两国的友好合作能够取得更多积极成果,造福两国人民,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也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至今仍为历任首相所承袭。
Hale Waihona Puke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
台湾问题:
日本频频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时有出现。这里涉及到国家利益与战略空间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能源极其缺乏,而它大量的物资进口都靠海运,并经过台湾海峡。一旦中国统一,台湾海峡就完全由中国控制,从此日本的能源动脉就被中国牢牢捏在受中,处处要看中国脸色了,这显然是日本极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台湾一旦统一,将大大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而中日是邻邦,那么日本的战略空间必然被压缩,这也是日本所担心的。于是日本和美国签署的“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协议”将台湾纳入其防卫范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美国如果介入的话,日本作为其盟国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的争端,阻挠中国的统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中国和日本间的文化和经济关系
中国和日本间的文化和经济关系中国和日本两国是文化上非常接近的邻国,但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两国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如此友好。
然而,在现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和经济关系又变得十分紧密。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日本间的文化和经济关系,包括对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影响、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投资和旅游等方面。
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文化间的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影响始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当时中国的汉朝与日本山形竺造时代有联系。
在隋唐时期,两国的交流更加频繁,日本的皇室和贵族们通过吸收中国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而在明清时期,日本商人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带回日本,使日本公众更加熟悉中国文化。
在现代,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形式。
中日两国间的经贸交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平台。
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水涨船高。
例如,中日文化交流周、中日电影节和长城论坛都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品牌。
这些活动不仅扩展了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更好地促进了人民间的沟通和了解。
经济关系在经济领域,中国和日本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了两国间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额不断攀升,两国的贸易往来特别重视的是电子、机械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在2019年,两国合作的立体电影《大鱼海棠》赢得了高票房,也让两国的文化交流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随着两国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加,人员往来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而中日两国共有超过50个城市姐妹关系,不少中国市民在日本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了来自日本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投资合作中国和日本在投资合作上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欢迎大量的跨国投资和合作机会,特别是在投资可持续性、技术创新等方面。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ppt课件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济 出只有日本政府坦诚面对自己所犯的
关 错误,勇于承认并承担应有的责任才
系 会赢得世人的谅解。但是,日本政府
的 所持的态度不能不说让人感到遗憾。
Hale Waihona Puke 展 望 基于此,中日关系的平稳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日本政府。
中日的政治关系
中日政治领导层及政治军事形势现状中 日政治领导层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 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根 本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日本争当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日本教科书 等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爆发了大 规模涉日游行。其次12月关于日本在历 史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在东亚峰会上, 中国拒绝在各种场合安排中日领导人会 晤。
13级药学1班第二组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其中一条 内容便是允许日本
在中国设立工厂,这对我 国当时的经济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关系因日本政府将钓鱼岛“ 国有化”,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对于一 个极度依赖出口的国家而言,日本没有理 由不担心,一旦双方经贸关系恶化,其正 在谋求的贸易战略将再受打击。
中日间的军事关系
公映许可证 电审数字[2012]第38号
13级药学一班第二组电影管理局
15日,中国各界继续对日方对钓鱼岛及 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的举 动表示强烈谴责,世界多地华人华侨 支持中国捍卫领土主权。中国政府周 六亦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 地理坐标,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此外,日本政府单方面行为在国际社 会上也引起很大关注。多国媒体和专 家学者纷纷批评日本政府的这一做法。
中日关系
一、古代中日关系:中强日弱友好为主(一)隋唐时期:以华为师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13次)来华学习。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后来中了进士,留在唐朝做官。
唐玄宗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抵日本,留居十年,对建筑、医学、艺术有突出贡献。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类似长安。
唐诗、书法、饮食和风俗习惯在日本广泛流传。
(二)明朝时期:侵犯失败明朝时期:倭寇侵犯;戚继光抗倭。
1565年,浙东、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肃清。
二、近现代中日关系:日强中弱日本侵华(一)清朝时期:屡次侵华在过去历史中,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日本曾是中华东亚秩序的一员。
但是,甲午之战中国战败,中国被迫向日本割地、赔款,从此中日力量对比彻底倒置。
中国丧失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机遇,而日本却由此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此后,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
中日关系由古代的友好相处转为近代日本多次对中国侵略欺压,甲午战争是转折点。
甲午之战,即发生在东亚文明板块内的激烈撞击,是由东亚秩序与西方秩序之间的冲突引发的。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东亚秩序遇到破坏,而日本随后成为东亚秩序挑战者。
一些政治学家认为,西方秩序是以帝国式等级体系将许多国家联系在核心国家周围。
即强国将弱国作为经济政治附庸,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
这种国家关系结构是西方社会强盛的制度基础。
东亚秩序则是自由松散地组成宗主国与其藩属国之间的关系。
即“封贡”关系。
尽管藩属国“纳贡”也有贸易的成分在其中,但不占主要地位。
东亚秩序是僵化的、未受挑战的。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虽然有一些少数民族对东亚秩序进行挑战,并取得一些成功,但从未改变这种秩序结构。
而西方秩序则呈现着现代结构,充满竞争活力。
大陆型封闭式的中华秩序,最终被海洋型开放式的西方秩序撞了个粉碎。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东亚传统秩序遭到破坏,日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当日本发现西方力量的强大,便决定与之合流;对西方列强来说,他们在向中国进击时如能有一个东亚同谋者,那将极为有用。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引言:日本与中国是两个亚洲重要国家,虽然地理上相邻,但是它们的历史关系一直存在着纷争与冲突。
本文将围绕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与冲突展开详细讨论,探讨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争端,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1.1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古代中华文明和日本的古代文明都独立存在。
中国的中心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而日本则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两国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但也存在着冲突和争夺。
1.2 异族统治时期:日本的异族统治时期是两国历史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曾在13世纪时为元朝的附属国,而在19世纪日本则经历了殖民化的阶段,使得两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紧张。
二、领土争端与战争:2.1 史书中的争端:有一些史领导载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于钓鱼岛(Diaoyu/Senkaku)的争议。
两国都宣称它们对该领土拥有主权,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此外,还有对于边界线的争议,如朝鲜半岛的归属问题等。
2.2 战争与侵略:在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侵华战争(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和南京大屠杀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仇恨感。
三、经济与贸易冲突:3.1 扩张经济与贸易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日本形成了直接的经济竞争。
两国在贸易上存在很多摩擦,诸如关税问题、贸易壁垒等。
另外,中国日益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市场也是与日本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投资与竞争:同时,中国和日本的投资和竞争也在不断扩大。
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并试图争夺战略性的市场份额。
这使得贸易关系复杂化,也增加了两国之间的难题和冲突。
四、政治价值观冲突:4.1 民族主义与历史歧视: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对方国家相关的历史事件。
两国对于彼此历史的解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对方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历史歧视。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至今,渊源流长,屈辱与荣耀并存。
处于友好的关系的立场,和谐融洽的辉煌。
与扶桑(日本)交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山东的蓬莱出发---扶桑的大阪(最后一站),海上丝绸之路使扶桑的人民的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充裕。
到了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文化,物质,宗教,建筑等方面。
文化方面:日本的“文明开化”逐渐使日本走向富强;物质方面:日本的丝绸,瓷器主要是中国出售的,在日本,挖掘出中国的开元同宝钱,在中国,挖掘出日本的银币,说明了唐朝时的中日交往频繁;宗教方面:中国的高僧鉴真东渡到日本学习,日本的高僧吉备真倍到中国学习:建筑方面:日本的萘良城是仿造中国的长安修建的。
唐朝时期中日关系十分融洽。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日关系就开始走向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深渊。
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礼仪之邦,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澳门被葡萄牙人侵占,台湾被荷兰人侵占,日本也开始侵犯中国。
倭寇一直在沿海侵扰我国,百姓困苦不堪。
1553年,倭寇大举登陆,严重影响我国内陆的发展,明朝皇帝派戚继光到沿海抗倭,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大胜,随后他又与广东的俞大猷一起抗倭,终于把倭寇荡清,抗倭名将戚继光留名青史。
到了清朝时期,尤其是乾隆以后,中国的政治日益腐败,日益黑暗,各个国家都在变法图强,惟独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好幻想里,而此时的日本,被美国敲开闭关锁国的大门(美国将军培理对日战争,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以后,倒幕派使明治天皇恢复了权利,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改革,拙见走上富强的道路。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建立了一支绝对效忠天皇的军队,那就是以后对外侵略的部队“皇军”。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展望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展望一、中日关系现状: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愈发错综复杂:一方面两国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深入,为两国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以后两国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另一方面,遏制、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给两国正常的合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日关系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关系
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关系
中国与日本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它们之间的文化传统
关系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今天这种关系依然在两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日本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语言、宗教、哲学和艺术。
在语言方面,日本的汉字和许多词汇都源自中国,这使得两国人民在语言交流上有着一定的便利。
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佛教和儒家思想都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使得两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绘画、书法和陶瓷艺术也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的浮世绘、茶道和武士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而,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曾经发
生过许多战争和冲突,这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了改善,文化传统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如今,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关系已经成为两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许多中
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而日本人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
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它既有着悠
久的历史,又充满着变革和交流的可能性。
通过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开始,日本和中国交往开始频繁。
日本派遣使者来唐朝进贡,唐王朝也相应的赐予日本礼物。
日本大化革新就是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的。
到了明朝,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天皇无权,将军也成了傀儡,大批浪人组成强盗集团进入中国,称为倭乱。
这段时间,中日交往暂停,但是官方并没有交恶,因为倭乱其一为首的是中国海盗王直,第二并非官方的意思。
后来,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再度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上个世纪7,80年代,中日关系回复正常化,开始再度进行友好交往
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记录
中日战争:第一次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度征伐日本,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国对日本的侵略
因为台风,忽必烈两度失败
之后,就是明朝时期,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朝鲜进行侵略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被明朝联军击败,秀吉病死
再后来,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中国战败(历史给李鸿章正名了,包括李鸿章,丁汝昌等统帅都希望教训日本,但是慈溪这家伙...),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后来因为列强利益被损害,日本索要了3000万两赔偿后归还辽东
在后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之后是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日本战败,台湾回归
之后,中日之间一直保持敌视但是没有冲突的关系,就是类似冷战
直到上个世纪7,80年代,随着中日关系解冻,双方也本着睦邻友好态度,回复了关系
之后,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总体关系还行,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后来,某泉首相上台,中日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现在重新回春
第一: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日本人口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从蒙古到日本,从朝鲜到日本,和从大陆到日本的人。
这些外来种族与日本原始人混血就成为后来的大和民族。
日本前首相承认自己有中国血统,本名姓秦。
血脉相承是不能否认的。
第二:大和国与唐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爆发过一次战争,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
唐国胜利,日本没有记仇,而是立刻与唐国改善关系,大量派遣留学生,全面学习唐国,导致日本大化革新,使日本成功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第三:唐亡后,在宋代交流就减弱,但两国关系友好,当时宋朝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金,西夏,蒙古。
第四:宋亡国后,中原第一次全境被异族统治,日本和朝鲜都认为中华灭亡了,但因为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分分自称为中华的继承者。
但是朝鲜被蒙古征服后,东方只有日本是唯一独立的国家,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日本称是神风保佑日本,消灭元寇。
第五:元灭亡,明建国后,日本恢复和对中国的正常往来关系,明代中日间最大的冲突第一是倭寇,第二是万历朝鲜战争。
倭寇其实不都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联合的海盗团伙。
王直就是倭寇的头领,他是中国人,郑成功的父亲日本中国海盗,长期在日本九州盘踞,因为郑成功有日本血统,明灭亡后他去日本请求出兵,但被德川幕府拒绝。
第六:明灭亡,清入主中原,是中华第二次被异族完全统治,清国改服衣冠,留辫子,被日本和朝鲜嘲笑非中华的蛮人。
自称自己是小中华。
但朝鲜被皇太极征服后,成为清国的属国,东方的日本又成为唯一的独立国家。
而其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闭关锁国,中日的交流在清朝不是很密切,但也没中断。
第七: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现代国家,要求与清国平起平坐,不承认清国的藩属朝贡体系。
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东方第一大强国。
第八: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曾经计划与中国联手对付洋人,但福泽的脱亚入欧论倾向于联合欧美白人共同侵略,并得到日本认可。
这样日本才以欧美列强为标榜。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是担心日本如果联合中国对付白人,将是第二次黄祸,第一次是蒙古侵略欧洲。
所以德国抢占山东,防止日本对中国独吞,还联合三国干涉还辽。
但是日本国内还是有不少势力倾向于与中国联合,比如支持中国革命,军国主义教父北一辉曾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但后来深入了解中国人后,北一辉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认为日本不能与中国为伍,并被军国主义者实施,所以至此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才全面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