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合集下载

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含五篇)

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含五篇)

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含五篇)第一篇: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阅读复习指导(三)复习要求: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什么,能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部分,通过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题目等途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复习提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3、总结方法,强调运用。

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是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

在复习中,要自觉地随机地揭示、总结这方面的写作规律,使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体裁、类别、表现形态的联系,显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训练中明确方向。

应该让学生了解:1、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2、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3、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比如,写景状物的游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式,所谓“移步换形”,如《长城》、《草原》,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游踪(观察点)、风貌、观感三个方面,思想感情必然集中包含在观感当中;另一种是横式,所谓“分类摹写”(如《桂林山水》),它总是离不开“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态,思想感情的语言标志必然在“总”的部分。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普通的“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的现象。

所谓“浅尝辄止”,就是找出“有关词句了事,而不能真正入乎其内。

”其实以记叙性文章说,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作者有时点化,甚至直接评说,只是为了加强所描述事实的说服力而已。

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正是记叙文表达感情的特点,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环,复习中更应当在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是理解的深刻性与概括的精辟性的综合体现。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

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

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妇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辨题材看提示明意象品语句——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王林晓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

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

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得几种方法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得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得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就是说作者无论就是写人、状物、还就是叙事,都具有一定得写作目得,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得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得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得思想感情。

作者得思想感情,主要就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得,因而抓住了文章得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得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得我们学过得《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得就是“我们村”得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得老人挑水得事情。

但就是只知道这一点就是不够得,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有得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得老人挑水?您瞧她们想得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就是最终目得,我们最终得目得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得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就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得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得老人挑水,就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得精神陶冶了人们得品格,使她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得人。

这就就是课文所要表达得思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与乡亲们得敬佩之情。

又如:《那片了绿绿得爬山虎》这篇课文得主要内容就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得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就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得人,她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得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_写作技巧.doc

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_写作技巧.doc

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_写作技巧聆听作者心跳第八单元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我们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人间真爱所感动。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

就是说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呢?下面几种方法你可以借鉴借鉴。

一、依据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因而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思想感情来。

如《掌声》这篇文章讲是英子在同学掌声鼓励下由忧郁自闭走向阳光自信故事。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

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轮到英子讲故事时,同学们为什么要鼓掌?为什么经过掌声之后,英子会发生那么大变化?这掌声中到底有着一种什么力量?通过读课文,我们自然会明白同学们两次掌声所包含意思,以及给予英子一种力量,那就是爱与鼓励,这也就是作者要表达感情。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再去读课文,你体验就会不一样,你就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了。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词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情感。

这种流露有时是含蓄,有时是直接。

因而,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词句来体会作者情感。

一是抓住关键词。

如《一次成功实验》中有这样一句话:“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个“不假思索”就可以看出女孩先人后己品质,也写出了作者对这个小女孩敬佩之情。

再如《掌声》一文中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和“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一摇一晃”意义是不一样。

前面“一摇一晃”是英子在别人掌声中终于走上了讲台,也可能有无奈意思;但后一个“一摇一晃”却是英子自信体现。

两个“一摇一晃”就是作者刻意着笔,它写出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中变化,表现是爱力量,传达是作者对同学友爱歌颂。

二是抓好关键句。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顺序与表达方法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顺序与表达方法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顺序与表达方法——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怎样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与表达方法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

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揣摩”和“初步领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就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作者情感表达的七种方法

五年级下册作者情感表达的七种方法

五年级下册作者情感表达的七种方法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情方式2: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抒情方式3:咏物寓情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4:咏物言志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抒情方式5: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抒情方式6:融情于事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抒情方式7:融情于理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指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指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含有双重含义,注重的是第二层含义,也
就是生命的延续。这两层含义是相互关联,且是递进关
系,所以后者才是重点要强调的。另,这篇文章的二、
三、四题都是考查的思想或情感,要注意加以区分。
五、本课总结
学完本课后我们知道了:作者只有准确定位他所想 要表达的思想,才有可能写好一篇文章。我们如果能够 从作者所写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这篇文章的思想,也就 读懂了这篇文章,无论对于写作还是做阅读题都是有直
地方?在什么地方?
阅读训练部分的问题
2、扣花闪光除了因为阳光照射,你觉得还有什么原 设 置 都 是 为 了 让 学 生
因? 3、“我”为什么觉得它闪光呢?它和谁有关?那个人 做了什么? 4、那个人做的事让“我”心里产生了什么触动? (二)做题、讲解、总结
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而设计的,并且依然是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的,要让学生习惯这种 问题的设置方式,因为 这同样是一种理解文 章内容的方式。
3、枕头里的这些不同东西让我感觉怎么样?
4、这种感觉让我体会到了什么?
5、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段的画线句子?
(二)做课后题,老师总结,引出下一部分
1
二、技法点拨: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文题人手,分析概括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些文 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 见便知。
课后题中哪一题考的是我们这节课学的主要内
容?是属于前面学习的三种题型中的哪一种?这类题
该如何解答?

《伟大的爱》
(一)问题设置
1、文章为什么用《伟大的爱》做标题?
2、说的是谁的爱?为什么说她的爱伟大?
3、她的这种伟大的爱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3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分析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分析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

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

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妇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八单元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我们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人间真爱所感动。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

就是说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下面几种方法你可以借鉴借鉴。

一、依据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掌声》这篇文章讲的是英子在同学掌声的鼓励下由忧郁自闭走向阳光自信的故事。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

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轮到英子讲故事时,同学们为什么要鼓掌?为什么经过掌声之后,英子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这掌声中到底有着一种什么力量?通过读课文,我们自然会明白同学们两次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以及给予英子的一种力量,那就是爱与鼓励,这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再去读课文,你的体验就会不一样,你就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了。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这种流露有时是含蓄的,有时是直接的。

因而,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是抓住关键词。

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有这样一句话:“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个“不假思索”就可以看出女孩先人后己的品质,也写出了作者对这个小女孩的敬佩之情。

再如《掌声》一文中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和“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一摇一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面的“一摇一晃”是英子在别人的掌声中终于走上了讲台,也可能有无奈的意思;但后一个“一摇一晃”却是英子自信的体现。

两个“一摇一晃”就是作者刻意着笔,它写出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中的变化,表现的是爱的力量,传达的是作者对同学友爱的歌颂。

二是抓好关键句。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是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

在复习中,要自觉地随机地揭示、总结这方面的写作规律,使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体裁、类别、表现形态的联系,显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训练中明确方向。

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比如,写景状物的游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式,所谓“移步换形”,如《长城》、《草原》,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游踪(观察点)、风貌、观感三个方面,思想感情必然集中包含在观感当中;另一种是横式,所谓“分类摹写”(如《桂林山水》),它总是离不开“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态,思想感情的语言标志必然在“总”的部分。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普通的“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的现象。

所谓“浅尝辄止”,就是找出“有关词句了事,而不能真正入乎其内。

”其实以记叙性文章说,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作者有时点化,甚至直接评说,只是为了加强所描述事实的说服力而已。

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正是记叙文表达感情的特点,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环,复习中更应当在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是理解的深刻性与概括的精辟性的综合体现。

所谓“生搬硬套”,就是“公式化”,用几个现成的词语、句子作“筐”去“套”、去“装”。

因此,在复习中有必要强调深入思考,使体会归纳真正“到位”。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叫中心思想,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文章的主题。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我们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一、内容分析法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概括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

许多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点出来的,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文章所记叙的具体的人或事去体会,去理解,进而概括出来的。

所以,归纳这一类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要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二、题目入手法抓住文章的题目,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些文章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题目,我们通常称之为“题眼”,对“题眼(题目)”加以扩展或者结合文章的内容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就能概括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段提取法抓住重点段,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把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进行详细的描写,所以,文章的重点段是最能体现主题的部分。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可以抓住重点段进行认真的分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被体会出来。

四、中心句提炼法分析中心句,总结文章的思想感情。

中心句就是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它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在阅读文章时,只要紧紧地抓住这些关键的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了。

五、感悟抒情议论法感悟议论和抒情的部分,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些文章在记叙文中穿插着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往往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阅读时,要重点体会和感悟这些句子,从中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概括思想感情的几种形式:(1)写人: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2)写事: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3)(4)写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5)童话、寓言: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八讲: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文章都是有情感的,一个个文字都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充满灵性的精灵。

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这里向同学们介绍四种方法:方法一:感悟议论和抒情的部分有些文章在记叙中参杂着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往往就反映作者写作的目的。

阅读时候,要重点体会和感悟这些句子,从中分析文章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珍珠泉»一文中,作者在描述珍珠泉的景色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这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赞叹珍珠泉的美丽,更因美丽的珍珠泉在“我们村''而骄傲。

那么,我们就不难体会出这篇课文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对故多的热爱之情。

方法二抓住文章题目有些文章的题目掲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分析題目,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就能够体会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题目中的“爱”和“故乡”这两个词,可以让我们知道作者喜欢的杨梅是有区域性的。

作者之所以喜欢杨梅是因为它来源于故乡。

所以这篇文章表达的就是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抓往题目中的关鍵字,也是一种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简洁方法。

方法三抓住中心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句子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写作目的,成为“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在中间,还有的在文章中反复出现。

阅读时,找到中心句,就能直接得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文末这样写述:“小兴安岭一年四手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总括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富饶的特点,也由此道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常常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技巧.doc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技巧.doc

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技巧-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言为心声”。

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一课中,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

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情感语句简单

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情感语句简单

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情感语句简单【篇一】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

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

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总结现代文思想感情有几种方法

总结现代文思想感情有几种方法

总结现代文思想感情有几种方法在现代文学中,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法有多种。

以下是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的一些要点,用来写1000字的文章。

1. 描写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方法常常使用心理描写、对话和独白等手法来表达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2. 利用象征和隐喻。

通过对物象和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巧妙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他们的意图。

3. 使用音乐性的语言。

运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可使文字更加动感而富有感染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诗歌和韵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也可以通过句子的排列和语言的节奏来实现。

4. 利用对比和矛盾。

通过对比和矛盾的手法,作者能够在作品中塑造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比人物、对比情节以及对比意象等来实现。

5. 运用幽默和讽刺。

幽默和讽刺可以使读者在欢笑之中思考问题,通过诙谐和夸张的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进行调侃和揭示,以达到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目的。

6. 透过具体事例来抽象表达。

作者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抽象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通过故事、寓言或者回忆等方式,作者能够用具体的经历来直接触动读者的思绪和情感。

7. 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反映和揭示历史和社会背景,作者可以通过作品表达思想和感情。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思考,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探索来实现。

总之,现代文学中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作者可以运用心理描写、象征和隐喻、音乐性的语言、对比和矛盾、幽默和讽刺、具体事例和历史社会背景等手法来丰富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这些方法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使得现代文学作品更加多样丰富和有力量。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辨题材看提示明意象品语句——如何把握xxxx作者的思想感情xx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

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

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种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种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种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1、依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思想感情。

2、依据有感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就能体出作者的感情。

3、依据含义深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

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感情。

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 1 页共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

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

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妇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最后两段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段落。

让我们一起用心来品读这两段话,从中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请听: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尤其是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通过你的联系全文,用心品读,此刻你一定体会到了作者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见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那么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深夜的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他只能是对自己说。

“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心情激动,必然思绪万千。

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

因此他情不自禁的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

再请听: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是不是己经体会到此时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向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此时此刻,作者心中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已溢于言表。

又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这不就是直接在抒发对索溪峪的赞美吗?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体会到了。

刚才我们学习了依据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再一起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三种方法:三、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先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出门去看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平安回来时,又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生病的邻居西蒙。

当她发现西蒙已经死了,而两个孩子还在她身边熟睡时,她就把孩子抱回了家。

在她把孩子抱回家的路上,有这样一个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同学们,这句话含义比较深刻,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这里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叫做“抓住关键词,领悟真感情”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呢?相信多数同学都已经找了那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2)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或认真品读我们一定知道这里“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

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又不难知道:“这样做”的意思是“桑娜觉得当时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3)、想一想为什么?从中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桑娜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抱回家呢?已经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可能想道:因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死去,此刻,母亲又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如果没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你的想法真好!我们的主人公桑娜当时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你看她不是已经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了吗?那么她这么做是经过反复考虑了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话,老师相信,此刻你一定已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句话中看出:当时她做这件事并没有多加考虑,而是不假思索地抱回了孩子。

那么此时我们又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驱使自家贫困,生活艰难,已有五个孩子的桑娜不假思索地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呢?对,你想对了,那就是良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充满同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人的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这就是“非这样做不可看:渔夫听到邻居的死讯后,搔搔后脑勺说,“…得把他们抱回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首先让我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

相信同学们一定找到了,那就是“熬过去”。

然后让我们想一想“熬过去”是什么意思?我们或者根据生活体验,或者用查字典的方法,可以理解“熬过去”就是“忍耐,艰难地度日”。

最后让我们问一问“为什么?也就是“渔夫为什么说我们总能熬过去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对,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不难明白,已有五个嗷嗷待哺,生活极度困窘的渔夫,此刻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已经准备好过更艰难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这就是一个“熬”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信你一定体会到了。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象这样含义比较深刻的句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1)边读边思考,进行质疑问难。

同学们,请你一边默读,一边一思考,从这句话中,你知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的同学说从这句话中知道:爸爸不仅是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有的同学说还想知道:“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你的想法和他们的一致吗?真不错。

是啊,“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明。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用(1)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先联系下下一自然段。

请你想一想:从这一段中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你能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一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我知道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三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而我从第一段的描写中“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知道新疆很荒凉,环境恶劣。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二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而我知道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此时再让我们联系上一段,你有没有觉得爸爸的话中有话?请看: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请同学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有的同学们从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中已经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也有的同学从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那种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的忠诚无私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也有的同学从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