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afe1321e2bd960590c6771b.png)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的发展:根据交通工具、线路等分类(或分历史 阶段)掌握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 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 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 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 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 理念。 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表现 城市:衣食住、风俗 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 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 的典型特征。
史料
图一
晚清上海衙门百姓跪官 图二民国初年躬身问候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 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 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 (1)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 (2)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生产 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迁史》 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工业化。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3)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 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 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大公报》1903年4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e6d24d4551810a6f52486a7.png)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8cf0bceb9f3f90f76c61bef.png)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ddc2f7b767f5acfa1c7cdfa.png)
《起名字》
பைடு நூலகம்
1、张解放、李胜利 2、 “黑蛋”,“大孬”,“狗剩”,“大妮”, “憨妞”
3、马跃进、陈卫星、黄大庆
4、沈中华、施国庆 5、李卫红、毛卫东、马文革 6、鲁刘湘君”、“高源雨萌”、“丁雪斯娃” 7、窦靖童 董笑笑 8、家谱取名如“景崇隆仕万 孔永维育瑞 元君文必鸿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 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
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大众传媒之网络
•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 截止2003年 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大众传媒之报业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0bdc09680203d8cf2f2469.png)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cdc82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0.png)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史(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f7ff9ed5ef7ba0d4a733beb.png)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 又是庚申元旦节, 广东理科基础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007广东历史,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 2007广东历史,10) 番菜争推一品香, 广东历史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 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詹天佑京张铁路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出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世纪中前期 外文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申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昭文新报》 1873年 汉口)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上海历史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 1913年的中国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 以下哪一情形? 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申报》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2010海南卷,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 2010海南卷,18)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海南卷 年出版的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 家在上海。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https://img.taocdn.com/s3/m/1fbcf804ba1aa8114431d977.png)
【 备考策略】 在复习本单元时应注: 第一, 卷: 中
1 .特 点: 1 ( )从 时 间上看 , 端艰 难 , 开 起步 晚 ,
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习俗 的变迁 、 交通 和通 讯方 式 的 落后 于同时代 的西方 国家。( )从 发展水 平看 , 2 受
变迁仍然是 高考 考查 的重 点 。第 二 , 复习 中可 以借 到顽 固势力和帝 国主义 的排挤 , 加上政 治腐败 , 近代
2 9
囔
夺 寻
D .政治协 商的历史作用
5 .流行语的变化 、 词语 的创新 , 动地体 现 了 生
( A 。明 朝 中 后期 “ 西学 东渐 ” )
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3 第四媒介” .“ 的影 响。① 它集其 他三种媒 介
的优 势于一体 , 通过 网络 发布 的信 息可 以是多 种传 社 会 生 活 时 尚的更 新 。 “ 竹 ” “ ” “ 网 ” “ 斑 、酷 、上 、 博 播符号的组合 , 文字 、 图像 、 声音兼备 , 还能模拟三维 客 ” “ K” 词 语 的 出现 和 下 列 哪 一 史 实 有 关 、P 等 动态效果 , 具有很强 的表现力 和感染 力。用户 可 以
对今天加强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的启示等 。 2 .影 响: 1 ( )积极 影 响 : 通工 具 的变化 和交 交 来交通 、 讯工具的进 步在深 刻影响 人们 生活 方面 通事业 的发展 , 通 推动了各地 的经济文化交 流和发展 ;
促进 了信息 的传播 ; 开阔了人们 的视 野 ; 加快 了生活 的节奏 ;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 的思 想观念 , 对人们的社
产 、 活方式也涌进我 国, 生 带来 了近代 文明。( )政 2 府政策 的影 响。在 各种 因素的刺 激下 , 中国政府 也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52a8e7a69eae009581bec66.png)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bb3c06804d2b160b4ec0e8.png)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aeb508902d276a200292ee5.png)
【当场消化】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 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 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 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 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 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 代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总趋 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①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②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③ 发展不均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几乎没有变 化) ④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的冲突,又有东西 文化的相互交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 带来的影响
变化
变化时间 变化的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取缔陋习; 衣着单调; 住房紧张; 食物单一; 凭票供应 五彩缤纷; 解决温饱; 住房宽敞; 文明习俗
中华人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和国的 的胜利,实现了 成立 民族独立;计划 第三次 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以经济 第四次 以后 建设为中心
B
(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 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 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 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 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C
(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 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历史复习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复习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2fbf5d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9.png)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明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错误!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变化(1)四合院:以北方乡村或城市为主,普通居民住房。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中居住,建立西式住宅。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后来在沿海城市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4.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传统交通工具的发展(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的重要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错误!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吗?试答提示:否.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试答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944992e783e0912a2162ab2.png)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01c8758ad02de80d4d8405b.png)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最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格式复习学案
![最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格式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96be5e7fd5360cba1adb63.png)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3、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f0e5113ec3a87c24028c49f.png)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fa8d4e70975f46527d3e14c.png)
一轮复习
一、运用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第一篇章
穿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列宁装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癿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 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癿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亍具有适体、潇洒、便亍配领带等饰件 癿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丏大有一 发丌可收乀势。 —— 新半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癿演变 》 思考: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 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鲁菜 特点 咸鲜 粤菜 清淡 川菜 偏辣 淮扬菜
偏甜
气候 成因 依山傍海 气候潮湿,吴楚口味 (产盐之地) 炎热 预防疾病 历史影响
第六篇章
住
看以下图片,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些地区的民居吗?
北京民居
福建民居
浙江民居
上海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 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 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聚族而居 ③小农 经济的基地 ③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④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第二篇章
婚俗
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 生这样的变化呢?
由繁到简; 政府倡导、新思潮熏陶以及西方观念癿传入
第三篇章
交通
思考?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是清政府还是洋人?时间是在什么 时候呢? 1865年 英国商人杜兰德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秀教学案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秀教学案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24fa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f.png)
3.组织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历史发展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历史同情心和责任感。
2.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样性,尊重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包容性和客观评价能力。
3.通过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增强他们的历史信念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历史问题,锻炼他们的历史研究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明确近现代中国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和概念,为学生的复习和考试提供指导。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丰富多样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历史影片、歌曲、图片等多种形式,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体验感。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4f785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5c.png)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2.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
现
代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邮政、电信-电报、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报刊、影视、广播
变 迁
网络媒介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服饮 居
社 会
饰食 住 习
俗
交邮 通电 工通 具信
围龙式围屋
椭圆围楼
城堡围楼 A.①③④
B.①②④
中西合璧围楼
C.①②③④
D.①②⑧
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 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 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 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 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 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
列 宁 装
——
布拉吉 上世纪50 年代从苏 联流传至 中国,短 袖,圆领, 腰际系一 条布带, 宽松肥大, 以碎花、 格子和条 纹为主。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江青裙 1974年,江青下令在全国推广。款
式特点为:小和尚领,领内有个白衬 领,领子和前襟的边缘镶布边,腰间 抽褶,并配上一条本色腰带,腰下是 半长裙,裙子的下摆在小腿中部1974 年10月14日,天津市推出一款时装— ——“江青裙”。这是原天津市委某负 责人找人翻古书、看古画,临摹出 100多种草图,再由江青审定的。
①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和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 裙(俄语“布拉吉”)】 ②20世纪60、70年代:军装和“干部装”(样式、颜色单 调特)点及成因: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近代服饰:多元 50年代的时 60年代的流行: 化与新旧并存 尚:列宁装 绿军装
50
年 代 的 时 尚
政治色彩强烈与 革命相关的服饰
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 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当各大商场开始出售“江青裙”时,
有些单位就以穿不穿江青裙作为评定 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然而,这种服 装样式群众实在反感,私下里有人说 它:“上半截像男,下半截像女,后 面看像尼姑,前面看是和尚;短不短, 长不长,大娘穿了成闺女,闺女穿了 成大娘。”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报影 互 刊视 联
网
与时俱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阶段
晚清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届 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会至今
表现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式旗袍
列宁装 干部服 绿军装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宽大 拘谨
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 思想保守 等级森严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半封 传统与现代并存 建社会
物质生 活的变化
西方事务的引进 (鸦战被迫开放、 现代主动开放) 社会习
俗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
中国社会的进步 经济-
交通、通 讯的进步
体制变化、经济水
平提高 政治:政治制度 的变革、政治环境
传统媒 介的变迁
思想:启蒙和解放
新媒介 的崛起
知识框架
衣、食、住、行
中
婚丧嫁娶
国
社交礼仪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从保守、呆 ☆特点:板、等级森严向适体、方便、美观、平民化过
渡;地区不平衡;与社会政经思发展有关。 ☆原因: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②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
川菜讲究色、 香、味、形、 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 辣、红油、糊 拉、豆瓣、怪 味鱼香、家常 等十分丰富的 特殊味型。
淮扬菜以沿江、沿 淮、徽州三地区的 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选料精细、工艺 精湛、造型精美、 在造型方面,注重 色彩器皿的有机结 合,展现出精美的 艺术性;可谓淮扬 品味一枝独秀。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 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 在明显区别
特点: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政治性、保守性 走 向 开放性
成因: 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港台、欧美等文化影响。
保暖
时尚、个性
巩固练习: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 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准备晚饭,碗里盛 着洋葱炒鸡蛋。笼屉里蒸着馒头。然后, 她换上新添的无袖旗袍,走到穿衣镜前端 详起来。”这段描述中最能体现“中西合 璧”风格的是
③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变化: 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打领带
三民 主义
耻
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后背不破缝,表示 国家和平统一之大 义。
清
民
朝
国
旗
旗
袍
袍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 统 住 宅
江 南 水 乡
北 京 四 合
传 统 民 居
院
中 西 合 璧
完 全 欧 化
上 海 石 库 门
花 园 、 别 墅
看以下图片,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些地区的民居吗?
北京民居
福建民居
浙江民居
上海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 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 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聚族而居 ③小农 经济的基地 ③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④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 A.无袖旗袍 • C.穿衣镜
A B.洋葱炒鸡蛋
D.四合院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盐焗鸡
川菜:麻婆豆腐
四
大
菜
淮扬菜:清炖狮子头
系
2、并存于世的中西餐 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 、脆嫩,风味 独特、制作精 细,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 刀工精细,注 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 究“清汤”、 “奶汤”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