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然后再进行: • 生产部门碳排放总量的测算 • 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的测算 • 得出:碳排放总量趋势
• 现代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很高,飞速发展的经济导致能源需求 和消费迅速扩张,能源消费产生的 CO2加速增长。中国因其自 身能源资源分布原因,中国主要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煤炭消费 量逐年攀升,煤炭消费所产生的 CO2 也日益增加。中国 CO2 排 放主要来自于煤炭能源的消费,煤炭消费产生的 CO2 排放占整 体 CO2 排放总量的比重一直都大于 60%,这与中国能源生产和 消费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虽然煤炭具有使用成本低的优势,但 是煤炭属于含热值低、效率低、污染大的化石能源,煤炭消费 的不断增加使得 CO2 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开始 提倡绿色经济的理念,号召使用清洁能源,这使得原油、天然 气等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有所提升,但是中国以煤炭为主要 能源消费结构仍未改变,煤炭仍然是我国 CO2 排放的最主要的 来源。
全球碳市场发展态势下中国碳 排放交易体系建立探析
1.国际碳市场发展特征 2国际碳市场的发展态势 3.对我国发展碳市场的思考和建议
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 间演变特征
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相关
• (1)全局空间自相关
• (2)局部空间自相关
减少碳排放指数:优化区域碳排放的量和 分配
• 主要内容:我们提出了一个指标来量化决策者所面临减少碳排放 的压力,称为碳减排指标。该指标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碳排放量上 面临的政策压力的影响,并减少这种压力优化区域间碳排放。另 外,我们在考虑构建几个碳排放指标。我们认为指数的变化很可 能是由于碳排放量,区域排名,以及人口(人口也可通过GDP, 资源禀赋或其他因素取代)。研究发现,碳排放量和区域排名是 主要的因素,对于政策制定者的压力影响。

碳排放行业分布
• 从 1995-2011 年中国各行业 CO2 排放量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制造业是对中 国 CO2 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制造业所产生的 CO2 排放量占中国 CO2 排放 总量的比例超过 40%,而且排放量逐年增加;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 业的 CO2排放量仅次于制造业排在第二位,占全部 CO2 排放量的 20%左右;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 CO2 排放量排在第三位,且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 势。自 2002 年起,中国各行业的 CO2 排放量急剧增加,这是因为我国在 • 2001 年成功加入WTO,随着贸易市场的进一步扩展,海外订单的不断增加, 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货物品种中绝大多数为工业 制品,因此,中国制造业产生的 CO2 排放量从 2002 年飞速增加。随着制造 业的发展,对电力、煤气及水的需求就不断增加,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力、 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迅速发展。自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中国对于电力、煤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增加,这使得电力、煤气及的生产和供应行业所产生的 CO2 排放量也不 断增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带动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的发展壮大,这就是中国近年来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 CO2 排放量呈现迅速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 对等式(4-1)进行变形,分析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经济发展水 平和 • CO2 排放因子对中国居民生活 CO2 排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所采用的中国 CO2排放强度 Kaya 等式扩展如下所示。
生产部门碳强度分解模型的构建
• 因为各类化石能源的 CO2 排放系数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等式(47),ΔRp=0.但是能源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能源消费所产生的 CO2 排放系数发生改变,所以在本研究中,用平均 CO2 排放系数变化 代替CO2 排放系数的变化
基于扩展KAYA恒等式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分 解研究
• 本研究从生产部门和居民消费两个角度出发,对 Kaya 等 式进行扩展,构建碳强度LMDI 模型,从经济发展、能源 结构、能源强度等方面对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进 行分析。
• 本文首先根据能源消费数据测算了我国 1995-2011 年的碳排放 量,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的原因主 要是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接 着,本文利用 Kaya 等式和 LMDI 分解法,从生产部门和居民生 活两个方面构建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并根据中国 1995-2011 年有关 • 数据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于中国碳 强度变化的影响,识别出中国 1995 年以来的生产部门碳强度 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抑制因素分别是产业结构因素和能源强 度因素,且抑制作用大于驱动因素,而居民消费碳强度变化的 主要驱动因素和抑制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因素和居民消费能源 强度因素,且驱动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