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擦亮特色高中的精神底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优秀传统文化擦亮特色高中的精神底色
——虞山文化课程基地建设实践总结
江苏省常熟中学
为了更好地传承家乡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丰富校园文化内涵,2012年7月,学校申报了“虞山文化”课程基地,经江苏省教育厅评审确定为省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一、实践经验
(一)求真务实,建立课程管理体系
基地建设之初,学校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依托名师工作室、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单位,整合学校各科室的优势资源,通过教研组、年级组、团委学生会,传承家乡得天独厚的优秀乡土文化,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乡土,打造精品课程基地
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以“虞山文化”为主题,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面积近2800平方米的虞山文化课程基地。其中有“一厅五馆”,以“作坊式展览馆”的形式展示虞山诗派、书风、印派、琴派等文化流派的特点与成果,并安装触摸显视系统,模拟体验系统,打造人机互动平台,集参观、展览与教学功能为一体。
创建的虞山文脉馆主要展示常熟名门家族文化和地方科举文化,同时作为“虞山诗派”的研学活动室。虞山清晖馆是“虞山画派”研学活动室,虞山书风馆是“虞山书风”研学活动室,虞山印象馆是“虞山印派”研学活动室,虞山正音馆是“虞山琴派”研学活动室。此外还创设虞山文化地方文献阅览室,学生社团活动室,师生与校友作品展览室等。通过构建精品课程基地,不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强化师生乡土文化观念,提升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多元推进,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1.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将虞山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如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家乡特产——顶山栗》,以教材范文引路,再把乡土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诗文,写出了不少介绍家乡特产的佳作。艺术老师将虞山画派、书风、印派的鉴赏活动融入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临摹创作技艺。
2.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将教研组建在课程基地,选取虞山文化中的精华与核心模块,从经典流派到民间文艺,从风俗传统到实践活动,开设了十多门具有虞山文化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语文组开设了《常熟风俗趣谈》《常熟名胜楹联欣赏》《常熟文学史概况》《虞山文化读本选讲》,历史组开设了《山水人和话常熟》《文采风流说琴川》,艺术组开设了《篆刻》《常熟书画艺术》。学校还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开设《常熟花边工艺与制作》,聘请地方碑刻研究专家开设《拓片艺术的传承与实践》,聘请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三度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陆建华老师来校开设《评弹艺术欣赏》。目前已经编写成册的选修教材有《琴川人家——常熟乡土文化》《常熟书画艺术》《金曾豪儿童文学作品选讲》等。学校还成功编写了常熟地方文化特色教材《虞山文化读本》2013年9月正式出版,读本共18章60万字,分上下两册。本书的品位与质量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不仅是让中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提高人文修养的好教材,而且填补了常熟地方史领域研究的空白,是普及地方文化知识的一次成功尝试。
3.活动课程专业化。为加强对课程基地建设的专业引领,充分利用好外智,挖掘虞山文化课程资源,我校与常熟市地方志办公室、常熟市档案局、常熟市政协文史委、常熟图书馆、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常熟博物馆等13家单位签约,成为“虞山文化课程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单位,深入开展乡土文化专题研讨和资源开发。学校还举行“常熟籍当代艺术家书画作品捐赠仪式”,包括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中校友言恭达在内的80多名书画家共捐赠了90多件作品,大部分是传统的中国画、书法和印章作品,作为课程基地馆藏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将整理建档,装帧展出,彰显虞山书画文化魅力。
(四)以生为本,创建动态研学路径
1.专家引领。学校邀请了著名地方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来校为学生开设常熟文化知识讲座和校本课程。
2.基地体验。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虞山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如参观翁同龢纪念馆和江南文化馆;到常熟蒋巷村开展水乡农耕文化采风活动;探访有“海内四大藏书楼之一”美誉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暑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学习常熟民间工艺——绣花边等。
3.社团活动。艺术组老师指导篆刻社开展治印活动,传授篆刻技艺,并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北墨布中学师生互动交流;书法社举办虞山文化书画展。文学社开展“虞山文化”专题写作活动,部分作品由《常熟日报》专版发表;每年1期的《晴川》社刊,专辟“虞山文化”栏,分期介绍虞山文化流派知识。
4.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围绕“虞山文化”开展微课题研究,涉及方言、婚俗、饮食、宗教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亲身实践、资料研究等方式开展活动,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现已结集出刊《“虞山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内设四个模块:虞山胜迹、崇文名邦、民俗乡韵、美食之乡。
(五)激发潜能,构建深度研学中心
学校正在探索以直观体验、动态生成的模式呈现虞山文化课程。根据教学需要,计划创建虞山流派研学中心,虞山风土研学中心,虞山文化场域研学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虞山流派研学中心下设虞山琴派工作坊、虞山书派工作坊、虞山画派工作坊、虞山诗派工作坊、虞山印派工作坊、虞山派藏书工作坊。研学的这些虞山流派是构成常熟文化中最为雅致超脱的部分,也是江南文化中极具特色、极有艺术独创性的部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历久弥新。这将侧重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虞山风土研学中心下设生态地理工作坊、传统习俗工作坊、饮食服饰工作坊、民间文艺工作坊、园林建筑工作坊。各个特色化研学活动协同共存,交光互影,连串成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态链。这将侧重于学生合作实践能力培养。
虞山文化场域研学中心下设状元风采研学室、家族文化研学室、古城书院研学室、文化名人研学室。立足于文化层面,对于常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态作横断面上的考量和探索。这将侧重于学生探究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虞山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探索与改进
1.从课程的功能层面而言,要进一步把握针对性与普适性,把握好课程本体与学生发展、辐射效应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