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群空间结构与要素集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中图分类号: F061. 5
DOI:10.16011/j.cnki.jjwt.2015.01.024
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 我国全面进入城镇组群发展的阶段 。 无论是创造未来的经 济增长点, 还是提升城镇化质量 , 我们都需从空间结构的角 度重新探索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 即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研究 。 城镇群空间结构 ( urban agglomerations spatial structure ) 主要 是从空间角度反映城镇群发展的程度 、 阶段、 过程, 具体主要 包括有城镇群的经济结构 、 社会结构、 等级规模结构的空间 特征, 它既可以反映城镇群内城镇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 也可 以综合反映城镇群的发展阶段与水平 。 城镇群空间经济结 构研究有利于理清城镇的空间经济关系和城镇群空间结构 演化过程, 对于优化城镇群空间结构与布局 , 提升城镇化质 量, 实现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行动和出台的相关规划 、 方案来 看, 山西省城镇群在规划引导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和发展 。 在 初具雏形的山西省城镇群空间结构中 , 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空 间经济关系和演化模式 ? 我们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山西省城 镇群空间结构的分析 , 找到山西省城镇群发展的空间最优布 局和优化路径。 一、 要素集聚理论述评 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空间集聚作为一种经 济地理现象备受关注 。 起初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 收稿日期: 2014 - 10 - 26 “后人口红利时代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 ( 11CJL002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非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非国有企业管理方式转变与对劳动力就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发 国有企业薪酬、 盈利与吸纳农业劳动力研究 — ( 71373149 ) ; 山 西 省 软 科 学 研 究 项 目“山 西 省 资 源 型 经 济 转 型 背 景 下 劳 动 力 转 移 与 就 业 问 题 研 究 ” 展” ( 2012041042 - 02 ) 作者简介: 孙晓芳( 1979 —) , 女, 山西交口人, 博士,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劳动经济 、 城市经 济。
研究发现, 政府部门跨地区交通干
线的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亚中心
和波伊豪宁
[8 ]
将引力Hale Waihona Puke Baidu型引入经济学
领域, 提出了引力模型, 该模型指出两个贸易体间的单项贸 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 , 而与两经济体的距离 成反比。 借鉴引力模型, 为了衡量城镇群内部各个城市间的相互 作用, 建立模型如下: R ij = [ ( Pi Gi )
[3 - 4 ]
则从市场与政府的双重角度对
多核心区域结构的形成给与解读 : 经济发展初期, 经济发达 区域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 , 吸引了大量优质资本和劳动力 , 此时政府为了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也通常采取倾斜性优惠 政策, 加快核心区域的发展;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 核心区 域由于较高的成本( 包括劳动力成本、 土地成本和交通成本 ) 而产生较大的扩散效应 , 此时政府为了缩小核心区域与边缘 区域的差距, 减少社会问题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 会将前期经 济快速增长时积攒的财力转而投向落后的边缘区域 , 在市场 力量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 , 经济地理呈现多中心结构 。 多中心都市区形成理论认为 , 城市规模扩张导致的拥挤
125
孙晓芳:
城镇群空间结构与要素集聚 力和人口都流向该区域 。 山西省城镇群发展的要素集聚效 应如何, 空间经济结构分布是否协调 , 对于未来城镇群的发 展和全省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 ( 一) 指标选取与计算方法 我们使用相对值指标 , 包括生产集中度、 人口集中度、 城 镇人口集中度、 城镇从业人口集中度, 来比较和分析区域的 人口与生产分布状况。 同时使用指标不一致系数来判定区 域内部人口与生产分布的一致性 。 生产集中度 = 某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 GDP 的百分 比 / 某区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比 人口集中度 = 某区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比 / 某区域面 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百分比 城镇人口集中度 = 某区域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百 分比 / 某区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百分比 城镇从业人口集中度 = 某区域城镇从业人口占全国城 镇从业人口百分比 / 某区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百分比 不一致系数 = 生产集中度 / 人口( 城镇人口 / 城镇从业人 口) 集中度 生产集中度表示某区域在全省百分之一的土地上生产 了全省百分之几的地区生产总值 , 生产集中度越大, 说明该 区域的生产越集中。 人口集中度表示某区域在全省百分之 一的土地上集中了全省百分之几的人口 , 人口集中度越大, 说明该区域的人口越集中 。 不一致系数则表示某区域用全 省百分之一的人口资源生产了全省百分之几的生产总值 , 不 一致系数等于 1 , 则该区域的生产与人口分布是一致的 , 若不 一致系数偏离 1 的程度越大, 说明这种不一致性越强, 而且 大于 1 说明区域生产的人口吸引力较低 , 较高的产值却没有 吸引较多的人口; 小于 1 则表明该区域人口的平均产出较 低, 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 二) 计算结果 , 根据 2009 ~ 2013 年 的《山 西 省 统 计 年 鉴 》 计算得出 2008 ~ 2012 山西省各个城镇群的人口集中度 、 城镇人口集中 度、 城镇从业人口集中度和生产集中度 ( 见表 1 ) 。 在此基础 上将人口与生产的不一致系数 、 城镇人口与生产的不一致系 数、 城镇从业人口与生产的不一致系数计算出来 ( 见表 2 ) 。 ( 三) 空间要素集聚效应分析 目前山西省城镇群发展刚刚起步 , 城市群的增长极效应 开始显现: 太原都市区的生产集中度在全省的城镇群中处于 领先, 表明太原都市区在全省的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 ; 其 次, 晋东南中部城镇群的生产集中度指标也较高 , 说明晋东 南城镇群的经济增长作用得以体现 ; 数据还表明, 太原都市 圈的生产集中度指标并不是很高 , 说明当前太原都市圈的经 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整体还未体现出来 。 除去太原都市区和 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 太原都市圈还包括忻州市区 、 定襄县、 原平市、 阳泉市区、 平定县、 寿阳县、 吕梁市区、 柳林县、 中阳 县、 古交市、 盂县共 5 市 6 县。 如何将太原都市圈建成山西 经济转型之后的增长中心 , 并带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 , 任重 道远; 晋南中部城镇群和晋北中部城镇群的生产集中度指标
124
2015 年第 1 期 生产 效应对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形成空间分散力 , 与此同时, 者和消费者又都希望距离核心城市近一些 , 享受各种商品、 服务、 信息及文化的便利, 于是在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具有 较优越的区位条件的区域就会形成城市亚中心 , 而随着要素 向亚中心区域的集聚 , 最终集聚效应会促使亚中心区域发展 成为较大的城市, 由此多中心都市区日趋形成 。 藤田和小 川, 亨德森和米特拉 的形成。 无论是要素集聚的经济效应 , 还是过度集中的不经济效 应,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 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起着非常 关键的作用。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迈向城镇群发展的 新阶段, 这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资本空间流动的自然 结果, 也是政府利用各项政策力量不断推动的结果 。 而市场 和政府共同作用的过程会带来什么结果 , 这将是我们最关心 的, 也是未来城镇化道路会走向何方的必然思索 。 二、 山西省城镇群内部经济联系测度 山西省城镇群规划将山西省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成一个 “人” 字形结构, 晋北中部城镇群为头部 , 太原都市圈为心脏 和两臂, 晋南中部城镇群和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为人的两条大 踏步前行的左右腿。 各城镇群内部的经济联系程度决定了 城镇群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 也对山西省城镇化进程和城 镇群空间经济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 ( 一) 模型与方法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作用数学方程 , 主要被用来 分析和预测空间相互作用 。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和推广 , 在空 间布局、 人口迁移、 城市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有价值 的研究成果。引力模型主要借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将任 意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两物体间的距离 建立关系。丁伯根
[7 ] [5 ] [6 ]
各个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关系 。 ( 二) 数据选取与计算 《山西省 2013 年统计年鉴 》 , 根据 分别选 取 各 县 ( 市 ) 2012 年城镇人口数作为 P i , 各县 2012 年地区生产总值作为 Gi , 两城市间距离数据来源于 360 电子地图数据库, 选取最 短时间的距离作为 D ij 。 利用引力公式计算太原都市圈 、 晋 南中部城镇群、 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和晋北中部城镇群内部各 县( 市) 的吸引力; 选取各县( 市) 2012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 以及各县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和 第 三 产 业 指 标, 计算各县 ( 市)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 利用克鲁格曼指 数公式计算太原都市圈 、 晋南中部城镇群、 晋东南中部城镇 群和晋北中部城镇群内部各县 ( 市) 的克鲁格曼指数, 计算过 程略。 ( 三) 结果分析 1. 城市吸引力分析 太原都市圈作为山西省的核心城市群 , 太原市在城市群 的经济联系最为突出, 表现出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极强的吸 引力。晋中市与太原市的经济联系为 12314. 9 , 这一数值已 经远远高于所有其他城市间的相互联系 , 说明太原市和晋中 市的同城化已是必然。 当前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太榆同 城化的速度, 是山西推进城镇化进程 、 推进城镇群发展的首 要任务。数据显示, 清徐与交城的城市吸引力为 225. 3 , 平遥 与介休的城市吸引力为 223. 3 , 平遥与孝义的城市吸引力为 185. 4 , 介休与孝义的城市吸引力为 1226. 8 , 介休与汾阳的城 市吸引力为 207. 8 , 文水与交城、 孝义、 汾阳的城市吸引力分 90. 7 、 96. 4 , 别为 193 、 孝义与汾阳的城市吸引力为 1814. 0 , 这 些城市紧邻太原市, 位于太原的西南方向, 相互间较强的吸 引力已经形成仅次于太榆核心区的城镇群 , 孝义市的经济影 响力使其逐渐成为该城镇群的核心城市 。 忻州、 阳泉和吕梁 作为地级市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凸显 , 但从数据中可以 看出, 这 3 个地区在太原都市圈中的经济作用较弱 , 对太原 都市圈的空间经济结构更多的表现是分散力 。 晋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市和运城市为核心城市 , 辐射和 带动整个城镇群的经济发展 。 临汾市在城镇群中的经济影 响力最强, 而且沿着西南方向城市带形成较强经济力量 , 与 747. 7 、 113. 3 、 洪洞、 襄汾、 曲沃、 侯马的吸引力分别为 908. 0 、 73. 5 , 表明临汾市的经济向西南方向的引力较强 。 曲沃与侯 马的吸引力为 1017. 7 , 与襄汾的吸引力为 147. 4 , 侯马与襄汾 的吸引力为 106. 4 , 侯马与新绛的吸引力为 409. 9 。由于侯马 与曲沃的距离较近, 而且侯马自古以来作为交通要道 , 就有 “旱码头” 的称谓, 因此侯马在晋南中部城镇群中的经济作用 较强。运城市对于运城地区的核心作用明显 , 且与临猗、 闻 129. 5 、 187. 3 、 喜、 夏县、 永济的吸引力较强, 分别为: 453. 5 、 112. 9 。 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作为核心城市 , 辐射和带动长 治和晋城及其周边区域 。 长治市在城镇群的核心城市位置 凸显, 与城镇群的多数城市表现出较强吸引力 : 长治 1639. 6 , 襄垣 222. 0 , 屯 留 636. 5 , 壶 关 951. 6 , 长 子 483. 2 , 潞城
孙晓芳:
城镇群空间结构与要素集聚
城镇群空间结构与要素集聚
孙晓芳
(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 山西 摘 太原 030006 )
要: 依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集聚理论 , 展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研究 。 通过城市引力、 克鲁格曼
指数计算, 比较分析城镇群内部城市吸引力和城市产业分布的差异性 , 通过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集中度指标和不一致系数的 测算, 分析了山西省城镇群空间要素集聚效应 。研究表明, 山西省的城镇群规划与要素空间集聚趋势整体一致 , 城市间产业 分工体系基本形成, 城镇群的要素集聚效应明显 , 但人口与生产分布仍存在不一致性 。 研究认为, 山西省城镇群发展应该继 续明确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和特色 , 引导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 , 实现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的一致 。 关键词: 城镇群; 空间集聚; 空间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72X( 2015 ) 01 - 0124 - 05 释空间集聚现象: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缪 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以及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论等, 都是用来解释空间经济呈现部 分集聚的原因。克鲁格曼
n
GSI = ∑ | s ik - s jk |
k =1
…, n 表示所有产 GSI 表示克鲁格曼指数,k = 1 , 其中, s ik 和 s jk 表示两城 业, 这里取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 ) 之间, 当 市的 k 产业在全部产业中的份额 。GSI 的值在( 0 , GSI = 0 , 表明两城市的产业结构完全同构, 当 GSI = 2 , 表明两 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 。因此, 克鲁格曼指数的大小可 以衡量城市间分工程度和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高低, 以此判断
“核 不仅对生产要素普遍存在的
并且证明了这种经济地理 心—边缘” 结构进行了理论解释 , 结构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合理性 。 重要的是, 藤田和克鲁格 曼
[2 ]
, “核心—边缘 ” 结构并不是经济地理 进一步研究发现
的唯一结构, 当人口与土地规模逐步扩张并达到某临界值 时, 这种结构将得到进一步升级 , 多个核心区域的形成将会 成为经济发展到更高一个阶段时的稳定的经济地理结构 。 而威廉姆森—汉森假说
1 2
× ( P j G j ) 2 ]/ D2 ij
1
P ij 表示两城市间的引力大小 , P i 和 P j 表示两城市 其中, G i 和 G j 表示两城市的经济规模 , 的城镇人口规模, 用国内生 D ij 表示是两城市间的距离 。 产总值衡量, 克鲁格曼指数主要是考察两个地区间的结构差异性程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