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2024年春季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024年春季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5c397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e.png)
3.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建议。
十一、教学延伸活动
1.家乡主题作文比赛:鼓励学生以《月是故乡明》为启发,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进行比赛。
2.家乡文化探索: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二十、教学风险评估与应对
1.学生个性化差异:考虑到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个性化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提升。
2.教学资源不足:如果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应发挥创造性,利用现有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或者自行制作教具,以丰富教学手段。
3.突发情况应对:面对突发情况,如天气原因导致无法进行户外教学活动,教师应有备选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与思念之情。
1.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2.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家乡月亮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2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
6.总结与拓展
6.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2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美,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课后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2824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e.png)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反应。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3.赏析: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美。
4.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表演展示•赏析分析5. 评估方式•学生表现评价•诗歌赏析能力评估•教师反馈及时性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古诗词《月是故乡明》,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表演以及赏析等多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可引入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完善,需要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a703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1.png)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e9374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c.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月是故乡明》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
2.掌握课文的大意及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诗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运用诗歌的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联想家乡的美好。
2.播放相关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1.学生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鉴赏1.分析课文中的诗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中的诗句,体会诗歌之美。
第四课时:情感体验1.组织学生分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开展相关情感表达活动,如写家乡的诗歌、绘制家乡的画等。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课文的默写、生词和短语的造句等。
2.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关于家乡的短文或诗歌等。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和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扶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复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7fc05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f.png)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异地他乡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种以情感为主题的课文,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3.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课文的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接龙游戏,或者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景。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ca257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0a.png)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细读课文《月是故乡明》,理解作者季羡林由月亮引发的乡思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作者如何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联想到故乡的苇塘、水中的月亮,以及童年时在故乡的趣事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月是故乡明所蕴含的深意。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1)能够细读课文,概述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表达出作者产生的内心感受。
(2)能够搜集并分享思乡的诗文,与同学进行交流,提升语文素养和对语文的兴趣。
(3)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真实表达感受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对比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永恒思念与牵挂。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感悟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与情境营造)复习检查,温故知新开始第二课时之前,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快速问答形式检验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含义,以及课文大致结构。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继续营造与月亮相关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提及更多与月相关的经典诗词,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背后的情感与故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月亮诗文及其背后的意义。
明确目标,引入新课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深入了解作者的往事经历与内心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作者的情感线索,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做好铺垫。
二、细读品味,深挖文意(一)深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细节解读,情感挖掘分组讨论课文第一部分,特别是作者对月是故乡明的个人解读,引导学生探讨开篇点题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文本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月是故乡明教案两课时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两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674c3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0.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两课时教案教案标题:《月是故乡明》两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正确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特点和美景。
2. 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诗歌欣赏(10分钟)1. 呈现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文字和图片。
2.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步骤三:诗歌解析(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2. 解释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步骤四:个人思考与交流(10分钟)1. 学生个人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诗歌《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什么情感?你如何理解诗中的比喻和意象?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自愿朗读诗歌,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步骤二:诗歌朗读与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 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的变化,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三:创作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与家乡相关的短诗。
2.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诗歌,并分享自己创作的灵感和情感。
步骤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诗歌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反思问题:你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你对诗歌的认识有了哪些变化?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bd42d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3.png)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歌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月”、“故乡”等。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月是故乡明》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练习。
4.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生活实例、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6.3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培养审美情感。
第七章:诗歌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7.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e4e7c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c.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同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也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也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情感和意境的引导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语和句子。
3.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情境创设和情感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过月亮吗?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样的情感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月是故乡明”,“故乡的夜”,“故乡的人”等,并解释其含义。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19376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c.png)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458d6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0.png)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月是故乡明》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月是故乡明》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内容,介绍诗人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相关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欣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创意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月是故乡明》复习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月是故乡明》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dd57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5.png)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诗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朗读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刻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技巧,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刻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故乡风景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
2.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课文中的哪些景物让作者思念故乡?”“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2ee6c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c.png)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0a4a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0.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2. 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家乡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阐述其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家乡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原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家乡诗词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在作文中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月是故乡明教案大学
![月是故乡明教案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b0dea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b.png)
课程类型:大学中文文学鉴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 分析诗歌在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歌原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朗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张九龄及其生平事迹。
2. 提问:同学们对张九龄的诗歌有哪些了解?二、阅读诗歌1.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三、讲解诗歌1. 介绍诗歌的背景: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在异地他乡写下这首诗。
2. 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阐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四、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奈、对故乡的眷恋等。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诗歌在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作者是谁?2. 学生回答,教师简要回顾诗歌内容。
二、深入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奈、对故乡的眷恋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哲理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在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月是故乡明》教案2
![《月是故乡明》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fd39638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是故乡明》。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對故乡的思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和意境。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欣赏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分享欣赏心得。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提高审美情趣。
4.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仿写一首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分析诗歌《月是故乡明》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205052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9.png)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欣赏课文。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 学生需思考和探究:《月是故乡明》中的月亮为什么能成为作者思念故乡的象征?月亮在文学中通常象征着什么?
- 学生需尝试自己写一篇以故乡或月亮为主题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故乡或家人的思念之情。
- 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观看与故乡或月亮相关的视频资源,如纪录片、电影、短视频等,以加深对故乡和月亮的理解。
- 学生如有疑问,可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交流,以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① 情感表达方式:文章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景象,激发了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情感真挚感人。
② 情感表达技巧: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③ 情感表达效果:文章的情感表达真挚感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① 象征意义:月亮在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思念和乡愁,是表达思乡之情的重要元素。
《千里共婵娟》- 苏轼: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是一首描写月亮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月是故乡明》的情感表达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让学生阅读上述拓展阅读材料,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 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月是故乡明》中的月亮为什么能成为作者思念故乡的象征?月亮在文学中通常象征着什么?
3.月是故乡明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月是故乡明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ffdb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d.png)
3.月是故乡明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首先,我们将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生字词。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最后,我们将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学生将能够运用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将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学生需要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学生需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学生可能难以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fa78d4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3.png)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节。例如,将教室分为阅读区、讨论区和展示区。在阅读区,为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让他们可以专心阅读课文和生僻词语解释。在讨论区,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交流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展示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理解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突出课文的重点,强调课文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课文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文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课文新课呈现结束后,对课文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适当运用幽默、夸张等手法,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板书内容的构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课文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部编版小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部编版小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75770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9.png)
部编版小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内涵。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共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亲人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引入月亮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学习诗歌:逐句学习诗歌内容,注重对每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意蕴。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注意情感表达和语调抑扬。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文分析:对诗歌的结构、意象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小结复习: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5. 课堂练习•朗读练习:学生个别或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注重表达情感和语音语调。
•理解练习: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围绕诗歌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一篇与诗歌相关的作文或绘画。
二、课堂实施效果评估通过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深度和情感表达,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综合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专项测试、课程评价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用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三、总结教学设计要贴近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共鸣和思维碰撞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规划(一)教学重难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对每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他对故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即人们的精神家园。
学习本单元,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美好的家园情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作为中心。
围绕这样一个中心以及语文教学的其它要求,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①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能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③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④积累一些字词。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教材配套教参的建议,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
语文教学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文本,不管侧重什么,文本都是重要的一极,除了口语,文本是记载传播交流的符号形式,要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水平都需要从研习文本开始。
按照阅读与阐释学不断研究的成果,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次性和封闭式的。
要实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性的文本解读就要依靠“评点”的文本研习方法。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
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
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提醒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在评点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其它读者之间的对话。
二.课时分配《想北平》2课时《我心归去》2课时《乡土情结》1课时《前方》2课时表达与交流的专项训练2课时专题检测1课时三.课文教案设计想北平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二、教学重点、难点12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解读原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充分展开师生间、生生间的1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一)在开始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
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
附歌词: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分不清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
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
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
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二)作家作品:明确: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的作品很多,他一生中创作了800多万字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位文学大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话把老舍天生的特质说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区分开来。
舒乙想出了这五句话:一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穷人出身的一个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这五个特质里面第一条就说老舍是个北京人而且他有十年国外生活的经历,所以他对北平是有(多媒体打出作品)(三)师:北平作为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等等(多媒体同步投影相关图片)。
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多媒体打出图片,形象直观,具体可感,容易引起共鸣。
)首先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写”而用想 ?明确:除了当时作者不在北平的原因之外,文章一开头,老舍就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是几乎想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作为导引,在二、三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次,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四)1.请同学朗读第一到三小节,第50页中的对话栏“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你能感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明确:第一小节中作者强调是“我的北平”,表明作者在心理上早已把北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了,作者与北平之间是水乳交第二节中“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因为这里作者把我对北平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相提并论(类比),可见他对北平爱之深!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我真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这句话在前三小节出现了四次,其实作者这里第三节中的“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说明故乡影响了我。
我的性格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故乡带给我的,故乡有我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2(一)我们继续往下看第四到六小节,对话栏里:“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
比较则是一中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
《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那么老舍先生是怎么通过把北平与其他城市比较,来突出北平的特点的呢?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句子来“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句是讲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老舍先生将北京城的动中有静比作“太极拳”: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静”中的“闹”,的确非常相似。
这一比喻既简洁贴切又显得味道——“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能看见北山和西山呢!”——生5:“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还不愧杀!”儿化音中带有很浓的京味,议论中带着京味的俏皮、幽默,显现出对北平物——(师生问答中完成了对课文第二部分的探讨。
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最能引人共鸣的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在完成了对课文一二部分的解读后,再从整体上把握,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矛盾”正体现其故园之思之深刻)(2)通过与其它城市的比较来突出北平这座城市的特点,老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下面我们就通过与我们所熟悉的其它城市比较,来突出句容我们的家乡的特点,请每个同学写一个片段。
城里:具有小城的优点,无高楼,视野极阔,天空一碧万顷之时,还可以看见江南的群山,绵延不绝:夜晚可仰望月中的斑点而不像大城市灯光遮蔽了月光。
农村:村舍房屋更是被自然怀抱,放眼望去,也并不显得空旷,因为一块块城里:鲜花,只要你想,到处都会有,有院子的不消说:就是住楼房的,早农村:更是产花、产果的好地方,各种蔬果,应有尽有。
在污染严重的今天,(《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本题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从对文本的学习迁移到实际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3.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1)结合文章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理解问中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多媒体打出背景,明确: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
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思念(从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出发,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体悟老舍对故乡的情感,恰到好处)(2)拓展: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从文章中找具体语句分析)?明确: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
”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
比如:第四段“有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开放式的提问给学生较宽的思维空间,倡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经过大家讨论: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
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
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
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
今天就让我们以老舍先生的这首诗结束这节课吧!(学生齐读,投影打出)乡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余年心愿半庭花!师总结:思乡是永恒的主题,这首诗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平是老舍的家,更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我心归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读课文,感知文中浓浓的思乡情结,了解文中体现出来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