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回

合集下载

船舶的旋回性能

船舶的旋回性能
特点
船舶旋回性能受到船舶尺寸、排水量 、船速、水动力性能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不同船舶的旋回性能存在差异。
船舶旋回性能的重要性
01
02
03
航行安全
良好的船舶旋回性能有助 于船舶在复杂水域中安全 航行,避免碰撞和搁浅事 故。
操纵性
旋回性能是评价船舶操纵 性的重要指标,对船舶的 进出港、靠离泊、掉头等 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05
船舶旋回性能的优化建议
优化船舶设计
优化船舶线型设计
01
通过改进船体线型,降低船舶阻力,提高船舶旋回时的稳定性。
增加船舶推进器功率
02
提高船舶推进器功率,增强船舶旋回时的推进力,提高旋回性
能。
优化船舶舵面积和舵机设计
03
增加舵面积和改进舵机设计,提高船舶旋回时的操控性能。
提高船员操作水平
加强船员培训
02
船舶旋回性能的影响因素
船舶尺寸与形状
船长
船型
船长越长,旋回半径越大,旋回所需 时间和空间也越大。
不同的船型具有不同的旋回性能,例 如,球鼻艏设计可以改善船舶的旋回 性能。
船宽
船宽影响船舶的稳定性,船宽越大, 船舶的稳定性越好,但旋回性能可能 会降低。
船舶速度与推进器转速
速度
船舶速度越快,旋回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越小,但旋回性能也 可能会降低。
推进器转速
推进器转速影响船舶的速度和动力输出,进而影响旋回性能 。
水流与风的影响
水流
顺流时船舶的旋回性能较好,逆流时则较差。
风向与风速
风向与船舶航向一致时有利于船舶的旋回,反之则不利。风速越大,对船舶旋 回性能的影响也越大。
船员操作水平与经验
操舵技巧

威尔逊旋回名词解释

威尔逊旋回名词解释

威尔逊旋回名词解释
威尔逊旋回是指在大气环流中存在的一种固定的环流系统。

这种系统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形成的。

它是由两个气旋和两个反气旋组成的。

在威尔逊旋回中,热带地区的空气上升并向极地移动,在中纬度地区下沉并向赤道移动。

这种运动形成了两个气旋和两个反气旋,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运动。

这种环流系统对全球的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影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路径,以及中纬度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

威尔逊旋回是由英国气象学家威尔逊在1920年发现的,因此得名。

它是大气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和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z和旋回试验的理论知识

z和旋回试验的理论知识

旋回试验旋回试验是指在是言传速直航条件下,操左35度舵角和右35度舵角或设计最大舵角并保持之,使船舶进行左右旋回运动的试验。

1、试验方法(1)保持船舶直线定常航速(2)旋回之前一个船长时,记录初始船速、航向角及推进器转速等(3)发令,迅速转舵到指定的舵角,并保持该舵角(4)随着船舶的转向,每隔不超过20s的时间间隔,记录轨迹、航速、横倾角及螺旋桨转数等数据(5)在整个船舶旋回中,保持舵角,转速不变,直至船舶航向角旋回360度以上,可结束一次试验2、旋回圈及其特征参数在旋回试验中,船舶重心所描绘的轨迹称为旋回圈,旋回圈是表示船舶旋回性能的重要指标,旋回圈越小,旋回性能越好。

Z形操纵试验Z形操纵试验是一种评价船舶首摇抑制性的试验。

同时可通过Z形试验结果求取操纵性指数K、T。

1、试验方法以10/10度(分子表示舵角,分母表示进行反向操舵时的航向角)Z形试验为例,试验方法简述如下:(1)保持船舶直线定常航速,发令之前记录初始船速、航向角及推进器转速等(2)发令,迅速转右舵到指定的舵角(10度),并维持该舵角(3)船舶开始右转,当船舶航向变化量与所操舵角相等时,迅速将舵转为左舵到指定的舵角(10度),并维持该舵角(4)当船舶航向改变量与所操左舵角相等时,迅速将舵转为右舵到指定的舵角(10度),并维持该舵角(5)如此反复进行,操舵达五次时,可结束一次试验除了上述10/10度Z形试验之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20/20,5/5度Z形操纵试验,分别表示强机动和弱机动情况。

一般以10/10度Z形操纵试验结果求取的K、T指数为准。

2、特征参数(1)航向超越角航向超越角指每次进行反向操舵后,船首向向操舵相反一侧继续转动的增加值。

可见航向超越角是从航向变化量方面对船舶转动惯性的一种度量。

超越角越大,船舶转动惯性越大。

一般用第一超越角和第二超越角作为衡量船舶惯性的参数。

(2)航向超越时间航向超越时间指每次进行反向操舵时刻起至船首向开始向操舵一侧转动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旋回实验报告

旋回实验报告

旋回实验报告旋回实验报告引言旋回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通过进行旋回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旋回的本质和相关原理。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旋回的基本特性以及旋回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目的1. 理解旋回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探究旋回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研究旋回的应用领域。

实验材料1. 一个小球;2. 一个平滑的水平面;3. 一个旋转装置。

实验步骤1. 将小球放置在平滑的水平面上;2. 启动旋转装置,使其以一定的速度旋转;3. 观察小球在旋转装置作用下的运动轨迹;4.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旋回对物体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旋转装置的作用下,小球呈现出曲线轨迹,而不是直线运动。

这是因为旋转装置施加了一个向心力,使得小球受到向心力的作用而发生了旋回运动。

2. 旋回的大小与旋转速度有关。

当旋转速度增大时,小球的旋回半径也随之增大;反之,当旋转速度减小时,小球的旋回半径也减小。

这说明旋回与旋转速度成正比。

3. 旋回的方向与旋转方向有关。

当旋转装置顺时针旋转时,小球的旋回方向也是顺时针;反之,当旋转装置逆时针旋转时,小球的旋回方向也是逆时针。

这是因为旋转装置的旋转方向决定了向心力的方向,而向心力又决定了物体的旋回方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旋回是物体在旋转装置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曲线运动,其轨迹呈现出旋转的特点。

2. 旋回的大小与旋转速度成正比,旋回的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

3. 旋回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航天器的轨道调整和车辆转弯等领域。

实验改进与展望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旋回的特性和应用,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改进和展望:1. 添加不同质量的小球,观察其在旋转装置作用下的旋回特性,探究质量对旋回的影响。

2. 改变旋转装置的转速,观察不同转速下小球的旋回半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旋转速度与旋回的关系。

3. 探究旋回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旋回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以及旋回对机械设备的影响等。

旋回实验报告

旋回实验报告

旋回实验报告《旋回实验报告》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都是在不断旋转的,比如地球在宇宙中的旋转、水在漩涡中的旋转等等。

而在科学实验中,我们也经常会进行一些与旋转有关的实验,以探究旋转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今天,我将向大家分享一次关于旋回实验的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旋回实验,探究旋转对物体的影响,以及探索旋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1. 旋转平台2. 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3. 计时器4.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将旋转平台调至不同的旋转速度,分别为低速、中速和高速。

2. 将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放置在旋转平台上,并记录下每个物体在不同旋转速度下的旋转时间。

3.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在不同旋转速度下的旋转规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在不同旋转速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旋转规律。

在低速旋转下,较轻的物体旋转时间较短,而较重的物体旋转时间较长;在中速旋转下,物体的形状对旋转时间也有一定影响,较规则的形状旋转时间较短,而不规则的形状旋转时间较长;在高速旋转下,所有物体的旋转时间都显著缩短,且形状和重量对旋转时间的影响减弱。

结论:通过本次旋回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旋转速度对物体的旋转时间有显著影响,旋转速度越快,物体的旋转时间越短。

2. 物体的形状和重量也对旋转时间有一定影响,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在不同旋转速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旋转规律。

3. 在高速旋转下,形状和重量对旋转时间的影响减弱,旋转时间趋于一致。

通过这次旋回实验,我们对旋转对物体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希望通过不断地实验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船舶的旋回性能-船舶操纵

船舶的旋回性能-船舶操纵

2、描述船舶旋回运动状态的运动要素
1) 漂角(drift angle) 漂角(
船舶首尾线上某一点的 线速度与船舶首尾面的交角叫 做漂角, 如左图所示 。 做漂角 , 如左图所示。 船舶在 首尾线上不同点的漂角是不同 的 , 在船尾处, 由于其横移速 在船尾处 , 度最大, 因此漂角也最大 。 度最大 , 因此漂角也最大。 但 通常所说的漂角是指船舶重心 处的线速度Vt 与船舶首尾面的 处的线速度 Vt与船舶首尾面的 交角,也就是船首向与重心G 交角,也就是船首向与重心G点 处旋回圈切线方向的夹角, 处旋回圈切线方向的夹角,用B 表示之。 表示之 。 一般船舶的漂角大约 在3°~15°之间。 15°
第一节 船舶的旋回性
概述:旋回性是指定速直航的船舶操 某一大的舵角后进入定常旋回的运动性 能。
旋回性是船舶操纵性当中极 其重要的一种性能! 其重要的一种性能!
一、船舶旋回的运动过程
1、第一阶段(转舵阶段) 第一阶段(转舵阶段)
船舶向一舷操舵后, 船舶向一舷操舵后, 保持或近乎保持其直进速 度,同时开始进入基本沿 原航向前进而船尾外移同 时少量的向操舵一舷横倾 的初始旋回阶段 —反移内倾。
2) 转心(pivoting point)及其位置 转心( point)及其位置
旋回中的船舶可视为一方面船舶以一定的速度前进, 同时绕通过某一点的竖轴而旋转的运动的叠加,这一点就是 转心,通常以P 转心,通常以P代表之。船舶操舵旋回时,在旋回的初始阶 段,转心约在重心稍前处,以后随船舶旋回不断加快,转心 随着旋回中的漂角的增大而逐渐向船首方向移动;当船舶进 入定常旋回阶段即船舶旋回中的漂角保持不变时,转心P 入定常旋回阶段即船舶旋回中的漂角保持不变时,转心P逐 渐稳定于某一点,对于不同船舶,该点的位置大约在离船首 柱后1 柱后1/3~1/5船长处;船处于后退中,转心位置则在船尾 附近。 对于不同船舶而言,旋回性能越好、旋回中漂角B 对于不同船舶而言,旋回性能越好、旋回中漂角B越大 的船舶,其旋回时的转心越靠近船首。

旋回的工作原理

旋回的工作原理

旋回的工作原理《旋回的工作原理:我从秋千上得到的启示》哎呀,旋回这玩意儿听起来就有点高大上,感觉是那种只有科学家才完全弄得明白的东西呢。

不过呢,我发现这旋回的原理啊,其实在咱平常生活里就能找到例子,就像我小时候特别爱玩的秋千。

我家附近的小公园里就有个秋千,那秋千的链子啊,长长的,下面挂着一个平平的木板座位。

每次我跑过去,都要抢着坐上去玩会儿。

当我坐在秋千上,刚开始的时候,秋千是静止的,就像一个东西还没开始旋回的时候一样,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我把脚往后一蹬地,秋千就开始动起来了。

这一蹬啊,就像是给了秋千一个初始的动力,就如同那些要开始旋回的东西,得有个启动的力量才行。

然后呢,秋千就开始往前荡了。

我感觉自己就像飞起来一样,风呼呼地在我耳边吹过。

秋千越荡越高,这时候我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儿。

秋千在荡到最高点的时候,它会有那么一小下停顿,就好像在思考下一步往哪儿走似的。

这其实就是旋回里的一种状态转换。

就像一个旋转的物体,在到达某个极限位置的时候,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一些微妙的改变。

随着我不断地荡着秋千,我还发现,我荡的幅度越大,秋千回来的时候就越有劲儿。

这是为啥呢?其实就跟旋回的原理有关啦。

在秋千往前荡的时候,它是在积累能量,这个能量呢,会在它荡回来的时候释放出来。

就像有些旋回的设备,在一个方向上运动的时候储存能量,然后在旋回的过程中再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

我坐在秋千上,身体也得跟着秋千的节奏动。

如果我乱动的话,秋千就会荡得乱七八糟的。

这就好比在旋回的系统里,各个部分都得协调配合。

要是有一个部分乱了套,那整个旋回可能就没法好好进行了。

我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旁边来了个小朋友,他眼巴巴地看着我。

我就停下来让他玩。

看着他坐在秋千上,一开始小心翼翼地荡着,我就想起我自己刚开始玩秋千的时候,也是这样慢慢摸索着秋千旋回的感觉。

从秋千这个简单的东西上,我算是对旋回的工作原理有了自己的一点小感悟。

这旋回啊,其实就是有个启动的力,然后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转换状态、储存和释放能量,各个部分还得配合好。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船舶搜救旋回是一种常用的船舶搜救方法,它通过船舶的旋转运动,帮助寻找和救援遇险船只或人员。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搜救效率,减少搜救时间,为搜救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船舶的旋转运动来扩大搜救范围。

在实际搜救行动中,搜救船舶会绕着一定的轴线进行旋转,使其周围的水域得到全面覆盖。

这样一来,无论是遇险船只还是遇险人员,都有更大的机会被发现和救援。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的具体操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一般来说,搜救船舶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旋转半径和速度,进行连续的旋转运动。

在旋转过程中,船舶上的搜救人员会时刻保持警觉,观察周围的水域,寻找任何可能的遇险目标。

同时,搜救船舶还可以利用雷达、红外线等先进设备,增加搜救范围和准确度。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的优点之一是覆盖范围广。

通过船舶的旋转运动,可以将搜救范围扩大到船舶正前、正后以及两侧,提高搜救效率。

此外,船舶搜救旋回方法还可以避免搜救人员集中在一处搜救,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搜救的灵活性。

然而,船舶搜救旋回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方法要求船舶具备一定的转向能力和稳定性,这对于一些小型或损坏严重的船只可能无法实现。

其次,船舶搜救旋回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此外,不同的海况和天气条件也会对船舶搜救旋回方法的实施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提高船舶搜救旋回方法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搜救船舶的旋转速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快或过慢。

其次,搜救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遇险目标的可能位置。

此外,船舶上的搜救设备和通信设备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以确保搜救行动的顺利进行。

船舶搜救旋回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船舶搜救方法,通过船舶的旋转运动,可以扩大搜救范围,提高搜救效率。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在搜救船舶、搜救人员和搜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下,船舶搜救旋回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海上搜救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6船舶旋回运动-6课件

6船舶旋回运动-6课件

PN
T cos
PN sin R1 sin
R1 cos R2 sin w(1 k2
R2 cos R f Ra w(1
MP MR M f Ma
)V 2 R
k2
sin )V 2
R
cos
运动特征: (1)船舶以一定的漂角 作匀速圆周运动,即
V const , const ;
超大型船舶, max 200 ;商船最大舵角深水中 max 200
2.转心 P(Pivoting point)
随着船舶旋回进程 。因为 GP R sin ,所以:
GP ,即转心 P向前移动;船舶回转性越好,则
越大, P点越靠近船首。
船舶进入定常旋回时, C ,转心 P 点逐渐稳定于
拖轮协助调头或转向时:若拖轮在船中前顶推或 拖拉助转,则转心位置后移;
若拖轮在船中后顶推或拖拉助转,则转心位置前 移。
3.旋回中的降速
船体斜航 (存在角)时阻力增大
舵阻力增加, 特别是离心力前进方向 的分力大大消耗了螺旋 桨推力
螺旋桨工况变化 , n , 推进效率降低
船速下降
影响减速的因素:
k1 ) cos
dV dt
w(1 k1 )V
sin
d
dt
w
(1
k
2
)
V2 R
sin
PN cos R1 sin R2 cos Rf Ra
w(1 k1)sin
dV dt
w(1 k1)V cos
d
dt
w(1
k2
)
V2 R
cos
(M P
MR ) (M f
Ma
)
最大的外倾角 2ma(x 2max (1.2 ~ 1.5) , 为定常外倾角 , 操舵时间越短 2max越大 ),达到 2max 后,船舶摇

旋回

旋回

火山喷发旋回的全称是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结构,要了解火山喷发旋回,先要了解火山喷发韵律。

沉积韵律,是指按颗粒从大到小、比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分层沉积而成岩层的规律,在地层剖面上,表现在从老到新的顺序上,岩层依粒度从粗到细,依次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火山喷发韵律,则是火山喷发出的碎屑的沉积韵律。

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沉积旋回以规模较大,常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而区别于“沉积韵律”。

沉积旋回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振荡运动引起的,而韵律的形成则多与局部的地区性因素有关。

沉积旋回是沉降速率、沉积速率和侵蚀速率组合的结果。

简单地说,沉积旋回是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或者一定数量沉积韵律的组合构造旋回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又称造山旋回(orogenic cycle)、褶皱旋回(folding cycle)、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 cycle)等。

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M Bertrand,1886~1887)用分析角度不整合的方法确立了地槽区内的褶皱运动具有周期性。

通过对西欧和北美各个褶皱区进行比较,他将地壳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及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旋回。

每一旋回都无例外地经历了强烈拗陷、褶皱回返和山脉的最终形成等发展过程。

而这种旋回性的特征,事实上在稳定的地台上也有反映,只是它们的强度远不如地槽区而已。

因之,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构造旋回是整个地壳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表现,显生宙的加里东、海西旋回各自经历了2.0亿~1.5亿年左右,而阿尔卑斯旋回的时间跨度约为2.5亿年。

在中国,加里东、海西(华力西)、阿尔卑斯等旋回的名称已被广泛应用。

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地质实际,又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

2发展阶段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简称旋回。

1909年美国T.C.张伯伦首次提出构造旋回概念。

试述威尔逊旋回的基本内容

试述威尔逊旋回的基本内容

试述威尔逊旋回的基本内容
一、引言
威尔逊旋回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自旋的一种非经典
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威尔逊旋回的基本内容。

二、自旋的概念
自旋是粒子的一种内禀性质,类似于电荷和质量。

它描述了粒子在自
由空间中的角动量。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轨道
角动量相对应。

但是,与轨道角动量不同的是,自旋并不涉及粒子运
动轨迹上的变化。

三、威尔逊旋回的定义
威尔逊旋回是一种非经典性质,它描述了自旋矢量在外加磁场下会发
生进动运动。

这种进动运动类似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运动。

威尔逊
旋回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描述:
dS/dt = γS×B
其中,S表示自旋矢量,B表示外加磁场强度矢量,γ为吉尼斯比常数。

四、物理解释
当一个粒子被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它会受到一个力矩,导致自旋矢量发生进动运动。

这种运动是由于自旋矢量在外加磁场中的预处理运动所导致的。

在经典物理学中,预处理运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威尔逊旋回被认为是一种非经典性质。

五、应用
威尔逊旋回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有广泛应用。

MRI利用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下发生威尔逊旋回的特性来获得图像信息。

通过改变外加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成像。

六、结论
威尔逊旋回是描述自旋矢量在外加磁场下进动运动的非经典性质。

它在核磁共振成像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对于理解粒子内禀性质和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威尔逊旋回的主要内容

威尔逊旋回的主要内容

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是指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

它包括开裂、扩张、俯冲、碰撞、造山和闭合等阶段。

具体来说,威尔逊旋回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开裂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陆岩石圈受到应力作用,发生断裂,形成新的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

例如,古大西洋的开裂阶段形成了阿巴拉契亚、斯堪的纳维亚和加里东等地区的造山带。

2. 扩张阶段:在开裂阶段之后,大洋中脊继续扩张,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伴随着大量的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

3. 俯冲阶段:随着板块运动,扩张的大洋地壳逐渐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成为被动大陆边缘。

这一阶段形成了如阿巴拉契亚、斯堪的纳维亚和加里东等地区的被动大陆边缘。

4. 碰撞阶段:当大洋地壳俯冲到一定深度时,被动大陆边缘开始与另一板块发生碰撞。

这一阶段形成了大规模的褶皱带和造山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地区的造山带。

5. 造山阶段:在碰撞阶段之后,地壳受到挤压和抬升,形成高耸的山脉。

这一阶段伴随着大量的岩浆活动和地壳变形。

6. 闭合阶段:随着板块运动,造山带逐渐发生地壳运动,山脉被剥蚀和压实,最终消失。

这一阶段标志着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的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地区都会经历威尔逊旋回的完整过程。

有些地区的地壳运动仅停留在开裂或俯冲阶段,形成相应的造山带。

因此,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在地表的体现会有所不同。

1-2 船舶旋回性能解析

1-2 船舶旋回性能解析
船舶操纵
MAERSK EINDHOVEN 366X48X1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学院
第二节 船舶旋回性能
船舶的旋回性能的概念:定速直航的船舶,操一大 舵角,进入定常旋回。 船舶的旋回圈的概念:定速直航的船舶,操一定舵 角,其重心所描绘的轨迹。 概念的内涵: 定速直航;——车钟令 操一定舵角;——舵令 定常旋回。——线速度,角速度 非定常旋回。——从操好舵开始,重心所描绘 的整个轨迹。 操舵的程序复习?
旋回时间T
定义:旋回360°所需的时间。 影响因素:它与排水量有密切关系,排水量大, 旋回时间增加。? 万吨级船舶快速满舵旋回一周约需6 min。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学院
影响旋回圈的因素
影响因素:船型、舵面积、所操舵角、操舵时间 、载态、水深、船速、船舶的纵横倾、螺旋桨 转速、外界气象及风流情况等密切相关。 方形系数Cb:Cb越大的船,旋回性越好。 水线下侧面形状:船首部分分布面积较大者将 有利于减小旋回圈,船尾部分分布面积较大者 有利于增加航向稳定性,而不利于减小旋回圈 。(如球鼻首) 舵角:旋回初径将随着舵角的减小急剧增加, 并且旋回时间也增大。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学院
DT Tr Lk V

Ad
V D0 Re

一、旋回圈的几何要素的大小
横距Tr: 是开始操舵到航向转 过任一角度时,重心所 移动的横向距离。旋回 资料中提供的横距,通 常特指航向转过 90°时 的横距,其值约为旋回 初径的O.55倍
DT Tr Lk V

Ad
V D0 Re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学院
ZZH
转心p
定义:船舶旋回运动实践是直航与绕通过某一点 的竖轴旋转的叠加,这一点就是转心 意义:转心是旋回圈的曲率中心 O 至船舶首尾线 所作垂线的垂足。该点处的漂角和横移速度为 零。转心 p 约位于船首柱后 1 / 5 ~ 1 / 3 船长处 ,漂角β越大,转心距首柱越近。船处于后退 中,转心位臵处于尾柱前l/5~1/3船长处。

简述威尔逊旋回的主要内容

简述威尔逊旋回的主要内容

简述威尔逊旋回的主要内容威尔逊旋回(Wilsonianism)是指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1917年至1921年期间所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主张和原则。

威尔逊旋回标志着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转变,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尔逊旋回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民族自决。

威尔逊主张每个民族都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政治和国家归属,并主张通过和平和合作来实现民族自决。

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坚持将民族自决原则纳入巴黎和约,并希望通过国际联盟来保障这一原则的实施。

他认为,只有通过民族自决,才能避免将来的战争和冲突。

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

威尔逊主张国际事务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和多边机构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单边行动。

他强调国际联盟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实现和平与稳定的机构。

威尔逊的这一观点体现在他提出的“十四点”中,这是一份旨在维护和平与合作的纲领。

威尔逊旋回还强调了自由、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性。

威尔逊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自由和人权,推动民主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他曾说:“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要求自由和独立。

”威尔逊还主张通过国际联盟来监督和推动各国的民主化进程。

威尔逊旋回在一战结束后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1919年,巴黎和约正式签署,创立了国际联盟,并将民族自决原则纳入该条约。

威尔逊还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十四点”,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和倡议,如减少军备、促进自由贸易、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

这些原则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威尔逊旋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威尔逊的外交政策被视为激进的和前卫的,但它在实践中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限制。

例如,威尔逊的国内政治基础并不牢固,他很难在国内推动他的外交议程。

此外,巴黎和会上的协商和和约会谈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争议。

最终,美国未能加入国际联盟,并没有完全落实威尔逊的外交计划。

尽管如此,威尔逊旋回仍然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船舶旋回性

船舶旋回性

和横矩有某种程度的降低; ②纵倾:首倾每增加1%L,旋
回初径 DT 可减小 10% 左右;尾倾每增加 1%L ,旋回初径 DT则增加10%左右 ; 空船与满载时的旋回圈大小相差不多 ③ 横倾:总的来说,横倾对旋回圈大小的因素
3、操船方面的影响 ①舵角:一般操15 °舵角与满舵相比,DT将增加到 130%~170%,而掉头时间则可能增加到140%左右; ②操舵时间:自一舷35°转至另一舷30°应不超过15s; ③船速:船速越快,旋回时间大大缩短,而DT影响小。 4、外界环境的影响
2、横矩 Tr(transfer) 3、旋回初径 DT(tactical diameter) 指开始操舵到航向转过180°重心所移动的横向距离。 4、旋回直径 D(final diameter) 5、滞矩 Re(reach)
Ad = (0.6~1.2) DT
Tr 约为0.5 倍DT
即纵距,指航向转过90°时重心所移动的纵向距离。
①浅水:旋回圈随着水深的变浅而逐渐增大。当水深与吃 水之比小于2时,旋回圈将明显增大。
②污底和风流:污底越多摩擦阻力增加,旋回圈变大,但 影响很小。顶风顶流将使纵矩减小。
一般指重心处旋回圈切线与首尾线间的夹角。
8、转心 P 定常旋回时,转心P 一般约在首柱后1/3~1/5 船长处。漂角越大,转
G r β Vs P
心距首柱越近。
O
船舶旋回性
三、影响旋回圈大小的因素 1、水线下的船型因素
①方型系数:Cb越大,旋回性越好,旋回圈也越小 ;②
水线下侧面积:首部多有利于减小旋回圈,尾部多有利于 提高航向稳定性 ;③舵面积比: 2、船舶的吃水状态 ①吃水:吃水较大的满载船进矩将有较大增长。旋回初径
当漂角增加到一定值时,作用于船体所受合力矩为零, 进入定常旋回运动。空船约在转首60°左右,满载约在 100 ° ~ 120 °左右进入定常旋回阶段。

影响旋回性的因素

影响旋回性的因素

一、航向稳定性
• 影响航向稳定性的因素
– 与旋回性相矛盾 – 船型因素:方形系数、长宽比、水下侧面积分 布,舭龙骨 – 操船因素:吃水、纵倾、水深以及风流条件 – 舵面积因素比较特殊
一、航向稳定性
• 船舶不具有直线运动稳定性的后果:
– 在小舵情况下,可能出现反操现象; – 保向比较困难; – 在海上航行时,可能自动舵打不上; – 操舵者较难以掌握操舵技术; – 操舵者劳动强度增加,并且要求注意力要高度 集中; – 可能出现失误。
三、操纵性指数
• 转头惯性角的估算
– 船舶在航行中改向操舵后,船舶的转头角速度 r0到达某一定值后操正舵,船首继续转头惯性 角为: =r0T
四、舵效
• 舵效的概念
– 操舵后,会引起船首回转、横向移动、船速下降、船 体横倾等现象,广义上,舵效即为船体对舵的响应。 – 狭义上,舵效,操一舵角后船舶在一定时间、一定水 域内船首转过的角度大小。
– – – – T (turning lag index),单位为秒; T=I/N=船舶转动惯量/单位角速度旋回阻尼; T表示追随性优劣,T小,追随性好,应舵较快; T如果为负值,船舶航向不稳定。
三、操纵性指数
• 区分船舶操纵性
– 不同种类、结构 和大小的船舶, 其操纵性会有很 大的不同。按照 K、T指数比较船 舶的旋回轨迹, 可将船舶操纵性 概略地区分为四 类
6.舵角
规律:
– 在极限舵角的范围之内,操不同舵角时的旋回初径变 化情况,总的趋势是,随着舵角的减小,旋回初径将 会急剧增加,当然旋回时间也将增加。 – 对于不同的船舶,随着舵角的减小,旋回初径的增加 率是不一样的,其中舵的高宽比小的船舶,其旋回初 径的增加率较大。
7.操舵时间

搜救落水人员的几种操纵旋回方法

搜救落水人员的几种操纵旋回方法

搜救落水人员的几种操纵旋回方法旋回法分类旋回方法是水上搜救行动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用于系统性地搜索大面积水域中的落水人员。

旋回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并行旋回法搜救船只保持平行航行,以横向阵型进行搜索,覆盖宽阔的水域。

船只之间保持预定的距离,以确保全面覆盖。

这是一种低效率但涵盖范围广的方法,适用于广阔水域和未知落水点的情况。

扩展旋回法搜救船只从一个中心点呈辐射状向外搜索。

船只间距逐渐增加,形成越来越宽的搜索扇形。

该方法适用于落水点已知或估计范围较小的情况。

扇形旋回法搜救船只沿着放射线航行,从中心点向外呈扇形展开。

船只保持预定航线和速度,覆盖各自扇形区域。

这种方法的效率高于并行旋回法,适用于落水点估计范围较大的情况。

实施指南选择合适的方法考虑水域范围、落水点位置、天气状况和船只数量等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旋回方法。

确定搜索范围和航线根据落水点位置或估计范围,划定搜索区域。

确定搜索航线,并确保全面覆盖指定区域。

保持航线和速度船只应严格按照预定的航线和速度航行,以确保覆盖所有区域。

航速应足以进行充分搜索,但又不至于错过落水人员。

观察和通讯船员应时刻保持警惕,观察任何落水人员的迹象。

保持清晰的无线电通讯,报告任何发现或异常情况。

合作和协调多艘船只参与搜救时,需要明确划分搜索区域并保持密切沟通。

船长应协调船只行动,确保所有区域得到有效覆盖。

其他考虑因素天气状况会影响旋回方法的效率。

恶劣天气可能需要调整航线和速度。

水深和水面能见度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们会影响落水人员被发现的可能性。

地形和障碍物可能会影响搜救船只的机动性,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用声纳和探照灯声纳可以帮助探测水下落水人员。

探照灯可以提高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搜索效率。

通过遵循这些指南和仔细选择旋回方法,搜救人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在水上搜救行动中的效率和成功率。

威廉姆逊旋回操作方法

威廉姆逊旋回操作方法

威廉姆逊旋回操作方法
威廉姆逊旋回是一种用于控制舰船转向的操作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确认当前船只的速度和方向。

旋回操作最常见的场景是在船只以一定速度直线航行时需要调整航向或转向。

2.确定需要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旋回可以是向左转或向右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3.将方向舵或航向控制杆转向所需的角度。

旋转的角度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通常以船只的机械性能和运行环境来决定。

4.观察船只的响应和转向效果。

根据船只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操作,以保持船只的稳定和安全。

5.根据需要进行后续调整。

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船只的航向或停止旋转,可以继续操作方向舵或航向控制杆。

需要注意的是,威廉姆逊旋回操作需要根据具体的船只和操作环境进行调整,不同的船只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对于大型船只或复杂的操作场景,最好由经验丰富的船员进行操作或根据相关指导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喷发旋回的全称是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结构,要了解火山喷发旋回,先要了解火山喷发韵律。

沉积韵律,是指按颗粒从大到小、比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分层沉积而成岩层的规律,在地层剖面上,表现在从老到新的顺序上,岩层依粒度从粗到细,依次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火山喷发韵律,则是火山喷发出的碎屑的沉积韵律。

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沉积旋回以规模较大,常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而区别于“沉积韵律”。

沉积旋回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振荡运动引起的,而韵律的形成则多与局部的地区性因素有关。

沉积旋回是沉降速率、沉积速率和侵蚀速率组合的结果。

简单地说,沉积旋回是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或者一定数量沉积韵律的组合
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又称造山旋回(orogenic cycle)、褶皱旋回(folding cycle)、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 cycle)等。

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M Bertrand,1886~1887)用分析角度不整合的方法确立了地槽区内的褶皱运动具有周期性。

通过对西欧和北美各个褶皱区进行比较,他将地壳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及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旋回。

每一旋回都无例外地经历了强烈拗陷、褶皱回返和山脉的最终形成等发展过程。

而这种旋回性
的特征,事实上在稳定的地台上也有反映,只是它们的强度远不如地槽区而已。

因之,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构造旋回是整个地壳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表现,显生宙的加里东、海西旋回各自经历了2.0亿~1.5亿年左右,而阿尔卑斯旋回的时间跨度约为2.5亿年。

在中国,加里东、海西(华力西)、阿尔卑斯等旋回的名称已被广泛应用。

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地质实际,又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

2发展阶段
构造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简称旋回。

1909年美国T.C.张伯伦首次提出构造旋回概念。

其发展可分 3个阶段。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根据对褶皱带内岩层间角度不整合(见不整合)的研究发现,造成地壳岩层褶皱的强烈运动只出现在几个不太长的地质时期内。

地壳构造发展历史就是由相对平静时期到激烈运动周期性交替出现的历史,每次更迭便构成一个旋回,称为构造旋回。

在地壳激烈运动期间,岩层强烈褶皱并上升成为造山带,故也称褶皱旋回或造山旋回。

在一段平静时期之后,地壳发生的短促而强烈的构造运动时期,称为构造幕或造山幕、褶皱幕。

一个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构造旋回中会出现多次构造幕。

1887年法国学者M.A.贝特朗首先划分出休伦、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4个褶皱期。

②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以德国学者W.H.施蒂勒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展了构造旋回的概念,用其来表述地槽从下沉起至造山隆起止的构造演化全过程。

地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程序。

并认为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幕在时间上具有全球性的对比意义。

据此,施蒂勒制订出全球统一的构造旋回,即休伦旋回(晚元古代)、加里东旋回(早古生代)、海西旋回(又译华力西旋回,晚古生代)、阿尔卑斯旋回(中、新生代),进而将这4个旋回概称为新地巨旋回。

至此,构造旋回成为反映全球地表发展阶段的概念,又称为大地构造旋回。

1962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次一级的构造旋回(见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③板块构造学认为
全球岩石圈板块以大致均匀的速率持续不断地运动,造山带的历史因板块运动特点和汇聚边界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并无一成不变的地槽造山过程。

虽然,板块构造学中使用了旋回一词,表述从大陆内部的裂谷形成开始,经过裂谷扩展成大洋,再经大洋收缩至最终闭合的全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但是威尔逊旋回在板块构造学造山理论中的含义,与经典的地槽地台学说中的造山(构造)旋回的含义并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