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健康信息传播研究

合集下载

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报告

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报告

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报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媒体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社会媒体的普及和过度使用是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对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社会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媒体的使用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在虚拟社交平台上,青少年不仅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关系,还面临着网络暴力和欺凌等问题。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抑郁、焦虑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过度沉迷社交媒体可能导致孤立感、社交不安和自尊心减低等心理问题。

二、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社会媒体的使用与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和身体活动量减少相关。

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肥胖和体力下降等问题。

此外,虽然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更加迅捷方便,但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难以保证,青少年可能因为受到虚假或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身体健康问题。

三、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影响社会媒体的使用使得青少年更倾向于以线上方式交流,而减少了线下社交的机会。

这样的现象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会使得青少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技巧和社交情绪识别能力。

同时,过多关注社交媒体上的虚拟关系可能使得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感到困惑和无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四、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知和身份塑造的影响社会媒体的存在使得青少年更加关注他人的生活和审美观念,容易受到他人的价值观和标准的影响。

他们常常通过社交媒体来展示自己,这也引发了对自我认知和身份塑造的问题。

一方面,过度关注他人的意见和评价可能导致青少年自尊心的波动和自我否定感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使用也给予了青少年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潜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社会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易受到社交媒体影响的群体,他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习惯性。

本文将聚焦青少年群体,分析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社交媒体的优缺点社交媒体的优点:社交媒体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也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和社交关系。

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社交关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交流的渠道。

它可以让他们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的人交流,了解世界各地的事情。

此外,社交媒体还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让青少年分享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

社交媒体的缺点:然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和滥用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疏远家人和朋友,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此外,社交媒体的信息普及与散播速度非常之快,这也是其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缺陷。

青少年在浏览社交媒体时,可能会受到虚假信息、负面影响和不健康的传播方式的影响,这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影响身体健康:青少年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游戏等新媒体设备可能会导致近视、肥胖、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

还有一些青少年会沉迷于社交媒体,吃喝不节制,很容易导致肥胖。

影响心理健康:(1)社交媒体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孤独感,使他们更难以找到理解和支持。

社交媒体让他们认识了更多的人,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加虚幻。

(2)社交媒体暴露了青少年个人信息和私隐,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欺凌、敲诈和威胁等问题的影响。

(3)青少年长时间沉浸于社交媒体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更易受到舆论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影响力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影响力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影响力分析研究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交流和互动。

然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影响力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交媒体以其快速性和广泛性,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更快速的速度传播信息,使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其次,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呈现了更多元化的形式。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操作,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从而影响和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

最后,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得每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用户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过程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信息产生、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

首先,信息产生指的是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和发布信息的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其次,信息传播指的是信息从一个用户传播到另一个用户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由用户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动。

最后,信息接收指的是用户接收和消化信息的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浏览、阅读、评论等方式来接收和理解他人所传播的信息。

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影响力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得信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这种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热点讨论的重要平台。

其次,社交媒体上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用户的声音和意见更容易被传播和扩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更多的人群,从而影响和塑造公共舆论。

最后,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交媒体与社会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交媒体与社会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交媒体与社会影响社交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在个人交流上起着作用,更是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社交媒体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的沟通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家人、朋友和陌生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更加个性化和广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互,无论距离有多远。

这种便利的交流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使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大更多样化。

其次,社交媒体也在塑造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方式。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更主动地参与着社会话题的讨论和社会事件的发酵。

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和思想不断交叉碰撞,形成了多元化的声音。

这种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来源,并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但同时,社交媒体也可能形成“信息泡泡”,人们只接触和接收与自己观念相近的内容,忽视了多元性和包容性。

因此,人们需要保持对不同观点的开放和多元性思维。

此外,社交媒体还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虚拟社交网络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发布和分享照片、视频等内容来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社交圈子。

这种自我呈现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获得认同和关注的渠道,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求。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虚拟表现也可能引发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因为人们常常与他人进行比较。

同时,社交媒体也容易滋生情绪病态,如网络欺凌和网络成瘾。

因此,使用社交媒体时,个体需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

最后,社交媒体也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让人们能够参与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迅速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变革。

例如,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促成了政权的垮台。

此外,社交媒体还加强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增强了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新媒体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新媒体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从接收信息的方式到交流互动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于它的认知和理解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因此,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究新媒体的发展和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和发展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带来新的信息交流、传播、处理和创造方式的媒体形态。

它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多种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和网站,到现在的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改变信息获取方式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前,人们只能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获取新闻和信息。

但现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够轻松地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2.拓宽社交圈子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更便捷的社交渠道。

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结交新朋友,也可以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等方式,方便地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

3.改变传统媒体格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信息,而对于传统媒体的阅读量和收视率则逐步下降。

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4.影响公共舆情新媒体的出现,让公共舆情更加快速和广泛地传播。

一条热门微博或一篇热门文章,就可以引起网民的热议和争论。

而这种公共舆情的形成,又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三、新媒体的社会学研究1.新媒体生态系统的建立新媒体生态系统是社会学研究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新媒体的技术层面、内容层面以及用户层面,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新媒体的生态系统,了解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2.新媒体和社会问题的关系新媒体发展对社会问题的影响也是社会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与朋友分享生活,参与在线论坛,还是获取新闻和信息,社交媒体无疑在信息传播和接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不仅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寻求来自他人的认同和确认,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获取这种认同的渠道。

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来自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来自与自己有着相似背景、观点和兴趣的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同质性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并接受他们的观点。

因此,在社交媒体中,人们更可能接受来自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并且更容易被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人所影响。

其次,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也受到情绪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分享积极的内容时,他们往往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并有可能传播这些情绪。

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传染”,即一个人的情绪会通过社交媒体影响他人的情绪。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

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与自己情感状态一致的信息,而对与自己情感状态不一致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或拒绝接受。

因此,在社交媒体中,情绪和情感因素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还受到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影响。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参与社交群体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倾向于关注和传播与自己身份认同相关的信息,因为这样可以强化自己的社会认同。

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弱联系”现象,即信息通过那些拥有大量社交关系和高影响力的人传播得更广。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传播与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传播与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传播与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最早的广播电视,到如今的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和互动,但是这些信息的传播和接纳,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呢?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媒介传播的本质和影响,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媒介传播的本质媒介传播即信息的传递和宣传,包括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形式。

媒介传播的本质在于,它通过传递信息和观点,对人们的思维和态度产生影响,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媒介传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传递的信息和内容,更在于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媒介传播的影响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不容忽视,它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个社会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媒介传播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形成公众舆论和影响媒介传播可以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媒介的话语权和传递速度,对于舆论的形成和传播速度贡献巨大。

比如,新闻媒体可以为公众传达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借助这些信息和知识,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塑造文化习惯和观念媒介传播不仅可以形成公众舆论,更在于它塑造了人们的文化习惯和观念。

通过媒介的传递,人们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和文化,这也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基础。

比如,电视节目、影视作品等媒介形式,不仅代表了当今文化的主流,更在于它们如何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促进着这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

三、促进互动和交流媒介传播的最大作用在于,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人们可以象征性地交流想法、讨论问题和分享信息,促进了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平衡性。

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也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认知方式,促进他们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和关系,并形成独特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

结语在社会学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媒介传播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线上自我展示与社会资本_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_郭羽

线上自我展示与社会资本_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_郭羽

新闻大学•传播学・2016年第4期总第138期JOURNALISM BIMONTHLY线上自我展示与社会资本: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郭羽(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00853)【摘要】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媒介信任和自我效能对其自我展示的影响,并分析了自我展示行为对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产生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者的自我效能,以及对于社交媒体社区的经济基础信任和认同信任与线上自我展示呈显著正相关。

同时,研究也发现社交媒体使用者线上的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结合型社会资本”也会越多。

【关键词】自我展示;媒介信任;社会资本;社会认知理论一、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创新和推广,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不再是一种“利基现象”(niche phe no me non )。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社交媒体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印象管理已经成为更多人的使用习惯,从而深刻改变了人际传播的语境以及互动行为。

[1]在线的自我展示成为人际传播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话题,是因为这种线上行为对于人们线下关系的建立以及亲密度发展有着重要功能。

创3]在以社交媒体使用者为对象的研究中,以探究不同使用形态和动机为主的行为研究,以及以衡量使用行为影响为主的效果研究,构成了前人研究的两大基本分析路径。

然而,在行为取向的研究中,前人研究多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考察不同使用动机对于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但有关使用者对于媒介环境认知以及自身内在特质的考察却呈现不足。

同时,在以效果为取向的研究中,对于“使用”这一自变量的测量过于单一,比如前人文献中广泛采用的使用时间及频率,也使得分析结果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6]因此,本文首先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针对线上自我展示这一具体的新媒体使用行为,分析了其对于人们线下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影响。

其次,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有关行为、环境与个体的互动模型,探索了个体对社交媒体环境的信任和个体的自我效能对于其在线自我展示的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新媒体为社会群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新闻、资讯和知识。

这使得社会群体的传播行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的信息需求。

2. 加强了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新媒体的出现加强了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这种联系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3. 提升了社会群体的参与度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社会群体更加积极参与到传播行为中来。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到各种讨论和话题中。

这种参与度的提升促进了社会群体的民主参与和社会参与,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消极影响1. 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信息的过载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大量的信息涌入社会群体的视野,使得人们很难辨别真假信息。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误导社会群体的判断和决策,还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2. 社交媒体的沉迷和孤立感社交媒体的使用过度可能导致社会群体的沉迷和孤立感。

人们过多地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和交流,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

长时间的社交媒体使用还可能导致社会群体的孤立感和心理健康问题。

3. 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新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信息可能被滥用和泄露,给社会群体带来了隐私泄露和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

这不仅对个体造成了损害,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三、新媒体对社会群体传播行为的应对策略1.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社会群体应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媒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媒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媒研究从社会学视角看传媒研究传媒是现代社会得以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递信息,也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对传媒的研究既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又要贯穿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传媒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社会学角度对待传媒社会学将传媒视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现象,探究传媒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学视角下,传媒的研究主要关心以下几个方面:1. 传媒与社会结构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机构。

它的产生、发展和运作都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传媒的运作模式、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等都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影响。

比如,传媒是否公共或私营,是否地方性或全国性,都会受到当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因此,社会学研究传媒时,需要考虑到从产生到发展中起始的种种社会结构性质的影响。

2. 传媒与社会行动传媒不仅是社会行动的产物,也是社会行动的推动力。

传媒文化和文化产生、 reproduces它的形象,反过来,传媒又在互动中支持或制约社会行动。

举一个例子,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成为人们了解外部社会、认识自身的一种渠道。

它还可以通过报道社会事件来调动公众行动力,使之实现社会变革。

这种互动带来的结果同样需要社会学研究者去深入分析。

3. 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传媒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

传媒所呈现的内容不仅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也是制造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失去传媒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地方,一个由民众主导、具有异质性的多元化音符的public states就有可能出现。

这也为社会学家提供了探究传媒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方向。

二、对当前传媒现象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家在探究传媒时,也会注意到传媒在当下的现实问题。

1.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新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传媒发展的一次革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便捷、即时新闻资讯,带来普惠性的媒介环境。

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研究

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研究

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研究标题: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

通过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等方法,研究分析了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社交媒体中的个人信息披露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人认知和社交交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1. 引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许多变化,但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实际影响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本研究关注的是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个人信息披露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人认知和社交交流的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

2.1 定量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我们调查了一定数量的社交媒体用户,并结合他们的社交媒体活动数据,分析了他们的网络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个人信息披露的情况。

2.2 构建模型我们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影响。

在该模型中,我们考虑了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个人信息披露以及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关系。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人认知和社交交流的影响程度,并找到潜在的机制和路径。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3.1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与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呈正相关。

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媒体活动数据,我们发现,使用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高的用户更倾向于积极参与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活动。

他们更容易获取新知识、发表观点和与他人进行交流。

3.2 个人信息披露与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呈正相关。

在社交媒体中主动披露个人信息的用户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参与社交交流,并更高频地与他人分享知识和观点。

这种个人信息披露行为有助于促进个人认知和社会交流。

3.3 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人认知和社交交流产生了显著影响。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现状和热点探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现状和热点探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现状和热点探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社会网络分析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概述 (6)2.1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7)2.2 社会网络分析在认知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9)2.3 社会网络分析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10)三、国内认知科学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10)3.1 国内认知科学社交网络分析的研究机构与平台 (12)3.2 国内认知科学社交网络分析的研究主题与方法 (13)3.3 国内认知科学社交网络分析的研究成果与贡献 (14)四、国内认知科学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热点探析 (16)4.1 认知科学领域的社会网络分析热点主题 (17)4.2 认知科学领域社会网络分析的热点方法与技术 (18)4.3 认知科学领域社会网络分析的热点问题与挑战 (20)五、结论与展望 (22)5.1 研究总结 (24)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5)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6)一、内容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社交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认知科学的新分支——社交网络分析与认知计算。

这一交叉学科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揭示社交网络中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与模式。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的国内认知科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并运用SNA技术来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认知行为、认知机制以及认知发展。

通过构建用户关系网络,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用户在网络中的互动模式、信息传播路径以及情感共鸣现象,进而为认知科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当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认知偏向与传播困境老年人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研究

认知偏向与传播困境老年人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研究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在使用获取健康信息时存在一些问题。首 先,他们对的使用不够熟练,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其次,他们对上信息的真实 性难以判断,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此外,他们对于健康内容的理解也存在 困难,
一、调查结果分析
这主要源于内容设计不够人性化,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健康信息。
二、微信健康传播的改进策略
三、老年人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策略
2、简化信息处理难度:针对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下降的问题,可以采取简化 健康信息的语言和内容的方式,使老年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可以引入 专业机构或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健康信息。
三、老年人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策略
3、提升信息传播技能:老年人应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兴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运用 技巧,以便更好地进行健康信息的传递和分享。此外,政府、社会和家庭也应该 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各类社交活动,以增加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传播能 力。
1、针对老年群体特点,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由于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文 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新媒体在提供健康传播和代际沟通内容时,应充分 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 老年疾病的专题
三、加强新媒体在老年群体健康传播与代际沟通中的策略建议
内容,可以制作简单易懂、针对性强的健康科普资料。
最后,推广健康教育和信息普及。社会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提高 他们对常见疾病的认知和疗服务。
内容摘要
总之,触发与补偿代际关系对老年人健康信息回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 该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加强代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经济支持和 医疗保障,推广健康教育和信息普及。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晚年 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从社会认同角度解读社交媒体情感化传播

从社会认同角度解读社交媒体情感化传播

|RADIO &TV JOURNAL 2021.1一、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

社会认同也是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从社会学来看,认同不同于心理学中从个体的情感、意识等心理机制方面进行的探讨,社会学中的认同包含了许多内容,例如文化的、族群的、宗教的、阶级的、国家的等,实质上也是关于“身份”的问题,社会学正是从身份这个角度来探讨个体的认同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和价值。

认同的概念也与群体密不可分,个体之所以会产生认同心理,首先是基于“自尊假设”,通过所认同的群体来提高自尊;而这种认同心理也会使个体在生活中能够清楚定位自己本身以及自己认同的群体的特征,从而降低自己在社会生活或群体中的无常感,提高安全感;个体在社会群体中与其他成员同样产生认同心理时,会更大程度地依附于该群体,获得满足感与归属感,从而增强社会团体内部的凝聚力。

由于社会认同心理,社会成员会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更积极的偏向,并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更符合群体规范。

二、社交媒体情感化传播与社会认同心理(一)社交媒体情感化传播形成原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呈现出情感社会化的特征,由于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更加活跃,现代社会的情感转向表现为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个人的情感问题,因而在情感的互动下,大众传媒的信息都被附上更为浓烈的情感元素。

新媒体环境中,网民的群体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

网民是基于网络环境而形成的新群体,当受众自身处于网络群体的环境中时,会通过使用网络社会的认同建构人们的信息交往实践。

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共话题,即相关社会议题,社交媒体诞生和形成的功能不仅在于信息分享,也包括传递信息和发表意见。

社会重大事件发生以后,社交网络成为临时议题传播平台,发挥自身凝聚群众与交换意见的作用。

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情感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情感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情感健康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其对个人认知和情感健康的影响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个人认知和情感健康的影响,并从依赖性、焦虑和孤独感、自我形象和自尊心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依赖性: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人们在无意识中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和参与社交媒体活动。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过度可能导致个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形成一种虚拟世界的精神依赖。

这种依赖性可能导致个人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际关系和活动。

这种虚拟世界的依赖性可能对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二、焦虑和孤独感:社交媒体的使用也与个人焦虑和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虽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但并不能代替真实的人际交往。

虚拟关系的不稳定性、不真实性以及对他人的虚假表现可能导致人们感到孤独和焦虑。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也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如嫉妒、羡慕和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个人的焦虑和孤独感。

三、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社交媒体对个人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完美生活和外貌标准可能导致个人比较和自我否定。

许多人会感到压力,想要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而忽视真实的自我。

这种比较和自我否定可能导致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此外,社交媒体的过滤和编辑功能也让人们更容易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完美形象的追求,对个人自尊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结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给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虽然社交媒体能够提供交流和连接的机会,但其对个人依赖性、焦虑和孤独感、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个人应该有意识地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和方式,并加强真实的人际交往。

社交媒体传播特性与模式研究

社交媒体传播特性与模式研究

社交媒体传播特性与模式研究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模式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传播的特性和模式,并对其研究进行分析。

首先,社交媒体传播的特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快速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

第二,社交媒体传播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即时性。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立即对信息进行评论和回复,形成多向的交流和互动。

第三,社交媒体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特定的社交圈子,形成了信息的个性化传递。

其次,社交媒体传播模式也是研究的重点。

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二次传播、口碑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

首先,二次传播是指社交媒体上用户对信息的转发和分享,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

用户通过转发或分享感兴趣的内容,使得信息在更多的人之间传播。

其次,口碑传播是指人们基于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评价,在社交圈子内传播各种观点和经验。

这种传播方式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最后,大众传播是指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具有较高关注度的事件或话题的广泛传播。

这种传播模式往往可以引发社会话题和舆论风波。

社交媒体传播特性和模式的研究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模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随时随地获取到最新的新闻和信息,这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社交媒体传播的个性化特点使得信息可以更好地适应用户的需求。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社交圈子,从而获得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

这种个性化传播模式为商业和广告行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推销和广告投放渠道。

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媒介与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影响的学科。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时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传播学领域,帮助我们深入探索信息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影响机制。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研究,分为“社会认知与媒体受众反应”、“社会影响与舆论形成”以及“心理干预与传播效果提升”三个章节。

一、社会认知与媒体受众反应1. 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知觉、思考、判断和推理过程。

社会认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和加工的方式往往是受社会认知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常常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探究媒体受众的反应。

2. 媒体受众的反应媒体受众的反应是指受众对媒体传播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反应。

研究表明,媒体受众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在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社会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

二、社会影响与舆论形成1.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常常运用社会影响理论来探究舆论的形成机制。

2. 舆论形成机制舆论形成机制是指在社会环境中,信息传播和交流经过特定的途径和方式,最终形成一种广泛接受的公共看法和态度。

舆论形成机制不仅受到个体内在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的引导和社会群体的压力、认可等社会影响的影响。

三、心理干预与传播效果提升1. 心理干预理论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和福祉。

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者们发现,运用心理干预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

2. 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果提升是指针对特定受众,通过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优化的传播内容,以提高信息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传播效果提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对社会认知与态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媒体对社会认知与态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媒体对社会认知与态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媒体对社会认知与态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认知与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

因此,研究媒体对社会认知与态度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媒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媒体通过报道新闻、发布观点、传递知识等方式,向社会广大群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了解和认知。

例如,当一起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的报道方式、选择的报道内容,以及对于事件的解读等,都会对公众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媒体报道偏向一方,或者有意夸大或淡化某些信息,都可能导致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

因此,媒体应该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负责,以保证公众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其次,媒体对社会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塑造公众观点和价值观来实现的。

媒体在报道中往往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或者引导公众对于某些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这种引导作用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很容易引起公众关注。

而且,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是用户主动选择关注和分享的,这也使得公众更容易受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的影响。

媒体的观点和态度的传播,往往能够引起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例如,某些媒体报道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和需要采取行动的紧迫性,可能会引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因此,媒体在报道中应该注意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引导公众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

此外,媒体对社会认知与态度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在接受媒体信息时,会因为自身的认知结构、经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对媒体信息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更容易被媒体信息所影响。

社会学专业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学专业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学专业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社会学专业的视角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1. 提供社交支持: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拓展社交圈子,获得更多的交友机会。

这种社交支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幸福感。

2. 促进学习交流: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他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专业知识和学习资源,与同龄人分享学习经验,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社交媒体还为他们提供了与教师和导师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指导和建议。

3. 探索个性和建立身份: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他们可以通过发布照片、文字和视频来表达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人理念。

这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心,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形成独特的身份认同。

二、社交媒体的消极影响1. 虚拟世界与现实脱节:社交媒体上的虚拟形象往往与真实世界中的个体存在差异,青少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失去对现实的认知和感知。

他们可能因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而忽略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活动,导致与家人、朋友的疏远。

2. 社交比较与焦虑: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常常会与其他人进行社交比较。

他们通过浏览他人的照片、成就和生活状态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

这种社交比较往往引发焦虑、自卑和身份认同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 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社交媒体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少年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泄露个人信息,遭受网络骚扰、欺凌和恶意评论的困扰,导致心理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三、应对社交媒体的策略1. 督促自律和合理使用:青少年应意识到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重要性,要掌握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方法和技巧,建立良好的自律意识,避免沉迷于社交媒体而产生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健康信息传播研究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健康信息传播的涵义,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不同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传播概况及传播趋向与特点,探讨了社会认知理论下受众对健康信息接受与反馈的行为特性。

指出,受众在选择健康信息前受认知偏向的作用影响;受众花费较少心理能量去评价处理信息;这也是受众进行自我效能控制的一个过程。

标签: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特点;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交媒体健康信息传播释义随着传播内容的增多,人们开始有选择的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健康类信息因为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健康类信息也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进行传播信息,增加受众获取健康信息的新渠道。

健康传播是与医学知识相关的健康信息传播,以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为目的,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健康传播借助大众传播的工具进行健康信息的传播,扩大医学知识的传播,满足受众的需求,在新媒体上尤其是社交媒体上,这是一次对某个专业领域信息进行交流并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理论概述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强调人在社会行为中的认知因素,受众在选择信息并且根据信息进行反应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内部和外部环境交替影响的,受众在查询并接受健康类信息的过程也是进行认知处理过程,不同的人群受到影响因素也不同。

对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有对其结构进行研究,主要是讨论在社会心理中,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信息的存在方式,其中观点有特征理论、原型说、样例理论等。

对社会认知的过程研究主要着重对社会心理获得认知的过程,也是向过程的研究转换,该研究的主要影响理论为信息加工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们面对信息刺激时做出的不同阶段的反应,分为编码、解释、搜寻反应、反映评估、执行反应等几个过程,并依次进行研究观察。

还有将结构与过程结合研究,也就是建构社会认知模型。

三、不同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传播概况不同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特点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微博和微信两个社交媒体中受众较多的健康类内容用户,并根据他们的传播行为和效果分析在这两个社交平台上健康信息传播特点。

微博具有陌生人社交的功能,可以提供信息广泛传播和与受众沟通的畅通渠道,信息的发布时间和内容没有固定的限制。

微信为熟人社交平台,传播信息主要靠微信公众在具有捆绑联系下的受众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再经过熟人社交圈进行信息的再次传播。

微信的信息传播具有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1、健身类内容成为在社交媒体异军突起的健康类内容(1)健身类自媒体发布内容频繁,以教学类为主。

随着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以及对健身运动的了解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健身类的微博,并且该类的微博用户数量和粉丝都很庞大。

截至2016年5月16日,以“健身”为关键词的微博用户为2337563个,其中”全球健身中心”的粉丝数量最多,达到904万,“健身女王Miuo”的粉丝为292万,“每日健身日记”的粉丝为150万。

从对这些微博用户的研究发现,受众关注个人类的自媒体账户较多。

以“全球健身中心”的微博为例,本人统计了5月11日到15日的微博发布情况,这五日該微博用户共发布了71条微博,日均发布14条。

其中每天发布关于健身类的教学内容平均五条,励志类的内容日均2条。

而在微信上面的信息发布以公众号为主,但是微信推送次数为每日一次,每次为固定八篇文章,其中关于健身类教学内容为日均4篇,其余以厂告为主。

(2)受众是对健身类内容的知识重构、学习并行动的过程。

从对该微博用户发布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吸引受众关注,每天发送数量较多的微博内容,其中对于健身方面的信息也是提供视频、动图等多种形式,对健身教学的内容发布频度较大,每天首条微博都是激励健身方面的内容。

受众关注这个微博用户主要是由“健身”的情感驱使并渴望将其作用到现实中,受众对健身相关信息接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并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众会对这个行为进行判断,对现在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也是满足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受众学习健身的行为本身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现时对身材和健康要求更高的社会环境中,受众会被牵引着主动关注该方面的内容,并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主动的需求并从获取的时候就准备转换为社会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健身中心”提供了种类多样的健身教学视频,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健身的内容,并且内容都难易适中。

受众在观看健身内容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评估的过程,他们会衡量自己能否有效的完成这个任务,并根据对自我能力评估再进行选择性学习。

其次,在学习健身知识的同时也是一次对相关知识重构的过程,受众以前对这方面知识较匮乏,但是对该方面的知识会有一部分了解,例如学校教学的体育知识等,这方面的知识会与受众保存的记忆有重叠或者不同的部分。

如果与之前的记忆重叠,受众会愿意采取相关行动,如果与记忆发生不同,就会经历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相信被大多数受众接受的博主的发布内容,从而采取相关行动。

2、医学类社交媒体分类众多(1)受众对医生自媒体关注比医疗机构要多,其中以女性受众的取向为主。

因为医学体系的庞大分支众多,微博上关于医学类内容博主有机构类的医学用户,也有自媒体,还有新浪微博推出“新浪爱问医生”将医疗机构和医生通过微博与用户进行连接的服务。

其中受众对自媒体关注度远高于医疗机构,例如截至到2016年5月18日,“整形医生修志夫”拥有2623522位粉丝,“营养师顾中一”有2551907位粉丝,但是医疗机构的微博粉丝量就远远低于自媒体。

从微博发布的内容来看,“整形医生修志夫”日均发布的微博为九条左右,每一条都是关于整容和美容相关知识的解释,其中大多数都是现代女性最关心的美容知识,且内容浅显易懂,对受众的理解能力要求较低,能很好的满足受众的最大需求,这类自媒体的微博粉丝年龄跨度大,阶层涵盖力强。

医疗机构的微博内容专业程度较强,“医学界网站”是医学网站的官方微博,截至到2016年5月20日,该微博用户的粉丝为24972位,日均也发布10条左右的微博,内容主要为医学界最新动态,并关心从医人员的生存状态,对近日报道较频繁的伤医报道较为关注,并对相关的内容发布量大。

该类微博用户的内容较为严肃,内容专业性或者范围性较强,因此,该类粉丝多为医疗界人士,粉丝的范围受到内容的局限。

虽然微博的活跃度与美容类的自媒体接近,但是受众的范围较小,传播范围也较小。

(2)中医类自媒体受到大量关注。

中医类的自媒体受到欢迎,中医类崇尚传统和自然的生活和饮食方式,例如“老中医健康养生”,截止到2016年5月20日,一共有1480422位粉丝,每日发布的内容以健康养生的食物和生活习惯为主,并通过教授做养生食物或按摩等方法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一般传播的健康方法简单以及相关材料来源方便可以直接快速运用到实践中,受到受众的广泛欢迎。

该类微博的受众目标为女性,所以发布内容大多以“美容、瘦身”等女性关注较多的话题。

且因为中医崇尚自然、传统的养生方式,对身体没有多余的负担,与受众传统认知的中医健康养生相符,受众此时的认知发生偏向,会比相对于先进和西式的养生方式更获得受众的认可,所以相关内容传播力较强。

在微信上进行医学知识传播主要平台是医疗机构或者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上的分类是根据医学种类进行划分,有公立医院专业背景的公众号,他们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更受到受众的信赖。

一般医院的微信平台是提供给公众进行医院预约等医疗服务或者问题咨询等,更新速度较慢。

以“医学界”的微信公众号为例,每日更新一次,每次为八篇文章,其中一个视频,主要是为医生学习专用的,提供最新的医学知识,关注医生最新动态,内容专业性较强,受众范围也以医学界人士为主。

在微博上另一种健康类信息的传播方式是问询式应用,新浪开通了“爱问医生”的应用并建立了相应的客户端,这个应用就是提供一个受众在网上进行有偿或者无偿咨询医生的平台,并且每周会有两天“爱医日”可以免费让受众咨询很多不同医院的著名医生。

除了进行咨询获得相关需求之外,还有健康科普项目,在这里可以获得医生撰写的健康类科普文章,有预防疾病类的也有对治疗方法的介绍。

这种应用平台也是通过问询的方式向受众传播健康类的知识,是受众主动进行选择方向、类别,具有交流性质的健康信息传播方式,但是问询式的针对性较强,传播范围较小。

对于健康科普文来说,因为作者的专业权威性,增加信息的可信度,通过平台进行推广可以增加信息的传播范围。

四、社交媒体健康类信息的传播趋向与特点1、自媒体在微博上活跃,多以女性受众为目标受众微博上的部分自媒体虽然权威性没有专业机构高,但由于他们内容丰富并能掌握受众兴趣点,反而扩大了受众范围。

他们目标受众广泛且定位明确,根据女性受众最关心的美容、健身等话题为传播内容,并且更新频率快,更新的内容丰富且专业性的词语较少。

在掌握受众兴趣的前提下防止受众流失。

受众在接受内容的过程中,并不会过多的关注微博用户的专业度而关注内容的来源是否值得信赖,以“全球健身中心”为例,该微博用户认证身份为“中国电影学院”非专业健身人士,但是微博内容多以全球著名健身教练为内容来源,来源丰富专业性强。

2、受众对中医养生的信赖增加,对西医进行选择性的关注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出受众对中医的用户关注度普遍增加,受众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西医进行选择性关注并且以该领域著名医生为主。

对中医的自媒体来说,发布的内容跨度大并没有具体细致的分类,因此受众范围广,年龄层次跨度大。

中医的健康养生方式采用自然、传统的材料,符合中国人传统认知中“无伤害”的荞生方式,并且中医的养生方式有较强的普适性,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过程较为简单并可以较为快速掌握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而西医在网络上无法进行完全的疾病治疗,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治疗,所以在疾病预防和养生中受众更愿意选择中医的方式。

在中医用户的传播中,注重用传统来增加与受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对于数千年积攒的养生方法会让受众有更多的青睐,并且能很好的把握年龄群体较大的部分。

其次,中医用户较多采用生活中小习惯或者细节来宣传养生,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效果的持续性,这样也可以引导受众对其长期关注和实践。

3、健身类自媒体营造“全民运动”的社會氛围,推动健身类信息传播发展在健身类的自媒体传播中,他们除了注重保持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也善于营造传播环境来促进公众在这种环境下增加对相关内容的兴趣。

健身类的公众号或者微博用户会发一些健身成功人士的图片,以及不断用暗示性话语来表达大家都在进行运动,让受众对此也有一种渴求,从而选择关注此类信息,并转化为行动。

健身类信息主要向受众传输美容、健康、活力等几个目标的信息,并不断提供成功案例,常用”十天塑造细腿“等词语来暗示该行为的强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