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初二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在前一个单元已经对说明文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在我们京版教材中也学习了说明文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本节课主要目的就是:有机整合课文内容与课文语言,借助语言学习的过程熟悉和把握课文内容,因文悟道,进而理清文章思路,同事明确说明顺序。借助语言材料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思路的把握。

二、说学生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了有关说明文中的一些常识。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设计到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而且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看,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应该能很清晰的把握和理解了。在不同的说明文中突出说明文中的一个知识点,并力求落实。对于我所教的学生而言,还是要把相关的知识点逐一进行落实,如果过多,恐怕学生们就难以接受了。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围绕着一个大问题:理清思路。基于此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梳理与探究结构思路,体会文章清晰的条理和作者写作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确定此目标首先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其二,让学生在梳理文章结构的同时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大到小等)从而领会作品中的科学精神。紧紧围绕着这个以一个目标设计问题。对材料的重组等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梳理文本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探究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独立完成内容重组后,有的同学应该会存在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会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难点:教师出示作者原文中被编入教材时删掉的小节,让学生对其进行还原。主要可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是不是都掌握了。对还原的位置进行解释,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理解举例子要按需要而定的。

三、说教法

《课标》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

上,采取才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想让学生面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看了题目后,一般会问:“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或者是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自己刚才问题的答案,能从文本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培养了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学生会从文本中找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有的学生会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方法,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科普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拿到手里的文本材料只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文字不多,学生应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的。

第二个环节,以每一段一个纸条的形式发给学生。连着上一个环节,学生会觉得文章似乎不够具体,或者是不全面,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的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这些纸条上的内容进行重组。想独立完成,要给足时间,大概是

8、9分钟左右。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在进行小组交流和展示。教师对孩子们的展示以鼓励为主,只要孩子能自圆其说即可。因为如果学生能流畅地表述自己排序的缘由,就证明他是在认真读的,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的。因为下一个环节是把作者原文发给学生的。看到原文,来引导学生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文章顺序,和你刚才的想法有什么区别?到底哪一个更加合理呢?在比较中学生就会有收获的。

第三个环节就是把原文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来理清本文的结构。学生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展示。在概括四部分的内容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设计到说明文的顺序.(有现象到本质)。在整理全变的结构的时候,学生对整篇课文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成为系统。

第四个环节,为了检测学生对课文结构是不是理解了,可以出示选文时候,删掉的两个小节。把这两个小节放到文章合适的位置上,并能解释原因。也就是说明文中的材料链接题。那也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小节不要了呢?”让学生理解举例子是要按需要而定的。

最后可以让学生来结合本文学到的物候知识来解释农谚。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