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德及道德学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2.1948 年,师范教育委员会提出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提 出了13 项详细的要求和指导。其主要内容有:
(1 )自重重人;(2 )富于社会意识;(3 )能够理解地 处理一切事物;(4 )善于与人合作;(5 )能在专业素 养中培养其一般的优良特质;(6 )继续不断地求知; (7 )熟悉传达知识的技术;(8 )爱护儿童,与儿童友 善相处;(9 )能够了解儿童;(10 )能够了解社会并参 与社会活动;(11 )是学校社会中的良好分子;(12 ) 对本身及儿童的成就要能具有正确的品评能力;(13 )有 专业的信心。
大学教师要“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
蔡元培的师德思想
徐特立的师德思想
第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 子。
第二,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忠于党和社会 主义的教育工作。
第三,教师应该是人师和经师的合一。 第四,教师要专心致志,钻研业务。 第五,应该建立起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的条件是 要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热爱学生、无私无隐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悔乎?” 孔子就曾热切地指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 不如今也!”鼓励他的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 子。”
明清两代,沿袭宋代书院讲学风气。清末, 盛宣怀把师范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分为5个层次, (学有门径,质成敦实;勤学诲劳,先公后私; 善诱察,能应变;无计较,无吝啬,无火气, 无客气;性厚才精,学广识通,行正度大,心 虚气静。)达到第5个层次才算达到教师道德水
二、近现代中国 教师职业道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文化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 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 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 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 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 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民主,勇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
之风。
二、道德的历史类型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
附。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奴隶主国家
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二、道德的历史类型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
一、道德的起源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 动力。
原始劳动的“完满性”决定了人与人、个人与整体在根本上的一 致;个人没有自我观念,没有对利益的追求,一切都从属于整体 、从属于劳动过程。随着劳动的发展,劳动产品的剩余,使得原 始人产生了利益的观念和追求;利益的追求又把自然的差别与分 工变成了社会的差别与分工。人与人、个人与整体的统一被打破 了,而氏族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又必须维护这种统一。早已存在 的风俗习惯第一次被自觉地赋予这方面的功能,进而又创造出种 种其它形式的东西,行使着约束行为的功能。人际关系的差距越 大,对道德的需要越大,道德发生的动力也就越大。劳动不仅产 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道德 的产生,而且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 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最伟大、最有价值、也是把人真 正同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 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创造出 社会关系,创出人的道德。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人 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 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道德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 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第2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
¬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劳动 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真正人的起点。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出社会, 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成 为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这集中体现在以 下在几个方面;
¬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 第三,在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第2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发展
¬ 人类的道德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有规 律地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个慢长的 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
第2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 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 公有制,社会发展比较缓慢,这决定了原始社 会的道德有以下特征:
¬ 第一,维护氏族和部落的整体利益,是原始社 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2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 其
2020/11/25
第2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第2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 一、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不同观点 ¬ 1、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这种观点认
为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之外的客观存在着的 “天”、“绝对观念”等。以老子、董仲舒、 黑格尔等为代表。 ¬ 2、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这种观点认 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内在良心、情感和主观 意识,是人天生就有的。以孟子、王阳明、 康德等为代表。
¬ 第一,要求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封 建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二,确立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以 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如“三纲五 常”、“三从四德”等;
道德在社会中的起源与作用
道德在社会中的起源与作用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一种普遍存在且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它扎根于人类的意识与行为,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体行为的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的起源与作用既可以从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也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
在人类原始社会中,个体生存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人们逐渐发展出了道德观念。
道德起初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复杂,更多地体现为部落的法则和原则。
这些法则起到了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使得个体能够与群体和谐相处。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道德观念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更为广泛的道德准则。
伴随科技进步的加速和全球化的趋势,道德观念也逐渐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对道德都有着独特的解读和理解。
二、道德的作用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而多样的作用。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它促使人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尽责地履行社会角色。
只有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具备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次,道德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了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道德准则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行为导则,指引其选择和判断。
在面对各种选择时,道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念的参考,让人们更好地抉择。
它帮助人们认识到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做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决策。
此外,道德还促进了社会信任与合作。
在一个道德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和遵守的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相互信任和合作。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社会才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利益。
最后,道德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道德观念助推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它约束人们的自私行为,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人们在遵循道德准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感,也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道德它高扬善的,正当的和应该的,鞭策恶的 不正当的不应该的,不断推动人类的发展。道 德作为精神不同于科学、艺术、宗教等其他精 神,在于它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 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指引人们该怎么做为内 容,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以善恶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是 道德更深层次的本质。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 、含义: ❖所谓道德起源就是说道德是从哪里
来的,它是怎么产生的。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由于不同的伦理学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道德的起源,因此自 然就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
❖ 1、神启论 ❖ 2、天赋道德论 ❖ 3、动物本能及进化论 ❖ 4、自然人性论 ❖ 5、社会契约论 ❖ 6、社会实践论
3、基于传统和法律的理论 因为经过漫长时期而确立的传统和法律激励人 们要有道德,不要不道德,我们中的绝大多数 人正因为如此而学会道德遵守道德。
上述三种理论均需改进
第一种:宗教作为道德的基础,有一个证明超 自然存在物的困难; 宗教人士可能不道德,而非宗教人士可能是道 德的; 各种不同宗教有着许多相互冲突的道德规定, 在基督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对于性、战争、离 婚、堕胎、婚姻、偷窃、说谎有许多相互冲突 的道德表述,它们都信仰上帝,耶稣基督及其 教义,但对于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何以会有 如此之多的意见分歧呢?何种宗教作为道德的 基础呢?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5、社会契约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之间的契约。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详细的介绍了
这种观点。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6、社会实践论
❖认为道德起源时人们的社会实践,是 为了调整生产和其他社会关系而产生 出来的规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 学的观点,下面我们还将详细讲解, 这里就先说说它的基本意思。
道德及其发展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人类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 程大体一致。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 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 道路向前发展。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 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 突出;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 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尺度。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㈡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 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 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 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思考:张丽莉的事迹给我们带来 什么样的启迪?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中国最美女大学生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3)道德的其他功能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 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导 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笃行善思 致用创新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 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在 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 调节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文档资料
3
➢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把道德 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
➢如:
➢ 基督教《旧约》;奥古斯丁; ➢ 中国儒家主张的“天道论”
4
1、神启论
28
▪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9
▪ 在《论语·颜渊》中这样记载:"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乏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在孔子眼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 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21
▪ 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 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 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 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
▪ 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 形成的能动作用。
9
2、天赋论
▪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 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 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10
3、情感欲望论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 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11
3、情感欲望论
▪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 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新)
(2)善与道德是不是重合的
道德就是善?善就是道德? 在现实中,善与道德也并非完全重合。 符合道德的未必就是善行; 不善(好)的未必就是不道德的。
概 念 辨 析
但善与道德之间绝大部分是重合的。 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就把善看作道德的等价物, 善行即德行。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善德的作用: 1、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3、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4、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5、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经济关系表现出的利益决定着道德的 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 表现为利益。”这种利益就是道德的直接根 源。 马克思说:“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 各自的 ‘道德’与之相适应”。 各种不同的道德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为 实在容的。道德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个人 同他人、个人同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小资料] 三纲五常的含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 书。
4、资本主义的道德
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处世做人待人接物的 主要价值方针 。 [小资料] 思想家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 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 变成白,使丑变成美,使错变成对,使懦夫变成英雄, 使老朽变得朝气蓬勃。 -----威廉 ·莎士比亚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 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 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 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辟了教育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我国近现代师德
“ 全世界之人类才能德性皆系之”(见《大同 书》).
——康有为
他平生学生很多,著名的有梁启超、林旭、谭嗣同、马君武等,都是一时俊杰
康有为的师德思想
幼儿教师要“德行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 慧,有恒性而无倦心,有弄性而非方品”; 小学教师要“静细慈和,爱抚婴儿而有耐心, 有恒心,有弄心”; 中学教师要“学行并高,经验甚深”,“唯 才德是视”,“行谊方正,德行仁明,文字 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 恒”; 大学教师要“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
一、古代中国教师职业道德
二、近现代中国 教师职业道德
三、当代中国 教师职业道德
一、古代中国教师职业道德
《1》 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 《2》 先秦时期教师职业道德 《3》 汉唐时期教师职业道德 《4》 宋元明清时期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远古 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教育不发达,学校尚未出 现,没有专职的教师。常常是一些有感情,有经验的 长者来担任的。
宋云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从鼎盛渐 至衰落。宋明理学家们从主客观唯心主义方面 建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伦理思想。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教条》是我国古代 关于师德规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论述,也 是中国教育史上特别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明清两代,沿袭宋代书院讲学风气。清 末,盛宣怀把师范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分为5个层 次,(学有门径,质成敦实;勤学诲劳,先公 后私;善诱察,能应变;无计较,无吝啬,无 火气,无客气;性厚才精,学广识通,行正度 大,心虚气静。)达到第5个层次才算达到教师
这些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墨子,孟子,荀 子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在开办“自由讲座”, 创办“私学”等教学活动中,对师德都进行了论述。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l)道德的起源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2)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l)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最新PPT课件
【教师点评】实验中的这群猴子,慢慢的把对欲望的放 纵通过理性的选择变成了对欲望的制约,最后形成了一 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乃至制度化、习俗化、神圣化。这 个过程形象的说明了人类社会中道德的起源。但是大家 要注意,猴子真正具有道德吗?虽然从以上现象来看, 猴子似乎具有产生道德的条件,但是其实不然,正像我 们所知道的,动物界虽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的现象,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而且也只能从 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索道德的起源。。
历史前提。
道德的起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 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 的主观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趣谈]道德的起源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 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 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 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 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 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 换进去一只新猴子 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 果,被其它四只猴子海 K了一顿。
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 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 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 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 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 B。这猴子B 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 情形,其它四只猴子海 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 A猴子打 的特别用力。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 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 动香蕉会被猴扁。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优质ppt]
别。
5、需要论
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 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 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 同种之间互相扶持的事实(狼群、大象、企鹅)
马克·比科夫:动物们也有道德感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生态学家 “人类拥有道德感、动物没有道
德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信奉,但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件事远 非这么简朴。就像人类一样,不 同的动物中也存在着道德感。但 各种动物间的道德标准都有其生 物特别性,所以很难互相进行比 较或和人类进行比较。” 咬伤同伙的狼和山狗会被“放 逐”
道德规范独立表现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学生关于道德本质的看法】: 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潜在发展 内化 是人们对各类行为所追求的,认为是正确的、理应遵守的准则,是良知引导的一种约束。作用 知道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塑造真善美。真善美化作行动。(多人这样认为)内化 符合人们追求集体美好而存在的潜在的约束。规范 道德是人类的进化。起源 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一面。作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规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规范 复杂庞大的准则体系。规范 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在人的一生中没被意识到并发掘而已。本体 摩西十诫。规范 人的精神行为准则。内化的规范 心灵的底线,凭自己的良心。内化的规范 社会运转的隐性维持元素。从作用来说 为人类社会保持正常秩序的规范。从作用来说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好坏的标尺,而这个标尺以舆论为准则、何谓道德的底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李春秋版)第二章道德的起源
卢 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道德源 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
,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民之性,饥而求食, 劳而求逸,苦则索乐, 辱则求荣。”
韩非子 爱 尔 维 修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 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 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 一切道德的根源。
4、情感欲望论
• 也称为“感觉欲望论”、“感性欲望论”,是一种 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从人的心理过程和 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 • 他们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他们把人 们追求幸福的欲望视为道德的基础,认为人生而有趋乐 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觉到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感觉到 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
1、神启论
宗教伦理认为: 道德是上帝意志创造的。道 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 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摩西 带领 他的 族人 在西 奈山 下祈 祷
神刻 意把 十诫 分别 刻在 两块 石板 上
“摩西十诫”
• • • • • • • • • •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
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 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
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
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
荀 子 的 “ 性 恶 论 ”
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 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 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原始人群彼此之间很少来往,但群体 内部则有了很简单的分工合作。
使用着简单的语言,有了一定的、比较稳定 的意识。
他们在劳动和交往关系中,会表现出合群、 互助、协作的倾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 共同体,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按既定规则 分食的习惯。
但这一切在本质上还只是在自然界的压力 下,为了求得生存,在简单的求生意识支 配下产生和形成的,而不是在自觉意识支 配下表现出来的,因而还没有道德的意义
氏族公社诞生于血缘家庭,是一个有确定血缘关 系的、内部成员之间不得通婚的集团。它与血缘 家庭的最大的区别是,氏族内部,男女之间的性 关系明确禁止通 婚,就标志原始道德的正式形成。
理由:
一方面,随着氏族内部禁婚意识的确立,与之有
关的行为规则也相应地强化和明确起来,并成为 氏族公社中普遍通行的严格的、共同的社会要求。 这也就标志着,用以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共同的 行为规范已经形成,或者是以不成文法的形式提 出了明确的道德规范。
二、道徳发生的萌芽期
人类进化到古人阶段,道德的发生也进入 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原始人仍然处于野蛮阶段。
在一个集团内部,凡是与集体的生存发展 相一致的,就是氏族全体成员所欢迎、所 赞赏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其中也就预示 着原始道德的萌芽。
在原始血缘家庭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中,社会秩序 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还是不规范、不稳定的。
第三,从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劳动不仅产生了人的利益追求,引起了人与人之 间的差距与矛盾,而且也推动着道德的产生,成 为道德产生的动力源。
二、社会关系是道徳起源的直接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 体利益的关系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 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道德及道德学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教学要点:作为一种规范人类行为,培养人们好品性的道德,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产生的?对人类道德活动进行理论化的道德学说或伦理学说又是如何发展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道德学说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何种作用或功能?这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及道德学说的产生在西方,作为理论的伦理学的产生应当起始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而严格意义上的伦理学体系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在伦理学史上,总的说来主要有如下四种看法:道德的自然起源说、契约起源说、神赐说。
前两种学说是世俗伦理观点,神赐说主要是中世纪基督教伦理体系说法。
一、历史上道德起源学说(一)道德自然起源说所谓自然起源说,指的是认为人类的道德起源于人类自身的本性、本能或理性,是自然而然地出现而不是人为地创造的学说。
属于这种学说的首先是人性论的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中,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在西方,早期基督教的原罪说,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的思想,近代霍布斯、18世纪法国幸福主义的伦理学家们在人性问题上大多主张人性恶的理论,主张人性善的不多,在近代卢梭的伦理思想中有这种倾向。
另一种表现方式认为人的善恶意识起源自人的自然情感。
在古代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以及近代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中。
在现代,有一种道德起源的生物学解释,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源自人们的生物学需要,甚至直接起源于人的基因。
(二)道德契约起源说这种学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之间的契约,人们通过相互协商来约定行为的善恶。
其代表人物有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中国先秦哲学家荀子虽然在人性观上主张性恶论,他认为道德上的善是“圣人化性起伪”的结果,即圣人见到人之性恶,争乱不已,便制礼义以节之。
现代哲学家尼采认为:不存在与生俱来的道德结构,道德是强者把他们自身的标准强加到人类文化中去的结果,这也是契约论的一种表现。
(三)道德神赐说这种学说的人性论基础是性恶论。
这种学说认为人类由于原罪而充满了恶,因此,人要想赎罪,就必须有道德,而道德的法则又不是源自人本身,而是人之外的神,这是基督教的道德起源说。
神恩论认为,为人类制定道德戒律的是上帝,这是上帝赐予人以恩典的表现,没有上帝的恩典,人就不能行善,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得救。
中国“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如果把天理解为神祗的话,即是一种道德神赐说。
当然,还有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
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
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
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
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
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
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史一、伦理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自我道德确定的历史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总是在不断地确证自身。
确证什么?确证自己是人,而不是人之外的动物。
人类在从道德上确证自身的过程中,由于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一种反思性的活动,因而也就形成了与之有关的理论和学说,这就是历史上的各种道德理论和学说。
我们强调伦理学是文化或文明“提升”本性的历史,其原因在于,文化或文明对人类本性作用是双向的。
也就是说,既有提升人类本性的一面,也有败坏人类本性的一面。
关于后一方面,卢梭早在两三百年前就已经明确意识到,现代哲学对此讨论也是尽人皆知的事。
从总体上说,伦理学史是善恶斗争的历史,是经理性或文化提升了的人性之善战胜人类原本的兽性或被文化或文明败坏了的人性的历史。
二、伦理学说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历史从伦理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这种关系调节所涉及的关系是逐步扩大的。
它最先表现为调节部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后来扩大到调节一般理性生物间的社会关系,进而扩大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人与所有存在物之间的存在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历史。
人类的伦理意识实际上已经走过了一个逻辑的圆圈,那就是从自然出发,即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进展到精神,即进展到人类文化与文明,在回到自然(一个包含了人的自然和精神的大自然)的过程。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到中世纪人与自然的分离,再到近代人对自然的征服,直到现代伦理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融合一体。
三、伦理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人权意识的发展史伦理学调整人类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的关系史,这里的关系主要指的是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这种关系的研究有法律层面的和伦理层面的权利义务关系之分,伦理层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更为基本一些,是法律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根基,正如自然法是人为法的根基一样。
伦理道德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其核心问题是人权问题。
伦理学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权意识的发展史。
四、伦理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道德意识的内在逻辑发展的历史一般说来,人们认为伦理学经历了德性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元伦理学以及到现在的多元结合的伦理学说的发展过程。
为什么人类的道德学说会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呢?促使人类道德学说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什么?或者说伦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伦理意识是由习俗发展而来的,其中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很关键的东西。
美德就是一种好的习惯。
在当时人们看来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是一个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这些行为习惯构成美德伦理学的各种德目。
因此,早期伦理学以德性伦理学的形式出现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至于美德伦理学为何向规范伦理学转化?因为在美德伦理学中早就蕴涵者规范伦理学的因素,它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因素从内部推动着伦理学的发展。
规范伦理学向元伦理学转向的内在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伦理概念;一个是关于伦理判断。
前者发生的原因在于价值多元。
后一方面的转向的发生在于:规范表现为某种命令,这种命令是以语词判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因此,对规范伦理学而言,它最为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语言。
在规范伦理学内部就存在着一种对道德语言进行探讨的要求,这种要求正是元伦理学得以产生的动力。
至于现代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的回归,除外在的社会原因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伦理学自身的要求,也是伦理学本身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要求。
此外,伦理学学说的发展也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进程,即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发展进程。
五、伦理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不断自否定的历史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人类道德实践的发展,实际上是有着某种“自然辩证法”在起作用。
在康德看来,由于道德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所以,普通人在其实践生活中也可以遵循道德法则而行事,虽然他们不一定自知这一点。
然而,由于人的爱好和需要总是把人们引向错误的方向,所以,为了自身实践的理由,人类的普通理性就走出了它的范围,踏进实践哲学的领域。
在理论研究之后,理论又会回到实践之中来指导实践。
因而实践学说的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地从实践走向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
这就是道德实践中理性的自否定过程。
第三节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道德纵向继承的可能性在道德继承的问题上,一方面反对一味强调道德阶级性和它的意识形态特征,从而否定道德继承之可能性的错误看法;另一方面,也应当反对那种无批判地继承的道德复古主义,从而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和方法。
也就是提倡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的同时,也不能排斥对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引进。
二、道德横向融合的可能性—普世伦理的可能性所谓道德横向融合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普世性道德的可能性的问题。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建立某种普世道德成为全球伦理学家们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却是一个还需要认真讨论的课题。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有6500名宗教界领袖和神学学者参加的第二届世界宗教大会,会上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明确提出了构建普世伦理的问题。
根据万俊人先生的说法普世伦理的含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它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之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伦理;2.它是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或最低限度的普遍主义伦理学,是世俗伦理;3.它是跨文化跨地域的人们可以在其特定生活条件下共同认可和践履的公度性道德。
如果普世伦理是可能的,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以及各民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如果同学们对此有兴趣,可以去读孔思汉和库舍尔编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汉斯昆著的《世界伦理构想》,以及万俊人先生著的《寻求普世伦理》等著述。
第四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