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逻辑

合集下载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张涵(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

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

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符号操控;意义解构;完美的罪行[中图分类号]B089.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1-0118-07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有的中文文献中还译为鲍德里亚、博德里亚尔、波希亚等等),其见解与德波有着密切联系。

正是经过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波德里亚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一、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到波德里亚"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理论在波德里亚的思想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德波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刻画出物质性退化为数量化商品和德波描绘的商品世界被吸收进意象的景观帝国的地方,波德里亚描绘了抽象的更高级阶段,在那里,物体全部被吸收进意象之中,并且在符号交换的封闭循环中去物质化了。

"德波曾在其著作里强调,"景观社会"中,物的使用价值已在消解,交换价值本身呈现为交换的直接理由,而且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交换价值本身又被传媒产生的"意象"所"吸收",因此,消费变成了意象消费的过程。

从符号学视角看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的运用

从符号学视角看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的运用

从符号学视角看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的运用【摘要】本文拟在参考让·鲍德里亚等国内外长久以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消费社会的基本特点即符号消费为出发点,以可口可乐百年广告史为例解析在消费社会中广告符号的运用,从而来探讨消费社会中,广告对消费主义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制造流行神话的手段和消费欲望的修辞,诱导消费者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学;广告符号1 消费社会中关于符号的相关研究概述1.1 符号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1.1.1 符号学的概念首先,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本文所指符号学是指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符号学。

索绪尔符号学的特点是两分法,符号体现出的是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关系。

其中能指是包括声音或形象,而所指是由能指在人们心里引发的概念。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非自然的,仅仅是习惯、约定俗成的关系。

1.1.2 广告符号的概念广告符号是符号的一种。

广告符号是利用各种变现元素(如画面、语言、音响等)传递意义的系统。

它区别于广告中使用的符号(如广告中的文字、图片、音乐、形象等等)。

广告符号涵盖的范畴更广泛,它包含了广告中使用的符号,二者不可混淆。

广告符号既有显在的、明确的意义,比如说与商品的特征、功能方面的联系,也有潜在的、模糊的意义,比如特定气质、生活哲学。

这些意义都能够在人们观看广告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作用在于人们的心理层面。

1.1.3 广告符号的内涵与外延广告符号的内涵是指广告符号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广告主所要的意图:促进销售或提升品牌形象。

广告作为商业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盈利。

所以是否能赢得市场认同,如何赢得市场认同就是广告符号编码的基础。

而广告符号的外延包括两个方面,按照索绪尔两分法的定义,同样包括能指和所指。

广告符号的能指是指广告中被运用的可以被直接感知的元素:广告语、人物形象、声音、色调、场景等。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杨迪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主导的时代,消费不再简单地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需要满足的活动,消费也不再仅仅是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加注重物品的符号价值。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消费的现状,对"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作出特有论述,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消费的解析。

这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消费倾向、消费文化以及消费在当今具有的社会功能,对于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规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3页(P187-188,199)
【作者】杨迪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5
【相关文献】
1.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逻辑
2.符号的批判——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3.消费社会下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何以可能——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解读4.符号之境中的消费社会——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5.符号消费帝国——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能指拜物教:消费社会机制的批判——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能指拜物教:消费社会机制的批判——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能指拜物教:消费社会机制的批判——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李怀涛【摘要】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区分了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差异,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然后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通过类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不断地进行逻辑转换,最终把能指拜物教确立为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他在自己的逻辑基础上对马克思作了种种误读.他的能指拜物教批判是将德波景观拜物教批判的彻底化,其解放道路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22)007【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能指拜物教;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作者】李怀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5.59鲍德里亚延续了他在《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逻辑,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展开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如何理解鲍德里亚的物是进入他的思想的一个关键前提。

他借助了海德格尔的有关理论,从物的可操持性、上手性而更关注物的存在本身。

今天的物如何存在呢?鲍德里亚认为:“物只有在它的形式被解放为一种符号功能的时候才真正的存在。

而这种解放只是工业社会转变为我们所谓的技术文化的结果,也就是冶金社会转变为符号社会的结果。

”[1]185在他看来,今天的社会不同于过去冶金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而是随着技术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符号统治的时代。

“这个世界是一个通过符号才能被发现,才能被阐释的世界——也就是说,可以任意地被操控,具有可操控性。

”[1]155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社会里,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几乎已经不能被拯救了,基于生产理论的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要被一种他所谓的能指拜物教批判所取代。

鲍德里亚在对拜物教作了词源学考察后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仅仅是一种词语的拼凑,应该完全放弃这一概念。

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

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

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逻辑作者:李恩来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4年第2期李恩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摘要:鲍德里亚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特色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深入到消费领域,并把消费批判提升到意识形态批判的高度。

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由商品相对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为商品丰裕的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的消费具有明显的符号性特征。

因此,他将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与消费批判相结合,建构了系统的符号消费批判理论。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贯穿着一条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的逻辑走向。

但是这一走向沿着泛符号化的方向越走越远,最后陷入虚无主义,失去批判现实的力量。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2-0026-05一、物体系———符号学方法论框架的建构鲍德里亚指认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已经转化成符号消费,所谓符号消费是指消费对象由物的使用价值转向了物的符号价值。

消费对象的转变使得消费行为本身也发生了性质上变化。

即对物的使用、消费转变成为一种符号的解码过程。

因此,在消费社会中,符号与消费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消费符号化,符号消费化的结构统一体。

但要形成符号消费的话,其第一个条件即是所谓“物体系”的形成,物体系中的物不是自然物,这里的物指的是商品,但不是单个的商品,也不是众多商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某种结构组成的系统。

在消费社会中,物不再是客观实在,而是资本逻辑座架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系。

鲍德里亚指明:“对于物的结构语意系统的研究,就是对物所安设的一套或多或少合理一致的意义构成系统的研究。

”[1](P2)但在传统社会中,物是象征性的存在。

以传统家庭中组合家具为例,家具和物品的功能是作为人与人关系的象征,是按照父权制的结构布置,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秩序整体。

物的实用性退居其次,功能固定单一,层级森严,是整个家庭地位和情感的投射。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魏爽摘要:鲍德里亚在1970年出版《消费社会》一书,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使得“消费社会”一词更引人注目。

鲍德里亚认为物的丰盛与堆积使人们处于物的时代,被物围困着。

但是此时的物不再因为其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转变为符号,指涉着意义关系,因此“消费成为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与此同时,消费与大众传媒合谋不知不觉地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进而使消费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主导地位。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传媒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因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成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虽然“消费社会”是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为人们广泛所知,但是在它之前,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物品转变为符号,鲍德里亚指出“符号的三个音域”,即符号学意义下的符号、心理分析意义下的征兆(症状)、最后则是社会地位标位中的信息符码”[1]。

所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延续《物体系》中符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最先提出的,列斐伏尔和德波都对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消费领域中充满异化,消费品转变为消费符号,他称这样的社会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德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虚化”,人们通过图像建立社会关系,该关系呈现出来的是“被展示的图景性”,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表象之下,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而景观却具有了思想指导的功能,德波把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

而让·鲍德里亚虽然受到二者观点的影响,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界定,即以“符号控制”为标志的消费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操控下的消费社会是对列斐伏尔和德波笔下的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鲍德里亚认为 , 消费社会 ” “ 成 了“ 在“ 中, 物” 符号一 物” 这 , 时人们 消费 的已不只是 物 的“ 使用价 值 ” 而重在 于其 “ 号价 , 符 值” 即人们从对“ ” , 物 的消费转入对“ 符号 ” 的消费。关于鲍德里 亚理论 中的“ 消费社会 ” 符号社会 ” 和“ 这两个概念 , 总体说来 , 是 从不 同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 ,但实质上两个概念就其所论证的 内容来讲是指 同一对象。 鲍 德里亚 提 出“ 费社会 ”主要是 针对 马克思 的“ 产社 消 , 生 会” 而言的。 因为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着重论述 了生产 、 交换 、 分 配和消费的关系 , 并且把生产放在了决定性的地位。 而鲍德里亚 认为现代的发达社会 已经进入到 了“ 消费 ” 为主导 的社会。 鲍德里亚提出“ 符号社会” 主要是针对马克思讲的“ 品社 , 商 会” 而言 的。 商品社会 中, 在 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 当然这里的商品主要是实 物商 品。德波 为了凸显 商品社会 中文 化“ 景观 ” 意义 , 景观社会 ” 以“ 代替“ 品社会 ”景 观社会与商 品 商 , 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而鲍德里亚将德波所谓 的“ 景观社会 ” 理 论 , 申为 “ 引 以符 号 为 中介 ” “ 费 社 会 ” 论 , 此 进 行 了新 的 消 理 对 的 发 展 , 以 鲍 德 里亚 用 “ 号 社会 ” 论来 称谓 他 的新 理 论I 所 符 理
产 品 的需 要 。
鲍德里亚强调 ,在充分发达 的西方社会生活 中,财 富的数 “ 量和需要的满足 , 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 : 他们 只是一种事先 的必 要 条 件 ” 。 德里 亚 明确 提 出 , 鲍 消费 社 会 已经 把 消 费从 满 足 二 、符号消费" ‘ ‘ 情境下消费的具体 特征 需要 的程序中解放 出来 。消费不是与生产相对 的被动 吸收和 占 有, 而是一种建立人与物之间 、 人与集体和世界之 间关 系的主动 1消 费观 念 增 强 。 . 模式 ,这种模式是系统性活动 的全面性 回应 ,并且在此模式之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 , 生产力 的发展使物质极大丰 富, 上, 建立 了整个社会 文化体 系, 以至整个社会体系。 这样 , 在鲍德 琳 琅满 目的商 品、 丰富多彩 的娱乐 、 应有尽 有的服务 , 人们 面对 里亚看来 ,消费 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消费 中所谓的物质性的单个 着更多 的选择与诱惑。同时 , 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使 劳动力进一步 物品或产品 , 人们不 只是在 消费食 物 、 衣服等 。成为消费对象的 解放 出来 , 闲暇 E益增多。 t 选择的多样化 、 休闲时间的富裕化 , 使 物 品, 是“ 应 物体 系” 中的物 品 , 而物体 系就像语言结 构一样 , 规 消费得 以渗透到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 细节 ,任 何物品都 可以成 为 定着个别物体的意义与功能 ,因而物品的消费不再是因为它首 商 品 、 为消 费 的 对 象 成 。 先 具有 物 质 的特 征 , 而是 因为 它 更 显 示 出是 一 种 “ 号一 物 ”是 符 , 消费观念的变化 首先 体现 在个体身 上 ,人们发现现实生活 种“ 个性化” 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 中的意义对 象。 当一切物 、 一 中有着种种的不平等 , 在消费中是人人平等的。 但 在这样 的背景 切社会关系都成了消费品 , 社会就进入到“ 消费社会 ” 。 下, 人们不再把消费看作是满足基本需要的手段 , 而是看作能带 2“ 费社 会 ” .消 的特 征 。 来幸福与平 等的行为 。就 国家 而言 ,对消费 的态度也发生着变 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 国家所 进入 到的这样 一个 被人 们称为 化 , 国家对消费的鼓 励 , 使人们 的消费意识开始发生 了根本性的 “ 费社会 ” 消 的阶段 , 其主要特 征表现如 下 : 是整个社 会被物 变化。人们不再用禁欲来约束 自己, 而正视 自己的欲望 , 一 反 通过 质 所 笼 罩 、 包 围 , 切 都 成 为 消 费 品 , 盛 成 为这 个 社 会 的最 消费来满足 自己的欲望 ,人们 的消费意识从传统 的消费节约观 所 一 丰 为夺 目的特征 ; 二是消费替代生产 , 成为社会经济体制 中的主导 走 向 消 费享 乐 观 。 地位 ; 三是符号 系统 的形成 , 们消费的不仅仅 是物品 , 人 而是符 2消 费 需 求 的 变 化 , 对 “ 用价 值 ” 需 求 转 变为 对 “ . 由 使 的 符 号、 意义 ; 四是大众传媒在这个 时代 有特殊重要 的地位 , 大众传 号 ” 需求 。 的 媒成为制造符号 、 传播符 号 , 诱导人们 消费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农业社会及前工业社会 , 消费就是对 物的占有 、 对物 3“ 费社 会 ” “ 号 ” “ 号 社 会 ” 关 系。 .消 与 符 和 符 的 的使 用 , 之 所 以被 消 费 , 在 于 它 具 有 能 满 足 人 们 需 要 的 使 用 物 就

符号消费的批判: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探析

符号消费的批判: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探析

符号消费的批判: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探析作者:刘海辉张林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鲍德里亚是现代法国知名的社会学家。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谛视与诊断,他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寻觅。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驳,展开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备重要的理论意旨。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大众媒体;构建一、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的理论来源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一2007),是法国知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其在《物体系》、《消费社会》、《模拟与影像》等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消费思想更是独具特色,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

我们知道,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总是离不开前人思想理论的滋养,同样,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着其自己深厚的理论渊源。

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提供了重要启发,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的逻辑支撑点就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符号”的基础之上。

鲍德里亚同时受到巴特结构语言学的感化,尤其其著名著作《流行体系》以符号学的形式编写,深深影响着他。

鲍德里亚主要根据巴特的符号学对物进行研究分析,其实物的意义分析存在着两种表达形式,一种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种是结构主义符号学,这种分析形式对资本主义文化具有独特批判力。

巴特的物的分析法为鲍德里亚提供有力的支持,鲍德里亚的著作《物体系》一书作为对巴特“物品语义学”的研究补充。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支持,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社会调查,改变社会的日常生活,对鲍德里亚深刻的影响。

列斐伏尔说:“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剩余物,即它是被所有那些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挑选出来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来的‘鸡零狗碎’,因此也就必须对它进行总体性的把握。

被符号掏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符号掏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符号掏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毕芙蓉*【内容提要】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消费主义的一个思想家代表,借鉴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意指逻辑,以符号的差异性区分代替商品的价值区分,从而消解了基于商品价值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尽管鲍德里亚的意指逻辑以其所具有的社会区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揭示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区分,但与此同时,却又掩盖了这种区分的根本来源。

因此,作为一种被掏空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已不包含任何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含义,成为一种虚幻的批判。

【关键词】鲍德里亚意指逻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又译布希亚)借鉴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意指逻辑结构,指出这一逻辑形式在消费社会中发挥着社会区分和意识形态功能,并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新的理论诉求。

然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吗?*毕芙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6年第1辑总第18辑一消费社会中的意指逻辑及其功能索绪尔的符号学把符号看作一套具有内在差异性的价值体系,符号的价值即其值项,由它在体系中的位置来决定,能指因它在本系统内与其他能指所处的关系而成为特定的能指符,具有特定的价值。

就像索绪尔常用的棋盘比喻,每个棋子的“值”都取决于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也就是它与其他棋子在位置上的差异关系。

罗兰·巴特则区分了意指(signification)和价值(value)两个概念:意指依赖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符号被作为能指与所指之统一体来看待;价值取决于符号和整体系统中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被放到整个系统中来看待。

符号的意义是意指和价值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经过意指与价值的双重制约,符号的意义才能够被确定。

就商品交换而言,索绪尔认为:“要确立价值就一定要有集体,个人是不能确定任何价值的。

”价值不是“通过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通过它们的相对位置而起作用的”。

①可以说,这种价值认定标准的转换不啻为一场价值革命。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评析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评析

然界之 问保 持着 比较 和谐 一 致 的关 系 , 类 活动 与 人
认为, 所有 的社 会成 员都 是通 过物 的生 产 、 排 、 安 使 用 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 日常生活的 。住 以“ 丰盛 ” 和 “ 费” 消 为特征的 当代社会 中, 物 ” “ 的意 义发生 J断 , 裂, 它不再 像 以往那样 “ 表现性 的 、 是 主观性 的 、 家族 性 的 、 统性 的和 装饰性 的 , 传 而是 更为 功能 化 、 同质
马克思在《 意志意识形态》 德 中揭 示 了意识 形态
的起 源及其社 会作 用 方式 , 明 意识 形态 产 牛 于社 表 会生 活过程 , 又反过来 作用于 社会生 活过程 , 它具 有 相对独 立性和 自我 发 展 的 内在逻 辑 , 更具 有 人们 很 难穿透 的伪真本质 。 巴特遵从 了马克 思关 于资本 主
念 , 的历史 必须 与 现代社 会 的经 验 与发 展联 系在 它

产生 的整体 , 可以更简单地 说 , 言符 号是任 意 我们 语 的 ” 。在 《 物体 系》 书 中, 一 鲍德 里 亚 阐述 物 品
向符号转 化 , 而成 为 人们 消 费 的对象 。鲍德 里 亚 进
起 。在前现 代 时期 , 一方 面 在人 的 H常 生活 和 自
活批 判理 论 , 罗兰 ・ 巴特对 大众 文化 批判 的思 想 , 以
题 的方法 , 而且鲍 德里 亚 《 物体 系》中的问题 也来 源
于 巴特… 。
及索绪 尔 的符 号学思想 等。 1 索绪 尔的符 号 学思 想 。索 绪 尔 指 出 , . 一个 语
占单位 有 两 重性 , 方 面 是 概 念 , 方 面 是 声 音形 一 一
权 力 区分 了男 人 和女人 、 年 与少 年 、 青 等级篪 等 ,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简析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简析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消费主义产生的前提是消费社会的诞生。

消费社会首先是指物的丰盛,而且物不再是孤立的物,而是由“全套”的形式组成。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生产力。

消费符号化,可操控化,通过消费个体完成自己的社会身份定位。

物的符号化在于物的功能性失调,物被抽空成符号的存在。

意识形态成为消费社会乃至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引导和规训机制。

解除社会的符号化或者消费的符号化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象征性交换。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消费意识形态象征交换[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2-0021-03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简析王朝元1王琳2(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015年12月December ,2015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5-06-17[作者简介]王朝元(1958-),男,广西荔浦人,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琳(1983-),女,文学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一书的结论部分曾为消费作出如下的界定:“消费的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品,它们只是需要和满足的对象。

我们过去只是在购买、拥有、享有、花费———然而那时我们并不是在‘消费’……财富的数量和需要的满足,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它们只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

”[1]消费主义产生的首要前提就是消费社会的诞生。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何谓消费社会。

一、关于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开篇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极大丰盛的时代,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消费社会的“符号”异化逻辑——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观谈起

消费社会的“符号”异化逻辑——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观谈起

作者: 闫顺利 王雪
作者机构: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39-41页
主题词: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符号 异化
摘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指出消费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系统。

无论是媒体非真实性的传播还是消费的发展,符号象征性的消费以及符号可能引起的虚拟世界,其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加速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并化,使人类走出历史局限而陷入了另一个异化世界。

由此,需要人们对此引起足够警觉。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

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

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

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

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

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

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

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

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探究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影响。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消费社会的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本文将从《消费社会》的成书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对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客观评析。

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与运行机制,也能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鲍德里亚及其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他的理论作品,尤其是《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la consommation),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对传统的消费理论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系统,其中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符号价值”的崛起,即商品的价值不再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被高度商业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了市场的严格控制。

博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批判理论透析

博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批判理论透析

博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批判理论透析李曦珍1 连 珩2(11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21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兰州 730000)提要: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

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及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广告图腾的符号学批判。

关键词: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符号体系;符号价值中图分类号: B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6-0186-04 二战结束后,极度繁荣的美国取代欧洲而成为世界消费文化的中心并不断向边缘扩展,先使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入消费社会,并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资本空间化的步伐,许多后发展国家也扩充其中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球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既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度过剩的富裕社会,更是一个消费文化极度繁荣的符号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活动也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消费主义味道”;在这样的社会里,商品生产和营销在符号象征意义上吸引消费者,营造出各种让人置身其中的商品符号幻境,消费活动更多的是追求在符号层次上的消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消费物质本身;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决定消费向消费决定生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媒体和广告通过宣传,发掘商品的符号意义,塑造受众的消费理念,把大众培养成为巨大的消费者群体,使其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早期的著述中,符号构成了他的重要论题,构建了他的符号批判理论,剖析和批判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种种现象和特征。

消费社会所确立的独特的消费文化逻辑是:人们认为可以通过消费获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消费的价值就等于自我价值。

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第39卷第3期Vo1.39 No.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07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董俊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4000)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了拜物教思想,社会影响巨大。

鲍德里亚对此有质疑,认为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加速让艺术沦为符号象征,整个社会已陷入符号拜物教的狂欢。

他从文化角度出发,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试图用消费社会的符号决定论代替马克思的商品社会价值交换论。

本文通过探讨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转变以及支配原则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发现其结论虽深刻,但深陷单向思考,难免走向虚无与无奈。

关键词:消费主义;艺术符号价值;符号拜物教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18-02商品拜物教的描述出现在《资本论》中的第一卷第一章。

商品表面上是一种简单平凡的东西,但实则为“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以“木头变为桌子”的例子来说明当物一旦成为商品就会神秘地对人进行支配。

马克思立足现代商品经济,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生产者必须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才能获得利润,这个过程是惊险一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消费者追求商品使用价值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这也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商品作为劳动的产物却反过来对人的生产活动产生制约,物支配人的现象逐渐显现,而人对物所滋生的崇拜之意也愈加明显。

马克思将其与宗教相类比:“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符号物的消费意义形态批判研究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符号物的消费意义形态批判研究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2012年第23期总第325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32012Sum No.325“符号—物”的消费意义形态批判研究———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邱晶(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摘要]鲍德里亚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大众高消费现象,指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

围绕“符号—物”展开的消费逻辑即是消费意识形态。

本文以“功能性转化的物”为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在解放的认识旨趣上揭示消费意识形态的多重外化模式,展现了消费逻辑的实践结构与运作原理,最终阐释消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即符号意指逻辑下的等级区划。

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对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体被奴役的处境,从象征性消费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觉醒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符号—物;消费意识形态;等级区划[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3-0056-04[作者简介]邱晶(1986—),女,河北秦皇岛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鲍德里亚视野下的“消费社会”是在丰盛的乌托邦与功能性的匮乏之间充斥着欲望的幻象,封闭完好、自我衍生的超象征性经济社会。

其置身于物质丰盛、“福利革命”的资本主义语境,却犀利地揭示了主导性消费背后是以符号逻辑为核心的新型资本主义经济,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隐性剥削,提供了创生性的视域。

本文着眼于“消费社会”的逻辑起点“功能性转化的物”,由此引出对消费“异化”现象的解读,进而将消费逻辑深化至意识形态层面,解析消费结构的策略性运作原理,最后揭示消费社会理论批判的实质即以等级区划为核心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探析。

一、物与意义———消费逻辑下价值的功能性转化在生产逻辑的物质体系中,物作为功能性存在,体现了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社会逻辑。

可以代代相传的物件与建筑,凝聚了充沛的性灵与精神、时间与价值,最初为个人和社会的真实需求而生,作为生命的外延参与人的生活和历史,真正的物保藏天、地、人、神,是时代的精神在大地上的依托,是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结构性的价值联结,反映了物与意义、所指与能指之间稳定的一一对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当今世界】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逻辑李恩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摘要:鲍德里亚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特色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深入到消费领域,并把消费批判提升到意识形态批判的高度。

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由商品相对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为商品丰裕的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的消费具有明显的符号性特征。

因此,他将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与消费批判相结合,建构了系统的符号消费批判理论。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贯穿着一条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的逻辑走向。

但是这一走向沿着泛符号化的方向越走越远,最后陷入虚无主义,失去批判现实的力量。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中图分类号:B 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2-0026-05收稿日期:2013-09-15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视域下广西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2010046作者简介:李恩来(1963-),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古典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4年2月(第2期,总第202期)Feb.,2014(No.2,G eneral No.202)一、物体系———符号学方法论框架的建构鲍德里亚指认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已经转化成符号消费,所谓符号消费是指消费对象由物的使用价值转向了物的符号价值。

消费对象的转变使得消费行为本身也发生了性质上变化。

即对物的使用、消费转变成为一种符号的解码过程。

因此,在消费社会中,符号与消费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消费符号化,符号消费化的结构统一体。

但要形成符号消费的话,其第一个条件即是所谓“物体系”的形成,物体系中的物不是自然物,这里的物指的是商品,但不是单个的商品,也不是众多商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某种结构组成的系统。

在消费社会中,物不再是客观实在,而是资本逻辑座架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系。

鲍德里亚指明:“对于物的结构语意系统的研究,就是对物所安设的一套或多或少合理一致的意义构成系统的研究。

”[1](P 2)但在传统社会中,物是象征性的存在。

以传统家庭中组合家具为例,家具和物品的功能是作为人与人关系的象征,是按照父权制的结构布置,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秩序整体。

物的实用性退居其次,功能固定单一,层级森严,是整个家庭地位和情感的投射。

这是一个“温暖的家”,物在场着。

此时,物依附于人,“在这个空间内,它们的自主性低”,物的价值在于其”临在感”,是象征之物,物品组合起来构成人情感的寓所。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物获得了解放,不再担负象征道德的禁制,它的使用方式更具弹性,物与人的关系更为自由。

换句话说,物变成零度的存在,失去风格的存在。

东西变得可以随时折叠、伸张、组合。

这是向消费社会迈进的关键环节。

只有物获得自由———即不在是传统道德的承载物,作为纯粹功能性的存在,26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布置或摆设,是摆设的策略。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反应某种家庭或社会关系,而是简化为符码、元件,根据相互关系进行无限的排列组合。

鲍德里亚将此转变概括为从家具社会学向摆设社会学的转变。

以镜子为例,在传统社会,镜子是房间的重点,是“意义反复、丰饶有余、反映反射的意识形态”而在现代社会,镜子仅执行其基本功能即为社交要求的衣冠整齐提供服务。

镜子不再作为人的镜像存在,人无法在镜像中自我认识。

物体系的形成导致人的自认空间的消失。

在此,我们可以指认,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也受到精神分析镜像理论的影响。

物的组合是按照一定“句法”构成的。

鲍德里亚对于消费学的贡献在于,把符号学方法运用在了消费上面。

我们消费的物(object),已经不是单独的物了,所以我们与它的关系不是需求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物体系(object system)。

物体系的运作方式,与符号系统类似,每一个物都是一个符号,它想要被消费就必须和其他商品产生差异,不管这差异在哪,总之要可辨识。

然后每一个符号都被赋予概念,这个过程复杂又任意,与无本身的功用无甚联系。

人们去消费,就是要在这套“物的语言”里表达意思,人们得到满足。

在物体系中,各个部分按照某一语法规则合为一体,相互反射,如此它们倾向于组成一个清楚的体系,随着它自己的技术演化模式演变,这时人则只成为一个被动的机械化了的操作手。

鲍德里亚甚至预言到,“此一责任,有一天机器都可以自己承担。

”为了说明这点,他举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熟悉钟表的机械的魔术师,做了一个自动木偶。

由于木偶是如此完美,动作如此柔软自然,当魔术师和木偶同台表演时,观众反而无法区分谁是真人,谁是木偶。

魔术师被迫自己露出轻微的破绽,如此他的表演才能得到意义。

因为与其让观众长时间搞不清谁是谁,因此陷入焦虑,还不如让观众把他当作机器,把机器当作人。

在这个人被忽略的故事中,我们发现,它包含着鲍德里亚后期思想发展的征兆。

因为在这一段论述中,后期思想中几个关键的范畴都第一次出场:完美、模仿、超级真实。

技术是完美的,对现实的模仿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即复本代替原本成为超级真实。

技术以它不断的演进,有一天会达到完美的模仿,而以一个人工的智性世界取代自然世界。

[1](P2)物体系指的是物的丰盛,鲍德里亚视作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根本变化: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2](P1)所以,消费社会也称作丰裕社会。

物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物以”全套和整套”的形式存在,成为一个在其中相互指涉的系列。

这不仅指功能上是相互补充协调,在根本意义上,以单子形式的物不是物,不会被纳入消费行列。

在某种意义上,物体系是德波景观社会中的景观。

当然《物体系》是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第一部著作,其核心思想旨在指明物体系是消费社会形成的第一步。

其研究不过是借用巴特的符号学,操着马克思的批判词汇,完成导师列斐伏尔订立的计划。

二、虚假需求———符号学本体论的批判指向“无主体”成为现代后现代哲学的自觉的结果,从语言学上讲,不是我们说话,而是语言借我们在“言说”;从精神分析学上讲,理性主体受到无意识或本能的支配;从结构主义上讲,列维-斯特劳斯在其名著《野性的思维》中坚持认为,全人类的心理存在着普遍有效的思维构成原则,这种原则不仅存在于欧洲人的头脑中,而且也同样存在于南美印第安人的头脑中,不仅制约着欧洲人的认识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而且也同样制约着南美印第安人的认识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这就是说,主体性哲学中所谓的作为意识或自我意识的主体,无非是受到制约和决定的无意识结构网络中的一个关系项而已;也就是说,思维主体或主体的思维不是本源的东西,而是某种“心理和大脑的客观结构”为“初始条件”并由之派生出来的东西。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或支配地位便遭到了多方面的强而有力的挑战,主体性哲学开始每况愈下,开始步入了自己的衰落期。

关于西方近现代主体性哲学的这样一种处境和局面,美国学者弗莱德?R?多尔迈把它描述成“主体性的黄昏”,欧洲大陆的学者彼得?毕尔格则把它描述成“主体的退隐”。

其实,“黄昏论”也好,“退隐论”也好,所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这就是:“主体已经声名狼藉。

从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开始,主体哲学的范式被视为陈腐过时了。

虽然也有作者捍卫它,法国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在谈论‘主体的回归’,但是,大多数哲学流派(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系统理论,甚至交往理论)都不采用主27体范式。

据称,此范式业已穷尽。

”[3](P1)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则是发生在日常消费领域中主体的解构,是虚假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传统消费理论认为消费的合法性在于主体需要的客观性和消费是主体自由的实践活动。

鲍德里亚从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的现实对这两种观点予以批驳。

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消费是经济活动过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个环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唯一对象。

作为与“生产”相对应的概念,“消费”的基本含义就是对物品和服务的占有和使用,消费的过程主要就是个体和家庭物质需求满足的过程。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正是建立在对这种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他在批判这种经济学的人类学内涵时指责这些经济学家在消费概念的理解上具有“需求先存论”倾向。

他认为这种需求只是传统哲学话语中的形而上学假设。

它作为一个腐烂了的遗产遭到以马歇尔、加尔布雷斯和热尔瓦齐为代表的社会学家的批判。

与这个假设相反,他们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只能无意识地、被动性地接受物品。

在此意义上,他们把这种需求及与之相关的满足称为“虚假的”、或“人为的”、或“异化的”需求,与之相关的满足被称为“虚假的”、或“人为的”、或“异化的”满足。

但是,问题是传统政治经济学在理解物品上的使用价值假设,即假设具体价值超越抽象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人类意义存在于它对主体的直接有用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1)坚持脱离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2)坚持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鲍德里亚认为,如果顺着这个逻辑走下去,那么作为人类存在发生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前提的需求就只能围绕着使用价值转,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的生产也就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它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是一种生产本位主义。

而由于作为它前提的需求具有主体的先验性品格,所以,我们如果用它来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那么它在前提上就错了。

作为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回应,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第一章的第三小节“增长的恶性循环”中确证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在消费理论上“生产本位主义”倾向在理解当代消费社会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表现在一系列以“生产本位主义”为理论导向的当代社会政策在消费社会运行中的失效上面,如本来想以集体开支的急剧增加来增加社会的机会的公平,但收效甚微;本来想以税制和社会保险等再分配政策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但社会差距越来越大;本来想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人类的幸福,但与之纠缠的环境破坏和文化危害却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来以为通过生产更多的商品可以给人类带来丰盛,但贫困始终在纠缠着今天的人类。

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商品的制造过程中,商品是”按照人类特性的方向进行设计的,以迎合人们的驱动力———即人们对满意、乐趣和快乐的渴望”。

例如旅游就不再是欣赏美景和体验风俗,而是愉快休闲生活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许多物品的需求转变成对它们的欲求。

“与需求不同,欲望从根本上经过了文化的塑造”,鲍德里亚区分了“需求”与“欲求”———需求是自然的,是维持人作为生物存在所必需的;但欲望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等塑造的结果。

在欲求的驱使下,人们购买某件商品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是在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满足于占有一个并不去使用的物体和购买行为本身,因此,这种被人为制造的欲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是伪造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