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及其特点分析
------- 上海近代法租界城市形态的塑造
一摘要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前,汲取古今中外重要的城市形态的丰富理论和经验,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关键词
城市形态空间位置生态学城市意象相互关系
三城市形态概念
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态”,英文为“Morphology”,来源于希腊语言Morphe(形)和Logos (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因而有的学者将城市形态概括为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武进将它进一步论述为:“由结构、形状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美国著名的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形态的运作机制出发,提出任何一般的城市形态理论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并强调指出,城市形态“应该是一种强调参与者的目的和参与者学习能力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城市形态形而上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
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四城市形态理论追溯
城市形态理论最早产生于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只是把形态作为一种有趣的地域现象加以描述,采用分析地表上各种聚落形态与地形、地理环境和交通线等关系,以德国J.G.科尔(J.G.Kohl)1841年发表的《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为代表。20世纪初,城市形态研究因城市地理学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研究主题。其中徐律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形态学》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城市形态是“人类行为遗留在地表上的痕迹”,提出形态是由土地、聚落、交通线和地表上的建筑物等要素构成的观点,并称其为“文化景观”,从而他被人们称为聚落形态研究的开创者。
相继之后,城市形态研究又进入了新阶段,范围不再仅以聚落形态或历史变化的静态描述为目的,而是深入到城市内部,探讨城市内部结构与社会、经济方式和功能的关系。同时提出城市形态的三个主要分析要素:街道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及设计和土地利用模式。
2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在城市内部结构形态模式上先后提出了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和多核学说,还有同时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成为城市演绎理论的先驱。
5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对城市形态单纯的定性描述转向精确定量化的理论分析。埃伦的自组织模型,美国学者登德里诺斯和马拉利描述结构动态变化的随机模型,齐门的形态发生学的数学模型,以及富罗斯特的城市演变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60年代以后,从事形态理论的研究从形态学发展到对城市建设周期、地租理论和居民心理行为的研究,以卡特、威迪汉德、韦伯和戴维斯为代表。另外一些建筑、规划学家和一些学者以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由此产生的后果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莱文的“生活空间”,陶鲁曼的“形态地图”,以
及罗西的的“形态一类型学”等理论和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凯文.林奇所创立的心理知觉学派,从城市意象角度,对城市形态做了新的诠释。
五具体案例分析--上海近代法租界城市形态研究
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具体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由于理论和实践毕竟存在距离,分析每一个个案都不能完全套用这些理论,而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此我们选取了上海近代法租界这个个案,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是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最好的欧式风格的城市形态,是当时远东最为繁华、最具欧式风情的市区。不仅如此,至今它魅力依旧,为至今上海房地产价格最高的高级住宅区,这足够让我们深省。我们通过对此的分析研究,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经验。
(一)布局:一条轴线贯穿的方格型道路网络
方格型道路网络,是所有殖民
地、半殖民地城市规划最为常见的
一种方式。它起源很早,而较为典
型的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
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所规划
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
(Priene),其道路被设计成方格
形网络状,从而人们又将这种模式
称为米利都模式。这种模式因为整齐划一、管理方便,很快就成为殖民者治理规划殖民地的常用手段,因而这种模式也称为殖民地模式。法当局基本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不过与其他的殖民地不同,上海法租界规划者在方格网络设计中突出了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东西贯穿法租界城区的霞飞路(现淮海路),其他道路则是南北向与它垂直相交,自东向西一条条整齐的排开。这条中轴线对于法租界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法租界三次扩张中有两次由这条中轴线牵引拉动;不仅如此,它还是法租界的商业街,为最繁华的街道,对于法租界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独具特色的绿色空间
1、道路绿化
法当局在城市规划的过
程中,道路规划占据重要的位
置。它将道路分为宽度不同的
类型,每个类型具有不同的设
计方案,无论哪个方案,都注
重于绿化的设计。道路两边种
植的树种区别于当时上海的
其他地方。这种树引自法国巴
黎,中国人的称之为“法国梧
桐”。这种树因树冠大、树荫
多、存活率高、适应性强、生长快等优点,备受城市管理部门和市民的青睐。法国梧桐也因其独特的丰姿,成为法租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2、公园
除了道路上的树木外,租界内另外一处绿色地标无疑是公园了。法租界建造最早又最有影响的公园,称为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建立于1908—1909年),位于今南昌路和雁荡路交叉处,位于整个法租界中间偏右的位置。如果从地理角度着眼,这个位置对于平衡整个法租界无疑为最佳。除了顾家宅公园外,法租界内还有三个公园:凡尔登(Verdun)公园(今淮海路和迈而西爱路转角处)、宝昌公园(1920年建于今淮海西路、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三角地)和贝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