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实验技术
作物诱变育种实验报告
作物诱变育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诱变剂诱发作物种子变异,通过筛选、培育和繁殖,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实验原理作物诱变育种是一种通过诱变剂对作物进行诱发突变,进而产生新的变异体,从而经过筛选、培育和繁殖,得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本实验采用了化学诱变剂烟碱腺嘌呤(EMS)进行诱变。
E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的化学诱变剂,通过与DNA链结合,引起碱基对替换、缺失和插入等突变。
由于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因此在诱变后的种群中会产生大量的突变体,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
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首先将待诱变的作物种子放入10%的EMS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再用酒精消毒,最后在流动的自然风中风干。
2. 播种:待处理的种子均匀撒在含有适宜养分的育苗盘或育苗箱中,覆盖适量的育苗土,进行播种。
3. 培养:放置于恒温恒湿条件下,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温湿度,促进幼苗的生长。
4. 筛选:对于诱变后的幼苗要进行筛选,根据所需的性状对幼苗进行观察,并标记有优秀性状的幼苗。
5. 培育:将具有优良性状的幼苗移植到育苗盆或田间,继续培育和观察,培育成株。
6. 繁殖:选取优良的突变株进行繁殖,根据所需的突变特征选择进行交配或通过无性繁殖进行繁殖,扩大种质资源。
7. 鉴定:对繁殖后的植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具有优良特性。
实验结果经过诱变和培育,我们筛选出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例如,在诱变了的小麦种群中,我们发现了一株比对照组更为矮化,且穗部含粒量更高的突变株。
经过反复鉴定和验证,我们确认这是一个显性突变,并将其命名为“超高产1号”,并将其推荐为新的小麦品种。
实验分析本实验通过EMS诱变剂的处理,成功诱发了作物种子的突变,并通过筛选、培育和繁殖,得到了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诱变育种是基于突变的有效路径,通过创造性地引入物理或化学突变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改变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促进随机突变发生。
作物育种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作物育种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作物育种是通过人工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改变作物的遗传特性,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本实验以小麦为材料,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三、实验材料1. 材料名称:小麦;2. 材料来源:本地小麦品种;3. 实验用具:剪刀、放大镜、温度计、电子天平、播种箱、培养皿、无菌水、消毒液、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亲本选择:选择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品种作为亲本,一个为抗病品种,一个为高产、优质品种。
2. 种子消毒:将亲本种子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3. 播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在播种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 杂交:在小麦花蕾期,将抗病品种的花粉授粉于高产、优质品种的柱头上,完成杂交。
5. 种子收获:待杂交后的种子成熟后,收获并晾干。
6. 种子播种:将收获的种子播种在培养皿中,进行室内培养。
7. 田间种植:将培养皿中的幼苗移栽到田间,进行田间管理。
8.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记录植株高度、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指标。
9. 数据分析: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优良品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亲本选择:经过观察,亲本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状。
2. 杂交:经过杂交,产生了大量杂交后代。
3. 田间种植:经过田间种植,观察到部分杂交后代表现出抗病、高产、优质的特点。
4.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实验结果表明,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验证了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2. 通过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
Page ▪ 23
23
Page ▪ 24
品系比较试验的结果分析
▪完全随机区组实验的结果分析,应用两 向分组单个观察值资料的方差分析法。 例:有一棉花品系比较试验,参试品系 共有7个,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 重复,小区实收面积50㎡,其产量结果 见表1,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Page ▪ 25
Page ▪ 19
19
(三)品系比较试验
▪ 品系比较试验是在育种单位的育种程序中进行的最后一项 田间试验,这是在选择育种程序中的习惯叫法,也称为品 种比较试验。
▪ 1.品系比较试验的田间设计 ▪ 品系比较试验一般适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采
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时,参试品系数目一般以10个左右为 宜,最多不超过20个。 ▪ 随机区组设计有较好的局部控制作用。由于每一套品系都 处在均匀一致的试验条件下,相互比较时可以获得较为可 靠的结果,而各个区组间的地力差异也可以通过方差分析 中平方和的分解加以清除。各品系在区组中随机排列,可 获得无偏的误差估计。
※ 使试验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的3项田间设计的基本原 则:1)重复的设置;2)小区随机排列;3)局部控制。
在育种试验的不同阶段,由于种子质量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都采用设计重复的试验技术,因此,试验小区的设 计对育种试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Page ▪ 3
3
二、实验小区设计技术
试验圃:依据育种试验的要求,育种实验田通常划分为若干个地段, 每一地段种植一个育种阶段的材料,这样的地段通常称为试验圃。
Page ▪ 31
31
Page ▪ 32
第二节 品种区域实验技术
▪ 品种的区域试验是鉴定作物新品种使用价值和适应区域范 围的一种多点实验。它是由品种审定机构在省级或省级以 上的范围内按不同生态区域统一布置的多点实验,其中包 括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是品种选育和推广之 间的必要程序。
作物育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作物育种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作物育种是通过人工选择、杂交、诱变等手段,改变作物遗传特性,提高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的过程。
本实验主要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通过亲本选配、杂交、选择等步骤,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1)亲本: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子。
(2)花粉源:不同品种的作物花粉。
2. 仪器:(1)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等。
(2)杂交工具:杂交套、纸袋等。
(3)培养箱、温室等。
四、实验步骤1. 亲本选配: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
如小麦亲本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玉米亲本选择高产、抗倒伏的品种等。
2. 杂交:将亲本花粉授粉到雌蕊上,形成杂交种子。
具体操作如下:(1)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花器结构,了解花粉和雌蕊的位置。
(2)用杂交套将花粉套在花蕾上,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3)待花粉成熟后,用杂交套取花粉,授粉到雌蕊上。
(4)将杂交后的花朵套上纸袋,防止雨水、昆虫等干扰。
3. 种子收获:待杂交种子成熟后,进行收获。
具体操作如下:(1)观察种子颜色、形状等特征,确定成熟程度。
(2)用剪刀剪下果实,取出种子。
(3)将种子装入纸袋或种子袋,标注品种、亲本等信息。
4. 种子鉴定:对收获的杂交种子进行鉴定,筛选出优良个体。
具体操作如下:(1)将种子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胚乳、胚芽等特征。
(2)将种子播种在温室或试验田,观察生长状况、抗逆性等性状。
(3)根据育种目标,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5. 选择与育种:对筛选出的优良个体进行选择,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具体操作如下:(1)将优良个体进行自交或与其他优良个体杂交,扩大种群。
(2)对后代进行选择,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3)重复选择与育种过程,直至培育出具有稳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杂交成功:实验中,小麦、玉米等作物杂交成功,获得了一批杂交种子。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课件
建立合理的育种实验信息记录系统来便于跟踪、分析和管理实验过程及结果,以确保育种实 验的顺利进行。
确定育种方法和试验方案
选择符合自身条件、适合的育种方法和试验方案,以不断完善自身育种水平。
育种实验操作技术
1 种子处理
选择健康、高质量、高萌发力的种子,进行 消毒繁殖,以确保良种和优良品种。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PPT课 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如何进行高效、可持续的作物育种实验,帮助你提高作物 产量并保证作物质量。
引言
作物育种实验技术概述
作物育种实验是育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评估材料、方法及效果,使得作 物育种更加高效可行。
作用与意义
作物育种实验能够预测育种效果、优化育种方案,是制定科学、可行的育种方案的基础。
实验结果组织与分析
确定合适的统计分析 方法
分析数据时要对育种数据进行 科学合理分类,根据实验目标 选出适合的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归类与整理
对各类育种数据进行规范、系 统的归类整理,以便于后期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结果解释与呈现将育种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呈现, 为下一步育种实验提供有利的 科学依据。
展望
常用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法
通过杂交进行材料改良,从而选 出符合要求的优良材料来进行后 代育种。
杂交育种法
混合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通过杂 交改良物种优势,并进行后代育 种。
突变育种法
对有机化合物、辐射等进行处理, 通过诱变使得材料发生突变并筛 选优秀个体,进行后代育种。
育种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育种目标
明确对作物育种的要求及目标,通过实验来尽快的达到目标。
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实例
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原理与实例一、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原理(一)基因的组合与变异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亲本作物的基因进行组合。
每一种作物都拥有一套独特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作物的各种性状,如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品质等。
在杂交过程中,来自不同亲本的基因会重新组合,就像是不同的积木块重新拼接一样。
这种基因的重新组合为创造新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例如,假设一种亲本作物具有高产的基因,但是抗病虫害能力较弱;另一种亲本作物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对某种常见病虫害有很强的抗性。
当这两种作物进行杂交时,它们的基因在子代中重新组合,就有可能产生既高产又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这一过程中,基因的变异也可能会发生。
基因变异是指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由于杂交过程中的一些生物化学机制引起的。
虽然基因变异相对比较罕见,但它有时能够产生一些非常有用的性状,比如一种全新的、更适应环境变化的生长模式。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孟德尔遗传定律是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这一规律在作物杂交育种中非常关键。
例如,当我们对一个具有高杆和矮杆两种性状的作物进行杂交时,按照分离定律,它们的子一代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性状(如高杆),但是在子二代中,高杆和矮杆的性状会按照一定的比例重新出现。
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预测和选择我们想要的性状。
自由组合定律则表明,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这意味着在杂交育种时,不同性状的基因可以自由地组合在一起。
比如,作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性状的基因可以在杂交过程中以各种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子代中,这为我们培育出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组合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十四章作物育种试验技术
2.求回归离差
①总平方和
总SS=ΣX2ij- (ΣXij)2./n
②回归平方和 回归SS=(ΣXij·Ij)2/ΣI2j
③离回归平方和 Σδ2ij=总SS-回归SS
④回归离差
S2di = Σδ2ij /(n—2)-Se2/r
3. F检验
F=Σδ2ij/(n-2)/( Se2/r)
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十四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第十四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 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
第四节 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
品种适应性:作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 和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应度。
品种稳定性:生物体能自身调节表现型的状 态,以适应于变动的环境,使 其生长发育,并保持主要性状 相对稳定的能力。
19.47
20.23 0.02
21.07
17.87 -1.7
21.49 19.69 19.34 21.01 19.45 17.84 20.08 18.55 19.69 18.82 19.60
2.27 3.60 2.23 2.47 3.10 3.21 2.68 3.14 2.56 3.53
10.56 18.28 11.53 11.57 15.94 17.99 13.35 16.93 13.00 18.76
8
14.04 3.339 1.020
平均
14.58 3.829
2.以环境指数为参照数的适应性参数估计法
Eberhart 和Russell的估算法 以每一个试点一年中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减 去所有试点产量的平均值,作为环境指数
玉米育种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玉米育种技术不断更新,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以期获得适应本地种植、产量高、品质优的玉米新品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筛选出适应本地种植、产量高、品质优的玉米新品种。
3. 探索玉米育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材料包括:45个玉米品种(包括19个适宜本地种植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种子、实验地、肥料、农药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地选择:选择肥力均匀、交通便利、灌溉条件良好的实验地。
(2)播种:按照当地玉米种植习惯,于春季进行播种,播种密度为每亩4000株。
(3)田间管理: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按照当地玉米种植技术规范进行。
(4)品种筛选:根据玉米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筛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通过对45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平均产量为830kg/亩,常规玉米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80kg/亩。
由此可见,转基因玉米品种在产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 品质分析对玉米籽粒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0.5%,脂肪含量为3.8%,淀粉含量为70.3%;常规玉米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9.5%,脂肪含量为3.5%,淀粉含量为69.2%。
转基因玉米品种在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方面均优于常规玉米品种。
3. 抗病性分析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玉米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平均防治效果为90%以上;常规玉米品种的防治效果平均为70%左右。
转基因玉米品种在抗病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五、结论1. 转基因玉米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均优于常规玉米品种,具有推广价值。
根据你所参与的育种实践课程的个实验步骤,详细写出作物育种技术
根据你所参与的育种实践课程的个实验步骤,详细写出作
物育种技术
作物育种又称品种改良。
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是育种的目标。
但特定的育种目标要综合考虑当地品种的现状、育种基础、自然环境、耕作制度、栽培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并随生产的发展不断加以调整。
还要以本地区种植面积较大或有代表性的几个品种作为标准,明确需要保持或提高、改进或克服的方向,使育种目标具体化。
作物育种方法与作物的繁殖方法密切相关。
自交作物群体是一些纯合基因型混合体,也可能是单一的基因型,异质性不大或同质,遗传上高度纯合。
这类作物宜采用混合选择、纯系育种、杂交育种(主要是品种间杂交)和回交育种。
最终目的是育成纯合度高的品种。
但同是自交作物,育种方法也不尽一致。
异交作物群体是异质的,含有很多不同的基因型,在遗传上高度杂合,自交后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再杂交时又恢复正常。
这类作物宜采用混合选择、轮回选择、自交系间杂交和综合杂交。
无性繁殖作物用营养器官繁殖后代,育成的品种表型虽整齐一致,基因型则高度杂合。
常会产生突变或芽变,因而可对之进行选择。
其中,纯系育种方案以自交对作物本身无不良影响为依据,采取不同方法导致纯合性为归宿。
其他3种异交育种方案,有的自始至终保持着杂
合性(开放授粉群体、无性系),有的先分离纯系而在最后阶段再恢复其杂合性(杂交种)。
杂交种和无性系可以挖掘出全部遗传变异的潜力,包括超显性效应在内,而纯系则无法利用超显性作用。
经常配合上述常规育种技术进行的还有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实验教案学校:商丘师范学院院系:生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徐园园班级:园艺12-1实验一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系统,是分子克隆技术中的常用技术之一。
PCR 具有反应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一、实验目的:掌握PCR 原理,学习PCR 操作过程二、实验材料: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DNA,外源基因的特异引物三、实验原理:PCR 是在模板DNA、引物和dNTPs 的存在下依赖于DNA 聚合酶的酶促反应。
PCR 技术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和模板结合的特异性。
反应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步,经过一定的循环,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特异DNA 片段得到大量扩增。
四、实验步骤:1.调整模板浓度至5 ng/ μl ;2.按下列体系配制反应混合液,混匀,加一滴矿物油(若PCR 仪带热盖可不加矿物油),离心 5 秒Template DNA :2 μl (20 ng )10 × buffer :2.0 μlMgCl2(25mM ):1.5 μlPrimer F (10μM):0.2 μlPrimer R (10μM) :0.2 μldNTPs (2mM ):2.0 μlTaq (5U/μl ):0.2 μlAdd ddH2O to 25 μl3.PCR 反应循环条件设置:95 ℃ 3' 1 cycle94 ℃ 1' ,57 ℃ 1' ,72 ℃ 1'30,35 cycles72 ℃ 8' 1 cycle4 ℃ forever4.检测:加2μl 溴酚蓝,混匀,短暂离心,取15μl 反应产物点样电泳;5.在1% 的琼脂糖凝胶上点样电泳。
EB 染色,紫外观察。
附注:1.引物设计应具有特异性,依靠引物设计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引物分装成多管,不宜反复冻融多次;2.PCR 反应的各种成份不能遗漏,操作应戴手套,冰上操作;3.根据引物的Tm 值和扩增片段长度以及PCR 仪的特性来设定PCR 循环条件;4.注意分析电泳检测PCR 产物时出现拖带或非特异性扩增带、无DNA 带或DNA带很弱的可能原因。
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原理与应用
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原理与应用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通过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进行交配,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新品种的技术手段。
一、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原理(一)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每一种农作物都包含着众多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农作物的各种性状,例如植物的株高、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等。
在杂交育种中,首先要了解基因的分离与组合规律。
当两个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进行杂交时,它们的基因会在子代中重新组合。
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高茎豌豆(基因型为DD)和矮茎豌豆(基因型为dd)杂交,子一代(F1)的基因型全部为Dd,表现为高茎。
这是因为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等位基因会彼此分离,然后在受精过程中随机组合。
在子一代自交产生子二代(F2)时,基因型就会出现DD、Dd、dd三种情况,比例为1:2:1,表现型为高茎和矮茎,比例为3:1。
这一规律为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不同优良基因的亲本进行杂交,期望在子代中获得基因的优良组合。
(二)杂种优势杂种优势也是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一个重要原理。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比如杂交玉米,其生长速度可能比亲本更快,产量更高。
这是因为杂种体内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使得杂种在生理机能上更具优势。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来看,杂种可能激活了一些在亲本中未被充分表达或者被抑制的基因,从而表现出优良的性状。
二、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一)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一直是重要的目标。
杂交育种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例如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的根系更加发达,能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植株的叶片面积较大,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能够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其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育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杂交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法,将不同品种的小麦、水稻、玉米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
(3)结果与分析:观察杂交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杂交种的遗传特性。
2. 实验二:诱变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射线照射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基因突变。
(3)结果与分析:观察诱变后的种子生长情况,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3. 实验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中的特定基因。
(3)结果与分析:分析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
4. 实验四:品质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品质分析仪器,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的品质指标。
(3)结果与分析:分析品质指标与产量、抗病性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
5. 实验五:抗病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抗病性测定。
(3)结果与分析:分析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了一代杂交种,其生长发育状况良好,遗传特性稳定。
2. 实验二: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后续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3. 实验三: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为育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4. 实验四:通过品质分析,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种子资源。
5. 实验五:通过抗病性测定,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抗病品种。
作物育种学实验得到水稻设计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学实验得到水稻设计实验报告水稻是我国的传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通过育种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已成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本实验旨在通过选用不同的水稻品种以及施加不同的处理条件,评估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今后的水稻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1.材料:选择了三个常见的水稻品种,分别是A、B和C,分别具有不同的耐旱性和产量特点。
2.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分成三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重复三次。
三个处理组分别是常规灌溉组,少量灌溉组和无灌溉组。
3.实验步骤:在水稻生长季节里,进行适时的管理和记录,包括灌溉量,肥料施用、虫害防控等。
实验结果:1.产量:经过实验的一系列观测和统计,可以得到不同水稻品种和处理组的产量数据。
-品种A在常规灌溉组的产量为4000公斤/亩,少量灌溉组为3000公斤/亩,无灌溉组为2000公斤/亩。
-品种B在常规灌溉组的产量为4500公斤/亩,少量灌溉组为3200公斤/亩,无灌溉组为1800公斤/亩。
-品种C在常规灌溉组的产量为3800公斤/亩,少量灌溉组为2800公斤/亩,无灌溉组为1900公斤/亩。
2.品质:除了产量之外,还记录了水稻的米粒大小、稉性和米质等指标。
-品种A米粒大小较小,稉性较低,米质较粘。
-品种B米粒大小适中,稉性适中,米质较软。
-品种C米粒较大,稉性较高,米质较硬。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灌溉处理的反应不同。
A品种对水分胁迫的耐受能力较强,在少量和无灌溉条件下产量下降幅度较小,而B品种的产量受灌溉条件的影响较大。
2.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一般而言,产量较高的品种在品质上可能有一定的劣势。
3.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和需求选取适宜的水稻品种和灌溉处理方式,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的平衡。
本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规模较小,仅选用了三个品种,并且仅针对灌溉处理进行了研究。
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实验指导
实验一基因组DNA提取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习并掌握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冷冻的植物组织,在低温干燥状态下机械磨碎。
通常精提DNA,都要加液氮使材料变脆,易于研磨。
低温降低了DNase的活性,利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去污剂溶解细胞膜,使核蛋白等解聚,使DNA游离出来。
CTAB作为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可溶解细胞膜,与核酸形成复合物,可使核酸沉淀出来。
通过离心将CTAB-核酸复合物语糖类、蛋白质等分离开来。
随后将复合物溶于高盐溶液中,再加乙醇使核酸沉淀,而CTAB溶于乙醇,从而去除CTAB。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实验材料:植物幼嫩叶子2、实验试剂:(1) 100ml CTAB提取缓冲液:1.0M Tris-Cl 8.35ml0.5M EDTA 3.35ml5.0M NaCl 23.40mlCTAB 1.675gO 64.90mlH2注意:使用前加入1mlβ-巯基乙醇(1%~2% w/v)(2) 氯仿-异戊醇(24 :1)(3) 70% 乙醇、异丙醇四、实验步骤1. 取2g新鲜植物材料,于液氮中研成粉。
2. 将冻粉转入预冷的离心管中,立即加入等体积(w/v) 2×CTAB提取缓冲液,65℃保温10-20分钟,其间不时摇动。
3.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轻缓颠倒离心管混匀,室温下,12000r/min 离心10-20分钟。
4.将上清液转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颠倒离心管混匀,室温、12000r/min 离心10分钟。
5. 将上层水相转入新的经硅烷化处理的离心管中,加入0.6-1倍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室温下放置30分钟。
6. 3500-4000r/min 离心5-10分钟,去上清液, 70%乙醇漂洗,沉淀吹干。
7.风干后加入20ul的ddH2O溶解DNA,-20℃保存备用。
五、结果与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2)掌握使用水平式电泳仪的方法;(3)学习DNA电泳的方法。
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实验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三、所需用品和操作方法
(一)水稻花器构造与开花习性观察 1、用品
小热水瓶,温度计, 小剪刀、镊子、透 明纸袋、牛皮纸袋、 放大镜、小烧杯、 脱脂棉、小盆栽钵 (装入田泥)等。
药 剂 : 7o% 酒 精 、 1 % I - KI 溶 液。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2. 材料
从亲本圃中, 选择具有突出 目标性状的水 稻品种或品系 作杂交亲本, 进行杂交。通 常选用粘稻与 糯稻作实验材 料,以便当代 鉴定真假杂种。
类别 温度(℃) 相对湿度(%)
籼稻 28-30 70-80
粳稻 25-28 70-80
开花中的水稻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3)水稻开花时间:
一日内水稻开花情况
天气
籼稻
粳稻
晴天 阴天 雨天
品种类型 早、中稻 晚稻
9-11时 10-12时 不开花
10-12时 12:30 左右 不开花
花期长度
始花
第二护颍 (退化小花2)
第二副护颍
小穗梗
小花3(发育)
第一护颍 (退化小花2) 第一副护颍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3)小 花:由外稃、 内稃、2个浆 片,一枚雌 蕊和6枚雄蕊 组成。雌蕊 由两片羽毛 状的柱头和 子房两部分 组成。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4.开花习性
(l)水稻开花(见图) (2)水稻开花的适宜条件
对选好的母 本植株可移栽到 一个盆栽钵中, 进行去雄杂交.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技术
(2)去雄:
➢ 温汤(温汽)杀雄法 ➢ 剪颖去雄法
(见下图)
温汤处理前去掉未成熟和已开过的颖花
水稻温汤去雄(水温42-45℃,5-10min)
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课程设计
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作物育种学原理和实践的一门针对性实验技术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需求本课程的实验需要简单易得的实验器材和基础设施,如实验模型、心电图仪、显微镜、计算机和荧光反应仪等实验器材,以及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条件等。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作物育种技术和实验方法,包括育种目标的确定、亲本选择、杂交操作及后代筛选等。
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能够:1.熟悉作物育种基础知识和相关实验技术;2.掌握作物育种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能够设计和执行基本的作物育种实验;4.学会收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掌握科学报告的撰写方法。
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为三个主要实验部分:实验一:育种目标的确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确定育种目标和主要指标,学生将根据案例确定的育种目标和主要指标,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结果的记录和表达。
实验二:亲本选择从不同角度讲解亲本选择的内容,包括品种选择、亲本性状选择、亲本遗传背景选择等,并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根据不同的亲本类型进行操作,进行杂交操作,并在后续的栽培过程中进行实验活动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三:后代筛选本实验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后代筛选的方法,确定优良后代,并通过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并提出科学结论。
实验评估与考核本课程采用学分制授课,成绩评定方式采用小组査访、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评测等方式,测试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结果表达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成果。
结束语本课程是一门针对性的实验技术课程,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作物育种技术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实验操作和评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结果表达和分析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X.j Ij
点1 25.76
24.92 5.32
点2 24.07
落在第Ⅰ象限旳品种是高产、不稳定旳 落在第Ⅱ象限旳品种是高产、稳定旳 落在第Ⅲ象限旳品种是低产、稳定旳 落在第Ⅳ象限旳品种是低产、不稳定旳
② 以品种旳原则差与平均原则差旳比较 以品种旳变异系数与平均变异系数比较。
aaii==1S表i /S达或有a平i=均CV旳i 稳/ C定V性,以ai=1很好 ai<1 产量较高时,以为是高产稳定旳品种, ai 假如过小,产量稳定但产量潜力不会很大。 ai>1 产量较高时,以为是高产不稳定旳品种。
8
14.04 3.339 1.020
平均
14.58 3.829
2.以环境指数为参照数旳适应性参数估计法
Eberhart 和Russell旳估算法 以每一种试点一年中参试品种旳平均产量减 去全部试点产量旳平均值,作为环境指数
Ij = X. j —X.. 计算每一种品种旳平均产量相对于环境指数 旳回归系数 b,称为第一稳定参数 把直线回归离差S2di 称为第二稳定参数 理想旳品种应该是: 平均产量较高,b接近1, S2di 接近0
2.求回归离差
①总平方和
总SS=ΣX2ij- (ΣXij)2./n
②回归平方和 回归SS=(ΣXij·Ij)2/ΣI2j
③离回归平方和 Σδ2ij=总SS-回归SS
④回归离差
S2di = Σδ2ij /(n—2)-Se2/r
3. F检验
F=Σδ2ij/(n-2)/( Se2/r)
第十八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第十八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第一节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第三节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第一节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一、试验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唯一差异原则:在进行处理间的比较时,除要比较的差异外,其它条件应当完全一致。
⏹试验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局部控制。
⏹试验误差的控制:减小试验误差,获得试验误差的无偏估计。
二、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一)选种圃顺序排列,相隔一定的行数设置对照,不设重复。
(二)鉴定圃初级鉴定试验—间比法设计,不设重复,每隔几个小区设置对照。
鉴定试验—间比法设计,重复2~3次,设置对照。
(三)品系比较试验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参试品系10个左右。
(四)多点试验、生产试验和品系繁殖多点试验:多个试验点,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参试品系10个左右。
生产试验:300~600㎡,同大田生产条件。
品系繁殖:隔离、稀播、防杂保纯。
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一、区域试验的方法和程序1、组织管理国家级、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2、设立试点试验点有代表性、分布合理。
5个以上试验点。
3、试验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以上,参试品种不超过20,统一设置对照。
4、试验年限一般2~3年。
5、参试品种条件2年以上品系试验结果。
6、总结评定二、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一)一年多点试验结果的联合分析第三节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品种适应性-指作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和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应程度。
适应性参数-表示某一品种对环境适应程度的数值。
稳定性-指作物品种的基因型能自行调节其表现型的状态以适应变动的环境,使其生长发育和主要性状表现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稳定性参数-表示稳定程度的数值。
一、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指各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量高低的顺序发生变化,即不同品种对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反应。
二、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以品种平均数为参照数的稳定性参数估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 31
31
Page ▪ 32
第二节 品种区域实验技术
▪ 品种的区域试验是鉴定作物新品种使用价值和适应区域范 围的一种多点实验。它是由品种审定机构在省级或省级以 上的范围内按不同生态区域统一布置的多点实验,其中包 括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是品种选育和推广之 间的必要程序。
▪ 生长竞争:指相邻小区之间,由于株高和株型等差异, 使其各自的性状表现互相受到影响。
▪
这种影响因不同性状和形状的差异程度而异,如分
蘖较多或植株较高的试材,小区边行会获得优于中间行的
产量,同时还会抑制相邻小区边行产量;生育期较短的小
区试材能为邻近生育期长的小区试材提供有利条件等等。
Page ▪ 7
7
▪ 1.初级鉴定试验 进入初级鉴定试验的株系数目一般较多,而每一株系的种子
量又较少,所以一般不设重复,采用间比法,即每隔几个小区设一 个对照小区。小区行数以及种植方法如行长、行距等视作物而定。 作物生育期间,除了对适于目测的性状进行目测鉴定外,要对产量 性状进行比较。根据试验结果,选出较好的株系升入高一级的鉴定 试验。初级鉴定试验分析产量结果时,应以每一株系小区的实际产 量与相邻最近的两个对照小区的平均产量进行比较,以百分率来表 示株系的产量潜力。应用几个对照的平均产量为标准的目的,是为 了减少偶尔有点产量过低的对照的影响。不设重复的试验法的优点 是工作简便,可以同时容纳较多的育种材料进行鉴定,适用于进行 初级鉴定的早期。
小区:试验圃内种植同一试验阶段的不同试材,这种种植不同试材 的地段称为小区。
(一) 小区的面积
小区面积的大小视土壤肥力差异、作物种类和育种的不同阶段而 定。土壤差异大,小区面积要相应大些;土壤差异小,小区可适当小 些。育种的早期阶段小区的面积可小些,后期阶段可适当大些。
从作物的种类看,种植密度较大的小株作物,如稻、麦等,实验 小区面积可小些,一般可变动在5-15㎡;种植密度较大的大株作物, 如棉花、玉米、甘蔗等,实验小区面积应大些,一般可变动在15-25㎡ 的范围内。
田间试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鉴定和选择的效果,从而影响育种的 成效。
Page ▪ 2
2
一、田间试验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作物育种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作用: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 验精确度,使育种材料在选择和鉴定过程中表现出真实准 确的基因差异。
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试验田的土壤差异。因此对 实验田的基本要求是前茬一致、地力均匀。
22
(三)品系比较试验
▪ 区组内小区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这样可以使各个小区尽 可能邻近,其占有的土壤类型比较相近,不至于使小区间 肥力产生差异悬殊的弊病。
▪ 在试验中,许多品系种在一起,即使是自花授粉作物,也 很难避免品系间天然异交的可能性,至于常异花授粉作物 和异花授粉作物,则发生生物学混杂的可能性更大。所以 不应将第一年试验所收的种子,再作第二年试验之用,而 应采用另外繁殖的纯种。尤其是对照品种必须具有原有品 种的典型特征,而不能使用已发生混杂退化的种子,否则, 会降低品系间鉴定评选的标准。
株系,翌年升入鉴定试验。
Page ▪ 12
12
Page ▪ 13
13
Page 鉴定圃
▪ 鉴定圃种植由选种圃中入选的株系。根据选种圃入选株系数目的多 少、设计鉴定试验。如果株系数目较多,可设置初级鉴定试验,然 后再选择数目较少的株系进入鉴定试验;如果株系数目较少,则可 直接进行鉴定试验。
Page ▪ 20
20
▪ 为了减少试验误差,在安排随机区组设计的区组和小区时,小区的 长边应与土壤肥力方向平行,区组的划分应与土壤肥力方向垂直。
如图18-2右边额设计时正确的,左边的是错误的。
Ⅰ
肥
力↑ Ⅱ
梯 度
Ⅲ
Ⅰ
Ⅱ
Ⅲ
图18-2 田间小区的形状(Ⅰ、Ⅱ、Ⅲ表示区组或重复)
Page ▪ 21
21
Page ▪ 22
▪
③LSRα=SE×SSRα,将各平均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用各个P值
下的LSRα值来检测各平均数两极差的显著性。
▪
④凡均数两极差<LSRα,为差异不显著,凡两极差≥LSRα者
为差异显著。
▪ 多重比较结果一般用字母标记法(请老师讲解)
Page ▪ 29
29
▪ 根据品系比较试验结果,再根据田间观察资料,最简单的 评估方法是计算变异系数(CV)作为相对实验误差的评价指 标。
Page ▪ 30
30
(四)生产试验、多点实验与品系繁殖试验
▪ 品系比较试验是育种单位对所有参试品系,按照小区试验 的设计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条件下进行的综合性状测试。
▪ 多点实验可选择若干地点,仍按小区实验设计进行。 ▪ 生产试验是选择少数优良的品系,按照大田的生产条件、
种植密度和技术措施在较大面积(300~600㎡)上对品种的 丰产性、适应性、 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 培技术,供品种推广应用时参考。 ▪ 另外,为了加速试验进程,在品系比较试验的同时,应该 设立优良品系种子繁殖区。
7.31 7.45 7.30 8.48 7.96 7.38 6.65 52.62
Page ▪ 27
Ⅱ
Ⅲ
Ⅳ
Tt
xi
8.67 6.95 7.30 8.37 9.02 8.13 7.59 56.03
8.37 8.47 7.30 8.40 7.80 7.55 7.02 55.81
8.41 7.32 7.04 8.29 8.63 7.68 6.85 53.95
Page ▪ 16
16
Page ▪ 17
17
Page ▪ 18
▪ 2.鉴定试验
鉴定试验是对初级鉴定试验或选种圃中入选的稳定株系进行 进一 步的田间鉴定。在鉴定试验中,要设置重复,采用顺序排列的间比法 试验设计,每一重复中仍设置对照小区。
其排列方法是,在一排地段上,排列的第一个小区和最末尾的小 区一定是对照(CK)小区,每两个CK小区中间排列相同数目的处理小 区,一般习惯上为4或9个,重复2~3次。各重复可排成一排,也可多排。 如果在一排地段上不能安排一个完整重复的所有小区,则可在下一排 地段延续下去,但在开始时仍要种一对照,称为额外对照(Ex CK), 如图18-1.每一试验材料在一重复中排列的顺序相同,便于观察、记载 和产量测定。
▪ CV=(Se/x)*100%
▪ 式中Se是误差均方的根值,X为全试验田的平均数
▪ 如上述棉花品系比较试验的相对实验误差为:CV=(0.2) ½/(218.41/28)*100%=5.7%
▪ 试验质量高时,相对误差为5%左右,较差的在12%以上。目 前我国规定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相对实验误差超过15%的试点 的资料予以剔除,不参加联合分析。
Page ▪ 4
4
(二)小区的形状
▪ 小区的形状:指小区的长 宽之比。
▪ 一般来说,长方形小区, 尤其是狭长形小区,常常 比方形小区试验误差小。 由于,只要小区排列方向 和试验地的肥力方向相平 行,则各小区所受土壤肥 力的影响一致,从而减轻 了小区间的试验误差。但 狭长小区易于增加边际效 应。
Page ▪ 5
Page ▪ 23
23
Page ▪ 24
品系比较试验的结果分析
▪完全随机区组实验的结果分析,应用两 向分组单个观察值资料的方差分析法。 例:有一棉花品系比较试验,参试品系 共有7个,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 重复,小区实收面积50㎡,其产量结果 见表1,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Page ▪ 25
Page ▪ 19
19
(三)品系比较试验
▪ 品系比较试验是在育种单位的育种程序中进行的最后一项 田间试验,这是在选择育种程序中的习惯叫法,也称为品 种比较试验。
▪ 1.品系比较试验的田间设计 ▪ 品系比较试验一般适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采
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时,参试品系数目一般以10个左右为 宜,最多不超过20个。 ▪ 随机区组设计有较好的局部控制作用。由于每一套品系都 处在均匀一致的试验条件下,相互比较时可以获得较为可 靠的结果,而各个区组间的地力差异也可以通过方差分析 中平方和的分解加以清除。各品系在区组中随机排列,可 获得无偏的误差估计。
5
Page ▪ 6
6
(三) 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
▪ 边际效应:指小区两边和两端的植株,由于占有较大的空 间而表现出的差异。
▪ 在试验田的边行小区,由于与矮秆作物或走道相邻,其 边行的实际产量要比小区中间行高得多。其他性状,如抗 倒伏性也有很大差异。小区两端(纵向)的植株,由于与 走道和间隔道相邻,因此,两端植株的产量也要比小区中 间的高出很多,其他性状表现也有较大差异。
25
表18-1 顺序排列记载示意表
性状及重复
小区号 试验材料
出苗
拔 节
……
ⅠⅡ Ⅲ Ⅰ Ⅱ Ⅲ
1
2
3
4
...
... ... ... ... ... ...
在鉴定圃中入选的优良株系称为品系,然后升入品系比较试验。
Page ▪ 26
26
表1:棉花品系比较试验的产量结果(㎏)
▪ 品系
Ⅰ
▪A ▪B ▪C ▪D ▪E ▪F ▪G ▪T
株,种子量较少,因而一般不设置重复,小区种植的行长
和行距视不同作物而定。一般每隔9行,即逢10的行号种植
对照以便于比较和选择。
▪ 在作物生育期间,目测鉴定主要性状,如生育期、株高、
抗病虫害性能、抗倒性以及其他对不良环境条件的反应等,
一般不计产量。依据目测结果,从优良的株系中选择优良
单株,继续进行株行试验,而将性状相对稳定一致的优良
第十三章 育种试验技术
作物育种主要是在田间条件下实施。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育种 技术,最后的决选都必须在田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