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学
中医证候信息学概论
摘要:对中医证候信息学及其相关基本概念(证候、信息)作了明确定义,并简要论述了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证候信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374-04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证候信息学理论体系,科学阐述中医证候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内涵联系,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途径和中医证候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共有关键技术方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规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体系和中医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证候学和现代信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中医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证候是研究核心,基础是标准化,工具是信息技术,依托是临床实践。
在中医现代化,特别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其可利用的海量资源和快速简洁的数据整合利用能力是其他临床研究方法不可比拟的,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和中医证候学的亲合力使它具有特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1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理论基础1.1 中医证候及证候学的概念中医证候学是研究疾病的证候本质,证候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辨证方法及疗效判断的一门学科。
中医证候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据此遣方治疗和观察疗效的基本概念。
“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本质特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情状、现象、信息流,“证候”是疾病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藏于内的“证”通过现于外的“候”而反映出来。
通过辨析疾病外在的现象(候)就能把握疾病内在的本质(证),这一过程即“辨证”。
有鉴于此,现代中医临床上,“证”与“证候”又常通用。
疾病的本质极其复杂,反映疾病本质的现象变化莫测,加上人们的认识手段、方法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故“辨证”的结果通常不是唯一的,其准确性亦须实践检验。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
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
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
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
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
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
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摘要】痛经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病之一。
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1],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2]。
痛经是困扰青年女性的一个常见原因,其导致的女工缺勤率在34%-50%之间,大约1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会严重到每个月有l-3天无法工作,在美国这一情况导致的缺勤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大约每年有6亿工作时及20亿美元[3-5]。
中医学将痛经称为“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期腹痛”等,其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但其证候分型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下面以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出发点,参考了有关痛经中医证候方面的文章,分析研究了痛经的各方面规律,希望可以有助于此病的研究。
【关键词】痛经;中医;研究1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关痛经的论述最早可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与瘀血有关,此后历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发展,日趋完善。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妇女行经腹痛,是出于风寒客于冲任之脉而起,为研究及治疗痛经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云:“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宫内,为经脉之海也……故月水将行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气血相击,故令痛中”,认为痛经是由于体虚感寒所致,此外尚有因于气郁、气滞者。
”清·傅山所着《傅青主女科》认为痛经病因主要有肝郁、寒湿、肾虚,指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是肝气不舒”,“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少腹疼于行经之后……是肾气之涸”。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等 情 况 , 在 独 特 的中 医 辨 证 分 型 特征 , 有 有 关 慢 肾 衰 中 医 证 候 存 原
・
4 6・ 5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1 年 9月第 1 01 8卷第 5期 S p2 1 V 11 o5 e .0 1 o.8 N .
者, 中医证象阻 黄乏 力办 多见 , f 而纳果 、 胀呕吐 、 重 、 腹 身 头晕较 为 突 出, 舌质淡胖 、 苔黄腻。 『医证型单纯 正虚少见 , 卜 虚实兼 杂占多数 , 正
肾小球疾病逐渐过渡到高血压、 尿病 的继 发性 肾脏 损害 , 糖 在治疗方 面,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应 用, 延缓 了肾脏疾病 的进展 , 同时
又产生 了各种医源性的证候特征。肾功能 衰竭 阶段 , 肾脏替 代治疗
蛋 白、 t 血清白蛋白及 h — R 水平较其他 证型异常更为严 重 , K/ V、 s CP 兼央瘀m 、 痰湿/ 湿热者多伴血脂代谢 异常, 而风动/ 风燥证者多存在
实诸证包括外感 、 痰热 、 水气 、 湿浊、 湿热、 血、 瘀 内动、 风燥 , 以正虚为
主, 兼夹邪实。卫生 部 于 19 9 3年 颁布 《中药新 药 临 床研 究指 导 原 则》 中的分型标 准 J 制订 了慢性 肾衰辨证分型标准 , 慢性肾衰分 , 将 为本虚 : 脾肾气虚证 、 脾肾阳虚证、 肾阴虚 证 、 阴两虚 证、 阳两 肝 气 阴 虚证 ; 邪实 : 湿浊 、 水气 、 血瘀 。至此慢性 肾衰 的中医辨证分型有 了真 正属于 自己的行业 标准 。尽 管有全 国性 的统一分 型标 准及 国家标 准, 但许多学者在临床上并未参照执行 。不 同医家 的辨证 分型不尽 相同 _ , 4 使相关文献因辨证标准不 同而缺 乏可 比性 , 』 因此必须 制 定 相对统一的辨 证分型标准。中华 中医药 学会 肾病分会 于 20 0 6年 制
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_Standardization_of_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1, 10(6), 762-766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21 in Hans. /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1.106105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 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王志国,李思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规范标准中心,北京收稿日期:2021年9月27日;录用日期:2021年11月1日;发布日期:2021年11月8日摘要 目的:促进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分类规范化。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明确上述术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作者相应的建议。
结果:症状术语最为混乱,症状、体征未严加区分,尚无症状、体征术语标准等。
结论: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达成共识,养成习惯,坚持遵守。
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有一些共性,就是都与疾病有关,用于描述、记载或诊断疾病,但临床上存在使用混乱,界限不清的问题。
虽然内容完整准确是学术成果的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内容分类的规范,名词术语的统一也成为必然,这有利于查询和检索。
本文的目的就是明确以上术语的内涵,推动术语分类规范化。
关键词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规范化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s Such as Disease Names, Syndromes,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Zhiguo Wang, Siting LiStandard Center of Institute of Clinical Bas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Sep. 27th , 2021; accepted: Nov. 1st , 2021; published: Nov. 8th , 2021Abstract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s such as disease names,王志国,李思婷syndromes,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bove terms were clarif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given. Results: Symptom terminology is the most confusing, symptoms and signs are not strictly distinguished, and there is no standard of symptom and sign terminology. Conclusion: Standardization is a long-term proces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ch con-sensus, form habits and adhere to them.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terms disease name, syndrome,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ave some commonalities, that is, they are all related to diseases and used to describe, record or diagnose disease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linical use, such as confusion and unclear boundaries. Although the integrity and accuracy of content are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have become inevitabl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query and retrieva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bove term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classification.KeywordsDisease Name, Syndrome, Symptom, Signs, Disease Stat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ormaliz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有一些共性,就是都与疾病有关,用于描述、记载或诊断疾病,但临床上存在使用混乱,界限不清的问题。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学理论有何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学理论有何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候学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证候学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中医的治疗提供依据。
证候,简而言之,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它反映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多方面的信息。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外伤等。
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证候表现。
例如,外感风寒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而情志内伤,如长期忧郁恼怒,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证候。
病位指病变所在的部位,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通过对症状的分析,可以判断病位所在。
比如,咳嗽、气喘、咯痰等症状多提示病位在肺;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可能表明病位在胃。
病性是指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热、虚、实等。
寒证常见的表现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等;热证则多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其特点是正气不足,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等;实证则是邪气亢盛,如高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
病势反映了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
例如,病情由轻到重、由表入里,或者由实转虚、由热转寒等。
了解病势对于把握治疗时机和预测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证候学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证型”。
证型是对证候的分类和归纳,具有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阳不足证等。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然后综合分析,判断证候。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
蛋白质组学对中医证候学论文
蛋白质组学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考【摘要】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科学-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对证候本质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中医学与蛋白质组学是必须的。
借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研究,为从整体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上阐明证候的本质及中医诊疗的分子机理,发展中医药学,走中医药现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中医证候;中医诊疗;中医药现代化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完成,人类已经由基因组时代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基因数量的有限性和基因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使基因组学研究成功迈入到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遂成为后基因时代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
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学研究,必将进一步为证候分类、辩证标准的选择和个体化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发展中医药学,走中医药现代化之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其与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相关性。
1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1994年澳大利亚的wilkin和williams等第一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1、2],指由一个基因组,或一个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3]。
蛋白质组研究是为了识别及鉴定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以及它们的表达模式,是对基因组研究的重要补充,是生物体在蛋白质水平上定量、动态、整体性的研究[4]。
蛋白质组研究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将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2.1双向凝胶电泳技术1975年,意大利生化学家o’farrell在对大肠杆菌、老鼠及几尼猪的蛋白质研究中,发明了双向电泳技术[5](iso-dlat),具有高分辨率、快速、简便等优点。
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
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寇冠军1,唐健元2通讯作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证候'是反映疾病本质的特殊证候群,由特定的症状和舌、脉象构成。识证对辨病有重要作用。七版《中医诊断学》对证的定义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治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中医较规范的证候数目,尚无定论。证候研究专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参照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内容,共记载证候483条。1证候研究的现状有针对某种疾病证候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但并非主流,且不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辨证中的主观症状或体征,需要采用量表的形式加以固定。较常见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或针对某一症状的量表,如VAS疼痛评分等。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某一中医证候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成熟量表。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集中在舌诊仪和脉象仪。舌象仪表现在采集设备和光照环境两方面,后期进入计算机分析和输出结果。而对于舌象图片的采集质量的比较,由于国内缺乏评价和设计的统一标准,也没有相关文献支持。脉诊的主观性和定性化影响了其可行性。国外关于脉搏研究,主要为超声显像方面,侧重于描绘脉搏图。国内现阶段采用压力位移双向传感系统,整个传感器阵列可提供大量的信息。证候调查后数据分析,常用量表分析,数据分析常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隐结构模型分析等方法。基于这些统计方法,可以得出疾病的病位、病性,进而结合起来证候群。即证候要素或证素的概念。简化中医多种辨证方法,采取以病位、病性为证素,建立辨证新体系,自提出到现在此概念被中医界广泛接受。然而证候要素的辨证方法亦有自身缺陷,在简化辨证的同时得出病位和病性,有时忽略对复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尤其是逻辑推理过程。2证候类中药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论治的方式,是中医临床的主流,即'病证结合'的新药申报模式。虽然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十八章中列出十三个证候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实际证候类新药申报量极少。需要明确:证候是一种客观实在,一组具有内部联系的症状或体征。中医称其发病的原因或机理为病机,证候则是病机的外现。患者由外感或内伤而阴阳失调发病,根据黑箱理论,采集外在'证候',进而明确病机。正如《灵枢˙外揣》载:'远者四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均提示我们中医证候是存在的、可以被认知的。证候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病证表现出来的证候是疾病发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属性高度概括,在不同时间会有差别,或转化为其它证候。且一个患者的病证临床上多表现为复合证型,至少两个以上。证候有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比如虽然大多数阴虚证常见到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而胃阴虚证则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临床中从中医大夫看病的思路联系来看,多为按照传统的脏腑辨证或八纲辨证为主,旁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均为证候类新药需要考虑。3解决难点的建议与病证结合模式中药的最大区别在于,证候类中药的关键在辨证是否正确、准确、客观。有学者提出证候类中药新药试验可以是证病结合模式;也可以是中医证病模式;也可以是中医证症模式。凡此种种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初期证候类新药指导原则的编写,笔者认为宜选择病位+病性的证型,或者证候名称中已经隐含有病位和病性。一个原则是:纳入的患者证候表现典型且纯粹,具有代表性。这是保证结果客观评价的前提。单纯的证候量表制定也需要不断完善,经过前期调查,筛选条目后对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做出评价。制定统一的标准尺度系数。如果有前期循证医学证据则更好。因舌象和脉象具有客观性,推荐有条件的单位使用舌象仪和脉象仪,将评估得分纳入到评分量表中为佳。可以参考《伤寒论》汤证,方证对应思路。如言麻黄汤证可立即想到太阳伤寒证。白虎汤证可立即想到阳明经证。小柴胡汤证即可联想到少阳胆热、经腑同病。使大部分中医师可以一看即能想到症状或证候群,进而分辨能否使用此药物,起到这样的作用。证候评分中的主症和次症需要分别打分,且赋不同的权重或系数,将主症和次症得分拉开差距有利于数据的客观。纳排标准方面必须排除兼夹证和相似证,合并肝肾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患者也要排除,具体可参考相关方案。合并用药中,不能使用其他中药制剂或中成药。用药疗程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探索。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可以证候疗效总积分为主,单项症状或体征的疗效为辅助。强调主症必须具备1~2个。可按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与基线期积分差值计算百分比的尼莫地平法,但制定评判以临床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为宜。说明书中需要明确针对临床中复合证型,有时一个中成药难以奏效,需要考虑药物联合应用。将临床试验中的主症、次症分别列出。综上,证候类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单纯从证候角度考虑,采用''证-症'模式可能更加体现中医特色。中医证候的精确判定和试验中严格质量控制,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果。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 4)。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慢性胃炎(cg)以胃脘近心窝部位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嘈杂、嗳气、纳呆、反酸等,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学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这一理论最重大和最核心部分是对“证”的概括或归纳。
据此中医得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证进行多种针对性或调节性的治疗。
对cg 等疾病“证”本质的现代科学阐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
1 cg中医证候学特点中医药学一般将cg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5型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cg各证型的研究大多从胃肠道功能、胃肠激素、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从器官、组织、细胞形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示。
谢淑颖等[1],选择了近8年来44篇辨证治疗cg的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447例,其中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csg)的17篇,共2667例,辨证分型共15种证型,肝胃不和型765例,占28.68%;脾胃虚弱型596例,占22.35%;脾胃湿热型320例,占11.99%;脾胃虚寒型192例,占7.20%。
罗云坚等[2]研究发现,cg实证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 甚至亢进紊乱, 而虚证组(脾胃虚弱)表现为收缩减弱, 甚至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ⅲ相出现,两者之间有显著不同, 可作为cg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梁建祥等[3]研究发现,胃热证:内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呈点状或条状红斑,黏膜粗糙不平,或有散在小出血点,或有糜烂,多属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性炎症者。
血瘀证:内镜下见黏膜色泽灰暗或红白相兼,呈颗粒状隆起或增生,黏膜血管显露,呈网状或树枝状,多属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阴虚夹实证:内镜下见黏膜变薄,色泽苍白,皱襞细小,多属于萎缩性胃炎或癌前病变者。
余朝骏等[4]对中医胃痛不同证候的消化道x线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气滞证以长型胃、低位胃、低张力胃及胃排空慢多见。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学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生 命 个体 对外 源性 物 质 的刺 激 、环 境 变 化 或 遗 传 证 和 复 方 , 离 整 体 性 原 则 , 裂 方 证 的 关 联 , 背 割 无 修 饰 所 做 出 的所 有 代 谢 应 答 的全 貌 和 动 态 变 化 过 视 动态 的观念 , 能将 失 去 中医 的特 色 和优 势 。代 可 系统 性 、 合 性 的特 征 与 中药 “ 综 多 程 . 非仅 仅 某 一 代 谢 产 物 , 并 两者 均 是 对 多 因素 进 谢 组 学 整 体 性 、 行 整体 分 析 。( ) 的本 质是 对 疾病 过 程 中所 处 一 组 分 、 靶 点 、 合 调 节 作 用 ” 3证 多 整 的特 点 及 中 医药 理 定 阶段 的病 位 、 因 、 质 以及 病势 等 所 作 的病 理 论 的 “ 体 观 、 态 观 、 证 观 ” 吻 合 , 以将 代 病 性 整 动 辨 相 所
学 之 父 Jrm N c osn教 授 也 认 为人 体 应 该 作 为 论 ” 想 指 导 下 , 们 希 望 通 过证 候 物 质 基 础 的 寻 ee y ih l o 思 人 个 完 整 的系 统来 研 究 , 用 代谢 组 学 和 全 面性 系 找 , 到 证 候 的特 异 性 指 标 , 图建 立 证 候 实 验 诊 应 找 试
因 变 异 或 环 境 变 化 后 ) 代 谢 产 物 ( 源 性代 谢 物 的表 现 应是 使 生 物代 谢 网 络 、细 胞 产 生 的 内源 性 其 内
质) 类 、 种 数量 的 变化及 其 变化 规律 的科 学 。它研究 产 物 的种 类 、 度 、 对 比例 发 生 扰 动 。 种 扰 动 浓 相 这 的是 生 物 整体 、 系统 或 器 官 的 内源性 代 谢 物 质 的代 体 现 在小 分 子代 谢 产 物 集 合 轮 廓 的改 变 。 中医 认 谢 途径 及 其所 受 内在或 外 在 因素 的影 响。代谢 组学 为 “ 诸 内必 形 诸 外 ” 传 统 上 通 过 四诊 方 法 获 取 有 , 与 中医 学在 许 多 方 面有 相 近 的属 性 , 果 把 它们 有 患 者信 息 以 揣 推其 体 内变 化 ,获 得 所 谓 病 证 本 质 如 机 地结 合 起来 研究 将是 非 常有 意义 的工作 。代 谢组 的 认 识 。但 是 在 现 代 医学 的 “ 证 主义 ” “ 原 实 和 还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证候学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治疗方法上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证候学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确定疾病本质
中医证候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指导治疗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患者病情演变和疗效的动态观察,能够评估病情的预后,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评估预后
VS
中医证候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到现代的多学科联合研究和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样本量不足,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VS
中医证候学研究涉及到的数据类型较多,包括临床数据、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数据等,如何科学地分析这些数据是难点之一。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协调和管理
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和管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是难点之一。
中医证候学的定义
中医证候学的内涵包括证候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证候的动态变化和个体差异,提倡多学科联合研究和交叉融合。
中医证候学的内涵
中医证候学的定义和内涵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236例2型糖尿病心理因素相关的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为糖 尿病 综合 防治 提供 临床依 据 。
1 资 料与 方法
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 简称 “ 行业标 准 ” ; ) 伴有情 绪 障碍 的 2型糖 尿 病 中
医辨 证参考 证 型分为肝 气郁结 证 、 肺气 上逆证 、 热 痰 内扰 证 、 气滞 血瘀 证 、 心火上 炎证 、 肝郁 脾虚证 、 肾 心 不交 证 、 脾两 虚证 8类证 型 。 心
确诊 断有严重精 神疾患者 。
12 调 查方 法 .
进行 检 验 , 以检验 不 同情绪 障碍状 态下 2型糖 尿 病患 者 中医证 候构 成 比之 间 的差 异 , P≤0 0 以 . 5为 有统 计学 差异 。
2 结 果
2 1 情 绪 障 碍分 布 情 况 .
26例 2型糖 尿 病 患 者 3
尿病患者证候类型分布 : 以气滞气逆为 主 , 呈现多脏腑气机失 调的特点 。结论
伴 情绪障碍 的 2型糖
2型糖 尿病 中医证候学特征涉及 多
脏腑 , 病性特征 以实证最 多 , 虚实夹杂证次之 , 虚证最少 ; 具体证 型以肺气上逆证居首 位 , 与心身疾 病多数 以肝 立论 观点有别 ; 验证 了工作假说 , 即心身疾病 的基本证候特 征是 以多脏腑气 机紊乱 ( 气滞 、 气逆 为主 ) 由此 产生 的瘀 和 血 、 湿等合而为病。 痰 关键词 : 中医证候学 ; 心理 因素 ; 临床研究 ; 糖尿病 , 2型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3 2期
・
临床 研 究 ・
2 6例 2型 糖 尿病 心理 因素 相关 的 3 中 医 证 候 学 临 床 研 究
梅 妍 范 玉 强 韩 , 。 静 。 艳 民 谢 刘 , 菲 潘 从清 ,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具有丰富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西医诊断方法作为首选,忽视了中医证候的诊断与治疗,导致中医传统的独特诊治优势逐渐丧失。
因此,研究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保护和传承中医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临床病例数据,分析中医证候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将选择一所中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搜集一定数量和类型的临床病例数据。
确保病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其次,我们将对搜集到的病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根据中医证候学的理论,对病例数据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类和分析,总结出不同疾病的常见证候类型。
然后,我们将对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将探讨中医证候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证候类型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将首先描述病例数据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
然后,我们将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不同病例的证候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将确定常见疾病的常见证候类型,并探讨不同疾病之间的证候差异。
结论与讨论基于以上研究方案和数据分析,我们将得出以下结论:1.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和治疗方案。
2. 不同疾病的证候类型存在差异,证候类型可以作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3. 中医证候学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分析证候类型推测患者的疾病类型和发展趋势。
4. 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推广中医证候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将中医传统知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独特优势,提高中医临床诊断水平,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证候类型和病情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的确立对于规范中医诊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证候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医证候学是指通过患者的脉象、舌诊、问诊等方法,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对患者的证候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学科。
中医证候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识、归类和诊断,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二、中医证候学的诊断要点。
1. 辨别病因,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首先要明确患者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因,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轻重。
2. 分析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寒热、汗出、脉象、舌苔等,分析患者的证候类型和病情变化。
3. 辨别证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因,辨别患者的证候类型,包括风证、寒证、湿证、热证、虚证、实证等,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
1. 指导治疗,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可以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和病情轻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预测疗效,通过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可以预测患者的疗效和病情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3. 指导预防,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可以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和病情轻重,指导患者进行预防和保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四、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将更加科学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之,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
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中医证候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的疾病表现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寒热是两种常见的病理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值得推荐的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寒热学理论。
1. 《寒热经络辨证》这本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本中医证候学书籍,作者对于寒热的概念、类型及其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来对寒热病候进行辨证论治。
该书以明快简洁的语言阐述内容,适合初学者和临床医生参考。
2. 《寒热证治学》这本书是一本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中医寒热学著作,作者通过对寒热学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深入解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寒热的机理和病因,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寒热病候的辨证施治。
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 《辨寒热病论治技巧与方法》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寒热病候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作者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寒热学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该书结构合理,将寒热病候按照不同的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并介绍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实用的学习与应用指南。
4. 《寒热病学与辨寒热病学纲要》这本书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中医寒热学著作,它将传统的寒热学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结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独特的寒热辨证论治方法。
作者通过对寒热病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且实用的寒热病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寒热辨证与临床运用》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寒热学著作,它将中医寒热学与其他疾病理论结合,通过对于寒热病候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寒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作为教材使用。
综上所述,以上是一些值得推荐的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摘要 目的: 本研 究针 对 2型糖 尿病视 网膜病 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 , 为 2型糖尿病视 网膜病 变临床规 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
考依据 。方 法: 调查北京 中医药大学 东直 门医院肾病 内分泌科确诊 为 2型糖尿病视 网膜病 变的患者 1 0 4例 , 采 集信 息, 录入数 据, 对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 1 4例 D 0 R患者 中, 证候 出现频 率 : 痰湿证 >血瘀证 >阴虚证 >气郁证 >湿热证 >气虚证 出 现频 率均超过 5 0 %, 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 正虚 以阴虚、 气虚为 主, 标 实以痰 湿、 血瘀 、 气郁 、 湿热为主 。结论 : 1 ) D R
s y n d r o me o f DR;h e mo r r h a g e a n d mi c r o s c o p i c c h a n g e s o f f u n d i h a s p o s i t i v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 y a n g d e i f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e .
h i g h e s t a p p e a r nc a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t h e s y n d r o me s i n 1 0 4 p a t i e n t s we r e p h l e g m d a mp s y n d r o me ,b l o o d s t a s i s s y n d r o me ,y i n d e i f c i e n c y s y n — d r o me ,q i d e p r e s s i o n s y n d r o me ,d a mp h e a t s y n d r o me ,a n d q i d e i f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e .T h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a l l t h e a b o v e we r e o v e r 5 0 % , w h i c h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a mo n g t h e s e s a mp l e s ,y i n d e i f c i e n c y a n d q i d e i f c i e n c y w e r e t h e ma i n p a t t e ns r f o r h e lt a h y e n e r g y a n d d e i f c i e n c y;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因自古而来,一直为人们提供着宝贵的卫生知识和良好的治疗方法。
古往今来,中医治病原则以中医证候为核心,由证候鉴别出其本质特征,进行各种效果更好的治疗。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从观察症状到就诊诊断的一条逻辑思想路径。
其基本原则是:“以病本质为治法,以证候鉴别为办法”。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以证候和本质的鉴别为准则,按照特定的诊断思想,把一种症状归纳为某种证候,从而把它放入该证候所属的病本质之中,进而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归属的本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主要分为辨证论治和证候综合诊断两个部分。
辨证论治是以证候鉴别为准则,以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核心,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某种症状的本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证候综合诊断是把一种症状归纳为多种可能的证候,用该证候的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本质,从而指导有效治疗。
为了便于证候鉴别,中医将病症及其表现归纳为众多证候,用特定的诊断思想,根据证候特征和路径,从而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本质。
具体来说,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分为四大类:性质证、病理证、客观证和病变证。
性质证是由客观症状和主观症状综合鉴别出的,它以实验室检查为基础,以患者的表现为依据,推断出患者客观情况的变化。
病理证是由证候鉴别出的,它以影像检查为基础,以患者的病理变化为依据,推断出患者病理情况的变化。
客观证是由感觉和表现来鉴别出的,它以对患者症状的描述为基础,以患者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和恢复情况为依据,推断出患者的客观表现的变化。
病变证是由病变的情况来鉴别出的,它以检查发现的病变表现为基础,以患者病变的程度和病变情况的变化为依据,推断出患者客观情况的变化。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以更准确地鉴别患者的病本质,为患者定位病本质,以有效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也提供了一种贴合病本质的治疗方法,让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更快的康复,为病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患者早日体验到完全康复。
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
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
2.中医证候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3.寒热类证候的具体分类与特点
4.寒热类证候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5.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的内容与价值
6.结语:对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的评价与展望
正文: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证候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
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则是专门针对寒热类证候进行研究的书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医证候学中的寒热类证候,是指以寒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其中,寒证候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等;热证候则表现为机体阳气过盛,常见症状有发热、恶热、有汗等。
寒热类证候的具体分类与特点,是中医证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于寒热类证候的诊断与治疗,中医证候学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诊断时,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治疗时,则根据证候的性质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
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它们详细记录了寒热类证候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后
世的中医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书籍的内容与价值,不仅在于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们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医证候学寒热类书籍是对中医证候学寒热类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们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
要 】 目的: 通过对青 岛地 区类风 湿关节炎患者资料 的统计分析 , 探 索青岛地 区类风 湿关节炎的 中医 证候 分布情况。方
法:对收 集的 1 0 8 6 例患者 进行 辨证 分型 ,归纳 、探讨类风湿 关节 炎证候 学规律 ,分析其 中医证候在性 别、年龄 、病程 、病情分
期等方面 的分布情 况。结果:类风 湿关节炎 中医证候分布在性别 、年龄 、病程 、病情活动性方 面有差异 。结论 :青 岛地 区类风 湿 关节 炎中医证候呈现风寒湿热 夹杂、气血 阴阳亏虚 、痰瘀互结的特点 ,寒湿痹阻证、风湿痹阻证为常见证型。 【 关键 词 】 青 岛地 区;类风湿i nd a
【 Ke y wo r d s ] Q i n g d a o re a a ; R h e u m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 T C M s nd y ro me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3 . 1 5 . 0 6 3
高 萍
( 山东青 岛中西医结合 医院 ,山东 青 岛,2 6 6 0 0 3 )
中图分类 号:1 1 5 9 3 . 2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5 . 0 1 0 9 . 0 2 证型 :D GI
【 摘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h r o u g h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h e u m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p a t i e n t d a t a i n Qi ng d a o a r e a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证候学
目录
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
“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
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
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
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
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
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
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
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
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
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
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不同的病因可以导致相同的机体反应
状态;相同的病因,由于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或其他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机体反应状态,这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ﻫ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
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病种不同、个体差异、病程变化、治疗影响等因素,使得疾病中所表现的证候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疾病患者,其病情可出现瞬息变化。
原来是薄白苔,现已为黄腻苔;昨日恶寒发热,今日但热不寒;昨日尚在气分,明日可能已入营分或血分等。
病情的变化,有可能提示疾病本质已有变异。
因此,一旦证候变化,其证名诊断也应随之而变。
故辨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把证候诊断固定在一个时间或空间,而应进行动态观察,随着证候的变化而变化。
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的步骤主要有:ﻫ 1.探求病因——询问病史找病因,通过审症求病因;
2.落实病位——明确病变所在的表里上下、脏腑经络、官窍形体等;
3.分辨病性——区分寒热虚实病性及具体的痰、湿、瘀、滞、虫、食,气、血、津、液、阴、阳、精髓的亏虚等;ﻫ
4.判断病情——辨别病情的轻重、标本、主次、先后、缓急,以及阻、积、扰、闭、虚、衰、亡、脱等;
5.审度病势——把握病变发展演变的趋势,推测病证的转归与预后;
6. 阐释病机——根据中医学理论,将证候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情、病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全面而统一的机理解释;
7. 确定证名——通过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的高度概括,提出完整而规范的证名诊断。
ﻫ中医辨证不能诸病一律、前后固定不变,有的先定病位,有的先辨病因病性,如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腹胀、便稀,舌苔滑腻,脉濡等为湿的证候;固定刺痛拒按,有包块,舌暗有斑点,脉涩等为血瘀之症;气短,乏力,神疲,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脉细等为血虚的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阴虚的表现等。
只有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才能正确做出证候诊断。
证候分类
分类主要有: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标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毒证,脓证、痰证、饮证、水停证、食积证、虫积证、石阻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阴虚证、亡阴证、阳虚证、亡阳证、阳亢证、阳浮证、津液亏虚证、精亏证、髓亏证、营亏证、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等。
ﻫ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病因(六淫、疫疠等)病性(气、血、津液)辨证等。
中西互补
在中医书籍中,中医病名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同病异名,同名异病,有以症状名病,有以证候名病。
如感冒,有名伤风,有名外感。
中医病名的不规范,给中医学走向世界带来一定困难,如何统一中医病名,现代中医学采用西医的病名来统一中医的病名,将感冒统一名为上呼吸道感染,并在西医的病名下进行辨病论治,这不但不会阻碍中医学术,反而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
特别对于一些中医认为无证可辨的疾病,如早期的肿瘤、传染病的潜伏期,高血脂症等大多属于无特异临床症状,患者在疾病初期毫无不适感,通过西医实验室检查诊断,可以及早发现疾病,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而西医不辨寒热虚实,不辨症状的单一医
治方法,也可借鉴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技术。
总之,医学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中医、西医应是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医学技术的发展。
“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
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
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
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
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属性的概括,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气血,又将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痰及虚实等。
证型就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阴阳气血的不同变化导致人体的不同疾病状态。
例如夏季因受热出现皮肤红肿疔疖,就是由病因(热)引起血的变化(血热)导致人体的疾病状态(疔疖,血热证)。
又如以感冒为例,有风寒和风热及暑湿型等.其中风寒和风热就是对这个病的属性的概括,也就是“证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