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一)自考资料
2021年4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
2021年4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犯罪学研究的目的不包括A.减少犯罪B.控制犯罪c.预防犯罪D.消灭犯罪2.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研究运用的主流理论与方法来自A.刑法学B.刑事政策学c.社会学D.心理学3.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A.斯宾诺莎B.霍布斯C.贝卡利亚D.费尔巴哈4.社会防卫理论的提出者是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边沁5.对犯罪率内容阐述错误的是A.一般以百分数表示B.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C.可以用特定时间内犯罪人数与该时间段内平均总人口数相比较D.可以用特定时间内刑事案件数与该时间段内平均总人口数相比较6. 20世纪后的西方犯罪学研究中心是A.英国B.美国C.意大利D.加拿大7.犯罪学的实地研究需要运用的具体方法是A.实验刺激B.量表测验c.参与观察D.随机指派8.犯罪学研究的主导方法论是A.思辨研究B.实证研究C.演绎研究D.文献研究9.把握犯罪现象的前提是A.犯罪预测B.犯罪分析c.犯罪测量D.犯罪假设10.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其中可能与法定犯罪行为危害程度相似的是A.准犯罪行为B.非犯罪化行为c.除罪化的行为D.待犯罪化行为11.犯罪学中的无被害人犯罪不包括A.卖淫B.赌博C.贩毒D.安乐死12.青年犯罪人和壮年犯罪人的年龄界限是A. 25岁B.30岁C. 35 岁D.40岁13.“反革命破坏案件多”这种犯罪特点出现在我国的A.第一次犯罪高峰期B.第二次犯罪高峰期c.第三次犯罪高峰期D.第四次犯罪高峰期14.符合加罗法洛界定的“自然犯罪”类型的是A.堕胎B.重婚C.强奸D.乱伦15.产生绝对暗数的原因是A.被害人担心名誉、利益受到损害B.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C.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D.警察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犯罪数量有意截留16.对犯罪被害人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犯罪学中的犯罪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方面C.被害人应该已经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17.根据犯罪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性,可以将其划分为A.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和职业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D.纵欲型被害人和疏忽型被害人18.对人的体型与犯罪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A.弗洛伊德B.施奈德c.克雷奇曼D.亚历山大19.提出犯罪“遏制理论”的学者是A.默顿B.雷克利斯c.克洛沃德D.奥林20.人格障碍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A.犯罪与需要受挫的关系B.犯罪与家族遗传基因的关系C.犯罪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D.犯罪与精神病态的关系21.当代古典犯罪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直接来源于A.心理强制说B.自由意志说C.情绪冲突说D.文化冲突说22.非监禁性保安处分措施不包括A.保护观察B.更生保护C.限制居住D.强制劳作23.不属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手段的是A.政治手段B.经济手段c.教育手段D.司法手段24.犯罪的刑事司法对策范畴中不包括A.确立合理的社会化行刑理念B.确立合理的刑事诉讼理念C.保证侦查的合理性D.增强量刑的合理性25.当今已作为世界各国刑罚制度重要原则之一的“刑罚个别化原则”正式提出于A. 18世纪中叶B.18世纪末C. 19世纪中叶D. 19世纪末26.目前我国监狱罪犯矫正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和A.宗教矫正B.激励矫正C.心理矫正D.病理矫正27.对目前我国罪犯矫正指导思想理解错误的是A.指导思想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B.正确处理惩罚与改造的关系,既要把二者有机结合,又要有所侧重c.侧重于改造D.对监禁矫正具有指导意义,对社区矫正意义不大28.在情境犯罪预防措施体系中,属于增加犯罪风险的是A.目标加固B.雇员监督c.转移犯罪人D.进行财产标志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中处于首要环节的是A.打击B.教育c.管理D.改造30.实证学派犯罪预防理论的核心是A.刑罚个别论B.刑罚替代论c.社会防卫论D.社会政策论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犯罪学考试资料(打印版)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三、名词解释(2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犯罪预防3、犯罪原因4、犯罪条件5、犯罪学6、被害预防四、简答题(32%)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五、论述题(20%)请分析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犯罪学复习试卷(一)答案三、名词解释: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犯罪预防是指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4、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犯罪工具和侵害对象(人、财、物)等诸要素。
5、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6、被害预防,又称之为被害防范,主要指从潜在被害人与既然被害人整体被害现象、被害趋势及各类被害的具体情况出发,为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初次受害或既然被害人的再度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由各方采取综合性措施、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的对被害人保护和被害人自身保护相结合的有机过程。
四、简答题:1、答:(一)有助于客观地揭示犯罪现象(二)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犯罪原因(三)有助于完善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2、答:(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三)属地管理原则3、答:所谓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具有可变性。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犯罪学的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犯罪行为的预防B. 犯罪行为的成因C. 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D. 犯罪行为的社会影响答案:B2. 犯罪学中,犯罪率是指()。
A. 一定时期内犯罪的总次数B. 一定时期内犯罪的总人数C. 一定时期内每十万人口中的犯罪人数D. 一定时期内每百万人口中的犯罪人数答案:C3. 犯罪学研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社会经济结构B. 社会文化背景C. 社会政治制度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4. 犯罪预防措施中,属于社会控制的是()。
A. 家庭教育B. 学校教育C. 社区警务D. 法律制裁答案:C5.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
A. 犯罪动机B. 犯罪行为C. 犯罪心理D. 犯罪预防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犯罪倾向()。
A. 家庭环境B. 教育背景C. 社会压力D. 个人性格答案:A、B、C、D2. 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的分类包括()。
A. 暴力犯罪B. 财产犯罪C. 经济犯罪D. 环境犯罪答案:A、B、C、D3. 犯罪学中,犯罪的预防策略包括()。
A. 社会预防B. 法律预防C. 心理预防D. 技术预防答案:A、B、C、D4. 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的成因分析通常涉及()。
A. 个人因素B. 社会因素C. 心理因素D. 文化因素答案:A、B、C、D5. 犯罪学研究中,犯罪行为的测量指标包括()。
A. 犯罪率B. 犯罪类型C. 犯罪动机D. 犯罪后果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答案: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犯罪行为的成因、模式和影响因素,来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控制策略,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安全和秩序。
2. 描述犯罪学中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答案: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
全国X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参考答案(1)
全国X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参考答案(1)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
37.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法人道化原则,他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38.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39.是指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固目标措施。
40.是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41.从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出发,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造成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达到限制消除犯罪目的的预防理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XX年犯罪增多,犯罪年龄降低。
(2)女性犯罪成员总数中的比重趋增。
/(3)流动人口犯罪突出,闲散人员犯罪增多,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44.(1)研究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
(2)对本地区、本部门一个时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监督实施。
(3)组织、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后进。
(5)办理党委和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
45.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其在情感和意志活动上严重偏离正常,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常人差,违法和危害行为常常有以下特点:(1)其违法行为一般带有偶然性的特点,事前较少预谋,手法也不甚隐蔽。
(2)其违法行为往往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动机目的短浅,一般不为常人所理解。
(3)在危害社会的同时,常常既造成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同时也对自身造成不利和危害。
2020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真题
全国2020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00235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是A.认识犯罪现象B.揭示犯罪原因C.总结犯罪规律D.提出犯罪对策2.“透过犯罪表面现象,揭示犯罪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原因”的研究意义是指A.认识犯罪B.指导刑事政策C.促进刑事司法体系的变革与发展D.推动犯罪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表明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表述是A.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科学B.犯罪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主题C.犯罪学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D.龙勃罗梭与菲利二人分别采用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犯罪4.强调用道德礼仪教育人民,让人们懂得违法犯罪可耻的学者是A.韩非B.孔子C.墨子D.商鞅5.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是A.刑事政策学是犯罪学的基础B.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含义相同C.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从未截然分开D.刑事政策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学科6.犯罪学史上首版的《犯罪学》作者是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萨瑟兰7.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犯罪统计显示犯罪率最高的是A.女性犯罪B.流窜犯罪C.青少年犯罪D.黑恶势力犯罪8.对犯罪统计错误的阐述是A.犯罪统计按照统计的主体有官方犯罪统计和民间方统计之分B.美国的《统一犯罪报告》属于官方犯罪统计C.美国的《全国被害者调查》属于全面调查D.自我报告统计只适用于青少年9.观察法是一种典型的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实地研究D.文献研究10.对犯罪行为内容界定最为广泛的学科是A.犯罪学B.刑法学C.刑罚学D.社会学11.既给受害人的身心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受害人及其家人正常的社会生活,又败坏社会风习的犯罪类型是A.暴力犯罪B.财产犯罪C.性犯罪D.经济犯罪12.犯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及占有机会反映出的是其A.职业特征B.社会地位特征C.居住区域特征.D.人际关系特征13.与犯罪行为产生有密切关系的家庭环境A.其功能不健全是引发犯罪的直接原因B.其功能失调是引发犯罪的唯-原因C.其功能正常与否间接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化过程D.影响个人品质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14.对犯罪暗数的正确阐述是A.犯罪暗数不包括官方犯罪统计数字B.绝对暗数是指已被报告但未被记录的犯罪数C.相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发生的犯罪数D.犯罪暗数可通过“恒比定律”计算得出15. 由于“漏斗效应”的存在,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主要依赖A.警察机关B.检察机关C.审判机关D.监禁机构16.新中国第一次犯罪高峰的主要特点是A.犯罪类型主要是政治性犯罪B.经济类犯罪增多C.犯罪人年龄低龄化D.犯罪主体主要是以新滋生的犯罪分子为主体17.对犯罪被害人概念理解错误的是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犯罪学中的犯罪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C.被害人应该是已经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者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18.最早提出“被害性”概念的学者是A.汉斯.冯.亨蒂B.迈克尔.亨德兰C.本杰明.门德尔松D.克莱历克19.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者是A.弗洛伊德B.施奈德C.克雷奇曼D.亚历山大20.提出“帮伙亚文化”理论的学者是A.默顿B.科恩C.克洛沃德D.奥林21.犯罪学中的标定理论认为A.犯罪产生于祖辈遗传B.犯罪产生于后天习得C.犯罪产生于需要受挫D.犯罪产生于社会规则禁止2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刑事立法对策主要范畴的是A.确立科学的刑罚哲学B.建立合理的刑罚体系C.合理划定犯罪圈D.实施科学的刑罚措施23.广义的刑事司法对策不包括A.刑事侦查对策B.刑事起诉对策C.刑事审判对策.D.刑事追究对策24.“宽严相济'刑事司法对策中,“宽'的情形不包括A.非标签化B.非犯罪化C.非监禁化D.非司法化25.我国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是A.心理与生理矫正相结合B.人道与震慑相结合C.打击与挽救相结合D.惩罚与改造相结合26.“刑罚个别化原则”正式提出于A.18 世纪中叶B.18 世纪末C.19 世纪中叶D.19 世纪末27.我国监狱罪犯矫正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和A.宗教矫正B.激励矫正C.心理矫正D.病理矫正28.不属于情境犯罪预防目的的是A.增大犯罪代价B.消减犯罪动机C.增加犯罪风险D.减少犯罪收益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中属于特殊预防措施的是A.打击B.教育C.管理D.改造30.属于犯罪非正规控制系统的是A.刑罚预防B.行政预防C.社会预防D.刑事预防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含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保罗?托皮纳尔B.贝卡利亚C.保罗?费尔巴哈D.加罗法洛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 )A.对犯罪现象的研究B.对犯罪原因的研究C.对犯罪对策的研究D.对犯罪矫治方法的研究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A.技术性B.客观性C.综合性D.复杂性4.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 )A.访谈法B.问卷法C.观察法D.临床诊断法5.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A.刑法学B.社会学C.统计学D.生物学6.提出“自由意志论”的犯罪原因观的是( )A.实证犯罪学派B.古典犯罪学派C.犯罪生物学派D.犯罪心理学派7.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 )A.犯罪原因三元论B.天生犯罪人论C.自然犯罪概念D.犯罪饱和律8.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 )A.消长律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D.起伏律9.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 )A.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B.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C.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D.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10.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A.研究犯罪动态B.研究犯罪工具C.研究犯罪构成D.解释犯罪原因11.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了犯罪具有( )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动态性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犯罪率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明数13.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A.性别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14.在犯罪学的初创时期,犯罪学家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 )A.研究犯罪预防B.研究犯罪现象C.研究犯罪原因D.促进犯罪学学科发展15.在建国初期已基本绝迹或发案极少而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的犯罪是( )A.杀人B.制贩毒品C.抢劫D.抢夺16.改革开放后,我国盗窃案显著特点是( )A.作案目标进一步缩小B.集群犯罪严重C.连续犯罪减少D.重大案件迅速下降17.建国后,我国第三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于( )A.50年代初B.60年代初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后18.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D.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D.安全提供保障2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21.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往往是通过诸多( )A.直接原因B.间接原因C.相关因素D.中介环节22.失业使失业者不能承担正常的( )A.法律义务B.社会责任C.社会道义D.社会角色23.犯罪的个体原因外化的结果就是( )A.犯罪行为B.犯罪动机C.犯罪结果D.犯罪条件24.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体被称为(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时间25.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 )A.犯罪原因B.犯罪根据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26.被害人由于自己的弱点落入犯罪人手中以致在受到侵害时不反抗,使犯罪易顺利实施,这是犯罪的( )A.易感性B.诱发性C.受容性D.无意识性27.综合性犯罪预测、多项犯罪预测和单项犯罪预测分类所根据的标准是( )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性质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方式28.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B.各级政府C.各级党委D.政法部门29.以下措施不属于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B.倡导主文化、遏制反文化C.贵重物品标刻D.建立人力防控系统30.之所以说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刑法改革是因为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 )A.刑罚报应B.社会防卫C.保安处分D.预防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4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4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率先提出“被害人学”概念的是以色列律师( )A.汉斯·冯·亨蒂B.施奈德C.艾连·伯修D.门德尔松2.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3.以犯罪原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是( )A.广义犯罪学B.刑法学C.刑事侦查学D.狭义犯罪学4.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A.暴力犯罪的研究B.女性犯罪的研究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5.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 )B.稳定性C.阶级性D.普遍性6.我国改革开放后,在下列犯罪类型中增长最快的是( )A.抢劫B.强奸C.投毒D.杀人7.认为不能适应统治阶级文化及其行为模式就会陷入犯罪的观点的人是( )A.菲利B.加罗法洛C.塞林D.坦嫩鲍姆8.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呈正相关关系B.无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9.犯罪学研究表明,经济转型过程中常常伴随着( )A.犯罪的增长B.经济的增长C.人口的增长D.物价的增长10.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A.控制作用B.渗透作用C.诱惑作用11.变态人格一般始于( )A.老年时期B.童年或少年时期C.中年时期D.青年时期12.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是( )A.犯罪动机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机会13.季节对犯罪( )A.没有影响B.有直接影响C.有间接影响D.有重要影响14.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有( )A.直接关系的因素B.排他关系原因素C.间接关系的因素D.必然关系的因素15.被害的受容性是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时的一种( )A.拒绝状态B.抵制状态C.顺应状态D.反抗状态16.遭到犯罪侵害且承受实际侵害后果的人是( )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特殊被害人D.复合性被害人17.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A.潜在性被害人B.状态性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18.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A.可知性原理B.连续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D.可控性原理1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A.相关定量法B.时序分析法C.特尔菲法D.线性外推法20.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2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包括打击、防范、管理、建设和、( )A.预防B.矫治C.转处D.教育改造22.我国人民调解的三级网络构成是( )A.调解委员会、司法人员、调解人组B.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C.司法人员、调解小组、调解员D.调解小组、调解员、纠纷信息员23.我国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之目的在于( )A.限制犯罪机会B.抑制犯罪动机C.预防重新犯罪D.特殊预防24.认为只有使犯罪人确定地、及时地受到与其他犯罪严重程度相对称的刑罚才能防止其再次犯罪的人是( )A.施奈德B.贝卡利亚C.迪尔凯姆D.龙勃罗梭25.从犯罪预防阶段上看,“TAP”观是( )A.罪前预防理论B.罪中预防理论C.罪后预防理论D.其他阶段预防理论26.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的提出者之一是( )A.米勒B.塔尔德C.萨瑟兰D.捷帕·迫·沃德27.社会责任说认为( )A.绝情是一种社会责任B.留恋是一种社会责任C.无奈是一种社会责任D.依恋他人是一种社会责任28.犯罪学创立的标志是( )A.古典犯罪学派的出现B.实证犯罪学派的出现C.犯罪心理学派的出现D.犯罪地理学派的出现29.一定时间和地区的犯罪总和,被称为( )A.犯罪率B.发案率C.犯罪数量D.定罪率30.建国初期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青少年犯罪多B.敌对分子多C.初犯多D.女性犯罪突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0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广义犯罪学和狭义犯罪学之争实质上是犯罪学()A.研究方法之争B.研究目的之争C.研究对象范围之争D.研究手段和形式之争2.对犯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成体系的学科,犯罪学的历史有()A.200余年B.100余年C.50余年D.20余年3.借助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科学诊断、检测手段,获取特定研究对象的生理、病理指标,揭示其与犯罪之关系的方法是()A.临床诊断法B.观察法C.访谈法D.文献法4.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A.洛克B.菲利C.贝卡利亚D.萨瑟兰5.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的特殊性称为()A.犯罪现象的属性B.犯罪规律C.犯罪的基本状况D.犯罪特点6.加罗法洛在犯罪的分类中提出的概念是()A.自然犯罪B.未成年人犯罪C.女性犯罪D.暴力犯罪7.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A.改造自然的主张B.改变人的观念的主张C.改良社会的主张D.改变时空条件的主张8.目前,世界各国犯罪的高发年龄期为()A.儿童期B.青少年期C.中年期D.老年期9.特定的社会变迁与经济进程对不同制度国家的犯罪现象()A.没有影响B.起抑制作用1C.起决定作用D.发生相同或相似的影响作用10.要有效的发挥思想文化在抑制犯罪动机中的作用,就必须()A.引导亚文化B.遏制亚文化C.消灭亚文化D.发展亚文化11.改革开放后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的新态势是()A.向北部倾斜B.向西部倾斜C.向东南部倾斜D.向中部倾斜12.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犯罪统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A.立案不实B.统计制度不完善C.指标体系不完整D.计算方法有误13.决定犯罪存在状况的因素是()A.地理因素B.个体因素C.社会因素D.气候因素14.在“十年动乱”时期,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A.性犯罪突出B.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突出C.经济犯罪突出D.腐败现象突出15.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A.暴力犯罪B.卖淫嫖娼现象C.青少年犯罪D.女性犯罪16.我国改革开放后,严峻的犯罪形势体现在()A.旧势力的疯狂反扑B.老年人犯罪突出C.女性犯罪突出D.暴力犯罪向严重化发展17.公安部门对盗窃案件的立案标准的第一次修改是()A.1980年B.1984年C.1991年D.1994年18.早期的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染色体异常说C.隔世遗传说D.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19.历史唯物主义的犯罪根源观认为,犯罪是()A.人体结构异常的产物B.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物C.生物遗传的产物D.违犯神意的产物20.城乡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使有组织的()A.社会控制效能被削弱B.自然监督效能弱化C.生理控制机制被破坏D.心理防范意识增强221.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和敏感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被称为()A.性格B.气质C.能力D.情绪22.在一定条件下,犯罪率与受教育程度()A.成正比B.成反比C.成定比D.不成比例23.据统计,精神障碍者实施最多的犯罪种类是()A.偷盗行为B.抢劫行为C.暴力行为D.诈骗行为24.下列诸项中属于被害的诱发性因素是()A.言语过失B.易被害的职业C.缺乏安全意识D.居住犯罪高发区25.犯罪学把那些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的人称为()A.有责任的被害人B.无责任的被害人C.既然被害人D.状态性的被害人26.采用物质装置所进行的犯罪预防是()A.条件预防B.人防C.物防D.技防27.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社会帮教骨干力量的是()A.居委会、村委会的治保人员B.管段民警C.原改造单位民警D.帮教对象的朋友28.犯罪防控系统中,最为积极的防控措施是()A.第一个层面的措施B.第二个层面的措施C.第三个层面的措施D.第四个层面的措施29.下列有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观点中错误的是()A.它是一个人民群众的自治组织B.《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其工作进行了规定C.其调解活动受国家指导管理D.其委员任期五年,不得连选连任30.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自然环境的变迁紧密联系B.自然气候的变化紧密联系C.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3D.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最新10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A.犯罪统计学B.犯罪社会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惩罚罪犯B.预防犯罪C.矫正罪犯D.分析罪因3.指导我国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实用主义哲学C.经验主义哲学D.功利主义哲学4.在欧洲犯罪研究史中未能形成系统的犯罪研究理论和较完整的犯罪学科体系的历史阶段是()A.18世纪以前的封建神学时期B.18世纪中叶的古典犯罪学时期C.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D.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犯罪学时期5.功利主义的犯罪原因理论,也称“幸福计算”理论的是()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B.边沁学说的核心C.康德学说的核心D.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6.在古希腊学者的眼中,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A.原罪的表现B.恶性的表现C.无知的表现D.无礼的表现7.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让被试进行规定的角色扮演,并观察其互动活动,以分析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被称为()A.模拟实验法B.现场实验法C.实验室实验法D.回归实验法18.典型调查区别于个案调查的特点之一是()A.强调配额B.强调推论C.强调分类D.强调观察9.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中心及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发案多的犯罪类型是()A.性犯罪B.经济犯罪C.暴力犯罪D.财产犯罪10.在下列犯罪的诸属性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的是()A.阶级性 B.社会性C.历史性D.政治性11.在各国的犯罪统计中,侵犯人身犯罪的多发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2.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犯罪高峰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B.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不佳C.犯罪控制的弱化D.敌对势力的破坏13.中共中央《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即“严打”决定)针对的是()A.建国初期的犯罪形势B.“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犯罪形势C.“十年动乱”时期的犯罪形势D.改革开放初期的犯罪形势14.下列诸项中,属于财产犯罪人特有的道德观内容的是()A.为朋友两肋插刀B.不自由勿宁死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唯利是图15.将犯罪人划分为报复型犯罪人、贪利型犯罪人、淫欲型犯罪人、游戏型犯罪人的依据是()A.社会学标准 B.心理学标准C.人类学标准D.生物学标准16.犯罪学的核心内容是()A.犯罪行为B.犯罪现象C.犯罪原因D.犯罪对策17.犯罪学认为,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2A.第一位原因B.第二位原因C.第三位原因D.第四位原因18.下列诸项中,不属于...有利于犯罪行为产生条件的是()A.有杀伤力的工具B.被害人的疏忽大意C.犯罪人的贪欲D.无监控的车站码头19.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宏观社会环境范围的是()A.学校环境B.市场经济环境C.司法环境D.阶级斗争环境20.下列诸项中,易发生扒窃案的场所是()A.公寓的卧室B.集贸市场C.办公室D.学校教室21.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均为()A.生理的需要B.物质的需要C.精神的需要D.繁衍的需要22.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女性犯罪中多见的犯罪类型是()A.扒窃B.抢劫C.投毒D.伪证23.遭受了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可能又会受到侵害,这种侵害及过程被称为()A.初次被害B.再次被害C.重复被害D.多次被害24.犯罪预测的特点包括现实性、主导性和()A.逻辑性B.前瞻性C.结构性D.结果可变性25.将犯罪预测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的依据是()A.预测的空间范围B.预测的时间范围C.预测的手段D.预测的内容26.狭义的犯罪预防专指()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全面预防327.通过加强特种物品和危险物品管理抑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方法属()A.保护性预防B.疏导性预防C.堵塞性预防D.控制性预防28.古典犯罪学派主张()A.通过心理疏导预防犯罪B.通过隔离潜在犯罪人预防犯罪C.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预防犯罪D.通过刑罚预防犯罪29.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的倡导者是()A.加罗法洛B.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C.萨瑟兰D.史蒂文·拉布30.在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A.政治手段B.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D.经济手段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含解析
全国 2018 年 1 月自考犯法学(一)试题课程代码: 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题1 分,共 30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犯法学与刑法学的差别在于犯法学是一门( )A.规范性科学B.事实性或陈说性科学C.理论性科学D.形式性科学2.在剖析犯法原由时,龙勃罗梭以为天气 ( )A.会影响犯法B.不会影响犯法C.决定犯法的产生D.仅对犯法的数目有影响3.现代犯法学对于犯法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 )A.犯法的社会预防B.犯法的心理预防C.犯法的个体预防D.犯法的法律预防4.贝卡利亚以为,预防犯法最靠谱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 )A.发展经济B.拟订法律C.改良教育D.奖赏美德5.加罗法洛同意“天生犯法人论”,提出了 ( )A.犯法原由三元论B.自然犯法的看法C.齐心圆说D.犯法饱和法例6.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B.边沁学说的核心C.费尔巴哈学说的核心D.萨瑟兰学说的核心7.在一准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所有犯法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A.犯法率B.犯法现象C.犯法行为D.犯法明数8.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犯法地区散布取决于 ( )A.社会要素B.自然要素C.犯法人的要素D.社会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9.犯法学研究方法的明显特点是 ( )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10.犯法学对事物之间拥有的有关关系进行统计剖析,被称为( )A.横向比较剖析B.纵向比较剖析C.描绘性剖析D.解说性剖析11.在犯法数目统计方面,犯法学常用的指标是 ( )A.发案数B.立案数C.裁决数D.犯法明数与犯法暗数之和12.在我国的犯法数目统计中,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所有立案数的 ( )5% B.65%C.75%D.90%13.犯法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示犯法拥有 ( )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政治性14.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 ( )~1955 年~ 1965 年~1976 年 D.改革开放此后的期间15.以下看法中,属于犯法生物学理论看法的是 ( )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拟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16.犯法行为的运作体制是犯法人追求犯法结果的 ( )A.内容系统B.组织系统C.实践系统D.形式系统17.在犯法原由系统中,以犯法现象为中心,与全部犯法现象都发生联系的要素组类是( ) A.犯法情境 B.犯法的一般原由C.犯法的详细原由D.犯法本源18.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 )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9.经济发展与犯法数目之间( )A.存在着同步增加的规律B.存在着一种必定的联系C.其实不存在必定的联系D.没有任何关系20.家庭对犯法的影响主要表此刻对个体 ( )A.体质发育的影响B.人品形成的影响C.生理异样的影响D.脑组织损害的影响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有名的 ( )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矛盾论22.世界各国权衡犯法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 )A.被害数目B.被害率C.被害风险率D.被害死亡率23.被害人因为自己的刺激行为而导致犯法人实行犯法损害的驱动性是 ( )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引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24.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有名理论是 ( )A.裸露理论B.幸福计算理论C.社会控制论D.社会防卫论25.不具备被害要素和条件,纯粹是因为有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时机性被害人D.大意型被害人26.将犯法展望区分为犯法主体展望、犯法对象展望、犯法形式展望、犯法手段展望、犯法构造展望、犯法率展望等种类所依照的标准是 ( )A.犯法展望的内容B.犯法展望的时间C.犯法展望的条件D.犯法展望的空间27.在犯法展望的定量剖析中,依照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测的方法是 ( )A.特尔菲法B.对照类推法C.有关推测法D.比率推测法28.经过针对形成犯法的心理和实行犯法的门路,将犯法心理和犯法行为截止在萌芽阶段的犯法预防是 ( )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拥塞性预防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举措中,教育是保护社会治安的 ( )A.首要环节B.踊跃举措C.战略性举措D.重要举措30.在犯法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举措旨在 ( )A.预防从头犯法B.限制犯法时机和条件C.限制犯法工具和手段D.克制犯法动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2 分,共 10 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起码有两个是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3年最新犯罪学自考试题
全国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题1分, 共30分)1. 狭义犯罪学研究旳重要目旳是A. 识别犯罪人B. 惩罚犯罪人C. 揭示犯罪发生旳原因D. 抓捕犯罪人2.认识到犯罪原因不是单一旳, 并提出三原因说旳犯罪学学者是A. 龙勃罗梭B. 菲利C. 贝卡利亚D. 边沁3.从研究措施上来看, 犯罪学研究旳重要措施或者说重要措施是A. 人类学研究措施B. 生物学研究措施C. 社会学研究措施D. 心理学研究措施4. 贝卡利亚旳犯罪学思想和刑罚理论不包括A. “自由意志”说B. 行为中心论C. 罪刑法定D. 罪刑相适应5. “炎热旳月份或炎热旳国家以暴力犯罪居多;寒冷旳月份或寒冷旳国家以财产犯罪居多”。
下列选项中谁提出旳理论最能支持以上论述A. 边沁B. 达尔文C. 李斯特D. 龙勃罗梭6.在我国漫长旳封建社会时期, 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多认为犯罪产生旳本源是A. 社会性旳原因B. 家庭原因C. 人性中旳“贪”和“利”D. 自然地理原因7. 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分类法、事实归纳法属于经典旳A. 定量研究措施B. 定性研究措施C. 描述性研究措施D. 探索性研究措施8. 纵向研究法旳一种重要研究形式是A. 同期群研究法B. 调查研究法C. 试验研究法D. 逻辑推理法9. 犯罪学研究中最重要旳措施是A. 定量研究法B. 定性研究法C. 同期群研究法D. 二次分析法1O.某些行为, 如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人实行旳严重危害行为, 具有实质旳社会危害性, 却被排斥在法定犯罪行为之外, 这种行为被称为A. 待刑罚化犯罪行为B. 准犯罪行为C. 待犯罪化行为D. 除犯罪化行为11.在犯罪学中, 包括安乐死、卖淫、吸食毒品、赌博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类型中旳A. 暴力犯罪B. 财产犯罪C. 无被害人犯罪D. 经济犯罪12.基于未成年犯罪人身心尚未成熟, 易受外界影响旳特点, 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一贯坚持旳方针是A. 非犯罪化B. 严惩C. 挽救D. 教育13.作为最基本旳犯罪事实, 反应了其所产生旳特定历史阶段旳社会治安状况旳是A. 犯罪状况B. 犯罪特点C. 犯罪规律D. 犯罪形态14.马克思曾经指出, “剥削阶级旳法律自身不仅能惩罚犯罪, 并且也能捏造罪行。
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教学提纲
绝密 ★ 考试结束前全国 2013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 ( 一) 试题课程代码: 00235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 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A •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 C •犯罪对象 D.犯罪预防2 •从研究的范围和侧重点上看,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防控犯罪 的各种3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A •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4.龙勃罗梭在分析犯罪原因时认为,气候D.奖励美德 A .会影响犯罪B.不会影响犯罪C.决定犯罪的产生D.仅对犯罪的类型有影响c •刑罚对策D.社会政策 A •刑事立法对策B. 刑事政策对策5.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居于主导地位的犯罪学理论流派是A •犯罪人类学流派 B.犯罪生物学流派C•犯罪社会学流派D.犯罪心理学流派6 •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性善论 B.性恶论C.功利主义理论D.犯罪饱和论7.关于犯罪原因,德国犯罪学家李斯特提出了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犯罪原因三元论C•犯罪原因四元论D.犯罪原因综合论8 •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学说的核心是A •同心圆说 B.模仿论C. 日常活动理论D.生物遗传说9.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A •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C.横向比较分析D.纵向比较分析10•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A .外显性 B.客观性C.主观性D.系统性11 •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 .比较法 B.问卷法C.统计法D.相关分析法12.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A •判断抽样 B.配额抽样C.等距抽样D.随机抽样13•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A .违法性 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D.社会危害性14.1956~1965 年我国的犯罪总体状况是A •犯罪数量剧增19.1939 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B. 亚文化群论C. 文化冲突论20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之间23.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A •犯罪机会D. 犯罪动机B.发案率咼C. 反革命犯罪所占的比重增加D. 发案率低,群众安全感高 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 •正在提咼B.正在降低 C •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1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 •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 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7•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 •体格性格分型说B.文化冲突论C.智能低下理论D.挫折攻击理论18•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对具体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起引发、促使、助推作用的因素组类是A •犯罪根源 B.犯罪的一般原因C.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 犯罪的具体原因A .亚文化论D.文化解组论A •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B.存在必然的联系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D.没有任何关系 21 •精神障碍患者易实施A •诈骗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 22 •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 A •智力障碍的表现 B. 人格障碍的表现 C. 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 精神正常的表现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24.在犯罪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方法是A •比例推断法 B.对比类推法C. 相关推断法D.特尔菲法25.下列犯罪研究方法中,属于集体经验判断法的是A •回归分析预测法 B.专家意见征询法C •指数平滑法 D.问卷法26•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 的犯罪预防是A .堵塞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C •保护性预防 D.惩戒性预防27. 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A •条件预防 B.人防C.物防D.技防28. 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 防、特殊预防和A .疏导性预防 C •控制性预防 29.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A .防范 C.打击 30. 构建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二个层面旨在A .抑制犯罪动机 C.防止重新犯罪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选出并在 上将相应代码涂黑。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和广义犯罪学的区别主要在()A.研究手段上B.研究对象上C.研究方法上D.研究难度上2.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是()A.现场调查法的特点B.社会调查法的特点C.统计研究法的特点D.文献研究法的特点3.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犯罪是违反正义的人的恶性的表现,若要对其加以控制,必须依靠()A.法律B.武力C.权威D.道德4.在加罗法洛的犯罪学论著中,最著名的是()A.《犯罪人论》B.《犯罪社会学》C.《论犯罪与刑罚》D.《犯罪学》5.犯罪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A.定性的观点B.定量的观点C.系统的观点D.局部的观点6.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等距抽样和()A.偶遇抽样B.判断抽样C.整群抽样D.配额抽样7.影响犯罪动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A.生理因素B.法律因素C.自然环境因素D.主观因素8.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9.1956—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是()A.犯罪数量急剧增加B.腐败现象严重C.犯罪数量减少D.黑社会性质犯罪突出10.1978年以来的30年间腐败现象呈现的特点是:案件数量增长速度快,大案飚升和()A.腐败仅涉及个别行业B.腐败仅局限在个别区域C.女性腐败严重D.出现了群体性腐败11.犯罪人的道德观是与其人生观()A.相互对立的B.互不相关的C.相互等同的D.紧密联系的12.犯罪行为抑制机制是犯罪行为的()A.调节器B.发动器C.助推器D.传送器13.研究犯罪原因是()A.侦破犯罪案件的基础B.惩罚犯罪的基础C.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D.犯罪预防的基础14.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A.直接原因B.间接原因C.现实原因D.终极原因15.文化冲突是()A.文化规范的冲突B.文化规律的冲突C.文化分解的冲突D.文化融合的冲突16.家庭功能是()A.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B.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C.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D.不随家庭习惯变化而变化的17.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最终推动()A.犯罪现象产生的因素B.犯罪行为产生的因素C.犯罪结构变化的因素D.犯罪类型变化的因素18.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
10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全国犯罪学(一)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定条件下犯罪升降变化和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被称为()A.犯罪原因B.犯罪特点C.犯罪规律D.犯罪属性2.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派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实现了从犯罪行为向()A.被害人的转变B.犯罪思想的转变C.犯罪情境的转变D.犯罪人的转变3.当代犯罪学研究特点之一是()A.社会学派的复兴B.新古典学派的出现C.犯罪原因“单元论”范围扩大D.狭义犯罪学成为主流4.菲利认为预防犯罪的根本在于改变()A.精神状态B.社会结构C.社会环境和条件D.生活习惯5.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A.犯罪地理学 B.犯罪生态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遗传学6.狭义犯罪学将犯罪和犯罪现象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犯罪对象D.犯罪预防7.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一个()A.行政组织B.自治组织C.政府部门D.党的组织8.预防重新犯罪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A.第一个层面B.第二个层面C.第三个层面D.第四个层面9.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力防控系统的是()A.邻里守望B.公寓式管理C.街区的防护性巡逻D.单位内部的防护性设施10.犯罪预防中的物防与技防的区别是()A.物质设施的形态不同B.运用和操作的人员不同C.预防指向的对象不同D.预防技术含量多少的不同11.加罗法洛的犯罪原因观是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A.文化因素B.自然因素1C.人的心理因素或遗传因素D.经济因素12.龙勃罗梭认为刑罚的目的应是()A.惩罚B.教育C.社会防卫D.报应13.在犯罪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中,统计分析法是对犯罪材料的()A.定量分析B.定性分析C.既定量又定性的分析D.非定量也非定性分析14.那些在自身带有被害性因素,并且在某些外界因素和条件影响下,已经进入或有可能进入被害情境的人被称为()A.有责任被害人B.无责任被害人C.既然被害人D.潜在被害人15.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被称为()A.性格B.气质C.能力D.情绪16.改革开放后,对刑事犯罪的第一次严打始于()A.1980年B.1983年C.1987年D.1992年17.同某些类型犯罪的升降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因素是()A.犯罪原因B.犯罪条件C.犯罪根源D.犯罪的相关因素18.那些实施了越轨、违法、犯罪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导致被害的人被称为()A.机会性被害人B.状态性被害人C.有责任被害人D.无责任被害人19.犯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缺乏真诚、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A.遗传倾向 B.社会认同倾向C.反社会倾向D.异常倾向20.腐败现象对犯罪具有()A.缓和作用B.抑制作用C.疏导作用D.刺激作用21.反文化对主文化的冲击,可以使个体的内控机制()A.强化B.弱化C.形成D.消失22.犯罪原因系统又称()A.犯罪行为体系B.犯罪类型结构C.犯罪动态体系D.犯罪原因结构23.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易遭受犯罪侵害的主要是()A.女性成年人B.男性成年人C.女性未成年人D.男性未成年人24.在隐案研究中采用的让被调查人回答是否看到他人犯罪或受害的方法是()A.受害调查B.自述调查C.知情调查D.重点调查225.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案件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A.发案率B.破案率C.人犯率D.定罪率26.临床犯罪学的研究中心是()A.被害人B.社会环境C.犯罪人D.犯罪技术27.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近年低年龄层犯罪()A.趋于稳定B.逐渐增加C.逐渐减少D.变化不定28.在犯罪学中,最早的犯罪人分类旨在()A.探讨犯罪原因B.犯罪预防C.犯罪人刑事责任个别化D.研究犯罪现象29.研究犯罪原因是()A.认识犯罪手段的基础B.认识犯罪状况的基础C.认识犯罪形式的基础D.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30.犯罪条件对犯罪的产生是()A.必要的B.必然的C.不必要的D.可有可无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20、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1、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22、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23、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24、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26、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27、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28、犯罪预测:P252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9、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0、人防:P290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
31、技防:P291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32、物防:P290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33、重点预防:P289是抓主要矛盾的预防方法。
34、一般预防:P288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尤其要指向可能接受犯罪影响的潜在犯罪人。
35、特殊预防:P289指采用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36、犯罪中预防:P288是犯罪预防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便于犯罪的停止,预防犯罪后果的发生。
37、输导性预防:P291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8、堵塞性预防:P292是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预防犯罪方法。
39、控制性预防:P292是对有不良行为和处于违法犯罪边缘、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采取的管束性措施。
40、情境犯罪预防:P314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势,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41、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
二、简答题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2、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1)认识犯罪(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统计研究法5、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1)确定选题阶段(2)制定研究计划阶段(3)实施阶段(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5)提出研究成果6、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思想。
(1)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2)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3)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7、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哪几个原则?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8、菲力的犯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9、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10、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哪些?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11、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12、犯罪方式的特征是什么?(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3)复杂多样性(4)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13、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什么?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14、犯罪的起伏率表明什么问题?(1)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2)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15、犯罪的消长率表明什么问题?(1)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
斗争结果表明,积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减少;消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增多。
(2)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既可能是原生的,也可能是由积极的主体事物中派生的。
(3)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
16、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
(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
(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17、犯罪人的情感特征。
低级性、冲动性、多变性18、犯罪行为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形式多样性、传染性、违规性、社会性、生物性19、犯罪原因的特征。
因素的释能性,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20、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
(1)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3)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4)全面、准确地研究犯罪原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21、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
(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22、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
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23、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有哪些?(1)消除犯罪的内驱力是治本的措施(2)消除犯罪的外诱力是消除犯罪内驱力的保障措施(3)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是遏制犯罪内驱力形成的基本方法(4)加强社会控制,完善以法律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提高社会对犯罪控制力的重要手段24、标签论。
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25、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是规范冲突。
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26、亚文化论。
亚文化论是指一种独立于社会上展主导地位的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
27、差异交往论。
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
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
28、挫折攻击论。
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29、社会解组论。
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
30、犯罪社会原因的特点。
(1)它不是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
它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起必要作用。
(2)它是引起机动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引力和助力。
(3)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
(4)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尤其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
31、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不良的认识观念、畸形的需要、不良的动机倾向、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32、为什么说重型精神病人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和暴力危害行为?(1)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2)不能适应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3)人际沟通出现障碍。
(4)缺乏疾病意识33、为什么说变态人格患者容易发生暴力行为?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为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乏,自制能力较常人差。
34、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
35、犯罪预测的作用。
(1)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
(2)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
(3)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基础。
36、犯罪预测的特点。
现实性、示导性、结果的可变性、复杂性37、犯罪预测的内容主要有哪些?(1)预测犯罪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2)预测犯罪原因、条件的变化趋势(3)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4)预测犯罪手段的变化趋势(5)预测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危害性程度(6)预测社会治理犯罪的能力38、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有哪些?可知性、系统性、连续性、类推性、因果性、矛盾可转化、可控性39、犯罪预测的经验判断法主要有哪些?(1)个人直观判断:相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比例推断法(2)集体经验推断:意见交换法、意见测验法、意见汇总法40、犯罪预防的原则有哪些?可操作性、讲究效益、专门机关与群众结合、讲究科学、法制、打防并举,预防为主41、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应抓的重点问题有哪些?(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5)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42、如何开展“三抓三促”工作?(1)抓点、线、面相结合,促社会面防控能力的突破(2)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促安全防范能力的突破(3)抓管、控、治相结合,促治安管控能力的突破43、三级犯罪预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