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18d532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c.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学生进入小学毕业班,由于班级关系的特殊性,往往会出现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这些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对班级正常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有必要进行成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分析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学生进入小学毕业班后正值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社交关系和群体归属感产生重要的认同需求。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交、情感和认同需求。
小学毕业班往往是传统的“晋升班级”,学生会因为同学的晋升或下降而形成新的群体关系。
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可能会自然成为一类群体,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被排斥出去,形成另外的群体。
一些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也会成为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来应对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社交关系的关注和引导。
他们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避免过度依赖非正式群体。
学校和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和集体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扩大社交圈子,减少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教师应该注重平等待遇,避免给学生成绩好坏带来的分群现象,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群体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成群形成的原因和管理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交智慧。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社交关系和群体归属感需求的结果,也与班级关系的特殊性有关。
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加强学生社交关系的引导,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社交机会,鼓励合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2b6d93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5.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小学生学业的结束,小学毕业班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非正式群体,这个群体通常由毕业班的学生组成,他们之间通过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认知水平而构成。
这个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学校的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管理策略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1. 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小学毕业班的学生通常在学习生活中有较长时间的共同经历,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的了解和相互的信任。
共同的学习经历不仅使他们在心智上有了相互的接触,还在行为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这促成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 共同的兴趣爱好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年龄相近,共同的兴趣爱好也会使他们形成非正式群体。
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唱歌比赛等等。
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会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
3. 共同的认知水平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优秀生源和普通生源,他们之间可能会根据学习成绩、知识掌握水平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群体。
这种非正式的群体在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会通过认知输差距而形成小团体,影响学生在学校里的交往和学习。
二、管理策略1. 加强班级管理对于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学校首先要加强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减轻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负面影响。
2. 促进学生交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比如组织友谊赛、读书分享会、文体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有助于缓解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3. 倡导公平竞争学校要倡导公平竞争的理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0eb7c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4.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完善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走上了毕业的道路。
小学毕业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更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非正式群体。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都会受到以往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所以对毕业班的群体行为和管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1 各自独立的情感体验: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经历相对单一,加之不同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每个孩子所积累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都是不同的。
这些情感体验的不同,会在毕业班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时候产生冲突和问题。
1.2 单一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阶段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长时间的单一环境影响,孩子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也缺乏多元性。
1.3 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解决,会在毕业班的群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1.4 导师的引导和教育:小学毕业班的成员大部分在教育和行为规范方面并不是非常成熟,这个时候导师的引导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师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行为表现。
1.5 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会在毕业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出来。
2.1 建立正面的行为导向机制:小学毕业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孩子们的行为表现要受到重视。
通过建立正面的行为导向机制,可以引导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为他们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做好铺垫。
2.2 增加多元性的体验和认知:通过增加多元性的体验和认知,可以使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9fe4830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8.png)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在许多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班级也不例外。
非正式群体通常由一群人自发形成,与正式组织或官方机构无关。
这些群体通常具有特定的目标、文化和行为规范。
然而,当班级中出现过多的非正式群体时,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和危害1. 定义非正式群体是由一些同学自发组成的团体,由于共享相同的兴趣、价值观或社交关系而形成。
这些群体通常缺乏官方授权或领导,并选择自己的领袖。
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群体可能与正式组织或官方机构相竞争或甚至相抵触。
2. 危害当非正式群体数量太多或定位不当时,它们可能对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非正式群体可能产生的危害:(1)分裂班级:非正式群体通常都有自己的固定人员构成,形成了小团体,如果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班级分裂和人际关系紧张,形成对立面。
(2)削弱班级凝聚力:非正式群体通常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有的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些文化与班级的主流文化相悖,会削弱班级凝聚力,影响班级文化建设。
(3)不利于学生发展:非正式群体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影响学习和成长。
(4)负面影响思想和行为:一些非正式群体会有负面的影响,如影响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等。
二、如何处理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班级中出现一些小的非正式群体是正常的,但如果数量过多,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遏制非正式群体的蔓延,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管理效率,下面是一些建议:1.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明确班级的行为规范和底线,可以防止非正式群体滋生,保持班级的秩序。
2.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和班干部应及时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情况,加强班级管理和引导,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动态,防止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蔓延。
3.组织集体活动为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户外拓展、文体比赛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1b993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3.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小学毕业班是学生即将步入初中的关键阶段,学生们在这个阶段除了面临学业压力,还会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可避免,而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
学生个体差异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小学毕业班中,学生们的人格、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学生们之间形成非正式的群体。
学校环境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毕业班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社会影响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同家庭、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学生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这种影响会进一步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针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减少个体差异带来的非正式群体形成。
学校可以通过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减少学校环境对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影响。
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从而减少社会影响对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影响。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步入初中阶段做好准备。
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并带来不良影响-模拟情景答辩
![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并带来不良影响-模拟情景答辩](https://img.taocdn.com/s3/m/2280f41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e.png)
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并带来不良影响-模拟情景答辩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群体并带来不良影响一)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需要的多样性所致。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不再仅限于课堂、书本上的知识有的甚至对书本知识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摆脱学校预定的轨迹.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探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需要的多样性导致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⒉学生社会交往的开放性促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开放程度扩大学生的交往不再仅限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这一固定模式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交往越来越广泛和频繁,社会上各种思潮对他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寻求“同类”,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3.学生追求社会主体角色使然。
学生在学校、家庭中都处于一种被教育的地位.一直都处于被塑造、被雕刻的客体地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角色而向社会寻求其它的角色并且很希望他们的主体角色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这种寻求社会主体角色的意识也同时促使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4.学生主体价值意识的共鸣性凝聚。
学生在主体价值的寻求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而甚感失落。
而正是这种失落感使部分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聚集在一起相互沟通和交往以期得到彼此的承认。
5.精力过剩或兴趣转移。
那些天分高、研究好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尚有余力顾及其它,并以其为核心形成非正式群体。
兴趣转移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有的是对研究无望.不感兴趣,无法蒙受社会、家庭、同砚的“白眼”心理压力大有苦无处说,与相类似的同砚形成非正式群体以实现心理平衡;也有的是因为是差等生,有劣迹;得不到关心和帮助,使之感到前途无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抗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形成破坏性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类型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学生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价值观念相同型。
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
![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d806f4e65ef7ba0d4a733b9b.png)
除 了用 算 术方 法 解答 ,我们 在 教学 过
程 中还 介 绍并 要 求 学 生 尝 试 用 方 程 解 答 , 运 用 的还 是替 换 的 策略 。方 法 一是 把 大 杯
学 生
替 换成 小 杯 , 二 是 把小 杯换 成 了 大杯 。 方法 解 题 方法 不 同 , 但基 本 的策 略 , 题 的思 路 解 是 一致 的 ,都 是 把不 同容量 的杯 子 替换 成 相 同容 量 的杯子 , 复杂 的问题 简单 化 。 把 解 : 小 杯 的容量 是 x毫 升 。 解 : 设 设
1核 心成 员 型 小 团体通 常 有 1 2个 、 —
核 心人物 , 多数是 班 干部 。以班干 部为 核 大 心 的小 团 体在 小 学 低 年 级 占 9 % 以上 , O 小 学 高年 级 占 6 %左右 。核 心成 员 的行 为 在 0
很 大 程度 上决 定 着 团体 的行 为 方 向 ,团 体 成 员 对核 心成 员 的钦 佩 是 发 自内心 的 。在 体 育 爱好 者小 团体 ,起控 制 作 用 的大 都 是 球 技 高超 的学生 ; 映 在不 良团体 上 , 控 反 起 制 作 用 的 一 般 是 有 气 力 且 有 一 定 头 脑 的 “ 坏小 子” 俗 话 “ 贼擒 王 ” 教师应 耐心 细 。 擒 。 致 地 团结 、 育 团体 的 领头 人 , 够威 慑 带 教 能 头 的 人物 , 之 发挥 好 的带 头 作用 ; 也 不 使 但 II 除 团体 头头 甚 至整 个 团体 变 质 的可 能 II 性 , 这 种情 况 下 , 在 要对 团 体头 头进 行 严 厉 的 、 理 有据 的批评 教 育 , 有 必要 时 可 给予 纪 律处 分 , 以分化 、 教育 团体 成员 。 2 、全 员 平等 型 团体 成 员 的地 位平 等 是一 种 团结 互 助 的关 系 ,成员 在 活 动 中可 以学 习民主 ,学 习 正确 处 理 与别 人之 间 的 关系 。从 理论 上说 , 这是 一种 理想 的人 际关 系 。这种 关 系多 为学 习互助 型 、 兴趣 小 业余 组所具 有 。教 师切 不可 过于 乐观 , 团体 学生 毕竟 是不 成 熟 人群 ,他 们 易受 到 无 意识 行 为 的 自我误 导 ,如 一个 学 生不 敢 因为上 网 吧而 逃课 ,一个 群 体 的所 有成 员 在 互相 怂 恿之 下 , 就 具 备 抗拒 教 师 的胆 量 ; 一个 学 生不 敢 打架 斗 殴 , ( 下转 第 1 1 ) 2 页
谈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
![谈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https://img.taocdn.com/s3/m/e497a9d5f111f18582d05a14.png)
谈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极力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然而,总有一些学生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团,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干扰和破坏着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因而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眼见力,善于识别并引导非正式团体朝良性的轨道发展。
一、非正式团体的成因从事班级管理的人都知道,在一个班集体中总会存在若干非正式团体。
这些团体是自发形成的,但不是随意凑成的,其成员往往性格相似、脾气相投,有共同的爱好和极为相似的心理模式,一个团体中一般都有一个“头领”或“核心人物”,显现出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的特点。
究其成因,学生的个性需要在集体中得不到满足时,情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彼此选择结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同学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结构和背景相似、家庭经济状况相近、父母的同事或朋友关系等都会使一些条件相似者之间容易接近、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关系密切的小圈子。
二、非正式团体的内在影响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团体,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在班级创新建设中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他们也容易被纳入班集体的管理轨道,使之很自然地与班级融为一体,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而在一些负面小团体中,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往往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对班集体的发展漠不关心,游离于班级教育活动之外,不愿意接受老师和班干部的管束,极容易和老师发生对立,和同学发生矛盾,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任其发展下去会影响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对班级的教育管理产生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三、非正式团体的管理策略1、要细心观察、善于捕捉。
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的观察,就会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c0a3a0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b.png)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1. 引言1.1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非官方、非正规的微型群体。
这种群体通常由一小部分同学组成,他们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上进行的,而非在正式的教学环节中。
这些群体通常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为基础,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和规则。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对班级带来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群体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形成更加融洽的班级氛围。
如果这种群体形成了封闭的圈子,排斥其他同学加入或者对其他同学进行排挤,就可能对班级的和谐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加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生也应该自觉避免加入这种排他性的群体,而是要更加积极地融入班级整体,促进班级内部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1.2 为何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背后通常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较长,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可能是由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相似个性特点的学生组成,他们在一起交流互动,建立起独特的亲密关系。
个体差异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复杂性也是导致非正式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会在不同的小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也可能受到学生情感需求的影响。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社交活动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感。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
学生对于学校的适应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和焦虑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社交模式的复杂性和情感需求的影响。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7d9bc2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0.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小学毕业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即将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重大转变,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非正式的群体,这种群体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管理。
1. 同伴选择:小学毕业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学生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多,相互了解程度比较深,因此在同伴选择上,学生可能会选择性地与某些同学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2. 兴趣爱好的相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相对集中,比如喜欢同一种电视节目、喜欢同一种运动等。
这种相似的兴趣爱好也会让学生们选择与相似的同学交往,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3. 抵御孤独感: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转变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形成非正式群体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接纳,减少孤独感。
二、管理策略:1. 鼓励多元交往:老师和家长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与不同的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与不同类型朋友相处的能力。
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尽量让学生与不同的同学接触。
2. 激发个体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老师和家长可以积极激发学生的个体潜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
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展示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3. 定期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团结的重要途径,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表演等,让学生感觉到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减少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4. 重视个体辅导:对于有倾向于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可以通过个别谈心、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一种学生自我调适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多元交往、激发个体潜力、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和重视个体辅导等方式,来管理这种群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怀和发展,实现良好的发展和转变。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010752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e.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在学校层面上没有明确规定的班级群体,但在班级内部却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一般不会干扰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也会对班级的稳定和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成因分析1.共同的利益毕业班学生已经度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比较深厚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毕业考试与升学压力,也让他们产生了共同的战略利益,这就是互相帮助,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相互依存毕业班学生没有了以往的口袋铃声,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学校对学生引导的力度也较之前有所变化。
此时,毕业班学生渐渐开始依存于自己的同班同学,一些原本由老师负责的工作,例如协调小组事务,班级集邮本的管理等等都被由学生组织来完成。
这样,共同的工作和任务逐渐形成了群体。
3.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年轻人利用社交媒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种群体。
毕业班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同学们之间建立的感情也在这个基础上快速转移,产生了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形式。
二、管理策略1.秉承自下而上的原则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是社交媒体和熟悉传统教育模式的年轻人之间在互动方面的一种支撑。
因此,面对这样的团体,应当秉承一种自下而上的原则,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便于组织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班级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关注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随着个体差异的增加,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也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的差异化效应。
这个时候,班主任需要更多关注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并积极地引导这种差异化成效。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高,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班主任需要引导他多加拓展自己阅读能力的同时,清晰了解自己的认知水平并加以提升。
3.培养志愿者团队为了更好的管理课堂和学生关系,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培养群体志愿者团队,让学生们能够派出自己的代表来处理集体问题、替代班主任的部分职能,并在班级核心管理者组成团队,探究合作过程中团队带来的价值,也教育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674378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2.png)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们学习、交流、成长的重要场所。
在班级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相互交流中建立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有时候班级中也会出现一些“非正式群体”,比如小团体、排斥他人的现象等,这会给整个班级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
一、非正式群体的表现1. 小团体现象在班级中,一些学生会组成小团体,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这种小团体可能排斥其他同学,导致班级内部存在对立和矛盾。
2. 对特定同学的排斥有的班级中,一些同学可能因为个人特点或者一些小事被排斥,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受伤。
3. 影响班级和谐氛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使得学习、交流变得困难,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发展。
二、处理方法1. 老师引导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现象,老师应该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告诉他们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对班级和谐造成不利影响,并指导他们构建良好的班级关系。
2. 公平行为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当保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公平行为,从而减少群体现象的出现。
3. 严格管理在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情况下,老师需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及时制止不良行为,不给非正式群体提供生存的空间。
4. 鼓励交流学生群体的形成有时是因为缺乏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班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打破原有的固有圈子,增加交流的机会。
5. 培养团队意识班级中可以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懂得只有和谐团结,才能更好地发展。
6. 监控情况老师需要时刻监控班级情况,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时处理,防止情况扩大。
以上就是关于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的相关方法,希望对老师和学生们有所帮助。
【2000字】。
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基于某职校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基于某职校班级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f6c80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9.png)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可以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如凝聚力、纪律性等。
班级管理对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班级管理可以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如价值观、行为规范等。
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的互动: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作用机制: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可以通过沟通、合作、竞争等方式实现互动,共同促进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班级管理策略的满意度和意见
访谈法:通过与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班级管理策略的看法和建议
班级管理策略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求
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措施
定期进行班级管理策略的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对未来班级管理和非正式群体发展的展望
班级管理:加强师生沟通,提高班级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发挥其正面作用
教育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社会环境: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相关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非正式群体研究,深入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探索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求有效管理策略
班级管理策略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建立班级管理策略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班级管理策略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借鉴其他班级的成功经验,不断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进行改进
定期评估班级管理策略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
06
班级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01
02
成员构成: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包括班干部、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be2f6a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b.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小学毕业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由即将毕业的小学生组成。
这个群体的性质是非正式的,没有正式的领导和组织,但是它的存在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并提出一些管理策略。
1.年龄相近: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年龄相近,都是在同一个年级,而且即将进入不同的中学,这种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话题。
2.共同的学习环境:小学毕业班成员都来自于同一个班级,他们经历了三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自然而然地增多。
3.社会化需要:在小学毕业班阶段,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社交经验,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尝试更加独立地生活,这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非正式群体的交流和互动。
4.共同的兴趣爱好: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习以外,也有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游戏、音乐、户外运动等,这些共同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联系。
1.鼓励积极参与:对于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属于非正式群体的互动和交流并不是全部的生活内容,学校和老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正式的学习和课余活动,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学校可以创建一个小学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在群体互动中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凝聚力和责任感。
3.关注群体内部关系:在小学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中,学生的内部关系也是需要被关注的。
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化解成员之间的争执,建立和谐的氛围。
4.鼓励多元化发展:在小学毕业班的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固定性的角色和定位,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发展停滞不前。
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他们发展多元化,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视野。
5.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所在的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中,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8929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5.png)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引言在学校的班级中,既存在着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又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关系,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关系。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班级整体的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在社会学的角度对班级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学生的作用。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之前,往往会感到陌生和孤独,因此更倾向于与同样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建立联系,并寻求归属感。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有关。
相似的兴趣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共同的群体认同。
最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受到班级内部的社会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方针、班级的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都会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班级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建立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基础上,没有明确的领导和权威性,因此更加平等和民主。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的对象和活动。
这种自由的社交网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社会支持。
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具有情感上的亲密和认同感。
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纽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互助关系。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作用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作用多方面。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在这个不确定和竞争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共同进步。
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07868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7.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摘要】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是受同伴影响和社会压力的共同作用。
同学们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相互影响,形成固定的交流群体。
社会对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为了有效管理这一群体,建议建立明确的规范和管理策略。
可以通过制定班规,明确目标,加强教育引导,以及加强家长和学校的合作来规范群体行为和促进团结。
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同伴影响和社会压力,并通过建立规范和管理策略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规范而和谐的群体氛围中共同成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管理策略、同伴影响、社会压力、建立规范、背景介绍、问题提出、总结回顾、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毕业班中,非正式群体现象逐渐显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背景介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生的行为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班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同寻常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小学毕业班的特殊性也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升入初中,离开熟悉的环境、朋友,这种转换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不安,他们通过组成非正式群体来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
在探讨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成因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
1.2 问题提出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引言: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逐渐增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质量下降:非正式群体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导致学习质量下降。
2. 行为习惯糟糕:非正式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逃课、打闹等,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秩序和氛围。
3. 心理健康问题: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可能面临着来自同伴和社会的压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60f03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4.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师生沟通和建立规范的活动制度等管理策略建议。
强调了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重视,促进其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建议,能够引起社会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管理的重视,促进这一群体的良性发展,为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管理策略、师生沟通、活动制度、健康发展、重视管理、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背景主要是因为在小学教育中,学生们往往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群体,其中包括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教育外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可能是在课外活动中结成的小团体,也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亲密关系。
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中十分普遍,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研究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群体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问题提出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问题提出: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阶段,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由于学生们长期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也可能是由于某些共同的爱好或行为习惯而汇聚成群体。
在日常学校教育管理中,这种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团结过于紧密导致排斥其他同学、形成“小团体”影响班级和谐氛围、在校内外活动中行为不当等。
对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对维护班级正常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管理策略,以期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31038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1.png)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没有官方认可的群体。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比较脆弱,非正式群体的社交生活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成为了中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一、非正式群体的本质及形成原因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人,因共同的兴趣、思想、经验或生活环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的一个没有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目标的群体。
在中学班级中,学生们因为年龄相仿、学习在同一班级中,因此往往会形成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在于,人类天性本就带有群居倾向。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开始对自我的性格、身材、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产生疑虑,他们需要和同龄人交谈,愿意在大群体中得到接受和包容。
很多学生会根据自我调节和排斥机制去寻找符合他们价值观、爱好和意见的人,从中获得同伴和朋友。
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在积极方面,通过非正式交流交换,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展示自己、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探索有什么可靠和有趣的东西,并且获得最佳的人际关系,这些经历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成熟。
然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使学生面临着很多消极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分裂和矛盾。
学生往往会因为某些个人原因而排除一些同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被孤立;而另一些与之对立的学生群体因为互相隔离而导致班级内部的分化。
这种种消极方面的影响甚至会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感、无助感、自卑等。
三、非正式群体管理的特点和难点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必须要清楚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内部组织关系。
这些特点包括:1. 往往情感化。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一样,其组织形式属于自发性的、情感化的组织,非正式群体能够形成的原因在于大家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利益。
2. 透明度低。
与正式群体的监管机制具有很大的差别,非正式群体往往透明度较低,难以捉摸其真正的本质,因此容易产生意外的矛盾。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ea04be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0.png)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小学毕业班的群体管理也愈发重要起来,因为毕业班群体的形成不仅仅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有关,其人际关系的劣强、学习环境的差劣等因素也将会对毕业班的成绩和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毕业班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其管理策略。
1、相似的年龄小学毕业班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班级,它的成员多是在同一年出生,因此年龄是相近的,这一点让他们能够有共同的话题和活动。
2、长时间共处在小学的六年中,毕业班的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经历,这些过程中,彼此交流、互相帮助,这种感情会在时间的磨练下日渐升华。
3、共同生活空间毕业班的同学们多是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这使得他们有很多时间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进而找到共同话题。
4、个人精神气质相似小学毕业班的同学们在懂事的同时,其精神气质也趋于稳定,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例如喜欢在众人面前求职,关心别人的生活等等,因此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相互交流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同的话题和共同磨合。
1、增进同学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关心。
要想增加毕业班的凝聚力,可以让同学们参加一些激励活动,例如组织课堂同乐日游戏这样的活动,增加同学们的仿效欲望,尤其是把学习竞赛与课堂同乐日游戏结合起来,这对增进同学之间的白日增加很有好处。
2、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目标,让学校组成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庞大群体。
在毕业班中,同学们都处于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群体内。
因此,为了让这个群体发扬光大,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毕业班中制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具体可行地实现。
同时也要强调孩子们的责任感,增加他们的任务深度和广度,看到欲望来源于个人目标,沟通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毕业班做学习报告或决策相关内容,借此提升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3、与家长合作加强对孩子的管理。
毕业班同学们将过一个过渡阶段并即将进入升学考试阶段,这个时候与家长合作一定会对孩子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
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于学生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能力具有一定影响。
小团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每40人左右的班中有8~10个,50人左右的班中有10~12个,60人左右的班中有11~13个。
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也就越多。
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小团体占18%左右,5~6人及以上的小团体在小学高年级才出现。
班级中的小团体以同性别为主,占总数的97%,高年级有少量5~6人规模的男女混合型小团体。
一、学生“小团体主义”的概念界定
“学生小团体主义”即学生中的“小团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很多学生都会属于某个小团体,社会学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小团体从共同的利益、需要出发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与成员内在需求比较融合,对每个成员的指导和调节作用甚至比正式群体的强制规定更大;领袖人物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同学的言行,而其他同学会无条件地愿意接受其指挥和安排。
城郊学生由于地域特殊,会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学生“小团体”成因
1、共同地域中国传统封建宗教思想,家庭、宗族观点会让同乡、同村学生很自然地、自觉地相处在一起。
相同姓氏,共同上下学,共同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让学生逐渐增加感情,都会让学
生形成团体。
2、哥们义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家长、影视剧的影响,在骨子里会意气用事,拜把子、结兄弟、结姊妹等哥们义气逐渐形成。
哥们义气是一种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只要是朋友就有求必应,不分青红皂白,不计一切后果,为小圈子的利益,为了某个人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动干戈,互不相让,结果既害别人,又害自己。
3、情趣相近有共同爱好学生课余时间一起探讨、玩耍,接触自然较多些。
成员以个人的喜爱、兴趣、依恋需要等心理相容为基础,维系的力量来自成员间情趣、利益的一致,或爱好、志向、个性、思想等的相似和相容,所以情感维系和心理凝聚力较强;群体组合随着个人的喜好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往往是在某些方面出色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4、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
学生个人能力弱,会投靠小团体。
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
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三、小学生“小团体”成员相处方式
1、核心成员型小团体通常有1~2个核心人物,大多数是班干部。
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小团体在小学低年级占90%以上,小学高年级占60%左右。
核心成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体的行为方向,团体成员对核心成员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
在体育爱好者小团体,起控制作用的大都是球技高超的学生;反映在不良团体上,起控制作用的一般是有气力且有一定头脑的“坏小子”。
俗话“擒贼擒王”。
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团结、教育团体的领头人,能够威慑带头的人物,使之发挥好的带头作用;但也不能排除团体头头甚至整个团体变质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团体头头进行严厉的、有理有据的批评教育,必要时可给予纪律处分,以分化、教育团体成员。
2、全员平等型团体成员的地位平等是一种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在活动中可以学习民主,学习正确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多为学习互助型、业余兴趣小组所具有。
教师切不可过于乐观,学生团体毕竟是不成熟人群,他们易受到无意识行为的自我误导,如一个学生不敢因为上网吧而逃课,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在互相怂恿之下,就能具备抗拒教师的胆量;一个学生不敢打架斗殴,一群学生就会因为踢球大打出手。
这样的问题在每一所学校都发生过,几乎每一位资深班主任教师都遇到过。
如果班里存在这类团体,最好的办法就是班主任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朋友,淡化教
育痕迹,在活动中团结教育学生,并积极疏导。
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学习科学文化上来。
3、逐层命令型这类小团体一般为非良性,体现地位差异,以封建帮派等级序列来对自己的成员发号施令,逐层控制。
在团体里没有平等,也没有民主,但教师必须要知道,参加这一团体的学生大多是自愿的,而不是受到威胁才加入的。
这也不仅仅是一个“逆反心理”问题,而可能是找到一种归属感,它需要我们的心理学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
四、对于不良“小团体”教师引导控制
1、调控相处位置把团体成员隔离开来,随时观察、调查这些学生座位前后左右的潜在迹象,适时、适度地巧妙变化学生座位,防微杜渐,学生的一切行为与思想变化都应在老师的掌握中,铲除不良势力形成的土壤。
2、严密掌握时间与家长一起商讨,共同制定这些学生在校的“作息表”,达到这位学生在家,那位学生随父母外出,利用时间差,减少这些学生的交往,长期如此有效监控,小团伙就难以形成。
3、活动灵活调控安排活动如清洁小组、学习小组,包括学生体检,把这些学生分开。
故意让他们形成一些“矛盾”,让他们互为竞争对手,揭发对方错误等等。
这样从空间上、时间上、情感上疏远,不良的小团体势力就难以形成。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于团体的组建、指导和协调作用,对学生的
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的了解是进行有效的团体分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班主任要协调小团体、团体成员和教师的关系,以保证小团体学习计划的实施、学习目标的实现,保证竞争与合作得以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洪门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