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
儿童的概念
儿童是指人类社会中18岁以下的公民,(3-18周岁)。
儿童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
“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法国,菲力浦·阿利斯
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
1.“白纸”之喻:教育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
英国约翰·洛克“白板”说
2.“植物”之喻:从教育的立场去发现儿童。
法国卢梭著作:18世纪,《爱弥儿》堪称是儿童的福音书
3.“成人之父”之喻:浪漫派诗人用文学来发现儿童。
布莱克《天真之歌》,华兹华斯《序曲》被认为是一首自传诗歌,《虹》中将儿童尊奉为成人之父,蒙克梭利“蒙氏教育法”《童年的秘密》。
4.“未完成品”之喻
儿童呈现的主要精神特质
1.儿童文化的艺术性
2.儿童文化的游戏性
3.儿童文化的生态性
儿童文学的定义
是以文字(含图画书中的图画)阅读(包裹读给孩子听)为传播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或成人未必专为儿童创作,但实际上已被儿童广泛接受的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周作人提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的儿童观,即“儿童本位”思想。
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诞生于五四时期,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
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幼儿文学)(3-6、7岁) 2.童年文学(儿童文学)(6-12岁)3.少年文学(12-18岁)
两大门类:A儿童本位 B 非儿童本位
王泉根定义儿童文学:作文文学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18岁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
它既是幼年文学,儿童文学,,又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所构成的整一体。
第四章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母体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1.叙事视角文本——世界
1.儿童视角
2.成人视角
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4.少年作者视角
儿童艺术的母题
1.儿童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母题、爱的母题(刘绪源)
2.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动物的母题、自然母题(王泉根)
“儿童文学“一词由来
1.古已有之
2.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
3.文人著作的书面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特质
1.现代性
2. 故事性
3.幻想性
4.成长性
5.趣味性
6.朴素性
(“成长”: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
它通过一个或几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思想和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1、故事性2、幻想性3、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1、纯真美2、稚拙美3、变幻美4、质朴美)
艺术母题
一、关于母题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在传统中的成分。
——汤姆孙
方卫平——母题的本义是叙事中最小的单一要素,它作为最小的叙事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转化发展出无数的作品。
刘绪源——本书所运用的母体概念居于一个更高的层次,它超越了题材概念所包含的具体性,明确性,它不再拘泥于作品主人公身份,作品展开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等具体事物,母题就指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氛围,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范围。
分类:1.爱的母题:A母爱型: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洋溢着爱意(亲切温和)
B父爱型:端庄深邃
2.顽童的母题:儿童对自己的眼光,童稚的氛围
3.自然的母题:成人以及儿童对儿童的眼光
二、爱的母题
1.《贝洛童话》与儿童文学前史
贝洛:法国作家,夏尔·贝洛《贝洛童话》1697年出版,它是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正式的开端。
又名《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寓言道德教训的故事》,共8篇,即《睡美人》《小红帽》《穿靴子的猫》《小拇指》《蓝胡子》《取水姑娘和仙女的故事》《灰姑娘和水晶鞋》《一簇发里凯》。
寓言:启发人诚实、忍耐、有远见、勤恳
上世纪2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出版《各省童谣集》,朱天民,内收16个省的203首歌谣。
爱的母题(上)——母爱主题
一、《童话小诗》
二、早期民间童话的主题几乎都是母爱
如下特征:
1.大多没有教育目的,没有微言大义,读来如行云流水,有信口开河之妙,随意性,即兴性较强。
如《童话》
2.这些童话故事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处处渗透着母亲特有的关切。
故事模式:以邪恶开始,以婚礼告终的发展模式。
3.这些故事比较曲折,但并不过于惨烈和刺激,而最后一般总是以大团圆作结。
4.这些故事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回旋反复的方法,篇幅较短小。
5.这些作品的语言往往体现母亲慈祥与安详,同时也有适度的幽默和夸张,它十分符合儿童渴求游戏的心理。
爱的母题(下)——父爱母题
1.父爱型作品处理人生难题的方式是现实的,深刻的,父爱型最爱的特点的直面人生,它
已向成人文学的方向垮了一大步,其审美追求也开始转向“解释人生难言的奥秘”,它往往具备“撄人心”的力量。
2. 2.衡量父爱型作品现实性因素的最高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儿童更顺利的度过儿童的
“分裂时期”。
例如:美国怀特的《夏洛的网》。
顽童的母题
一、“顽童”的母题出现(1964年)
19世纪到20世纪为高潮期,最为孩子喜欢。
顽童母题对儿童文学史最大的贡献:抑制了教育主义的无限发展
代表作
(19世纪以前):1.德国拉斯伯《明希豪森奇游记》
2.西班牙无名氏《小赖子》
3.英国《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4.美国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5中国吴承恩《西游记》
20世纪(高潮):6.英国巴利《彼得潘》
7.芬兰扬森《精灵帽》
8.法国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9.瑞典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小飞人》三部曲,标志着高潮的到来
三、林格伦作品的意义及顽童性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狂喜)
1.他总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痒痒的,蠢蠢欲动的感觉。
2.他总要打破一些熟悉的框框,冲决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使你感到突如其来的痛快淋漓。
3.这种美感常常是狂野的,蛮勇的。
在趣味横生中带着某种豁出去的放纵感,其外表还带着一点破坏性,但它却是一种令儿童们欣喜异常,合乎儿童天性的审美情感。
林格伦作品最大的意义:把成人眼中的“儿童”转化为“顽童”儿童,突破成人眼中传统儿
童的框框。
四、《明希豪森奇遇记》的独特贡献(书写了不同于一般好孩子心理儿童思维的顽童的思维)
1.“吹牛法”(自我夸大法):在想象中夸大自己,并炫耀这种夸大。
2.无边界的延伸法:将平时收到的启示,人已延伸到成人难以想象的毫不相干的范围中去。
3.巧遇外接法:想象各种忽然得到的外援,比如得宝而又划不清想象和真实的界限。
五、《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生活理想:“放手让儿童自己去玩”“纯精神的游戏”平等思想
顽童母题是一种金题文学概念,是迄今儿童文学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
自然的母题
一、三大主题与三大母题的关系
三大主题:爱、死亡、自然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与成人文学的唉与死以及自然这三个主题存在对应转化的关系。
二、主题发展原因:韦苇《世界儿童文学概论》中新现“动物文学”创作高潮。
(20世纪中)
1.根据“复演说”的理论
2.儿童永远是好奇的
3.儿童审美眼光具有“宽泛性”
4.“成人与儿童共同的眼光”即全人类的共同眼光。
三、发展概括
18世纪。
英国笛福·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昆虫记》
19世纪,法国法布尔《海底两万里》凡尔纳《神秘岛》
20世纪,美国杰克《荒野的呼唤》《雪虎》当代加拿大汤西顿《宾果》《狼王洛波》
澳大利亚女作家帕赖特森《太空人遇险记》加拿大汤西顿《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
奥地利娅旦森《野生的艾尔莎》法国黎达《刺猬家庭》《海豹冒险旅行记》
英国伦格《跳高能手蛙鱼》美国凯伊《海豚再问又再答》
四、审美特征
黎达的《刺猬莉莉》跨越日常世俗的超脱感。
1.它不把作品的重点放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上或场面上
2.黎达特别擅长描写动物们日常的,静态的(而非热烈的拼搏与斗争),富有诗意。
3.黎达动物小说中的时间跨度往往很大。
汤西顿《狼王洛波》——传递出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惊异感”。
1.怪异行动 2.惊人专长“小战马”3.“怪异”动物4.“不常见”与众不同性格
第五章中国儿童文学概述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
1、口头的儿童文学创作
A.民间儿童文学的韵文作品
明代吕坤《演小儿语》是我国第一部个人搜集整理的儿歌集,共收46首。
清代《天籁集》共收48首儿歌,每首都有编者按语。
B.叙事作品——童话和传说《山海经》创作特色:浪漫主义的优美幻想,表达民众对自然的感性认识。
2、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章节,段落
《世说新语》周树为民除害《搜神记》李寄斩蛇《聊斋志异》之《贾儿》《西游记》——人物的人性与神性,物性结合体,富有童趣。
A故事
B 古诗(儿童诗)《咏鹅》发音易读,色彩性词语刺激儿童感官穿带给孩子有趣,易懂的鹅的外形,习性。
C 蒙学读物“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千家诗》
3、清末以来儿童文学逐渐自成一家
A梁启超——儿童诗《爱国诗》黄遵宪——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学生相和歌》
B 儿童小说——多为译者
C 杂志1909年,商务印刷馆创为《童话》期刊“童子之话”皆取110事
1911年,商务印刷馆创办《少年》杂志,创办人:梁启超,标志着我国近代儿童文学的萌发。
二、现代儿童文学
1、五四时期
1.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救救孩子”的呐喊表达作者呼吁社会对孩子热切的关注,颠风之作。
1922年,《爱罗先珂童话集》1923年《桃色的云》等。
2.童话创作代表者:矛盾,叶圣陶,郑振峰
矛盾的童话创作数量最多,最为丰富,共创作28篇。
叶圣陶成就最大1923年《稻草人》童话集,评价:郑振峰“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鲁迅“这部童话集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3.小说方面(鲁迅、叶圣陶、冰心、王统照)
鲁迅1921年的《故乡》,1922年的《社戏》——成人视角,离去离去
叶圣陶《阿菊》《小铜匠》等10余篇冰心《寂寞》《离家一年》歌颂母爱,亲子之爱
4.儿童散文方面
A. 鲁迅《朝花夕拾》 b. 冰心《寄小读者》这个集子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美为主旨。
奠定了它在儿童文学史的意义 c. 许地山《落花生》
2、左联时期
代表者:张天翼、叶圣陶、矛盾、冰心、陈伯吹
1张天翼:童话(长篇)《大林和小林》奠定了我国长篇童话创作的基础,其《秃秃大王》巩固了他在童话史上的地位。
2.矛盾:《大鼻子的故事》(儿童小说)
3.冰心:童话体小说《冬儿姑娘》《分》
3、抗战时期
1.孤岛时期:贺宜、苏苏的童话《凯旋门》《新木偶奇遇记》《野小鬼》《小赖莉》
2.国统时期:张天翼童话《金鸭帝国》严文井《小松鼠》老舍《小木头人》
3.解放时期:华山《鸡毛信》管华《雨来没有死》丁玲《一个未出膛的子弹》
儿童剧的创作
孩子剧团,1937年在上海成立;1940年4月统计,孩子剧团在全国有140多个儿童剧。
在全国掀起高潮。
当代儿童文学
四个划分时期:一、1949-1966年“十七年”儿童文学(繁荣期)
二、1966-1976年“文革”时期的儿童文学
三、1978-2000年新时期儿童文学
四、2000-至今新世纪儿童文学
(一)“十七年”儿童文学概述——以儿童小说为例
它是新中国儿童文学第一个繁荣期。
题材:A革命历史题材 B 以新中国儿童学校生活为题材
繁荣原因:A(客观上)政策支持:1.1953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1955年9月16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读物奇缺现状提出“大量创作、
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提出“要求作家们在一定时间内为少年儿童写一定
数量的东西”。
3.1955年9月18日文艺报《多多为少年儿童写作》的专论
B (主观上)作家方面如张天翼等一部分老作家创作革命历史儿童小说,一
部分作家转向创作新儿童学校生活的小说。
50年代初-60年代初被称为儿童文学第一个黄金时期。
发展阶段的总体分类
1.建国之初-58年:初步繁荣期.并基本形成了“亲切、新鲜、多样、有趣”的统一风格。
2.1958-1966年:张绵贻称为“十七年”儿童文学的艰难发展时期。
1961年矛盾在《6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中对“艰难时期”儿童文学的评价——“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其评价具有纠错校偏的里程碑意义。
“十七年”儿童文学的政治脉络
A少年队的文学与共产主义教育的方向性。
(50年-56年)
B 教育儿童的文学与配合各项“中心”运动。
(鲁冰提出)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6年代的主体,忽左忽右)
C “阶级斗争”工具的文学与审美角度的缺度(60-66年)
表现:1、“阶级斗争”的原则空前强化如:《达吉和她的父亲》中“父女分离前相见哭泣”
这一情节被扣以“温情主义”的帽子。
2、这种“阶级斗争”话语充斥着儿童文学文本。
3、空前浓厚的政治语境完全淹没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六章韵语儿童文学
韵语儿童文学包括儿歌和儿童诗这两种体裁。
一、儿童歌的特征
审美特征:1.强调音节,重音韵节凑 2.单纯浅显,易唱易记 3.歌戏互补,富有情趣
(儿歌的艺术特质:趣味性,浅易性,音乐性)
结构特征:1.儿童歌的分节:两节式,三节式 2.儿歌句式:2-7字不等
诗歌:高度凝练生活,有丰富想象,强烈感情,美的意境。
儿歌:民间流传的或文人拟作的供儿童吟唱的歌谣。
儿歌的最简洁的定义是“儿童歌谣”。
儿歌分类: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成人作家专门为儿童编写的歌谣)
二、儿童诗的特征
1.饱满的儿童情感,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最直接,最真挚,抵达儿童心灵。
2.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3.新颖巧妙的构思
4.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5.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儿童诗的定义
有特定的读音、对象和表现对象,抒写儿童独特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浓郁的儿童情趣。
儿童诗的艺术特质
1.儿童诗的“独白”
2.儿童诗的“意象”
3.儿童诗的“个我”
4.儿童诗的修辞
5.儿童诗的童趣
(儿童诗的艺术特质:1、浅语之美2、意象之美3、具象之美4、童趣之美)
儿童诗的分类
1.从表现手法:抒情诗和叙事诗
2.从押韵:韵律体诗和散文诗
3.从表现内容: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讽刺诗、题画诗
写法:明喻法、暗喻法、阅兵法、排比法、拟人法、摹声法、假设法、夸张法
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
儿童诗与儿歌同属儿童诗歌类,它们虽然有诗歌的共性,但各具特征。
1.从读者对象角度看,儿童歌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是以学龄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2.从主题思想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的表现出它的主题思想。
第七章幻想儿童文学
一、童话概念: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体裁,指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
二、标志:1909年,商务印刷馆《童话》丛书,孙毓修主编。
三、童话的起源与发展:民间神话和传说
发展:A传统童话(民间童话):在民间传统的,未经过加工,经过作家复述整理
B 现代童话:成人作家自觉地为儿童创作的,德国《豪夫童话》英国《王尔德童话》由传统童话向现代童话过渡的标志就是《安徒生童话》(丹麦)
A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a.固定的叙事模式 b.重复的叙事模式c.鲜明的主题:抑恶扬善
B 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a.日常生活进入童话世界b.具有个性化,趣味化,多样化的风格
四、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
a.拟人:让动植物说话,物性与人性相统一。
b.夸张:形象刻画、情节构思、细节安排、环境营造上。
c.象征:以具体对象作为象征物,象征对象不确定,多义、歧义的特点。
d.颠倒
五、童话的形象(人物)类型
1.超人体类型:那些以超自然面貌出现,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
如:神仙、妖魔。
2.拟人体类型:运用拟人手法使人类以外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的童话形象。
3.常人体类型:外形特征是寻常人,和常人来往,却和超自然人物。
超自然世界有着密切关系,在特殊时刻,表现出超人的神奇能力。
《马良神笔》
六、童话的美学特征
1、荒诞美:奇异、荒诞是童话最明显的美学特征。
它涵盖了幻想、奇异、怪异、善变、滑稽、难以置信等多重含义。
2、象征美:首先它要具备独特完整的形象体系,它也因该能够表现或暗示出超越这一形象体系的美学意境。
《海底世界》
3、喜剧美
4、悲剧美(
5、幻想性)(
6、逻辑性)
《安徒生童话》
概述:1805-1875年,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世界文学中童话的创始人
1835年,《讲给孩子们听得故事》,共写过186篇童话。
创作的三个阶段:1.早期(1835-1845) 《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夜莺》
《皇帝的新装》《小意达的花》
2.中期(1846-1852)“新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
3.后期(1853-1873)哀凄、低沉《沙豆的故事》
寓言
一、概念: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
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寓言”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二、艺术特征
1.从文本意义上,没有明显的寓意
2.从表现手法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从外在的结构特征上:结构简单,语言精练
例如:《农夫与蛇》《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揠苗助长》《狐假虎威》《母狮子与狐狸》三、寓言的发展历史
三大发祥地:印度、希腊与中国
1.印度,佛教寓言:《百喻经》《五卷书》
2.希腊《伊索寓言》伊索是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前半期,它共350余篇,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
3.法国《拉·封丹寓言》,他是法国17世纪三大寓言家之一,有244首寓言诗。
4.19世纪,俄国《克雷洛夫寓言》,与伊索,拉封丹齐名三大寓言家,有200多篇寓言。
5.战国末,法家《韩非子》寓言320余篇,《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四、中国的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有雏形,先后经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诫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明清的诙谐寓言五个时期。
黄铜《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我们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种选择》/《中国寓言》五、寓言与童话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都具有较强的幻想色彩,都广泛的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
2.寓言和童话相互交叉形成特殊文体:寓言童话或童话寓言。
区别:1.主体设置的重心不同。
2.虚构幻想的思维方式不同。
寓言着眼现实,童话超越现实。
3.文本的特质不同。
寓言把说理放在首位,童话把人物塑造放在首位。
此外,还有寓言诗、寓言小说、寓言剧。
(寓言的躯壳:1以动植物或无声物为躯壳2以自然现象为躯壳3以人们熟悉的物件为躯壳寓言的灵魂:1、哲理2、劝诫3、讽刺)
第八章叙事儿童文学
分类: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
故事的定义:以讲述能够引起读者或听者兴趣的具体事件为目的的作品。
儿童故事
一、定义: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征的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儿童的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
和聆听的叙事性体裁。
二、儿童故事的类型
1.民间故事
2.改编故事
3.生活故事
4.历史故事
5.谜语故事
6.动物故事
三、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1.完整连贯性
2.生动有趣性
3.类型化性格
4.语言口语化与生活化
四、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
1.读者对象侧重点的区别:前者一般供学龄前的孩子阅读或讲述,后者侧重于小学高年级以上阅读和讲述。
2.艺术表现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故事的概述和完整的情节表现,后者侧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活动等的描写。
3.叙述方式的区别:前者凸显叙事语言的口语化,后者使用小说写实笔法叙述。
*儿童小说
一、定义:狭义和广义。
狭义:指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中心,以广大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散文体的叙事文学形式。
二、描写对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有向高年级眼神的趋势。
三、艺术特征: 1.主题鲜明,积极而有针对性。
2.题材广泛深刻而有选择性。
3.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但以少年儿童为主。
少年儿童什么样的性格?
儿童小说应该努力塑造富于幻想,积极进取,爱憎分明的先进儿童文学形象,其次儿童小说应该把典型形象的发掘目光投向平凡的少年儿童,儿童小说还可以把有严重过失,带有一点悲剧性的儿童形象作为主人公。
(儿童小说的构成元素1、人物2、故事3、主题)
四、儿童小说的主要类型
1.冒险小说
冒险小说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笛福的《鲁兵逊漂流记》,它是海洋冒险小说的鼻祖。
英国标志性的两个冒险小说作家:斯蒂文森和A.朗萨姆(《燕子号和鹦鹉号》)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2.历史小说
英国的W·司各特《艾凡赫》《罗伯·罗伊》《中洛辛郡的心脏》。
1888年爱德华·萨尔蒙所
作的《儿童文学的实情》上介绍了由790位少年儿童投票选出的受欢迎的作家,其中司各特名列第三位。
创作于19世纪,至今盛传不衰的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历史小说有意大利历史学家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20世纪,斯·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美国作家的《波兰吹号手》3.侦探小说
美国作家爱伦·坡被称为西方侦探小说之父,代表作《失窃的信》。
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作品。
侦探小说不同于一般侦探小说的的价值取向
1.题材方面:侦探小说必须以案件为题材。
2.人物方面:侦探小说的人物大致有三类:破案的侦探,罪犯、受害者、知情人。
3.侦探小说的情节核心在于悬疑的设置和谜底的解破过程。
4.现代小说(在西方指19世纪以后,在中国指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儿童文学的“现代小说”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与儿童观的变化有关,以改变“机械的、以偏概全”的儿童观为前提。
1、1983年,英国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美国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2、描写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使儿童成长充满艰难地《杰奎琳《手提箱女孩》
3、性的问题进入作家视野:格·雅各布森《佩塔的婴儿》、钱伯斯《在我坟上起舞》
4、日本那须正干《我们驶向大海》堪称日本现实主义一部厚重的力作。
中国的儿童小说:叶圣陶《稻草人》、冰心《小橘灯》、严文井《小溪流的歌》《下次开船港》
5.动物小说
一、定义: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其特点在于:
1.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形象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命运,遭遇,以及动物之间的,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2.从中寻觅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给人类以有益的启示。
3.动物生存现象,揭示动物之间,动物与人类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动物形象塑造的三种类型:
1反映人和动物关系的动物形象2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的动物形象3丛林世界中的动物形象动物小说的创作视角:1、人看动物的视角2、动物看人的视角3、动物间互看的视角)二、具体作品
汤西顿1898年《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
他是“动物小说之父”。
除此之外,《狼王洛玻》、《宾果》、《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汤西顿因此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最后一次战争》、《斑羚飞渡》、《雄狮去流浪》、《狼妻》(悲剧)等等,
6.幻想小说
一、定义:用幻想(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未实现的事物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