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教案及习题 【高中化学 选修4 步步高】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均衡第三节化学均衡(五课时)第一课时教育目标知识与技术:1、理解化学均衡状态等基本看法。
2、理解化学均衡状态产生的条件、合用限制、特点。
过程与形式:1、用化学均衡状态的特点判定可逆反响能否抵达化学均衡状态,从而提升判定均衡状态、非均衡状态的本事。
2、利用旧知识,增强新知识的运用,培育学生慎重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习惯。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均衡的动向特点,浸透僵持一致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教育。
2、经过溶解均衡、化学均衡、可逆反响之间的联系,提升知识的总结概括本事。
教育要点:化学均衡的看法及特点教育难点:化学均衡状态的判定教育形式:概括总结,提取升华教育过程:[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响?可逆反响有哪些特点?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响目标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响目标进行的化学反响,叫可逆反应。
可逆反响的特点:条件一致、反响同时、目标僵持[思虑]:化学反响速率研究反响的快慢,研究一个化学反响还需要议论哪些内容?还需要研究化学反响进行的程度——化学均衡[议论]:可逆反响为何有“度”的限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必定温度下,将必定质量的蔗糖溶于 100mL水的过程如右图,蔗糖在溶解时,一方面,蔗糖份子不停走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同时溶液中的蔗糖份子又不停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群集成为晶体溶解蔗糖晶体蔗糖溶液结晶过程分析:①、开始时:v〔溶解〕,v〔结晶〕=②、过程中:v〔溶解〕,v〔结晶〕③、一准时间后〔产生饱和溶液〕:v〔溶解〕v〔结晶〕,成立溶解均衡,产生饱和溶液,v〔溶解〕等于v〔结晶〕,即溶解的蔗糖的质量与结晶的蔗糖质量相当,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了议论:在必定条件下,抵达溶解均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能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能否逗留?晶体质量和溶液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但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未逗留,v溶解=v结晶≠0,蔗糖溶解多少则结晶多少。
“度”的产生—耗费量等于生成量,量上不再变化【板书】一、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在反响CO+H2O CO2+H2中,将0.01molCO和2的密闭容器中,反响状况为例分析v0.01molHO(g)通入1L1、反响刚开始时:v正反响物浓度,正反响速率v正=v生成物浓度为,逆反响速率为v逆t1t2、反响过程中:反响物浓度,正反响速率生成物浓度,逆反响速率3、一准时间后〔达均衡状态〕:定然出现,正反响速率=逆反响速率〔t时辰后,v=v1正逆即正反响耗费的量与逆反响生成的量相当,反响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均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课件(共16张PPT)
反应平衡时 ——v(正)=v(逆),c(反应物)、c(生成物)均 _不__再__改__变____,但不一定相等或等于化学 计量数之比
—以上过程中v-t图像表示如下:
2、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 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__等__时,反应体系 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 持_恒_定__的状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志
化学反应mA(g)+nB(g) pC(g)+qD(g)平衡状态的判定: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也生成了 m mol A,即v正=v逆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的同时也消耗了 p mol C,即v正=v逆 2)、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 一定时(其他不变) 3)、颜色
①当m+n≠p+q时,Mr一定 ②当m+n=p+q时,Mr一定
一定平衡 不一定平衡
7、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O2(g)+SO2(g)——SO3(g) +NO(g) ΔH=-41.8 kJ/mol,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3时48分48秒15:48:489 November 2021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3时48 分48秒下午3时48分15:48:4821.11.9
【新步步高】2018-2019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课后作业: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计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计算[目标要求]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做出判断。
3.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1.含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cpqc m n。
3.意义(1)K 值越大,说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反之进行的程度就越小,转化率就越小。
(2)K 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4.反应物的转化率某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α=Δn n 始×100%=Δcc 始×100%。
知识点一 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1.对于3Fe +4H 2O(g)Fe 3O 4+4H 2(g),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A .K =3O422B .K =3O44242C .K =c 42c 42 D .K =c 42c 42答案 D解析 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但固体浓度视为1,不写入平衡常数计算式中。
2.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与化学反应方程式本身和温度有关 B .只与反应的温度有关C .与化学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并且会受到起始浓度的影响D .只与化学反应本身有关,与其他任何条件无关的一个不变的常数 答案 A解析 大量实验证明,化学平衡常数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化学反应的本身和反应体系的温度,与起始浓度等其他外界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知识点二 平衡常数的应用3.1 000 K 时反应C(s)+2H 2(g)CH 4(g)的K =8.28×107,当各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H 2 0.7 mol·L -1、CH 4 0.2 mol·L -1时,上述反应( )A .正向移动B .逆向移动C .达到平衡D .不一定 答案 A解析 Q =0.22=0.408Q<K ,说明该反应没达到平衡,v 正>v 逆。
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难点: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过程: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一.概念1.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总不会相等的。
在新物质产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对于该“示意图”可理解为下列形式:由能量守恒可得: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放热反应)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二.反应热的表示方法------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有热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只表示各物质对应的物质的量,因此,有时可用分数表示,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明确以下问题:(1)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需要注明,不注明的指101kPa 和25℃时的数据。
(2)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此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第3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温度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理解并掌握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2.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 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 2NO 2(g )(红棕色) N 2O 4(g)(无色) ΔH =-56.9 kJ·mol -1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 说明NO 2浓度增大, 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 说明NO 2浓度减小, 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已知反应:m A(g)+n B(g)p C(g) m +n <p , 当反应达平衡后, 若温度改变, 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1)图①表示的温度变化是升高, 平衡移动方向是向逆反应方向。
(2)图②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 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1.温度对v 放、v 吸的影响规律升温, v放、v吸均增大, 但v吸增大程度大;降温, v放、v吸均减小, 但v吸减小程度大。
2.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 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 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1. 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 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正反应速率增大, 逆反应速率减小,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正反应速率减小, 逆反应速率增大,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C解析降低温度, v正、v逆均减小, 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即平衡正向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基于微粒观和动态平衡思想构建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关系紧密,层层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任意环节的缺失和模糊都将造成后续内容学习的巨大困难。
速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考虑单个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同时考虑可逆反应的两个反应的速率) →水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两个或以上可逆反应互相影响,即同时考虑4个或以上反应的速率)→盐类水解平衡(同电离平衡,但情况)→沉淀溶解平衡(涉及两相互相转化的平衡)。
可见,化学平衡内容是理论难度加深的第一环节,是为后续平衡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并且建立学习模式的关键。
另外,本节另一个核心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对平衡进行定量描述,是解释各类平衡众多特性的理论依据。
可以这么说,本节内容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内涵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也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一套完整而抽象的化学知识体系的经验。
【教学设计理念】众所周知,化学平衡这一知识点,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学生理解平衡的定义、外延和内涵方面尤其困难。
分析众多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思维障碍。
1.不能用微粒观来解释可逆反应的特征。
2.分不清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反应速率的变化这两个问题。
3.将化学反应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挂钩4.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搞不清“单一条件”所指。
5.对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的理解有困难。
6.分析平衡移动问题时,因果混淆。
7.分析平衡移动时,不明确旧平衡的状态,不明确究竟改变了什么条件。
8.习惯把平衡常数当成一种计算工具,较少用于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019-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4 2-3第4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4 2-3第4课时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一化学平衡常数1.NO2、N2O4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可逆反应:2NO2(g)N2O4(g)。
在25 ℃时,如果用不同起始浓度的NO2或N2O4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1)请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填写空格:起始浓度/mol·L-1平衡浓度/mol·L-1平衡浓度关系c(NO2) c(N2O4) c(NO2) c(N2O4) c(N2O4)c(NO2)c(N2O4)c2(NO2)2.00×10-20 6.32×10-3 6.84×10-3 1.08 1.71×1023.00×10-20 8.00×10-3 1.10×10-2 1.38 1.72×1020 2.00×10-29.46×10-3 1.53×10-2 1.62 1.71×1020 0.100 2.28×10-28.86×10-2 3.89 1.70×102请总结归纳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一定温度下,生成物平衡浓度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平方之比近似为一常数。
(2)化学平衡常数①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K表示)。
②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 (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 p(C)·c q(D)c m(A)·c n(B)。
2.下表为25 ℃时,卤化氢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KF2+H22HF 6.5×1095Cl2+H22HCl 2.57×1033Br2+H22HBr 1.91×1019I2+H22HI 8.67×102请比较表中K值的相对大小,说明平衡常数的意义:(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正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
例如1 mol H2(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第三节燃烧热能源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
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
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
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
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
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课时一:化学物质的分类1.1 课程目标:-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特征和特性1.2 学习内容:- 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区别- 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及特性1.3 教学流程:1.3.1 导入(10分钟)- 引入化学物质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分类的,有何特点。
-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1.3.2 学习(35分钟)- 分两组,让学生自行探究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并总结出纯物质和混合物的特点。
- 讲解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区别,并列举实例进行解释。
- 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特征和特性,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1.3.3 拓展(20分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判断其为纯物质还是混合物,并提出理由。
-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出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实例,并进行分类和总结。
1.3.4 小结(10分钟)- 向学生阐述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
- 分发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课时二:物质的量与摩尔2.1 课程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本质- 掌握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及计算方法2.2 学习内容:- 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本质- 摩尔及相关计算方法2.3 教学流程:2.3.1 导入(10分钟)- 进行一个小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装满同样体积的容器,观察并讨论它们的重量有何不同。
-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2.3.2 学习(35分钟)-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本质,引入摩尔的概念。
- 通过具体实例,教授如何计算物质的量和摩尔。
-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
2.3.3 拓展(2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摩尔与质量、体积、容器的关联性,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场景。
- 进一步讲解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概念,并介绍相关计算方法。
2.3.4 小结(10分钟)- 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1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步步高】高中化学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3课时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学案 苏教版选修4
第3课时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学习目标定位] 1.会描述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方程式。
2.熟悉电解规律和电解产物的判断方法。
1.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分析判断下列各组微粒具有的性质,填写下表:2.(1)金属导电是因为在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2)电解质是在熔融或溶于水时能够导电的物质(×) (3)金属导电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4)硫酸铜溶于水后,能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Cu 2+和SO 2-4(√) (5)氯化钠溶液中只存在Na +和Cl -(×) 3.右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A 端为电源的正极,C 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O 2,D 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H 2。
(2)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 2O=====通电2H 2↑+O 2↑。
探究点一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如图为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钠生产金属钠的装置示意图。
容器中盛有熔融的氯化钠,两侧分别插入石墨片和铁片作为电极材料,两个电极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
(1)通电前,熔融NaCl中存在的微粒有Na+、Cl-,这些微粒的运动状态是自由移动。
(2)通电后离子运动方向:阳离子Na+(填离子符号)移向铁电极,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Cl -(填离子符号)移向石墨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上发生的变化是①铁电极:2Na++2e-===2Na;②石墨电极:2Cl--2e-===Cl2↑。
(3)由以上分析可知:熔融的NaCl在直流电源作用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分解生成了Na 和Cl2。
2.电解和电解池(1)电解是在直流电作用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极名称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4)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具有与直流电源相连接的两个电极(阴极、阳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形成闭合回路。
【步步高】高中化学 专题2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化学平衡图像、等效平衡学案 苏教版选修4
第3课时化学平衡图像、等效平衡[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典型图像,学会化学平衡图像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2.知道等效平衡的含义,学会等效平衡的分析判断方法。
1.对于N 2(g)+3H23(g) ΔH<0(1)增大c(N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减小,H2的转化率增大。
(2)增大压强,体积缩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H2的转化率增大,N2、H2的百分含量减小,NH3的百分含量增大。
(3)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2、H2的转化率减小,N2、H2的百分含量增大,NH3的百分含量减小。
2.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 2(g)+3H23(g)。
在温度为500K、压强为30 MPa情况下,n(NH3)、n(H2)和n(N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你读图回答问题:(1)图像中属于氢气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Ⅰ”、“Ⅱ”或“Ⅲ”)。
(2)关于t2时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t2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t2时Ⅱ和Ⅲ代表的物质反应速率相同C.t2时氢气、氮气与氨气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2D.t2时氨气与氢气的物质的量相同(3)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温度,在改变的这个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此时n(H2)比图像中平衡时的值稍大,那么该温度最可能是________。
A.673 K B.273 K C.373 K D.1 073 K答案(1)Ⅲ(2)CD (3)A探究点一化学平衡图像1.在2 L刚性密闭容器中,某一反应有关物质A(g)、B(g)、C(g)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横坐标表示反应过程中时间变化,纵坐标表示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A(g)+。
(3)在反应达2 min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是相等。
(4)若用A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达平衡(2 min)时的正反应速率是0.15_mol·L-1·min-1。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等效平衡 教案
第3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教学目标1.构建等效平衡的模型,掌握等效平衡在解题中的应用2.通过对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及其应用的学习,提高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等效平衡教学难点等效平衡教学过程一、导入水往低处流,而不会自发的向上流;一般在室温下,冰块会融化,铁器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甲烷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就燃烧,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
这些不用借助于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是,体系会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即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那是否就意味着放热反应自发进行,吸热反应就是非自发进行呢?二、知识讲解等效平衡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不是特别容易,希望老师在讲解此内容的时候多一些耐心,重点讲典型例题和习题。
考点1 等效平衡含义及原理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等温等容或等温等压),对同一可逆反应体系,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2.原理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最后都能达到平衡状态。
其中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含量相同。
由于化学平衡状态与条件有关,而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
因而同一可逆反应,从不同的状态开始,只要达到平衡时条件(温度、浓度、压强等)完全相同,则可形成等效平衡。
考点2 等效平衡规律对于可逆反应aA(g)+bB(g)cC(g)+dD(g)三、例题精析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1 一定温度下,在3个体积均为1.0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 2(g)+CO(g)CH 3OH(g) 达到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B .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C .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 2)大于容器Ⅲ中c(H 2)的两倍D .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答案】AD【解析】A 项,根据Ⅰ、Ⅲ中数据可知反应开始时Ⅰ中加入的H 2、CO 与Ⅲ中加入甲醇的物质的量相当,平衡时甲醇的浓度:Ⅰ>Ⅲ,温度:Ⅰ<Ⅲ,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所以A 项正确。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第2章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第3节
作
探
究
1.对于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无论用哪一种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2.反应物的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存在定量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的关系式中浓度的方次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有无确定关系?
3.温度是怎样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又是怎样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
当
堂
A.30℃B.40℃C.50℃D.60℃
分
层
训
练
A(基础)1.可逆反应2A (气) + 3B (气) = 2C (气) + D(气)在四种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分为别
(1)VA=0.5mol/(L·min),(2)VB=0.6mol/(L·min)(3)VC=0.35mol/(L·min)(4)VD=0.4mol/(L·min),
A.图I研究的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课后
反馈
8.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可逆反应,压强的改变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为
。
只改变压强K(是或否)变化。
9.若mA(g) + nB(g) pC(g) + qD(g)已达到平衡,增大压强后重新达到平衡,C的含量比原平衡减少,则(m+n)(p+q),理由是
。
10.若mA(g) + nB(g) pC(g) + qD(g)已达到平衡,增大压强后重新达到平衡,A的平衡转化率比原平衡减小,则(m+n)(p+q),理由是
2.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3节-3-3.ppt
(3)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利用平衡常数可从定量的角度解释恒温下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 响。 对于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在任意状态下,生成物的浓度 和反应物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用 Q=ccmpCA··ccqnDB表示,则: 当 Q=K 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v 正=v 逆; 当 Q<K 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 当 Q>K 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
知
识
点
一
第 3 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学
业
分
层
测
知
评
识
点
二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重点)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重、难点)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难点)
化学平衡常数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1.定义 在一定 温度 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 与 反应物浓度幂之积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通常用符号 K 表示。
4.在 800 ℃时,发生上述反应,某一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 c(CO2)为 2 mol·L-1,c(H2)为 1.5 mol·L-1,c(CO)为 1 mol·L-1,c(H2O)为 3 mol·L-1,则下一时刻,反应向哪个方向进行?
【提示】 逆向。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时,可根据 Q 与 K 的大小关系判断, 此时刻下,Q=ccCCOO2·c·cHH2O2=21mmool·lL·L--1×1×13.5mmool·lL·L--11=1>0.9,所以反应向逆反 应方向进行。
初(mol·L-1): 1
0.5
2SO3 0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2.3化学平衡(3)
教案课题:第三节化学平衡(三) 授课班级课时 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重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难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化学平衡常数(chemical equilibrium constant)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 表达式对于任意反应m A+n B p C+q D K={}{}{}{}nmqp)B(c)A(c)D(c)C(c••3、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1) 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可以看做“1”而不代入公式。
(2)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K只受温度影响,K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的转化率也越大;反之K越小,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应物的转化率也越小。
5、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C p(C)·C q(D)/C m(A)·C 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K ,V正>V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 c=K ,V正==V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 c>K ,V正<V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的一般规律。
(3)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能力目标: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掌握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认识并建立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学过程][思考与交流]1、下列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如是用双线桥表示其化合价变化 2KClO 3=2KCl+3O 2MnO 2+4HCl=MnCl 2+2H 2O+Cl 2[过渡]元素化合价由什么来决定? 化合价的升降又与什么有关呢?分析上述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讨论〕 分析化学反应2Na + Cl 2 === 2NaCl 发生的本质2Na + Cl 2 === 2NaCl结论: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有密切关系1 —化合价降低,得到2×e —,被还原(还原反应)[讨论]分析化学反应H 2 + Cl 2 === 2HCl 发生的本质,并用双线桥表示H 2 + Cl 2 === 2HCl结论:元素化合价变化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有关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2.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反应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O 2、Cl 2、HNO 3、浓H 2SO 4、KMnO 4、FeCl 3等还原剂:Al 、Zn 、FeC 、H 2、CO 、S 、SO 2等[练习]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C +2 CuO === CO 2 + 2CuFe + CuSO 4 === FeSO 4 + Cu3、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表示方法-----单线桥法[练习] 用单线桥法表示以下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C +2 CuO === CO 2 + 2Cu[总结][作业] 课本42页第9题2Na + Cl 2 === 2NaCl还原剂 氧化剂2e-0 0 +1–1 化合价升高,失去2×e —,被氧化(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到2×e —,被还原(还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 红棕色2NO 2(g )无色N 2O 4(g ) ΔH =-56.9 kJ·mol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 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 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由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已知反应:m A(g)+n B(g)p C(g) m +n <p ,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1)图①表示的温度变化是升高,平衡移动方向是向逆反应方向。
(2)图②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3.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2)升高温度,v放、v吸均增大,但v吸增大程度大;
降低温度,v放、v吸均减小,但v吸减小程度大。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例1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 C
解析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催化剂和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题点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例2取五等份NO 2,分别加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N2O4(g)ΔH<0。
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定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变化的关系图。
下列示意图中,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答案 D
解析在五个相同容积的恒容容器中同时通入等量的N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
有两种可能,一是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二是反应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仍然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若五个容器中的反应均已达到平衡状态,因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五个容器中有未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那么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会出现温度较高的NO2转化得快,NO2的体积分数小的情况。
故D图符合,其中转折点为平衡状态,转折点左侧为未平衡状态,右侧为平衡状态。
考点催化剂和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题点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相关链接
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化学平衡a A+b B c C+d DΔH>0 a A+b B c C+d DΔH<0 体系温度
的变化
升高温度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的变化v正、v逆同时增大,
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减小,
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减小,
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
增大,且v′正
<v′逆
平衡移动
的方向
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v-t图像
规律总结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
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