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精选资料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罗素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视为哲学的本 质工作。在他看来,每一个哲学问题,当 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 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 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
摹状词理论目的
• 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至少有两个目的: • 减少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承诺,澄清有关 “存在”的思想上的混乱; • 解决逻辑中的集合论悖论。 • 关于前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过明 确的论述:“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 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
分析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开始从中国文化内核中寻找中国现代社 会中的教育(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都认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教育在其中扮演着 西方社会中宗教与法律所扮演的角色, 即: 通过教化以求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如我国上个世纪的“平民运动改革”“乡村 教育改革” • 对话与多元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 词两大类。 •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 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 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 。 •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 (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 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那 个当过教皇的英国人”、“43和34的和”,罗素 用得最多的还是“《威弗利》的作者”和“当今 法国国王”。
分析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影响
• 人们坚信人的理智驾驭着语言,但是语言 反作用于人的理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语 言使哲学与科学复杂起来。-----培根 •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每个词没有固定的意义 他们随用法和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 如果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时用了象“公 正”“美德”“公平”这些词,这反而导 致了目标表述的含糊不清。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话 中, 一个 人是一个 非限定性 的摹状词 , 也就是 一个命题 函项
将 这三部分转 换成 日常语 言就是 : 至 少有一个人 写 了《 西
‘ p X , 这句话可 以改写为我遇见了 X , 并且 X是人 。 语法结构相 同 游 记》 ; 至多有一个人写 了《 西游 记》 ; 谁 写了《 西游记》 谁就是 明
的 两 句 话 经 过 了逻 辑 分 析 就 清 晰 明 确 的看 出 了 这 两 句 话 在 逻 朝 人 。这 三 个 部 分 都 蕴 含在 “ 那个写 《 西 游 记》 的人 是 明朝 人 ” 这
辑形式上 的不 同。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出了专 名与摹状词 的根本 个命题 中, 是三个 部分 的合取 。
简析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 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口刘 睿 赵 月
保定 0 7 1 0 0 0 ) ( 河 北 大 学政 法 学 院 , 河北
摘
要: 伯 特兰・ 罗素是 英国著名 的哲 学家、 逻 辑学家、 数 学家、 社会活动家和教 育家。罗素在弗雷格理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了指称理论 , 提 出了摹状词理论。 以限定性和 非限定性 两类摹状词深入地 区分 了专名和摹状词的 区别 , 解决 了语 言上 不实存 的本
对象 的特 征而不是突 出指示功能, 也就 意味着摹状词 可以指代 也不实在 的, 不能在 思维 中考虑 的事物 , 像金 山 , 独 角兽 , 红脸 那些 有意义而没有所指 的对象。但是单看摹状词这三个字可能 鬼等 。但是当人们谈论这些对象 的时候 , 却从另一方面肯定 了 会引起歧义 , 摹状 词并不是某一 类词 , 而是具有 描述对象特 征 它们的存在 。最后, 对含 有摹状 词的命 题的研 究是罗素摹状词 的一类短语 ,它是更好地展现 日常语言逻辑结构 的分析工具 。 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 。摹状词 的意义来 自于它 的组成部分 , 即 罗素把摹状 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 词和 限定性摹状词两类。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作者:杨洪薇曹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3期摘要:罗素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摹状词理论,在摹状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既受到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支持和赞扬,也受到不少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批评和指责。
通过对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以及限定摹状词指称研究发展的介绍,得出其由语义研究向语用研究发展的结论,并试图借鉴关联理论探析限定摹状词指称确定的过程。
关键词:限定摹状词;指称;语境;关联[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163-02摹状词(description)是指用来指称某一对象并对这一对象进行某些特征描述的名词性词组。
1905年,罗素在他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他的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数学原理》、《哲学问题》等著作中做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改善。
然而,“摹状词理论”的译法并不能显示这个理论实际所处理的问题,即指称和描述的关系问题。
陈嘉映在他译著的《哲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就提出,把“摹状词”平实译为“描述语”更为恰当。
罗素在弗雷格区分了涵义与指称的基础上,指出摹状词与通过实指和命名方式指称单一对象的专名是不同的。
此外,罗素还把摹状词区分为“非限定的”和“限定的”两种。
他说:“我所谓摹状词是指任何具有‘一个如此这般’(a so and so)或‘那个如此这般’(the so and so)形式的短语,我称具有‘一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非限定的摹状词’;而称‘那个如此这般’单一形式的短语为‘限定的摹状词’。
”[1]我们通常所说的摹状词,就是指限定摹状词。
以英语为例,限定摹状词的一般结构是:定冠词 + 描述性词组 + 普通名词(单数)。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用命题函项来分析日常语言,澄清专名的误用,目的是解决事物的指称和描述问题,解决了哲学上关于“存在”的问题,关于“同一”替换的问题和排中律疑难的问题。
摹状词理论探析DescriptiveTheory
民选的政治元首,不存在世袭的国王,所以“当今法国国
它实际上是“那个叫做吴承恩的人”(要理解他必须要结合
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认为它正确与否
他的其他摹状词) 的简称。在逻辑意义上使用的专名,就
这两个陈述句都是非真的。罗素开玩笑道:“喜欢综合的黑
是“这”或者“那”这样的指示代词。因为当两人在进行
格尔信徒可能会推断说,法国国王带了假发”。罗素的说法
交流时,“这”或者“那”所指向的,才是交流者都能明白
是,如果 A 与 B 并非相异,那么,不论是设想有‘A 与 B 之
的现实殊相。但是,即使如此,“这”或者“那”要作为专
间的差别’的对象,还是设想没有这样的对象,看来都是
excluded middle, and the existence of fallacy in ordinary language, and this initiates the deeper research. Peter Strawson criticizes Russell's theory from
历史上,许多学者都研究过以下三大难题,他们都试
罗素认为,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以上三个问
题:
1.针对同一替换规则失效,还以司各脱与 《威弗利》 的
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决,但结果差强人意。罗素的摹状词
作者为例。按照摹状词理论翻译后的理想语句就变成,“有
理论的提出也是源于对它们的思考。这三大难题是:
且仅有一个人,他写作了 《威弗利》,而且乔治四世想知道
合他所追求的“完美的逻辑”语言的要求,即“如果一个
新符号不能保证具有指称物,那么它就不该成为一个专有
罗素
罗素。
罗素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他的摹状词理论来进行的。
“我所谓的摹状词是指任何具有一个如此这般或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我称具有一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模糊的摹状词,而称具有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限定的摹状词,因此一个人是一个模糊的摹状词,而那个戴帽子的人则是一个限定的摹状词。
罗素认为语言有两种的功能,即命名功能和描述功能。
具有命题功能的表达式是专名,就是我们可以直接亲自获得的知识,而具有描述功能的表达式是摹状词,就是我们通过别人的描述获得的知识。
摹状词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不能作为一个语句的主词,要使摹状词有意义,我们必须把整个摹状词拆散成几个组成部分,由这些部分来完成原来摹状词在词句中的作用。
罗素试图用他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三个疑难。
一是排中律疑难。
根据排中律,语句A是B和语句A不是B,这两个语句必有一真一假。
著名的例子是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
法国是共和政体,没有国王。
而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的排中律另一面是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这两个句子都不是真的。
而在罗素看来,这个问题出在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限定的摹状词作为命题的主词上,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不是像其他专名那样作为真正的主词,它只是摹状词。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是否有一个当今的法国国王,如果有这个国王,他是否是秃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提要:作为关于专名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之后却遭到了不少的批评。
本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遭受的主要批评,以期对其客观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摹状词;批评;定位;评价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著作中对此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善。
罗素首先摹状词区分为限定的和非限定两类。
限定摹状词通常是the+单数语词,如the man,the present King of England。
限定摹状词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语句作出改写,把包含限定摹状词以及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命题函式,以此揭示其真实的逻辑结构,暴露出其表面语法只是假象。
罗素认为他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三大哲学难题:A.迈农悖论B.违背排中律C.同一性问题。
罗素的改写方式有时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有时采用的却是符号逻辑形式。
陈嘉映(2006)将罗素的改写以以下形式体现出来:A.金山不存在=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C.《瓦弗利》的作者是司各特=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瓦弗利》,并且这个对象是司各特。
(更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是:有一个X,那个X写了《瓦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瓦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特。
)[1]以上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经过改写后,句子中不再包含限定摹状词。
那么罗素的改写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难题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他的分析。
A.金山不存在在这一命题中,金山是主语,不存在是谓语。
经过改写后,金山被分解为“金子做的”和“山”这两个部分,且“金子做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转到了谓词的位置上。
这样,罗素便认为他清除了迈农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实体。
浅析罗素摹状词理论
青春岁月1905年,罗素在其发表的《论指称》中提出了Description theory(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以在弗雷格涵义指称论为基础的,主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目的,尤其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被誉为“哲学的典范”。
罗素以解决哲学“存在”问题为目的,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涵义的命题涵项,并以其为武器来解决哲学中由于专名和摹状词的混淆而产生的问题,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方法,将逻辑分析与语言哲学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呈现清晰的,符合客观事实的语言结构,防止对概念产生混淆。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本体论的影响对日常语言所造成的误解,同时也对摹状词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量子物理学撼动了低速运动下的传统物理学基础,数学被归结为逻辑学后逻辑悖论的出现,使传统的“思辨”哲学受到“实证”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危机之下所隐藏的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于哲学自身存在价值的丧失。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所擅长研究的领域,如果该研究领域逐渐被消解,那么该学科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类思维里形而上学的观念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洗礼后也在逐渐消解,实证主义日益将思辨哲学从科学认识领域驱除出去。
在客观经验和实证原则的冲击下,先验真理和纯思领域也对其无法抵抗,传统哲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数理逻辑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一块摆脱客观经验的研究领域,但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逻辑的基础是什么。
哲学家们认为任何逻辑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就是要理清我们的语言。
因此一部分哲学家开始把日常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这也引起了近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伴随“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逐渐兴起,早期的分析哲学家对“指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弗雷格提出“涵义-指称”理论,罗素对此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
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民化 ”
在蒋介石 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动反革命 政变后 ,斯大林依 然没 有看 清国民党 右派 的真实面 目, 将希 望转 移到武汉 革命 政府方面 , 并 且错误 的将蒋 介石 看作 是资产阶级代 表 ,而将 汪精 卫看作是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 将 以汪精卫为首的国 民党视为左派 , 共 产党应该 巩固和发展与左派的合作。斯大 林认 为武汉国 民党是中 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 中心 ,视 其为在与南京反革命相抗衡的政权 ,必须支持武汉政权 。随 着革命的发展 ,相信其一定会成为无产阶级和农 民革命 民主 专政的机关。 虽然斯大林在指导大革命 的农 民运动 中,强调要深入发 动农 民运动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是却寄希望于通过汪 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来解决农 民土地 问题 , 这是不切实际的。 他高估了武汉 国民政府 的革命 陛, 幻 想着使 国民党 “ 农 民化” , 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独 自 领导农民革命的能力,使共产党在 革命领导权上步步妥协 ,最终丧失 了领导革命 的主动权 。 三、斯大 林大革命农 民观的评析 斯大林在 中国大革命 的过程 中 , 对 中国农 民运 动都予 以 了指导和支持 , 但其对 中国革命认识上 的不足 和矛盾影 响了 其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农 民运动 的正确定位 , 从而 导致其政 策上 的左 右摇摆 。这种摇 摆决 定 了中 国的农 民运动不 可能 在 斯大林 及共 产 国际 的指 导下持 续发 展。斯 大林未 能非 常 重 视 中国共产 党 的领 导 ,对 中国共产党 这一 年轻政 治组 织
的发展 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文章分析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 内容 ,并提 出 其缺点 与不足 。 【 关键词 】 罗素;摹状词理论;缺点与不足 伯特兰 ・ 亚瑟 ・ 威廉 ・ 罗素 ( 1 8 7 2 — 1 9 7 0 ) ,英 国哲 学 家 、数 学家 、逻辑学 家。 由于罗素 在摹 状词理 论 的建立 和 完善 中体 现 出的杰 出作 用 ,一般称 之为罗素 的摹 状词理论 。 摹状 词就是 通过 描述对 象 的特 征或 属性来 明确 指称对 象的 短语 ,所 以也有学者将 其译为摹 状语 、描述语 或指称词组 。 辑 的现象 。哲学方 面的动 机则是想 把摹状词理论作为奥卡姆 剃 刀 ,以便剃掉人们对我们 这个世 界上的某些对象 的不合理 的本体论 承诺 。具体 地说 ,罗素的摹状 词理论的提 出源于对 所谓哲 学三大难 题的思考 : 同一性替代问题 、排 中律失效 问 题 和存在悖论 问题 。 ( 一 )同一替代 问题 如果 A= B,那么在命题 中能否用 A代替 B而不 改变命 题 的值 ?例如 ,“ 乔 治 四世 想 知道 司各脱 是否 为 《 威 弗利 》 的作 者 ; 而事实上司各脱是 《 威弗利 》的作者 。因而 ,我们 可以以司各脱代入 《 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 要 知道的是 ,“ 司各脱是否是 司各脱 ” 。显然 ,专名和摹状词
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
21 0 1年第 4期
学 三大难题 。这三 大难题 是 :
( ) 实体不存 在难 题 ( 一 非 存在 悖 论 ) 否认 任何 事物 在 观 念上 存 在就 会 产 生 矛盾 。也 就 是说 , : 当人 们说 “ 某物不 存在 ” 往往 引起矛 盾 。如 “ 帝不存 在 ” 上 这个 命题 , 果有 人 反 问“ 存 在 的是 什么 ” 我 回 如 不 , 答 道“ 是上帝 ” 表 面上看 , , 似乎 “ 不存 在 ” “ 是 上帝 ” 的一种 性质 描述 , 因为在 现 实世 界 中并 不存 在 “ 但 上
论指称
论指称——《语言与哲学》读书笔记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学派中牛津学派的元老之一,他强调把语词或语句与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严格区别开来,认为意义是语词或语句本身的功能,指称是语词使用的功能,真假是语句使用的功能。
他的研究代表了在指称理论上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转折的历史潮流,因而研究斯特劳森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指称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涉及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因此要对罗素及其摹状词理论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才能更好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是斯特劳森于1950年发表,文中涉及到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词两大类。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例如“一个人”、“一条狗”、“一位议员”等事例。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集中在限定摹状词方面。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当今法国国王”等。
在本文中,斯特劳森主要是从分析日常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立场出发,批判性地审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进而提出与罗素理论相对立的观点。
罗素认为指称词组本身绝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式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命题时,比如“当今法国国王是贤明的”,不要急于对它做出或真或假的论断,因为“当今法国国王”这个词没有意义,所以其相应的命题也就无所谓真假,而应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且X是贤明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恰好存在一个法国国王,而且这个国王是贤明的,则这句话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从表面上看,“法国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以下简称为语句S)是主-谓词语句,有语法主语“法国国王”(以下简称为语词D)和语法谓语“是贤明的”。
论指称-罗素(1905)
(1)如果a等于b,那么,凡对于一个真的,对另一个亦真,且这二者可以在任何命题中互相代入而不改变命题的真假。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备脱是《威弗利》的作者。因而,我们可以以司各脱代入《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要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但是,人们并不认为欧洲的这位头等显贵对同一律感兴趣。
这样,“查理二世的父亲被处以死刑”就变成为:“χ生了查理二世,且χ被处以死刑,并且‘如果y生了查理二世,那么,y与χ相等同’对于y总是成立的,这对于χ并非总是不成立的”。这解释似乎有点难以置信;但我暂时并不提出为什么作这种解释的理由,而仅仅是在陈述这个理论。
为了解释“C(查理二世的父亲)”,其中的C代表关于他的任何陈述,我们只用C(χ)代入上述的“χ被处以死刑”。应注意,根据上述的解释,不管C可能是怎样的陈述,“C(查理二世的父亲)”都蕴涵:
论指称-罗素(1905)
我用“指称词组”来指下列这类词组中的任意一种:一个人、某人、任何人、每个人、所有人,当今的英国国王、当今的法国国王、在二十世纪第一瞬间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太阳围绕地球的旋转。因此,一个词组只是由于它的形式而成为指称词组。我们可以对一个词组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1)它可以指称,但又不指任何东西,例如“与χ相等同’对于y总是成立的,这对于χ并非总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日常语言“查理二世有一个且仅有一个父亲”所表述的东西。因此,假如这个条件不成立,那么,每一个具有“C(查理二世的父亲)”形式的命题就是假的。所以,本文开头时所举的每一个具有“C(当今的法国该国王)”形式的命题就是假的。这是目前这个理论所具有的最大优点。我在后面将证明,这一点并不像起初可能会设想的那样与矛盾律相悖。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罗素提出的摹状词(sense data)理论,是他的认知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简而言之,摹状词是指我们在感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时,所得到的与外界对应的内在感觉或心理状态。
罗素认为,这些摹状词是我们认知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最基本的形式。
首先,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难题,即对外部对象的认知方式。
罗素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到外界物体的本质与存在形态,所有的认知都只是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摹状词作为联系感官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媒介,成为我们认知外界最基本的形式。
其次,摹状词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形而上学上的理论。
罗素认为,摹状词是存在于我们心智中的、彼此独立且不可分割的实体。
也就是说,摹状词代表了人类对外界客观存在的直接体验,而非仅仅是一种由大脑生成的“虚拟现实”。
接下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摹状词理论的正确性:1. 看到一张红色的苹果,我们会感到红色的视觉摹状词、苹果的形态摹状词、甜味或酸味的味觉摹状词,以及香气的嗅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全面认知。
2. 听到一首歌曲,我们会感到节拍的摹状词、歌曲的旋律摹状词、歌词的语言摹状词,以及可能还有人声或乐器的声音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歌曲有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3. 摸到一件丝绸衣物,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质感的摹状词、重量的摹状词,以及衣物线条和形状的触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衣物的质感、形态等方面有直接感受。
4. 品尝一道美食,我们会感受到口感的摹状词、味道的摹状词、香气的摹状词,以及食物颜色和形状的视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一起作用,让我们对这道美食的口感、味道、香气等方面有全面的认知和感受。
5. 感受到阳光和微风,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光照的摹状词、风的摹状词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组成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舒适。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不定摹状词的消除、限定摹状词的消除以及限定摹状词“初现”和“次现”的区别三大困惑,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受到了哲学界的挑战。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这种分析的方法为20世纪整个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勃勃的驱动力。
关键词:专名;摹状词;指称一、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的缘由罗素对哲学本质的看法是摹状词理论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过去的哲学家不加分析和批判地使用语言来研究哲学,没有注意到语言本身的含混不清之处,往往误用或滥用了语言,因而提出了许多虚假命题或伪命题,最终导致有些哲学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定论。
罗素也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对我们用以描述世界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学问,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经常和其逻辑形式是不一致的,把语法范畴和逻辑范畴,甚至本体论范畴混淆在一起就会引起哲学的混乱。
①康德主张:“在我们讨论认识之前需要检查一下我们的认识能力。
”②同样,罗素也主张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揭示语言真实的逻辑结构,明确语言要表达的真实目的,解决人们在交流和表达中的误解和混乱,③在讨论哲学之前检查一下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语言,因此,为了澄清语言的逻辑结构,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在罗素之前,弗雷格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他发现,语言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在弗雷格的成就上对语言进行进一步分析。
罗素从弗雷格那里收获颇丰,他曾说过:“在一切逻辑分析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受益于弗雷格。
”罗素对于当代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把逻辑方法应用于哲学分析的经典之作。
④19世纪末,皮亚诺提出,“苏格拉底是不免于死的”和“一切希腊人是不免于死的”这两种形式的命题是有区别的,皮亚诺的这一思想使罗素看到这两种命题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构,前者表示一个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后者表示两个谓词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解读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摘要:“非存在之谜"在哲学的舞台上困扰了哲学家们两千年之久,期间有不少哲学家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了努力与尝试,但都无疾而终.罗素从捍卫其逻辑指称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 对语句结构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提出的摹状词理论, 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并给出摹状词定义及包含摹状词的语句的逻辑形式,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关键词:“非存在之谜”;专名;摹状词1、“罗素“摹状词”产生的缘由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日常语言的普通句子的主语是否都表示逻辑命题的主项的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金山难题”即“非存在之谜”.倘若我说“金山不存在。
”倘若有人反问:“不存在的是什么?"我说“那是金山."这就似乎把某种存在赋予了金山。
简而言之,我们如何才能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避免上述日常语言把存在性赋予非实在物的尴尬情况?这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其次,同一陈述句的替代原则疑难,也就是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比如说:“奥巴马是美国现任总统。
"这句话表达了名词“奥巴马”与短语“美国现任总统”的同一性。
既然具有同一性,那么这二者就可以替换,于是原话变成“奥巴马是奥巴马",变成了同语反复,没有意义。
然而原句是有意义的,它指出了一个事实.这里的问题何在?第三,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时所陷入的混乱和长达数千年的思辨。
过去把“存在”当作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辨[1]。
鉴于上述的疑难,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以澄清问题,从而重建逻辑上完全的语言。
2、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2。
1限定摹状词与专名首先专名是简单符号,摹状词是复合符号。
在罗素看来,专名是其构成部分不再是符号的符号,这种符号用来指称一个个体或特殊的东西的,如“司各特"就是用来指称一个具体的人的,是一个人的名字。
专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那个具体对象,知道一个专名的意义就意味着知道它所适用的那个个体,倘若一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司各特”这个名字,那他就不可能明白它的意义,因为专名的意义不依赖与其它任何语词的意义[2]。
重读经典: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山不存 在” 一般来 说 , 金 , 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有意 义的真句 子。 我们 说 “ 山不存 在” 金 时是很清楚地 意指没有 金 山, 即没有 与 “ 山” 也 金 相对应 的实在 ( 或对象或个体 ) 。 但是 , 运用逻辑哲学对 这个 句子进行分析 时就 出现 了问题 :
源 于对所谓 哲学 三大难题 的思考 :迈 农悖论 、同一 性问题 和违背排 中律问题。
罗 素著名 的摹状 词理论 被誉为哲 学 的典 范 , 也引起许 多争议 。 但我国语言学界对此理论的研究寥寥可数。 李金辉
介绍 了罗素的分析哲 学并详 细阐述 了语言 中句子具体 的逻 辑形式 …。 纪亮在讨 论西 方语言哲 学研究 的现状 与前景 涂
杨雪芹
( 盐城师范学 院 外国语学院 , 江苏 盐城 2 4 0 ;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 202 江苏 苏州 2 5 0 ) 10 6
摘
要 :本 文重点探 讨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对语 言哲学发展 的意 义。 在研读 三篇语 言哲学经典文章 的基础上 ,
阐述罗素 的摹状 词理 论的 目的、 核心 内容及其对语 言哲学发 展的深远影 响, 评述有关摹状 词理论 的争论,并提 出 只有从正确的视角去理解摹 状词理论 我们才能把握其经典意义。
21 0 0年 1 月 第1 期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lf uhu n e i hl oh &Sc i c) orao zo i rtf ispy oi S e e S U v sy P o l a cn
Jn2 0 a .01
试论罗素对摹状词和专名的区分
后期罗素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从二十年代前后开始,罗素对专名的看法就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把专名看成指称个体的语词,而认为“专名=代表殊相的词”。殊相是指原子事实的诸关系项。罗素说:“在生活中,组成人或事物集合的是一些简单存在物,但在语言中,却没有任何直接的方式能指示这些最终的简单存在物,我把它们称之为‘殊相’。”就是说殊相就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最简单的存在物,是我们此时此刻此地正在感觉的对象,而这也构成了通常我们所说的人和事物。那么如果这样,我们以前所定义的专名,例如像“苏格拉底”、“美国”等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专名,因为它们并不代表殊相。而跟据专名的第二个条件:“它所指称的对象必须是该名称的使用者所亲知的对象”。像“苏格拉底”、“美国“这样的词也并不满足这一标准,因为“苏格拉底”、“美国”是无法被人亲知的,而它们只是很多性质的集合,是逻辑构造的产物。当我们在使用“美国”、“苏格拉底”这些词时,我们并不能感觉到这些词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事物,而我们所获得的只是一些缩略的摹状词,是表述这一事物诸多性质的摹状词。比如当我们说起“美国”时,我们想到的是,它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主共和国家,是一个有很多篮球队的国家等等。所以罗素把专名分为普通专名和逻辑专名,普通专名是缩略的摹状词。而只有“这”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名,才能够代表殊相,它们才是逻辑专名。我们使用“这”和“那”这两个语词时,它们则代表了我们心中所想的任何事物,而且它们都有所指,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在使用这两语词时,它们所指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个人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它们所指称的对象都是使用者所亲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
罗素是限定摹状词的创始人,在罗素看来,摹状词有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构成。
限定摹状词的代表式为“这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比如说the morning star,“当今的英国女王”,“那个奔跑的孩子”等等。
专名(从广义上讲包括普通名词)是限定摹状词的特殊形式。
罗素此种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所有的单数词项,包括限定摹状词、专名、单数代词和指示代词,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
换句话说,罗素的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指称理论。
基于弗雷格的研究,针对限定摹状词这一术语,罗素首先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一)明显指称与非存在问题
在罗素看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是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该句选择了某一存在或存在物,并且赋予了这一存在某种特质。
如果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或指示某一存在,矛盾就会产生。
在例句(1)中,由于现在不存在目前的法国国王,要定位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物是不合乎逻辑的。
更糟糕的是,is bald这一谓语无法定位任何指示物,因此例句(1)是一个合乎语法但不合乎逻辑的句子。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
(二)否定存在问题
否定存在问题是问题一的特例,但与问题一相比要更为严重。
从字面来看,例句(2)似乎是合乎逻辑并可接受的,因为
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这的确是事实。
但是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如果例句(2)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就不应该用不存在的present King of France作为主语;如果这样一位国王真的存在,那么
为什么又要在谓语中将其否定?
(2).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
(三)弗雷格关于身份的困惑
例句(3)这样的身份陈述句包括两个单数词项。
如果该陈
述为真值,那么这两个词项指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
表面来看,这两个陈述仅仅是表明Elizabeth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使得陈述本身变得次重要。
然而实际上,该陈述是重要的,它的确相听话者传递了某些信息,例如:谁是Elizabeth,或者谁统治英格兰。
用弗雷格的话来说,这两个单数词项拥有同样的指称但意义不同。
(3). Elizabeth Windsor = the present Queen of England.
(四)可替换性问题
单数词项的功能在于能够选出某一个体事物,并将其引入话语。
因此一般来说任何两个指称同一事物的单数词项在语义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句子中用两个词项的其中一个词项替换另一个词项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或者至少不改变句子的真值。
我们来看例句(4):
(4). Emily thinks that the writer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 is a great thinker.
假设例句(4)为真值,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Emily并不知晓Being and Nothingness的作者还会兼职写作一些淫秽小册子,诸如Sizzling Veterinarians。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用the writer of Sizzling Veterinarians来替换the writer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并保留原句的真值。
因此替换后的例句(5)实际上是虚假的。
借用奎因的术语,例句(5)中限定摹状词的句子位置具有指称晦暗性(referentially opaque),也就是说,某一指称替代词语的变化会改变句子的真值,这与其相反的情况指称明显性(referentially transparent)相对照。
(5). Emily thinks that the writer of Sizzling Veterinarians is a great thinker.
罗素限定摹状词指称的唯一性
唯一性(Uniqueness)是限定摹状词的重要特征。
对于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唯一性的经典研究源于罗素于1905年为指称词语找到逻辑解析方法的尝试。
罗素的唯一性理论在之后的50年内都处于权威地位,然而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追随者对于该理论的质疑即反驳,其中斯特劳森的观点最为著名。
斯特劳森在1950年争论到一些摹状词时不完整或是不恰当的。
他指出:
看这样一句话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可以肯
定过的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the table这一限定摹状词指称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它只用来指称某一特定的桌子,即具备唯一性。
这是定冠词的一个非常严格的使用。
罗素说过,以“那个某某”为形式的词组需要严格使用,“只能在有且只有一个某某的情况下使用”。
现在很明显,“在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 这句话中正常使用的限定摹状词the table在有且只有一张桌子的情况下应用是虚假的”。
其原因在于,话语发出的当时当地很可能存在除the table之外的其他桌子。
值得注意的是斯特劳森在这里并没有否认罗素对于唯一性
的分析,而是试图区分限定摹状词指称的唯一性与某一摹状词只能单一指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