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李椿 ) 电子教案(2015)
高中物理北师大版必修二《热学》教案
高中物理北师大版必修二《热学》教案引言:《热学》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学习热力学、热量传递和热机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热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课程要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2. 掌握热量的传递方式,如传导、对流和辐射;3. 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计算方法;4. 运用热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热量传递方式的掌握和计算;(3)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计算。
2. 教学难点:(1)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热机设备的效率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2)热量传递方式;(3)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简要阐述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和实例。
(2)实验法:结合实际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理解热量传递方式的特点和原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热机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计划分为5个教学单元,预计每个单元的授课时间为2-3节课,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1)教学内容:热学的发展历史、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时间:2节课。
2. 第二单元:热量传递方式(1)教学内容: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2)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3)教学时间:3节课。
3. 第三单元: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1)教学内容:热机的分类、热机的工作原理、效率计算等内容;(2)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时间:3节课。
热学电子教案
B
(热力学第零定律)
酒精或水银
A
B
A 和 B 热平衡, TA=TB ;
B << A, A 改变很小,TA 差 不多是原来体系 A 的温度
热胀冷缩特性,标准状态下,冰水混合, B 上留一刻痕, 水沸腾,又一刻痕,之 间百等份,确实是摄氏温标(Co)。
§1.3 理想气体温标
用水银或酒精的热胀冷缩特性,温标不准确 用理想气体的波义耳定律,能够给出理想气体温标
PV=const.(温度不变) 理想气体严格遵守波义耳定律
定义理想气体温标 T,使 PV T
P
液相 固相
临界点
水的相图, 三相点只有一个 (水的三相点演示)
609Pa
气相
273.16 K
PV
T 273.16K
T
P3V3
改变。这称为动态平衡。
粒子数是宏观量
箱子假想分成两相同体积 的部分,达到平衡时,两 侧粒子有的穿越界线,但 两侧粒子数相同。
涨落 处在平衡态的系统的宏观量,如压强P,不随时间改变, 但不能保证任何时刻大量分子撞击器壁的情况完全一样, 这称为涨落现象,分子数越多,涨落就越小。
上例中两侧粒子数不可能 严格相同,那个地方的偏差也 就是涨落。
热学电子教案
热学(Heat)
热学是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规律的科学。 热现象是物质中大量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集体表现。
热大学量的分研子究的方无法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1.宏观法. 最差不多的实验规律 逻辑推理(运用数学) ------称为热力学。
2.优微点观:法可. 靠、普遍。 缺点:未揭示微观本质。 物质的微观结构 + 统计方法 ------称为统计力学 其初级理论称为气体分子运动论(气体动理论) 优点:揭示了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缺点:可靠性、普遍性差。
《热学》(李椿 ) 电子教案(2015)
注意
与稳恒态的区别,稳恒态不随时间变化,但 由于有外界的影响,故在系统内部存在能量 流或粒子流。稳恒态是非平衡态。对平衡态 的理解应将“无外界影响”与“不随时间变化”
同时考虑,缺一不可。
金属杆就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根据平衡态的定义,虽然杆
上各点的温度将不随时间而
改变,但是杆与外界(冰、
沸水)仍有能量的交换。一
aV
假设当 T Ttr 273.16K时,V Vtr ,则 273.16 aVtr
a 273.16 Vtr
T V 273.16 V 定压气体温标
Vtr
用不同气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正常沸点所得的四条曲线
实验发现:
气体的压强 Ptr 越低,即测温泡内的气体越稀薄,不同气 体定容温标的差别越小:当压强 Ptr 趋于零时,各种气体
温标 (Temperature Scale)
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 • 经验温标 • 理想气体温标 • 热力学温标 • 国际实用温标ITS-90
一、经验温标(Experience Temperature Scale)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列氏温标 兰氏温标
三要素 a) 测温物质和测温属性 b) 定标点 c) 标度法
关 系: T p ap
T Ttr 273.16K
假设当 p ptr (气体在三相点时的压强 )
273 .16 K aptr
则
a 273 .16 K
ptr
T p 273.16 p 定容气体温标
ptr
由气体压强P来测定待测温度T(p)
定压气体温标:
T
V
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摄氏温标由热力 学温标导出
电子行业《热学》电子教案
电子行业《热学》电子教案一、导言热学是电子行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了电子元件的热稳定性、散热设计以及热管理等方面。
本教案旨在介绍电子行业中的热学知识,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应用示例,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基本概念1. 热量热量是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物体在温度差的作用下,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能量。
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设备过热、性能下降甚至损坏。
2. 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传递的过程。
在电子行业中,热传导是指电子元器件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主要通过导热材料进行。
合理选择导热材料并设计良好的散热结构,可以提高元器件的热传导效率。
3. 热阻热阻是指物体抵抗热传导的能力。
在电子行业中,热阻是指电子器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传导阻力。
降低热阻可以有效地改善电子器件的散热性能。
三、热学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1. 散热设计在电子设备中,一些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导致设备过热。
因此,合理的散热设计是电子行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选择合适的散热材料、设计散热结构以及增加散热风扇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
2. 热稳定性设计电子器件的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设计电子器件时,需要考虑到温度对性能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热稳定性设计。
通过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的设计电路,可以提高电子器件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
3. 环境温度控制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对其性能和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电子行业中,需要对设备的工作环境进行温度控制,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通过合理的散热设计、空调设备等手段,可以控制设备的环境温度。
四、实际案例1. 智能手机散热设计智能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功能的开启和高性能处理器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导致手机过热,影响使用体验。
因此,智能手机的散热设计非常重要。
智能手机的散热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散热材料,增加散热结构,如散热片、散热孔等,以增加散热面积和导热能力;设计合理的散热通道,使热量能够有效地从内部传递到外部;增加散热风扇等。
热学电子教案
r ro
f 0 引力起主要作用
rR
f 0
分子力是短程力!
3.2.2
一、热力学系统
平衡态
状态方程
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包含有大量微观粒子(分 子、原子)的物体或物体系—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外界: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又称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情况,体系(也 即系统)分为三类: (i) 孤立系(isolated system)——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 亦无能量的交换。(理想概念) (ii) 封闭系(closed system )——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 换,而无物质交换。 (iii)开放系(open system )——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 也有能量的交换。
分子、原子组成的前提出发,运用统计力学的方法,把宏观性 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统计平均值所决定,由此找出微观 量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分子动理论
微观描述方法 的局限性:
在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由此而 作出简化假设(微观模型)后所得的理论 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
• 热力学
3、热学
• 统计物理学
微观量与宏观量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分子动理论是根据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和原 子组成的事实,从力学的规律出发用统计平 均的方法,求出大量分子微观量的平均值, 建立宏观量和微观量的关系,从而说明宏观 现象的微观本质。
10
§3.2
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
分子运动------布朗运动-----热运动
例: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
温度---开尔文
1atm 760mmHg 1.013 10 Pa
5Hale Waihona Puke 1m 10 L T 273.16 t
《热 学》课件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低温技术和超导研 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超导 材料的制备和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 和利用热力学第三定律来理解和控制 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CHAPTER
05
热机与制冷机
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
热机工作原理
热机是利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通过高温热源吸收热量,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将热能转换为机 械能。
影响因素
物质的导热系数、温度梯度、物质的性质等。
对流
定义
对流是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流动,从而将热 量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机制
对流的发生依赖于流体的流动,包括自然对流和强制 对流。
影响因素
流体性质、温度差、流速等。
辐射
定义
01
辐射是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的过程。
机制
02
物体通过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来传递热量,不受物质媒介
详细描述
保温杯利用热的不良导体减缓热量传递速度,达到保温效果;制冷技术利用相变 原理实现温度降低;能源利用方面,热能转换和利用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能 源。
CHAPTER
02
热量传递方式
热传导
定义
热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由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 分的过程。
机制
热传导主要通过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振动和 相互碰撞传递热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
总结词
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可能性
详细描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 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是指能够从单一热 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而不引起外界变 化的机器。由于违反了熵增加原理,因此不
可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热学 第二版 李椿 绪论温度1PPT课件
总论
热力学基础 (宏观理论)
分子运动论 (微观理论)
计温和量热 热传递的一般规律
热力学平衡态的特征及充要条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和温标 理想气体定律与状态方程
热学理论的应用 (物性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机
分子运动论的实验 基础及基本论点
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的规律 理想气体内迁移规律
范德瓦耳斯气体、 液体、固体的基 本性质
热学研究对象:所有与热相联系的现象。
特点:热物理学研究的是由数量很大的微观粒子所 组成的系统。
上页 下页
二、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1、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方法
热力学: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热现象规律,构成
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叫做热力学。
热力学方法的优点:
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只 要在数学推理过程中不加上其它假设,这些 结论也具有同样的可靠性与普遍性。 热力学的局限性:
1、它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
2、它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它不能解答系统如何从非平 衡态进入平衡态的过程;
4
3、它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
2、微观描述过程:统计物理学
统计物理学则是热物理学的微观描述方法,它从物质由大
数分子、原子组成的前提出发,运用统计的方法,把宏观性质看 作由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统计平均值所决定,由此找出微观量与宏 观量之间的关系。
微观描述方法 在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 的局限性: 由此而作出简化假设(微观模型)
后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 符合。
• 热力学基础
3、热物理学
• 统计物理学的初步知识 • 液体、固体、相变等物性学
热学 第二版 李椿 热力学第一定律讲稿
准静态过程
在热力学中经常讨论的理想气体自由膨胀 程是一个非准静态过程。“自由”指气体不受 阻 力冲向右边。如图: 理想气体自由膨胀 一个过程,如果任意时刻的中间态都无限 接近于一个平衡态,则此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显然,这种过程只有在进行的 “ 无限缓慢 ” 的 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对于实际过程则要求系统 状态发生变化的特征时间远远大于弛豫时间τ 才可近似看作准静态过程。
下页
(功是过程量)
特殊情况:
等容过程:A等容 =0 等压过程:A等压 = -P(V2-V1)
(不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一般准静态过程中的微元功:
dA=
Yi .d yi
i
Yi 表示广义力,如:压强,表面张力,电场强度等。 y i 表示广义位移或广义坐标, 如:体积,面积,电极化强度等。
5—3 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ba=Q2+A2 Q2 = Δuba -A2
外界对系统所作 的功
=-208-84=-292(焦耳) =-69.9(卡) 负值表示放热
p
c
b
a o
d v
(3)若Ud—Ua=40.0焦耳,试求沿ad及db各吸收热量多少?
分析:沿adb只有在ad段才有功。
故见(1)可给的功42.0焦耳就是ad段系统作的功。 沿ad吸热 正值是吸热。 沿db吸热为adb吸收的热量减去ad吸收的热量
2、准静态过程;
非准静态过程
显然过程的发生,系统往往由一个平衡状态到 平衡受到破坏,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从平衡态 破坏到新平衡态建立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用
τ表示。实际发生的过程往往进行的较快,(如前
例)在新的平衡态达到之前系统又继续了下一步变 化。这意味着系统在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非平衡态,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热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热学》是物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像,熟悉热学理论的一些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热学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主要包括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的微观理论以及在物性、相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等三块基本内容。
由于热学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使它在物理学体系中和科技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既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工作提供基本的热学知识。
其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有关物质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热现象,并能够胜任中学有关热学知识的教学工作。
课程教学目标2:深刻理解物质各种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应用热学知识独立地解决今后中学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一般问题。
课程教学目标3:了解统计规律的涵义及方法,理解统计规律在物理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的矩阵关系注: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以热力学的三个定律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讨论统计规律的特点及应用。
其内容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物性学三部分。
1.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本课程与中学物理“热学”部分及后继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2.要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积分与路径无关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学》 课件
在可逆过程中,系统从状态A变化到状 态B ,其热温比的积分只决定于初末状态 而与过程无关. 可知热温比的积分是一态函 数的增量,此态函数称为熵(符号为S).
物理意义
热力学系统从初态 A 变化到末态 B , 系统熵的增量等于初态 A 和末态 B 之间任 意一可逆过程热温比( dQ / T )的积分.
1。要有循环
系统
A Q1=A
不
2。热量全转为功 可
3。外界无影响
能
开尔文表述还可表达为: 第二类永动机造不成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学》 课件
开尔文表述的理解
对等温膨胀
QT
p p1
p2
U
A
过程是从单一热 源吸热作功,而 不放出热量给其 它物体.
单个过程可实现, 但它不是循环过程
与开尔文表述不矛盾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学》 课件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1 开尔文表述 不可能制造出这样一种循环工作的热 机,它只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全部变为 有用功,而外界不产生影响(不放出热量 给其它物体,或者说不使外界发生任何变 化)。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学》 课件
开尔文表述的理解
高温热源 Q1
《热学》 课件
二、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 : 一个系统由某状态出发,经 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 个过程,它能使系统和外界复原,则原来 的过程叫做可逆过程 .
准静态无摩擦过程为可逆过程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学》 课件
不可逆过程: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统和外 界复原的过程叫做不可逆过程. 非准静态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的条件 准静态过程(无限缓慢的过 程)的,无摩擦力、粘滞力或其它 耗散力作功的,无能量耗散的过程 .
热学第2版教学设计
热学第2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热学》是一门涉及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学定律和热力学热力学过程的基础课程。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本科生开设的热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热力学基本概念和热学定律。
二、教学目的1.了解和掌握热学基本概念和热学定律。
2.能够运用热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热学基础概念授课时间:2周内容包括:温度、热量、热力学系统、热力学平衡、状态方程、状态函数、热力学过程等。
2. 第一定律授课时间:3周内容包括:内能、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
3.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授课时间:3周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等效表述、卡诺循环、热机效率、反馈过程和热平衡、熵的定义、熵的计算、熵的增加定律等。
4. 理想气体热力学授课时间:2周内容包括:理想气体的基本特性、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熵和内能的计算等。
5. 实验教学授课时间:2周内容包括:测量热容、测量气体压强和温度、卡诺循环实验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讲授、互动式教学。
2.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Moodle等。
3.实验室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室、数学计算机房等。
4.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和考核本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包括:1.课堂提问和讨论(10%)2.作业和实验报告(30%)3.期中考试(30%)4.期末考试(30%)六、教学团队和学生需求本课程由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包括主讲教师和助教。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学习之前需要预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实验教学活动。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导。
人教版物理《热学》电子教案
面向物理学本科学生
主讲:姚恺
1
热学内容图析
热学发展规律简史 研究对象及方法 总论 量热与量温 热传递的一般规律
热力学平衡态的特征及充要条件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和温标 理想气体定律和状态方程 分子运动论 (微观理论) 1、分子运动论的实验 基础及基本论点; 2、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的规律(平衡态); 3、理想气体内迁移规 律(非平衡态)。 热学理论的应用 (物性学) 1、实际气体、 液体、固体的基 本性质; 2、一级相变特 征及基本规律。
热力学呈现 平衡态的条 件
无粒子流:力学平衡条件,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系 统与外界之间应达到力学平衡,通常情况下反 映为压强处处相等。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条件,即在无外场下系统各部分的化 学组成应是处处相等。
可以用P、V、 T图来表示。只要上述三个条件一个得不到满足,就是 非平衡态,不能用P、V、T图来表示。
成绩考核:平时作业10%、出勤及课堂讨论10%、期末占80%
11
第一章
导论
§1.1 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一、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热物理学:是研究有关物质的热运动以及与热相联系 的各种规律的科学。 2、热现象:这些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热现象。 3、热学研究对象:所有与热相联系的现象。 4、特点:热物理学研究的是由数量很大的微观粒子所组 成的系统。 5、大数粒子:我们把数量级达到宏观系统量级的粒子。
12
二、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1、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方法
热力学: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热现象规律,构成热现 象的宏观理论,叫做热力学。 热力学方法的优点:
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只要在数学推理过 程中不加上其它假设,这些结论也具有同样的可靠性与普遍性。
李椿 热学 教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热学中的重要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热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系统等内容。
难点: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热力学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力学效率等概念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1. 引入热学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引入热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学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热力学定律介绍热力学定律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和熵增加原理。
3. 热力学过程讲解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容过程和等压过程等热力学过程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热力学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力学效率等概念。
4. 热力学系统介绍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和孤立系统等热力学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热力学平衡状态。
5. 实验操作进行与热学相关的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热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应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梳理知识框架,强化学生对热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式: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热学知识。
2.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实验操作:进行与热学相关的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热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呈现图文并茂的热学知识,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得到双重刺激。
2. 实验设备:准备与热学相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热学知识。
3. 教学实例:准备多个与生活和工程实际应用相关的教学实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热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热学》教学大纲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 Thermal Physics 课程代码 PHYS1002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物理学学 分 3学分 学 时 54学时主讲教师 修订日期 2021年9月指定教材 李椿等,热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由宏观的热力学定律和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来研究宏观物体的热的性质的研究方法,了解宏观可测量量与微观量的关系以及如何把宏观规律与微观解释相联系的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热学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物理前沿课题、新技术应用的教学和讨论,强化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思想及科学方法,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时空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系统的学习热学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掌握物体内部热学的普遍规律,以及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课程目标2:体会该课程理论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模型建构、分析与综合、推理类比等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研究宏观物体热性质的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和微观描述方法(统计物理学),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3:应用热学理论分析讨论固、液、气相变中的问题,适当介绍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前沿课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学习和了解热学发展史、重大科学事件和物理学家故事等,体会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及对应关系说明)课程目标1 第一章 温度第二章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第三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第四章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八章 液体第九章 相变7-2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物理学前沿和物理教学领域及国际发展动态。
李椿热学。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盛 水 容 器 均 绝 热
重物下落做功使 水温升高 电功使水温升高
焦耳(Joule 1818---1889)于1840年最早 焦耳 于 年最早 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 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1840-1879年焦耳进 年焦耳进 行了大量的实验, 行了大量的实验,测定了功与热相互转化的 数值关系---热功当量 热功当量。 数值关系 热功当量。 1956年国际规定的热功当量精确值为 年国际规定的热功当量精确值为: 的热功当量精确值为 J = 4.1868 J.cal-1
准静态和非静态过程与P-V图的关系
p pi i B A pf 0 V i Vf f
准静态:一条线
非静态:两个点
§5.2 功
一、狭义功:机械功—是力学相互作用下 狭义功: 的能量转移 实际中存在多种形式的功。 机械功、电场功、磁场功等。 这里的关注点:功对系统热运动状态的影响 热力学认为力是一种广义力,所以功也 热力学认为力是一种广义力, 广义力 广义功。 是广义功。
热是能量转移的一种形式的正确观点的建 关键在于测定热功当量的具体数值。 热功当量的具体数值 立,关键在于测定热功当量的具体数值。因 焦耳的工作不仅最终否定了热质说而且 此,焦耳的工作不仅最终否定了热质说而且 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 实验基础。 实验基础。 热量是由于各部分温度不一致时传递 的一种能量。 热量不是传递着的热质!!
二、准静态过程的体积膨胀功
设活塞施与流体的压强为pe,活塞的面 积为S,则当活塞移动dl时,活塞对流体 做的元功为
dA = pe Sdl
9
dV = − Sdl ⇒ dA = − pe dl
无摩擦准静态过程始终满足pe=p,p为流体 内部压强 最后得到外界对系统在无限小的准静态 过程所做的功
大学物理《热学》第二版李椿 第二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2-1 目前可获得的极限真空度为10-13mmHg 的数量级,问在此真空度下每立方厘米内有多少空气分子,设空气的温度为27℃。
解: 由P=n K T 可知n =P/KT=)27327(1038.11033.1101023213+⨯⨯⨯⨯⨯-- =3.21×109(m–3)注:1mmHg=1.33×102N/m 22-2 钠黄光的波长为5893埃,即5.893×10-7m ,设想一立方体长5.893×10-7m , 试问在标准状态下,其中有多少个空气分子。
解:∵P=nKT ∴PV=NKT 其中T=273K P=1.013×105N/m 2 ∴N=623375105.52731038.1)10893.5(10013.1⨯=⨯⨯⨯⨯⨯=--KTPV 个2-3 一容积为11.2L 的真空系统已被抽到1.0×10-5mmHg的真空。
为了提高其真空度,将它放在300℃的烘箱内烘烤,使器壁释放出吸附的气体。
若烘烤后压强增为1.0×10-2mmHg ,问器壁原来吸附了多少个气体分子。
解:设烘烤前容器内分子数为N 。
,烘烤后的分子数为N 。
根据上题导出的公式PV = NKT 则有: )(011011101T P T P K VKT V P KT V P N N N -=-=-=∆因为P 0与P 1相比差103数量,而烘烤前后温度差与压强差相比可以忽略,因此0T P 与11T P 相比可以忽略1823223111088.1)300273(1038.11033.1100.1102.11⨯≅+⨯⨯⨯⨯⨯⨯⨯=⋅=∆---T P KN N 个2-4 容积为2500cm 3的烧瓶内有1.0×1015个氧分子,有4.0×1015个氮分子和3.3×10-7g 的氩气。
设混合气体的温度为150℃,求混合气体的压强。
大学_李椿_热学_教案
课程名称:热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学时:3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热力学势能等基本理论。
2. 熟悉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平衡态及热力学势等基本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掌握热力学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如温度、压力、体积、内能等。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热学的起源和发展2. 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热学的学科地位和意义二、热力学基础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热力学势能:自由能、化学势等4. 热力学平衡态:温度、压力、体积、内能等状态参量三、热力学过程1. 等压过程、等体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2. 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等3. 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奥托循环、狄塞尔循环等四、热力学系统1. 热力学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孤立系统2. 热力学势:自由能、化学势等3. 热力学平衡:热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等五、热力学应用1. 热机:蒸汽机、内燃机、热泵等2. 热传导:傅里叶定律、热传导系数等3. 热辐射: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等4. 热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制冷、空调、热力发电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生活实例,引入热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阐述热学的学科地位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讲解1. 讲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热学知识的理解。
三、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练习1.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提出课后学习建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与外界不断地有能量交换
100 c 的热力学系统所处的状态,
显然不是平衡态而是稳定态。
o
金属杆
0 oc
热动平衡:
平衡态下,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仍处于不 停的无规运动之中,只是它们的统计平均效 果不随时间变化,因此热力学平衡态是一种 动态平衡,称之为热动平衡。
状态参量——平衡态的描述
确定平衡态的宏观性质的量称为状态参量。 – 常用的状态参量有四类: 几何参量 (如:气体体积) 力学参量(如:气体压强) 化学参量(如:混合气体各化学组分的质量和
《热学》电子教案
李椿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理论
• 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
热力学(热现象的宏观规律)
• 热现象
•
统计物理学(热现象的微观规律)
•
气体分子动理论
• 从微观上看,热现象是组成物体的粒子(分子、原子、电 子等)永不停息的热运动结果,每一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
偶然性,总体上却存在确定的规律性
TTtr,,
ptr ,Vtr ptr ,V
据定压气体温标公式有
pV C
T V 273.16 V
Vtr
T V 273.16 ptrV
p Vtr tr
将玻 — 马定律 pV C 代入上式,得
从而有
T V 273.16 C
Ctr
C Ctr T V
273.16
• 研究方法不同
热学内容体系示意图
引言
热学的研究 对象、方法
热学发展简 述
宏观理论
微观理论
物性学
热一律
热二律
气体动理论 (平衡态)
气体内输 非理想气体、 运过程 固体、液体
相变
引言 第一章 温度 第二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 第四章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七章 固体 第八章 液体 第九章 相变
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摄氏温标由热力 学温标导出
t T 273.15
t T
tF
32 9 t 5
9
t F
t 5
§1.3 气体的物态方程 (Gas State Equation)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可以用状态参量:P(力学参量)、V (几何参量)描述,在一定的平衡态,热力学系统具有确定的 温度T。温度T是其它状态参量的函数T=f(P,V)。 物态方程:温度与状态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简单热力学系统物态方程的一般形式 : f p,V ,T 0
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一)玻意耳 — 马略特定律: pV C
当一定质量的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时,它的压强和体积的 乘积是一个常量。常量C在不同的温度具有不同的数值。
(二)盖·吕萨克定律 V2 T2 V1 T1
(三) 查理定律
引言(Preface)
• 宏观物体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微观粒子处在永 恒的混乱运动之中。
• 实验表明: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热运动是 热现象的微观实质。
• 热现象是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 热运动在本质上不同于机械运动。 • 热现象 ━ 随机现象
第一章 温度
四、混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Mixtd Ideal State Equation)
设体积V中有n种不同的理想气体
质量:m1,m2, ,mi , mn
摩尔质量: M1,M 2, ,Mi , M n
分压强:p1, p2 , , pi , pn
混合气体的压强为p,按道耳顿分压定律,有
p
n
i1
pi
n
p p p1 p2 .... pn
i 1
( p1
p2
....
pn )V
( m1 M1ຫໍສະໝຸດ m2 M2 .....
mn )RT Mn
n
i 1
• 热力学温标:完全不依赖于任何测温物质及 其物理属性,是一种理想温标
• 热力学温度T (单位:开尔文K) • t=T-273.15 • 零摄氏度(t= 00C ),热力学温度T为
273.15K
四、各种温标间的关系
(the 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Temerature Scales)
注意
与稳恒态的区别,稳恒态不随时间变化,但 由于有外界的影响,故在系统内部存在能量 流或粒子流。稳恒态是非平衡态。对平衡态 的理解应将“无外界影响”与“不随时间变化”
同时考虑,缺一不可。
金属杆就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根据平衡态的定义,虽然杆
上各点的温度将不随时间而
改变,但是杆与外界(冰、
沸水)仍有能量的交换。一
• 列奥米尔(Reaumur,1683-1757,法国)以酒 精和1/5的水的混合物作为测温物质,称为 列氏温标。
• 至1779年全世界共有温标19种。
图1-1
图1-2
百分度温标:
采用同一种温标,选取不同的测温物质用来测量同 一对象的温度时,所得结果也不严格一致。
为了使温度的测量统一,需要建立统一的温标,以 它为标准来校正其他各种温标。
m M 称为物质的量,在一定的温度T和压强P下,气体
的体积V与物质的量 成正比,Vm 为1mol气体的体积。
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当 p→0 时,在同温同压 下1摩尔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
即
Vtr
都相同,因此 ptrVm,tr
273 .16K
对各种气体都一样,是普适气体常量,
令 R ptrVm,tr 273 .16K
采用理性气体温标为标准温标,这种温标用气体温 度计实现。
二、理想气体温标(Ideal-gas Temperature Scale)
定容气体温标 (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 由压强随温度的改变来 确定温度)
p p0 gh
测温物质:气体 测温属性:气体压强
固定点 :水的三相点温度 Ttr 273.16K
通过导热板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叫热接触。
• 通过导热板进行热接触的两个系统组成一复合 系统,当复合系统达到平衡态时,我们就说两 个系统处于热平衡。
热力学第0定律(热平衡定律)
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 个系统处于热平衡,则它们系统彼此也必定 处于热平衡。
温度
互为热平衡的几个热力学系统,必然具
华伦海特(Gabriel Danile Fahrenheit, 1686-1736,德国玻璃工人,迁居荷兰)制
造了第一支实用温度计:他把冰、水、氨 水和盐的混合物平衡温度定为00F,冰的熔 点定为320F,人体的温度为960F,1724年, 他又把水的沸点定为2120F。后来称其为华 氏温标。
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瑞典 天文学家),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以水的 沸点为00C ,冰的熔点为1000C,中间100 个等分。8年后接受了同事施特默尔 (M.Stromer)的建议,把两个定点值对 调过来。称为摄氏温标。
温标 (Temperature Scale)
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 • 经验温标 • 理想气体温标 • 热力学温标 • 国际实用温标ITS-90
一、经验温标(Experience Temperature Scale)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列氏温标 兰氏温标
三要素 a) 测温物质和测温属性 b) 定标点 c) 标度法
定容温标的差别完全消失,给出相同的温度值 lim T p 373.15K pt r 0
理想气体温标——极限温标
T lim T p 273.16 lim p
ptr 0
p ptr 0 tr
T lim T V 273.16lim V
p0
V p 0 tr
三、热力学温标
关 系: T p ap
T Ttr 273.16K
假设当 p ptr (气体在三相点时的压强 )
273 .16 K aptr
则
a 273 .16 K
ptr
T p 273.16 p 定容气体温标
ptr
由气体压强P来测定待测温度T(p)
定压气体温标:
T
V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pV RT m RT
M
严格遵从方程的气体为理想气体,理想气体是一 个理想模型,在通常压强下,可以近似的用这个 模型来概括实际气体。
pV RT m RT
M
二、普适气体常数(Universal Gas Constant)
标准状态
p0 1atm 1.013 105 pa 105 pa(1标准大气压) T0 273 .15K(1mol理想气体在冰点时的温 度) Vm,0 22.413996 103m3 mol 1
热平衡
绝热板
A
将两个分别处于平衡态的系
统A和B用一刚性隔板分隔开。
B
若隔板为“绝热板”(如图(a)),
(a)
则A,B两系统的状态可独立地
A
变化而互不影响。厚木板,石
棉板等都可视为绝热板。 导热板
B
(b)
• 若隔板为“导热板”(如图(b)),则A,B两系 统状 态不能独立地改变, 一个系统状态的变 化 会引起 另一系统状态的变化,金属板即为导热板。
摩尔数等) 电磁参量(如:电场和磁场强度,电极化和磁
化强度等)
注意:
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既不涉及电磁性质又 无须考虑与化学成分有关的性质,系统中又 不发生化学反应,则不必引入电磁参量和化 学参量。此时只需体积和压强就可确定系统 的平衡态,我们称这种系统为简单系统(或 pv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