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 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那就得教师“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有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展现语文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 语文课堂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中往往缺乏感情、缺少活力,出现程式化的倾向。
一、教师“活”起来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键,教师至少应从这四方面去努力。
1.思想要“活”
一个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行为,教师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
么样的教育。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的讲解
发问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就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精神中任意驰骋。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理念
新、驾驭教材的能力强、敢于尝试创新等方面。
2.语言要“活”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反馈信息的媒介,是沟通感情的桥梁。课堂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
3.教法要“活”
教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在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师的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适时地进行操作。诸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大小课堂的互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就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这两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以激活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营造氛围,激活情绪,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养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灵活取舍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仅要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特色,而且要把相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风格。要使自己所教的每节语文课,其教学方式方法力求不雷同,有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
学会取舍,学会变换角度。
(3)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技术。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而要设法拓展课堂的空间,把课堂延伸到计算机技术。
二、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师的要求下,他们总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样,课堂纪律固然好,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的个性被埋没,灵感被压制,创造性被扼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所以说,想让课堂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读
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作品中的生活,去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领悟语文的一切。
2.让学生说
说话是语言训练,教学中有机地进行说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要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说多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进行了口语训练。只有在课堂上真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创造实践的欲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就是个性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他们的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师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释放。
3.让学生想
人人都有大脑,面对同一个问题,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处理方法都不会完全一样。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他们富于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挖掘教材,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激活学生思维,课堂上学生表达激情很高。如欣赏小说,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多元发展态势,通过猜测、构想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运的未来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让学生疑
“学须则疑”。教师以课堂为“沙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并质疑。独立思考,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也是当今学
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应该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通过讨论交流,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读者会看到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可恨之处,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质疑,就会发现这一形象的可悲之处。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其实,在他身上去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5.让学生演
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一些课文进行分角色表演或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又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也使课堂上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局面,让课堂真正鲜活、有趣、新颖起来。
三、结语
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