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下册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8.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word
1 / 1 §8.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能够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提高运用坐标的自觉性以及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运用代数知识进行代数式的同解变形能力和化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内容:
〔一〕复习
2.圆的几何特征.
3.实际生活中椭圆的例子有哪些?
〔二〕新课
1.知识点:
椭圆的定义
椭圆的标准方程
2.例题分析:
〔1〕求适合以下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0〕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距离之和等
于10
〔20〕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2〕〔0,2〕,并且椭圆经过点〔23-
,2
5〕
〔2〕B 、C 两个定点,|BC|=6,且ΔABC 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3〕方程1)
42sin(3
22
=+-πθy x 所表示的曲线是椭圆,求θ的取值X 围。
. 〔4〕如果方程x 2+ky 2=2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那么实数K 的取值X 围是〔 〕
〔94高考〕
A.〔0,+∞〕
B.〔0,2〕
C.〔1,+∞〕
D.〔0,1〕
3.作业:
教材P95 习题8.1 1-5。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3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三、活动设计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那么,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比如说,假设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X引导学生绘图: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假设常数=|F1F2|,那么是线段F1F2;假设常数<|F1F2|,那么轨迹不存在;假设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标准方程的推导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1)建系设点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那么,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以下选取方法是恰当的.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那么有F1(-1,0),F2(c,0).(2)点的集合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P={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X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那么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a>b>0).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0)、F2(c,0),这里c2=a2-b2;-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三)例题与练习例题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2a=10,2c=8.∴a=5,c=4,b2=a2-c2=52-45=9.∴b=3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练习1 写出适合以下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练习2 以下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3.图形如图2-15、2-16.4.焦点:F1(-c,0),F2(c,0).F1(0,-c),F2(0,c).五、布置作业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求适合以下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作业答案: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六、板书设计。
高二数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
高二数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圆锥曲线也是表达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对双曲线、抛物线方程的推导具有直接的类比作用,为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内容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椭圆的标准方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所研究的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及其简单运用,涉及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比较、归纳、猜想、推理验证等,我将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归纳猜想、推理验证,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自主完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椭圆的定义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②能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③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①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③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①亲身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美的熏陶,②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③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4、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①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②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教法设计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为,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
【一等奖教案】 椭圆
课 题: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2.通过对椭圆定义的归纳和椭圆方程的推导,揭示椭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美;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手段: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神六”引入新课(1)大屏幕展示“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和运行轨道的资料图片(如图1).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由“神六”飞船的运行轨道引出课题. 板书: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2.让学生直观认识椭圆 (1)“压扁”圆成椭圆 用计算机课件模拟演示将圆“压扁”成椭圆的过程(如图2).类比圆的画法,导出椭圆的画法: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硬纸板上的21,F F 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铅笔在纸板上慢慢移动,画出一个椭圆.3.师生共同画图体验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细绳、铅笔,自己动手画椭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画椭圆的过程.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1.椭圆的定义神州六号飞船运行轨道全程图(资料图)图1图2(1)教师提出问题在上面的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两个定点及绳长是不变的,点M 的位置是运动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阐述“绳长不变”的意义. (2)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教学预案:若学生将定义叙述为“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时教师要说明椭圆是平面图形,故应在前面加上“平面内”三个字.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满足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否一定是椭圆?”由此引发学生大胆想象、质疑、推理,自我探究.教师再通过计算机课件演示支持质疑,说明若这个常数等于21F F ,则点M 的轨迹是线段21F F ;若这个常数小于21F F ,则点M 的轨迹不存在;若这个常数大于21F F ,则点M 的轨迹是椭圆.所以要使轨迹是椭圆,必须添加条件:“此常数大于21F F ”.(3)强调定义的条件强调“平面内”三个字不可少,条件“常数大于21F F ”不可缺. 2.椭圆应用的实例利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展现生活中椭圆的实例(如图3).3.椭圆的标准方程(1)复习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由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教师给予纠正) (2)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 (ⅰ)建系图3以两定点1F 、2F 所在的直线为x 轴,线段1F 2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4).设c F F 221=()0>c ,则()01,c F -,()02,c F . (ⅱ)设点设()y x M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M 与1F 、2F 的距离的和等于a 2(c a 22>).由定义得到椭圆上点M 的集合为{}a MF MF M P 221=+=.(ⅲ)列式将条件式a MF MF 221=+代数化,得()()a y c x y c x 22222=+-+++ (*)(ⅳ)化简先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自行化简,教师巡视.①教学预案:若学生采用两次平方的方法化简,最后应得到()()22222222c a a y a x c a-=+- (* *)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给予指导和提示,然后选出1—2位学生的推导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请学生本人作简要陈述.然后教师提出:有无较为简单的方法化简(*)式呢?请学生观察式子()()a y c x y c x 22222=+-+++,引导学生联想等差中项的定义:“n p m ,,成等差数列p n m 2=+⇔”, 知()22y c x ++,a ,()22y c x +-成等差数列,可设 ()()⎪⎩⎪⎨⎧+=+--=++.,2222d a y c x d a y c x再设法消去d ,即可将(*)式化简为(* *)式. 若学生先想到利用等差中项的概念式化简得(* *)式,则师提出采用两次平方的方法请学生一试,也可得(* *)式.②b 的引入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c a 22>,022>-∴c a ,让点M 运动到y轴正半轴上(如图5),由(图4)图图5学生观察图形自行获得a ,c 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b ,此时222c a b -=,于是得222222b a y a x b =+,两边同时除以22b a ,得椭圆的标准方程为()012222>>=+b a b y a x . (3)标准方程的说明(ⅰ)椭圆的标准方程既简洁整齐,又对称和谐;(ⅱ)上述方程表示焦点在x 轴上,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其中222b c a +=;(ⅲ)以上的推导过程,没有证明“以满足方程12222=+by a x 的实数对),(y x 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自行证明;(ⅳ)如果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并且焦点为),0(),,0(21c F c F -,则椭圆方程为12222=+b x a y ()0>>b a ,这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它可以看成将方程12222=+by a x 中的y x ,对换而得到的;(ⅴ)对于给定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要判断焦点在哪个轴上,只需比较与2x 与2y 项分母的大小即可.若2x 项分母大,则焦点在x 轴上;若2y 项分母大,则焦点在y 轴上.三、应用举例,巩固新知例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4,-、()04,,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 ⎝⎛-2523,. 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出22b a 、,对于(1),易知椭圆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由已知条件及椭圆的定义求出a 值,再根据已知条件及a 、b 、c 之间的关系求出2b 的值,从而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92522=+y x ; 对于(2),有两种解题思路,思路1:利用椭圆定义(椭圆上的点⎪⎭⎫⎝⎛-2523,到两个焦点()20-,、()20,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a )求出a 值,再结合已知条件和a 、b 、c 间的关系求出2b 的值,进而写出标准方程;思路2:先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方程的标准方程12222=+b x a y ()0>>b a ,再将椭圆上点的坐标⎪⎭⎫⎝⎛-2523,代入此方程,并结合a 、b 、c 间的关系求出2a 、2b 的值,从而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61022=+x y . 四、回顾小结,归纳提炼 1.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小结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a 、b 、c 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层面的小结包括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以及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小结. 五、课后作业,巩固提高1.基础题:课本96页习题8.1 第2题、第3题 2.思考题:(1)比较焦点分别在x 轴上、y 轴上的两种椭圆的标准方程12222=+b y a x 、12222=+bx a y ,归纳它们各自的特点及相同点、不同点. (2)如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2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 (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200km ,远地点B (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约350km ,并且2F 、A 、B 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求“神六”运行轨道的方程(精确到1km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新教材高二上第七章第4节第一课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学习对象分析本节课是高二数学课程内容,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已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仍需要依赖一定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椭圆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 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讨论探究椭圆定义、自主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归纳知识、逻辑思维以及建模方面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在引入椭圆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在椭圆定义的分析中,还可借助计算机实践操作,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积分的方式贯穿课堂,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3 通过椭圆方程的建模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及其理性和严谨,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重、难点1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突破重点关键:运用道具演示椭圆的形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突破难点关键:掌握建立坐标系与应用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设计1教法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由于高三1班的重点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又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和自制教具辅助教学,体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优势的结合。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精)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和方程及圆的有关知识以后学习的第二种圆锥曲线,因此这一节的教学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知识情况进行检查,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两种圆锥曲线打好基础.据此制订了教学目标1;在图形由圆变化到椭圆的过程中蕴涵着运动变化和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到验证,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圆与椭圆两种曲线的内在联系,又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据此制定了目标2,3.2、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1)据已知条件,求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在椭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化学生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意识,具体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要注意:(1)把椭圆的位置特征与标准方程的形成统一起来,椭圆的位置由其中心的位置和焦点的位置确定.(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包括“定位”和“定量”两个方面.“定位”是指确定椭圆与坐标系的相对位置,在中心是原点的前提下,确定焦点位于那条坐标轴上,以判断方程的形式;“定量”则是指确定的具体数值,常用待定系数法.(3)使学生理解取椭圆的对称轴为坐标轴的原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体会并能说出椭圆及其焦点和焦距的定义;(2)让学生经历推出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3)能根据所给条件,准确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4)初步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2、能力目标(1)巩固求曲线方程的步骤与方法.进一步熟练用代数方法(坐标法、方程观点)讨论图形的性质,再一次感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等;(2)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注重培养学生划归的意识和转化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索发现能力.3、情感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协作和进取精神;(2)渗透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是本节重点,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是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本节课利用画板、板书演示和多媒体教学,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线索,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商的方式展开教学.例题、练习题的解决,以学生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电脑演示:神舟六号上天的轨道.教师提问:根据多媒体演示,请你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观察各实例中共有的平面图形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能答出“椭圆”.教师适时点题:椭圆是一个很美的图形,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很多物体的横截面的轮廓线是椭圆,可见学习这种曲线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今天,我们研究§8.1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师提问:请学生回忆圆的定义,并动手画圆.(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块硬纸板,两个图钉及一根细绳)动手实践: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动手操作,观察曲线的形状,并思考两个问题.操作:截取一定长度的细绳,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板的F1和F2两点如图1,当绳长大于F1和F2两点的距离时,用一支铅笔的尖端轻轻地将绳拉紧,使笔尖在画板上缓慢的移动一周.教师提问:(1)动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运动的?(2)动点运动出的轨迹是什么?学生一般能答出:动点是在“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值”这一条件下运动的,轨迹是椭圆.2、观察思考,形成概念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否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就一定是椭圆呢?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设计意图:当学生经历了思考、讨论的过程,形成抽象概念,尝试述出定义之后;或者得出对命题的猜想并进而寻求论证思路,得出证实为定理的证明之后;或者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课上所举例题之后,注意提醒学生及时作出问题得以解决的经验小结.也就是小结建立的新概念、发现与论证的新定理、解出的新例题中,都用了哪些已知的概念、已知的公理和定理、公式、法则、较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些已知的知识;怎样想到要用这些已知的知识等等.这样的小结,不仅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加深理解、能加强记忆,而且使他们的能力,尤其是联想能力,概括能力,能得以更充分的培养.)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根据这个定义,请同学们按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及方法来推导椭圆的方程.教师巡回辅导时,注意提醒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应符合简单和谐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的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要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学生大体上有如下三个方案:①取一个定点为原点,以所在直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②以所在直线为y轴,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③以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最后优化思维选定方案②,推导出方程一般来讲,学生们在推导过程中,化简方程时,会不知所措.这时注意启发学生联想到:化去方程中的根式应该用移项平方、再移项再平方的办法.或通过构造共轭根式、解方程组的办法化去方程中的根式.4、变式练习,形成技能问题1 平面内两个定点间的距离为8,写出到这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10的点的轨迹方程.(由学生完成)本题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学生不建立坐标系就写出了方程.强调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会得到不同的方程,因此当题目中没有给定坐标系时,首先应选择合适的坐标系.问题2 已知定圆x2+y2-6x-55=0,动圆M和已知圆内切且过点P(-3,0),求圆心M的轨迹及其方程.大部分学生,由两圆内切,会得到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并根据图形,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此结论:|MQ|=8-|MP|.进一步可以变形为|MQ|+|MP|=8,又因为|PQ|=6<8,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下面让学生观察计算机演示验证一下此结论.(演示计算机如图7)然后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写在笔记上.(指定一名学生板演,然后更正.)课堂练习:已知:△ABC的一边长BC=6,周长为16,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针对学生的情况,在问题的选择上也力求从中档题起步,对一些解题形式单一的作为课堂练习,这样可以省下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猜想、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问题1着重强调建立不同坐标系方程形式也不同;问题2的目的则在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培养他们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从而使教学目标1也得到落实).设计意图:通过例题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例题2,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归纳小结,提高素质(由师生共同完成)(1)知识方面:椭圆的定义(要注意定义中的条件)以及椭圆的标准方程要注意焦点的位置与方程形式的关系;(2)能力方面:巩固了求曲线方程的步骤与方法,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3)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布置作业:包括必做题,选作题(略),探究题:上网查询有关椭圆的几何作法,比较不同的作法并和同学们研究交流其依据.教学反思本节是一节概念课,我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曲线与方程的理论这一主题展开.力求用代数观点描述几何图形问题,力争使问题清楚准确.为此,我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对“四环节”教学法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青海昆仑中学李庆一、概述:“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的重要内容。
共三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
重点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为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达到“掌握”的层次,即在对有关概念有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了解它们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技能,并能作简单的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一般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为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探索椭圆的定义。
2.能够动手模仿实验,演绎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3.复习曲线的方程的求解方法,探索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4。
通过练习及例题的解决,能正确运用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彗星的运行轨道,感知椭圆的形状.2.通过分组动手实验的过程,发现椭圆的定义,提升探索知识的能力。
3.模仿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能够根据椭圆的定义,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学会对知识的迁移。
4.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解决,理解和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5.通过对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的总结,学会对数学定义的抽象概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椭圆定义的探索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形成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学习品质。
3.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形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交往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文理科分班的期末统考成绩和教师对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而做出的:1.学生是青海昆仑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2.班级容量较大,女生多男生少.对事物的观察认真、仔细,但动手操作实验能力较弱。
3.猜想演绎推理和归纳的能力较弱,运用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知识的意识较弱。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精选3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学问。
这一节课是在《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将讨论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连续学习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预备。
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椭圆是同学学习解析几何由浅入深的一个台阶,它在整章中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中二班级同学正值身心进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学问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
但高中生的规律思维力量尚属阅历型,运算力量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实行的是“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讨论-----结论应用巩固”的一种讨论性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纳激发爱好、主动参加、乐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使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设计思想1、把章头图和引言用微机以影像、录音和图片的形式给出,生动体现出数学的有用性;2、进行分组试验,让同学亲自动手,体验学问的发生过程,并培育团队协作精神;3、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增加直观性;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定义、把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意数形结合,把握解析法讨论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意探究力量的培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探究方法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培育深厚的学习爱好。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分钟)1、利用微机放映“彗星运行”资料片,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带有椭圆外形的物体?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筛选,并利用微机放映几个例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音资料,一方面使同学简洁了解椭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产生问题意识,对讨论椭圆产生心理期盼。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和定义法求曲线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1、动画演示,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
2、实验演示。
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2、概括椭圆定义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2、研讨探究问题:如图已知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且21F F =2c,对椭圆上任M2F1F一点M ,有a MF MF 221=+,尝试推导椭圆的方程。
思考:如何建立坐标系,使求出的方程更为简单?将各组学生的讨论方案归纳起来评议,选定以下两种方案,由各组学生自己完成设点、列式、化简。
高中数学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三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8.1.3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轨迹与轨迹方程的区别与联系.2.转移法(代换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与椭圆有关问题的解决.(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理解轨迹与轨迹方程的区别与联系.2.使学生掌握转移法(代换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与椭圆有关问题的解决.(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通过寻求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学会化生疏为熟悉,理解矛盾转化的必然性.●教学重点转移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难点转移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通过学生自学的实践,使其感受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再予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P95例3及图8—5(记作8.1.3 A)第二张:本课时之例4(记作8.1.3 B)第三张:本课时教案后面的预习内容及提纲(记作8.1.3 C)●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以及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时,若清楚点的轨迹类型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呢?[生]根据焦点位置,设出标准方程,确定方程中的参数a、b的值,最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师]好,那么大家再来回忆一下,求满足条件的轨迹时,若清楚轨迹类型,怎样求其方程呢?[生]设出方程,确定方程中的参数a、b,写出其方程.[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打出投影片8.1.3 A)Ⅱ.讲授新课[师](读题)[师]这个题目是求点M的轨迹,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谈一下求点的轨迹与求点的轨迹方程有什么不同?[生]求点的轨迹方程,根据题意求出其方程即可;求点的轨迹,先要根据题意求出点的轨迹方程,还要根据方程指出其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师]好,以后同学们在做题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分析指导:这个题是属于不清楚点的轨迹类型的,应该用坐标法求其方程,首先需要建系,但由于题中给出了坐标系,所以就不用再建系了,其次,我们来分析动点 M 的特点:动点M 的运动依赖于P 点的运动,也就是说动点随着另一个点的运动而运动.而另一个点又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此时我们就来建立两个动点坐标间的关系,利用另一点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的这一特点,求出点M 的轨迹方程,下面同学们再来将此题的求解过程看一遍,体会一下做题的思路,并熟悉一下两个动点坐标间的关系是怎样寻求的,有不清楚的地方请指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学生看课本,教师巡视)[师]有什么问题呢?[生]没有.[师]我们把这种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转移法(代换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时,若动点的运动随着另一个点的运动而运动,而另一个点的运动又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此时,我们可以用转移法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另外,从此题也可以看出,将圆按照某个方向均匀地压缩(或伸长)可以得到椭圆.Ⅲ.课堂练习1.从圆x 2+y 2=25上任意一点P 向x 轴作垂线段PP ′,且线段PP ′上一点M 满足关系式|PP ′|∶|MP ′|=5∶3,求点M 的轨迹.答案:192522=+y x Ⅳ.继续新课[师](打出投影片8.1.3 B ,读题)[例4]P 是椭圆1162522=+y x 上一点,F 1、F 2是焦点,若∠F 1PF 2=30°,求△PF 1F 2的面积.分析指导:先画出草图,根据题意分析.分析综合法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推理方法,即从未知找需知并靠拢已知,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看可知并推向未知,我们用这种方法对本题试做分析:为求△PF 1F 2的面积,可用S =21底×高或S =21ab sin C 等等,把F 1F 2看作底,底的长度是可求的,那么P 到直线F 1F 2的距离即底边F 1F 2上的高如何求呢?这样行不通!若要知道PF 1、PF 2的长把PF 2看作底,PF 2上的高却需求,因为∠F 1PF 2=30°,那么能否求出PF 1、PF 2的长呢?再从已知出发考虑:|PF 1|+|PF 2|可求.那么知道两条线段的和能求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吗?显然还不行!从已知我们不难知道|PF 1|+|PF 2|,还可知道|F 1F 2|以及∠F 1PF 2,据此我们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出|PF 1|与|PF 2|的积,有了这个积,又知道∠F 1PF 2的大小,由公式S =21ab sin C 即可求出△PF 1F 2的面积,至此,问题获解,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此题的表述过程.(学生解答,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之后教师评讲,并且强调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Ⅴ.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转移法求切点轨迹方程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清楚转移法是在动点的运动随着另一个点的运动而运动,而另一个点又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这种情况下才能应用的,运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寻求两动点的坐标间的关系;另外我们还讨论了一个与椭圆有关的问题,目的在于给大家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从已知看可知并推向未知与从未知找需知并靠拢已知的这种思维方法,它对于解决综合问题不失为一种寻求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Ⅵ.课后作业(一)1.课本P96练习4,2.P96习题8.1 7.(二)1.预习内容: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P97~98例1结束)2.预习提纲:(1)研究曲线的几何意义是什么?(2)“范围”是方程中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曲线所在的位置的范围,椭圆的标准方程中的x,y取值范围是什么?其图形位置是怎样的?(3)标准形式的方程所表示的椭圆,其对称性是怎样的?(4)椭圆的顶点是怎样的点?椭圆的长轴与短轴是怎样定义的?长轴长、短轴长各是多少?a、b、c的几何意义各是什么?(5)椭圆的离心率是怎样定义的?用什么来表示?它的范围如何?在这个范围内,它的变化对椭圆有什么影响?(6)画椭圆草图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椭圆的定义讲解椭圆的概念: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椭圆的定义。
1.2 椭圆的性质介绍椭圆的基本性质:椭圆有两个焦点,两个半轴,对称性等。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的性质,让学生理解椭圆的特性。
第二章:椭圆的标准方程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定义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概念:椭圆的标准方程是\(\frac{x^2}{a^2} + \frac{y^2}{b^2} = 1\),其中\(a\) 是半长轴,\(b\) 是半短轴。
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椭圆标准方程的含义和作用。
2.2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步解释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来源。
第三章:椭圆的长轴和短轴3.1 椭圆的长轴讲解椭圆的长轴的概念:长轴是椭圆上距离两个焦点最远的点的线段。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长轴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2 椭圆的短轴讲解椭圆的短轴的概念:短轴是椭圆上距离两个焦点最近的点的线段。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短轴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四章:椭圆的焦点和焦距4.1 椭圆的焦点讲解椭圆的焦点的概念:焦点是椭圆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焦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2 椭圆的焦距讲解椭圆的焦距的概念:焦距是椭圆上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焦距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椭圆的离心率5.1 椭圆的离心率定义讲解椭圆的离心率的概念:离心率是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度的比值,用\(e\) 表示。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离心率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5.2 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讲解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离心率可以用来判断椭圆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与焦点和焦距的关系。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离心率的重要性。
高二数学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9篇
高二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9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教学目标1.把握椭圆的定义,把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把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5.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创新意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 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把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碰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另外要注重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 .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非凡情况,即:“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重不要忽略这两种非凡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重下面几点:①曲线的方程依靠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重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洁和简洁.②设椭圆的焦距为 ,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 ,令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洁、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碰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重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而没有证实,”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轴上, 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分别为: , .它们的相同点是:外形相同、大小相同,都有 , .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另外,形如中,只要 , , 同号,就是椭圆方程,它可以化为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假如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教法建议(1)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为激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爱好,体会圆锥曲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提出圆锥曲线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身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例子。
高中数学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求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掌握确定椭圆标准方程中的参数a 、b 的方法.2.使学生在坐标法的基础上掌握点的轨迹条件满足某曲线的定义时,用待定系数法求其方程.〔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通过求曲线的方程,学会分析问题,从具体问题中寻求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教学重点求椭圆的方程.●教学难点待定系数法的应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准确掌握了定义,标准方程,思考过上节课后预习提纲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掌握,通过这种自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三X第一X :P 93例1〔记作§8.1.2 A 〕第二X :P 94例2〔记作§8.1.2 B 〕第三X :本课时教案后面的预习内容及预习提纲.〔记作§8.1.2 C 〕●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的定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椭圆是怎样定义的? [生]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1、F 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师]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教师拉长语气,等待学生作答〕[生]焦点[师]两个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生]焦距[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的?它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0(1),0(122222222>>=+>>=+b a bx a y b a b y a x 〔教师板书,学生作答〕[生]方程所表示的椭圆,其对称轴合于坐标轴.[师]参数a 、b 、c 的关系是怎样的?[生]c 2=a 2-b 2[师]关系式中的三个数都是正数,知道两个可求出第三个,要注意关系式的活用.[师]现在我们来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还需要用坐标法吗?[生]不需要.[师]那怎样求呢?[生]设标准方程,确定a、b的值.[师]怎样确定呢?[生]根据题设条件及c2=a2-b2确定[师]好,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Ⅱ.讲授新课[师]〔打出投影片8.1.2 A,读题〕分析指导:请看题中给了我们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又怎样应用这些信息呢?一般地,数学题中不会有干扰信息〔或无用信息〕如果题目做完了,还有余下的信息〔或条件〕没有被用,那么,这题做得一般是错误的.对于①小题,实质上是给了我们焦距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对于②小题,为了解决问题,同样我们需要知道a、b、c中三者中的两个,题中告诉了我们2c〔焦距〕,未明确告给我们2a,但告诉我们椭圆上一个点的坐标,因为椭圆是动点与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就是说椭圆上任意一个点与给定的两个点的距离和是定值,因为这个点既然在椭圆上,那么它与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就是2a,这样问题得以解决.[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进一步熟悉此题的求解过程,并思考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关键是什么?怎样表述?〔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看书并讨论这两个问题〕[师]好,同学们看了解题过程并进行了讨论,那么谁来谈一下,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生]首先,根据题意设出标准方程,其次根据条件确定a、b的值,第三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师]既然是求标准方程,那么设出标准方程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根据题意设出标准方程呢?[生]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焦点位置不同,其标准方程形式也不一样,根据题意设出标准方程,其实质就是根据焦点的位置,设出标准方程.[师]如果题中未告诉焦点的位置,应该如何去设标准方程呢?[生]如果题中未告诉焦点的位置,那么要根据题意判断能否确定椭圆的焦点位置,假设能,那么设出相应的标准方程即可,假设不能,那么椭圆的焦点既可能在x轴上,也可能在y轴上,这种情况下,椭圆的标准方程就有两种形式,哪一种也不能丢.[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打出投影片8.1.2 B,请一名同学读题〕分析指导:这是一道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题目,一般地,要用坐标法“三步曲〞:建系、设点;写出代数关系式;化简,但据题意给出的信息,由于△ABC的周长等于16,|BC|=6,可知点A到B、C两点的距离和是常数10,即|AB+BC|=16-6=10,因此点A的轨迹是以B、C 为焦点的椭圆,据此可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所谓“适当〞是指:求出的方程形式结构简单明了,既然我们清楚了轨迹类型,建系之后,就没有必要再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了,尽可设出方程再依据题设条件确定方程中待定的系数a、b就行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看课本)[师]题解过程中,BC、AB、AC的长度都加了绝对值号,这是不是必要的,为什么?[生]完全有必要,因为解析几何中的线段都是有向线段,表示其长度必须加绝对值号.注意①:解析几何中表示线段长度或两点间距离时,必须在字母的两边加绝对值号. 〔教师板书:注意①〕[师]在求出的方程后面附加了一个条件y ≠0,不附加此条件不行吗?[生]不行,没有此条件,点A 的纵坐标就可以是0,点A 的纵坐标为0时,A 、B 、C 三点就在一条直线上了,不能构成三角形.因此,求出方程之后,要注意须附加y ≠0这个条件.[师]很好,请同学们注意求出曲线的方程之后,要检查一下方程曲线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意,如果有不合题意的点,就在所得方程后注明限制条件.〔教师板书,注意②〕[师]再一点,由此题可以看出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时,假设清楚轨迹类型时可设出其方程,确定方程中参数即可;假设不清楚轨迹类型,再用坐标法.〔教师板书:注意③〕[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题.Ⅲ.课堂练习P 96练习2,32.如果椭圆上13610022=+y x 上一点P 到焦点F 1的距离等于6,那么点P 到另一个焦点F 2的距离是.答案:143.写出适合以下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a =4,b =1,焦点在x 轴上.(2)a =4,c =5,焦点在y 轴上.(3)a +b =10,c =25答案:〔1〕11622=+y x (2)11622=+x y (3)11636116362222=+=+x y y x 或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应该注意,求出曲线的方程之后,要验证方程的曲线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意,如有不符合题意的点,应在所得方程后注明限制条件.另外,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时,假设不清楚轨迹类型用坐标法,假设清楚轨迹类型那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其方程再确定方程中的参数即可.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96习题8 1、2、3、4、5〔二〕1.预习内容:课本P 95例32.预习提纲:〔1〕点的轨迹方程与点的轨迹有什么不同?〔2〕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时需要先干什么?〔3〕点M的轨迹类型清楚吗?此题是如何求点M的轨迹方程的?。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方法
(1)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 (2)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 (3)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四)建立方程
建
系
方
案
问题1.对于椭圆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经验来探索,比如:使已知点的坐标尽可能简单)
通过学生的探究、老师的点拨,提炼得出以下四种不同建 系的方案。
y
P
y
y
F2
y
P
F2
F1
F2
x x
F1 P
F1
F2
x
F1 P
x
(1)
(2)
解决办法: 由老师讲解.
由于 a c 0 ,可以进行一步代换:令 a 2 c 2 b 2 . 并指出: (1)体现对称的思想及数学的美感; (2)通过后续的学习,它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四)建立方程
标
准
方
程
向学生指出: 方程
x2 y 2 2 1 2 a b
x2 y 2 m n 焦点在x轴上 1 m 0 n 0 m n m n 焦点在y轴上
一种方法(待定系数系法)
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设计 意图 形成知识网络.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
高二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课 题: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的:1.理解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2.熟练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椭圆的草图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 3.能由椭圆定义推导椭圆的方程4.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掌握”的层次,即在对有关概念有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了解它们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技能,并能作简单的应用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需求,本节课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椭圆的定义是一种发生性定义,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 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理应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今后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自然成为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表现)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 但由于学生比较了解圆的性质,从“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角度来看,学生并未真正有所感受 所以,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联系成为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 圆锥曲线的有关知识不仅在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数学的基础教科书以椭圆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以之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可见本节内容所处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一般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根据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课时拟作如下安排:第一课时,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第二课时,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三课时,以椭圆为载体的动点轨迹方程的探求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1997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一条消息,从1997年2月中旬起,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近地球,过4月以后,又将渐渐离去,并预测3000年后,它还将光临地球上空1997年2月至3月间,许多人目睹了这一天文现象天文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彗星出现的准确时间呢?原来,海尔·波普彗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通过观察它运行中的一些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的方程,从而算出它运行周期及轨道的的周长(说明椭圆在天文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指出研究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2.复习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3.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 画图板上的21,F F 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 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答:两个定点,绳长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 二、讲解新课: 1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两处地方: (1)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2)绳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线段)在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短,则所画出的椭圆较圆(→圆) 由此,椭圆的形状与两定点间距离、绳长有关(为下面离心率概念作铺垫) 2.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取过焦点21,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 设),(y x P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c 2(0>c ).则)0,(),0,(21c F c F -,又设M 与21,F F 距离之和等于a 2(c a 22>)(常数){}a PF PF P P 221=+=∴221)(y c x PF ++= 又,a y c x y c x 2)()(2222=+-+++∴,化简,得 )()(22222222c a a y a x c a -=+-,由定义c a 22>,022>-∴c a令222b c a =-∴代入,得 222222b a y a x b =+,两边同除22b a 得 12222=+by a x此即为椭圆的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焦点是)0,()0,(21c F c F -,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方程 其中222b c a +=注意若坐标系的选取不同,可得到椭圆的不同的方程如果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选取方式不同,调换y x ,轴)焦点则变成),0(),,0(21c F c F -,只要将方程12222=+by a x 中的y x ,调换,即可得12222=+bx a y ,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 理解:所谓椭圆标准方程,一定指的是焦点在坐标轴上,且两焦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在12222=+by a x 与12222=+b x a y 这两个标准方程中,都有0>>b a 的要求,如方程),0,0(122n m n m n y m x ≠>>=+就不能肯定焦点在哪个轴上;分清两种形式的标准方程,可与直线截距式1=+b y a x 类比,如12222=+by a x 中,由于b a >,所以在x 轴上的“截距”更大,因而焦点在x 轴上(即看22,y x 分母的大小)三、讲解范例:例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 之和等于10;⑵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2)和(0,2)且过(23-,25) 解:(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12222=+by a x )0(>>b a9454,582,10222222=-=-=∴==∴==c a b c a c a所以所求椭圆标准方程为192522=+y x ⑵ 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12222=+bx a y )0(>>b a 由椭圆的定义知,22)225()23(2++-=a +22)225()23(-+-10211023+=102= 10=∴a 又2=c6410222=-=-=∴c a b所以所求标准方程为161022=+x y 另法:∵ 42222-=-=a c a b∴可设所求方程142222=-+a x a y ,后将点(23-,25)的坐标代入可求出a ,从而求出椭圆方程点评:题(1)根据定义求若将焦点改为(0,-4)、(0,4)其结果如何;题(2)由学生的思考与练习,总结有两种求法:其一由定义求出长轴与短轴长,根据条件写出方程;其二是由已知焦距,求出长轴与短轴的关系,设出椭圆方程,由点在椭圆上的条件,用待定系数的办法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1 椭圆192522=+y x 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A.5 B.6 C.4 D.102.椭圆11692522=+y x 的焦点坐标是( ) A.(±5,0) B.(0,±5) C.(0,±12) D.(±12,0)3.已知椭圆的方程为18222=+my x ,焦点在x 轴上,则其焦距为( ) A.228m - B.2m -22C.282-mD.222-m 4.1,6==c a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5.方程1)42sin(322=+-παy x 表示椭圆,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A. 838παπ≤≤-B. k k k (838ππαππ+<<-∈Z) C. 838παπ<<- D. k k k (83282ππαππ+<<-∈Z) 参考答案:1.A2.C3.A4.1353622=+x y 5. B 五、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椭圆的定义中, 022>>c a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中,焦点的位置看x ,y 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③a 、b 、c 的几何意义 六、课后作业: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上椭圆,若是,求出c b a ,,的值①12222=+y x ;②12422=+y x ;③12422=-y x ;④369422=+x y 答案:①表示园;②是椭圆2,2,2===c b a ;③不是椭圆(是双曲线);④369422=+x y 可以表示为1322222=+y x ,是椭圆,5,2,3===c b a2 椭圆191622=+y x 的焦距是 ,焦点坐标为 ;若CD 为过左焦点1F 的弦,则CD F 2∆的周长为答案:164);0,7(),0,7(;72221=-=a F F c3. 方程1422=+ky x 的曲线是焦点在y 上的椭圆 ,求k 的取值范围 答案:40<<k4 化简方程:10)3()3(2222=-++++y x y x答案:1251622=+y x 5 椭圆13610022=+y x 上一点P 到焦点F 1的距离等于6,则点P 到另一个焦点F 2的距离是 答案:46 动点P 到两定点1F (-4,0),2F (4,0)的距离的和是8,则动点P 的轨迹为 _______ 答案:是线段21F F ,即)44(0≤≤-=x y 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记: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口答)(1)a=4,b=3,焦点在x 轴;(2)a=5,c=2,焦点在y 轴上.(答案:19y 16x 22=+;121x 25y 22=+) (2) 已知三角形ΔABC 的一边∠长为6,周长为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解:以BC 边为x 轴,BC 线段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 点的轨迹是椭圆,其方程为:116y 25x 22=+ 若以BC 边为y 轴,BC 线段的中垂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 点的轨迹是椭圆,其方程为:125y 16x 22=+。
椭圆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究椭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弄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能区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与Y轴上的不同;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试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探究定义的形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简洁美,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的形式、特点; 焦点坐标的对应关系。
难点:(1)标准方程的推导,这过程涉及到适当的坐标系的建立和无理方程的变形。
(2)椭圆定义中焦距与长轴的大小关系以及椭圆焦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时的方
程的标准形式的区别与联系,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三、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试验工具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
六、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理解椭圆的定义 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
2.熟练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会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椭圆的草图并确定椭 圆的标准方程
3.能由椭圆定义推导椭圆的方程 4.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 造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但由于学生比较了解圆的性质,从“曲线与
方程”的内在联系角度来看,学生并未真正有所感受
所以,椭圆定义和椭圆
标准方程的联系成为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
圆锥曲线的有关知识不仅在
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数学的基础
教科书以椭圆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以之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
⑵ 因为椭圆的焦点在 y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y2 x2 2 2 1 (a b 0)
ab
由椭圆的定义知,
2a
( 3) 2 (5 2) 2 + ( 3 ) 2 ( 5 2)2
22
2
2
3 10
1 10
2 10
2
2
a 10 又 c 2
b 2 a 2 c 2 10 4 6
用心 爱心
专心
所以所求标准方程为 y 2 x2 1 10 6
椭圆的标准方程; 第三课时 ,以椭圆为载体的动点轨迹方程的探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1997 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一条
消息,从 1997 年 2 月中旬起 , 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 近地球,过 4 月以后 , 又将渐渐离去 , 并预测 3000 年后 ,
太阳
它还将光临地球上空 1997 年 2 月至 3 月间 , 许多人目睹了这一天文现象
x2
圆,其方程为:
y2 1
25 16
若以 BC 边为 y轴, BC 线段的中垂线为 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A 点的轨迹是 椭圆,
x2
其方程为:
y2
1
16 25
用心 爱心
专心
专心
C.
8
参考答案:
3
D . 2k
8
8
3
2k
(k ∈ Z)
8
2
2
y
1.A 2.C 3.A 4.
x 1 5. B
36 35
五、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 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椭圆的定义中 , 2a 2c 0 ;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中 , 焦点的位置看 x , y 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③ a 、 b 、 c 的几何意义
mn
2
2
的标准方程, 可与直线截距式 x y 1类比, 如 x y 1中,由于 a b ,
ab
a2 b2
所以在 x 轴上的“截距”更大,因而焦点在
x 轴上 (即看
22
x , y 分母的大小
)
三、讲解范例:
例 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 (-4,0) 、(4, 0),椭圆上一点 P 到两焦点的距离
之和等于 10;
⑵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 0,- 2)和( 0,2 )且过(
3
,
5)
22
解:(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 x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x2 a2
y2 b2
1
(a b 0)
2a 10,2c 8 a 5, c 4 b2 a2 c2 52 42 9
所以所求椭圆标准方程为 x 2 y 2 1 25 9
y
P
F2
理解:所谓椭圆标准方程,一定指的是焦点在坐
标轴上, 且两焦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 在 x2 y 2 1 a2 b2
O
x
F1
与 y2 a2
x2 b2
1这两个 标准方程 中, 都有 a b 0 的要 求,如 方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x2 y2 1(m 0, n 0, m n) 就不能肯定焦点在哪个轴上;分清两种形式
椭圆的定义是一种发生性定义,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
作
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理应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今后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自然成为本节课的
另一教学重点
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 ( 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表现 ) 仅在“圆的
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
另法:∵ b 2 a 2 c 2 a 2 4
∴可设所求方程
y2 a2
x2 a2 4
1 ,后将点 (
3
,
5
)的坐标代入可求出
22
a ,从而求出椭圆方程
点评:题(1)根据定义求 若将焦点改为 (0,-4) 、( 0, 4)其结果如何; 题(2)由学生的思考与练习,总结有两种求法:其一由定义求出长轴与短轴 长,根据条件写出方程;其二是由已知焦距,求出长轴与短轴的关系,设出椭 圆方程,由点在椭圆上的条件,用待定系数的办法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 :
y
P
F1 O
F2
x
由定义 2a 2c , a 2 c2 0
令 a 2 c 2 b 2 代入,得 b 2 x 2 a 2 y 2 a 2b 2 ,
两边同除 a 2b 2 得
2
2
x a2
y b2
1
此即为 椭圆的标准方程
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 x 轴上, 焦点是 F1( c,0)F2 (c,0) ,中心在坐标原点的
答案: x 2 y 2 1 16 25
用心 爱心
专心
x2
5 椭圆
100
F2 的距离是 答案: 4
y 2 1 上一点 P 到焦点 F1 的距离等于 6,则点 P 到另一个焦点 36
6 动点 P 到两定点 F1 (-4,0) , F2 (4,0) 的距离的和是 8,则动点 P 的轨迹为 _______
椭圆方程
其中 a 2 c 2 b 2
注意若坐标系的选取不同,可得到椭圆的不同的方程
如果椭圆的焦点在 y 轴上(选取方式不同,调换
x, y 轴)焦点则变成
x2 F1 (0, c), F 2 (0,c) , 只要将方程 a2
y2 b2
1中的 x, y 调换,即可得
y2 x2 a 2 b 2 1 ,也是 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彗星出现的准确时间呢?原来,海尔·波普彗星运行的轨道
是一个椭圆,通过观察它运行中的一些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程,从而算出它运行周期及轨道的的周长
(说明椭圆在天文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指出研究椭圆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复习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
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掌握”的层次,即在对
有关概念有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了解它们与其他知
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技能,并能作简单的应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
技术的需求,本节课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F1
F2
思考:在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长,则所画出的椭圆
较扁( 线段)
在同样的绳长下,两定点间距离较短,则所画出的椭圆较圆(
圆)
由此,椭圆的形状与两定点间距离、绳长有关
( 为下面 离心率 概念作铺垫 )
2. 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取过焦点 F1, F2 的直线为 x 轴,线段 F1F2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
y m2
1 ,焦点在 x 轴上,则其焦距为(
)
A.2 8 m2
B.2
22 m
C.2 m2 8
D.
2 m 22
4. a 6, c 1 , 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5. 方程 x 2 3
.
y2
sin( 2
)
4
3
8
8
1 表示椭圆,则 B. k
8
的取值范围是(
)
k 3 (k ∈ Z ) 8
用心 爱心
二、讲解新课: 1 椭圆定义 :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1, 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 F1F2 | )的点的轨迹
叫作 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 椭圆 的 焦点 ,两 焦点 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焦距
注意 : 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两处地方:
P
( 1)两个定点 --- 两点间距离确定
( 2)绳长 -- 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
1 椭圆 x 2 y 2 1 上一点 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5,则 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 25 9
离为( )
A.5
B.6
C.4
D.10
2. 椭圆 x 2
y 2 1 的焦点坐标是(
)
25 169
A.( ±5, 0) B.(0 ,± 5)
C.(0 ,± 12)
D.( ± 12, 0)
2
2
3.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x 8
3.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
彗星 天文
画图板上的 F1, F2 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
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 ( 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答:两个定点,绳长 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