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马克思视域的“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人类世界”包括自然界,即“人类学的自 然界”(而非原生态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 为:自然界对人来说具有优先地位,但只有在人 的实践活动之中的自然界才能获得对人而言的现 实性,才能成为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 通过实践,人不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自身也进 入到自然存在之中,赋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 —社会性。人类世界中的自然和社会在人类实践 融为一体。实践是一个转换器,它使社会在自然 中注入自己的目的,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同时, 自然又进入社会,转化这社会中的一个恒定因素, 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因此,人类实践活动是 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
Baidu Nhomakorabea • ⑵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生
活中总是表现为利益冲突。因为“人们为之奋斗 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 ,第187页。利益矛盾在阶级社 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是阶级矛 盾的根源,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 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 它要求分析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 地位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各阶级由其利益所决定 的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分析各 阶级的差别、矛盾、斗争以及阶级力量变化的趋 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阶级实质,揭示阶级斗 争的客观规律。
• ②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由“物质原则”进入到 •
“实践原则” 旧唯物主义坚持“客体原则”来理解对象世界, 其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是物质原则,即以物质运 动、变化来规范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人类世界 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则要求从“实践” 出发,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格局来说明人类思 维、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及其发展,并要求随着 实践格局的时代性转换,形成新的哲学结构。马 克思否定抽象的游离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的所谓 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因为从根本上说,实践规范着人对物质、 意识、世界、规律、社会等的把握和认识的程度。 不是从物质出发来说明实践,而是应从实践出发 来说明物质。
律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警、法庭、 监狱及相关法律规章) • ②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 想、道德、艺宗教和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 识形式。 •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
• ⑷人口系统 • 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区域分布、
发展变化状况、学历知识结构。
• ⑵社会有机体的构成 • ①经济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性质为基本标准。
•
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 要的依据和线索。以此为线索,人类社会发展划 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 态。 ②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 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 子时代等技术时代。
• ⑴生产力系统 • ①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 • ②参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 其中劳动者是主导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 ⑵生产关系系统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③产品的分配形式
• ⑶上层建筑系统 • 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
• 二、基本范式:实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 • • •
形态》中将自己的唯物主义定名为“实践唯物主 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方法论转向 ⑴主题转向:从宇宙本体到人类世界 ①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无论是古代哲学还是近代 哲学,追溯整个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是其根本目标, 并构成不同派别的共同主题。传统哲学的主题是 “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 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 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 据。在哲学史上,马克思和孔德同时举起“拒斥 形而上学”的大旗。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学”局 限于经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内,马克 思的拒斥则转向“人类世界”,“把人们的全部 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 ⑵实践哲学的方法论变革意义 • ①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进入到“主体原 •
则” 传统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仅仅从客体原则 出发,在各种各样的现象背后寻找本原的东西。 其思路是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类世界还原 为自然,否定人的主体地位,“使人和自然都服 从于同样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扬人的主 体性,从主体方面、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界是客观的,但是,人 类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改造的 世界,对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同时,人是通过 实践来把握世界的,对世界理解到何种程度完全 由实践的尺度来规范。因此,思维不应从物的尺 度来理解人,从自然的存在来把握实践,而是应 该从实践活动来理解对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 系。所以,实践原则也就是主体原则。
2、实践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解视角 ⑴社会是实践的展开形式,社会是人类在实践中创 造出来的存在方式,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 会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按人类实践活动 规律运行的。社会不是按生物规律,是按人类实 践活动规律运行的。社会所包含的一切关系都是 在实践中产生并存在于实践。实践性是社会的主 要特征,其他特征都是在实践性基础上产生的。 ①人类社会根源于物质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创造了 人,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社会是人类在实 践活动中创造的存在方式,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4、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
• •
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⑴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①“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第1卷,第12页。“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 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 页,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 动的产物。人们现在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于人们 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 定于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 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②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物质生产是社 会生成、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的其他活动。 人类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由人在社 会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都是从人的关系中抽象 出来的。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其 他关系的基石。 ③人类社会是在实践与交往中形成并在实践与交往 中不断扩大的,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也必须在 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 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离不开人的各种生产实践活 动,认识、把握和利用其规律也离不开人的社会 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内部诸要素在 相互矛盾和不断协调中推动着社会有机体的运行 和更替。
• ⑸自然环境系统 • ①自然资源:水、土地、矿物、生物(马克思把
•
自然资源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提供生 产资料的自然资源,并认为“在文化初期,第一 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 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本论》第1卷,第560页) ②气候条件:气压、日照、气温、降水 、风向等
• ②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
•
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 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 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 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 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 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 的力量的产物”。 ⑵社会历史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力量完全 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 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 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 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 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 于我们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630页。
• ③对哲学中心点的理解由“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
实现了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从客体原则出发,围绕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用自然界说明社会,用存在来说明思维, 其宗旨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统一于 什么”,为人们提供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原则。所有这些, 都是在“解释世界”。马克思哲学的中心点是现实的人及 其发展。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并通过人的 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重心不在于通过物质运动说明自然界怎样产 生人,而在于人怎样按照自己的本性使自然界对人的生成、 成为人的对象性存在,亦即它是一种要求从现实的人及其 发展原则出发来改变世界的思想体系,它要使世界成为属 人的世界,人们在这一世界中能感到自己是“人”。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
吴育林
• 一、基本预设 •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复杂系统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 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 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 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32页。
• 3、人类社会是一个矛盾系统 • “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
• •
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 盾,新旧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 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毛 泽东选集》第1卷,第302页。 矛盾既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贯穿社会发 展的全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而言,主要表现 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 ⑴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社会的性 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 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
•
•
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 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借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 恩全集》第13卷,第9页。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 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 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 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 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 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 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 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
• 2、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 马克思说: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
• •
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第143页。“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 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第102页。 ⑴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生产力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 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政治上层 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社会的“血肉”。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 具有内在结构的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 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