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诊断与处理
发热诊疗指南2020
发热诊疗指南2020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随着各种疾病的发展,发热诊疗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2020年的发热诊疗指南,包括常见的发热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一、发热疾病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原体不同,发热疾病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性发热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疾病则包括肿瘤、风湿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二、发热的诊断方法1. 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通常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2℃。
口腔、腋下和直肠温度测量是常用的方法。
2.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了解疾病的可能原因。
3.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查看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脾大等,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4.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原体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
三、发热的治疗原则1.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针对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比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2. 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性发热疾病,如细菌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 密切观察:对于病情严重或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1. 孕妇:孕妇在发热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某些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孕妇应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儿童:儿童的发热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等。
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
3. 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较弱,对感染更容易感染。
因此,老年人在发热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发热诊疗指南2020提供了对发热疾病的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指导。
对于发热患者和医生来说,遵循指南的建议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小儿发热的诊断及治疗个案分析ppt
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 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4、6h,但口服对乙酰氨基 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0.5h比布洛芬更明显。
严重持(Chi)续性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 ① 先用布洛芬10mg/kg, 4h后对乙酰氨基酚(Fen)15mg/kg。 ② 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 4h后布洛芬5mg/kg。
情况不佳者、1~3个月婴幼儿WBC < 5 ×109 ·L - 1或
> 15 ×109 ·L - 1。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发热的对(Dui)症治疗
•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物(Wu)理降温 一种是药物降温
• 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 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大腿内侧。
注意:①3岁以下不应用;②胸腹部不可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
及腹泻;③动作要轻柔,皮肤擦至发红为宜,不要将皮肤擦破。
(4) 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
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㈠ 解热镇痛(Tong)抗炎药 ㈡ 肾上腺皮质激素
重复 评 第九页,共二十五页。
实 验室检查 (Shi)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
尿常规、大便常规 C-反应(Ying)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血、尿、粪便或痰培养 X胸片 脑脊液检查
脑电图检查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腰椎穿刺(Ci)检查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行腰 椎穿刺(Ci)检查。适用于新生儿、1~3个月婴幼儿一般
儿童发热的诊断及处理培训课件PPT
发热原因和儿童发热常见病因
人为什么会发热
人体脑部下视丘体 温调节中枢37
感染---炎症反应--小分子--体温的 定位点上升--体温
上升
太多衣服、包得太 紧、运动、桑拿、 中暑等--炎热环境 ---散热障碍-体温
上升喂奶、饭后、哭闹、 情波动--身体热 量太多-体温上升
发热对人体有益处吗?
✓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退热可能压抑免疫机能 ✓保护性的本能反应,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发热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清除致病菌,促进疾病的恢复
注: A:玻璃水银体温计;
B:电子体温计;
C: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 D:红外线测温仪;
E:化学标点 (相变)测温 (额帖)
测温仪比较
✓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 ✓红外线体温计测耳温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能提高测量准
确性。 ✓国内多采用腋下玻璃水银体温计,测温结果准确 ✓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2)
≥2月龄,肛温≥39.0℃(口温 38.5℃,腋温 38.2℃),或因 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
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 - 1,2 次用药 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6 h。
≥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 量为每次 10 mg·kg - 1,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 6 ~ 8 h
➢感染性疾病
• 是发热的首位原因 • 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 以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儿童尤其注意各类传染病(亚临床的学校结
核感染)
发热的病因(2)
➢非感染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炎
发热门诊发热患者处理流程
发热门诊发热患者处理流程一、引言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各种疾病的表现,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等。
对于发热患者的处理,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详细描述发热门诊发热患者处理的流程和步骤,以确保流程清晰且实用。
二、发热患者处理流程1. 接诊与登记•患者到达门诊后,由医务人员进行接诊,并登记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
2. 病史采集•医生与患者进行面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体温变化、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3. 体格检查•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皮肤、淋巴结、口腔黏膜等部位是否异常。
4.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医生决定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常见的包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以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C反应蛋白(CRP):检查CRP水平,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
–尿常规:检查尿液中是否存在感染等异常。
–血培养:对于疑似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以寻找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对于疑似肺部感染、腹部感染等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情况进行检查。
5.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病因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药、止痛药等。
–密切观察:对于病情较轻或病因不明的患者,选择密切观察,随访病情的变化。
6. 患者教育与指导•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并提供相关的患者教育资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预防措施等。
7. 随访与复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随访计划,并安排复诊时间。
发现发热病人处置流程
发现发热病人处置流程一、引言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37°C~38°C),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或其他病理因素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
然而,发热也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因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发热病人非常重要。
二、观察与初步判断1. 观察病人的症状:发热病人可能存在头痛、乏力、咳嗽、呕吐等症状,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2. 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近期接触史以及旅行史等信息,并询问是否有其他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三、体温测量1. 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病人的体温。
口腔测量是常用的方法,但对于无法咬住温度计的病人,可选择腋下或耳温测量。
2. 记录体温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
四、分析与诊断1. 根据病人的症状、体温以及病史等信息,医务人员可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炎症、药物反应等。
2. 如果初步判断需要进一步确诊,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液分析、血培养等。
五、处理与处置1. 对于病情较轻的发热病人,可以选择在家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对于病情较重的发热病人,需要及时就医。
医务人员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抗生素、退热药物等。
3. 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适当控制体温,并对病人的症状进行缓解。
六、预防与控制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2.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 避免与发热病人密切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关注疫情信息,及时接种疫苗。
七、结语发热病人的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对于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与初步判断、体温测量、分析与诊断、处理与处置以及预防与控制等步骤,可以有效应对发热病人,减轻其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预防发热疾病做好准备。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常伴随有头痛、失眠、焦 虑等症状。
06 不明原因发热的预防与注 意事项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身体抵抗力。
进行力量训练
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抵抗病毒 和细菌感染。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肿瘤性疾病
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常伴随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药物热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可引起发热,常伴随有皮疹、关节 痛等症状。Biblioteka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中暑
由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 常伴随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引起的发热,常伴随 有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感染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在流行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及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观察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 随症状,如持续高热、 寒战、头痛等,及时就 医。
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患者治疗,改
善患者预后。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长、热型不规则、伴随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 性,且经过常规检查和初步治疗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
分类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病因,不明原因发热可分为急性发热、亚急性发热和慢 性发热。其中,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亚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慢性发热病程超过3个月。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不明原因发热,即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37°C左右),且没有明显引起发热的病因(如感染、炎症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的确切病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处理需要综合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包括病史的询问(是否有感染、炎症、手术、旅行史等)、发热的特点(持续性、间歇性等)、伴随症状(咳嗽、咳痰、腹痛等)等,以及体格检查(皮肤、淋巴结、心肺、腹部等)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狭化诊断范围。
2.实验室检查:针对不明原因发热,可以进行血常规、白细胞分类计数与CRP(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等常规检查。
此外,可以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自身免疫相关指标(ANA、ds-DNA等)、肿瘤标记物等。
3.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进行X线摄片、腹部超声、胸部CT、腹部CT、全身骨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帮助排除结构性病变与评估可能的炎症、感染、肿瘤等异常改变。
4.特殊检查:在较为复杂的不明原因发热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病毒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真菌学检查、结核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等。
此外,还可以行骨髓穿刺、肌肉穿刺、组织活检等以获取进一步诊断依据。
1.对症处理:包括对发热症状的缓解,如使用退热药物(对感染性原因导致的发热不宜过早使用)。
2.寻找潜在病因: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已知疾病的临床特征,尽可能寻找潜在的病因,如结缔组织病、肿瘤、感染等。
3.联合治疗: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在明确无感染性原因后,可以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总之,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发热病人就诊及处置流程
发热病人就诊及处置流程第一步:接诊当发热病人来到医院时,医院的门诊或急诊科接待员应首先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症状以及疾病的持续时间等。
同时要了解病人是否有特殊的病史或过敏史,例如有无长期慢性疾病、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以及家族史等。
接待员应该告知病人等候时间并指引他们去等待区。
第二步:初步评估医院的护士或初级医生会对发热病人进行初步评估。
在这个步骤中,护士或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症状,例如体温升高的程度、发病时间、是否伴有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同时也会询问病人是否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腹痛、腹泻、呕吐、尿频等症状。
初步评估还包括对病人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重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第三步:医生检查接下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病人的口腔、耳鼻喉、心脏、肺部、腹部以及其他疑似病变的部位。
他们会注意观察病人的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以及其他异常的体征。
医生也会借助各种仪器检查,例如听诊器、血压计、听诊器等,进一步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
第四步:辅助检查根据初步评估和医生检查的结果,医生会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例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胸部X光片、脑脊液分析、病毒抗原检测、病原体核酸检测以及其他特殊检查。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发热病人的具体病因。
第五步:诊断基于初步评估、医生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医生会对病人的疾病进行诊断。
诊断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疾病名称,也可能是一个初步的病因判断。
例如,医生可能会诊断病人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肺炎、流感、疟疾等。
医生还会根据病人的诊断确定是否需要转诊至其他医院或科室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第六步:治疗根据病人的诊断,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措施。
医生会向病人解释治疗方案,并告知病人治疗的预期效果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风险。
医生还会对病人的随访进行安排,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病情的观察。
发热的诊断及处理
发热的诊断及处理发热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各种生理、病理的情况。
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妊娠和月经期的妇女也可能有低热。
病理情况则可见于多种疾病,大致上可分为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
相关诊断:人的正常体温用汞柱式的口腔表测量,在36.5-37.2℃.腋下测量则约低0.3℃,而用肛表测量则约高0.3℃。
体温低于正常多见于测量不准确(如口表未放在舌下、腋测量时未被夹紧、测量时间过短等),偶见于休克、冻伤等情况。
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
(1)生理性发热一般皆为低热,人体多无不适,很少因而就诊。
详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一般不难识别。
(2)感染性发热感染是导致发热的最常见原因。
感染性疾病是指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这类疾病的热度可高可低,除发热外,大多有比较明确的“定位”症状,如呼吸道感染常有咳嗽、吐痰、气急、胸痛等症状;消化道感染的常有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泌尿道感染则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当然也有不那么明确的,尤其在小孩与老人,往往仅表现为食欲缺乏、嗜睡等。
如果感染已经波及全身,如败血症等,“定位”症状亦多不明确,但必定表现为高热、软弱、嗜睡等重症病况。
(3)非感染性发热导致发热的有创伤(如手术等)、中暑等,自然不难判定。
较为隐匿的是各种表现不一的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等,以及一些肿瘤性疾病。
肿瘤中的恶性淋巴瘤常有周期性发热,少数肝癌、肾癌等亦可有或高或低的发热,被称为“癌热七而白血病、肺癌等亦常伴有发热,但多数是伴发感染所致。
这些发热性疾病当然亦需经过详细的检查确立诊断并对症下药才能治愈。
(4)其他原因的发热尚有少数人每个夏季即有低热,可伴疲乏、无力等症状,但对健康多无影响,多见于较为瘦弱的女性,故名之为“体质性低热”。
此外,尚有些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因所用的药物导致发热,称为“药物热”,停药后发热即退。
相关处理:(1)一般处理发热患者宜卧床休息,室内应通风良好,汗湿的衣被应及时换洗,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多吃些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一、高热的病因(一)感染性疾病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 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二、高热的诊断(一)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
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
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三)伴随症状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发热伴头痛、呕吐,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发热伴关节肿痛,常见于风湿热或败血症等;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核等;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常见于脓肿、软组织感染等;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常见于疟疾或伤寒等病;发热伴皮下出血及黏膜出血,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发热病人就诊及处置流程
发热病人就诊及处置流程一、患者接待及登记1.患者到达医疗机构时,由前台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和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既往病史、是否曾出现过类似症状等。
2.清楚告知患者就诊流程、注意事项和隐私保护,并发放就诊挂号单。
二、初步评估1.由护士或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询问症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了解发热情况、伴随症状和病史等信息。
2.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处理。
三、体温测量1.由护士或医生使用血压计、体温计等设备,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
2.记录患者体温,并评估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四、进一步评估1.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温和初步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如进一步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胸部或腹部听诊等。
2.根据进一步评估的结果,医生可以考虑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例如血常规、尿常规、胸部X线等。
五、处理方案制定1.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计划,以及病人的护理管理。
2.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诊断的可能性,医生可以决定患者的住院与否,是否需要其他专科医生的会诊。
六、医疗措施实施1.医生根据处理方案,指导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液体补充、物理降温等。
2.医务人员需注意卫生操作规范,采取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如佩戴口罩、手套、洗手等,并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
七、监测及随访1.护士或医生需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2.定期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3.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的反馈,医生可调整治疗方案。
在以上流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和提供必要的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同时,还需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发热门诊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处理ppt课件
34
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1)
• 肺炎衣原体感染四季均可流行,流行时间
可长达5~8个月。人类是肺炎衣原体的唯一 宿主,无症状携带状态和长期的微生物排 泌有助于其传播。
35
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2)
• 学龄前儿童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低,
10岁以后迅速增高直至中年,成年人IgG阳 性 率 可 达 50% 以 上 , 老 年 人 阳 性 率 可 达 75%,估计成人再感染率很高。
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19
细菌性肺炎:影像学检查
• 典型的细菌性肺炎表现为叶或段的实变或
大片渗出性阴影,可以伴有胸腔积液。吸 入性肺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出现空 洞。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可选用青霉素、头孢霉素、 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新氟喹诺酮类。
20
其它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1)
• 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
29
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
重要病原体,占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 体的5~30%,也可引起咽炎和支气管炎。 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 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较多,主 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 亦非少见。潜伏期7~28天。
30
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1)
8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正常、减少或略有增加,淋巴细胞
比例可增加
9
流行性感冒:影像学检查
• 病初可见沿肺门向周边走向的炎症浸润,
以后出现节段性均匀片状影,常分布于多 个肺野,晚期则呈融合改变,多集中于肺 野的内中带类似肺水肿表现。
急性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处理
.
43
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 灭鼠
家畜、家禽发现携带蜱虫宜用氯氰菊 酯杀虫剂处理
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应仔细检查
.
44
个人预防 避免在蜱类栖息地坐卧 裸露皮肤涂驱避剂——避蚊胺(DEET) 衣物可用氯氰菊酯浸泡 发现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蜱
头孢氨苄
0.5 Tid
头孢克洛
0.25 Tid
阿奇霉素
0.5 Qd
左氧氟沙星
0.2 Bid
.
28
2、解痉
氨茶碱 0.1 Tid
邦备
10mg Bid
3、镇咳、化痰
干咳:可选 右美沙芬
15-30mg Tid
惠菲宁
10ml
Tid
复方可待因糖浆 10ml
Tid
痰稠者: 必嗽平
16mg
Tid
沐舒坦
30mg
Tid
急性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处理
.
1
概述:
凡体温>37.3℃,称发热 发热分类:
急性发热 长期发热 周期性发热 慢性低热
.
2
一、急性发热的热型
稽留热(高热,一日内温差<1℃) 弛张热(高热,一日内温差>2℃) 双峰热(一日内两次发热高峰) 间歇热(发热与不发热交替出现)
.
3
与典型热型相关的可能病因
静滴
.
36
局部及其它处理
早期可用金黄散、玉露散、六合丹等 敷贴
病变进展宜及时切开引流 注意全身支持,维持体液平衡及营养 治疗期间不宜饮酒 预防本病应重视皮肤清洁、避免损伤
.
37
(八)猫抓病
多为被猫、狗抓、咬伤患病 也可经蚤叮咬传播 由巴通体引起的化脓性淋巴结炎 低热、红色斑丘疹、水疱或脓疱 淋巴结肿大,偶见内脏、神经系统感染 红霉素+庆大霉素,疗程1-2周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最新课件
27
细菌性发热的诊断要点
• ⑶普通细菌与特异细菌感染的区别 结核性发 热尤其是肺外结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⑷条件致病菌或机会感染、院内感染、二重 感染所致的发热。
• ⑸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 广谱抗生素、免疫抑 制剂、宿主生活环境、临床表现包括浅表和 深部感染。
最新课件
28
其他少见病原体感染
最新课件
23
七、FUO病因诊断的几点体会
(二)特别体会
1.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的表现千变万化, 是FUO病因诊断永远要考虑的病种之一;
2.要重视久病和用药后的真菌二重感染; 3.要重视“药物热”的问题; 4.要稳得住,不要轻言放弃; 5.搞全院、全科(指大内科)会诊不可取,专家
一次会诊往往不能解决问题;
6.对非专科医师的诊断或会诊意见要慎重对待; 7.经验很重要,经验是“特殊感觉”,或直觉。
最新课件
24
老年人FUO的诊断思路
• 一、老年人FUO的特殊性: • 1、引起发热的疾病往往比较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
并发症。 • 2、症状不典型,往往除发热外,缺乏病变器官的症
状。 • 3、体温不高“低热”多见。 • 4、热型不典型,多为不规则发热或间断发热。 • 5、存在基础疾病多,易掩盖导致发热的直接原因。 • 6、经常服用药物,可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或出现药
• ⑴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关注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⑵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鹦鹉热、肺炎支原体肺炎。 • ⑶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鼠咬热等。 • ⑷寄生虫病:卡氏肺囊虫、急性血吸虫病、疟疾、弓
形体等。 • ⑸诺卡菌病。
最新课件
29
结核病:多见,不典型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它常常伴随着其他不适症状。
然而,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发热病例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发热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详细询问病史病史采集是确定发热原因的重要步骤。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疾病发病时间、发热特点、伴随症状、病程等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
常见的感染疾病有肺炎、扁桃体炎、腹腔感染等,此外还应关注有无接触传染源的可能。
2. 仔细检查体格体格检查应着重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皮肤状况等方面。
体温持续性增高可能提示慢性感染,而体温波动性增高则可能与药物热、周期热等因素有关。
此外,皮肤状况的异常也可能为某些特定疾病的信号。
二、常见的发热相关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URTI)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和鼻塞。
这类病毒感染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发热持续一周以上时需要仔细鉴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 大肠杆菌感染(UTI)大肠杆菌感染是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病症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等。
对于存在发热的尿路感染病例,需进一步鉴别是否存在肾周围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肺炎肺炎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
除了标准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和胸闷等,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表现得不典型,因此需要进一步仔细鉴别确诊。
4. 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细菌感染疾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
对于长期发热伴有咳嗽、盗汗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以排除结核病可能。
5.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发热可能是疾病活动性的表现,因此需要区分与感染引起的发热。
三、辅助检查与确诊1.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评估发热病例的基础检查,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中性粒细胞比值等指标了解感染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及 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升高达37.5℃左 右(腋表);④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 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 这种差别随体温升高变得不明显,高热病 人三者基本一致。
• 腋表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正常体温一般 为36℃~37℃,如只是个别1次体温达 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 可不认为是病态。
二、病因与临床分类
• 1. 感染性发热*
•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
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渐降:体温在数 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炎。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表为准, <38℃为低热,38℃~38.9℃为中度发热, 39℃~41℃为高热,≥41℃为超高热。
• 按发热时间长短,发热可分为4类:①短期 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 ②长期发热指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
发热诊断与处理
发热的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 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 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 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 小儿体温的正常值各家报道并不完全一致,
惊厥
五、治 疗 要 点
•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 效抗生素。风湿性疾病需激素、免疫抑制 剂等,肿瘤性疾病需化疗等
• 2、对症治疗:
• 2.对症治疗(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 帖、酒精擦浴、冰袋、降温机等) 药物
3 6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
• 常见于布鲁菌病。
C 波状热 4 0
3 9
3 8
3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6
• 测温时间长短对所测得的体温也有影 响,测温时间长测得的体温略高,将
腋表、口表及肛表测温时间分别固定 为5、3、2分钟,则三种测试方法所得 结果近似。
• 一般认为体温比平时所测温度增高为 发热。目前儿科临床多采用腋表测温, 因其较方便,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 除环境温度过低,或病儿循环不良时, 腋表所测体温偏低,需采用肛表测温 较准确可靠,一般均可满足临床需要。
鉴别诊断。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4
0
3 9
3 8
3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 的动力及活性,刺激干扰素的产生及激活T 细胞的功能。发热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 抑。这些均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 的好转。动物实验也发现感染后能引起发 热的动物要比不能引起发热的动物病死率 低。
• 但发热尤其是高热时,也会对机体带来一 定危害。例如高热可引起惊厥,发热使氧 消耗增加,对本已缺氧的病人可加重组织 缺氧;发热时心搏出量增加,可使心脏病 或贫血病人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 衰竭;高热可增高颅内压等。因此,对每 一具体病儿应作具体分析,必要时给予对 症治疗。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不规则热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注意
•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由于近年不少疾 病在基层医院已开始用抗生素控制,以及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会对体温产生明显 影响,使热型发生变化,使其对疾病鉴别 诊断的意义远不如过去。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③原因不明发热(FUO)指发热持续或间 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 诊者;④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 达39~40Ċ或以上,如疟疾。 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
•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
6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 体温常在39Ċ以上 •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