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起源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
汉字产生的途径:1、记号2、图画
汉字的发展:1、甲骨文:(甲骨文在形体结构上的特点)
2、金文
3、六国古文
4、秦系大篆和小篆
5、隶书及其他
由篆书变为隶书,前人称之为“隶变”。具体来说,“隶变”有如下特点:
(1)彻底地线条化、符号化。
(2)偏旁分化、混同,冲击了汉字的结构系统。
(3)结构简化。
(4)篆书的一些圆转不断的线条大多被改为方折的断笔,书写速度大大加快,并形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几种笔画。
草书、行书都是日常使用的手写快字体,愈到后来,愈发展为一种纯艺术性的字体,与
文字的一般实用目的渐渐有了脱离。关于这几种字体的风格特点,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字形的变化:
1、简化与繁化
字形结构有下面几种简化方式:
(1)图形线条化、符号化。
(2)删去字形中多余或重复的部分,只保留最具有表意特征的或必要的部分。
(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
(4)改变结构类型,使字形趋简。
字形繁化的情况主要分成两类:
(1)增加偏旁(2)增加笔画
简化和繁化的辩证关系:
简化和繁化这两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相矛盾的,其实,这两种现象是相反相成的,
没有简化,就无所谓繁化,没有繁化,也就无所谓简化。有时,字形的繁化反而给简化
创造了条件,从而又导致简化。
2、循化与讹化
所谓的循化,就是指汉字在笔画与结构上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它们始
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关系。绝大多数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尽管有笔画的增减、
形状的改易、位置的变换等方面的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原有字形与字义的不同程度的联
系。尽管有些字失去原有的形象特征,但整个字形的发展变化依然有例可循,脉络分明。
正是由于这种循化规律的作用,才得以形成并维持着汉字体系的完整系列性,使汉字形
体的演变踪迹历历可寻。
讹化是循化的一种相反现象。所谓讹化,是指字形的发展变化脱离了原来的造字意
图,发生了与造字本义不相符合的现象。它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字形变化的特殊方式,是
循化规律下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
3、分化与同化
分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字的分化,一类是偏旁的分化。
所谓字的分化,是指由同一个字(包括同一字的异体)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
的字。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1)通过笔画或构件的细微改变来分化。
(2)通过异体字的分工来实现分化。
(3)通过加注(或改换)意符而产生分化字。
所谓偏旁的分化,是指同一种偏旁构件在不同的字中分化成几种不同的写法。
汉字的结构类型
1、象形:象形字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基础,可以称之为“根字”或“基础字”,因此,象形是我们研究汉字结构的出发点。
(1)定义:《说文》:“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分类:(从字形结构的单纯与复合的特点来看)象形字可分成“纯体象形”与“复体象形”
(3)一些常见例字——阜,禾,竹,屮,艹,隹,虫,贝,儿,尸,又,爪,肉,止,工,斤,戈,网,田2、指事——《说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2)分类:a、纯符号的指事字。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
(3)一些常见例字:亦,本,末,寸,刃
3、会意——《说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2)分类:
a、比形会意及字例
林,森,磊,并,友,北,取,及,牧,陟,祭,解,寒,暴,戍,伐,戎,戒,
収,兵,秉,采,寇,析,则,初,冠
b、合字会意及字例
赫,劦,劣,尘,岩,歪,尖
4、形声——《说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例字:多—夥,舟—船
6、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例字:我,莫,离,来
一、异体字
1、定义:又叫异形字,是相对于常用的“正体”来说的。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音同、义同,
仅仅形体有所不同的字,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换。
2、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结构类型不同。如:岩(会意)—岩(形声)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的位置不完全一样。如:唇—唇、肤—肤、村—邨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一样,但偏旁构件的配备位置不一样。如:峯—峰、
群—羣
(4)某些笔画有细微的变异。如:朶—朵
二、古今字
1、定义:是指用字代词方面的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情况。古代汉字数量少,但
词汇数量却并不少。上古时代,许多汉字身兼多职,一个字往往顶好几个字用。到后来,
人们为了使汉字所记录的不同意义的语词能在文字形体上有所区分,便通过改换意符或
加注意符的方式造出新字,便形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2、分类
(1)具有造字构形相承关系的古今字,又分两种:
a、加注意符,如:辟—避、取—娶。
b、改换意符,如:说—悦、赴—讣。
(2)古今字不具有造字构形的相承关系,如:身—娠、亦—腋。
古字和今字,大多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有的古字因为一字兼有多种意义,所以和它对应
的今字往往也不只一个。古今字是一种相对关系,没有古字,也无所谓今字,没有今字,也
就无所谓古字。
三、通假字
1、定义: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
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叫本字。
用字通假的原则是同音替代,即通假字和本字必须读音相同,至少也要相近。这种
同音替代的原则是就古音来说的,不能简单地根据今天的汉字读音来衡量。
2、通假字与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关系
(1)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造字代词方面的问题,是语言中某一个词尚无文字可代表,但又难于为之造